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7日星期二

梁唐誰當特首 終局難免同樣

近日,特首選戰鬧得沸沸揚揚,梁、唐之爭成為社會焦點。可是,如果有人問,兩者之間誰人比較適合當特首,我只會不置可否。原因無他,這個問題問錯了。在沒有公開、公平的選舉之下,無論梁、唐哪人成為特首,最終的結局都只會是人仰馬翻。

打全方位民意戰 補政制不足

沒有普選,便沒有民意授權。在普選的規則下,哪怕是喬治布殊、陳水扁,甚至是董建華,一旦真的當選,其他反對者也無話可說。這便是選舉的遊戲,輸了便是輸了,輸了便要「心甘命抵」。因為這是人民的最終選擇,不能不服。但是,現在的這個體制,人人都有不服的理由,而且是合理地不服,施政又豈會暢順?

新特首可以怎樣做?唯一法門,便是營造有利凝聚共識的氣氛,收納所有界別的意見。要打的,是全方位的民意戰,為政策、施政爭取最大的認受性,以個人能力補體制之不足。

面對市民,要做到真正的虛心聽取民意,掌握民情。拜託,諮詢不要再由上而下、有預設立場了。「只有briefing,沒有dialogue」的諮詢,完全是虛妄。好好的揣摩民意,多讀幾份報章,多一點親身落區,不要再和民意脫節。

爭認受性 議會內忌親疏有別

在立法會內,更不能擺明車馬大玩「親疏有別」,要把所有議員都當作是要爭取的夥伴,不可有「數夠票」的思維。這樣,政策才有最大的認受性。很簡單,如果特首自絕於大約6成民意支持度的泛民主派,下場會如何?董建華和曾蔭權便是最佳的例子。

克林頓曾經說過:「美國人民把總統職務交給一個政黨,又把國會交給另外一個政黨,不是要為了讓雙方鬥氣,勾心鬥角,相反,他們是呼喚我們消弭分歧,達成共識。」新特首面對現時的政治體制,也要有着這樣的智慧和氣魄。

但是,整項工程可謂再造香港的政治生態、政治文化,難度不低,需要極為高超的政治技巧,更要審時度勢,知所進退。能夠應付這種政治工程的,大概只有如李光耀、邱吉爾和列根之類的人物。在香港,我們呼喚的是專業的領袖、政治家(statesmen),而不是業餘水平的政客(politician)。可是,梁、唐似乎都不是這等級數的人才。在這個情況,談論特首選戰,只是「Who's up, Who's down」的八卦新聞。

2011年9月19日星期一

社會出問題 勿卸責「廢青」

本欄的起點是2007年出現的「四代香港人」,以年輕人角度評論時事。及後歷數件大事,八十後基本取代前者位置,即使仍以年齡作約略區分。抗議日增,社會如何回應?最新出爐的,是有強烈價值標籤的「廢青」,愈看愈覺得大戰將臨。

胡亂指摘 人人變廢青

「廢青」指向很廣泛,最明顯的當然是如衝擊替補機制諮詢論壇的黑衣面具人之類,每個參與政治活動,與意見相左者有肢體衝突的、口角的、只是遊行靜坐的,是廢青;在網上當「鍵盤戰士」(而不行動的),一個打十個的,是廢青;工作表現差,不上心的,是廢青。在天台搞音樂會的,是廢青;爭取居屋公屋的,是廢青;燒巴士的,也是廢青,廢青有太多種類,但都是領綜援,無所事事,伸手要福利的年輕人,認真荒謬。

看了以上的描述,你想做八十後還是廢青?去年我以為八十後已經夠壞了,起碼八十後也可以有主流「才俊」,沒想到還有更誇張的。批評人廢青的,不一定是可預期的建制派保守派,青年也會互相指摘。社會撕裂,一個標籤玩大了,可以殺人。

就像英國近月騷亂,有論者指與八十年代一系列改革有關:這些「瑪姬的孩子」(Maggie's Children,戴卓爾夫人年代出生)自幼就活在經濟自由化、資本橫行、贏者全取的年代,當社會制度落後於全球性的競爭,底層社會無法分享經濟成果,於是造就一群所謂社會失敗者。有一名廢青被警察槍擊,火頭一起,連中產、富有的孩子們也一樣興起搞事,人人都感受到社會不安的幽靈,給英國社會一記當頭棒喝。

打壓搞事者 不如用心對話

現在是否到了劉兆佳警告的臨界點?我不認為香港會有暴力騷亂。但當社會不理解為甚麼這麼多年輕人不能接受「維持現狀,現狀很美好」的價值觀,最終結果是全面的分化,連一些本來對默默努力、寄望改革的人也更同情所謂的廢青。因為你沒有出頭天,早晚也是被貶抑的廢青。胡亂標籤、打壓,以為可以把「搞事的」邊緣化,而不是正視多年來的社會轉變,平心對話,結果堪慮。

一個有未來的社會不應怪罪年輕人,社會始終是年輕人的。年輕人對社會有理想、有迷惘,未必有錢,不能移民,只能努力活下去。滿足不了他們的訴求,請不要把他們打成要求多多的廢物,或許可以想想是否社會真的出了問題,有理說不清。

2011年9月12日星期一

當家柴米貴 創業之初甚艱難

前面說到了我創業前的心理準備,以及開張之前的各項必要條件。左手拿着天使投資人的幾十萬元港幣,右手拿着香港入境處的工作簽證,坐在香港科技園孵化中心提供的400呎辦公室,我才發現此前所有的計劃,都不如現實來的殘酷和艱難。

慎用本金 捨不得打的

從來沒有給別人打過工,沒有被面試過的人,現在打出第一個招聘廣告請員工。把投簡歷的同齡人請到面前的時候,不知道詢問對方的技能和經驗,也不懂得了解對方的性格和心態,更加無法測評奮鬥心和責任感。只是傻傻地問了一句:你想和我一起創業嗎?當然,這樣的問題,不是招來和我一樣傻的人,就是招來對我期望值很大卻很快會失望的人。

花錢也是件痛苦的事情,即使是買工作必需品,也體會到「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新的辦公家具太貴,就去買二手的;筆記本電腦太貴,就買桌上電腦,配的還是CRT顯示器;出門辦事從來捨不得打的士,即使是在深圳。算着手裏的錢,想着如果錢都用完了,這個業還怎麼創下去。

給員工打工 花錢也痛苦

別人都說創業自己做老闆,多好!其實,創業之初,根本就是給員工打工的。沒有想過自己的工資是多少錢一個月,只是領基本生活費用,但同事的工資是要按時發放的,從沒有拖欠,也不能夠拖欠。此外,發工資的時候還要對同事說,對不起,現在創業中,財務狀況不是太好,工資不高,請你原諒。

如何掙錢養活自己,也就是收入模式,更是時時刻刻縈繞在頭腦中的大問號。產品的開發,從需求到實現,比想像中複雜;原先設想的客戶,在實踐中並不容易挖掘;原先設想的市場,也沒有那麼顯而易見;渴望獲得的支票,更加是難以裝入我們的口袋。原來,想掙點錢,真的是那麼艱難。

吃苦頭抓機會 捱出第一桶金

當然,最難過的一關,還是來自團隊夥伴的不理解。由於一畢業就創業,沒有任何實際經驗,這個過程必然特別艱難,再加上我時常的沮喪和暴躁,難免會讓一起吃苦的夥伴心生不快,棄我而去。發生這樣的狀況,會令我久久無法釋懷。

一位已經成功將企業做到上市的清華學長告訴我,這就是創業,開始的時候,你拼命努力地工作,辛辛苦苦,卻賺不到錢。熬過最艱苦的日子,掌握一點吃飯的本領,努力抓住一次機會,賺到第一桶金,讓自己能夠生存下來,就算是成功邁出創業第一步。至於以後的發展,那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了。

痛並快樂地活着,創業之初最好的寫照。

2011年9月5日星期一

與傳媒交惡 一哥蹈尼克遜覆轍

港大風波發展至今,大家由至始終都對警務處處長曾偉雄窮追猛打。毫不諱言,盡管我還未至於憎惡曾偉雄,但卻也是在「食住花生等睇戲」。原因無他,自他上任以來,把話說盡,做事太硬,對公眾如是,對傳媒如是,致使「凡事太盡,緣份誓必早盡」。這正是政府官員的大忌。

大家對曾偉雄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這一句:「維護法紀要道歉,是天方夜譚!」當時,我心中已不禁納悶:「如果警方在執法的過程中,真的出了錯,如使用過分暴力,是否也不用道歉?」老實說,人生在世,孰能無過?你、我,以至曾偉雄,也不會例外。他這句話,彷彿在宣告「警方永遠是對的」,予人的感覺是多麼的囂張、多麼的不可一世。

這樣的態度,當警方真的有錯誤時,便會挑起人們的鬥心,欲將之擊倒而後快。「看你還怎麼砌詞狡辯?」、「你現在還可以不道歉嗎?」,相信是不少人在看立法會會議直播時的想法。

官員作風過硬 傳媒火上加油

除了一般公眾,對曾偉雄心中有火的,還有傳媒。除了因為傳媒是相關持份者以外,近這兩個月,媒體和警方的關係可謂跌至谷底。先有記者在採訪時,被當作示威者帶走,並在已核實身份的情況下,仍被扣留7小時;後有記者欲進入新政府總部採訪,被「當賊辦」,一度被控「企圖爆竊」。

凡此種種,均令媒體有一定的怨氣,畢竟新聞工作者也是有血有肉、有感覺的人。既然雙方的關係如此劍拔弩張,當有較為明顯的證據,證明警方有妨礙新聞自由之嫌時,傳媒燒上幾把迴旋大火,各種陰謀論、揣測報道,有如排山倒海般拍向曾偉雄,也就不足為怪了。

「從歷史中學不到任何教訓」

曾偉雄這樣對待傳媒,讓我想起了尼克遜——這位因水門事件而下台的美國總統。同樣地,他在任時和媒體的關係勢成水火,結果雙方積怨在醜聞中大爆發,輿論毫不留情批評尼克遜,埋下後者下台的伏綫。曾偉雄可說是為黑格爾的名言下了注腳:「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從歷史中是學不到任何教訓。」官員們為甚麼就不能多看幾本書?

身為官員,便需要有相符的胸襟和風度,太盡、太硬,都注定會失敗。盡管警務處處長是一個「政治中立」的職位,可是還得是有基本的政治常識和政治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