2012年12月31日星期一

撑梁鬥反梁 徒添撕裂內耗

愛護香港力量發起的「齊心行動」昨日剛結束,另一建制組織愛港之聲即接力而上,明日發起集會力撑政府,與參與「元旦倒梁大遊行」的市民正面交鋒。

特首梁振英上任以來,一直處於「捱打狀態」,民間團體接連發起示威反政府。有趣的是,建制團體在近幾個月,也發起不少活動,嘗試集結支持政府的力量,反對反政府的聲音,為政府保駕護航。

建制撑政府活動 趨頻密

由梁振英上台到今年底,親建制組織合共發動了21次支持政府的活動,差不多每星期便有一次,數量比以往頻密。其實,建制團體自回歸以來甚少發起「撑政府」 的示威,令人留下印象的,就只有支持政改方案的遊行、每年一次對抗7‧1遊行的維園嘉年華。但在這短短半年間,國民教育、興建龍尾泳灘、以及長者生活津貼 等,都見到建制團體在民間組織活動支持政府。

除數量變得頻密外,親建制組織在支持政府的議題上,也明顯有所擴展,從支持政改、對抗7‧1等單純的政治議題,延伸至社會福利及規劃地政等各方面。

這些活動的另一個特徵是「反制」,親建制團體只會在反對政府方案的組織示威後,才會站出來表達對政府的支持;甚少是政策一出台,便有支持行動。

製造輿論 與邵善波暗合

上述這些支持政府的活動,對香港政局有甚麼啟示?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早前表示,政府有必要主動出擊,參與輿論活動,鼓動民意,否則只會「捱打」。而在這半年來,親建制團體針對反對政府聲音的行動,也的確比以前頻繁,試圖影響、製造輿論,和邵善波的言論暗合。

大膽一點去推測,在未來,每當社會出現一些重大的政治爭議和政策爭拗時,都將會有親建制團體出來集會,嘗試在民間發起支持的聲音,為政府保駕護航。可是, 這些集會在現階段尚未成熟,暫時參與的人數並不多,每次只有數十至數百人,未能引起社會大多數人的注視。當然,這種有組織地支持政府的行動,也尚在起步階 段,將來這些活動的參與人數會否增加,值得留意。

正視問題根本 疏導民怨

不過,無論如何,政府也應注意一點,如果市民對一項政策是反對的話,即使社會上有支持的集會,也不代表反對的聲音已被消弭。當局處理民意的方法,應該是正 視問題的本源,處理好引起不滿的議題,疏導民怨。如果政府因為恃着有支持的集會,強推政策,便是落入了壓力團體的思維模式,只懂和反對聲音「鬥晒馬」、 「鬥動員」,令社會的撕裂和內耗更深。

2012年12月24日星期一

緊貼經濟走勢 MPF有利可圖

強積金制度實行多年,一向備受供款人批評,例如基金表現差、收費昂貴等。受其影響,不少人的強積金投資蝕錢。

我同意,上述的問題的確存在。不過,即使如此,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做好資產配置的工作,有望提升投資回報。

過去幾年,很多人的強積金投資蝕錢,很可能是由於他們將大部分資金放在股票基金,例如股市在2011年時的表現很差,大部分的強積金股票基金的回報呈負增 長。以滙豐強積金易選計劃內的環球股票基金為例,其回報在2011年為-14.9%。但如果在當年將資金全放在債券基金,卻很可能獲取正回報。(滙豐強積 金易選計劃內的環球債券基金在2011年的回報為3.9%。)

經濟加速通脹跌 選股票基金

然而,我們應如何掌握增持或減持股票基金的時機呢?

也許我們可參考著名基金經理達利奧(Ray Dalio)提出的一個分析框架。他認為,我們要預期未來經濟情況會出現下列哪兩種情況︰1.經濟增長加速;2.經濟增長放緩;3.通脹上升;4.通脹下跌。

我們可根據不同情況而作相應的部署。在經濟增長加速而通脹下跌的情況下,我們應將資金投在股票基金。受惠於需求增加和成本增長放緩,企業盈利多會持續增 長,股價有望上升。但當經濟轉差,而通脹下跌,則應將資金投在債券基金。因為在通脹下跌的環境,中央銀行為了刺激經濟,有空間推出寬鬆的貨幣政策,很有可 能會減息,因而刺激債券價格上升。

上述理論解釋了,為何在2008年9至12月期間金融海嘯爆發後初期,股市大跌,而債券如10年期美國國庫債券的價格卻不跌反升。到後來,環球經濟增長谷底回升,股市也反彈。

不過,上述這些都是事後孔明的說法。如果要用上述的分析框架去預測未來經濟和物價的趨勢,其實也不容易。以美國經濟為例,利好的因素包括美國中央銀行持續 推出量化寬鬆政策,以及當地房地產市場呈復甦迹象。而利淡因素則主要是「財政懸崖」問題久而未決,就算美國民主共和兩黨最後能在今年底前達成協議,相信美 國政府也要縮減部分開支和增加稅收,以減少財赤。這都會減弱其經濟增長的幅度。

通脹升債價跌 宜買保守基金

假設你預期美國經濟會放緩,理論上應考慮買入持有美國政府債券的強積金基金。然而,利率已處歷史新低,一旦通脹回升,中央銀行就會加息,到時債券價格應會下跌。因此,比較穩健的做法,應是沽出股票基金和債券基金,買入保守基金。但這做法只能保本,不能獲得投資回報。

2012年12月17日星期一

沙紙如入場券 還是讀書好

近年,全球高等教育出現學位量化寬鬆,將來大學生(甚至是研究生)優越性不再,以致學位的溢價大不如前;同時科技公司開始直接在網上進行招聘活動,於是,數月前我在本欄下結論,莘莘學子與其花氣力和學費去換張(未必有用的)學歷,倒不如利用龐大網上資源去宣傳自己。

捨正途求職 成功萬中無一?

文章刊出後,引來不少朋友網友在網上網下的批評,指這些「非正途」找工作的例子,都是萬中無一的,只適用於較有冒險精神的求職者,還要配合天時地利人和, 這只亦限於極重視創新速度挑戰傳統的互聯網科技行業。對於一個普通的學生而言,還是正正經經的努力讀書上大學搵工,方是正途。

我自命不凡,對這說法不以為然,康莊大道實非我輩樂走之路。不過,最近一些切身的選擇,也令我重新思考這個問題。內子隨我赴美,她百無聊賴,總得找些事 幹。美國是個頗為自我的國家,對外間的東西都不太認可,她所擁有的中文大學商學院的畢業證書,在美國找(適合大學生水平的)工作不太管用。當我重新審視自 己當日認為學歷文憑沒用的豪言壯語時,也確切體會到,原來在使用網上資源找工作,並不適用於所有人。

我有兩個選擇︰讓她去盡量找份工作,或者,真金白銀付幾萬美金學費,讓她先讀個碩士課程,然後再找工作。我近乎本能地選擇後者——還是先拿個專業資格比較 安全,縱然我清楚知道,找到工作與否,跟她所唸的碩士課程無必然關係;日後的工資差距,亦未必能填埔學費和當中的機會成本。

尋夢羊腸小徑 留待冒險家

這個選擇跟自己從前的說法大相逕庭。我嘗試找出反對她重返校園的理據,但是,除了肉赤學費外,別無原因。在知識就是力量的世界大潮流下,取得專業資格的感 覺比較踏實;碩士課程本身也構成短期的反饋回路,讓她較容易地融入美國的陌生環境;我也怕多年後她會埋怨我沒給機會而使她困在谷底,讀了個學位日後反而無 得賴。

在這切膚體會下,我理解為何香港人人都跑去讀書拿文憑,追尋安逸穩定的感覺畢竟是一類人的天性,交過學費實實際際得張文憑,也容易向他人交代。那些羊腸小徑,還是留待那小部分夠薑的冒險家做罷。

2012年12月10日星期一

住公屋低人一等 不配有女友?

網上故事不一定是真人真事,與現實相關的故事就多少有點根據。例如你住公屋還是私人樓宇,買的還是租的,這些差異可以化成一個個富有社會意義的故事,反映現實,也令人哭笑不得。
租樓伯母不悅 買樓伯母盛讚

好像一篇應該是虛構的文章。某一天,你上女朋友家中作客,伯母問你家住何處,有數個情況。若你家住租來的樓,伯母就會面露不悅,叫女兒盡早送客;若你家住 買下的公屋或居屋,伯母會跟你有講有笑,問你吃水果麼,更甚者叫你留低坐多一會;若你家住買來的私樓,伯母更會盛讚你父母有眼光,要是你自己買的,那更不 得了。

這是譁眾取寵的黑色笑話,現實上的「伯母」未必都是這樣明顯的勢利,不過有沒有這樣的現象?我想誰都聽過「租屋等於幫人供樓」這類的說話,到若干年紀就要考慮買樓,是不明文社會規則。買樓也要分甚麼種類,私樓好,居屋還可以,公屋勉勉強強。

在香港買樓之難,常有分析經濟負擔不斷上升,我認為年輕人的心理負擔也是不斷上升。當社會還未發展成熟,貧富差距不大,普羅大眾居住環境相差不太大,人們 似乎較能接受不太良好的居所,因為能期盼慢慢能自立、上車、換樓;今天貧富差距拉大,有些行業社會流動能力降低,若居住在惡劣環境,或許會擔心根本無法逃 離這個小世界,死捱爛捱也捱不出一個私人空間。我認為我們對於自己的心理期望,會影響我們提升經濟能力的機會,原因就是自以為「我贏不了這個買樓遊戲,這 個社會不適合我」。

出身低層不可恥 勿自己加壓

另一種哭笑不得的故事是這樣的。男主角家住公屋,空間狹窄,跟兄弟同睡一房。有時候,女朋友上來家中,根本沒有私人空間可言,更別說要有沒人打擾的性生 活。男主角又從事收入增長不太高的工作,想堅持自己理想做喜歡的工作,但這實在改善不了居住環境,結果女友離他而去,更使他沒有自信。

網民很多是回覆「住公屋低人一等,憑甚麼有女朋友?」這是反諷,可能他們也是被環境弄得信心低下,聊以自嘲。

居住條件處於低層,本身並不是甚麼可恥的事,社會有流動,不會看不起底層的人。上述的故事一定有偏頗,但我相信是反映社會對年輕人置業確有一定壓力,甚至是鄙夷。怎樣運用壓力適當地敦促自己,或是決定出走他鄉,就要各自修行了。

2012年12月5日星期三

政府與政黨分權 勝一蹶不振

普遍市民認為被視為「反對派」的泛民總是「逢政府必反」;而建制派這群政府的「忠實粉絲」,定必事事力撑政府。

但筆者以「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的方法,從各大報章搜尋「社會抗爭」的關鍵字,例如︰遊行、請願及聯署等,發現「反特區政府」絕非泛民的專利,其實「親政府」的建制盟友亦是不少社會抗爭的發起者。

政團抗爭事件 建制佔近半

從今年7月到10月以來,各大政團合共發起了132次抗爭事件,當中泛民佔了70次(53%),而建制派發動了其餘的62次(47%),兩者數字相差不遠,並非大眾所想般一面倒。

泛民於議會內的空間被封殺,要以遊行示威表達訴求,此舉不難理解;可是,當建制派亦以同樣方式宣洩不滿,足見建制派於議會內對施政的影響力仍然有限,需要依靠議會外抗爭,轉達訴求。

自梁振英當選特首以來,一直強調要與建制各黨派「大和解」,以圖穩固議會內外的支持。可是,研究數字卻反映了另一個故事︰建制派所發起的62次抗議中,接近6成是針對特區政府施政,當中包括爭取標準工時、增加公屋供應及改善地區設施等。

若然讀者樂觀一點來看,建制派乃擔當「忠誠反對派」的角色,發揮監察政府的效能;但從政治現實的角度,建制派與政府根本就各自為政,協調不足,往往未能於制定政策前達成共識,而要依賴議會外抗爭向政府施壓。

與其孤軍作戰 建聯盟謀合作

當政府「推動立法」時,不單受到泛民的挑戰,同時亦要面對建制派的夾擊。由於無法取得議會內外的支持,政府每每採取「龜縮戰術」,迫於無奈地擱置或押後法 案,試圖避開社會的反對聲音。因此,回歸以來的立法成功率只能徘徊於5成左右,身陷「管治能力不振」的困局(詳見新力量網絡2012年管治評估報告)。

政府與其孤軍作戰,逐次「跪求」各政黨手中一票,倒不如考慮長遠合作模式,成立「聯盟政府」,透過與主要黨派分權合作,提升管治能力,否則現屆政府只能重蹈前兩屆政府的覆轍,管治繼續一蹶不振。

政府依然敵視泛民,假如僅有的建制朋友亦被「迫到死角」,依靠抗爭迫使政府就範,屆時連政府建制也再無互信,香港還可以管治下去嗎?

2012年12月3日星期一

無處不青山 青年毋須困香江

早前參加青年事務委員會舉辦的青年高峰會議2012,聽到一場精采的青年與特首的對話,青年敢問,特首敢答,有掌聲,有笑聲,會場氣氛熱烈。

自幼受寵 缺乏闖蕩動力

在梁振英特首的那麼多句答問之中,有個觀點是我深感認同的。他大意是說,香港永遠是你們的家,但香港很小,而外面的世界很大,香港年輕人應該多走出去,學習、工作、尋找多元的機會和發展。

香港是一個國際都市,但她與其他國際都市,例如︰紐約、倫敦、巴黎、東京,首爾、北京、上海等相比,有個最大的不同,就是城市與國家之間的人口流動。在這 些城市有着許多尋找夢想的年輕人,也許成功也許失敗,如果失敗,他們會選擇回到家鄉,或者自己更容易發揮和生存的城市。而本地的年輕人,也可能會去其他地 方接受教育,尋找自己更喜歡的生活方式,人口的流動性也就由此而產生。

香港的產業結構不完整,隨着經濟轉型和產業轉移,周邊地區的開放崛起同香港亦產生競爭,本地的多元化發展機會減少了許多,金融地產等行業具有壓倒性優勢, 不少其他學科在香港本土缺乏職業發展的空間,大學畢業生擇業的困惑和壓力都不少,創業意願也很低。再加上香港過去數十年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服務體系發達, 一般家庭也都請得起工人湊仔女,年輕人過慣了香港的舒服日子,缺乏出去闖蕩的動力和勇氣。

產業傾斜 磨滅追夢勇氣

內地來港求學就業的年輕人,在香港的日子亦非常不容易,能夠在香港立足紮根的比例不超過20%,十幾年前第一批獲得賽馬會獎學金就讀香港城市大學的18個 內地學生,到今天,亦只有1人還留在香港,做了律師,買樓結婚生子。我亦有個香港朋友,在香港中學畢業後留學英國,後去北京求學,畢業後,他想創業,他說 ︰在北京就一直有種創業的衝動,但一回到香港,所有的人都告訴他最好還是找份工作好好做,不要胡思亂想。雖然他在北京只是待了兩年,但覺得最喜歡的還是北 京的氛圍,讓人有去追求夢想的勇氣。而香港,讓他覺得很多想法也無能為力。

香港年輕人,應該也同內地的年輕人一樣,有着各種各樣的夢想,做banker應該都是長大之後被灌輸的理念。但如果香港無法提供追求夢想的舞台,為甚麼不走出香港尋找機會?香港特區世界免簽的護照,不僅是為了讓香港人旅遊用的,更是敲開世界大門尋找夢想之地的鑰匙。

與香港青年人分享毛澤東少時的一首銘志詩詞︰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2012年11月26日星期一

網絡動員勢強 政府新挑戰

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日前稱中策組是政府工具,會在網上平台搜集民意,被指是擴權監察網上輿論,但連日的討論,大都集中於中策組職權範圍,似乎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政府的確需要關注網絡政治(Cyber-politics)。

鍵盤戰士 齊走上街

其實,網絡平台對公共政策影響愈來愈大,政府需緊貼網上動態,避免施政失誤。查網絡動員早已是常態,網民不甘安坐熒幕前充當「鍵盤戰士」,而會走上街頭表 達訴求。筆者嘗試從慧科新聞資料庫(WiseNews)中搜尋6個關鍵字︰網上動員、網上群組、網上號召、網絡動員、網絡群組、網絡號召,探討網絡政治在 香港的現況。

隨着社交網站的普及,當網民遇上不同議題,均會建立Facebook專頁,滙聚「同聲同氣」的網友,表達意見,甚至是遊行示威。在年初到11月中,傳媒有 報道的網絡動員事件,2007年只有7宗,2012年則有54宗,包括「光復上水」、反國教運動、反對雙非孕婦來港產子等,5年間數字「八級跳」。

中港關係 火頭處處

不論最終示威的規模是大是小,上至「反國教大聯盟」在10日內,動員數以10萬計的人次反國教,下至4位球迷抗議運用公帑資助曼聯來港進行球賽,網民也曾在網上動員一番,以表達訴求。

即使網民未能親身到場聲援,亦可透過網上聯署表示關注,向有關方面施壓。以今年為例,近30%的網絡運動屬於網上聯署,參加人數動輒過千,甚至過萬,令抗議對象飽受壓力。

為甚麼現時網絡動員愈來愈頻繁呢?在54宗網絡動員事件中,有近一半是關於中港矛盾的,從這個議題入手,或許我們能一窺端倪。在現實世界中,近年來中港關係已是火頭處處,而網絡世界的資訊傳播方式,則更令港人不滿加速發酵。

以往媒體傳達信息,多靠文字描述,輔以圖像、照片。但在網上世界,則更進一步,可上載影片。短片能讓觀看者耳聞目睹,親歷其景,帶來更大視覺及聽覺衝擊。

「share」文化 矛盾升溫

一名中年女水貨客,早前因為攜帶的水貨體積太大,被港鐵拒絕入閘,遂在閘口「碌地沙」表達不滿。相關情況被拍下來,並上載至YouTube。要控訴水貨客的無賴和不守規矩,這樣的短片,比靜態的圖片、文字的描述,威力要大得多。網民在看過類似的短片後,有較激烈的反應,不難理解。

而且,網上還有「share」和「讚好」的連結文化,令更多人關心和中港關係有關的議題,及令矛盾升溫。以上述的短片為例,早前便有不少網民爭相轉發,朋 輩之間也以此為茶餘飯後的話題,令人覺得不去看看,便彷彿損失了點甚麼。當然,在看完短片後,人們很有可能會更留意中港融合帶來的問題,甚至進而對中港融合愈來愈有保留。

現今的政治,其實離不開互聯網。網絡上的短片,和互聯網連結的威力,往往令一些事件迅速發酵,演變為政治風波。不知政府是否已有足夠的準備,迎接網絡政治帶來的挑戰?

2012年11月19日星期一

觀察中美放水 調整強積金

俗稱「強積金半自由行」已在11月1日開始實施了。也許你已經決定將資金轉移至另一個強積金計劃。然而,你不太確定哪一個計劃才最合乎自己的需要。

 為了作出選擇,我花了不少時間作研究。如果你像我般追求高回報,而同時願意承受高風險,也許你會有興趣了解我會考慮過甚麼因素後才作決定。

只要回報夠高 不怕管理費貴

為了爭取更多顧客,最近很多強積金計劃供應商降低其基金管理費。然而,對於我這類注重回報的人來說,基金管理費的高低不是最重要的考慮。如果某基金的管理費高,但其扣除管理費後的回報仍然很高,我是心甘情願支付的。

因此,我首先會看基金過往的回報率。根據最近消費者委員會作出的研究顯示,在523隻強積金基金中,截至2012年6月,過去5年年率化回報率最高的基金 是宏利MPF國際債券基金,回報率為5.81%,而其他排名前列的亦多是債券基金。老實說,我對上述的研究結果感到有點訝異。債券基金一向給我的印象是回 報低,所以我想不到過去五年回報最高的基金竟然不是股票基金,而是債券基金。

債券基金回報 猶勝股票基金

我認為,造成上述現象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股市表現相對債市為差。特別是在2008年下半年期間金融海嘯爆發的背景下,大部分的股票價格大跌,受其影 響,很多股票基金在這段期間的回報呈現大幅度的負增長。而另一方面,最近幾年,主要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相繼推出寬鬆的貨幣政策,使利率持續下降,亦間接 推高債券價格。

看來,宏觀經濟環境,以及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均對基金回報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我們在適當的時候能增持債券基金,又在適當的時候增持股票基金,應可提高我 們名下強積金的總回報。因此,在選擇的強積金供應商時,我會同時看其提供的債券基金和股票基金在過去幾年的回報。我們難以估計未來債市和股市的表現。即使 我是追求高回報的投資者,我不排除在某些時候會將大部分資金放在債券基金內。

2012年11月12日星期一

「我好瞓得」 全球化競爭優勢

近年,全球化一詞異常流行,書局的暢銷書都在討論全球化,商業機構應把支援工作都外判至地球某個角落,工廠都應搬到供應鏈上下游的左近,人們又應怎樣準備自己迎接全球化的挑戰。

通常,都是甚麼甚麼國際視野,兩文三語,終身學習,等等等等。但我覺得,全球化下,有一個與生俱來的能力,人們鮮有提及︰睡覺的能力。

同事遍全球 開會考驗精力

全球化下,不僅全地球都有人在跟自己爭奪自己的工作和高薪厚職,也在說每日24小時,地球上總有個角落裏,有人正在辦公。他們的辦公時間,很可能正正跟自己睡覺時間完全重疊,這正正是考驗每個人睡覺能力之處。

我在跨國公司工作,經常要跟身處世界各地的同事接觸。有人在歐洲,有人在亞洲,有人在美國東岸,而我在美國西岸。每當安排會議時,就得細想其他同事所在地 的時間,心裏自然有幾個時鐘同時運行,就如小時候在酒店的待客大堂,牆上掛着的世界時鐘。比如,如果西岸歐洲的會議,要麼是西岸晚上12時後(那是歐洲早 上9時),要麼早上9時(歐洲傍晚6時)。身在美西的我,要麼遲上床,要麼早起。更甚的,是在會議前後,要額外預留時間準備︰開早會前要更早起讓自己清 醒;開夜會後要時間讓自己冷靜下來。

出差趨頻密 適應時差佔優

另一個難關,是要搭飛機出差到幾個時區外的城市。出差,顧名思義,主要活動是跟當地的同事工作,那就必須依從他們的辦公時間。如前所述,歐洲開工正正是西 岸的睡覺時間,由美國飛歐洲,當地旭日初升時,自己的生理時鐘卻剛移至休息睡眠狀態,惟有不斷以黑咖啡提神,簡直把林夕歌詞裏「乘早機/忍耐着呵欠/完全 為見你一面」演繹得淋漓盡致。每一次出國,往往要花上幾日調整生理時鐘,凌晨2時在睡床夢醒眼光光時,總打從心底裏羨慕那些毫不費力一晚到天光的朋友。

現在的通訊技術如此發達,交通系統如此方便,無時無刻地跟世界各地的同事工作聯繫,這個大潮流是無法阻止的。反而是我們的身體追不上時代的步伐,幾千年來 人類進化都未曾需要適應時差問題,但這卻是當今工作成功的一項重要元素。能輕易改變生理時鐘,或者無時無刻都能安然入睡的,在工作上必擁有巨大優勢。

因此,有超卓睡覺能力的人,不妨在履歷表上寫上︰我好瞓得。

2012年11月5日星期一

舉龍獅旗遊行 不代表要港獨

從8、9月反國民教育的高峰,轉到近來的較為平淡,只是個別新議員和新官員的腦袋有問題,本來不會太影響港人對大陸的態度,但北方政治人物總像是沒事找事做,唯恐香港不夠亂。

近年來的遊行一直有些人舉舊香港旗,也有些是沒有米字英國旗,自創的龍獅旗,說是懷緬舊日也好、反對大陸也好、甚至是要回歸英國也好,有人支持,也有人不願意接免費派發的小旗子,沒多少人真的理會這群人。

北大人愈批評 網上聲音愈大

或許是「光復上水站」活動出了一句「中國人滾回中國」,配合這年七一遊行增加了不少藍色旗的景象,觸動了北方高官的神經,開始編故事,說這些人要港獨,不配做中國人云云。

可笑的是,聽內地高官說話,時常要荒謬地反過來解讀。你們怕港獨嘛,怕香港人的言論自由嘛,那我們就說更多好了!高登討論區常被人認為是這些舉各種藍色旗 的人的聚集地,愈是被批評,高登上卻更多人貼藍色旗,更多人貼舞動旗子的icon,更多人貼舊日香港的景象,就是不滿香港的現況。甚至還有人寫了篇文章, 教人怎樣退出中國國籍,就是不做中國人,雖然現實上不太可行。

不需甚麼國民教育,這不就是理解國情的最好方法?明明有人舉舊旗,最直接的解讀,應該是有人對現時的香港不滿,那應該是改善現在的政府;但中共做事,總是 需要「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少數」,沒有一個需要打擊的敵人就總是不心安,沒有一個真的,製造一個好了。國情就是,中國人愛面子,說出他們的問題,第一件事 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打擊提出這些問題的人。

反對管治 多於中國人身份

而且,香港人習慣政府有錯大可批評,香港不論怎樣示威都很少出現暴力事件,最多是意見表達,港獨?你別說笑了。反過來,對於一般的港人,這種言論也很危言聳聽吧?有甚麼法律不容許你舉枝旗呢?香港不是講法律的嗎?

舉旗的人未必反對中國人身份,很少有人要求回歸英國;他們反對的,應該是香港被一個甚麼事都可以找藉口,有問題不去解決,卻處處想削減香港人自由的政權。香港人沒理由不享用我們的自由,沒理由忍受愚蠢的管治。

2012年10月29日星期一

借韓江南風起 文化立國自強

如果你還沒有聽過韓國神曲「Gangnam Style(江南風)」,還不知道甚麼叫「鳥叔的騎馬舞」,你就太out了,快點去Google吧。

重視文化權利 賺好感與鈔票

韓國人朴載相的一曲「江南風」,紅透世界各地,YouTube點擊數以億計,還不算中國各大視頻網站的數億次點擊,以及不計其數的各類模仿秀。

一個其貌不揚,甚至醜陋的男人,踏着簡單而誇張的馬步,唱着一首只有幾個英文單詞的韓語歌,竟然征服了世界各國的聽眾和觀眾,看似奇迹,實則是韓國文化產 業多年來持續發展和崛起的見證。韓國在上個世紀的工業化發展取得巨大成功,其顯著標誌就是韓國人民開自己的汽車,用自己的電器,電腦和手機也都是LG和三 星的,甚至連iPhone的很多核心部件都是韓國企業提供的。

在經濟發展起來後,韓國政府自90年代起提出「文化立國」戰略,增加預算,制定政策,培養人才,文化產業得以迅猛發展並取得成果,從韓國,到中國,到亞 洲,甚至歐美地區,大家看起了「韓劇」,聽起了「K-pop」。如果說,20世紀80至90年代,是港台流行文化對中國內地影響最大,那麼21世紀,毋庸 置疑是「韓流」席捲了大江南北。

從韓國電視劇開始,到電影以及流行音樂,以及近年來衍生出的韓國化粧品和醫學美容在中國的流行,人們也開始對去韓國觀光旅遊產生興趣。韓國軟實力的崛起, 不僅賺到了世界人民的鈔票,更是為韓國贏得了好感和支持。

中港欠缺自主創新 發展路遙

近些年,韓國向聯合國申報將「端午節」和「中秋節」註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曾遭到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在我們覺得荒謬的同時,如果換個角度,可以看到韓國 對文化權利的重視和激進。反觀我們對於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恐怕離文化產業發展還有一段路要走。

今日的中國其實並未真正崛起,經濟發展之下,滿大街的汽車都是外國品牌,手機都搶着買iPhone,打印機、照相機的核心部件都依賴進口,真正的自主創新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文化發展方面,富裕的國人走出國門,並沒有建立良好的國民形象,文化產業不要說對海外,恐怕對港台地區,都缺乏影響力。真正的民族自 尊和自信,要靠長期的文化和軟實力發展來建立。

至於香港,經濟發展水平不可謂不高,但TVB的水準卻是今不如昔,看香港的電視節目和電影,有每況愈下之感。香港的文化局何時能建立起來,真的要好好推動 發展一下文化產業,畢竟,一個能代表中國和亞洲的國際性都市,應該能創造出一些有影響力的文化產品,不知何時能有一曲「Hong Kong style」響徹國際?

2012年10月22日星期一

建制封殺泛民 徒添街頭抗爭

立法會會期一開始便充滿了火藥味,建制派搶攻各委員會主席之位,又在財務委員會動議修改議事規則,禁絕拉布。

建制派在體制內封殺泛民主派,只會令後者轉至體制外,發動群眾遊行來施壓,令社會的撕裂更嚴重。

立法會一開會,便先有20個小組及事務委員會的主席選舉,建制派全面搶攻,以其在立法會內的人數優勢,贏得16個委員會主席席位,更打破以往慣例,表明無 意和泛民輪任部分委員會的主席;後有民建聯葉國謙,在財委會動議修改議事規則,只准許每位議員提出一條未經預告的修訂,防止拉布。

破壞僅有互信 迫泛民上街

建制派表面上很聰明,對泛民「趕盡殺絕」,加強了對議會的控制。不過,這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搶攻事務委員會的主席,令泛民和建制之間僅有的那麼一點點互 信,都消滅殆盡。這種互信一旦失去,便很難重新建立。如果再有議題需要討論,以泛民現時對建制派的猜疑,前者很難對後者打開溝通的大門。又既然沒有協商的 餘地,結果很有可能便是「鬥晒馬」,泛民會走上街頭,鼓動市民遊行示威,以人數和建制派一決勝負。

對泛民來說,限制議員提出修訂的次數,收細了他們的議政空間、表達反對聲音的權利。既然議會內的空間被封殺,他們轉向街頭,不難理解。現在的社會已經是躁 動不安,團體以遊行來宣洩不滿的次數顯然上升,根據警方資料,2001年有2,347宗遊行,2011年則有6,878宗,10年間數字「三級跳」;加上 政府現時民望不高,特首梁振英的民望只有49.2分,相信泛民絕對不會介意為群眾的不滿推波助瀾一番,在體制外向建制派和政府施壓。

更麻煩的是,近年本港舉辦遊行的團體,很多時並非單打獨鬥。理念相同的團體懂得「守望相助」,組成特定的議題聯盟,以圖動員更多市民上街,增加自己的議價 能力。這種趨勢,本已並非建制派和政府能夠輕鬆應付,如果泛民再參與到這蹚「渾水」中來,前者只會更頭大如斗。

令激進激得有理 輸掉香港

當然,不能不提激進民主派的角色。經此一役,他們更能以建制派的「霸道」大做文章,指控建制派在使用「制度的暴力」,自己「激得有理」。其實,近年的遊行 已愈來愈激,示威者不時衝擊警方的防綫,更甚至衝出馬路,阻塞交通。10年來,被警方拘捕的示威者人數急升約19倍,由2001年的24位急升至2011 年的444位。建制派的做法,令激進民主派更有「理由」將抗爭升級,令示威走上「沒有最激,只有更激」的道路。

泛民人士如果真的被迫至走上街頭,動輒遊行、示威,只會令社會的撕裂和內耗更嚴重。這樣的後果,無人會贏,輸的則是整個香港,不知一眾建制派的議員,有沒 有想過?

2012年10月15日星期一

MPF半自由行 打工仔要走位

今年11月1日,是俗稱「強積金半自由行」實施的日子,僱員可以將現職供款帳戶內,已累積的僱員強制性供款及投資回報,轉移至自己選擇的強積金計劃。而在 此之前,僱員的供款只能存放在僱主選擇的強積金計劃。

我認為,對很多打工仔來說,上述措施的實施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因為大家可按自己的需要,選擇強積金計劃。以自己為例,我認為,我的僱主所選擇的強積金計劃 所提供的基金的表現一向差勁。11月1日以後,我終於可以將部分資產轉移至過去有好表現的強積金基金,有望提高回報。

錯選基金 回報差天共地

畢竟同一組別內不同基金的回報差距可以很大。根據積金快綫網站提供的資料顯示,以香港股票基金為例,截至2012年9月30日,此組別內表現最好的基金的 一年回報率是22.6%,最差的一年回報率則為7.2%。

很多人對強積金沒有好感,抱怨為何當初政府要設立強積金制度,使他們不能把錢留作己用,而將之存放在強積金戶口,要等到65歲才能拿回供款及投資回報。然 而,我認為大家忽略了強積金制度為我們帶來的好處。

額外供款 盡用MPF好處

例如強積金基金大多不設認購費和轉換費,比投資零售基金的成本為低。要充分利用這好處,我們可以作自願性供款。將資金注入強積金戶口,而這筆額外供款所作 的基金投資,是可以隨時贖回的。

近一兩年來,投資在香港上市的中國企業的股票的回報大都不太好。一大原因很可能是中國經濟增速放慢,而不少企業又過度擴張,導致其盈利增長大不如前。再 者,近來更爆出不少民營上市企業的帳目造假醜聞,大大影響了投資者對投資中國企業的信心。也許,投資海外的股市是愈來愈值得考慮的。而我們透過投資強積金 基金,就可作為涉足海外股票市場的第一步。

2012年10月3日星期三

海難救危扶傷 指罵不是時候

這次還未有門多薩,只能慨歎煙花奪命。慨歎要是昨日的晨光早到10小時,或許他們可多救回幾條生命。

經歷驚心動魄的一夜,原本長假期完美結束,今天如常上班,好應早點睡。原本通了數晚頂,人累得要死,身心俱疲……但那夜回家一整晚追蹤着撞船的新聞,轉眼 天又亮了。真的睡不着,欲哭無淚,胸口抑壓着一種莫名的懨悶與哀痛。

「救一個得一個」 向救援隊致意

意外初時還未太為意那嚴重性,但凌晨過後,看着新聞公布的死亡數字由最初的1人突跳到8,心已沉了下去。很不安,只能默默祝福當時仍然失蹤的人要堅持撑下 去。可是天漸亮,死亡人數劇增至25,然後還陸續有來。那種失望難過和無力感錐心而出,只覺人在熒幕前追蹤事態已很疲累,更何況徹夜不休的拯救隊伍,這意 外雖然死傷慘重,但「救得一個得一個」,我們再怎樣難過,也該先向他們說聲感謝。

身為香港人,還記得兩年多前的菲律賓人質槍擊案時,幾乎同樣驚心動魄的災難也曾出現過。但那時還有一個門多薩和阿基諾可以「詛咒」,今次最大嫌犯就只有那 個不知名的渡輪船長,而且當中似乎仍有疑問未解。你叫這次港人的鬱結怎樣抒散?

記得人質事件發生時,當時因工作關係整晚在公司直播追蹤着事態的進展,人坐立不安,心緒不寧,卻換來上司的一句「冷漠批評」:你這樣情緒化,怎樣做新聞?

死傷者眾 1個也嫌太多

是的。我大既不配「做新聞」,但人非草木,非常時刻,我只想做一個人。我想說的是,有一種「情感觸動」應該是普世的、無分國界、不分黨派、職業與立場的, 更何況我們今天失去的,都是一些只想在繁忙工作間抽空與家人共聚天倫的無辜香港小市民,他們有老有嫩,原本都是好端的一家人,開開心心出發,卻痛失至愛回 來。

人長大了,這次自己果然比兩年前「冷靜」(哭不出來),但關於新聞評論的前因後果細化理論,我仍不想去想,更不想去猜想。只知回到人性的最基本情感需求, 最少38個逝去的生命,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因為一個都嫌太多。既然最關鍵的黃金救人時間cut loss不了,那些失去父母子女或摯親的,我們又可以怎樣幫助他們,面對命運的殘酷?

當然思考如何避免問題再次出現是必須要做的,但以現階段來說,支持、補償和補救對於死難家屬才是最重要的,我相信這應該是大於一切的,而且在事情未徹查清 楚前,任何指罵與推諉也請高抬貴手吧!

說到底,前面還有很多有待解決的事。

2012年9月24日星期一

內地生港漂 融入求生紮根

又到一年開學時,香港的各所大學裏迎來了一批新的內地學生,本科生加研究生,總數超過1萬人。

我們每年組織畢業留港的內地生校友去學校搞座談會,和新生分享經驗,幫助他們融入香港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每所大學講一輪,聽眾不過數百人,影響總是有 限。

抱着美好想像 內地赴港

最近內地某知名報紙發表了一篇文章《懸浮的精英》,分享在港就讀就業的內地青年生存狀態,引起廣泛的討論。但以過來人的經驗看,這篇文章視角比較偏頗,難 以準確反映這一群體不同層次的狀態。

在香港就讀就業的內地青年總人數估計不少於5萬,年齡區間主要是18至35歲,以生存狀態來界定,應以「融入」、「生存」、「紮根」三個階段分類。

消費水平高 居住空間狹

融入 很多來港讀書的內地學生,往往抱着美好的想像而來,但香港現實的文化和環境,對他們多少都會有一定的衝擊,語言溝通存在障礙,學習和生活的方式不同,消費 水平較高,居住空間狹小等。能否適應並融入香港社會,對香港社會產生感情,是第一道考驗。我們經常說,既來之則安之,香港作為發展到最高水平的華人社會, 有其方方面面的優越性,抱着學習和謙卑的心態,融入的過程就會比較愉快。

生存 畢業後能否留在香港就業發展,找到生存的空間和角色,是第二項挑戰。無論是「港漂」還是「懸浮的精英」都是指處在這個階段的留港就業內地畢業生。薪酬水平 低,工作任務重,生活空間小,情感壓力大,是這個群體常見的狀態。正因為如此,雖然約一半應屆內地畢業生在畢業後首年選擇留港,但能夠堅持5年以上的,不 足20%,甚至部分居港7年已成為永久居民,最終仍然選擇離開。

懸浮精英 紮根開創生活

紮根 有小部分人,居港7年,年過而立,結婚、生子、買房。這批人在事業上已經有了一定的位置和角色,雖不是位高權重,但對於職業發展已經有了清晰的認知和看 法,對於生活的道路也有了明確的規劃。家在香港,成為這批人的普遍共識,對香港社會方方面面的關注也比較廣泛而深入。他們已經沒有了「懸浮」感,踏踏實實 地工作生活在香港,為父母、愛人、子女努力創造美好的生活。

其實內地每年都有數百萬年輕人離開家鄉到外地求學,到北京、上海、香港這樣的國際性都市,都必然面對同樣的衝擊和挑戰。坦然面對,努力奮鬥,每個人都會找 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和土地。站在起跑綫上的內地生們,加油!

2012年9月23日星期日

容許自主學習 培養科技人才

多年來我有一個猜想︰電腦科技這回事,學校沒法教的;要駕馭科技,只有花時間長期浸淫,和些許天份。

在矽谷工作,常問同事和朋友一個問題去印證這個猜想︰他們的電腦技術是怎樣鍛練出來的?

有很多個不同答案。一種是在中學時期,因榮譽驅使參加編程比賽,因而學習電腦;另一種是本身對科技極有熱誠,為玩電腦而玩電腦;再有一種是求財心切,架設 伺服器經營網站寫程式賣錢,所以緊追科技發展。事實上,萬法歸宗,只要持之以恒,皆可使人駕馭科技。而重點在於,在眾多答案裏,沒有人認為正規的課堂有 效。

網上混沌無序 實戰遠勝課本

軟件工程師的基本工作,是一個從混沌無序的互聯網,從成千上萬的軟件套裝裏,依據自己需要,找尋合適的組件,在要麼過時要麼欠缺的組件使用說明上,領會怎 樣把組件裝在一起,然後應付系統裏無數條神出鬼沒的臭蟲。需要的,往往是幾近本能反應的應對能力,只能從不斷實戰和無數失敗經驗中而獲得。條理井然的課 本、對錯分明的考試絕不可能教曉學生電腦技術。

包容「胡作非為」 從興趣培才能

我的母校九龍華仁,有很多舊生在矽谷工作,跟那時學校的運作模式有莫大關係。她本着耶穌會自由自主學習的信念,主張幫助學生找尋自己的興趣,學懂思考和自 立解決難題。電腦室裏的電腦任用,學生可以自行把電腦重灌,然後胡作非為。若果學生忙着玩電腦搞活動,可隨意曠課欠交功課考試零分,最重要專心應付學生們 有興趣的事。

於是,一位師弟在中六時,已經在《Linux Journal》撰文教人架設視頻伺服器(可想像為2003年的YouTube),幾年後更被選為該雜誌最佳文章之一。一位師兄,中五會考前夕仍泡在電腦 室裏玩Thin Linux(可想像為1999年的Virtual Desktop),後來30歲不到已成為Kindle Fire Platform的頭頭。筆者中六才開始玩Linux,卻玩出大頭佛,電腦被駭客入侵,學校竟接獲美國國防部電郵,投訴我旗下的電腦攻擊美國政府,廢柴如 我,最後也能在矽谷立足。

每每回想自己的中學生涯,如果學校沒有容許學生自主學習的胸襟,讓我們稍為犧牲公開試成績,如果學校不容許曠課,學生根本不可能撥出時間,學習書本不可能 傳授的電腦技術和解難方法,母校的師兄弟也未必有今日成就。如果香港想培養多些這樣的科技人才,或者應該試行「華仁模式」。

2012年9月17日星期一

泛民回歸基本 由地區工作做起

泛民主派在立法會選舉失利,得票率下跌加上配票失敗,地區直選議席減少。

泛民愈玩愈縮 恐被邊緣化

其實不只是立法會,泛民在過去的區議會選舉中,已不停失去議席;在特首選舉,泛民代表何俊仁也一直處於「陪跑」位置。在各級選舉表現不振,長此下去,泛民 的生存空間只會愈加萎縮。立法會選舉中,泛民得票率下跌至新低的56%。其實泛民和建制派的得票率自2004年立法會選舉起,已不斷收窄,今次連傳統的 「六四黃金定律」也被打破。

建制派今次更能「神級」配票,在精確的動員下,不少議席僅贏對手數千票。泛民則配票失敗,港島、九東、新西均「贏選票,輸議席」,地區直選35席,只取 18席,差點少於一半。情況如果延續,泛民在地區直選、功能組別,都會淪為少數,在立法會中被邊緣化。

其實在區議會選舉中,泛民已持續被邊緣化。2003年區議會選舉,泛民在400席中取得約160席,之後「愈玩愈縮」,2011年只取得約80席,議席減 少一半。泛民的慘敗離不開地區工作不足。

至於特首選舉,今屆建制派有兩名候選人,梁振英在政治光譜左邊(支持政府干預市場、財富再分配),唐英年在右邊(支持自由市場)。泛民一向以來左傾的民 生、社會福利政綱,則被梁振英吸納,並包裝得更左、更福利主義。泛民在左、右兩大政治論述之間,變得可有可無,泛民代表何俊仁也只有約10%的支持。

泛民在各級選舉中,面對持續被邊緣化的危機,應該歸回原點,做好地區工作。區議會選舉的主題,就是地區。巴士站翻新慢、溝渠淤塞,哪一個能解決問題,街坊 手中的一票自然便會投向他。

增黨內區議員 重建地區樁腳

地區工作在立法會選舉中,也有重要地位。首先,地區工作影響着候選人在當區的支持度。更重要的是,惟有進行地區工作,才能有區議員、地區樁腳。這些樁腳在 選舉中,能為政黨提供資源及各種有用的資訊,如有多少選民已投了票、投票傾向為何,均有助政黨因時制宜地訂定選舉策略,如要替哪位告急、誰又已「夠票」可 呼籲支持者「過票」予同黨支持度較低的候選人等。面對建制派專業、精準的配票,泛民惟有增加樁腳的數目,方可與之抗衡。

至於特首選舉,環顧世界各國的最高領導人,其實都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如要提升泛民候選人的支持度,地區工作必不可少。地區工作其實關係到區議 會、立法會及特首選舉,不知泛民的一眾政黨,何時才會加大在地區工作上的力度呢?

2012年9月13日星期四

何時方置業 考驗忍耐力

著名基金經理陸東先生在其著作《繼續傲行》中寫道,「我給自己設定的標準是,如果七年不能供斷,就不要買樓。分開三十年供,等於幫銀行打工。」

供款長 徒幫銀行打工

對很多人來說,陸東提出的做法不太可行,因為香港大部分單位的房價比一般人的收入高太多了。但不能忽略的是,其做法背後的理由。供樓年期愈長,利息總支出 會愈多。假設買家買一個價值200萬元的單位,做七成按揭,以按揭利率2.15厘計算,還款年期為二十五年所需支付的總利率支出,為還款年期為七年的支出 的四倍。

而如果按揭利率上升,還款期25年的總利息支出的增量,遠較還款期七年的總利息支出的增量為多。也意味着,當按揭利率大幅上升,還款期25年的供款支出會 大為增加,供款佔入息比例可能升至高水平,增加斷供的風險。

如果我打算買一個價值300萬元的單位,做七成按揭,所需要的首期支出為90萬元。假設還款年期為二十年,以按揭利率2.15厘計算,每月供款支出為 10,773元。如果要在七年內供斷一個單位,但支付差不多的首期和月供支出,我要購買價值180萬元左右的單位。

可是,現時香港房價高企,價值在180萬元或以下而可供購買的單位數量很少,主要集中在屯門地區,而單位面積偏細。所以不容易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單位。

我決定選擇等待。由於新增房屋供應將不斷增加,因此樓價有可能會調整,而上車盤的數量亦會回升。根據運輸及房屋局的資料(截至今年第二季末),未來3至4 年的潛在新供應會多達65,000個單位,遠較2008至2011年四年間的落成量38,800個單位為高。

供應增 2015年樓市有壓

事實上,私人住宅已施工的數量是在2010年時開始大增。假設建築期為4年,預期大量單位會在2014年左右落成。如果發展商是在樓宇落成前一年作預售, 新增住宅供應將會在2013年左右反彈。

不過,如果下年住宅單位需求如現在般旺盛,樓價未必會調整。但別忘記,根據施工量的數據作預測,2013年之後幾年的供應仍會持續充裕。所以我認為,由於 購買力很可能被在2013和2014年推出的大量供應所吸納,2015年才是真正考驗香港樓市承托力的時候。

展望短期內,由於供應過於緊絀和市場氣氛熱烈,樓價可能仍會急升。我可能會懷疑自己作的預測會否出錯,同時感到很困擾,後悔為何不早點買樓。這是考驗自己 的忍耐力的時候。不過,我還是認為,在供應大增前,不要以高價買樓,因為風險太大了。

2012年9月4日星期二

硬推國民教育 全城見證騙局

學民思潮由開學前數日發起行動,在政府總部紮營集會及絕食,要求政府撤科。中學生以往對社會政治的參與投入不多。面對國教科這洪水猛獸,這群以往可能也只 愛打機唱K的年輕一代也不再沉默,起來抗爭。社會大眾還有對國教科視若無睹的理由嗎?

年輕一代不再沉默 起來抗爭

據政府的公開諮詢文件,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目標包括「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幫助他們養成良好品德和國民素質」、「豐富生命內涵」、「確立個人 的身份認同」等。驟眼看,目標何等美好高遠,簡直百利而無一害。

雖然政府將國教科包裝得美輪美奐,但實際上,國教科卻是個意圖使我們墮入糖衣陷阱的超級騙局。國教科的真正目標,就是「加深學生認同祖國及對國民身份的自 豪感」。但認同與自豪,理應是發自內心的自然流露,現在竟然要透過教育去「加深」,豈不怪哉?

頌揚功績隱瞞罪行 何來自豪

我們必須要反思一個問題︰這個祖國真的值得我們去認同和自豪嗎?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說過︰「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綫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認識歷史,是作為國民的我們了解現政 權本質的最佳途徑。國教科大力頌揚中國現政權的功績,但對於其過去荒謬可怖的罪行,卻隻字不提。學生若認識到三反五反、反右運動、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的一 段歷史,知道這個中共竟可隨意扭曲人性、顛倒是非黑白,他們還可能對她感到認同和自豪嗎?

問題教材多的是 豈個別機構

香港人畢竟有判斷是非的能力,反對國教科的聲音不斷壯大,早前更有9萬人(編按︰主辦單位數字)上街表明反對國民教育。面對洶湧的群情,教育局局長吳克儉 竟指沉默的大多數家長和學生都支持國民教育。為了強推國教科,一位主管教育的官員竟將如此荒謬的邏輯宣之於口,不惜偷換概念,侮辱大眾的智慧,其行徑之卑 劣,實在叫人憤怒!

教育局官方編製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國情教材內容強調正面內容居多,如以江西鄱陽湖乾涸為例,讚揚內地的水利專家的努力,但內地專家一直質疑鄱陽湖乾涸與長 江三峽大壩過度蓄水而被人工破壞有關,該教材卻隻字不提。由此可見,為了「體現對國家的歸屬感」而隱瞞真相、歪曲事實,並非只是個別出版教材機構的行為, 而是政府力推國教科的卑劣手段!

真正的國民教育,應讓學生全面地了解國家的過去與現在,然後讓學生自行判斷應否對這個國家感到認同和自豪。若國教科有預設的立場,只是灌輸式的洗腦,根本 不配稱為「教育」,是個超級大騙局!不願受騙的你,還要沉默下去嗎?

2012年8月27日星期一

香港龍蛇混雜 國教注定失敗

直到今天,我仍然很慶幸在屋邨學校讀書時,曾上過一位外籍教師的課。那位教師先生阿Cross不像其他「鬼」只教英文,也教過一段時間世界歷史科。他算不上絕佳的教師,但這位人兄開了我的眼界。

當年羅范椒芬推行教改,我是最初的白老鼠,雖然那時還沒有繁重的評核,只是取消了學能測驗。進了一間英文中學,初中規定要讀世界歷史科,碰上蘇格蘭鬼佬。雖然懂點廣東話,但規矩是英文教,他的英語不太好聽也要硬上,大家盡量聽懂就是。

讀通世史 更具國際視野

可能阿Cross不是世界史的專家,於是用生字背後的小故事來吸引我們。只依稀記得他講古希臘歷史,提到Police的起源,是跟Polis有關,警察的 權力來自城邦人民;講古羅馬他又提到為何水是Aqua,羅馬人怎樣用水,跟現代人的分別。他不要求我們背甚麼,到哪個時代就說相關的字,問學生聯想起甚 麼,鼓勵你挑戰他,激發興趣,讓你自己看書。我好像答過一些很無厘頭的答案,他也說很好,有創意。

我算是乖學生,上課姑且留心,但更好的是下課後。我們是自小就懂得上網的小孩,對外邊的世界很有興趣,有時跟他吹水就跟他談談他家鄉是怎樣的,為甚麼一個 半禿的高大蘇佬會跑來香港教書,教得連廣東話都懂得說;不知何時講起日常生活,又叫我有空看看電視英文台的節目,有助學英文和了解世界;甚至觀察他開玩笑 「醒人兩拳」,返工放工踏單車,都是認識不同文化的經歷。

曾蔭權7年詐傻扮懵玩拖延過去,國民教育終於殺來了。有些人說香港不認識中國,我會說是你們不認識香港。香港就是全世界的中心?廢話,當然是了。香港從來 就是龍蛇混雜之地,單是要完整地認識香港,就算是最聰明的人花10年也未必可以。有些人的思維仍停留在「認祖=認同祖國」的時代,甚麼祖國是我們的未來, 真是笑壞人。

每每百年雪恥 只養出傻瓜

認識香港固然最重要,下一步應該學的是認識世界,中國不過是其中一環。現今資訊更發達,對比10年前的我,小孩有更多機會在香港認識來自全球的人,就算上 課時硬塞國民教育,下課後一樣會發覺是處處謊言。只要善用互聯網,在香港土生土長,窮家小孩一樣可以成為有視野的人才。用那種「百年雪恥」的大中國沙文主 義看世界,只會養出一群傻瓜憤青,只懂偉光正,後來卻發覺全國都是郭美美,草泥馬。

君不見最痛恨中共的人,少時都是讀親中學校的?

2012年8月20日星期一

港人視野為何愈來愈窄?

來港10年,早些年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又在創業初期,沒日沒夜地幹活,接觸朋友同事也都是討論工作的事情。對於工作之外的生活質量,沒有甚麼要 求,忙忙碌碌之中,倒也痛並快樂着。

別人問我,在香港生活好不好?我一般回答都是「挺好」。結婚後,家庭生活上了軌道,開始體會真正的港式生活,卻有了一些不同的體會。

一般周末,我們例牌的家庭活動就是看電影、吃飯、行街。因住火炭,最方便的兩個地方就是沙田和九龍塘。所有的飯館都反覆吃遍,所有的店舖都搜羅多次,遇到 沒有好看的電影,真不知道可以做甚麼了。慢慢地,我們也開始理解為甚麼香港人喜歡「行山」和「踩單車」,香港本來的地方就不大,除了一站接一站的 shopping mall,就只有往山中跑。

資訊欠世界性 還去中國化

香港的資訊娛樂節目很多,但在看似信息全球化的環境之中,香港存在幾點致命性問題︰
首先,香港的資訊是有價的,沒錢就看不到世界杯,要不是輿論所迫,前一陣差點連奧運會都沒得看。其次,香港的資訊是選擇性的,報些比較八卦的世界新聞,再 對內地的「不良現象」做些批判,本港新聞重點以播放「激烈」行為為樂,看久了真會讓人覺得「香港就是全世界的中心」。

再有,香港的資訊在失去世界性的同時,還要去中國化,不說政治,就是對中國的歷史、地理、文化、藝術,甚至最流行的電視節目,香港人都非常不了解。如果你 問香港人誰是「孟非」,誰是「郭德綱」,誰是「劉歡」,恐怕知道的人沒有多少,更不要問誰是「趙本山」了。

缺乏世界性,再去中國化,本港暴力化,香港的資訊生活空間,基本無「視野」可言。所以,和香港本地年輕人接觸,雖然覺得人很nice,但會令人覺得無趣, 恐怕就是由於這種視野環境造成的。

開放電視牌照 推公民教育

當然,有錢人是不缺乏視野的,可以世界各地、大江南北走走看看,夏天去英國納涼度假,冬天去瑞士滑雪,有了視野,自然也有了對問題更客觀的看法。但如果普 通本地人的生活,除了行山,找館子吃飯,不看書,只看TVB和八卦周刊,困在香港這個小島之上,未免視野太狹隘了。這些年來熱熱鬧鬧的「本土運動」,固然 有其值得尊重的道理,但接觸其中的人,總覺得其思考問題的視野過於狹隘,缺乏文化和內涵,類比我很欣賞一句說法,「Knowledge without goodness is dangerous(無良的知識是危險的), Goodness without knowledge is weak(無知的善良是脆弱的)」。

香港人需要對世界和中國有廣闊的視野和認知,所以,我支持開放更多免費電視牌照,推行適當的國民教育和公民教育,並設立文化局,拓寬香港人的視野,因為 「我們能看多遠,我們才有可能走多遠」。

2012年8月13日星期一

黃金100日 小膠粒見大缺失

150噸聚丙烯膠粒在颱風期間被吹落海,特區政府被弄得人仰馬翻。究其原因,乃是政府誤判政治形勢,作出錯誤決定,和部分局長政治技巧不足。梁班子在上任 後第一個月便頻頻出事,是不是想市民以後都記着這些不足?

官員慢半拍 膠災炸彈無人理

膠災事件發生後,特區政府毫無危機處理的意識,政治判斷出錯。先是特首梁振英沒有縮短或取消前往蘇梅島的結婚周年休假,親自處理事件;後是食物及衞生局局 長高永文和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分別在7月31日及8月2日知道事件後,沒有即時、迅速地作出反應,如召開記者招待會交代事件、親身到現場視察情況等。這樣 予人的感覺就是,沒有人在領導,也沒有人在處理危機。

和前美國紐約市長朱利安尼,特區政府的表現和前者比較,可謂天淵之別。911事件在早上8時45分發生後,朱利安尼在9時便已到達現場,指揮救災。他在自 己的回憶錄中也提到,應對危機的最佳方法,就是親臨現場,掌控局面。總而言之,領導要被看得見(Leadership must be visible)。

事件還沒有完結,到了特區政府如夢初醒後,派出高官到膠災的重災區視察,但部分局長政治技巧不足,「做show」也做不好。黃錦星在愉景灣視察膠災災情期 間,慰問在場執膠的義工,義工回應時表示希望局長一齊執膠,黃錦星有點不知所措,之後竟然「牛頭唔搭馬嘴」地詢問「支唔支持垃圾徵費?」,顯然在政治溝通 上準備不足。

壞印象成形 施政再好亦難挽

如果是專業的政客,即使遭到責難,也能「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黃錦星如此表現,可能與他只是一名建築師,政治歷練不多有關。但無論如何,黃錦星現時貴為 局長、政治人物,總不能不擅於與公眾溝通吧!

政治上有所謂「黃金一百日」之說,在新政府上任的首一百日內,便會對新政府形成「既定印象」(Perception),此印象一旦形成便很難改變。梁班子 在上任後第一個月便頻頻出事,例如政府早前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涉及出租劏房事件,也是和官員誤判政治形勢、政治技巧不足有關。如果再 沒有改善,公眾對梁班子便會定形,之後施政即使再好,也是回天乏術了。

2012年8月6日星期一

年輕人上車 應多等一兩年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80後,工作了幾年,已累積了一筆財富,差不多足夠支付一個上車盤單位的首期支出,正在思考應否買樓。然而,經過多重考慮,我認為現時 不是置業的最佳時機。

展望短期內,我認為樓價再上升的空間很可能已不大,主要的原因是香港的房屋供應在未來幾年會不斷增加。根據運輸及房屋局的資料(截至今年第二季末),未來 3至4年的潛在新供應會多達6.5萬個單位,遠較2008至2011年4年間的落成量3.88萬個單位為高。預期新政府很可能會進一步增加居屋供應,興建 「居屋以上」的資助房屋,及增加土地供應。

雖說新增的房屋供應會比過去幾年為多,但如果需求沒有減弱,高企的樓價應可得到支持。此外,按揭利率是決定購房需求的其中一個主要因素。著名地產分析員林 奮強早前接受訪問時說,由於內地放鬆銀根,國際上的銀根仍會繼續十分寬鬆,他不認為樓價在下半年會下跌。而且預期美國聯儲局可能在10年內也不會加息。

經濟放緩 購房需求減

除利率外,香港就業巿場的情況亦是影響購房需求的一大因素。目前香港失業率處近年低位,反映就業巿場的情況很不俗。可是,近期香港經濟增長已顯著放緩,如 果情況持續,就業巿場的情況將會變壞,大大打擊購房需求。

另一方面,最近新政府決定,容許5,000個合資格白表申請人,在明年可以申請免補地價購二手居屋,相信可減少部分市民對私樓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恒隆地產將封盤多年的樓盤浪澄灣推售。有不少評論指出,這意味着恒隆地產的管理層認為香港樓市快將見頂,因為恒隆一向以善價而沽見稱, 這樓盤對上一次推售的時間為2007年年底,為上一次香港樓巿見頂之時。其董事長陳啟宗先生在今年初出版的公司年報便直言,「我們會耐心窺準適當時機以求 取得最大利潤。畢竟,我們只能把每項物業出售一次!集團現仍處於淨現金狀況,並無出售壓力,坦白說,此乃出售貴重資產的唯一方式。」

供應續增 樓價難大升

我想,陳先生的這一番言論,以及其公司近期的動作,代表這位身經百戰的地產商人認為,香港中價樓的樓價再上升的空間已不多。

當然,即使是最出色的投資者,也會有預測出錯的時候。在低利率和高就業的背景下,樓價在短期內急跌的機會應不太大。但由於新增房屋供應將不斷增加,樓價大 升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香港經濟增長剛開始轉弱,對就業巿場造成的壞影響有多大,仍是未知之數。最近不少投資銀行和會計師行在進行裁員行動。另外,今年以來,自由行消費放緩,我 擔心這股裁員潮可能會蔓延至零售、飲食和酒店業。所以,我認為現在不是買樓的時候,還是多等一兩年才作決定。

2012年7月31日星期二

矽谷生態 尖子未必受得住

盤古初開時,家父是個電腦科教師,在中學任教會考課程,教學生以BASIC語言編寫程式。後來,90年代初,會考課程改為Pascal語言。

這一轉變,對家父多少有影響,因為擯除BASIC的封建思想,再從頭學習一種新的程式語言。很記得,那時我娘親對仍是「小學雞」的我說︰「阿仔呀,第日大 個咗做嘢時,千祈唔好做電腦呀。科技變得咁快,好難跟得上。」

倘無法跟上劇變 不應入行

然而,現實總是吊詭的。娘親說那句話的廿年後,我不但在研究院完成電腦科學學位,更在矽谷工作得不亦樂乎,甚至連公餘時間,也在利用電腦科技玩這玩那。每 當想起娘親廿年前的話,總不禁莞爾,因為我想不到有較資訊科技更適合我的行業。

電腦科技轉變得極快是不爭的事實,行內有個黑色笑話︰電腦系統只有兩個狀態,it is deprecating or will be deprecated. Deprecate是個電腦常用語,意解棄用。學習新科技、新語言實是工作的一部分,能流利地操上五六種程式語言的人絕不罕見。如果沒法跟上急劇的轉變, 不應加入電腦行業。

誠然,娘親的叮囑亦不無道理。每個行業總有其難度,而這個難度因人而異,可謂吾之蜜糖彼之砒霜。如果怕血,千萬不要做醫生;如果怕悶,千萬不要做會計師; 如果怕醜,千萬不要做保險經紀。

娘親之言,應該逆向理解。如果閣下喜歡千變萬化的世界,就好應該考慮電腦行業。身處於科技行業,要麼緊貼科技發展的步伐,要麼被deprecate。緊貼 科技毫不容易,但這是每位科技從業員必然遇到的難題。問題的重點,卻是個橫向(cross-sectional)的比較︰我是否較競爭對手們轉得快?我是 否較競爭對手們容易掌握新技術?

科技業變化大 適者生存

我自問很適合在科技行業工作,正正是因為科技轉變得快,正正是因為轉變不容易跟上。我怕悶、怕重複刻板,所以新鮮事物吸引我,所以自覺較其他人容易適應新 技術。
 
早前閱報,見17名末代高考狀元的大學選科中,沒有一個選讀工程/電腦科目。早前報載facebook以年薪10萬美金聘請新鮮畢業生,我為尖子們高興, 因為他們沒被新聞的高薪打動,而改讀電腦。他們成績好,習慣從不變的課本和歷年考試題目中獲取正確答案,大抵不會受得住矽谷科技行業裏,朝令夕改變化萬千 的生態系統。

2012年7月25日星期三

港式「獨男」崛起 香港明日希望

我敢說多上網絕對有益,限制年輕人上網,只會養成一個個窩囊廢,對社會任何事都沒有自己的判斷。近來社會聚焦於梁振英、國民教育、立法會等等政治事務,尤 其需要利害的判斷力。

有不少男生從中學時期開始,總是「毒毒地」,架着眼鏡,不注重衣着,衣服全都不稱身,沉迷電子玩具,滿口別人未必聽得懂的長篇大論,或是完全寂靜無言,像 是不屑與人溝通。這些人看似出世,活在自己的世界,跟整天懂得注重外表,聯群結隊的女生群截然不同,但我認為這些男生其實有着很重要的能力,只是需要點醒 一下,理解自己的缺點則可成材。

互聯網孕育 具國際視野一代

他們的能力是資訊收集,附上自己的分析,變成複雜的個人論述,要別人迅速理解當然是難事,久而久之,要不繼續不斷談談談但無人聽,要不就索性自閉起來,不 和人說話,自我沉醉。

這些人走出學校,不難有機會發現自己的聲音的重要之處,只是沒有適當的表達方式。因為他們習慣了網上的發表方式︰沒有名字沒有身份,我管你是誰,手上資訊 多的,能言善辯的,就是最受歡迎最強勁的風雲人物,不用給陌生人留情面,我就是道理。走到現實社會,尤其是不鼓勵有獨立個性的保守香港社會,「多嘢講」、 「無大無細」是死罪,結果變成了不合群的一群人。

反國民教育 中學生守護香港

香港「毒男」與日本不同,豈止意指沉迷動漫的年輕男性,其實用「獨男」應該比較貼切。對於習慣上網的年輕人,網絡世界包羅萬有,來自世界各地資訊源源不 絕,多看多辯論,就多學懂別的社會情況。看過世界,又豈會滿足於狹窄的香港?這就是他們既多話說又會靜默的原因,全球化的網絡社會,造就了一群眼光截然不 同的特異分子。

今天香港關注反國民教育的一群中學生,宣傳新穎,形象鮮明,不也是網絡之功?學懂走進人群,與一般人拉近距離,讓別人感到一股同理心,加上組織和策動能 力,在網上見過各種千奇百怪資訊,而百毒不侵的「毒男」,是明日希望,守護香港。

2012年7月21日星期六

升學擇業為理想 勿「錢本位」

香港新中學文憑放榜,數萬中學畢業生面臨選擇,無論是升學選專業,還是就業選行業,這個選擇背後價值觀基礎是非常重要的。

早前電視新聞報道香港有幾位法官要退休,並評論香港法官的薪酬低過外面的律師,不夠吸引人才。但被採訪的夏正民法官卻表示並不認為法官薪酬過低,因為做法 官的動機不只是為了掙錢,還為了別的東西。轉頭又有一篇報道,說訪問本港1,260名中小學生,發現有超過半數因為零用錢少而呈現憂鬱症狀,情況令人堪 憂。

「用錢解問題」觀念 礙創新

在香港社會生活久了,不僅充分體會到社會的繁榮和制度的優越,也開始從細微處體會社會的演變和不足。華人社會發展到香港的水平,是難能可貴的,但用錢解決 問題的錢本位習慣思維,在香港社會的方方面面積累沉澱,會成為阻礙改善、創新和變革的力量。

政府近年諮詢固體垃圾收費,以改善堆填環保。但在「固體垃圾」收費前,其實有些更值得嘗試的做法。學習日本和台灣,進行強制性垃圾分類,集中回收,並對可 回收資源進行有效利用。在中國內地,家具電器的二手維修、回收、買賣依然蓬勃,居民家中的家具電器得以充分使用,甚至有價賣出被他人再利用,盡可能減少以 固體垃圾形式拋棄。新穎一些,可以在超市等地方,設置空瓶自助有價回收設備,培養環保意識之餘,市民也能得到實惠,必定很受歡迎。當然推行這些方法,情況 複雜,肯定比搞個收費政策要辛苦。

港不差錢 為理想有好出路

香港的教育,錢本位觀念也很濃厚,家長、學校、社會都認為有錢才能有好的教育。學童上學放學一定校巴專車或家長傭人專人接送,過度保護出來的孩子動不動就 會說︰我好驚!給孩子買電腦,怕孩子跟不上時代發展,但很多時候電腦淪為遊戲機或電視機。更經常在餐廳見到幾歲大的孩童抱着iPad、iPhone玩的不 亦樂乎,身邊家長樂得清閒。

香港的學生經常參加各類遊學團,住要有空調,吃要吃的好,玩得要開心,安全必須萬全保障,但活動內容缺乏深入實質的體驗和鍛練,像個豪華旅行團,價格不 菲。常聽香港朋友說,在香港養孩子貴,我卻不以為然,一個小孩吃能吃多少,穿能穿多少,真正的教育,不是花錢能解決,而是父母和教師,要在教育本身花費巨 大時間和精力。當然,這樣做的成本肯定比請個菲傭高,但香港的未來必定不能是由菲傭養大的一代。

小時候,常聽大人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也是萬萬不能的。香港過去窮的時候,想得都是沒錢是萬萬不能的。但現在,香港不差錢,恐怕大家應該多想想錢不是 萬能的。
香港年輕人,更應該想想夏正民法官說的那句話,要相信︰有理想並為理想而努力的人,不會過不上好的生活。

2012年7月9日星期一

拆解洗腦疑點 真正國民教育

受教育局資助的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出版了《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育手冊》,將中共一黨專政的模式,形容為「可以確保施政穩定」;歐美的民主多黨制,則是「兩 黨惡鬥,人民當災」。手冊一出,立即被評為「洗腦教材」。

強權加洗腦 整治之風續來?

連同「洗腦教材」,近一年發生的事,真的很令人懷疑,自由、多元的香港經已開始隨風而逝,政治整風則踏浪而來,在可見的將來,香港會否還是我們所熟悉的、 所鍾愛的城市︰

1. 自由萎縮︰近一點的,有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港,警察將鐵馬圍欄升級,出動高2米的「水馬長城陣」,市民無法見到領導人表達訴求;遠一點的,則有上年七一遊 行,警方意圖限制遊行人士不准帶樂器。

2. 多元不再︰國民教育早就被人懷疑是「洗腦教育」,「洗腦教材」便進一步佐證了這個觀點。更令人擔心的是,特首梁振英的新政府架構中,設有文化局。這是不是 內地有見香港回歸已15年,但「人心仍未回歸」,遂將「中宣部」的一套搬來,欲以文化局牢牢地控制港人的思想、意識形態?

收緊自由,加上「洗腦教育」,前者以強權令人屈服,後者則是潛移默化、思想改造,兩者彷彿結成一張看不見的大網籠罩着香港,讓人喘不過氣。此情此景,難怪 一眾網民將慶祝回歸15周年的官方MV《難忘時刻》惡搞,將歌詞「Believe in our dreams」改為「Who is killing our dreams?」,以抒發心中的鬱悶和憂慮。

黨鬥未必差 制衡權力集中

惡搞過後,面對這些思想改造的攻勢,我們還可以認真地拆解這些似是疑非的觀點,畢竟,真理是愈辯愈明的。以「兩黨惡鬥,人民當災」為例,兩黨惡鬥的確是事 實,但這只是錢幣的一面,惡鬥的另一面是制衡,制衡可以避免了權力過度集中、「絕對的權力,讓人絕對的腐化」的弊病,如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在主政重慶 期間唱紅打黑,任意妄為的情況,就很難在美國出現。類似的辯論,愈多愈好,社會便可釐清謬誤,來一場真正的國民教育!

當然,這可能是一場漫長的戰役,不過,正如已故英國首相邱吉爾所言︰「我們絕不會猶豫;我們絕不會疲累;我們絕不會步伐蹣跚。」希望香港在將來,還是我們 所熟悉的、所鍾愛的家。

買樓重時機 勿背負長期還款

有朋友從外國回流香港工作,由於房租太昂貴,正在考慮應否買樓以作自住之用。然而,現時香港樓價高企,不少地區的樓價更高於97年高峰時的水平。因此,朋 友很是矛盾,擔心買了樓後,樓價便急跌,而自己則成了負資產。

由於我對香港樓市沒有深刻的認識,未能提出有見地的意見。不過,想到自己將來也要面對相同的難題,而買樓更可能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資,絕不能輕率作出決 定,所以我開始看一些相關的書籍和文章,以增加自己對樓市的了解。

亂入市徒「坐艇」 入市須待時機

經過一番的學習,我有了點體會。我認為,入市時機的掌握是非常重要。如果在樓市高峰期買樓,你很可能要「坐艇」很多年。例如你在97年買了深井浪翠園的單 位,持貨至今,現時你的單位價值仍比97年時低約四成。如果在這十多年間,你不幸失業或患重病,導致無力供款,便要面對被銀行收樓的處境。然後,銀行很可 能會將那單位賣出。如果賣樓所得的金錢比你需要向銀行清還的款項還要少,那麼你最終會失去物業,而又欠銀行錢。

過往香港經濟跟樓市的相關性很高,當香港樓價下跌,香港經濟以及就業市場很可能會轉壞,而一般人失業的機率會增加。所以上述的情況是有可能發生的。

然而,判斷入市時機卻是很困難。即使現時香港樓價很高,也不能排除樓價再向上的可能性。如果歐債危機獲得解決,投資者對經濟重拾信心,香港樓市應能受惠。

我翻查了過去幾十年香港樓市的歷史,發覺樓價主要受下列幾個因素所影響,包括:經濟和就業市場的景氣、按揭利率、土地供應、政府的房地產政策、人口增長 等。可是,要分析上述各項影響樓價的因素,然後預期房價的長期走勢,倒是一件很困難的工作。而且,上述每個因素都是在不斷變化。

還款期長 利息倘升憂斷供

不過,如果買樓是作自住的用途,樓價的升跌其實不是那麼重要。因此我認為,與其嘗試預測樓價的走勢,不如評估斷供的可能性。我們可以估計一下,當經濟轉差 時,自己失業的機率。然後再想像,假設自己被裁員,能否在短時間內找到新的工作,而工資會否大跌。另一方面,我們也要估計,當美元踏入加息周期,供款支出 會不斷上升,到時我們能否負擔得來。當然,任何估計都有出錯的可能性。所以我們應留下足夠的「安全邊際」,即供款只佔收入的小部分。

可是,想深一層,如果按揭貸款的還款期長達二十年,要評估斷供的可能性其實並不容易。近年環球經濟情況變化得很急,而且通脹高企。要準確地預測自己十多年 後的收入和支出的狀況,相信是難以辦到的事。然而,我們可以嘗試減低預測的誤差,其中一個方法是縮短按揭貸款的還款期。

著名經理基金陸東說過,如果七年內不能供完按揭貸款,便不會買樓。但對很多人來說,陸東提出的做法不太可行,因為香港大部分單位的房價比一般人的收入高太 多了。

2012年6月25日星期一

員工據理力爭 毋須盲從啞忍

知算是好是壞,在小公司工作,個人的優點缺點都很容易給上司看盡。有好 些與40、50歲左右的人相處的經驗,相信是我們這一代人時常碰到的事,過程中互相學習。

我算是從事傳媒及出版類吧,很需要溝通能力。其一是對外與人溝通,蒐集資訊的能力。我的上司是傳媒界重要人物,工作20多年,人脈極廣,在他們面前,我們 這些初出道的小人物,可以在外界蒐集回來的信息,比起來簡直不算甚麼。

我總覺得我所知道的世界就是這樣,比如說我是資訊科技的發燒友,有甚麼新科技玩具、社交網站等,根本沒必要跟別人說,別人不會明白,更不要說是大你20、 30年,不懂打字的上司了。

多與上司閒談 有助兩代人溝通

但有次我跟上司閒談,方才發現,即使他的人脈有多廣,可是他們聽到的,很多時都是來自同輩的消息,年輕人的想法,你不說,他就不知道,而他們一直很渴求這 些資訊,好讓自己跟員工溝通到。

若環境適合的話,多談你自己社交圈子的新鮮事,對社會民情的看法,是填補了上一代人的一些空白,有助互相理解,甚至對工作都有幫助。近日我想推動一些工作 外的社會事務,跟上司談,借用上司的人際網,事半功倍。他更反過來跟我說︰「當時我們一代太專注工作,不關心社會,你做的是好事,應該做。」

近來看了一本書,當中有分析上一代人的部分,指他們是BoBos,不是小資波希米亞族,而是小資布爾什維克。40、50歲的港人成長時經歷的文化是雷厲風 行,天天向上,忘我工作,有目標就要達成,而且要最高效率,活像共產先鋒黨。

到我們這一代,我們總不能理解這種非人生活的工作模式,做到盡有甚麼好?不用休息不是效率更低嗎?目標可否放慢分階段達成?不過普遍的職場文化要求服從。

學習上代勤奮 但要走自己的路

可能這位上司經歷不同,他會跟員工說,你有甚麼不滿的,請想過另一個方案,啞忍只是愚蠢,你有能力說服我的,我大可以讓你做。我們認為要據理力爭的時候, 應要挺身而出,那管意見不合,只要你能證明你做得到,就用你自己的方式,盲從而不過問,只代表你資質有限,受填鴨教育荼毒。

上一代與我們經歷不同時代,我們不可能複製他們的成功方程式。我們要學他們的優點,也要反過來凸顯我們的優點,說明我們可以走得更前,走不同的路一樣可 行。

年輕人憂升職 大於加薪

自離開研究院,投入職場,在科技公司工作將近一年。跟很多打工仔一樣,我開始關心升職與加薪的問題,兩者息息相關,互為因果,我卻想不通哪個較為重要。

一如大部分公司,晉升與否,視乎閣下的工作效率和際遇。朋友因緣際遇地在產品的始創階段時加入一個三五個人的團隊,後來那產品水鬼升城隍,團隊的人數以幾 何級數暴增,朋友亦順勢飛黃騰達。

提升薪金 對生活質素改變微

不過早一段時間,我的工作上出現了一些轉變。科技公司突然決定終止我原來的項目,於是團隊所有人都要轉到公司其他項目去。這些事情其實沒有甚麼大不了,在 環境轉變速度極高的互聯網行業,類似的事情屢見不鮮,一旦執行速度降低,就無以保持競爭力。

這個小意外,卻令我對自己的薪酬待遇另有體會。在這個項目裏,我投資了大半年的青春,所希望的就是自己跟項目一齊飛上枝頭,把升遷加薪都繫於這項目的成敗 裏。當被知會公司準備取消項目時,我苦惱了一段時間,因為這件事故必然會延遲加薪、花紅和升遷的進度。
我嘗試分析苦惱的原因,究竟主要是因為名譽(升職)或因為利益(加薪、花紅)?

先說利益。近年互聯網工業又再熾熱,連帶軟件工程師的薪金亦水漲船高。跟據統計,矽谷軟件工程師年薪為十萬美金,而且,這只是個平均數而已。我為自己計過 數,就算交過稅儲了錢,餘下的還頗為可觀。換而言之,假設購買力不變,如果可以把現有的待遇持續到退休,於我是可以接受的。反正,提高了的薪金,對於我的 生活質素,不會有多大改變,我實不應為自己用不着的金錢而煩惱。想通這點,心情頓時輕鬆不少。

升職快贏認受 升得慢輸俾人

然後考慮名譽。升遷,某程度上,是反映我這個員工表現的成績表。有機會升職,那理應代表公司認為我有能力去處理更重要和更宏大的事情。如果一個人長期無職 升,可能是他力有不逮,亦可能是人緣態度不佳,這個訊號不多不少總代表着一些事情。反過來說,當一個人有機會連升幾級,那多半代表他有些本事。

早幾年我踩盡油門,要較其他同學快,三年零八個月完成(通常需時五年的)博士課程,亦只希望別人覺得我醒。同理,如果我能夠以較其他人短時間升職,也能夠 我沾沾自喜。再加上,如果我「升得快」,能力被公認,工作機會(及帶來的其他利益)自不然滾滾而來,長遠而言才是重要的事。

項目被取消,短綫裏對薪金與花紅的影響實無傷大雅,但升遷進度難免受阻,感覺像「輸咗俾人」,想來是主要令我苦惱的因由。

2012年6月11日星期一

冀政府重組 助青年「科技創業」

作為創業者,尤其是科技創業者,在香港是孤獨的。

香港年輕人用iPhone是天下第一,但要說讀科技工程,從事高新科技行業,就沒那麼多人鍾意了,還是做「金融」比較時髦性感一些。

速設科技局 利產業調整

「科技」難吸引,枯燥乏味。「創業」更難,商業模式、團隊管理、資本運作,都不是容易的事。「科技加創業」絕對不是香港年輕人的菜。但年輕人要尋找更多出 路和發展空間,與傳統產業和市場競爭,香港必須調整產業結構,促進高新科技產業及創新創業的發展。新一屆特區政府成立科技局,想來也是基於類似的目標。

當然,科技創新創業,不能靠政府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政府引導推動,在市場上產生實實在在的效果,人才才能凝聚。商業社會,聰明人總是往高處走,選擇有前途 的行業和工作。我在畢業時比較自主科技創業和其他職業選擇的差異之後,做出創業的決定,不僅僅是理想,更是實實在在希望獲得的價值和成功。

政府的扶植政策並不能保證任何人成功,最終取得成功,靠的是人才本身。也只有一批年輕人真的成功,比從事金融業、房地產更成功,才能讓社會、讓其他年輕 人,實實在在看到行業和產業的前途和希望,並投身其中。否則,科技加創業,在香港永遠不會有發展。

很多內地朋友來香港,對香港人的評價是︰香港人真文明!可是抱歉,沒人跟我說,香港人有文化。而去了台灣的朋友,回來都會說︰台灣很有文化,台灣人真好!

香港發展了這麼多年的商業經濟,已經達到華人社會的巔峰,shopping mall做的比歐美國家還要出色,管理服務世界一流。香港人重視自由法制,這種觀念也是源於促進商業經濟發展的需要,是保障商業發展繁榮的重要基石。在人 還不富裕的時候,追求經濟建設,絕對無可厚非,但人有錢了,如果沒有些文化,就容易讓人乏味。香港整體社會給遊客的感覺太商業化,沒有人情味,就是重商輕 文的結果。

文化局谷文化 閱讀入手

我支持成立文化局,希望文化局局長先想想怎麼讓香港人,尤其是青少年多讀書。文化不只是搞話劇歌劇,搞影展畫展,文化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培養方式,就是閱 讀。當然,隨着時代和科技進步,現在人不僅讀書少,更是天天對着iPhone傻笑,兩歲的小朋友還不識字,就會在iPhone上劃來劃去。

生活方式的改變,對人的文化培養帶來衝擊,文化局如何幫助香港人多讀書,成為有文化的人,會是極具挑戰的任務和目標。

無論誰做了科技局和文化局的局長,大家都應該多包容與支持,畢竟這是香港比較薄弱的部分,想讓大家滿意,絕非一朝一夕。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抗戰23 年 六四真的假不了

「但有一個夢,不會死記着吧——」今天六四,相關的歌曲在我的腦中縈繞不散。近年,歌曲名單中多了這一首︰「你我霎 眼抗戰二十年,世界怎變,我答應你那一點,不會變——」

是的,轉眼間已經是第23個年頭。對不少如我般20歲出頭的年輕人來說,其實並沒有六四的第一手資料,那為甚麼仍然 可以大聲地喊出「平反六四」的口號?

支聯會每年都鍥而不捨地舉辦六四晚會,我想這是最重要的因素。自懂性以來,看着年復年的晚會,心中便埋下的一個大大 的問號︰究竟發生了甚麼重要事情,值得成千上萬的人,每年都在維園手持蠟燭的悼念?

民運歌聲 父母留烙印

接下來的事,就很順理成章了,去問問家人、老師甚麼是六四,再自己看看舊報紙,上網找找資料。不知道有沒有同輩和我 一樣,父母平常都不是對政治有太大的興趣,惟有對六四,似乎卻有那麼一點點的感觸。我媽媽更說出這麼的一句︰「那時候,近乎每日都聽到《血染的風采》,每 次聽到,都很感動,甚至有想哭的感覺。」原來,六四的烙印對我們父母一輩來說,是這麼的深刻。當然,這也影響了我對六四的取態。

中學時,我第一次參加六四集會,親自舉起燭光,親自喊出「平反六四」,對六四的感覺,自然又深了一層。不過,這一切 都不及網上世界那麼精采。

上網想更清楚六四,卻看到另一些觀點,如︰1.如果六四沒有發生,中國不會如此繁榮;2.導致開槍鎮壓,學生也有責 任;3.六四死傷者,不是學生,而是解放軍。其實,這些問題都曾對自己產生過衝擊,令我思想激盪︰是不是我對六四的認知出了錯?

 方政等人經歷 六四鐵證

不過,我們也很快釋然,因為在網上同樣也有着一切問題的答案,例如︰1. 如六四沒有發生,中國可能變得比現在更好,經濟既繁榮,官員的貪污又不會太嚴重;2. 縱使學生也有責任,但這不能令政府開槍射殺手無寸鐵的平民的行動變得合理;3. 網上各張圖片、各條片段,都是鐵證,當然少不了現任工聯會會長鄭耀棠為六四遊行的照片、候任特首梁振英譴責六四的廣告。而今年,方政繼熊焱、呂京花後,是 第三位來港出席六四集會的民運人士,在他們身上的經歷,也是六四的鐵證。

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不啻是一次自身的大思辯,令我對六四的認知更深。現時在網上討論區看到甚麼「客觀地討論六四事 件中,學生有無受傷」的帖子,不必與之辯,只須一笑置之的回應︰「那我們也客觀地討論二戰時,日軍攻入南京,中國人民有無遭屠殺吧!」事實就是事實,真的 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有辯論的需要嗎?

看着網上各種討論,經過自己的理性分析思考,我只會對平反六四更堅定。我相信,「無論雨怎麼打,自由仍是會開 花……」,我相信。

2012年6月2日星期六

新政府新機遇 毋庸太悲觀

一個多月後,香港新一屆特區政府就會正式上任。記得3月底特首選舉投票結果剛公布後,一些人為結果而感到擔憂,說要離開香港,移民到他國。兩個多月後的今 天,似乎不再聽到有人說要移民了。

也許他們都是說說而已,沒有真正落實此想法。不過,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難道他們擔心新政府會比現屆政府做得還要差?

出現上述想法很可能是因為新特首的背景和思維跟現政府的很不同,有些人擔心香港未來會有很大的變化,怕的是變得比現時還要差,至少就某些方面而言。然而, 他們是否過於悲觀?也許,將來香港會變得比現在好。

憂慮未來 何不順勢迎轉變

我認為,作為小市民,我們實不應對不確定的未來感到憂慮或興奮,因為難以作出準確的預測。香港未來的發展很有可能不如想像般差或好,為此而影響目前的情緒 很不值得。

不過,未來幾年香港似乎會比過去幾年來得不穩定。自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全球經濟常處於不穩定的狀態。每隔幾個月,總會發生一些事件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盪, 進而影響環球經濟的發展。香港是外向型經濟體系,很受外部需求波動的影響。

大部分人都傾向過着穩定的生活。但在不確定的時代,追求穩定很可能是愈來愈吃力的事。既然是這樣,我們不如順勢而行,學習面對轉變。可以做的準備是減少自 己的負擔,以便在轉變來臨時,自己可以更輕鬆地面對︰例如可以在理財方面作保守的選擇,盡力減低負債。

新思維解決問題 迎新時代

另外,我想強調,當周遭環境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要解決問題,如果我們仍沿用以前的方法或理論,很可能達不到想要的結果。我們要重新了解人和事的本質的變 化,以確定問題的重點在那裏,然後依此而修改原有的做法,決定要多放時間做哪些事件,少放時間幹另一些事件。

無論如何,個多月後,將會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也許我們初時會不太習慣。但別忘記,轉變會帶來新的機會,如果我們能把握新機會,我們的日子應可以過得更好。

2012年5月21日星期一

海外工作壓力輕 緣過客心態

在矽谷工作很爽,除薪酬待遇優厚外,更重要的是工作頗為快樂無憂。舉一個簡單例子︰一星期五個工作天裏,起碼有三天我都帶着愉快的心情上班,抱着歷險的態 度去處理工作上的麻煩事。

在港工作 不快人多快樂人少

相對於在香港工作的朋友,工作和不快總恒常地被畫上等號,我發覺快樂上班的人總是佔少數,大部分人常說自己的工作這樣不好那樣不好。甚至如黃子華棟篤笑裏 所述︰如非鬼上身,普通凡夫俗子總說不出「我好鍾意返工呀……」

我在香港正式「上班」的經驗不多,充其量只是好多年前在大學的暑假裏,在外資公司當個朝九晚六的煙腸(intern)而已。除虛榮以外,上班的感覺不佳。 我只記得每朝早迫地鐵上班,午飯後強撑着眼皮、在上司面前扮認真工作,日間所受的苦悶,只為了晚上相約朋友見面時那份虛榮。

令我不解的,是甚麼原因構成這個差異。我在矽谷工作的快樂經驗,究竟是來自科技公司的神奇魔法,抑或是香港的水土特別差?

最近,我因私事回港,在公司位於港島區的辦公室上班,無論任務、職位、上司和同事都跟在美國的一模一樣,不過是我的肉身出現在銅鑼灣。這是個上佳的控制實 驗,讓我感覺在香港工作的滋味。理論上,因為工作內容依舊不變,我不應嫌惡工作。

矽谷工作 人在「旅途」更愉快

可是,實驗結果是︰跟往時一樣,在香港上班的感覺不好,四處有種強烈的壓迫感。我嘗試從兩地實際的差異去解釋這種變更,迫人迫車迫食晏這種香港特色確是惱 人,但在香港成長的我應早已習慣,不應導致我嫌惡工作。

思前想後,我找到的解釋,卻是心理上差異。盡管我在美國快住上5年,我對這個地方還是有一個距離感,暫沒打算長住終老。於是,對當地的一切(包括自己份 工)都可以帶個一笑置之的心態,頂多到時拍拍屁股走佬,追逐水草而居,跑去另一個國家生活去。

然而,在香港,這個我視以為根的地方,在這裏工作,會不由自主地思考自己跟這個地方的將來,會因為這裏社會政治裏的烏煙瘴氣而氣結(事實上,美國政治之糟 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每當想到太遠而不確定的未來時,壓力與不快便隨之而生。

換句話說,在矽谷生活和工作,在我的心底裏,不過是一趟很長的旅行,甚至可以理解為近年很流行的working holiday——有人出錢請我去旅行歷險,生活裏工作上遇到的麻煩事,我都可以視之為暫時性的奇遇,頂多窮途末路時,我買張機票遠走高飛。當念及此,壓 力自然消減。

2012年5月17日星期四

社會沒個性 怎創科網品牌?

近來參與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就是為香港奪得了2013年維基媒體年會的主辦權。可能這看來不是甚麼大事,只是一個小圈子的年度會議,不過介乎於局內與局 外人之間,我認為這其實是對香港地位有着重要的意義。

明年維基年會 港勇奪主辦權

先要說的是,其實我並沒有對《維基百科》有多大的貢獻,我頂多是個間中參與一下《維基百科》條目修訂的小用家。只是剛巧這次經過一眾網上評審的決議後,剩 下來的主要對手是倫敦,負責競逐的香港維基人找上了對倫敦算是有點認識的小弟,協助制定策略,與倫敦「決一死戰」。

雖然分析過後,我們認為倫敦的策略有點問題,其實勝算不高,做好本份,多爭取各界支持,我們有足夠勝算。但在我心中,我總在想關於整體方向的大問題 ︰2013年,倫敦剛辦完奧運,全個城市都充滿活力,雖然說西方社會把紐約、倫敦、香港合稱Nylonkong,但以事論事,香港有甚麼是平起平坐,甚至 較之優勝的?

《維基百科》其實只有9年歷史,但已是世界知名的百科,連《大英百科全書》都不得不中斷出版印刷版。香港人其實很聰明,寬頻使用和智能手機佔有率都是全球 數一數二,但我們好像只懂消費,懂跟隨別人的口水尾,創不出我們自己的科網品牌。例子是有的,但去到改變世界的地步,我只想到朋友的9gag.com,為 全世界提供笑話的網站。

鼓吹單一價值觀 沒多元化

問題出在哪裏,大家都知道,香港倒不是沒有科技人才,而是社會沒個性,鼓勵單一價值觀,想同樣的事情,走一樣的路,看一樣的資訊,即使突然想到好點子,顧 及生活成本,自己也會想「唉,返工啦諗咁多」,於是又鎖死在同一個惡性循環,繼續無聊的日常生活。我們趁有能力,總希望做點有趣的事,尤其是能得到國際關 注的,不但為鍛練自己,也是為香港這個招牌上的金漆。

維基象徵的,正是一種copyleft的精神,有限度的情況下,我的創作你隨便用,只要不為商業註明出處,二次創作也可以,就有《偽基百科》專門惡搞《維 基百科》。可是香港的言論自由總令人感到將會被緊緊收窄,在這裏舉辦追求自由、開放、互享的組織的年會,或許會變得很諷刺。

不論如何,我們都希望香港變得更好,而非虛有其表,「得個講字」的國際城市。

2012年5月9日星期三

內地生在港拓事業 與港共榮

4月底回北京清華大學參加畢業十周年的活動,畢業十年,也是來香港的十年,當回去見同學們的日子一天天來臨的時候,心情也變得激動起來,原來精神家園的感 情是那麼的深厚,那麼的動心。

清華同窗聚首 十年經驗分享

我們班30多個人,有一半都留在了北京,一小半在上海,幾個人在美國和歐洲,在整個珠三角地區,包括香港,就只有我一個。這是一個奇怪的比例,珠三角難道 很沒有前途嗎?

見到幾位十年沒見的同學,一個個人的臉龐看過去,我竟然驚奇地發現,大家的長相都沒怎麼變,多了一份淡定和成熟,少了一份青春的意氣風發。大家都是開車赴 約,我斜對面上鋪的那位帥哥開着輛5系寶馬,至今未婚,一副鑽石王老五的模樣。

敘說過去的十年,大家都在拼搏中尋找着自己的方向,立業、成家、生娃、帶孩子,很難說成功在哪裏,但大家都知道,自己要追尋的是屬於自己的滿足和快樂。

校慶活動之一,學校組織了一場「成長與立業」論壇,邀請不同專業畢業20年和10年的校友代表分享。我有幸被邀請在第二組「創業與上市之路」發言,與我一 組的畢業20年學長都是成功典範,甚至有我讀書時就是創業偶像的「愛國者」馮軍學長,一個清華畢業生,敢於一畢業就去中關村拉板車賣電腦,能將愛國者的標 誌貼到F1賽車上,不論有甚麼樣的爭議,這本身就是傳奇。

聽着前面幾位學長的發言,坐在台上的我卻不停地點頭,只有一步步拼搏奮鬥,一步步頂住壓力,從實踐中領悟真諦,從失敗中改變自己,他們才取得了別人眼中的 成功,而這些「成功」在他們看來,只是與眾不同的人生體驗和經歷,回到學校和同學中,他們只是在講自己的故事和感悟。這樣的校友,這樣的校園,真好。

十載去十載來 續與港共命運

還去看了老師,能坐下來和老師喝杯茶,聊聊天,這樣的待遇十年前可沒有。其實,老師對學生沒有甚麼期望,只希望學生還記得他,學生對老師也沒有甚麼要求, 只要老師健健康康。當年,老師對學生的一點點提攜,可能就改變了學生的命運。我進入材料系,來到香港,都是受到幾位師長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也決定了我一生 的軌迹。

對我而言,過去的十年,一步步走來,是受到清華教育的影響,那麼未來的十年,也是人生最重要最寶貴的十年,我將與香港一起度過。別人問我,為甚麼那麼關心 香港的事?同呼吸共命運,因為香港就是我新的故鄉。到畢業二十年的時候,再回到清華園,我會把我在香港的故事和大家分享。

十年,3,650天之後,我很期待那個屬於我的故事。

2012年5月1日星期二

創作要氛圍 禁惡搞礙產業

被戲稱為「網絡23條」的《版權條例(修訂)草案》,將於日內提交立法會二讀通過。政府堅持要絕對保障版權持有人的權益,二次創作、惡搞不獲豁免。一眾網 民當然認為「惡搞無罪,改圖有理」,將反對進行到底。

「惡搞無罪 改圖有理」

除了諷刺,還是諷刺。政府經常說要發展創意文化產業,到頭來卻是自己一手將其摧毀。反倒是一班和政府作對的網民,還在苦苦掙扎,誓要保住本港的創意幼苗。


都說過不知多少次,要發展創意文化,講的是一種氣氛、一個大環境。自由創作的空間一旦受到破壞,政府無論有多少的政策支援、稅務優惠,投資了多少的金錢, 創意產業都會無以為繼。


政府官員可能始終都認為,甚麼惡搞、改圖,無聊又無謂,和創意產業沾不上邊。類似的想法,實在是「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不知他們有沒有看過電影《春嬌與志明》?當中便有一幕是演員余文樂男扮女裝,「仿效」90年代歌手王馨平《別問我是誰》的MV,又唱又跳, 這樣何嘗不是惡搞?又不知他們有沒有看過周星馳的《西遊記》電影系列?根本整個系列就是在惡搞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惡搞,也可以殺出一條血路。

二次創作出色 日本動漫爭鳴

要數將二次創作、惡搞變成產業,當然不能不提日本。由各種動畫、漫畫衍生出來的同人文化、Cosplay、Mad片等,其實均算是二次創作。正正是由這些 二次創作帶起的大環境,令日本成為香港、中國、台灣、南韓等地動漫迷心目中的聖地,由此衍生而來的旅遊、零售收益,不知有多少!可惜,珠玉在前,當局還是 不懂得參考。

鼓吹創意產業 政府自打嘴巴

這就是我們的政府,看不到版權和創意文化產業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於是便政策割裂,左手打右手。結果會如何,明眼人一看便知,你說悲不悲哀?政府何時才可 以打通「任督二脈」,懂得從較宏觀的角度去看待本港的政策呢?


順帶一提,這篇文章也會在網上發放,如果「網絡23條」真的通過,文章便有可能侵犯版權。為甚麼?毛澤東《毛語錄》內有一句「革命無罪,造反有理」,張敬 軒的歌曲《櫻花樹下》也有一句「你說悲不悲哀?」。這又是不是我們想看到的香港網絡世界?

網絡選戰 未來選舉關鍵

十九世紀H. G. Wells的經典科幻名著《The War of the Worlds》,乃一些大學的指定讀物。這本小說構想一場人類與外星人的大戰,除表面兩個文明的較勁外,原來在肉眼難察的微生物世界,兩者也在交戰。而最 終決勝的,正是這看不見的戰爭。
2012年的香港特首選舉,標榜首有競爭。但不為人知地,也象徵着香港選舉文化已步入新階段,因為科技與網絡戰,正式成為其元素。

發恐嚇電郵 癱瘓全民投票網

這場選戰中,我們見到候選人的疑似私人電郵曝光;學者鍾庭耀舉辦的模擬選舉遭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DDoS)癱瘓,其職員資料被竊;常在facebook 評選舉的博客林忌突遭大量投訴而被封殺戶口;常將梁振英和希特拉照片「惡搞」的博客亦有同一遭遇;還有學者沈旭暉收到的恐嚇電郵和163個帳戶的回郵,令 其勿對梁振英造謠等。
雖無證據顯示上述事件有關連,但也令人感到此等無規範的網絡選戰,隨科技普及,已在香港打得如火如荼。
科技戰在外國選舉並不新鮮。去年的首爾市長補選中,大國家黨候選人的助理被揭發以DDoS去癱瘓國家選舉委員會網站,令上班前的年輕選民(多為對手支持 者)難覓票站。而在俄國大選前夕,一眾致力揭發舞弊的監察網站,亦遭DDoS癱瘓。此外,去年共和黨初選候選人Ron Paul的網站,曾於籌款日遭攻擊,令支持者無法捐款。
其實除癱瘓攻擊外,鍾庭耀舉行的網絡投票,也面對一根本問題。傳統上,如選舉結果有爭議,大可重點選票。但電腦系統無實票可核,一旦紀錄被惡意更改,如無 備份便再難還原。但備份也未可盡信,如要全檢選舉結果之完整性,則須記錄每票之意向,此舉卻又違反暗票原則。
網上交易能被廣泛應用,因可盡錄細節令錯處易現;但網上投票仍不流行,卻因紀錄不能過詳。兩年前華盛頓特區曾開發一套投票系統,想讓海外選民參與大選。在 付運前舉行了一次測試。結果,密芝根大學的黑客專家在兩日間完控了該系統。

易竄改結果 網絡投票路漫長

他們能在系統管理員毫不知情下,任意更改投票結果及獲悉每個選民的意向。鍾庭耀曾謂,希望其模擬選舉能作香港引入網絡投票的借鏡。愚見以為,此路依然漫 長。
除上述高技術攻擊外,用網絡打手去抹黑、恐嚇、起底、阻發言論等手段,技術雖不高,卻更為普遍。
像H. G. Wells筆下所書,一個看不見的世界,才是勝負關鍵。相信在未來的選舉,參選者除面對傳統選戰的君子之爭外,也需有足夠準備,以應付這場肉眼難察之戰。 即使不主動出擊,也要防範各方支持者的攻勢。據說支持者與被支持者之間,通常毫無關連。然而前者不及後者君子,也是此城常識。

物價高漲年代 生兒育女勇氣大

最近不少朋友生了小孩,我替他們高興的同時,也佩服他們的勇氣。我認為,生兒育女是個很不容易的決定,特別是在這個物價高漲的年代。

搶學位搶奶粉 家長要全能

太太懷孕以後,就要開始為如何爭奪床位、奶粉、學位等而煩惱。當孩子進入小學階段,學校功課壓力驟增。家長自然也需要付出更多心力,和孩子一起面對相關的 問題。
身邊一些朋友正處於這類處境︰白天已被繁重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晚上還要忙着指導孩子做功課。到了周末和周日,就要帶孩子參與不同類型的課外活動。(畢 竟,跟20多年前我們成長的年代不同,這年代的學校要求學生在體育、藝術、音樂等項目都要有所表現。)
也許是因為休息不足和精神上所承受的壓力過大,朋友比以前容易生病,也常慨歎在過着苦不堪言的生活。看到朋友的例子,可以想像到,以我目前的經濟條件,要 在香港生兒育女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外國教育制度 壓力或較小

然而,如果我擁有一筆相對豐厚的財富,而且已把房貸還清,那就不同了。這樣的話,自己和太太便有空間選擇一份收入較低但較輕鬆的工作,可望能夠將更多精力 放在家庭生活上,以及投入更多時間照顧孩子。
也許你會說,這種想法過於理想化。即使在十多年後,我也難以累積到所需要的財富。然而,我卻認為,太遠的未來,誰也猜不準,所以不應再花時間去想這問題。 也許,將來有公司聘請我到國外工作,而當地的教育制度對孩子和家長造成的壓力沒有香港的那麼大。那麼,之前所述的問題已不存在了。
無論如何,現在不用想太多。集中精力應付目前要面對的事情,還是比較實際。最近我學會一個道理。對於未來的我,現在的我只能作出有限的影響。我們難以預測 在未來會面對的人、事、物。我們也不應對不確定的未來感到憂慮或興奮,因為我們難以作出準確的預測。而自己未來的發展很有可能不如想像般差或好,為此而影 響目前的情緒很不值得。未來的事,就留待未來的自己去面對。

防高官貪腐 須有民主制衡

早前,總理溫家寶接見梁振英時,提出「為政者要清廉,做人要清廉」,明顯針對近期特首曾蔭權及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涉嫌貪污事件。

高官頻出事 印證貪腐質疑

多年來,香港以廉潔享譽各地,廉署的「執法、預防、教育」三管齊下的反貪策略,更是不少國家反貪機構的學習榜樣。相反,國內腐敗之嚴重,連前國家主席江澤 民亦曾承認,已達「亡黨亡國」的地步。回歸15年後,內地領導人居然公開要求香港特首(當然包括現任和候任特首)維持廉潔,港人看到如此諷刺的場景,應有 扼腕之痛。
港人之痛,也是公務員之痛,曾蔭權和許仕仁同為資深公僕,二人不但未能做到「比白更白」(whiter than white),更讓自己陷入貪腐醜聞,令公眾強烈質疑他們的政治操守,讓香港和公務員蒙羞。可以預見,來年香港的廉潔度排名勢將下滑。雖然,我們可以自我 安慰,曾許尚未被控,更未定罪,香港仍然是「廉潔之都」。但我必須指出,曾蔭權如果「無罪」,並非他清廉自守,只因他不受《防止賄賂條例》第三條規限,接 受利益而不受規限,其他公僕如被揭發曾蔭權式醜聞,定遭革職檢控,入罪機會極高。
至於許仕仁一案,雖然《廉政公署條例》授權廉署人員,只要「合理懷疑」任何人違反《防止賄賂條例》,可作出拘捕,但廉署向來執法謹慎,要拘捕前政務司司長 以及香港最大地產商,有關「懷疑」必定「比合理更合理」。
回歸以來,數碼港批地、西九單一招標、賤賣紅灣半島等事件,令官商勾結的印象深入民心,今次爆出曾蔭權租住大商家內地豪宅和獲豪華款待,以及許仕仁和新鴻 基的密切關係,進一步支持市民多年來的質疑。

小圈子選舉 難脫官商瓜葛

眾多事件的成因雖然各異,涉及個人操守、決策監管制度的漏洞等,但筆者認為問題的根源,在於特首小圈子選舉被大商家和保皇政團壟斷,由此產生的特首,先天 背負官商勾結的「原罪」,只要政府政策有利大商家和地產商,市民已傾向相信政府又再明益大財團。
何況,小圈子產生的特首,就算毋須為謝票而感恩圖報,亦不能不照顧未來最大票倉的利益。因此,香港廉潔的基石除了靠賴廉政公署、傳媒監察、獨立公正的司法 體系,更需要一個民主的制度產生特首和立法會,讓民意和議會監督制衡政府,減低官商勾結的可能。
1982年,廉署推出一輯經典反貪廣告,以蘋果由內爛到外比喻貪污禍害。現實上,貪污之隱蔽,有如蘋果內部腐爛,外人難以得知,被揭發的往往是冰山一角。 曾許身為香港第一二把交椅,都涉貪被查,毫無疑問,廉潔香港已敲響最後警號!香港人絕不能沉醉於過往的美名,否則讓蘋果由內爛到外,只會禍延整箱蘋果,到 時悔之已晚。

科網尖子有價 惟憂潮退時

在矽谷工作,最令人困惑的是自己的薪金和待遇。從研究生到軟件工程師,薪金跳升幾倍。我不理解自己何德何能,值得那份糧,甚至廣義一點來說,我不理解整個 科技行業今天高昂的價值。
近年科技業再闖顛峰︰蘋果公司在幾個月間巿值上升了一千億美金;估值幾百億美金的facebook即將上巿;18個月大只有13名員工的 Instagram剛被facebook以10億美金收購;網站dice.com去年初發表報告,指矽谷科技從業員的平均年薪達10萬美元;早前 facebook到中國大陸聘請軟件工程師,年薪更可達20萬元,另加綠卡;上周《華爾街日報》引述一項調查報告,認為軟件工程師是2012年的最佳職 業。

優厚待遇 只因雞犬皆升?

以上數字,全憑記憶,不過朋友間開口埋口便是這些話題,我肯定超碼8成準確。事實上,以我觀察在矽谷年薪10萬美元的軟件工程師極之普遍,相對美國家庭平 均年收入5萬美元,於一個初出茅蘆的打工仔來說,年薪10萬美元是個可觀的收入。
但是,令我困惑的是我憑甚麼可以得到這樣的收入?我相信,在其他行業裏,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樣,每天付出無止境的勞力與腦力,我憑甚麼可以賺得比別人多?是 因為歷史的偶然,自己幸運地趕上這趟科技熱潮,在雞犬皆升的同時我的收入亦隨之提升?

科技界重「才」 人人公平競爭

曾幾何時香港的製造業輕工業養活了整代人,以福特和通用汽車為代表的美國汽車製造業40至50年前成就了一整代人的美國夢,我不知道,現時正是美國經濟火 車頭的科技業,又是否另一個歷史重演?今天趨之若鶩的科技行業,十年廿年後又會否衰落?我今日所享受的優厚待遇,能否持續到永遠?
當然,話雖如此,科技行業總算是個level playing field,是個很公平的競技場。我於前文說過,近年科技公司請人都不着重學歷,只要求職者有特殊成就或優秀技能,就有面試機會。一切是有能者居之,身家 學歷背景國籍毫不重要。從這個角度看,科技業是個任何人均可參與的行業,不如醫生律師會計師每年有限額專業資格,沒有任何制度或政策有阻礙其他人搶我的飯 碗,既然公司在幾百萬個求職者中選上我,那就是說我的薪金是個公平市場價值。我既然在幾百萬人裏脫穎而出,人工高自不足為奇。
問題是這趟科技浪潮會何時完結?完結時,我又能否做好準備,回復成一個收入平平的打工仔?

2012年4月10日星期二

一句「瓦努阿圖」 再揭中港矛盾

一句「瓦努阿圖,我想住嘅地方」,激起網民的熱烈討論,思考瓦努阿圖是否值得移民云云。當然,移民瓦努阿圖不過是讓大陸人申請投資移民來港的手段,就像推 銷移民岡比亞廣告中小孩大叫「I Love Hong Kong!」一樣可笑,背後是中港爭端。

特區護照便利 大陸趨之若鶩

早些時候,大家樂於每日恥笑唐英年,享受揭黑材料帶來的樂趣,完全忘記了蝗蟲與狗的爭論;到梁振英即近上台,電台名嘴用計揭其中共做事作風︰你不聽話,禁 電台出防暴隊;大家方才醒覺,罪魁禍首又是中港矛盾,群起反對這隻狼。

為甚麼大陸人總要千方百計跑來香港?香港人去留學或旅遊,辦簽證是例行公事,特區護照尚算不賴。大陸人出國簡直是噩夢,去歐洲讀書,簽證數月不批;去旅行 要三個月前聲明居住地及行程,結果通常只能參加旅行團,這就是港人出外時常見到一團團大陸人的原因。中國在全世界都沒有朋友,給予免簽證的國家少之又少, 「方便」是香港人身份的重要性之一。當然更重要的是社會保障。所以,他們即使要先做瓦努阿圖人才能做香港人也在所不辭。目的都是買多個保險的身份,用盡香 港制度優勢,再跑到外國,走不了也可以做大款。

我們其實並不抗拒大陸的移民,我一向都說有不少優秀的大陸學生來港,只要他們願意融入社會,擴闊社交圈子,尊重自由價值,絕對沒問題。可是為甚麼香港市民 在特首選舉後,又回到了抗拒大陸化的主調上?因為我們不能接受有些人取盡我們制度的方便,還要以為自己是主人,香港應該為之服務。港人不能接受喜歡恃勢欺 人的中國式思維︰如香港是中國地方,回歸了餐牌應該用簡體字。

甜頭終歸財閥 香港人請覺醒

我們只應接受互惠互利的關係,而非盲目向大陸低頭,中門大開讓其他人破壞我們的生活方式。這陣子扭開電台,有些「烽煙」節目主持總在抱怨基層不明白大陸化 的可怕、失去自由的恐怖、強人政治的惡果,認為他們短視不求民主。這種鄙視固然不要得,但對的,一般人很難有堅定的信念,眼前有甜頭,香港變成大陸又怎 樣?中共在延安是這樣起家,普京上台也一樣,人們只有其後發覺甜頭是會收回的,利益只是給了另一群財閥,生活其實沒變過,才會知道信錯人。我們等着看。

2012年4月2日星期一

提升實力 人才走出去走入來

7年前,在香港讀完碩士畢業,開始創業,深港兩地都設了辦公室,不是雄心壯志想跨地域發展,實在是有些具體的原因。

首先是沒錢。那時港幣比人民幣值錢,香港一個大學畢業生月薪就要超過1萬港幣,在深圳可以請3至4個大學畢業生,算算帳,都要在深圳做了。

其次香港的入境政策嚴格,我試過給公司聘請的計算機專業人才申請來港工作,被入境處拒絕,估計是認為香港本土就業不足,要行業保護。還有香港學生普遍偏愛 商科,喜歡金融業的工作,愛賺快錢,我們這種搞網絡科技的創業公司沒有甚麼吸引力。

數年過去,今時今日,中國內地曾經的「廉價」競爭要素,在不斷的通貨膨脹之下,已大幅削弱。如香港特區政府推動人才流動,優化人口政策,將為香港,尤其是 香港年輕人創造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港人具操守 內地機遇多

人民幣對港幣大幅升值,內地勞動力及相關福利稅務成本大幅增加,香港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青年專業人士,薪酬水平不比內地高,甚至在某些行業還低過內地,例 如︰高新科技產業,傳媒出版行業等。在絕對成本比較上,香港極具競爭力。

香港人在專業操守,職業素養,責任意識,管理能力等軟實力方面,極具優勢。隨着內地企業的市場化競爭日趨激烈,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香港具備先進思 想、專業經驗、管理素質的人才,將獲得廣闊的發展機遇。

我曾經和一個內地餐飲企業的朋友在香港酒樓吃飯,遇到一位特別熱情和專業的大堂經理,打聽之下,月薪不足2萬港幣,我那位朋友大呼人才便宜,即刻就要和對 方簽約。

香港過去的發展,經歷過幾個階段,從輸出貿易,到輸出產品,到輸出產業,到輸出資本,到輸出文化,今天的香港,將進入輸出人才的發展階段。香港需要為本土 人才走出香港北上創造條件和機遇,其目的不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也當然不是要讓香港人減少收入,人才的輸出應該為人才本身帶來更大的回報。

為外來人創價 港人更值錢

香港也需要為非本地人才來港學習發展創造政策和條件,讓其成為香港人,成為更具價值的人力資本,無論留港還是輸出,都將為香港和人才本身創造價值。任何一 個國際性都市的發展,最終都將是高附加值人才高度集中的形態,讓香港人更值錢也更有錢,是擺在政府面前一個重要的課題。

社會發展,不是靠提供更多福利來解決問題的,當政府資源耗盡,而人本身未能獲得高價值回報的能力和舞台,猶如坐吃山空的富二代、富三代,那一定不是大家想 要見到的局面。

復活節回來,約了一個香港朋友見面,他在英國大學畢業,投資銀行工作,後去紐約進修,兩年前到內地創業。這樣的香港人,一定是個人才!

2012年3月28日星期三

地產霸權易手 非終結

梁振英能夠當選,原因之一是其民望較高。他所以能有此民望,因為大眾對他的印象算是「改革派」,可以處理高樓價、貧富縣殊等地產霸權下出現的問題。不過, 他真的是「霸權終結者」嗎?梁振英任內出現的情況,極其量只會是霸權易手,而不是霸權崩潰。

大格局不變 利益再瓜分

原因很簡單,香港的政治大格局根本無變。選出特首的選舉委員會、立法會內的功能組別,仍然有一大批位置,預留予大商家、地產商。因此,在可見的將來,他們 仍然霸佔政治權力,在政治上有非凡的影響力。這樣的情況下,新特首會做出不利商界的行為嗎?不會!所以梁振英的正式政綱,比其政綱諮詢稿要大幅度「縮 水」,如「港人港地」政策,便縮至要在樓宇市場過熱時才推行。

雖然整體商界的利益碰不得,可是個別商人的利益,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簡單的政治邏輯,政客如果獲得權力,便會為其支持者謀取利益。梁振英的支持者,有不少 是本港二綫或傳統中資商人,前者少不免「投桃報李」,後者的勢力和政治地位,將會來個大躍進,甚至有可能進而瓜分本地一綫大商家、地產商現有的利益。不知 道大家有沒有留意,梁振英的政綱中有這麼的一項:委任更多的中資財團進入本港的諮詢架構,這便是背後的原因了。

的而且確,本地一綫商家的利益遭到打擊,不過,請注意,這不是霸權的崩潰和消失,這只是其內部的權力更替而已!因此,與其說梁振英是「霸權終結者」,不如 說他代表的是另一批商界、新一批權貴。

權力更替 抗爭不止息

霸權仍在,可以怎樣應對?新的霸權,在梁振英這位政治技巧相對熟練,擅於把握民眾心理的人物帶領下,將會更懂得紓緩民眾的不滿。不過,即使社會的怨聲不 大,香港政治、經濟在架構上的不公依然沒變。

無論是以激烈的抗爭手法表達,還是寫文章、辦論壇,將不公指出來,仍要繼續。要對抗霸權,路漫漫長修遠兮,惟有堅毅尋索,百折不撓,此其一。其二,是次特 首選舉,反映出霸權內部並非鐵板一塊,一綫大地產商,和二綫、中資商人、傳統左派三者,也是矛盾衝突處處。在他們的分歧中,我們能否見縫插針,促使霸權的 崩塌?當然,這需要極高的政治技巧,但卻並非不可能。

無論如何,梁振英將會成為特首,這對霸權、對市民都是未有過的變局。新一場博弈已經開始,希望博弈之後,是更公平、更公義的社會!

《不思考的練習》 制止負面情緒

從前有朋友跟我說,忍耐是人生最大的命題。

起初我不太明白,但隨着後來多了點經歷,我就比較認同了。總有些事情,理性上你認為應該要做的,你卻很不想去做。理由很可能是,你需要承受很大的壓力,又 或要面對一些讓你討厭的人,結果使自己很不快樂。

為回報長期遏抑 礙心理健康

然而,我們很可能面對的情況是,只要忍耐着迫自己幹下去,就可望獲取想要的回報。只是,忍耐是在遏抑自己的情緒,很不好受。長期地遏抑情緒,更會對自己的 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

面對如此的處境,很多人會用以下的方式去宣洩不快的情緒,例如喝酒、購物、瘋狂購物、看電影、服食藥物等。雖然先前的困擾沒有解決,但這樣做可以使自己感 到愉快,蓋過了煩惱的感覺。可惜的是,愉快的感覺通常只能維持一段短時間。當你宣洩過後回到工作間,負面的情緒又再浮現。

停胡思亂想 想「下一步怎辦」

最近看過一本叫《不思考的練習》的書,其作者提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觀點和建議。他認為,不愉快的情緒是由一些負面的思想所產生。所以關鍵是我們要制止自己 作負面的想法。他建議,我們應該只思考當下最基本、必要的事情,而不要想其他。例如當我們面對一份令人討厭的工作,只要想下一步怎樣做,而不要想那份工作 有多討厭,因為胡思亂想是不能幫助你解決眼前的問題。

不過,有時候,負面的情緒實在難以讓人去專注思考當下的事情。作者建議,我們應用「直觀」的方法去應付。例如當你覺得生氣時,就反覆唸誦:「我正覺得生 氣」。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如實地去接納自己的情緒。然後,我們嘗試透過第三者的視點將情緒抽離,想着自己當下覺得生氣,其實是我們的腦袋想出來的一種看法。

我想,讀者可能如我一樣,當嘗試採用上述做法面對自己不想作的事情之時,感到情緒仍然是差。但這未必代表這做法有問題,也許是我不夠專注。惟有多放一些時 間練習,才作定論。

80後寫blog創新天地

朋友們多開始全職工作,每天最少9至6,工作佔據了一天大部分的時間,回家都想倒頭就睡。圍繞在青年身邊的,始終是一股無力感,日復日循規蹈矩的生活,實 在不知往哪裏走。有時會想,不如嘗試找點新方法,盡力在這種烏煙瘴氣中走出獨特的路。

刻板工作 新一代無得揀?

試過在工作上被上司說是「你確有能力,但好高騖遠之餘,卻沒有明確的方向」,大概是因為那份工作確實沒有升遷空間,上司也認同只是訓練能力的中轉站吧?想 起來,其實有群人跟我差不多,都是在工作上看不到甚麼前路,又不甘乖乖坐着工作下去,待經濟能力和處事能力都足夠時,就跑去做點不同的事,總好過坐以待 斃。

例如有位「阿Q」工作不久後就跑到新疆,別人坐大巴乘飛機去旅行,他就買隻小驢子,加點配件變成驢車,就從庫爾勒跑到喀什,75日走了1,400公里。坐 驢車旅行固然是壯舉,更重要的是他把旅行沿途故事都上載到網上討論區,引來不少讀者回應,天天都在按破鍵盤的「F5」(更新頁面)等待他的新文章。當他連 載完故事了,又有人期望他出書供讀者留念。這種事情需要用不少心力,不會賺到甚麼錢,換來的大概是一段美好回憶和不少讀者的認同感。

當然,這種「成名十五分鐘」的快感總會有人看扁,跟你說︰「你癲完之後咪又係要返工」。這其實也沒有說錯,要是你擁有一份頗有前景的工作,出外遊歷完後, 回歸工作完全是無可厚非的選擇。不過現時科技發達,如果你有足夠「墨水」,只要你願意花點心機,寫一個圖文並茂、有主題、有方向的blog(甚至140字 以內的微博),即使足以令你放棄一般的工作,起碼也令自己的世界開闊不少,交朋結友。日子有功,總有機會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不用被別人指派的工作控制你 的人生。

東南亞「成功人士」 多不勝數

在這方面,來自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就比我們勇敢得多,成名起來以網上寫作為生的人多不勝數。只要你認為自己有才華,對某一方面事物有獨 特興趣,就不妨去試試寫出來,當地市場成熟,自然有人找你合作,贊助你繼續做下去。

也許香港生活成本太高,願意分享自己故事的人多,全心去將之經營的卻不多。但最低限度,千萬不要讓繁複的工作磨掉你獨立的鬥志。

2012年3月12日星期一

網上抓機會 勝花錢買文憑

近年環球經濟不穩,失業率上升,很多人(包括我)湧回校園讀書,希望以文憑增加晉升機會。去年,美國喬治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發表報告,指在美國,擁學士學位的人一生的收入約為230萬美元(以09年物價計),而高中畢業生只有130萬。

姑且假設大學教育是個把學生一生身價提升100萬的「加工」過程,以40年計,年利率3厘折現,結論是大學學位值30萬美金。

賣「面試資格」 學院如生意

這強勁數據支持下,學校只要把自己包裝成優良的職業訓練所,畢業生都找到理想工作,就很容易吸引學生源源不絕獻上(借來的)學費。近年低迷的經濟環境,令學額需求更加殷切,世界各地大學學費都急劇上升,學校變成一盤很賺錢的生意。

我也讀過美國大學的電腦科學碩士課程,但覺得跟自學相差無幾,做功課遇上困難,也總是先問Google,學校的影響相對不大。沒錯,擁有學士/碩士文憑是有助求職的第一步,可是,自從面試那一步起,依據的便是個人實力。

問題是,值不值得花幾十萬去買個面試資格?

今日的互聯網,資訊豐富又免費,沒有學校可比擬;網上公認的成績,甚至比學校考試更能證明一個人的能力。以下兩個我身邊的例子,都是利用網上資源找工作︰

網絡資源充裕 增值辦法多

例子一︰我的上司,他是羅馬尼亞人,大我一歲,成長於當地山區十多萬人口的小鎮,成績從不突出,也沒讀過名牌大學,只是恒常地參加網上編程比賽。本科畢業後,科技公司看上他的比賽經驗,便安排他到加州面試。工作幾年後,已是個小頭目,手下更有三數位具博士銜頭的工程師。

例子二︰近年,麻省理工和史丹福大學均推出免費網上課程,由大學教授任教。學生透過視頻上課,並按時交功課,完成後可獲頒證書。去年秋季的人工智能課程,有超過10萬人報名,網上更出現大量論壇,討論課程內容。課程完結後,最佳的1,000名學生更收到教授電郵,指可以推薦他們到各大著名科技公司面試。

這兩個例子都在說明,我們未必需要很多文憑和學歷才能找到工作。說到底,最終獲得聘用與否,也是看個人的能力而已。問題只在於我們怎樣把外在的資訊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與其花幾十萬去讀書,倒不如利用網上龐大的免費資源,去學習、宣傳和證明自己。

文憑的背後不過是一間學校,又如何及得上網上以億計的地球人的認可?

還內地人以公道 顯港人質素

很抱歉,我的標題也許讓你覺得不愉快,但希望和你分享。

為兒籌謀 可憐天下父母心

「雙非嬰兒」很無辜。香港的法律制度不反對內地孕婦在港生子並享有港人身份,雙非父母希望孩子出生在香港,將來能在香港這個「他們心目中的好地方」有一席之地,可憐天下父母心,天經地義,同當年偷渡來港的香港人沒有甚麼不同。但如果政府修改規定,不發出世紙,不給雙非嬰兒香港身份,我相信沒有內地人會遊行抗議,不來罷了,畢竟這是一國兩制之下香港人制定的遊戲規則。

「自由行們」很無辜。到香港來旅遊,知道香港是個法治社會,但畢竟沒有在香港生活過,不了解那麼多的規規矩矩,來香港也是想體驗一下發達社會的文明法制成果,並不想蓄意破壞,自己的習慣不好,做的不足的地方請多多包涵。簽證是香港政府簽發的,嫌內地遊客太多,很簡單,每年少發500萬個簽證,控制一下quota嘛!不是沒有別的地方去。

置業雖難 不應推諉內地客

「買樓內地客」很無辜。香港樓價高不是今天才有的現象,香港自己人絕對是推高樓價的主力軍。此外香港樓市作為與香港股市並重的投資市場,起起落落是必然規律,也是香港社會制度優越性之一,所謂自由資本主義就包含願賭服輸的道理,投資者本身亦承擔巨大風險。再說豪宅投資市場和公居屋保障性市場,是兩個不同的範疇,不能把香港年輕人買不起房的原因歸結為內地人在香港買豪宅。香港如果不想讓內地人來買房,向北京學習,下道限房令就可以解決問題。

當然,如果問題可以這樣簡單處理,人人都能做特首了。「雙非嬰兒」涉及基本法,涉及人權,政府需要時間解決。「內地遊客」訪港消費,是香港經濟的晴雨錶,失去大批遊客,經濟將遭受打擊,不利民生。「買樓內地客」引入的個人財富,對香港社會帶來諸多經濟價值,能夠促進解決就業,增加庫房收入,間接解決一個甚至多個公屋資源的供給成本。

訪港消費 助推經濟利民生

我已來港10年,我也要在香港買樓,我也要在香港生兒育女,我也希望買到奶粉,從這些立場上,我能夠理解香港人的難處,但絕對不是怪罪於內地人就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特區政府如何制定涉及人口、土地、房屋、經濟、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政策,必定要有審慎的態度和不斷完善的過程。給政府以信心,給內地人以公道,這是我心目中的香港人具備的素質,也是齊心協力解決問題之道。

順便說一句,我更無辜,我在內地出生,大學畢業22歲來香港,在香港讀書工作10年。所以,我既是「狗」又是「蝗蟲」。不過我相信,中國人有句話︰「不打不成交」,在矛盾衝突中建立理解和包容,「中港一家」,不會離我們遙遠。

小販露宿者 政策傾斜犧牲品

這幾天冷鋒又至,雖然頸巾、大褸都已穿上身,走在街上都不意感覺寒風刺骨。這種天氣下,露宿者的處境應最為社會關注,稍有惻隱之心的人類也會擔心他們在這情況下有否足夠的禦寒衣物和被鋪。

冷鋒前 當局不送暖反清場

而事實上,不少社會服務機構也在寒流下給露宿的朋友送暖,派發毛顫、大褸等。 但是天氣再寒冷也及不上這幾天的新聞令人心寒,食物環境衞生署和警方竟然在冷鋒來臨前夕大舉出動,四日內三次直搗一些露宿人士的居住點,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他們的家「清場」,奪去禦寒衣物、床鋪,甚至是露宿者的私人物品。

露宿者各自有他們露宿的原因,但共同的背景,是大家在這城市下無法負擔高昂的房租;這共同背景,在社區組織協會和社會服務聯會的報告中已早有提及。我大膽斷言,樓宇租金仍持續上升,政府大力取締不合規格的劏房之餘,卻又沒有其他政策配合,香港露宿者勢必增加。

我們常自誇是個文明都市,但文明的我們卻容不下在扭曲的社會制度中受害的露宿者。政府沒有深入了解他們的處境,沒有想過是自己的政策嚴重傾斜(如高地價政策、取消租金管制等)而導致露宿者的出現,沒有研究如何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如取消每月430元的市區單身人士宿舍、單身人士輪候公屋需要計分)等。從報章中不止一次看到的,政府只是冷血地把他們從原本的地方趕走,甚至在冷鋒前夕把他們的禦寒物沒收扔掉!這是甚麼文明?

小販釘牌制 管理主義作祟

從露宿者相關的新聞,我又想到那個「小販釘牌制度」。食環署(對,又是這部門)提出建議,認為應該在對小販的規管上引入「取消牌照」的罰則。政府不肯復發小販牌照,再配合新建議中的取消牌照罰則,便成了懸在檔主頭上的刀,成了陰乾市集和排檔的舉措。

露宿者和小販,他們都是香港街上某種風貌,訴說着一些故事。把他們清場或釘牌、眼不見為淨,背後是「管理主義」作祟,容不下眼前這現象而要強力取締。據說,不少食環署的行動都是由區議員的投訴引發,而區議員的投訴,自然是由當區居民而來。所以,應該如何看待這些已出現的「現象」、如何擺脫冷冰冰的「管理主義」,是政府和香港市民需要一同反思的。

只管強力取締 顯城市冷漠

無視他們的存在,只顯示出這城市的虛偽無知;把他們統統掃走,只顯示出這城市的冷漠無情。惟有正面了解這些現象出現的背景,學習接受他們的存在,好好研究如何改善這現象和附帶的城市景觀,才是文明人、文明都市應有的態度。

2012年2月20日星期一

躲太太身後 犯政治大忌

已很久沒有對一個政治人物這麼憤怒過!

特首參選人唐英年的「僭建門」風暴,可謂從政者應付危機、醜聞的最佳反面教材。他在開始時以「擠牙膏」的方式交代,試圖以一個謊言掩蓋另一個謊言,錯!在謊言蓋不住,不認不認還須認時,拿太太郭妤淺作「擋箭牌」,更是錯得不能再錯!

以女人擋駕 如何抵衝擊

在太太說出「這件事是我一手搞出來的」這一句時,唐英年不只是政治智慧和能力受到質疑,連他個人的責任感,在公眾看來,也只怕是等於零。

個人醜聞,考驗着政治人物處理危機的能力和手腕。可是,唐英年卻繼「感情缺失」之後,要再度依靠太太替他解圍。這實在令人懷疑,他除了「搬太太出來」以外,還有甚麼招數去應付危機?一旦唐英年真的當上特首,是不是一個不幸,香港要再度面對疫症爆發,如沙氏(SARS)、H5N1禽流感,或金融海嘯的衝擊,港府推出的所有政策,他也會說︰「這是我太太的主意」?

Perception is Reality 唐輸民眾尊重

更令事情糟糕的是,唐英年在較早前曾說過︰「做男人要有膊頭,做公職要有腰骨」,社會遂期望他會一力承擔僭建的責任。不過,現在責任卻是由太太負上,實在令人忍不住要揶揄︰「唐英年的確是有膊頭,不過是『A字膊』;也的確有腰骨,不過是軟骨頭。」在政治世界中,Perception is Reality,現在公眾就是覺得你沒有責任感,甚至連身為一個男人最基本的風度也沒有。

其實,作為政治人物,最重要的乃是有風度、胸襟和責任感,其次便是要有政治智慧和能力。唐英年這次可謂一鋪清袋、全盤皆輸,真真正正的車毀人亡,也輸掉了市民對他的尊重。

看看外國的例子,也會知道發生醜聞時,躲在太太身後,對事情根本不會有任何的幫助。在台灣,在前總統陳水扁貪污的案件中,雖然他的夫人吳淑珍承認了大部分的控罪,可是陳水扁在台灣人的心目中,仍然是貪污腐敗的代名詞。

珠玉在前,作為在政府工作超過10年的官員,有時間也不看看外國政治人物的經驗,總結得失,實在不明白為甚麼香港的政治人物總是這樣懶。

2012年2月14日星期二

拼搏香港人 十分耕耘幾分收穫?

很多人說,我們在30至40歲的時候應為事業而好好努力。如果你是打工仔,若在這個階段不發力,日後就難有人給予機會讓自己發揮。
然而,盡管很多人都明白這道理,卻不肯付出代價。我明白這做法有其合理性。畢竟,努力意味着,當你可以休息的時候,你仍在工作或學習。首要的條件是,你要耐得住苦悶。特別是當你知道身邊朋友正在玩樂,而你卻獨自為事業而奮鬥,你會倍感寂寞。而且,過分的努力容易弄得身體也差了。

人生很多事 本就徒勞無功

上述問題涉及你是否真的肯為成功而付出代價。有可能的是,我們不肯定自己真正想要甚麼,所以努力上進的決心常會動搖。也有可能是,我們不想付出,卻期望有回報。
就算你確定了自己想在事業上取得點成就,你也明白,人生本來就有很多事是徒勞無功的,成果跟努力的程度不一定成正比。這是由於事情的成敗也取決於很多其他條件,如天資、資源、時勢等。盡了力而未能把事情做好,很可能是由於不具備充分的條件。可是,當局者迷,我們多會在事後才把問題看得清。

話雖如此,我們比較可以肯定的是,不努力的話,成功的機會一定不高。換句話說,懶惰差不多等於放棄取得成功的機會。

如果想減低做事徒勞無功的機會,我們可以盡量選擇做一些回報跟努力的程度比較有關係,以及有其他內外在條件配合的事情。要留意的是,形勢不斷在變化。好運的話,形勢會好轉,我們會具備愈來愈多成功條件。相反,我們倒楣的時候,成功的條件會減少。因此,我們要更明白這個世界是如何運作,時刻留意形勢變化,以便隨時調整做法,例如利用新機會,或避免新問題的發生。

可是,很多時候,我們身處的處境,不太容許我們重新作出更好的選擇。我們只有硬着頭皮去應付。很多時候,基於自身某些條件較差,單憑努力不足以把事情做好。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們多會參考大家常用的方法,照着去做。然而,當我們的條件跟別人的相差太遠,這樣做是難以比別人做得更好。

面對這情況,也許我們要探索其他方法去做。最理想是一些能利用自己長處的方法,亦可能會是一些非主流的方法。當然,這做法很考驗當事人的智慧、勇氣和執行力。

生兒育女憂床位 置業淪房奴

愈來愈感覺到,作為一個香港人,就算對事業沒有太大的野心,只求平平淡淡地過安穩的生活,其實也不容易。為了應付堆積如山的工作,很多時候我們也要加班至晚上八、九時,有時甚至在假日還要繼續工作。生兒育女的話,又要為如何爭奪奶粉、床位、學位等而煩惱。另一方面,房價又那麼高,買了房子後很可能要長期地將大部分的收入用作償還房貸。面對這處境,我相信單憑努力是不足夠的,惟有抱有更開放的心態,去探索不同的做法,才可扭轉局面。

2012年2月6日星期一

那些年考試滿分 如今有何用?

我從來不是個成績優異的學生,清楚記得中三年那年,勤力溫習一整個月,才考個全級五十。  

小學、中學、大學的畢業頒獎禮上,我在台下,凝望禮台上接受老師嘉許的同學,他們是學業成績優異領袖模範生,我只感覺跟他們的距離有十萬八千里遠。  

我想不通,他們不過是讀書考試的能力高一點,為甚麼所有榮耀都歸他們?我自問不比他們蠢,不過是沒有浪費心力去追逐名次而已,為甚麼不頒獎給我?給他們頒獎,大概認同他們讀書的努力,但是努力讀書又代表甚麼,代表他日會名成利就嗎?  

時下流行社交網絡——面書(facebook)是個聯絡失散以久同學的好工具,也好讓我追蹤那些年的老師寵兒,姑且看看他們成就,相對於今日的我,是否如昔日的畢業禮裏,台上台下彼此依舊遙不可及。

尖子忘卻鍛練其他能力
  
我卻發覺,那些年的讀書滿分、考試爆燈的優異生,日後的成就未必如往日所想的一帆風順。  

很多尖子有個根本問題:他們在考試的本領較常人高,在成長過程裏,他們只需不斷加強這本領,就可以在學校裏取得驕人成就。這就構成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迴路,而忘卻鍛練其他方面的能力。在離開學校後,才發現其他能力有所欠缺時,已為時已晚。

例如,大學的成績跟研究院的成就關係不大。好一部分成績絕頂的同學,會選擇攻讀研究院,因為相信在研究院能發揮所長。

習慣找答案 拙於創造  

可是,好成績的同學,習慣從課本上得到終極正確答案,在試卷上拿滿分,從而脫穎而出,他們會繼續努力讀書去保持領導地位。可是,在研究院裏,每天面對的是大量沒有答案的問題,大膽地創造答案正是研究院需要的能力。在此,好成績同學遇到大難題:他們讀書效率太高,習慣從書本找答案,卻拙於創造答案。  

我絕不是要鼓勵芸芸學子不要努力讀書。但是,要謹記,讀書以外,世界上仍然有很多值得重視的能力。學校鼓勵學生努力讀書,把每班級頭一、二、三名的同學放上神枱給大家欣賞,長遠來說,卻是害苦了他們。這三位同學或會過分的相信成績就是一切,其他一概不理,就忘卻鍛練其他能力。到日後上研究院時,或在社會工作,才發覺原來讀書成績,只是一個人芸芸能力裏,其中一小部分而己。

2012年1月30日星期一

放下狹隘民族情緒 多察國情

內地孕婦來港產子議題本已相當惹火,再經近日一連串有着中港衝突象徵意義的事件,這問題可說是網上最熱的題目。很多人都將此定性為左翼與右翼論述的爭辯,指是開放與保守本土兩者之爭。

「雙非」涉內地政策

我認為這不但是把解決方針簡化為兩種對立的手法,而且更顯出尤以年輕人為多的網上意見,其實少發掘問題核心,以仇恨掛帥容易做出錯誤決定。

網上流傳一段新聞,說龍年初生的,是「一名嬰兒」——這類新聞一般重點是男或女,但相當諷刺的是,愈是隱瞞,大家就愈明白雙非父母問題有多嚴重。

自稱右翼的看法叫大陸人做「蝗蟲」,指是一群外來生物來搶佔本地的資源,政府應該阻撓這些孕婦,並修改基本法取消非本港血親的公民權利;自稱左翼的,則有訴諸中港一家的情結,認為應該接納這些移民,並使其接受香港教育,成為香港生力軍。

僅港角度忽視大局

然而,走到極端總非好事,不論是完全開放或是完全封閉內地人來港,我認為討論方向其實必須顧及中國的社會現實,而非單從香港角度出發,忽視大局問題。

比如一個例子︰有一家廣東人都是共產黨員,丈夫是鄉鎮幹部,第一胎是女孩,但社會壓力迫使他們要再生育追個男孩。一孩政策下,幹部超生等於仕途完結,既然不缺錢,來香港生第二胎可說極為值得。這個例子顯示的,是香港現時的問題,不再是香港自身的問題,還扯到共黨政治、一孩政策、追仔情結,甚至農村子孫分配土地問題。可以預見的是,不論在港出生能否得到身份證,「一國兩制」的香港始終會是大陸人的安全港,逃避大陸政策,以至出走外國。

仇恨簡化問題 須顧現實

我們還要理解內地人不斷接收到具大漢族思想的政治宣傳,中國富強了,所以到任何地方做甚麼都是老子的自由,不聽話就用棒打。這種思想是用來遮掩國內的問題,包括蒙、回、藏的分離問題,以及操控對日、韓、美等的反抗思想,結果用到香港身上,從內地論壇所見,很多人根本視一國兩制、港人自治於無物,是中國拯救了香港。反正香港也是中國地方,跑下來利用香港優勢,也沒有甚麼不對,於是就產生大量文化衝突了。

要是我們不能把握對方的社會背景和思維角度,盲目反對大陸人到港,我們就跟中共一樣,利用狹隘的民族情緒來處理事件,極容易擦槍走火。仇恨只會簡化問題,香港跟中國已經扣連在一起,多看大陸的消息,找出中港互動的出路,方是正途。

2012年1月16日星期一

評卷框架多 違通識本義

考評局發放通識模擬試題,當中有一題關於某官員(其實是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對八十後抗爭的批評,要求考生作出評論。

根據考評局的評卷參考,考生先要指出某官員的觀點,如權利的另一面是責任、社會是多元,不應壟斷思想、要懂得妥協等,然後逐一表達同意與否,否則可被視為離題,分數歸零。評卷參考這樣設置,其實很「死」,有違通識教育的原意。

知時事指缺漏 僅零分?

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在於培養學生的時事觸角和多角度思考能力,但評卷參考卻沒有將這些準則包括在內。舉例來說,如果考生這麼寫︰「資料中引用的是時任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的評論,當中『剛愎自用,車毀人亡』一句並沒有引錄」,根據評卷參考,這一段將不會有分。

真的頗為荒謬,考生能指出資料缺少的部分,代表他有留意新聞,知道事態的發展,有着時事觸角,但是很可惜,得到的卻是零分。這樣的話,是不是代表了在通識一科,留意時事並不重要?

再舉例,如果考生寫下這一段︰「香港政府可以不聽民意施政,在這樣的脈絡下談市民責任、多元社會、妥協並無意義。首先,特首的權力來自北京,港人理論上不能影響其去留,特首可以不聽民意;此外,盡管泛民和建制派議員在社會上的支持比例約為6︰4,但由於功能組別的存在,立法會內兩者的比例現約為4︰6。在扭曲的制度下,建制派有足夠的力量,為政府不得民心的政策保駕護航,如通過高鐵撥款等。政府獨斷獨行,官員卻侃侃而談市民責任、多元社會、妥協,是荒謬和諷刺的」,同樣也有可能因為離題而零分。

倡理性思維 有理應給分

可是,這樣的答案是就着題目作出合理引伸,跳出資料的框框,退後一步,以更廣闊的視野縱觀全局作出評論。而且,以上所說的,並非遊談無根,而是從香港的政治實況出發,指出八十後抗爭的深層次原因,當中,也有部分觀點是在唐英年講話後,知識分子、傳媒與之商榷時有提及過的。不過,評卷員可能只會和考生說︰「請就某官員的觀點直接作出評論」,還是零分。

通識教育的特點其實在於其開放性,答案是「對」是「錯」,甚至是「範圍內」還是「範圍外」,根本無關宏旨。只要考生言之成理、言之有物,在答案中有邏輯分析、理性思考,便可以酌量給分。現在的通識教育,要100%跟從資料提供的方向作答,怎樣訓練學生的多角度思考?

2012年1月11日星期三

香港經濟 提防內房泡沫爆

相信大家都會同意,近年香港經濟愈來愈受內地人的需求所影響。

從事房地產和零售業的朋友應很能體會到這一點。因此,可以想像的是,一旦內地經濟轉差,香港經濟也會受到影響。

內地樓市不振 要拖多久

最近一年多來,內地政府為了使熾熱的內地樓市降溫,推出了不少調控樓市的政策。近幾個月,調控樓市的政策效果愈來愈明顯。很多內地城市的住宅成交量在減少,更有不少地方的樓價也在下滑。

一些經濟學家預期,受前景不明朗和房地產商資金緊絀等問題的影響,內地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在未來幾個月將會大幅下跌,將進一步削弱內地需求。

其實這也不難明白,內地房地產產業鏈條長,跟很多重要行業如鋼鐵、水泥等有着緊密的關係。房地產投資轉弱,上述工業產出的需求會大大放慢,進而導致相關的工業活動減少。

另一方面,去年不少地方政府的賣地收入大減,也使它們難以在今年,以及未來幾年繼續作大量基建投資。

樓市不振會對內地經濟造成多大的負面影響,現時難以定論。我認為,這取決於內地樓市不振的情況會維持多長時間。當中的變數包括內地人對樓房的需求會否因樓價跌而回升,以及內地政府會在何時收回調控措施等。

內地若轉差 減內地人購港樓

我相信,現時內地政府的困難在於,如何從遏樓價和穩定經濟增長之間取得平衡。最令人擔心的是,內地會出現如香港在97年以後幾年的情況︰當意識到樓價跌幅太大而影響經濟之時,政府才推出政策支持樓市,卻遲遲未能見效,老百姓因而飽受經濟衰退之苦。

當內地經濟轉差,內地勞動市場轉弱,內地人的消費意慾應會受影響,從內地來港遊客的數量和消費金額可能會大跌。另一方面,內地人對香港住宅的需求也可能會減弱。

所以我呼籲,香港政府要未雨綢繆,為內地需求可能轉弱而作好準備,隨時推出認對措施,以支持香港經濟。而我們作為個人,在理財方面也許要保守一點,盡量減低不必要的開支,以保留充足的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