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星期一

年輕人思移民 放膽闖3關

若你和你的朋友有一定能力,年末聚會時有沒有談移民?

在網上,天天都有關於移民的文章和報道。我們這些僅僅工作幾年的,當然沒法移民。然而,去外地工作又如何?我認為有3道關卡:文化、網絡、經驗。

不久前,政府宣布與英國訂立工作假期計劃,討論環繞那少少的每年1,000人名額,以及BNO早就可以申請工作假期。特區護照持有人可能覺得這種待遇有如次等,但起碼是多了個選擇。英國的計劃令人雀躍,大概是香港人認為與英國語言相通,加上工作選擇更佳,相對澳洲、愛爾蘭之類更有吸引力,有些人更認為是「祖國」,終於可以「回去工作」了。

認識中英以外文化 發掘觀點

先不論香港人普遍英語水平如何,若在當地沒關係網絡,只能碰碰運氣。數年前曾有人出書講她怎樣到倫敦不斷拿自己廣告作品去拍門,經幾次調職後,終於到了英國大廣告公司工作。但這故事有個前提,是必須先訓練好一門專長,工作幾年,有自己的履歷,才有機會進入自己想做的行業,否則就有甚麼雜務工作都要做了。如只想試一兩年不同的生活經歷,那不妨去英語地區的工作假期。

若你對香港十分絕望,不再想在這裏生活,那可能就要盡快解決幾道關卡了。

香港是中英雙語國際城市,但對其他國際大語言,理解日韓以外的鄰近文化,沒有甚麼優點。十多年來,香港被中國影響甚深,香港特色不斷消失,彷彿我們在自己地方再沒有立足之地。

擴闊生活圈 累積有用經驗

反過來看,若我們要保護自己的生存空間,不是更應該認識中英以外的文化圈,發掘其他地方的觀點?之前的「路姆西」一事其實很有趣,外地的報道可以讓我們清楚他人的思維,也知道國際間怎樣看香港。能讀懂他人的文化,令香港人有地位,我們才有機會。

其次,多認識外國人。與他人隨便閒談,時常出其不意結交到有趣的關係。例如一些小國在香港的領事館、商會及文化機構,一直想擴張在香港的網絡,但經費所限,不是經常有好效果。主動去尋找這些場合,宣傳我們的特點,或對他日出外有幫助。

最後是經驗——你工作的行業,所得的技術能否與外地接軌?要不是本身需要理解全球環境,香港獨特的環境,如人口密集,資訊、貨物及服務容易流通,對他人未必有意義;這樣你就可能要自行創造將香港經驗放在外國的例子。
年輕人未必有能力移民,但放膽外向,不會有錯。

2013年12月21日星期六

優才留港 「to be or not to be」?

在城大就讀研究型碩士的兩年,是忙碌而愉快的,這兩年的經歷和感受,讓我最終真正選擇了香港,人生的命運也是因此而改寫。

剛來香港沒多久,就遇到了SARS(沙士)。坦率的說,那個時候只覺得SARS是一種新型流感病毒,並不覺得恐怖,家人從內地寄來了很多板藍根沖劑,我也沒怎麼喝,大多送給了朋友。因為SARS製造的恐慌,大家都不怎麼開會,也不怎麼做事情,好像整個社會的節奏都慢了下來,給了我很多思考和嘗試的機會。我組織了一個跨校、有幾十名內地學生的比賽團隊,一有創業比賽或科技競賽就報名,着實贏了幾個大獎。因為自己的理想,也因為得到了寶貴的機會,畢業後我就走上創業之路,一晃來港已11個年頭。

專才消費交稅 反少享福利

10餘年來,像我一樣的內地學生數以萬計。現在政府正在就人口政策進行諮詢,不可否認的是,引進內地學生和專才,是一種多快好省的做法。內地學生來港深造,每年創造的教育產業價值和消費,保守估計超過30億港元,而且畢業後留港就業,就能創造價值,培養成本幾乎都是父母和內地政府買的單。內地專才優才,更是一來港就消費,就交稅,補充了香港人才結構性需求的同時,甚少享受社會福利。

據統計,內地學生畢業後當年留港的比例不超過50%,最終能夠呆滿7年成為香港永久居民不足20%。1999年第一批來港的百餘名賽馬會獎學金內地學生,如今還留在香港的大概一雙手就可以數完。

我無意評價香港好,還是北京或上海好,更無意評價美國好不好。任何一個人選擇一個地方,都有一定理由的,有感性因素,也一定有理性的考量。我無比喜愛香港這個地方,並不代表我接受香港的一切,也不代表我排斥其他任何城市。這樣一種複雜的比較和選擇,會在每一個新來港青年身上發生。有人會因為找不到喜歡的工作而離開,有人因為找不到愛情而回內地,有人因為希望子女接受更好的中文教育而去了上海,還有人因為不喜歡香港的物質主義喜歡北京的文藝氣質去做了北漂。

抓住港漂心 沒意義沒必要
想要抓住每一個港漂的心,其實是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的。香港特區政府制定人口政策,恐怕還是應該以香港的規劃發展需要為依歸,缺少勞動力就要引入外勞,需要發展創新創意產業,就應針對專業人才制定吸引政策,香港女性結婚率偏低,也可以適當考慮給內地優秀未婚男青年提供來港發展的機會,前提是必須找個香港太太,相信也是一件雙贏的好事。

下個月,我們和香港集思會一起搞一個《資深港漂座談會》,如果您有興趣第一批港漂中僅存的若干碩果交流,歡迎向集思會報名。

2013年12月18日星期三

與狼共桌示好 何不實事求是

路姆西被改名成路福西,熱潮仍未冷卻。是次原為全球的慈善活動,每售出一隻毛公仔,便捐出10元作助學籌款之用。誤打誤撞之下,路姆西現已成為新社運英雄,發洩對「狼英」的不滿。

大打溫情牌 反被改圖圍攻

上星期,社民連向特首梁振英怒丟路姆西後,狼公仔隨即聲名大噪。網民更為這顆「社運新星」開設Facebook專頁,舉辦創意攝影大賽,短短的一星期內,已有近5萬人次「讚好」。

無疑,網民將路姆西,看成反梁的象徵,看成新社運神獸,發洩對政府的憤怒;相反,建制派當然大唱反調,直斥網民的行為是反智的,是做政治騷,是「小學雞」所為,反而對社會的怒氣隻字不提。

面對群情洶湧的情況,梁振英反其道而行,以「與狼共桌」為題,一邊大讚港人創意無限,一邊大打溫情牌,試圖洗脫「小器」的形象。結果亦逃不過網民的圍攻,迅速瘋狂改圖,痛斥路姆西被「抽水」的命運。

路姆西迅速被「捧紅」,為新社運英雄,原因顯而易見。剛公布的民調顯示,梁振英的支持淨值再創新低,跌至負46個百分比。上任1年半內,最令市民難忘的,是低民望,是誠信危機,是施政失當。

委任政壇變色龍 與民為敵

遠的不談,上月發生的電視發牌風波,到今時今日,仍然欠社會一個合理的交代。官員被蛋擊中,立即嚴正厲詞,依法追究,錯失政治人物展露胸襟的機會。甚至委任有「政壇變色龍」之稱,泛民與建制派兩邊不討好的人,出任新聞統籌專員,被指公然與民為敵。

面對做事不講道理、錯判形勢、用人失當的政府,市民除了將憤怒轉移到可憐的路姆西,怒丟同屬「狼種」的毛公仔,亦別無他法。

更令人沮喪的是,原以為政改方案能帶來希望,日後可以一人一票選特首。諮詢時偏偏強調「有商有量,實現普選」,但字裏行間,左一句「必須按基本法進行」,右一句「提委會的組成是八九不離十」,篩選的味道愈來愈濃。

再加上,親北京人士不斷放風,表示提委會須具廣泛代表性,考慮均衡參與等原則,不能以一人一票選出,意味公民提名的願望是不可能實現。面對一個又一個的期望落差,市民的怒火怎不愈燒愈熱呢?

路姆西包含的是,對現屆政府的不滿,對政制的失望,但亦帶有改變現況的希望。這點政府當然明白,亦清楚知道市民的期望,但除了「與狼共桌」外,政府何不做點實事回應訴求呢?

2013年12月16日星期一

為未來「美好生活」 今過苦日子?

舊聞一則,月前某名牌小學舉行入學講座,吸引多達2,500名家長和學生出席。這現象似乎反映了很多家長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綫」。

相信他們抱的理論不外乎是:如果進不了好的小學,就進不了好的中學和大學,然後就沒有好的前途,到時生活質素就會大受影響。

港童忙學習 有備戰好過無

既要應付學業,又要忙於參加各種興趣班,不難想像很多港孩過着充滿壓力的生活。我認為,這有點本末倒置。為了將來開心愉快的生活,現在就過着充滿壓力的生活,真的難以確定這是否值得。

武斷點說,那些港孩的問題很可能是成年人所造成。畢竟不少成年人也用同樣的方式去面對問題。面對不確定的環境,很多人以進修來保護自己。雖然不太確定有沒有用,但總好過沒有做,從而減輕壓力。

最近重讀了社會學學者呂大樂的著作《四代香港人》,啟發了我思考出現這行為模式的成因,就是我們不知不覺地服膺了呂大樂口中的香港第二代人(1946至1965年間出生)的價值觀。

他認為,對第二代人來說,考試是一場遊戲,不是個人學問的測試。盡管遊戲內容與規則有百般不是,但最重要是成功通過測試,領取獎品。而他們最幸運的地方,是有領取獎品的機會。當然,其中的關鍵是,當時社會和經濟處於上升軌道,學歷尚未貶值,所以在教育渠道所作投資,保證有一定回報。

下一代玩遊戲 難領「獎品」

可是,我們,甚至是我們的下一代人,面對的處境跟第二代人很不同。所以,我們真的要反思目前這種做法是否仍有道理。畢竟這做法隱含了一假設,就是進修會帶來一定的回報。然而,時移勢易,今天職場競爭激烈,不少人都具有專業資格或學位,似乎不應期望進修會帶來太多實質的回報。

當上述的假設改變了,也許活出另一種生活和工作態度和模式才是更理性的選擇。我認為,對於未來,我們不應有任何想法,特別是壞的想法。否則,我們現在就很容易要為這想法受苦。

當然,要改變思考模式並不容易。我們從小被教育要為未來而規劃和做事。例如為了未來有更好的前途,我們要犧牲現在的休息或玩樂,將時間投入在學習。也許這正是現在我們常常為未來的生活而擔憂的原因——我們不習慣面對不確定性。

然而,我認為,由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太大,只有不予理會才行。而且要有新的思維,只有活在當下,見步行步,盡力享受生活和工作中的種種樂趣,才是出路。

2013年12月13日星期五

Google棄建數據中心 港輸甚麼?

正當IBM、SoftLayer等各大國際企業紛紛計劃來港興建數據中心,為何Google卻取道和香港差不多「貴」的新加坡,而捨香港而去?

大家又為何一面倒的指摘香港政府,而不怪責Google失信?無論如何,這次香港不但輸了機會,輸了面子,還輸了國際聲譽。

香港擁有全球最完善先進的電訊基建設施,可靠穩定的電力供應,沒有天災威脅,鄰近中國內地,又與國際緊密接軌。香港資訊自由,法制健全,資料私隱獲得穩妥保障。

香港亦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之一,自由貿易、自由市場、資金自由流動、簡單明確的稅制和低稅率,這一切都是興建數據中心的絕對優勢。

香港寸金尺土 土地配合蝕章

政府過往積極協助數據中心業尋覓土地,奈何始終先天不足,寸金尺土,惟有大力鼓勵改裝現有工廈。但數據中心對於建築的要求極高,除了樓底高、承受力強、供電穩定外,設計上需極具彈性,須從頭開始規劃以符合高端數據中心的規格,如網絡鋪設、通風系統等,最重要是長遠擴充性及持續性。

因此,興建數據中心在自置土地上必然是首選,改裝工廈不但成本高,結構上亦不能完全配合數據中心的規格,硬將高端數據中心搬入工廈,只是政府一廂情願。

再說,在香港縱然獲得土地,自行興建數據中心,但將來的發展空間始終有限。正如Google在香港獲得2.7公頃的土地,以香港標準,不少了,但在台灣一開始便是15公頃了,將來還有大量土地作發展及擴充。政府應着眼如何供應更多土地配合,不應硬推現有舊樓。

此外,能源是營運數據中心的主要成本之一,電費一般佔數據中心總營運成本約三至四成左右。現今全球互聯網巨擘如蘋果及Facebook等都提倡可再生能源,承諾興建「環保數據中心」,Google亦不例外,風力、水力及太陽能均是新建數據中心的主要供電來源,但香港環保政策落後,供電來源亦十分傳統,依賴燒煤比例超過一半,再生能源政策未有出路。

更重要的是,Google在2010年,將所有設在內地的伺服器搬到香港,只因相信香港的「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對抗中國政府的內容審查。可惜Google聲稱在香港的伺服器偶爾仍受內地干預,影響無審查內容的傳送。加上近年大事件如網絡廿三條、國教、港台、電視發牌等,令人質疑內地政府對香港開始逐漸「接管」,憂慮香港的司法獨立及自治權,內地審查內容的機器將來在香港以不同形式出現。興建數據中心是企業的長遠投資及重要資產,香港不獲選,很難相信完全與政治因素無關。

爭取建科技局 勿被政治拖累

話說回來,香港政府對資訊科技的重視亦一直為人詬病,如特首一上台便應該接受議員的邀請到矽谷走一趟,與矽谷建立緊密聯繫。至於爭取多年的科技局,更不應因其他政治因素拖累,早應「分拆上市」,今天結果即使完全一樣,大家也或會為香港政府不值,而不是一面倒的指摘。

蘭桂坊之父盛智文曾說:「香港不可以再依賴金融及地產,資訊科技才可拯救香港經濟!」其實我們不是輸在起跑綫上,更大可能是輸在「龜兔賽跑」的心態。

Google高調的來,高調的走了,香港輸了,香港人真的受傷了!

2013年12月11日星期三

追求夢想 選大學非名牌就好

於2002年,我們一批9名清華學生交換來香港讀研究生,女生1人,男生8人,其中8人入讀香港科技大學,只有我入讀香港城市大學。多年過去,還是經常有朋友問我當年為甚麼選擇城大?好像我應該有更好的選擇。

但我很明白,追求心中的夢想,香港城市大學卻是我最好的選擇。

實業救國 來港升學創業

作為80後,在內地接受的近代史教育,就是舊中國的百年屈辱和新中國的百廢待興。很小的時候就有一個信念:實業救國,只有發展科技實業,實現高效優質的生產力,人人都過上好的生活,中國人才能活得更有尊嚴。

進入清華學習理工科,做對社會和市場有價值的產品,這是我心中的創業夢。香港作為華人社會的典範,深深地吸引了我,不在北京,不去美國,來香港創業。

香港的所有大學之中,地理位置最好的就是香港城市大學,位於交通樞紐,城大、又一城和周邊住宅群,構成了一個完美的高尚生活圈。最初來港,每日往返於深水埗劏房和九龍塘,每天都是勵志之旅。讀書時組織團隊參加各種創業比賽,需要港大和科大的隊友們一起開會,因交通便利都是定在城大。此外,我還鍾意在又一城裏遊蕩,觀察香港本地商業社會的行為方式和方法。這些都為我後來留港創業建立了必要的認知積累。

找保護傘 缺企業家精神

香港社會重文商輕理工,最好的學生都去讀商科,理工科專業在香港沒有甚麼市場。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一查城大工程學院的排名,城大有多少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以及城大學術論文的數量和質量。讀研究型碩士或者博士,選擇導師遠遠重要過選擇學校,雖然我志不在學術,但既然讀了,就要擇良木而棲,選擇城大也就變得理所當然。

還有一個也許不是理由的理由,我暈車暈船。所以,中環到港大的巴士,中文大學的校巴,以及從彩虹到科大的小巴,我統統都不能坐。上山不行,下海也沒有興趣,無敵海景對我沒有甚麼吸引力,反而像九龍塘那樣歐美城鎮般幽靜的地方,讓我覺得很舒服。更加機緣巧合的是,後來我入選香港科技園科技創業孵化項目,給我的辦公室就在達之路上的創新中心,以至於我在九龍塘待了差不多有7年時間,非常愉快。

前途命運 莫怪父母政府

很多人選擇大學的心態,就好像尋找一把保護傘,好像一所名牌大學頂在頭上,就可以解決一輩子的問題。又或者就業時選擇一所知名企業,除了薪水高以外,更重要的是感覺上更踏實,心裏更安定。愈是成熟的華人社會,這種心態就愈重,企業家精神就愈加缺乏。

我熱愛我所讀過的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專業,他們給我的不是一個飯碗,而是一個學習思考和成長的過程。至於前途和命運,恐怕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裏為好,畢竟,命苦不能怪父母,恐怕也是不能怪政府的。

2013年12月6日星期五

評核資訊科技專業 不如考爬樹

早前一段新聞,關於香港政府研究統一資訊科技專業評核,為資訊科技從業員提供專業認可,期望提升形象及待遇。這段新聞在我的面書上引起嚴重恐慌,很多朋友擔心不能通過評核、以致無法獲得專業資格。

我的這些朋友,通常有大學學位,但憎恨讀書考試,未曾亦不打算考取任何專業資格,所以當發現政府希望推行統一考核時,心底立時一寒。吊詭的,是他們都在蘋果、微軟、谷歌等科技公司工作。

業界不喜常規 考核本無稽

網上有幅諷刺教育系統漫畫:幾種動物包括猴子、大象、企鵝、金魚、海獅同列在考官面前,考官說要來個公平測試,所以大家一齊比試爬樹。因為科技從業員遠遠不如醫生、律師、工程師般受大眾認同,所以要設立一個專業考核,跟上述漫畫同樣無稽,實在是本末倒置。

在科技行業工作的人,很多正正是因為討厭考試,不喜歡常規,希望不斷嘗試新事物,喜歡打破規範,才會樂意在變幻原是永恒的科技行業工作。政府喜歡說「成熟一項推一項」,在科技世界等成熟等於永遠慢競爭對手三拍。

例如,當年蘋果推出iPhone時,連App Store的計劃也沒有;谷歌瀏覽器Chrome初幾版的功能也極之有限,大家都很習慣科技產品會不斷被改良。亦因為如此,為了短時間內完成項目,電腦系統裏可能滿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short-term fix。科技行業員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正是他們有習慣在不成熟和充滿變數的世界裏工作,有能力在滿是瑕疵的電腦系統裏完成任務。

科技問題無終極答案 考甚麼?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軟件工程師只能在一個完全成熟並且well-documented的環境工作,他一定好打有限。如果喜歡考試,喜歡在一個相對平穩的環境工作,習慣問題有終極正確答案的人,未必會喜歡科技行業千變萬化的工作。

關於專業評核,它的缺點是在於評核的本身,甚麼模式的考試才能反映不喜歡考試的科技從業員的能力?再者,從業員能力之高下,在於他們在充滿瑕疵世界完成任務的能力,很難想像以統一客觀為基礎的專業評核能有效反映這些能力。

再把眼光於遠一點,在美國矽谷,做醫生、律師、會計師全部要考牌,惟軟件工程師不需專業認證,然而前後兩者待遇和專業形象相若,足可見專業認證在科技行業實為多餘之舉。朋友們心底一寒,當然不是怕考試肥佬而失飯碗,而是驚訝政府竟然會提出這個本末倒置的建議,顯示政府實不理解科技行業的要旨。

2013年11月25日星期一

熄電視 與我何干?

無綫台慶「熄電視」過後,網上討論揚言下月7日及16日再熄電視。

家中電視主要觀眾是父母,開電視是習慣,固定時段有他們想看的節目,要熄電視,應該要像朋友一樣出街請食飯。我這一代人卻不同,看電視是異常,熄電視純粹是示威,怎樣會令我看電視好像才是問題。

我看的最多的是兩個免費英文台的外購資訊節目,歐美時事節目製作水平高,讓人接觸世界資訊,更重要的是知道不同地方的人怎樣看事情。兩個英文台挑選節目的眼光實在不錯,或者是因為面向少數觀眾,口味容易估計。

青年看電視 只為共同話題

當然,若觀眾只要求質素高的外地節目,電視爭議根本不會出現。有說法取笑中年觀眾,認為他們開電視,只是為了客廳有聲音,不至於靜得發悶。不論對錯,這肯定不是年輕一代看電視的模式。

我相信很多人依然追看本地劇集,其實是為了上網跟人有話說——一邊看電視,一邊上facebook上論壇,才是正確做法。

人總希望跟別人有話題,電視劇還有人看,是因為一些情節還令人有少許共鳴,可以討論一下。例如「This city is dying」,我沒有認真追看該劇集,但我知道那一幕好像很有趣,最少會去看一看。

即使是粗製濫造的劇集,劇情何其荒謬也好,只要當時網上有人提及,總會想知道究竟在發生甚麼事。我不清楚劇情前文後理,但我知道「我最期待的畫面出現了」或是「X,講呢啲」這些取自對白的圖片應該怎樣用。

劇集世界 已與生活無關

若然要追看優質劇集,只要懂得門路,網上有大量資源,播出後數小時已經有連字幕版本下載。可是外地製作,始終有一層隔膜,就算語言可以繙譯,背後的文化背景都跟我們身處的社會不一樣,未必容易理解。只有本地製作的劇集,才能切實地反映我們的生活。

現時劇集不達觀眾期望,是因為劇中的世界好像和我們的毫不相干,總是醫生、律師、爭產、BBQ,只能當成笑話看。偶爾有一些劇集令人有共鳴,我們就把它當成神劇了。

熄電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提升節目質素,或是節目爛到不得不恥笑,年輕一代才會重開電視。若沒有談論價值,又何需理會?

2013年11月13日星期三

無民主無電視睇 一語成讖

免費電視牌照風波,小圈子選舉產生的特首彷彿聽不到民意;立法會內,在功能組別的保駕護航下,則再次上演「功能組別推翻主流民意」的劇目。很有可能,這會令港府在即將進行的政改諮詢中,受到更多的責難。

市民手中無票 無奈接受表決

事情發展至今,民意相當清晰。市民反對政府以行會保密制作擋箭牌,不滿「一籃子」及「六頁紙」的不合理解釋。整件事上,市民看到的是「公義」、「合理交代」、「施政透明」等問題。建制派雖然無不狠批政府,但卻繼續保駕護航,將是次要求運用特權法,看成「奪權」、「挑戰保密協議」、「打擊行政主導」,當然自動歸邊,反對議案。

市民明白,地區直選已經「夠票」通過特權法,所以轉向功能組別議員埋手,由「公民拘捕」到包圍立法會,甚至當遇上建制派的功能組別議員,定必高呼「票債票償」、「無恥」等,施加壓力。

可惜的是,在「功能組別不代表我」的情況下,手中無票的普通市民不能以選票作出懲罰,除了喊至聲嘶力竭,亦無任何方法挑戰現有制度,只能「無奈」接受立法會的表決結果。
更令人覺得沮喪的是,特區政府的處理這件事的態度,令人有一種「權在我手,天下我有,毋須向市民詳細交代、負責」的感覺。數以萬計的市民示威、遊行、集會,港府也無動於衷。真的想不出來,除了令特首、立法會的產生辦法變得更為民主外,還有甚麼方法可以令港府回應民意呢?

還記得,2010年世界杯的獨家轉播權由有線電視投得,部分人擔心不能免費收看賽事,故而說出「無民主,無波睇」等的說話。當時,筆者也覺得這種說法頗為可笑,對其嗤之以鼻:為甚麼這樣的芝麻小事也可算在「沒有民主」的頭上?不見得每項政策也和民主有直接關係吧!不過,經過是次免費電視發牌風波,筆者也得承認「無民主,無電視睇」似乎真的是現實。

功能組別護駕 為爭民主添能量

面對着功能組別、小圈子產生而不聽民意的特首,市民對政治體制的不滿已在不斷累積。港府每逢遇上具爭議性的議題,如高鐵撥款等,總是動用功能組別保駕護航,每一次的「公式」也一模一樣,結果,大眾便會將所有的問題統統「萬佛朝宗」地歸結到香港政治體制的不民主之上,為民主運動提供更大的政治能量。

港府指將會在下個月開始政改諮詢,可以預期,「無民主,無電視睇」或類似的口號將會在諮詢期內持續出現。一眾港府的官員又會怎樣回應這些攻勢呢?我們尚且拭目以待。

2013年11月12日星期二

豁免二次創作 界綫怎畫?

同學畢業聚會合照,由「人丁單薄」改圖成「群星拱照」,師生、看更、明星同比卡超都成了合照一員,惡搞合照在同學間瘋傳。聚會搞手高佬譴責破壞原作,要捉拿改圖幕後黑手:「誰是元兇?」

上載轉發違例 有機被索償

我膽小,自動投案並充當污點證人:「我只是轉發!小肥、矮仔、二少同富婆,他們都有在合照上做手腳,還有孖仔、九叔、飛機祥和……」我還未說完供詞,高佬已冒汗。

誰是原創人或者「版權持有人」?在互聯網世界,要追溯,真是大海撈針。其實你可知道在現行法例下,二次創作例如上載改詞的惡搞歌曲或惡搞電影海報,都有機會被視作分發侵權複製品,不止上載者可能「中招」,連轉發人都有可能被版權持有人循民事索償。

政府「在版權制度下處理戲仿作品的公眾諮詢」提出3個方案,就是想為惡搞、二次創作等行為加入豁免,原意是好的,但難度是高的。今次高難度動作是如何取得各方平衡,一方面要保護知識產權,保障創作者獲得應得成果及合法權益,簡單說「創作人都要食飯,不可讓侵權行為,打爛飯碗」,另一方面是表達、言論和創作自由,大家也不想「網絡23條」重臨。

對版權人損害微 可獲豁免?

最有火花的兩撮人就是版權人及網民,但無可否認雙方也十分支持創作、鼓勵創意,只是意見有「一點點」距離。爭論的主要據點:

1)如何豁免二次創作?刑事及民事責任「全免」?「條綫點畫」?
2)何謂對版權人「超乎輕微的經濟損害」,才可獲豁免?
3)網民組織提出的第4方案——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方案,建議只要二次創作不作商業用途,非真正盜版侵權及不會取代原作市場,就可豁免刑事及民事責任,可行嗎?
4)任何版權豁免必須符合香港必須履行的國際責任,合乎嗎?

言論自由重要 勿成打壓工具

在法例制定時,立法原意往往是好的,如非法集結罪,原是針對不法分子作出擾亂秩序的行為或作出帶有威嚇性、侮辱性或挑撥性的行為,但到今天卻用來打壓請願示威遊行。再加上現在政府的誠信「奇高」,很難令人相信背後沒有「另類目的」,或將來利用來製造「白色恐怖」,人人自我審查,變相壓制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從來沒有妥協的空間!但今次負責的公務員是我見過任何諮詢做得最好的,他們真的聆聽意見,提出第3方案就是證明。諮詢期即將在11月15日結束,即今個星期五,有心人可到知識產權署及立法會網站,查閱詳情及各方意見書。

2013年10月30日星期三

打工不只為回報 人生更快樂

我是個思想傳統而簡單的香港打工仔。工作對我來說很重要,既可賺錢養活自己,又可證明自己的價值。

做人壓力多來自工作。具體的說,壓力主要是來自上司。當自己的工作表現不符合上司的要求,就會感到失落和自責,抱怨自己為何做得不夠好。

工作損生活質素 本末倒置

最近發現,與很多人相比,我相對在乎自己的工作表現,有機會因此而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煩惱。想深一層,其實自己是很在乎得到上司的認同。

從另一角度看,自己可能是有點本末倒置。工作的原始目的是賺取金錢,以支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但現在卻是為了工作,自己的生活質素卻大幅下降。

工作反成了自己的生活重心。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工作,而喜怒哀樂大多跟工作有關。而問題是,跟很多朋友面對的情況一樣,打工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現在想來,過於在乎自己的工作,是否在拿自己的人生開玩笑?從宏觀的角度看,當一個地方的經濟進入低增長階段時,當地企業的盈利增長來自搶去競爭對手的市場佔有率,因此企業間的競爭激烈。面對這情況,企業既要提高其服務或產品的質素,也要積極地減省成本。

再者,由於企業擴張市場佔有率並不容易,企業難以增加職位,因此員工晉升的的機會極其有限,同事之間的競爭也異常激烈。作為打工仔,面對的壓力固然不小。我認為,激烈的競爭是引致工作壓力大的根本理由,而我們是沒有能力去改變這個宏觀情況。我們可以改變的是想法。也許,如果要減低工作壓力,我們就不要那麼在乎要在工作上取得成績。

勿介意評價 為喜好而工作

在這社會,事業上取得成就的人會受人尊重,甚至是獲得讚美。然而,如果達到這目標需要承受很大的代價,又是否值得呢?不是在建議,大家不要努力工作。而是如果大家不再那麼在乎其他人如上司、同事、家人、朋友等的評價,可能會對自己有更大的好處。

也許,我們可考慮選擇幹一些自己喜歡幹的工作。而喜歡幹的理由不是因為成就感和回報,而只是因為喜歡幹。雖說這樣做可能會降低物質回報,但自己卻可能會過得快樂一點。抱這想法的問題是,我已假定自己一定能找到一份喜愛的工作。而現實卻可能是,根本沒有這樣的工作,畢竟每份工作都有其可惡的地方。抱這樣的期待,容易讓自己失望。不過,可幸的是,我是個容易滿足的人。

2013年10月22日星期二

「新香港人」只求機會 漠視港價值?

我一直以為「新香港人」指的是新一代香港人,從多角度展現年輕人怎樣看香港,回應當年曾蔭權提出新(一代)香港人應該有新思維。

誰知《人民日報》一篇署名文章分析,原來這只是美好的幻想,新香港人不是你和我,指的是來自內地的新(一批)香港人才對,由這些移民精英帶領香港。這一炮打來,網民都紛紛熱論,這是不是代表要沖淡香港本地人口?

人民日報問 港人擔心甚麼?

這些新香港人或許各有目的來港,說他們全都是受內地官方指揮來侵佔香港,這不合理。若有機會,任何人都希望留在更好的環境工作。《人民日報》問「香港人究竟在擔心甚麼?」我會擔心的,正正就是他們只求工作環境,不去理會為甚麼香港是這樣不同於內地,為甚麼新一代香港人擁有不同的思維。

香港如何由移民社會,變成今天本土意識高漲的社會,相信不用再多說。兩三代人在香港出生、成長、工作,才使香港從一個地理名詞,變成人們擁護的價值。我們擔心的是,從天朝大國而來的新香港人,沒有共同的歷史,只當香港是中國一個較易找機會的城市,他們會理解香港在過去百多年特定的國際環境,巧合地營造出來,不同於中國的價值嗎?中國影響力龐大,我們還有沒有兩三代時間和空間改變這些人的想法?

例如內地論壇網民見到「新香港人」,不禁想起「新上海人」。新上海人指的是改革開放後湧入上海工作的外省人,時常在網上被上海人攻擊,藉以表達他們的困境。他們指「新上海人」會這樣說:「國家把大量資源放在上海……上海人如此受益,還天天叫嚷嚷,實在不應該」或是「我在上海,我說普通話,我是新上海人!」

移民香港 莫持支配者心態

把上海換成香港,就是我們需要擔心的處境。當外來人口認為自己擁有更「先進」的文化,不願對本地人示好,只肯擺出支配者的心態,誰會喜歡這些人在身邊呢?為甚麼要看人家的嘴臉,而不是培養自家的香港人,讓新一代能各有所長?

香港人應該從歷史學會一點:十七世紀以來,世界上許多外貿港口衰落,因為地理各有局限、經濟不斷浮動、支配者更是變幻無常。若有一天中國不再需要香港,外來的新香港人只會用完即棄。

2013年10月17日星期四

沒有透明度 如何能服眾

收到令人失望及憤怒的消息後,在Facebook發現了那個Page,我Like的時候只是1萬個Like左右,到凌晨2時多短短8個小時,已有26萬個Like了。

心中「嘩!」了好幾次,第一次親身見證互聯網的震撼威力!

連黃之鋒在facebook也說:「學民思潮絕食佔領12萬人先有16萬Like,政府一唔發牌,5個鐘內16萬Like……點都好,請大家盡Like,這就是民意。」

反國教後 政府再創「佳績」

對,這就是民意。上年學民思潮能在短時間內善用社交媒體,傳播反國教信息,凝聚群眾,Facebook Fans Page收集了16萬個Like,引發12萬人圍政總,大家相信這已是個紀錄。但發牌當天,政府再創「佳績」,破新紀錄,以時速計,每小時3萬多個Like增長,即代表每小時有3萬多人同政府講:「萬人齊撑!快發牌比香港電視!」絕對可以說:「口水都可以浸死你,盲都可以睇見,聾都會聽到。」

一個人走出來表示不滿,其實已經代表背後有多於一個「沉默」的人不滿,現在即是代表不滿發牌的人是26萬的倍數,我正為政府如何拆這超級「巨彈」而擔心。

以我不專業的分析,好簡單,香港人大多數是沉默的一群,基本上「敵不動,我不動」,我不理你做甚麼,就算有甚麼不滿,最多飲茶同「吹水」時高談闊論一下,但上次反國教事件,身為家長的市民,心態基本上認為:「你搞我都算,你搞我個仔同女就唔得,我一定同你死過!」

不解釋發牌原則 引質疑

至於今次,身為一個普通香港市民,我們的期望很簡單,就是有更多選擇及有質素的免費電視節目,政府選擇性地只向兩個免費電視發牌,拖延發牌多時後,市民認為準備最充足、最期待的香港電視卻莫名其妙地不獲發牌,政府不解釋原因,不披露發牌原則只說是「一籃子原因」,有講等於無講。更奇怪是,以「避免過度競爭」為藉口,拒絕同時向三間電視台發牌,市民必問:「不是為了引入競爭而發牌?以市場主導,汰弱留強,令市民受惠於更高質素的電視節目嗎?」再者,這次發牌不是真正的免費頻譜,同無綫亞視的不一樣,不是大家安坐家中就可以睇到,必須要安裝機頂盒。唉……無言了。

政府剝奪市民的知情權,透明度等於零,怎能讓市民相信政府沒有黑箱作業,沒有「關照」現有兩台?我眼見上次反國教「政治中立」的一群,今次統統都走出來表態了,這不但代表民意,更代表市民對政府高呼:「請不要試探我們的底綫,不要得‧寸‧進‧尺!」

今天我們要珍惜網上發聲的自由,堅守公義,「今天不站起來,明天站不起來!」

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

內地人紮根香港 平常心看差異

此前在香港電台做節目,分享對內地同香港文化差異之看法,本希望促進理解共融,以和為貴。卻沒想到被別具創意的有心人拿來斷章取義。

從此以後,各種分享只作為本人敝帚自珍之愛好,絕不代表任何有內地背景之人民意見,懇請別有用心之人對我口誅筆伐即可,切勿傷害無辜。上期說到要多些分享,所以我決定從頭說起。

深港購物 10年逆轉

話說2001年第一次來香港,從紅磡走下火車的那一刻,美好的感覺就撲面而來。香港海關工作人員,作為紀律部隊之成員,嚴肅之餘態度卻非常友善和藹,氣質不凡,盡顯香港電影中阿Sir和Madam之風範。即使我不幸被抽中,要求打開箱子進行檢查,卻絲毫沒有被冒犯之感。

走出海關,坐上KCR開往九龍塘城市大學的火車,車廂之乾淨整潔令人驚訝,當時認為,再高尚文明之社會亦不過如此。當然,今時今日,內地和諧號和高鐵之乾淨整潔,亦不可同日而語。

新奇,是我第一日到港的另外一種感受。香港水果竟按個賣,買一個蘋果,在內地可以買一斤。在canteen吃飯,最便宜的竟然是滿滿一碗肉的燒味飯,菜比肉貴的道理怎麼也想不通。以至於此後我吃了整整一個月的燒味飯,真是價格便宜量又足。

後來我每月去深圳購物一次,因為覺得便宜,買到拎不動為止,今時今日,恐怕內地來港購物的朋友們也有這種感覺。現在在內地請朋友吃飯,高檔餐廳菜單拿出來能嚇人一跳。10年之間,這種感覺調轉,真是怎麼都想不明白。

最刺激的還是第一天的晚上,當晚跟着幫我租房的朋友從九龍塘一路走向深水埗,愈走愈心驚膽戰,四周的景觀愈來愈破舊,尤其是走到自己租住的唐樓附近,有行色詭異的男男女女走來走去,還有人試圖搭訕,令人極度不安。

深水埗 Vs 又一居 天堂地獄很近

走上沒有電梯的破舊唐樓,租住的劏房裏有個上下鋪的鐵架床,我爬上屬於我的上鋪,窗外霓虹閃爍,我就告訴自己,這個鬼地方住完這兩個月就走,以後再也不來香港了。第二天早上,從深水埗一路走向城市大學,當路過又一居時,我突然覺得,香港的天堂和地獄離得很近。

十幾年來,每次想起當年來香港第一天的經歷,都覺得記憶猶新。美好、新鮮、刺激之初體驗,特此分享以銘記。其實,無論內地、無論香港,無論哪裏,社會之包羅萬象都再正常不過,平常人平常心,一切的存在,也許都合理。

2013年10月10日星期四

本土意識高漲 限奶令難回頭

港府在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期間進行奶粉壓力測試,被指是為撤銷限奶令鋪路,惹來公眾關注。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多番強調,在確保本地嬰兒有足夠的奶粉供應時才會撤令。不過,反對撤令的人是否只是着眼於「充足供應」這四個字上?港府的回應是否忽視了本土意識日益高漲的一群港人?

35%市民挺港獨 成關鍵少數

年輕人圈子中,不少人對撤令有保留,他們尚未成家立室,本港嬰兒是否有足夠的奶粉,對他們來說,根本就不是切身利益。不過,他們的本土意識較強,就是覺得「香港嬰兒可以優先得到本地奶粉」沒有任何不妥,甚至所有「港人優先」的政策也是天經地義,為甚麼要叫停?

這就是撤銷限奶令引起爭議的深層原因,除了供應是否充足外,更重要的是港人本土意識早已萌芽,要撤銷「港人優先」政策,自然便會有人出來反對。

這批人的數量有多少?《本土論述》和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在2012年進行調查,有大約三成半的港人認為,如果中央容許,香港應該獨立。撇開調查是否政治正確,無可否認的是,這反映出有三成半港人的本土意識非常強,可以預期,他們當中大部分是反對撤銷限奶令的。

更關鍵的是,這三成半的人並非港府「講道理」所能說服的。本土意識、港人身份等,根本就是一種感覺。限奶令本身更是象徵着「港人」、「非港人」身份有所區分,對本土意識強的人來說,就是不能觸碰的「神聖政策」,哪怕當局拋出多少原因、大道理,也難以打動他們,一味強調「充足供應」更可謂捉錯用神。

也許,三成半的反對比率在社會上仍是少數,但也是「關鍵少數」(significant minority),港府處理稍有不慎,政治後果可想而知。而且,當局一旦堅決撤銷限奶令,這批人只會反對得「比激進更激進」。

撤令反效果 恐比激進更激

梁振英政府上任初期,為爭取支持,便推出了如限奶令、港人港地等的「本土措施」。這類措施客觀上起着強化「港人身份」、「本土意識」等的效果,措施推出後,在觀念上,本土派的人更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港人利益應優先得到保障,如有剩下才用來應付「非港人」的需要。

因此,這類措施在本質上是易放難收,撤銷只會惹來更大的反響。就好像綜援一樣,綜援金額只要稍為減少,港府也定必受到抨擊;取消?更是想也不用想,限奶令也是如此。

而且,這批人會更大力地抨擊特首梁振英「不是香港人」、「出賣香港」等。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早前曾要求港府施政須顧及內地群眾感受,當局隨即考慮撤回推行短短一年的「本土措施」,在本土派看來,港府就是向內地「跪低」,深深刺痛他們的神經,他們對撤銷限奶令的反彈也就更大。

港人本土意識日益高漲,撤銷限奶令必然引爆中港矛盾。如何處理這些牽涉「本土」的議題(正如現在已有家長要求「港童港學位」),考驗着港府的政治智慧。

2013年9月25日星期三

專才移民海外 僅因順理成章

「移民」是個很奇異的詞語:它可以是做三等公民的悲慘生活,可以是在異鄉拼搏的生活,也可以是一個順理成章的身份。

電影《富貴逼人》反映90年代初香港移民潮寫照:董驃在一個宴會上,對着幾十個親戚朋友,說自己不打算移民,因為身為香港人,應投向祖國懷抱,為中國現代化努力,移民是不負責任的行為,與其到外國做三等公民,倒不如留港見證時代變更。董驃完成其偉論後,全場賓客面面相覷,低頭食翅。

20年光景已過,我們也見證了這大時代的轉變,近年人們又重提移民這回事。在我生活圈子的移民有兩類,第一種,移民到香港,如本欄的另一位作者耿春亞,他多年前從內地來港定居,捱過漂泊歲月的煎熬,香港早已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也回不了山東老家,所以會「努力做好一個香港人」。

遷美不問政事 只管工作開飯

第二種,是筆者這一類,拿着專業技術簽證在美國的科技行業工作,然後順道由公司贊助申請移民。對這類人來說,最艱難的是第一步放棄香港的家人朋友事業,毅然踏上往矽谷飛機的一剎那。說實的,其實這一步也不是太難,到底,有公司出錢出機票請自己到美國玩一轉,何樂而不為?頂多半年後水土不服,收拾行李再買張單程機票回港就成。至於移民與否卻是小事,反正申請移民時,人已身在美國:某天郵箱裏會出現美國政府寄來的綠卡,心想「好極,下次入境美國時不再需要排那條遊客專用的長龍了」,然後太陽照常升起,稅局繼續抽稅,生活依舊。

相對於董驃時代的移民潮,害怕到外國要做三等公民,洗大餅捱生活的情況,大概不會發生在我身上。說實的,我在加州生活兩年多,說到公民權利,實情是我連加州州長是誰也要不知,我們只覺得這邊的生活很簡單平靜,工作以外,便是開飯。再者,相對於耿春亞對香港的感情和投入,我卻絲毫沒有「努力做好一個美國人」的頓悟。

官方4000移民數字 有可能低估

早前報紙轉述官方數字,指2013年頭6個月有近4,000名香港居民移居海外,較去年同期升8%,朋友們都笑述,這個數字很可能低於實際,因為像我這類「先工作簽證、後順便申請移民」的,不需要向政府申報。

20年前的移民潮有《富貴逼人》,耿春亞有《甜蜜蜜》,卻沒有電影描述我的故事,因為毫無戲劇性。「移民」於我這類人來說,是個很奇異的詞語,奇異之處在於,明明它代表着一個人生的重大決定,卻只是生活裏順理成章的一個註腳。

2013年9月14日星期六

我們住過劏房 我們在港漂泊

最近再去香港電台做節目,討論有香港群眾在台灣刊登廣告文章,反對內地新移民及自由行旅客來港太多的事情。討論的內容,其實都是近年來反反覆覆的一些觀點和看法,不說想必大家也都知道。

香港令人嚮往 也令人想逃

主持人在節目中推薦了一本我參與寫的書,並在節目中唸了我寫的幾段話,與聽眾分享我們這些來港求學工作的年輕人對香港的看法。是的,這是個好主意,也許我們多一些分享,少一些爭拗,就會多一些理解,社會也多一份理想。你看那麼多菲傭每個周末佔領中環,都沒有引起社會的不安,不就是因為大家都努力生活在一起,相互信任,創造出的和諧嗎?

我決定以後少評論,多寫一些我和香港的故事,分享之後的要求不高,給予我們同菲傭一樣的信任就可以了,以下為序。

十餘年來,一批批內地青年學生到香港讀書,有些人讀完走了,有些人讀完留了下來,工作、生活、戀愛、結婚、生子,成為新香港人。我們同電影《甜蜜蜜》中黎明和張曼玉所處的時空雖然不同,但我們到香港後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卻沒有本質的區別。我們去麥當勞買漢堡不會說廣東話,我們住過唐樓劏房,我們的女朋友不在香港,我們為找工作而苦惱。親情、友情、愛情,在香港漂泊的歲月中時時面臨煎熬和抉擇。

獅子山下港人拼搏 難過三代?

香港令人嚮往,因為她的自由和繁華。香港令人抓狂,因為節奏快壓力大。香港令人想逃,因為重複單調的日子,但走了沒幾天又想回來,因為實在找不到比香港更方便的地方。獅子山下的香港人靠拼搏成就了今日的富足,但富不過三代是否會成為香港明日的寫照?

香港90後開始演繹屬於新一代人的精采,而80後的我們剛進入而立之年,就已開始緬懷。青春在香港燃燒得特別絢爛精采,但也特別的快。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展現在我們面前,香港人身份已成為融入血脈的烙印,不論你承認不承認,其實都已無法洗脫,無法回頭。如梁振英經常說的,香港是我家,山東老家?回不去了。

人生最美好的味道,不是蜜糖,而如甘草,放進嘴裏苦澀,回味時卻甘甜。我有很多的理想,其中之一,就是將《甜蜜蜜2》搬上大銀幕,用「那些年我們在香港」的故事來記念我們漂泊奮鬥的生命和最美好的記憶。

紀念完畢呢?當然是努力做好一個「香港人」。

2013年9月2日星期一

溫和派能打論戰 泛民始免分裂

學民思潮提出全民提名聯署約章,要求簽署的政黨願意以全民提名特首為優先爭取目標。
他們表明,提出約章的目的是迫使各政黨表態,但民主黨、工黨及民協均拒絕簽署,再次令泛民主派陷於尷尬,甚至是撕裂的局面。

事實上,泛民團體存有不同路綫、不同方案,實在不難理解,亦是多元社會下正常不過之事。關鍵是哪條路綫和主張可以製造一套論述,解釋自己方案的優點,以理服人,爭取支持。

學民倡全民提名 溫和派失色

近年來,隨着商議式民主的興起,一般市民除了由代議士在議會內代為發聲外,他們甚至會爭取親身參與,直接表達訴求。學民思潮就是當中的代表之一,他們四出游說,邀請各個政團進行討論,再三強調「全民提名約章」的賣點,例如:可防止提名委員會由不民主方式組成,選民可享有平等的提名權等,增加公眾對方案的認識,同時亦能夠成功製造論述。

面對更多參政者的形勢下,溫和民主派卻欠缺論述能力,在近期的輿論戰中,可謂完全被比下去,一句「黨內仍需時間討論及探討」的回應實在勉強,也難以服眾。就以「全民提名特首」為例,其實溫和泛民完全可以和學民思潮來一場大辯論,打論述戰。

缺論述能力 徒被指出賣民主

學民思潮提出「全民提名」方案,理據之一是這種方法「最民主」,民意的授權程度最高。溫和民主派其實可以指出,舉例來說,即使提名委員會存在,如果要求特首候選人必須取得立法會內「超級區議員」的提名;或立法會選舉中,每個直選選區中一名當選者的聯合提名,這樣的民意授權程度,是否一定比「全民提名」的為低?

不過,他們卻不能建立類似的論述,彷彿被學民思潮牽着走。缺乏這種和其他團體的思辯交流,實非溫和泛民之福。現時,如果不將溫和路綫的理念和背後的原則成功傳遞予大眾,一旦將來需要投票通過政改方案時,市民會否支持?會否懷疑溫和民主派只是為妥協而妥協,甚至一如通過2010年的政改方案時那樣,指摘他們是「出賣民主」?

甚至可以說,溫和民主派缺乏論述能力,令民主派失去了一個團結和整合的好機會。也許,我們仍然天真,相信激進泛民和溫和泛民只是「和而不同」,雙方是可以衷誠合作的。不過,合作也有前提,就是要有足夠的默契和互信,這種默契從何而來呢?自然是需要有深度的思想碰撞和交流了,當中,雙方也必須要具備一定的論述能力才能成事。

溫和民主派的諸君,究竟何時才能打一場漂亮的論述戰,盡量令泛民的支持者也心服口服呢?我們尚且拭目以待。

2013年8月31日星期六

拓國際視野 世界不止中台日韓

「國際視野」是甚麼?之前我也不太清楚。

坊間的調查或是報道,一時說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沒有國際視野,不值相當的薪水;一時說相對別的地區而言,香港人英文能力仍然是較好,所以有足夠國際視野迎接鄰近地區挑戰云云。近日我協辦了一個十分國際的活動,不妨借此入手,講講香港新一代的國際視野如何。

Wikimania在港舉行 客來自88國家

8月初,維基媒體基金會在香港舉行年會(Wikimania),討論維基百科及各維基計劃的現況及未來發展。我是香港分會的主辦者之一,幸運地招來了百多名義工,很多都是中學和大專學生。會議期間,他們要應付約1,000名來自88個國家的來客,相信是他們遇過最「國際化」的事件。

成果如何?包括不幸在哈薩克被搶至身無分文的德國博士、幾乎完全不懂英文卻臨場要來參加的俄羅斯人、喜歡集體唱歌跳舞的西班牙語團、不少來自中國和台灣的維基人、喜歡組團夜蒲的西歐和美國人、主辦分會村的12個分會、以至可能有特別需要的伊朗和伊拉克人等等。當然維基人一般都是輕鬆好玩,但對最小僅12歲,平均也不過是18歲左右的香港年輕人而言,不免是挑戰。

學國際化能力 走出學堂

我觀察到香港新一代的英文能力着實不差。有時來自較落後地區的人語言能力還更差,靠的是同理心,嘗試理解對方需要。除了一般會務答問,在義工和與會者幾日相處之間,大概能分出三種不同的程度:一、知道某個國家的小知識,多數是日常生活中得知,從而打開話題;二、直接跟該國人相處過,於是知道他們的文化特點;三、能說對方的語言,直接理解對方的思維模式。

可是,以上三點全都不在學校課程中,可以說你知道怎樣跟外國人相處,是你能融會貫通,或是運氣好能接觸到相關知識。學校課程不重視接觸國際,社會卻要求國際視野,很可笑。或許因香港人口大多數是華人,香港人成長常常只關心華人圈子內部,對香港其他少數族群認識不深,更莫說外地在發生甚麼事;到大學有機會接觸,以至出社會工作,就要急急補課。

愈早發現全世界不是只有中港台日韓,愈早能適應國際社會。香港年輕人需要的是接觸國際的機會,以及與人溝通的信心和膽量,他們明白以後,前途無可限量。

我的標準是,你能否用英文說笑或是自嘲,而不同地方的人都能理解你在開玩笑?可以的話,你的基本功已經不錯,可以向國際進發了。

2013年8月24日星期六

IT中人 愈放肆成就愈大

「求種」是網絡用語,是點對點共享軟件的致命弱點。

例如:我拍攝了一輯生態紀錄片希望公諸同好,可使用共享軟件在網上發布,我是分享者,稱之為「種」(seed)。其他人下載了檔案後,可依樣分享給其他人。這個系統的弱點是,種可以隨時下綫,在最差的情況,所有分享者下綫以後,往後的人就無法獲取檔案,於是只好在各大討論區上跪求好心人「放種」。

網絡「塗鴉」 大學生被罰

有見及此,我在研究院的同學想出一條絕世好蹺:他見網絡上有大量長期被荒廢的網站,發種者可以把種上載至這些荒廢網站,其他人只須從這些荒廢網站下載檔案,就可以解決求種的問題,他稱之為「塗鴉顛覆網絡」。他把這想法寫成論文投稿到學術會議,可惜被否決,因為評審指這並不是實際可行的點對點系統。同學一怒之下,自行開發了相關技術,然後在5,000幾個網站實驗塗鴉,要向世人證明自己的想法。

不消一日,他的實驗就引起軒然大波,網站slashdot頭版報道這新聞,同時消息就從網絡傳回大學高層,有些網絡管理員不滿他的惡意塗鴉,要打要殺,並稱這是違法行為(因為網上塗鴉跟破壞私人財物無異),要脅集體訴訟。

學校為平息民憤,要他在網上公開道歉,把他列入觀察名單,同時要他向新生講授「網絡道德」一課。這位同學照做如儀,在為時半小時的道德課上,他向新生巨細無遺地介紹學校附近的夜店和所見所聞。

向各位讀者問一個問題:究竟這位曾經犯事激起民憤的研究生下場如何?他這樣反社會的顛覆行為,會不會被列入傳說裏大機構永不錄用的黑名單?如果他在學術界求職,又會否有人指摘他行為不檢誤人子弟?

靠搗蛋成名 獲聘頂級大學

實情是,這位同學剛剛博士畢業,已獲世界頂級大學Carnegie Mellon聘為教授。這是無數研究生(包括筆者在內)夢寐以求的聘書,不少科研人員窮一生也未必有這樣的成就。他跟我同年進入研究院,在對上對下幾屆的畢業生中,就只有他獲聘於頂尖大學,顯然,他敢作敢為和顛覆性的性格,在科技界很受歡迎,所幹的這單大案反成為他推銷自己的上佳故事。

曾幾何時我也幹過不少搗蛋行為,後來在長輩循循善誘下,因為怕影響日後前途,我收歛不少。相對這位同學的戰績和成就,實在是蚊髀與牛髀,便加後悔自己膽怯不敢為非作歹,要不然成就一定不止於此。我的總論是:在科技界,人愈放肆,成就愈大。

(讀者可在網站http://blip.tv/dc401/andy-pavlo-graffiti-networks-2815233收看介紹塗鴉網絡的視頻)

2013年8月12日星期一

助草根上流 直資學費設上限

最近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申請轉為直資中學,引起家長和舊生的反對。其中一個主要反對理由是,學費將會大幅提升,將趕絕清貧學生。

據報道,轉了直資學校以後,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每年學費將高達3.5萬元,即是每月學費接近3,000元,這還未包括其他雜費。我認為,這類傳統名校轉為直資學校,不止清貧家庭難以支持子女入讀直資學校,收入一般的家庭也會感到吃力。畢竟,根據政府公布,今年首季的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也只為2.2萬元而已。

轉直資誘因多 學費助增資源

這件事凸顯了一個問題,由於可以透過收取高學費以增加學校資源,傳統名校很有誘因轉為直資學校。其實,很多傳統名校已由津貼學校轉為直資學校,著名的例子包括聖保羅男女中學、聖士提反書院、拔萃女書院、拔萃男書院等。

有人會說,名校也培育出讀書成績差的學生。而另一方面,不少地區官立或津貼學校的學生也能在公開試中考得好成績。因此,入讀甚麼學校不是關鍵,最重要是學生的態度。如果他肯勤力讀書,就算就讀地區津貼學校,亦可取得佳績,考入本地著名大學。

社會流動停滯 怨氣損社會穩定

也許是受個人經驗的影響,我很不認同上述的見解。自己曾先後讀過兩間中學,當我讀第二間中學時,便深刻地感受到學校的好壞是非常關鍵。不過,重要的不是師資,而是同學的質素。記得當年班上有幾個同學的讀書成績很好,每當我學習時遇上不明白的地方,便向他們發問。由於立刻便得到答案,因此學習的進度比前快多了。另一方面,由於見到班上同學在放學後都會到自修室溫習,自己也不敢懶惰。現在回想起來,如果當年不是跟那班同學一起讀書,相信自己的公開試成績會差得多。

想說的是,愈來愈多名校轉為直資學校,對草根家庭很不利,因為很可能會影響家庭收入增加的機會。教育一向被視為很能促進階級流動。如果大量來自草根家庭的學生不認為自己有向上流動的機會,而又要面對難以負擔的樓價和其他生活支出,只會產生不滿的情緒,相信香港社會的穩定性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所以,我建議政府要認真地檢討直資學校的制度,例如提出學費上限。另一方面,我亦期望,代表低下階層的政黨要關注這問題。因為對於草根家庭來說,這問題實在太重要了。

2013年8月10日星期六

在港看病難 引外地醫護解困

30歲以前,因為年輕,不太生病,所以從來沒有關心過醫療制度的問題,看內地新聞,總是說內地看病難。但印象之中,內地看病,雖然人多,也總是能排上隊見到醫生;雖然藥貴,也總是能買得起。

公營服務救急 小病「等到死」

這兩年,人過三十,開始有些小病小災,也去過若干次香港的公立醫院,十分感慨。感冒發燒,等4個小時以上,很辛苦,還算可以接受。但病情嚴重一點,轉介去專科,被告知排期一年半以後才能見醫生,確實被嚇了一跳。當日去私家醫院查詢,當日就能見專科醫生,一路禮儀小姐帶路,容貌微笑,堪比空中小姐,環境優雅,堪比五星級酒店,醫生態度友善,耐心細緻,必要之檢查,馬上就能安排,服務完畢買單,診費藥費檢查費沒有數千是出不了門的,屬於高檔消費場所。

多次體會比較,我終於明白箇中意味。香港公營醫療服務之目的,並非治愈病人所有的疾病,而是在必須必要急迫之情況下救急救難。如果你有慢性病,或者非急迫致命之病症,那就不屬於公營醫療服務保障之範圍,有錢找私家,沒錢可能就是要等,等到死為止。

收費標準階梯化 兩全其美

公立醫院排不上隊,私家醫院費用太高,難道在免費的公營醫療同昂貴的私家醫療之間,就沒有一個更人性化的選擇嗎?家庭的收入和資產水平是有標準的,不同種類病症的發病概率和治療成本也是可以計算評估的,醫生護士的人力成本也是可以市場化的。能否根據病人負擔能力、疾病狀況、治療費用等,制定階梯化的收費標準,醫生願意給病人看病,病人能及時得到救治,亦有能力負擔,豈不兩全其美?

也許我太天真,好吧,那我們換個角度來解決問題。香港雖然是個開放的國際性都市,但醫療服務行業似乎是個封閉排外的小圈子。

醫療資源不足,卻不肯開放這個市場,不僅不開放,甚至夢想發展醫療服務產業,在私家醫療服務領域賺取更多外地人的錢,而不顧本港病人的需要,也難怪香港市民抗議反對。
無論是海外還是內地,都有着經驗豐富水平卓越的各類醫護人才,香港的人才引進政策中,應加快步伐引進更多的非本地醫護人才,增聘至公營醫療服務,讓病人早日見到醫生,得到救治。無論白貓黑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香港的公營醫療制度,同產業發展、房屋政策等一樣,有待改革。作為一個病人,只希望能夠有早日見到醫生的那一刻。

2013年7月29日星期一

「領袖不代表我」 青年商議式民主

泛民團體和領袖開始相繼就着政改提出具體方案,引起社會熱議。不過,年輕朋友對這些方案似乎反應一般。

究其原因,可能和「商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興起,以及泛民領袖如何看待和中央領導人的態度有關。真普選聯盟早前公布了2017三個特首普選方案,建議重點是擴大提名委員會的民選成分,稍後更準備作民意調查,了解民情。不過,對年輕人來說,這些領袖的意見,可能根本意義不大。

直接發聲 拒代議士代言

在他們看來,泛民團體和領袖並「不代表我」,他們甚至認為後者只代表一種狹隘的、有所偏向的立場。因此,年輕人會問:「為何市民要被他們牽着鼻子走?」沿着這條思路,他們便會產生「與其將民主化的決定權交託在這些領袖身上,不如自己參與,直接發聲」的想法。其實,這也算是年輕人對「代議士民主」的反響,他們對「直接民主」或「商議式民主」更為嚮往。

對他們來說,親身參與社會事務,就着公共議題提出意見,和社會上其他人作理性思辯、深入交流,既是權利也是義務,又何用代議士?因此,他們不會被動的等待各種方案出台,而是會提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方案,甚至可能再進一步,以自己的方案和泛民領導們的方案對憾,例如學民思潮便提出了「以全港選民作為提名委員會」的方案。

理據為先 無懼中央權大

即使方案不為泛民領袖、主流所接受,簡單的一句「這並沒有獲得主流支持」,並不足以令他們心服口服,而是須從理念上(如方案的民主程度)、理據上(如方案是否真的違反了基本法某些具體條文)去說服他們。這也是「商議式民主」的基本精神之一,不以各方案的支持人數多寡去作出決定,關鍵是在於理據的質素。

另一個眾多方案反應一般的原因,可能在於泛民領袖如何看待和中央領導人的態度。以往民主派人士和中央談判時,他們會考慮到最終決定權在中央,因此提出的方案會較溫和,及願意作出退讓。不過,這班年輕朋友對中央的態度,也是一以貫之,和對待泛民領袖一樣,「請用理念、理據來說服我」。要退讓、要妥協,必須先講道理,這不是誰擁有權力的問題。如果只是礙於中央權大,他們縱使是口服,也是心不服。

這也與「商議式民主」的原則暗合,參與商議人士的政治地位、權力——那怕你是中央領導人——都是均等的。一切以理據作出決定,不存在誰人權大的問題。現在有着「商議式民主」理念的80、90後,大有人在,甚至可能已到達關鍵數量(critical mass),要如何處理他們的聲音,一眾泛民領導宜仔細思量。

2013年7月27日星期六

認住「創意共享」 安心二次創作

畢業聚會碰巧橫風橫雨,搞手高佬慨歎:「打波先嚟落雨?」,他在網上分享了當日的合照:「人丁單薄的畢業聚會。」

同學為鼓勵高佬,紛紛利用繪圖軟件進行二次創作,加插自己的樣貌,不知何時有人開始添加老師、清潔嬸嬸及看更的樣貌,合照漸漸變得愈來愈多人,到最後寵物、明星、比卡超、撒亞人同外星人都出現在合照內!衍生搞笑版本無數,並且經不同途徑瘋傳,到現在沒有人知道誰是創作者了。

二次創作爭議 不止政治惡搞

如果套用在現在的版權法,其實同學的未授權二次創作,及經不同途徑的分享,可能已構成「侵權」,這生活化的例子只想說明,不只是政治議題惡搞才與侵權扯上關係。

現在鬧得熱烘烘的《版權修訂條例》諮詢主要是探討版權制度下,如何處理惡搞、二次創作等行為,政府拋出3個方案作公眾諮詢,為期3個月。老實說,我功力淺,還未弄清楚「葫蘆裡賣的是甚麼藥」,有沒有魔鬼細節?有沒有潛伏炸彈?版權法本身就是頗複雜的,似乎需要時間再消化一下。重點是這諮詢不是考選擇題,你的選擇不止局限這3個方案,大家可以嘗試跳出既有思維模式,將每個方案作二次創作或是建議第4、5個新方案。

現時當一份作品產生時,版權便自然地由創作者全權擁有,即「保留全部版權」(all rights reserved),所以同學任何的二次創作,甚至只是分享,都可能定性為「侵權」,要負上法律責任。但事實上可能高佬的原意是與民共享,鼓勵同學創作,並非想陷同學於不義,加上互聯網這新興平台,讓文字、音樂、影像及圖片等,可以在數秒間廣泛流傳至全世界。試問在你手上分享過的有趣圖片或影片,有多少你是完全清楚它的出處?

列明出處用途 授權改動原創

現在便有一個創新的處理手法,創作人可以在與其他人分享之前,在其作品上貼上一張標籤,註明三大原則:1. 請註名出處;2. 只限作非商業用途;3. 我授權他人更改原創作品再作分享。這亦即是一項新型知識產權的國際制度——「共享創意」(creative commons)。創作者可根據自己意願,選擇對其作品「保留部分版權」(some rights reserved)。

香港共享創意的標籤背後是一大堆適用於香港的授權法律條款,彈性授權可方便創作者與其他人合法分享,旨在鼓勵香港的多元化創作,加強知識產業的發展。每個巿民只要看清楚標籤,便可以放心作二次創作或分享。

可惜共享創意的認知度偏低,而且並非所有創作者都願意分享,加上現時版權制度存在不少問題,如孤兒作品等,相信是時候重新檢討整個版權制度了。

2013年7月22日星期一

與全世界競爭 80後首要雙語

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說,香港不應該和大陸競爭,香港的年輕人要和全世界的80後和90後競爭,這樣才有機會。

李光耀:大聲讀報吸新字

馬雲沒有談到關於這建議的理據。我的估計是,如果回內地發展,我們收的工資比內地人為高。假若我們沒有內地人欠缺的才能或經驗,我們不止沒有競爭優勢,還很可能處於劣勢。如果馬雲是對的,那麼學習英語仍然是很重要,因為英語是國際語言。

最近看了一本書,是關於一些學習語文的心得和經驗。書名為《學語致用——李光耀華語學習心得》。雖然李光耀只是談及其學習普通話的經驗,但他的一些心得對我學英語仍很有啟發性,是過去10多年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沒有老師告訴我的。

他談到學新字和詞語是很重要的,詞語分為主動應用詞語(active vocabulary)和被動應用詞語(passive vocabulary)。主動應用詞語是隨時信手拈來都可以自如地派上用場的詞語。被動應用詞語則是,那些你明白但不會用的詞語。學習生字的其中一個關鍵是,如何將自己的被動應用詞語轉化為主動應用詞語。要做到這一點,就是要記住一些被動應用詞語,然後使用它們。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每天花10到15分鐘看報章,以吸收更多的被動應用詞語。李光耀提議,我們不要靜靜地閱讀,而是要大聲朗讀文中句子,這才容易吸收生字。

發覺自己怯於跟人用英語交談,是因為欠缺寒暄時用的英文生字。其實在求學時期,只能學到個別學術科目的英文生字和詞句,但這些字和詞句跟寒暄時用的很不同。學英文生字是要很有針對性,要知道自己是需要學甚麼範疇的生字,然後找到出來學習。

應效星洲谷雙語 增優勢

話說回頭,馬雲未必完全對的。香港年輕人仍需跟內地年輕人作直接的競爭。因此學習普通話也很重要,李光耀在書中提醒新加坡人,新加坡人的普通話永遠不會如中國內地人般流利。新加坡人對於中國內地人的優勢,是新加坡人有好的英語能力,懂得英語世界的事物,可以用流利的英語跟外國人交談。即使愈來愈多中國人通曉英語,他也不擔心新加坡人的英語優勢會消失,因為他認為,只有小部分的中國人的英文程度可達到新加坡人的水平。他的建議同樣適用於香港人。而香港人面對的處境更嚴峻,因為很多人的英語和普通話都不太好。

2013年7月15日星期一

重視學習過程 贏職場長跑賽

我在研究院和科技公司待了幾年,發覺問一條好的問題十分重要。

問題的對象,可以是台上的講者、上司或論文導師、同事朋友、甚至是自己。問問題有兩大目的,第一是求知,想知道對方的見解;第二是想表現,想對方記得自己。問問題的難度,在於怎樣問得正中好心。問得膚淺,旁人會覺得我無料到;問得高深,對方未必有能力應付;更甚的,問題本身複雜交錯,又或者自己對問題了解不深,連怎樣問題也能清楚表達。

成事雖在天 努力有得着

話雖如此,世間上有條問題,既百搭又無敵,怎樣問也錯不到哪裏。可以是問自己的,也可以問老細的。問自己,有助釐清自己定位和方向;問老細,可用作討價還價;無敵之處,更是這問題可在毫無背景資料下照問如儀,而故作高深。

這個問題是:從這過程裏,我(們)可以學到甚麼?

先說問自己。有句老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工作上有太多事情超越自己能力範圍,每個範疇都有機會受外力影響,苦心經營多年的項目,可以突然被全盤推翻。做事時,如果只從成效出發,很容易被短期的成敗左右,從而令決定被情緒影響。假若項目失敗,若只計較結果,失敗便是失敗,那就是把從前的努力全盤否定,很難重新做人。

反而,如果所關心的,是自己從過程中學到的事,那其實是說,今日我所付出的努力,只要我未死,終有一天會有所得着。那麼一時三刻的起跌,均無礙我的抉擇。再者,如果能夠從工作中學懂新事物,這豈不是公司出錢請我上學麼?如果從過程中我有所得着,練得一身世間罕有的技能,日後好事自然來。

工作有要求 老細難忽悠

這個問題對老細同樣可行。假設老細給我一項沉悶無比的任務,自己十萬個不願意做,想跟老細討價還價,可以問老細:「我在想,我將會從這個任務學會甚麼?」這問題的好處,是「學習」這個詞語十分正面,我不是為錢,也不是為升職,我只求學習,老細總不能忽悠說:「你會從這沉悶的工作中學會忍耐。」

跟老細問這問題,未必即時為自己解困,但起碼可以提醒老細,讓他記得如果工作太悶,我是會走的。

到底,這問題其實是叫人要把眼光放長遠,在日常所作每一個決定時,反問正在所走的大方向是否大致正確。這問題叫人目光遠大,叫人重視學習過程,一定沒錯,所以無敵。

2013年7月8日星期一

爭做非主流 新世代致勝之道


我很記得讀書時不斷被罵不合群,是被捉出來罵那種,每年成績表評語大概都是「天資聰穎,操行欠佳」之類,沒優點,惟有說你讀書尚可。

你們身邊應該總有幾個如我這樣有如笑柄的人,終日躲在一角玩沒人明的新電子玩具,或說很多別人完全聽不懂的說話。你絕不想成為這類人,離群的代價太大。然而我想說,今天做離群者的代價愈來愈接近零,甚至是正回報。若你有子女,你應該鼓勵他們成為我這樣的人,說笑的。

第四代敢作敢為 只等契機

6年前這欄開始是想回應呂大樂的《四代香港人》。我是第四或第五代人,評語是「個性是奢侈品……知道自己不喜歡甚麼,卻不能輕易講出內心真正的最喜歡」。幾年過去,但這很大程度仍是對的,很多怪獸家長沉迷控制子女,或許他們有個性,但發揮不出來。

可是更多後生仔不怕了。敢於做有個性的事,契機一旦來到,舞台就是他們的。去年七月我在同欄寫過這類人的特點,例子是學民思潮,大家都知道去年九月他們做了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我不再是學生,但我時不時都聽到學生們覺得參與社運是一件「型」的事,說明你有腦有心有格,不是「戇X仔」。

抗拒教育 讀維基一夜長大

今天香港社會乃是禮樂崩壞。舊有的乖乖讀書做好人搵好工路綫,正在被當權者不斷封殺,晉升道路只留給權貴小圈子,焦心的家長惟有盡早把子女拋進競技場,以為多幾張證書就會保證人生,事實通常不如願。

反過來不受教育,才是這代人的致勝之道。正規課程所有東西都可以網上自學,我們是看維基百科長大的一代,我們一天收到的信息,可能是二十年前的人一年的總和。見識過世界,要跟從進展緩慢的課程,是笑話。愈是認識自己,愈有獨特個性的,愈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不用成為僵化制度的下的屍體,或是踩着屍體上位的人。你們慢慢玩神經的遊戲,我有我的新世界。

學校只剩一個功能:培養誠實、負責、勇敢的品格。離群的人總會覺得自己在做錯事,為甚麼誰都不喜歡我,為甚麼要傻更更走不同的路……但品格正直不傷天害理,你會相信自己是正確的,只是別人醒得比較遲而已。

數年後,你已經長大,學回一點人情世故,懂得顯露鋒芒,又明白適時收斂,能隱沒在主流中。再找到一群跟你志同道合,矢志改變世界的人,你已經是這個世代的優勝者、先鋒隊、預言家了。

2013年7月3日星期三

助本地生走出去 解港青困頓

甚麼樣的教育,培養出甚麼樣的人才,怎樣的人才,創造出怎樣的社會。這句話,可能每個人都不會反對。

倒過來說,今時今日的香港社會,如果你認為美好,那是父輩祖輩香港人的功勞,青年人只是坐享其成。如果你認為糟糕,卻絕不能怪罪到青年人身上,今日之香港,非今日青年之功過。但二十年後的香港會成為甚麼樣子?我們生活的社會和環境到時會如何?卻會由當今本港教育制度所培養出的青年人決定。

港入大學率59.7% 落後先進國

香港本地大學經過過去多年發展,已有長足進步,8間資助大學每年提供1.2萬個大學學額。盡管如此,符合資格升讀大學的中學畢業生中仍有1.4萬人無法入讀資助大學,本港中學升讀大學率為59.7%,這個數字同其他先進國家和地區相比仍然落後。也許正因為如此,近期有些激進本土派組織公開表達反對招收內地優秀學生來港就讀的言論。

平心而論,是否一味增加本地學額,並將所有學額留給本地學生,就是提升教育質素,解決香港未來發展所需人力資源和結構的最佳辦法?

當下,香港大學生的本土意識強烈,在就業選擇上傾向本港就業,且在本地價值觀念驅動下,就業行業意願過於集中,缺乏創新創業意識,以及多元化專業發展的動力和機會。我雖無具體數字,但對一個國際性大都市而言,本港高校大學生就業的流動性和多元化水平都應是不足夠的。如何改變這種局面,為香港未來創造新的生機?

香港政府可以考慮每年拿出10億港幣甚至更多,設立政府留學資助。對於中學畢業生,只要能夠獲得本港以外地區高校的錄取通知書,就可以申請獲得每年5萬至10萬不等的獎學金升學,這就等於變相提供不少於1萬,甚至更多的高等教育學額機會。

培養青年 全球視野地方智慧

這些走出去的年輕人,經過不同地區高等教育的文化熏陶、知識傳授、價值影響,獲得當地市場的就業經驗積累,培養出真正的「全球視野,地方智慧」,留在當地發展固然為港爭光,但即使再回到香港,相信亦能夠創造更多新的行業和市場發展空間,這於香港未來而言,可能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人力資源策略。這樣的教育政策,政府花錢不多,老百姓們想來也不會反對。

近年來,本港教育界的學生運動沸沸揚揚,由於強烈的本土意識,學生過激行動時常湧現。有人批評學生幼稚膚淺,有人支持學生熱血正義,但更重要的是需看到本土教育資源模式,以及就業動力前景不足等問題給年輕人帶來的困頓和迷茫。

其實無論是內地青年,還是香港青年,未來都將面對的是來自世界的競爭。斯諾登逃難都想到香港了,為甚麼我們不能放眼中國,放眼世界呢?

2013年6月18日星期二

香港環境轉差? 80後更要自強

曾有傳聞,前特首董建華在任期間是不閱讀報章的。當時我不明白為何他會這樣做。不過,過了十多年後的今天,我也許明白了,因為自己也愈來愈不想閱讀報紙了。

負面新聞多 港不及從前?

最近我發覺,看報只會對自己的心情造成不良的影響。近期報章頭條新聞如湯顯明事件、張震遠事件、貨櫃碼頭工人罷工事件等,對於我來說,其實都是指向一個結論:就是現在的香港沒有從前般好。

以湯顯明事件為例,一個廉政專員竟然會作超支酬酢的行為,令人懷疑廉政公署是否仍堅守其肅貪倡廉的使命。而貨櫃碼頭工人罷工事件則反映出,在行業發展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僱主為減低開支,將工種外判,外判商的員工處於不利的談判位置。
 
上述事情跟我沒有直接的關係,不過感到宏觀大環境在轉差,心情總不太好。有時我會想到,自己也許有機會遭遇到一些事而成為受害人。當然,這些事情發生的機會率有多大,我永遠不知道。

自己心情不好是因為感到很無力,然後作出很多負面的思考。作為一個80年代出生的香港人,到目前為止,我仍是認為香港是一宜居的地方。在香港生活要面對很多問題如居住成本高、空氣質素差、工作壓力大等,但我都習慣了。而且香港也有很多優點,例如就業機會多、稅率低、治安良好、奉行法治、政府廉潔等。然而,如果上述問題持續惡化,而優點逐漸消失,最終會到達臨界點。

廉潔法治 光環漸退色

面對如此時勢,我想到的出路是,訓練自己不會對那些與香港相關的新聞有任何感覺,並將焦點放回自己身上,努力改進自己各方面的條件。雖然外在環境不斷變差,但如果自己的條件持續改善,自己的生活仍會過得比從前好。因此,我要努力賺錢,省吃儉用,並藉着香港低稅的特點,盡快累積資本。

另一方面,我要多做運動、早睡早起、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等,以保持身體健康。更要全力地專注於今天的工作,不想明天的事。明天的事明天才想。因為只有今日的所作才對明天的生活產生作用,而為明天而擔憂只會拖累今日的自己。

況且,香港這樣下去,早晚會在政治和經濟兩方面爆發大危機,到時局面應有所不同,就像2003年那次一樣。到時重新再作評估和打算還未遲。

原來,不再關心社會就是我對大環境轉差的回應,反映了自己比從前自私了。從前一向認為,一個理想的公民應該要關心社會。不過,人愈大,就愈感受到,對比各方利益集團,個人的力量非常有限,更何況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自我感覺不太良好也沒有辦法,做好自己是我能想到的回應這時勢的可行之道,而另一可做的是多關心身邊的人。

2013年6月10日星期一

升職最直接途徑 不去想升遷

我是個很典型的high-achiever,從來為了達到目標而奮鬥。這做法恒之有效,又越過高山又越過谷,我近年的成就是躋進一間很受歡迎的科技公司。可是,從工作經驗中,卻令我對high-achiever這種性格,出現很吊詭的領會。

在職場,成就莫過於有高薪高職博尊敬。在我工作的地方,升遷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跟警匪片裏督察先生的升職過程無異—取決於破了多少單大案,在我的世界裏,那就最取決於我所屬的團隊對公司和世界的貢獻多寡。

衡工量值 外在因素影響大

然而,團隊貢獻易受外在和隨機的因素影響。因為公司改變策略,我的團隊曾被解散,所有隊員分派到其他崗位重新開始;也因為改變策略,我花過不少血汗的產品 要延遲推出。為免被炒,先旨聲明,這不是要唱衰公司,相反,科技公司需要不斷改變,才有機會在競爭激烈的環境裏有生存空間。

可是對員工而言,這未必是好事。作個比喻,我工作的兩年來,因為上述的緣故,連違例泊車告票也沒發過一張,對世界毫無貢獻。這也直接影響我的仕途,我向上 司大吐苦水,指這兩年來因為種種外力,表面上我一事無成,而導致升遷進度不如理想,令人十分氣餒。上司開解我說:「不如你嘗試找些跟升職和花紅無關的東西 去驅動你工作。」

向張無忌學習 練功心無旁騖

事實上,幾位很成功的長輩也對我說過類似的話,總括的意思是:升職加薪最直接的途徑,就是不要去想升職加薪,把面前的工作做好便是。就如《倚天屠龍記》的 張無忌,他跟朱子柳同在崑崙山練《九陽神功》,朱子柳滿腦子是練成神功後號令天下的威風,心中雜念太多,於是進展遠遜於心無旁騖的張無忌。

這是個很吊詭的問題。要不是我想要威風,我今日斷沒可能行到這一步。正正是我想要威,我才會毅然離鄉別井,到美國適應新生活,努力多年,不辭勞苦,犧牲髮 綫,成為別人眼中所謂的high-achiever。亦正因為我個款像個high-achiever,科技公司才會對我有興趣而招我入伍,我才會得到今日 的工作。可是,很吊詭地,到此時此刻,我卻要反其道而行。

為了令自己不要氣餒,我要學習如何不要為威風而工作。

2013年6月3日星期一

「愛國」被利用 愛自由更有意義

六四將至,「愛國」一詞引起莫大爭端。「愛國愛港」這種劣質套話充斥社會,所謂的愛國就被定義為愛某某政府,難免令新一代對愛國一詞相當反感,將之丟進歷 史垃圾桶。也有人指愛國可以有不同的表述,不用一棍打死,應該搶回愛國的定義權。愛國真的重要嗎?跟我年紀相近的人,應該都毫無感覺。

 我在1989年出生,成長過程完全沒有愛國熱情。英國殖民最後8年,我未懂太多他們已走了,談不上愛。換上中國統治,經濟爬升有目共睹,但隨之而來的政治控制和旅客的財大氣粗,也是談不上愛。我生活在香港,對於兩個國家,除了被統治外,就沒感到有甚麼關係。

關心人權 勝耍民族主義

一個人關心的事總有遠近,遠一遠而又不是我的語言文化圈的事,我很難接觸和關心。我最關心香港的事,唯一真的談上愛的就是這個地方。中國統治下時常跟你談愛國,但我從來都認那不過是玩弄民族主義而已。

上一代從內地逃難而來,這一代在香港成長,唯一關係是種族和語言。1997年後被統治就要忽然愛中國,那真是很莫名其妙。我關心普世的人權、經濟、社會問 題,關係較近的中國會知道多一點,僅此而已。你當然可以愛某個國家,但那應該是你個人的選擇,不需跟你的種族和語言有直接關係。

逃離政治廢話 旁觀看清事情

生活在香港,即使人口9成都是華裔,但我們要知道香港並非自絕於世界,只望向北方。不同族裔的人總在我們的生活中穿梭,不論你是否跟他們的生活圈子有交往,但無可否認他們都是香港人。要是從這個角度看,「香港人應該愛國」,就變成了一句笑話。

香港就是香港,一部分的人口跟內地有較深關係,也有很多根本無關係。1年前國民教育要成科,非華裔的也問,我不是中國人,甚至想入籍也困難重重,愛甚麼國?

有時候我們的生活太局限於一大堆的政治廢話,若我們不逃離一下,難以用旁觀的角度看清事情究竟是怎樣。香港人曾經很喜歡說自己的優勢是國際視野,當我們愈來愈被融入中國,就是要從不同文化的角度看事情的時候。

近期常有人呼籲要「本土優先」,香港不應照顧內地的利益,其實在走幾百年前歐洲國家的歷史舊路吧。近的也可以看新加坡。看看他們的歷史,就知道愛國思潮時常被利用,愛自由愛平等比較有意義。

2013年5月27日星期一

港生內地升學 勿錯過清華

上哪裏讀大學?對香港學生來說,近年來多了一個選擇,內地。

 除了港生傳統入讀的華僑大學、暨南大學等,對於學習優異的部分港生,內地名校其實是個不錯的選擇。近日,母校清華來港同數十位中學校長舉辦招生推介會,談及香港學生報名率和入讀率低等問題,我作為校友,覺得有必要和更多香港朋友分享些個人的經驗和看法。

學會自強不息 「做事先做人」

讀清華首先學到的是八個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不僅是校訓口號,更是清華學生實實在在的體驗和感受。2013年,全國高考總人數超過900萬人,而 清華錄取僅3,000餘人,上清華真的可以用萬裏挑一來形容,但考上清華不是最難的,難的是進去之後,相互之間再進行二次競爭時的激烈。我十幾年前在清華 讀大學一年級,一年之內瘦了14公斤,就是自強不息的最好例證。

在勤奮努力,提升個人能力的過程之中,清華還會教育「做事先做人」的厚德之道,也許是理工科傳統講究團隊合作才能出成果的緣由,謙虛嚴謹,腳踏實地,是不少人對清華學生的評價。

我這樣介紹清華,不知會不會嚇到一些香港同學,認為清華難讀,我亦不想誤導大家說讀清華很容易,但我相信對優秀的香港中學生而言,清華不會是一座比獅子山更難攀登的山峰。這一點,已在清華畢業的香港籍校友們都可以作證。

教育資源豐富 更易到外交流

清華學生大多會在緊張的學習工作生活之餘,備考TOEFL、GRE、GMAT、IELTS等英語能力考試,很多學生的英語水平不在香港的大學畢業生之下,這一點,可以從諸多在香港的跨國機構就業的清華畢業生身上看到。

近十年來,隨着內地經濟的騰飛,清華的教育資源也極為豐富,絕大多數的清華學生在讀期間,都可以獲得同世界各地知名院校國際交流的機會,甚至學生自行聯繫 到歐美高校實驗室進行暑期實習研究,所需一切費用會得到清華大學的全額資助。就在上個月,美國黑石集團創始人Stephen Schwarzman宣布捐贈1億美金設立「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推動清華的國際教育交流。可以說,今日到清華讀書的學生獲得的是國際一流的學習資 源和機會。

當然,還有一樣最有價值的,就是遍布世界各地的清華校友網絡。清華教育所具有的獨特的共同記憶和文化,讓校友們親近而團結,畢業十年來,我能夠愈來愈強烈地感受到清華校友們給予這個群體每一分子的溫暖和力量。

如果人生可以重新再來,我會毫不猶豫地再一次選擇清華。你呢?

2013年5月20日星期一

赤化疑慮日濃 施政事倍功半

前廉政專員湯顯明到立法會就酬酢風波解畫,酬酢風波令人擔心內地官場文化入侵本港。事實上,社會近日一直籠罩着「被赤化」的陰霾,佔領中環義工陳玉峰被 捕;港府推行新政策,又要先評估內地的感受。幾件事的結合,令人擔心本港是否已急速地「中國化」?這對本港政治狀況又有甚麼影響?

湯顯明陳玉峰 施政獨立遭疑

「廉政門」事件上,湯顯明將內地公款飲宴的文化帶到香港,已令人譁然。當事件被揭發後,梁振英再三強調要從嚴處理,但由他指派的4人委員會卻只是檢討制 度,不會仔細調查事件的詳情及不同部門的責任等,這種「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手法,令人質疑港府放棄廉潔的核心價值,有意放生中聯辦,以免中央尷尬。

同時,警方最近有所謂「低調通緝」的行動,佔中義工陳玉峰在可以自由出境、進出立法會的情況下,事發22個月後突然被起訴,令人質疑是政治檢控;更有指本港警方已「公安化」、維穩至上,以內地的高壓手法阻嚇示威者。

在政策方面令人質疑香港被赤化的是,港府被爆出有內部機密文件,要求各政策局在提交政策予行政會議討論前,需要評估內地官民的感受,市民擔心港府從此失去施政的獨立性。

感覺即現實 港府難脫標籤

上述的幾件事,均令港人對本港是否急速地赤化更添疑慮。去年特首選舉期間,曾是中共在港的地下黨員梁慕嫺,分析指梁振英應該也是共產黨的地下黨員,當時, 港人已有質疑梁振英是否有「赤化香港」的政治任務。如今,赤化恐怕更已成為梁振英的「標記」(Benchmark),難以洗脫。

在政治上有所謂「感覺便是現實」(Perception is reality)的說法。很有可能,此後每當一有政策被推出,即使真的沒有任何赤化香港之意,但也會遭公眾質疑是有赤化的「隱藏議程」(Hidden agenda),即使官員之後如何扭盡六壬地說明「並無此意」,也都會不得要領。

這種趨勢的苗頭,已經開始出現。本港大學研究院的近年收生以內地生為主,據估計接近7成。有網民便質疑有關方面意圖在大學層面「染紅」香港;更有人發起籌款行動,準備登報,「反對本港大學大陸化」,要求檢討碩士政策。

赤化的觀感一旦形成,便已很難改變;如今印象一再被深化,公眾的疑慮只會更甚。只怕未來幾年,不少的政策方案,也都會先被貼上赤化的標籤,需要面對一連串的質疑,港府的施政只會事倍功半。

2013年5月13日星期一

學英語非苦差 主動製造機會

近年來,國際學校體系在香港發展蓬勃。教育局公布最近將3所空置校舍分配予3個辦學團體,以作為發展國際學校之用,預料這些學校由2013/14學年起,可逐步提供約1,700個學額。但即使如此,國際學校的學位仍是供不應求。

保子女入國際學校 為谷英語

據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表示,預期在2016/17學年仍將有4,200個國際學校學額短缺。為何會有這現象出現?我認為,這現象反映很多家長對培養孩子英語 能力的着重。工作得愈久,我就愈來愈明白,為何香港那麼多中產家長,即使要大大地節省生活上其他方面的開支,也要送自己的子女到國際學校讀書。因為在商業 世界中,英語能力實在是太重要了。

引發成就感興趣 勿視為苦差

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不是身處於英語環境,要學好英語要很用功,很刻意,而且要用對的方法。老實說,我認為,一般孩子在本地學校接受教育,能獲取卓越的英語能力的概率大概不高。

我沒有子女,已過了被視為學習最快的年紀,但基於工作需要,仍有要學好英語的壓力。最近工作沒有那麼忙,可以抽多點時間學習英語。現在回想,從前學英語, 多是半途而廢,沒有持續下去。問題的可能是出於不夠毅力,以及用了不適當的方法。想深一層,問題根源是我視學英語為苦差。我相信,自己要調整學習英語方 法,要由成就感、興趣和慾望所引發,所以要立刻就能用上。

乘車走路練翻譯 外國網站留言

國際著名企管大師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中談及以下幾個學習英語方法,應是符合上文談及的原則。

1. 在乘車或走路時,將腦中所想到的事物逐一試着繙譯成英語。想不到如何表達的字句,就查字典找尋答案。(我認為,這方法可訓練用英語思考,而在查字典的過程中,可學到生字。由於腦中所想的都是與自己相關的事情,所以學習動機較大。)

2. 精讀自己感興趣的英語媒體的新聞報道和一流企業家的演講,及記住其表達方法。(我認為,這方法的好處是可以學習好的英語是怎麼寫。雖然一流企業家的演講可能是由企業家的下屬代筆,但由於相信一流企業家的要求大多嚴格,因此文章的水平有保證。)

3. 看訪問一流企業家的電視節目。(會話的用字和寫作的用字和句子結構都不太相同,所以除了看文章外,也要觀看電視節目,以學習會話。)

4. 訪問外國的網站,用英文發送電郵,提問題。(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機會運用英語。這方法的好處是,可以主動地製造與外國人用英文在文字上對話的機會。很多企業網站都有以電郵方式接受瀏覽者提問問題的服務台。如果你向他們提問題和搜索資料,他們大多會回覆你。)

2013年5月6日星期一

Iron Man啟示 自家製重建成就感

「現在的學生最缺乏成功感,考試制度必有輸家。我以前讀工業中學,作業都是觸摸到的製成品,很令人自豪,所以同學們都很用心做。」這是15年前,中學老師對我班說的一番話,雖然這番話我深深記在腦裏,但卻不以為然。

研發過程 快樂來源

那時候我確是沒有讀書的動力,所以成績從來維持在中游,比上不足。直至讀研究院時,才開始勤力做事。最近我連看了三集《Iron Man》電影,我觀察自己對電影的反應,印證自身經歴,發現老師的話對極了。

《Iron Man》很令人鼓舞,鐵甲人的整副裝甲都是由主角Tony Stark在家裏的研究工場製造,由研究到裝嵌到測試,Tony皆親身上陣,過程縱少不免有甩漏,撞爛幾架靚車,撞瘀手腳在所難免,這是研發的必經過程。

我覺得Iron Man很有型,因為他的工場設備先進,資源充足,連他的機械人助手也無比幽默;亦因為他身家豐厚、天資聰穎;最重要的,是因為他倉庫裏的裝甲幾近地上最強,均由他一手打造。

所以,看罷《Iron Man》,很想成為Tony Stark。我不由自主地跑回家裏自己工作的角落,拋棄妻子,埋首電腦,亂寫程式,直落好多個鐘。硬件設計搞機械人非我本行,我亦缺乏財力時間去購置該等 設備。不過,這個時代雲端計算極之流行,亦所費無幾,在Amazon打開20部虛構伺服器,跑數據模擬星座運程股市升跌,然後幻想自己是Tony,躲在工 場裏,操控幾十部機器,研究大大小小的玩意,已是樂事。

何不動手 自製作品

《Iron Man 3》的一句對白道出要旨:Why don't you make your own thing?

能夠製造一件自己的成品,就是快樂的來源。更加重要的,是這個過程沒有勝敗之分,因為投資了感情和時間,我們總會以為自己親手所造的產品較別人優勝,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是贏家,人人都會自豪。特別在電腦世界,此話尤其正確。

現在電腦超級便宜,網上資源豐富,要在科技領域實現自己的作品並不困難,只要閣下願意付出時間和心血。因此,如果各位讀者缺乏成就感,不妨入電影院看《Iron Man》,受Tony Stark鼓舞,模仿他,製造一件東西,快樂便從此而來。

2013年4月30日星期二

迷戀手機熒幕 忘掉關心擁抱

跟別人說話難不難?我覺得很難,因為每次對話都先要想想應該談甚麼,還有別人不喜歡聽甚麼,說話時一定要直視對方,不要做其他事情等等。這些規矩時常歸於 家教,真是因人而異。我們已經習慣了與智能手機生活,懂得跟機器背後的人溝通,但對面前的人,有時卻沒有一套寒暄的規矩。

 近來在歐洲逗留了將近1個月,工作開會、住在別人的家中、在餐廳酒吧玩樂,都有很多時候要跟人交談。每到一個國家,必先要學懂幾句當地的問候語,人家可能並不在意你是否真心,但你不問候別人就打不開話題。

只顧遠在天邊 不理眼前親友

在餐桌上,你若是長期對住熒光幕,別人會投以奇怪的目光,你應該在跟朋友聊天啊,怎麼只顧遠在天邊的人、只看與眼前無關的東西?有時候我和同行朋友不自覺把香港的習慣帶到外地,陌生人不會當面指摘,然而那種文化差異,可說是相當尷尬。

誠然,我們不應該說某種文化比較高尚,於是全盤接受別人的做法。香港無綫上網方便得全世界都無出其右,人們喜歡時時用電話與人溝通是人之常情。但在歐洲, 人們比較接受身體接觸,不僅是握手、還有親臉、擁抱,那種活生生的感覺,起碼會令你暫時忘掉身邊不重要的事情,全心與面前朋友好好談天。久而久之,若有一 天沒有跟朋友握手、親臉、擁抱,感覺很奇怪,好像沒活過一樣,沒有跟這社會接觸。熒光幕背後的,每天留幾分鐘給最親近的人寒暄兩句就好。

拋下一點冷漠 多聊天說笑

看過一本數名來港多年外地人的文章結集,有一句形容港人的話相當準確,說香港人從英國人學了表面上的冷漠,習慣給人一種距離感,只有很熟悉的人才會多點關心。那麼,我們又是否應該學一點表面上的熱情,少點各有各活,多點關心說話,給別人一點溫暖?

最好的方法,或許是先做好準備,從其他地方的人身上參考一些家常對話,不至於無話可說,只懂望着熒光幕可有可無的信息。而且人們應更加主動,不要怕陌生,多聊天說笑,可以的話給人一個擁抱。

我們同是住在香港的人,說一樣的語言,應該拋下一點冷漠,關心大家。

2013年4月29日星期一

救災先捐政府 重建還靠NGO

近期社會各界就香港特區政府撥款1億港元救災四川的話題議論得沸沸揚揚,有人建議撥款NGO機構,有人甚至不支持撥款。

 其實四川政府救災所需資源巨大,調動各路人員和物資,展開各項救災救難的工程,遠非NGO組織的工作內容所能比擬。我們在統計災區傷亡的同時,有沒有計算 武警官兵和專業救援人員的傷亡,我們在討論NGO援建學校的時候,有沒有想到道路和基礎設施的修建更是耗資巨大。香港政府對內地政府的救災援助,從根本性 質上,不同於NGO組織的救援項目。

如何善用撥款 內地人更關注

從救急救難的角度,強烈支持政府通過撥款,畢竟大難無情人應有情。在救災撥款之後,內地如何善用資金,那是另外一個深層次課題,不僅香港人民想知道,內地十幾億老百姓也都在積極關注。內地紅十字會重啟郭美美事件的調查,就是社會輿論的偉大勝利。

在1億撥款之後,香港政府可以考慮為長期救援項目設立基金,支持香港的NGO組織申請,大難過後,在醫療救治、心理輔導、教育重建、經濟發展等方面,百廢待興。這個時候,反而政府的作用就不如NGO組織援助項目來的實際和有效。

內地多年來的經濟發展飛速,但適應社會建設卻有些落後,硬件的建設解決不了軟件的匱乏,社會組織的完善,項目管理的規範,專業水準和素質的參差,都使得災 後的地區,長期難以恢復人的元氣。2008年四川大地震之後,我們也有些NGO朋友在災後做一些項目,多年以來的堅持和累積,所起到的價值作用,比政府的 基建要有意義得多。香港的NGO具有世界級的水準和規範,且由於社會服務職業化水準高,操守強,執行的項目,能夠贏得各界的欣賞與支持,有利於項目的長期 發展。

香港NGO 內地好榜樣

同時,多一些香港的NGO組織到內地做項目,能夠逐步得到中國內地政府的認可和信任,甚至能夠獲得內地政府撥款做項目,這對於內地本土的NGO發展建設, 也會起到榜樣式的示範帶動作用。近年來,內地的NGO知名度亦愈來愈高,壹基金在短短時間籌得過千萬社會捐款,多少倍於內地紅十字會的捐款,就是極佳的例 子。

香港在內地人的眼中有很多種不同的形象,其中「關愛社會、服務社會、貢獻社會」也是令人嚮往的核心價值之一。內地未來的發展和改變,某種程度也是以香港繼 續作為大中華地區華人社會的榜樣,而學習和進步。以內地的局部不足而否定整個社會的進步,不應是香港應有的態度。四川加油,香港也要加油!

2013年4月15日星期一

政改諮詢 早做勝遲做

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提出的選舉特首方案,令政改再度成為社會焦點。其實,泛民主派和建制派早已提出不少選舉的方案,只是雙方猶如「隔空對罵」。

的確,在政改諮詢尚未開始時,雙方欠缺契機和平台進行溝通,可以理解;既然政改諮詢早晚還是要做,何不盡早開始,讓大家凝聚共識?

各黨拋方案 流於口水戰

李柱銘早前提出,將來提名特首候選人的提名委員會,可保留現時1,200人選委會的組成辦法,而取得最高提名票的首5或6人,即可成為候選人,重點是讓泛 民代表能夠參選。不過,方案提出一日後,已被極速收回。公民黨黨魁梁家傑則建議,來屆參選人只要得到10萬人提名便可「入閘」,方案強調所有港人可享有平 等的提名、參選及投票權。

另一邊廂,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亦曾南下解釋,提名委員會將採用集體提名制,目標是令泛民「知難而退」,放棄競選,達致「愛國者治港」的原則,建制派亦隨即附和。

各黨各派都已拋出方案,部分更甚至是自揭底牌,中央與泛民的立場也愈來愈明確,但暫時雙方只是流於「口水戰」,隔空對罵。在爭論過後,又怎樣能收窄分歧,達致共識呢?

無疑,政治從來是達致共識的藝術。欠缺一個溝通的平台,討論自然難以對焦,無助解決問題;啟動政改諮詢,便是搭建這個平台的第一步。

港人也期望當局拿出決心,開展諮詢,解開政改死結,根據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在4月初進行的調查,近7成市民支持立即展開政改諮詢。不過,官員現時卻不斷採取「迴避戰術」,與民意背道而馳,這又何必呢?事實上,提早作出諮詢,對當局也有好處。

及早諮詢 免聲音邊緣化

首先,可以避免當局在政改上陷於被動。李柱銘的方案,壽命雖然只有一日,但已引起廣泛討論。可以預期,民間對於特首選舉方法的討論,將會陸續有來。如果當局堅持不作諮詢,一旦民間醞釀出一個「終極方案」,當局可能只能被動的選擇「接受」和「不接受」。反之,愈早展開諮詢,當局便可愈早主動地參與有關的討 論,避免自己的聲音被邊緣化。

而且,現時「佔領中環行動」,進行得如火如荼,一旦沒有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這場公民抗命,便很有可能上演。愈早展開政改諮詢,便等於有愈多的時間,正式醞釀方案。對當局來說,這也代表着拆彈的時間愈充足。既然如此,何不給自己一個機會,盡早化解危機?

要達成共識,也先要視乎有沒有凝聚共識的平台。這個平台愈早搭建,對當局也便愈有利。港府、中央會在何時開展政改諮詢,我們尚且拭目以待。

2013年4月8日星期一

強積金應推 通脹掛鈎基金

過去幾年,強積金債券基金的表現不錯,是不想承擔高風險的人的好選擇。可是,今年以來,不少強積金債券基金卻出現負回報。這很可能是由於市場開始預期美國聯儲局在短期內會退市,導致不少債券的價格下跌。

保本基金回報低 抗通脹也難

如果這趨勢持續,強積金債券基金可能會持續地出現負回報。對於只想保本而不追求高回報的人來說,就只好買保守基金或保本基金。然而,這類基金的回報甚低,似乎難以幫助他們對抗通脹。

因此,我建議,積金局應讓強積金供應商發行回報與通脹掛鈎的基金,容許基金投資通脹掛鈎債券。一般來說,這類債券所派發的利息是與通脹掛鈎。相反,目前我 們可以購買的強積金債券基金的回報卻受利率波動影響。當中央銀行提高利率時,債券價格或會下跌,因而導致基金價格下跌。而根據以往經驗,觸發中央銀行加息 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通脹上升。所以,在通脹上升周期,我們應避免購買債券基金。

強積金制度實行多年,一向備受供款人批評,例如基金表現差、收費昂貴等。社會上開始有聲音要求廢除強積金制度。我估計,假如滯脹的環境出現,大部分人的投 資回報很可能會「見紅」,因為當經濟不好時,股票基金也很可能出現負回報。那麼,要求廢除強積金制度的呼聲便只會有增無減。到時候才改革強積金制度,就可 能太遲了。

過去,基金界曾爭取放寬強積金投資限制,使強積金供應商可發行如以高風險、高回報作賣點的新興市場基金。對此建議,積金局的回應是,須在確保成員有多元化的基金選擇、與保障他們不會承受過度的投資風險,兩者間作合理的平衡。

對冲通脹風險 可購iBond

不過,容許強積金供應商發行通脹掛鈎的債券基金,應不會出現積金局擔心的風險過高問題,因為這類基金的投資風險不會比投資股票的基金的為高。

無論如何,在強積金供應商未能發行通脹掛鈎的債券基金前,如果要對冲通脹上升的風險,大家可考慮購買香港政府發行的iBond,又或從本地金融機構購買通 脹掛鈎債券基金。進取的朋友甚至可以考慮買入一些實物資產,如物業、黃金等。但必須留意的是,這些資產的價格也受其他因素影響,不一定跟通脹成正比的關 係。

2013年4月2日星期二

尖子醉心金融 不如學寫程式

香港的大學,近十幾年有兩個十分廣泛的現象。

 第一,會考高考的尖子們,大多喜愛讀金融商業等科目,去年的末代會考的17名狀元間,竟然多達15人選讀商科。第二,很多工程科目淪為「水泡」學系,以我8年前在當計算機科學系本科生時為例,不少同學本身對電腦毫無興趣,卻因為收生要求低而選讀電腦。

金融科受捧 工程淪「水泡」

但是,每當我細想兩者間的關係,卻覺得兩者之間充滿矛盾:今日的金融業,很大程度建基在科技發展之上;不能盡用科技,十分蝕底。

財經記者Scott Patterson去年出版新書《Dark Pools》,細述美國股票市場自80年代的發展,該書的重點,指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它解放了曾幾何時是小圈子活動的金融市場,令到所有人可以相對均衡地參與股票買賣。

其中最重要的例子,是股票交易所的改革。於80年代,股票交易所以人手進行交易,當普羅市民打算買賣股票,必須打電話給股票經紀下交易指令,而經紀是個需要領牌的小圈子。

這個做法頗為費時失事:相對於機構投資者,經紀們沒有很大的動機去處理普羅市民一萬幾千的交易;在1987年的股災時,竟然出現經紀不接電話的現象,令投 資者無法以市價交收;更甚的是,90年代有經濟學家發表報告,指控經紀串謀出價,擴大買賣差額,損害投資者利益。因為此等原因,美國在90年代出現了數個 全自動的電子交易平台,由報價對盤到交收均由電腦系統完成。

在電子平台,無論是落盤速度和交易價格,都是傳統人手操作無可比擬的,很自然地,投資者均轉用電子交易。時至今天,標準大散戶如筆者,也受惠於電子化,享受美股買賣差價低至一仙美金、交易費用只需一元、極速交易的好處。

科技顛覆金融 讀電腦助投資

《Dark Pool》書中還詳述了幾個電腦科技怎樣顛覆傳統股票市場的故事,看着傳統經紀因為不接受新科技而被淘汰。這本書我讀得尤其暢快,心想今次發達:我在科技 行業搵食,每日的工作是寫程式分析海量的數據,深深體會到,未來20年,地球上的數據只會有增無減,問題是怎樣有效地處理和分析,從中獲取有用的訊號而 己。若然缺乏電腦技術,就算懂背一千個位圓周率,也不足以分析昨天標普指數每分鐘的升跌。

所以,我不能理解,若然尖子們醉心金融,何以不讀電腦學寫程式。

2013年3月26日星期二

爭普選不惜一切 可有後着?

近期網上的爭論是,究竟「佔領中環」爭民主,犧牲的究竟應該是誰?是多年來感覺政制了無寸進,現在要出來鬥爭的中年中產?還是自覺無出路,沒有東西可以損失的年輕人?

青年肯瞓身 中產能不能?

這可是個爭論了幾百年的大問題。一些理論說,出現革命改變世界的時機,往往是連中產都感覺到危機,不改革不行;也有說是當底層人民的利益過度被剝削之時,他們認為既然只有爛命一條,只有跟政府「死過」,才能改變命運。

香港是甚麼處境?我認為兩者皆有之,因此不應是犧牲某某個階層迫使內地同意普選,而是兩種人要利益一致,合作爭取。

上回講過香港故事很難說,原因是,甚麼是本土的利益?以我為例,我當然不敢自稱為中產,最多是有一份有點意義的工作,但又稱不上很清楚望到未來的職業路徑 是怎樣,我會相對願意為將來放棄一點東西。要是「佔領中環」搞成了,從網上言論看來,年輕人現時相對上較願意拋頭顱出來以身試法,視之為光榮,而且不成功 不停止。但同時,我們也會很懷疑,上層的中產們究竟願不願意放棄自己的利益,出來「死過」。

利益易分化 運動注定失敗?

這種不同的看法,導致了近來「佔領中環」討論爆發之後的大難題。這場運動不斷在發展的,是一條條細節上的執行方法,一直是在假設為受感召的中產們以身試法,出來自首鋪路。

然而,這樣就未能包括到沒有顧慮的年輕低下階層,亦沒有包括剛剛有能力晉身中產的年輕人。於是有人說,這場運動是設給預計失敗的人,因為沒有考慮到怎麼可 以讓所有人投身參與,更沒有想到實行層面上是多麼容易遭破壞。各階層的利益不同造就分化,於是各種論述可以乘虛而入,民主運動最終沒有統一口徑,變得容易 破壞。

當然,我不能同意現在甚麼事都沒成,就打死此事,說是注定失敗。反正也要等政府再推出新的政改方案,我們才知道能否收貨(雖然多數是不),香港人尚有時間 團結各界利益,才去想要以甚麼計劃應對,也許「佔領中環」最後不用發生,已有其他事件令社會民情大轉變,結果巧合地改寫歷史。

關鍵是,香港人,尤其是利益分歧很大的低下層、新晉中產、高級中產、甚至是最高層,是否不惜一切去爭取?沒有道德感召力的一個個低下層可以做甚麼?除了這招,還有沒有後着?怎樣才是「為香港好」,會是長遠的爭論。

2013年3月19日星期二

男女不平等 婚姻變成奢侈品

早前,接到一個陌生電話,自稱來自江蘇的王先生,通過互聯網查到我的聯繫方式,知道我們經常組織一些在港內地青年的活動,希望幫助他在港工作的29歲兒子介紹一個女朋友。
他的原話是:如果在內地,兒子早就該結婚生子了,怎麼在香港一點都不着急?

港生活逼人 安全感自己也無

在香港工作的內地青年專才,多年累積下來,少說也有幾萬人。但同全港數百萬人而言,仍然是個小圈子,資源匹配非常困難,失衡問題亦很嚴重。希望借此專欄,做個小小的分享,有心人士可以琢磨琢磨,說不定也是一門好生意。

生活狀態不穩定,相互缺乏安全感。雖說這些港漂都接受過高等教育,甚至名校畢業,但孤身在港奮鬥,職場的壓力、職業的轉換、生活的動盪,自己都缺乏的安全 感,又如何能夠給予他人。即使有多年穩定的工作發展,年屆三十,也難以積累多少財富,面對中國傳統買房結婚的壓力,和香港高企的樓價,婚姻一定是種奢侈 品。

香港社會缺乏「孵化」機制,個人問題要靠自己。如果過了25歲還沒婚嫁,無論男女,在內地,早就有親戚、朋友、同事,甚至熱情的社會人士,幫着張羅組織相 親了,非要把你的問題解決掉不可。但是在香港,好像並不會有人替你操這個心,不要說介紹,可能同事連問都不怎麼問,香港的文化不同內地,大家不是太愛管這 種閒事。久而久之,這事就都耽誤了。

港女輸打贏要 男性進退維谷

社會上、職場中男女平等,婚姻上、家庭中男女不平等。香港是個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東方的文化嫁接了西方的法制,在很多方面,讓香港顯得特別迷人。但在 男女關係問題上,這種嫁接卻並不那麼美好。女生在要求男生平等對待的部分,例如社會地位、職場角色,採用西方的觀念,毫不退讓,甚至更積極主動。但在感情 婚姻問題上,卻要求男生主動,並按照東方文化,承擔起家庭更大的責任。

持有這種觀念愈強的女性,往往愈難以解決個人問題。而同時,男生們也在這種文化薰陶中,變得更加被動,不是不想找老婆,實在是伺候不起。

兩天過去了,王先生的兒子還沒有主動聯繫我,他可能也是因為我上面說的這些原因,想過幾年再說吧。將來實在不行,我們也學學民主派,上街遊行一把,要求政府在預算案中撥一筆款,成立專門提供婚介服務的社福機構,也算是拿未婚納稅人的錢,為他們做些最具意義的服務吧。

2013年3月18日星期一

重拾Can Do精神 港人主場發聲

「香港故事」現在愈來愈難說。以前可以說獅子山下,依照一定標準,你就是香港人了。 回歸多年後,這個故事明顯已經不切合現實。社會多方面已經轉變,我們卻無法從一系列的表象,看透背後的原因。於是出現論述真空,各派都嘗試提出自己的看法,變成網上罵戰,更會顯於現實的衝突上。若搞不清楚此刻的「香港故事」,不但社會無方向,個人也看不到出路。

網上罵戰多 清晰方向少

經濟表象是大量自由行來港,商店街全變成金舖藥房;政治表象是中聯辦治港,政治授權實質來自北京而非本土市民,根本不能期望政府改善社會;社會表象是或會長住的新移民、雙非、大陸學生愈來愈多,市民不知如何應對這個群體。

有些人提倡要包容部分在港的弱勢人士,認為香港一直是開放的城市,被譏為「左膠」;有些人提倡要保護香港,趕走意欲侵佔香港的「蝗蟲」,被「左膠」評為推動種族矛盾。我對此類爭論不以為然,因為兩者皆有理,但同時兩者也不是全面的論述。

評論人陳雲早前在報上寫了篇「殖民遺恨——感懷呂大樂《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說的是港英政府自七十年代起在香港的一些遺留影響,到今天有何意義。陳 雲是網上當紅人物,是上述所謂種族矛盾的大推手,時常無理封禁「左膠」,在報上他卻回復正常。該文最有意義的,是指出香港人根本沒有足夠的戰略思維應付 「中共帝國」。香港人最自豪的是can do精神,這是英國人教化香港百多年的結果,出現了一群成熟的中產人士,怎樣都能把事情做好。

無論左至右 缺香港藍圖

可是為甚麼要做那件事,做好事情對你的公司以至人生有甚麼整體大影響,這不是學校和職場會培訓的。不論是左是右,都沒有「我想香港未來是怎樣」的大藍圖。當英國人離開了,香港只剩空虛的背靠祖國。

現在香港的發展是為了甚麼?得益的是誰?我相信不少人會答是地產商或是中共。此刻不少人提出他們的戰略分析,例如融合論、城邦論、獨立論,都是為了解答這問題。

去年特首論壇一句「呢個係我嘅主場」成了金句。一年過去,這種思潮不斷在發展。既然這是我家,我就有權提出自己對管治香港的想法,而不是任由殖民者擺布。 誰是香港人?你希望實現的「香港故事」是怎樣的?是時候想這些問題了,不要逃避,不要退出主流討論,不要站在邊緣譏笑任何提出方向的人。

2013年3月15日星期五

訂財儲準則 免成民意箭靶

財政預算案自發表以來,一直未見好評。社會普遍期望預算案能帶來新意,解決社會矛盾,結果「希望愈大,失望愈大」。

新力量網絡早前的研究指出,近15年內,針對預算案的抗爭事件多達384次,當中近270次關於增加各項政策開支:66%的訴求希望增加「經常開支」,持續改善公共服務;而要求加推「一次性派糖措施」,如:直接派錢、公屋免租及「綜援出雙糧」等,佔了餘下的34%。

庫房大水浸 應使不使捱轟

事實上,面對高通脹、高樓價、低收入等問題,市民一直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還富於民」的呼聲不絕。由1999至2012年間,本港新聞有關「還富於民」的報道,多達4,490次,平均一天便有一份相關報道。

市民對預算案的訴求這麼多,原因在於政府的財政儲備豐足。在量入為出及審慎理財的原則下,財政儲備由97/98年度的約4,500億,增至11/12年度 的約6,700億。在市民看來,政府絕對有條件可以增加公共開支,以長期政策解決房屋、醫療等問題,以短期措施紓解民困。

根據新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今年政府的財政儲備,更是達到7,300多億,以絕對金額(absolute amount)計算,是香港有紀錄的最高水平。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長期政策、短期措施稍有不足,市民自然便會指摘「官富民窮」,政府是「守財奴」等。

當然,財政儲備有其重要功能,如應付政府日常財政運作的需要、穩定金融體系等。不過,現時政府卻沒有為這些功能定下所需的實際金額。在缺乏科學化、具透明度及公信力的準則下,政府坐擁巨額的財政儲備,市民不禁會問:「這麼多錢,儲來做甚麼?」

謀長遠規劃 扭轉官富民窮

就此,我們建議為財政儲備的適當水平,訂出明確準則(財政儲備準則),有秩序將剩餘的財政儲備,轉移至其他的政策用途。

舉例來說,當財政儲備比準則為多時,政府便可將有多的儲備,用來應對人口老化帶來的問題,如增加政府資助安老院舍的宿位、增建醫院等,甚至成立「未來基 金」,應付將會大增的醫療、福利開支。換句話說,訂立財政儲備準則可以提供空間,容許政府能從長遠方面作出規劃,未雨綢繆。

如果有關資金仍有剩餘,政府則再可考慮退稅等一次性的短期措施,紓解民困,回應市民訴求。儲備過多,一直為市民所詬病,設定財政儲備準則將有助政府「應使則使」,而非「應使不使」,扭轉官富民窮的論述,令預算案成為箭靶的機會減少。

2013年3月11日星期一

資訊度身而造 比鄰反若天涯

情人節雖已過了差不多一個月,但卻有朋友於矽谷工作多年後回港工作,告訴我他在港的情人節感受遠較美國強烈。
筆者旅居美國,感同身受,總覺香港的節日氣氛遠比美國濃厚。我嘗試解釋原因,卻聯想到去年一個網絡漫畫網站為世界各地網民所開的一個玩笑(見http://xkcd.com/1037/)。

有天,我如常在辦公室觀看該漫畫網站,竟然發現自己公司的名字,顯然那漫畫是為我公司度身而畫。然後,在討論區發現其他公司也有同樣的現象。原來,該網站 的主人為不同機種、瀏覽器、地區、公司等畫了不同的變種,然後根據來源地址和其他資訊去決定所顯示的漫畫。幾個人就算同處一室,網站顯示之漫畫亦可相異。 (網站http://imgur.com/a/faLz2蒐集了40多幅前述漫畫變奏,讀者可參詳。)

科技愈發達 資訊愈個人化
這個玩笑,表面上跟情人節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他們都反映一個科技趨勢。隨着科技愈趨發達,我們衣食住行和所接觸的資訊都愈趨個人化時,或者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群人縱然在同一個地區生活,但每人感受到的,卻是截然不同的世界。

過情人節是個個人的感受,竟然也會橘越淮而為枳地因着地域而改變,大抵是因為美國矽谷位於市郊,行人路絕少行人,人們以汽車代步。一個人早出晚歸,很有可 能一星期不會遇上10個陌生人。相對香港,普羅大眾要穿過商場乘公共交通工具,無可避免地沾上其他人身上的節日氣氛,難免感受到情人節的壓力。

再者,互聯網世界流行個人化,Amazon顯示的總是我瀏覽過的商品,視頻網站推介的短片總隨着我的瀏覽歷史變化,資訊往往如那個漫畫網站,一切都為我度身而造。

看電視廣告 恍處另一世界

平時少看電視,但每次看廣告或新聞,會詫異我身處之地竟然存在另外一個世界。例如:財務公司的廣告,它的借貸上限竟只有500元美金;另一則新聞指某全國性公司將增聘幾萬名臨時工,以應付春季大增的季節性人流,就業率有望改善。

電視不如互聯網,它的對象是社區內廣大的觀眾,也說明這些廣播的資訊對他們有多重要,令我看見美國繁華的背面。人們不是研究動輒千多美元的電腦產品,也不 是討論幾蚊美金一個的有機蔬果。那幾個電視廣告和新聞的對象,卻是連500元也竟然要向財務公司伸手的人,又或者是收最低工資、只能做季節性工作的人。

就如電影《Minority Report》的世界,衣食住行和所有資訊渠道都為每個人度身而設,我們以為科技把人類天涯若比鄰地聯繫,而事實卻可能是,我們正逐漸自絕於天地之間。朋 友在香港強烈地感受到情人節,令我發覺,旅居美國6年,所見歌舞昇平的美國,可能是從矽谷科技公司裏以偏概全之見。

2013年3月5日星期二

樓價未見轉勢 二手盤源難增

近幾個月,政府不斷推出政策以穩定樓價。去年10月底,政府引入買家印花稅和提高額外印花稅的稅階。隨後兩個月,樓價大致穩定下來。然而,踏入2013年1月,樓價再度急升。

如在今年2月11至17日期間,反映二手私人住宅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上升至121.58點,比去年底上升約5%。眼見自住的單位升值了不少,有朋友在 考慮將之套現賺錢。他感到很煩惱,擔心賣了樓後,樓價繼續上升,進而帶動租金上漲,到時就得不償失了。相信很多業主也有同樣的煩惱,了解他們的心態可有助 我判斷二手樓在未來的供應趨勢。我在想,如果我面對相同的處境,究竟我會怎樣做。

稅項驅投資者 房屋供應續增

如果我預計樓價將呈平穩走勢,相信我也不會賣樓,因為租樓會提高生活成本。長遠來說,租金支出始終會抵銷賣樓帶來的利潤。所以如果我預期樓價會下跌,我才 會考慮賣樓。據地產代理表示,自從買家印花稅措施推出以來,內地買家大減。另一方面,最近政府增加了從價印花稅,使投資客的交易成本大增,打擊了這類買家 的需求。所以,相信現時上車盤的需求主要是來自用家。

按揭利率是決定用家的購房需求的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早前美國聯儲局在不再承諾維持低息至少到2015年年中,反而將利率目標與失業率及通脹掛鈎。這意味着,如果美國經濟持續好轉,以及通脹上升,聯儲局很有可能會早於預期加息,進而會使香港的H按息率上升。

另一方面,香港的房屋供應在未來幾年會不斷增加。根據運輸及房屋局的資料(截至去年第四季末),未來3至4年的潛在新供應會多達6.7萬個單位,遠較 2009至2012年4年間的落成量4.01萬個單位為高。根據媒體報道,不少地產發展商正加快推盤計劃,例如長實就打算在今年內推售多達4,000個單 位。

美加息雖關鍵 時機步伐難預測
總的來說,在一手私人住宅供應上升和需求有可能下跌的情況下,樓價再上升的空間似乎不大。至於樓價會否有較大的調整,相信很視乎美國息口的走勢。2月底時,美國聯儲局公布1月議息會議紀錄,引發市場開始憂慮美國聯儲局會提早退市,這在幾個月前是難以預見的。

去年9月中,聯儲局才推出新一輪量化寬鬆措施,而到12月中時,再宣布擴大資產收購計劃。由此可見,美國聯儲局的貨幣政策走向可以變化得很快。不過,即使如此,也很難斷定美國聯儲局快將加息,以及加息的速度會很快。

因此,如果我是只有自住物業的業主,是很難作出賣樓的決定,除非樓價走勢出現明顯的轉向。所以我預期,二手住宅的供應量在短期內應不會大增。

2013年2月14日星期四

「價廉物美」 香港是個好地方

香港現在很便宜,這是我12年前第一次來到香港的時候,完全想不到的事情。

當年,從香港給內地的家人打電話很貴,我都是每次去深圳購物的時候順便把長途電話打了。現在,我都會過了關,到了香港再打電話。

深滬樓價貴 管理遜港

當年,每個月我至少去一次深圳,大包小包地買很多東西回香港,包括日用品,還有方便麵,做窮學生的,能省則省。現在,去深圳我都不知道買甚麼,方便麵的價錢都差不多了,還是香港的安全衞生一些。

當年,很多人去深圳回內地的時候,都要好好吃一頓,點菜都不看價錢的。現在,吃火鍋我都回香港,內地人均100元都吃不到甚麼,香港快餐連鎖店58元港幣,半磅肥牛,配菜連湯底,吃的還不錯。

現在連星巴克,我都回香港喝,內地定價一樣,但收的是人民幣啊。

你也許說,生活日用品香港便宜,那房子總該貴了吧。如果你真的在北京、上海、深圳看過房子,你就知道香港的房子一點都不貴。

在深圳,稍微好一些的地段,比較好一些的樓盤,每平米大約都要3萬人民幣以上,折合港幣也要4萬,再加點錢,可以在新界不錯的位置買到不錯的房子。比較房 子質量,比較物業管理,比較產權價值,香港的要好很多。再算算經濟帳,以200萬人民幣的房子為例,計算每年的租金回報和銀行按揭利息,深圳要比香港差 10萬人民幣的回報。如此算來,香港的房子也是很便宜的。

香港人窮嗎?每到吃飯的時間,大大小小的食肆門口都排滿了隊,吃飯開銷絕不手軟。

香港人用的手機,不是iPhone就是三星,香港絕對是全世界高端智能手機密度最高的城市。

我每次看到香港的萬家燈火,都會想,這每間屋裏面住的都是一個百萬千萬富翁吧。

「港漂」努力 助安居樂業

有數萬被稱作「港漂」的內地青年,生活在香港的各個角落,他們不安於在內地過「老百姓」一樣的生活,想像着香港的「榮華富貴」而來,但現實是,來到香港之 後做了一個「老百姓」。其實,在香港,老百姓的日子也是不錯的,香港的生活成本並不貴,香港的收入也還不錯,如果將來通過奮鬥和努力,兩個年輕人,組成家 庭,擁有屬於自己的一間屋,成為社會的中產,「安居樂業」,絕對不是一件難事。

讓我在10年前的香港和現在的香港之間做個選擇,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現在。

現在的香港,其實真的是個好地方。

2013年2月4日星期一

預算案惹火 設穩定基金解癥結

財政預算案將在半個月後發表,近年來,針對預算案的社會抗爭事件日漸增多,這份預算案,能夠「打破宿命」,令民怨降溫,挽救政府每況愈下的民望嗎?

泛民建制上街 6:4之比

新力量網絡早前發表《2013年度香港公共財政報告》,研究發現在1999至2012年間,民間發動超過384次針對預算案的社會抗爭運動,近年次數更持續飈升,可見市民對政府「如何使錢」愈見不滿。

事實上,即使政府多加「派糖」,也未能疏導民怨。在2011/12年度的預算案中,政府動用608億發放「一次性派糖措施」,包括派6,000元、電費補貼等,但抗爭次數不跌反升,全年有關預算案抗爭高達78次,為歷年來最多。當局要過這關,也許不易。

令情況更糟的是,連建制派也對預算案多有不滿。在所有抗爭事件中,由各大政黨政團所發起的超過230次,泛民佔當中的6成,建制派則佔另外4成,兩派其實相差無幾。是甚麼原因令預算案如此「惹火」,令建制派也上街?或許,我們可以在他們的訴求中找到答案。

收入波動 犧牲教育福利

在眾多的訴求中,較多是要求政府投放更多資源,改善公共服務,如加強對基層市民的支援,落實15年免費教育,增建公屋及居屋等。翻看政府的財政數據,自 2007/08年度起,港府的財政儲備都超過4,500億,有關數字在2011/12年度,更衝破6,000億大關。在一眾政黨看來,當局其實有足夠的資 源在房屋、教育、福利等政策範疇上,作出更多的承擔,所以如預算案在這些方面「交白卷」,他們也便自然而然地出來向政府施壓,希望能夠早日「成功爭取」, 好向選民交代。

不過,港府卻少有增加有關方面的開支,因為賣地收入、印花稅及投資收入,是現時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但這三項收入會隨着地產及投資市場大起大落,導致政府 的收入也極之波動不定。房屋、教育、福利等的開支,則是屬於長期的、持續的經常性開支,一旦大幅增加,在本港經濟轉壞之時,港府便會更為容易連年出現巨額 財赤。這種理性考慮,令港府難以回應政黨、市民的訴求,也導致兩者衝突。

穩定基金 好天留落雨柴

要解決上述的困局,新力量網絡提議成立「財政穩定基金」,以「好天收埋落雨柴」的方式運作,在經濟蓬勃時,將多賺的賣地收入、印花稅及投資收入撥入基金儲起;在經濟不景,上述三項收入因而減少時,港府便可在基金提取儲備,令有關收入變得相對穩定。

這樣,政府便可在財政資源上,有更大的空間可以推行長遠的民生政策,令當局可更有效地回應各方訴求,而政黨、民間針對預算案而發動的抗爭事件,理應也可因而減少。

2013年1月28日星期一

香港生活逼人 律己奮戰抗逆

愈來愈感覺到,在香港生活,就算要求不高,開支也不小。特別是當結婚時,花一大筆支出似乎是無可避免。根據生活易網站去年所作的調查顯示,香港新人的平均結婚開支就達28.2萬元。生兒育女的話,又要為如何負擔教育費、子女生活開支等而煩惱。

港人期望愈大 失望愈大

另一方面,房價又那麼高,買了房子後很可能要長期地將大部分的收入用作償還房貸。早前在網上流傳的一篇「21世紀,月薪三萬元的港人」文章,故事主角由於要擺酒和買樓,慨歎「連翠華都吃不起」。雖然這不一定是真實的故事,但廣受流傳,看來得到不少香港人的認同。

我認為,成家立室的開支大,就是香港人要面對的殘酷現實。我看不到上述現象在短期內有任何改變的理由。我們不要做樂觀主義者,期望像上世紀70、80年代 大部分香港人生活素質皆提高的景象會再回來,否則只會失望。這是我看過著名企管書《Good to Great》裏的「史托克戴爾(James Stockdale)」的故事後,所學到的做人道理。

史托克戴爾是在越戰期間,在越共戰俘營被囚禁的一個美國軍官。作者問史托克戴爾,在戰俘營被囚禁的人中,「哪一種人通常無法堅持到最後?」他說,是樂觀主義者(optimists),因為他們總是期望在短期內被釋放,但經歷了預期多次落空後,不少人因心碎而死。

開源節流 還須力保健康

史托克戴爾接着說,他從這個經驗中學到了很重要的教訓,就是你不能混淆下列兩件事:一方面,你需要懷有最終能取得最後勝利的信念;但另一方面,你要以紀律 去面對殘酷的現實。根據書中所述,史托克戴爾挑起戰俘營指揮官的重任,既要和越共周旋,又要盡一切努力,幫助更多的戰俘不至於崩潰並設法存活下來。 最後他在被囚禁8年後才被釋放。

《Good to Great》作者將史托克戴爾這種二元心態為「史托克戴爾矛盾」,認為這是卓越企業的一個重要特質,相反,一般企業面對殘酷現實之時,很多時會相信困境很 快會過去,不肯積極地改變策略來迎接改變。到了他們認知到困境會持續之時,才作改革,就為時已晚,因為大局已定。

我認為,一般香港人面對成家立室開支大的問題,要積極去開源節流。不過,我明白,大家不一定有很大的空間做上述的事情。所以我反而想提出,我們要努力做自 己能力範圍內可控制的事,如多做運動、早睡早起、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等,以保持身體健康。畢竟,身體健康是應付殘酷現實的最基本條件。

2013年1月21日星期一

美軟件工程 用中國「廉價」勞工?

上星期網絡上廣傳一則關於軟件行業的有趣新聞:一名年薪達25萬美元的美國軟件工程師,被公司發現他把自己的工作以五分之一的價錢,外判給一間於瀋陽的承包公司。

跨國公司減成本 外判中印

承包公司遙距登入工程師的戶口努力工作,而工程師每日傍晚寫電郵向上級滙報進度,以製造他辛勤工作的假象。

這則新聞跟近十年有關全球化的討論同出一轍,跨國公司把工作外判往發展中國家,從而減低經營成本。例如電子產品的生產綫都移到中國大陸、跟英文有關的後勤 工作如文件校對都移到印度、軟件公司都在中國和印度開設研發中心等。六、七年前,我在考慮把自己的青春和前途加注在電腦行業,最擔心的正是軟件業把研發中 心轉移到低成本國家的大趨勢,我怕日後會被人搶飯碗。

如此易外判 難怪飯碗不保

身在矽谷工作的我所經驗的,卻跟上述的說法大為迥異。我設身感受的,不單是研發工作不可能轉移到低成本地區,而且軟件公司更希望盡把所有工程師聚在同一個 辦公室裏。就以傳聞中矽谷工程師年薪平均為十萬美元計,同一開支在其他地區至少可聘請四、五個人,但這就無法解釋為何美國的專業工作簽證(H-1B)多為 軟件工程師,也無法解釋為何在金融風暴裏加州矽谷的樓價有升無跌。

原因不外乎一塊白板。無論現在的通訊科技如何發達,尤其在討論抽象和複雜的問題上,高清視像會議如何讓遠在天涯的同事們若比鄰地會面,也及不上在白板上一人一枝水筆龍飛鳳舞地溝通。

1月上旬,我因為私務回港,其間透過電郵和VPN(虛擬私家網絡)繼續美國的工作。我的工作主要為分析數據,每日收工時,把分析的假設、基礎、過程、結論 通通寫在電郵上,然後發給在美國的同事,美國同事亦會寫同樣的電郵。於是,我每日總花上3小時讀電郵,以緊隨同事們的工作進度與思考過程。但事與願違,電 郵縱然愈發愈多,卻不見得能夠把雜亂紛陳的分析過程解釋得條理分明。這個溝通困難,令我確切地體會到,回到美國跟他們三口六面地討論才是正途。在回美後, 我和同事們只花了半小時,就在白板上完成討論。

我發現有些工作,尤其是抽象複雜、沒有明確問題和解決方法的分析工作,極難外判。那則新聞的主角,他的日常工作竟然可以輕易地外判,自不然要擔心飯碗問 題。反過來,我自己這份工,莫說是外判,就連身處異地亦會出現溝通困難。所以,我的結論是,要保護飯碗,自得往這個方向走去:找份需要白板的工作。

2013年1月14日星期一

向惡制Say No! 港女500不再現

翻炒舊聞一則,為甚麼婚禮人情不多過500元要反面?事件炒作隨主人家婚禮過去結束,可是每天還是有多不勝數的酒席,禮金還是天天的收。婚禮形式過去幾十年不是沒有改變過,主人家怎麼步入如此困局,覺得收少點禮金,平衡不了開支就難以接受?

我覺得這事件可看的不只是爭論港女與否,放諸其他地方也有意義。

喜宴大同小異 是為滿足誰?

物價高漲,酒樓酒店價格上漲,而社會默認人情價不足,主人家當然煩惱。事件中有說法指若是酒店擺酒,今天人情應該給800至1,000元,主人家認為這才能勉強收回成本,且半生不熟的朋友也要邀請,盡量開源。難怪喜帖被戲稱紅色炸彈,若不是真正好友,心裏一定一肚氣。

總有些人求虛榮要富麗堂皇,但沒有理由個個皆是如此。大家心知擺酒席不只要滿足自己,更要滿足長輩。擺酒對賓客有甚麼意義?很多婚禮形式大同小異,由童年 照片開始、中場講幾段話、主人家爛醉送客,走過場了事。若說擺酒是為了讓親友知道主人家結婚了,但想要通知別人,現今方法太多,破費擺酒並非必然。只是若 前提是「酒一定要擺,又不能蝕本」,才會出現港女500事件。

婚姻是維繫社會穩定的制度,有政府監管,又有民間約束形式,但制度不是一成不變。怎樣結婚,我認為是考驗一對新人的策劃能力和執行能力,跟學習、工作、甚 至社運都差不多。遊戲有既定規則,但是有一定角力空間,適當安排,結婚形式可以慢慢調校到你想要的方案,甲選擇旅行結婚,乙選擇不擺酒不旅行只簽字,你操 作成功,大家認可,不是問題。

制度不相容要改 拒約定俗成

反之,你沒有意志,社會給你一套約定俗成的方案,你覺得無法抵抗就套用到自己身上,這個不一定是好事。不相容的制式虛耗心神,搞死自己。教育制度不對,不 想辦法,害死學生;經濟制度不對,害死基層工人;政治制度不對,害死廣大市民。制度不相容就要改,在位者迫你硬吞,不容許改變,時間一到,只能大爆發解 決。種票確保傀儡當選、藉發展計劃陰乾財政儲備、甚至連公司資料都不許查,不容挑戰權力,這不能維持多久。

社會不放鬆,遲早都會爆,爆完或者更好。港女500事件後,人們知道舊路不通,被迫擺昂貴酒席不是辦法,或會有更多人寧找新出路,矛盾自然減少。

2013年1月12日星期六

新一代少磨練 Hong Kong Style不再

聖誕節時,在九龍過港島的地鐵上,碰到一對年約60多歲夫婦,男人挺拔,女士端莊,到佐敦站,身旁空出一座位,男人環顧四周,第一反應看是否有人需要座位,數秒無人坐,男人淡然請夫人坐下,自己立於側,至金鐘。

上一代典範 拼博優雅淡定

我尾隨其後步出車廂,扶手電梯人多擁擠,男人攜夫人走上樓梯,拾階而上,出閘入太古廣場。這對夫婦是上一代香港人的典範,不搶座位,不爭電梯,我在旁觀察,不僅看到其優秀的品格素質,更是感受到心之嚮往的淡定而優雅,令人感動。

翌日,再坐地鐵,又遇一對年約60多歲夫婦,立於座位旁,到大學站,身旁空出一座位,還未等老人反應過來,後面衝出一名20幾歲年輕人一屁股坐上,旁若無人,塞上耳機,玩手機,中途接電話,以我對口音的認知,定是香港本地青年,非大陸遊客。

我母親今年也60多歲,告訴我她在深圳坐地鐵,幾乎每次都有年輕人讓座;但在香港,讓座的年輕人卻不多。

香港過去的光輝歲月,有時代的機遇;但更重要的是那時代香港青年人的拼搏與努力。那個時代的激情和輝煌,通過影視作品傳遍神州大地,直到今時今日,內地人 對香港的嚮往,其實都還來自於上個世紀的Hong Kong Style,內心感受和認知所有關於香港的美好印記,恐怕也都逐漸隨着那個時代的過去而消散。

我想,這也大概能夠解釋為甚麼至今,能讓內地人歡呼雀躍的,仍然還是已年過半百的四大天王。

文化作品最能反應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看看今天香港的音樂影視產品,沒腔沒調、自娛自樂、無病呻吟、故作姿態,早已沒有了Beyond和大時代的Style。如今要看激情與夢想,《超級巨聲》是不行的,恐怕要從《中國好聲音》中去尋找。

棍棒出孝子 港才有希望

一代人改變一個社會,有些「期待中國」的香港人常說,寄望新一代中國領導人,寄望中國新一代等。但香港如何寄望香港年輕一代呢?這種希望的寄託依據又何 在?即使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一個年輕人要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創自己的事業,追求自己的夢想,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和努力,勇於承擔,才能有所成。

沒有經過磨練的年輕人,可以「美麗」,但絕不會「動人」,可以「乖巧」,但做不到「淡定」。讓香港年輕人多經歷一些風雨吧,學學南韓人,地鐵裏必須給老人讓 座,老人教訓年輕人也不要客氣,畢竟「棍棒出孝子,風雨見彩虹」。

最後說一句,本文第一段中的男子,以我見識,認得是香港前任警務處一哥。那日所見,讓我肅然起敬,亦令我對香港警察隊伍的素質充滿信心。有高素質的公務員和警務隊伍,香港依然讓我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