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7日星期一

港青回國旅遊 真正國情教育

行將畢業,朋友們都跑去旅行,生怕這是未來數十年最後一次長假期。我沒甚麼錢,國際油價引致機票價錢上漲,只跟朋友去了短途,還算不錯。其後也有數次北上辦事,有點新鮮的經歷。

港人喜愛旅行團,然而毋庸置疑這不是年輕人理想的旅行方式,於是又有「旅行套餐」,僅包括機票住宿交通等等,其餘任君自訂。可是,有幸去過數次旅行,即使有空間自行編排,其實也逃不出「時間-景點-活動」之類模式,有點不多看一點就蝕底的心態。這沒錯,但總覺不夠爽快。

洋人經商 愛恨中國

月前去廣州則開了我眼界,北上省城,僅是為家人辦點事,完全沒計劃走任何地方,都是留在住所附近。廣州各大商貿展覽如火如荼,幾乎四處都是外國人,待在餐館裏,無時無刻都會聽到不同語言。不同於香港的是,你說不定是全場唯一懂英語的人。如果你再懂一些別國語言或當地球賽,還會更受歡迎。

得知我是香港人,他們最有興趣的,都必然是香港與內地的關係。雖然中國是個好地方,但從他們的經驗,都總感到對中國人有一定戒心,不如港人老實。還有城市建設、食物安全、經濟水平等等,都顯出一種又愛又恨的心情。來自烏克蘭的英語教師安德烈問我,好好的有香港,為甚麼想北上工作?背景是,他的叔父在蘇俄時代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其實大家都是同路人,不太滿意內地,卻要在此地找機會。

對現狀不忿 激發愛國動力


身處轉型中的社會,談起一堆光怪陸離的現象,總有不少共鳴。外人看中國,不外乎是一個廉價生產力基地,大家都明白有些潛規則不願觸碰。然而,在他們眼中,倒是很奇怪香港人對中國時事那麼關心,有時以其中一分子為傲。從這些對話,我更清楚明白到香港的獨特。新一代香港人如我般,早在小學已經學習普通話,大學讀的是中國專題,看的不少是來自內地的時評文章,即使不如上一代的鄉土情誼,但血濃如水卻總算明白多少。香港足以謀生,然而眼光放遠,畢竟中國跟世界亦是我們的舞台,除了單純利益,更像是「報效祖國」。

不見國難情不深,我們有發達的網絡,有相對的優勢了解中國,有更好的能力作改變。報喜不報憂的究竟算不算國情教育?多去旅行,多與其他人交流,早晚會發現你心中對現狀的不忿,可以成為一股真正愛國的動力。

2011年6月20日星期一

香港新世代︰我能不能創業?

最近遇到一個香港的年輕人,於香港就讀中學名校,在英國留學多年,又到北京學習了兩年,他告訴我說,在北京待了兩年,那裏的生活讓他覺得人生有很多的可能性,產生創業的衝動。然而,每次回港,看到自己的中學同學不是做lawyer就是做banker,加上父母的壓力,他又會猶豫。他認識我之後,找了我好幾次,主要都是在問一個問題:「我能不能創業?」

釐定方向 儲蓄「交學費」

這問題自從我創業開始,被人問過很多次,問多了,就總結出一套應對的流程和方法,分享如下。

我請那個年輕人依次回答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你有沒有一個創業的方向?

有!這是創業必須的,即使這個方向將來可能會改變。

沒有?還是先找個工作做幾年再說吧。

二)你有沒有具體的書面計劃?

有!那麼我願意和你具體討論一下計劃的詳情,看看該從哪一步開始,未來的發展計劃是不是合理。

沒有?那就沒有談的必要了,空談想法是毫無意義,浪費時間的。

三)你有否存點錢作原始投入?

有!年輕人創業,準備幾萬塊錢當學費,是必須的,而且自己投了錢進去,自然會小心仔細,倍加努力;夠幸運的話,找到天使投資,獲得幾十萬元的啟動資金;又或者爭取到政府提供的孵化計劃資助,那就最好了。

沒有?那就存點錢再說,自己沒有投入,希望只花別人的錢,當別人的錢不是錢嗎?

先為員工「打工」 付120%努力

四)在沒賺到錢之前,你能否只領生活費?

能!那麼你將會為了自己過得更好而付出努力。創業做老闆,其實首先是為員工打工,在保障員工收入的前提下,自己的待遇都要退居其次,直到能掙錢為止。

不能?那建議你還是先去打份工吧,那樣生活會過得好一些!

五)你會不會付出120%的努力?

會!這也是必須的,成功從來都是勤奮加努力,沒有捷徑可走。有人想創業,因為覺得比較自由自在,這種想法,基本上也決定了他沒有成功的可能。創業只會比打一份投行的工作還要辛苦,而且,辛苦之下的成功率,比投行拿IPO項目的機率還要低。

找我的那個香港年輕人對以上所有問題給予了肯定的回答,那我也只能鼓勵他去實現創業的理想;其實,真正的困難在走上這條路之後才真的開始,創業路上的離奇曲折和心歷路程,且聽下回分享。

2011年6月13日星期一

新跑道環評 應納民意減衝突

東涌一名居民就港珠澳大橋的興建所帶來的空氣污染,透過司法程序再度審理環境影響評估報告,讓我想起了台北大巨蛋開發項目中的環評審議。兩者都是因在追求經濟發展下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影響市民的生活,而民眾透過合法的機制來表達他們的憂慮。

筆者在5月27日參與了台北市政府就台北文化體育園區(又稱台北大巨蛋)進行的環境評估會議。2000年,台北市政府計劃將日治時期並在1998年停產、位於台北松山區的製菸廠改建成為巨蛋體育館(其概念來自日本東京巨蛋),希望成為台北市內甚至台灣的主要職業棒球賽主要地點,以增強國際競爭力。

台北巨蛋環評 忽視公眾意見

台北市政府以BOT方式開發(即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來邀請私營公司以競投合約方式投資興建。但這個由私營公司所提議的大巨蛋體育場地只佔整規劃的一小部分,另還包括了商業中心、商場及酒店。本來的體育發展計劃變得面目模糊,成為商業項目,引起住在松山菸廠遺址附近的居民、關心松山菸廠保育的團體及環保組織不滿。他們堅持保留菸廠內過百棵受保護的百年樟樹,希望能成為市內第二座森林公園,並且質疑大巨蛋在建成後的使用量。這案件一直在爭議聲中拖拉了十多年,一共經歷了11任行政院長、4任台北市長,直至大巨蛋最後履約限期為今年7月2日需要作出決定,因此5月27日的環評會議便成為了大巨蛋案的最後一次評審。

是日會議內除了環評會委員外,列席者更有負責這項目的財團及反對這項目的居民、團體,以及市議員助理。可是,當委員提問完後,主席卻不讓在場民眾發言,這引起了在場的居民、環境團體及綠營不滿,更一度衝上主席面前認為民眾有發表意見的權利。

廣納不同聲音 免再加深民怨

一個多小時後,委員笑容滿面的離開會議室,記者及民眾一擁而上查詢結果,主席宣布環評會以有條件通過大巨蛋方案,要求計劃必須限制大巨蛋及相關建築物的面積。會議的結果惹來環保團體及當地居民的不滿,並批評這會議是台北環評史上最恥辱的日子,認為環評委員不專業,沒審查大巨蛋的開發對周遭環境的影響。

港台兩地的環評機制問題不在此討論,我想指出的是既然環評是市民大眾參與的平台,即政府在體制上容許了市民透過這合法渠道發聲(而事實上,市民大眾有權對自己所身處的環境發表個人訴求),政府應尊重這個平台,而不是如特首般,引起用司法手段來達到政治目的之嫌。廣納社會不同聲音,才是社會進步的關鍵。

第三條機場跑道現在鬧哄哄的討論興建及規劃,除了經濟成本效益外,環保亦成為了另一個焦點所在。我看縱使在只有一年多任期的政府下,這仍是一個契機好讓大家參與討論,免得民怨繼續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