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9日星期一

大學畢業=中產生活 美夢成空

很多朋友在選擇工作時,也看重出路和前途,而將其他考慮放在較後的位置。記得有不少從事會計的朋友都曾跟我抱怨,其工作需要經常加班,因而失去不少私人時間。但此職業卻對自己將來的出路較有保障,故決意堅持。

但最近,港交所發出了一份被認為對會計界影響深遠的諮詢文件,諮詢有關接受在港上市的內地註冊公司採用內地的會計及審計準則以及聘用內地會計師事務所,並希望在明年實行。有論者認為,如果此建議最後能獲通過,香港會計師事務所現時的H股上市公司審計工作會很容易被內地同業搶去。到時候,香港對會計師的需求將大幅減少。

憂會計專業 面臨內地競爭

也許大家會認為,上述論者無限上綱,過分擔憂此措施的影響。但坦白說,當我第一次聽到這新聞,我是有點意外的。我沒有想到,香港會計師在審計方面其中一項最「屈機」的優勢是如此容易因交易所條例的更改而失去。我更想不到,專業人士也開始要直接面對內地同業的挑戰。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象徵意義的轉變。看來,面對來自北方的競爭,獲取中產生活的難度愈來愈大了。

一向認為作為大學畢業生,如果想獲取中產生活,風險最低的方法是成為專業人士(從商的風險在於仕途不一定順利),而在專業界別中,以會計界和教育界的入行門檻最低。因為跟法律界、醫療界和工程界不同,要成為會計師和教師,你在大學讀的本科不一定是會計或教育,分別只需考專業考試和讀教育文憑便可。再者兩專業每年有相對多空缺吸納新人。

然而,工種北移的現象在專業界別也開始出現了。過去10年,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被譽為是「有前途」或「經濟支柱」的行業的職位出現求過於供,先是資訊科技界,然後是貿易業、物流業。下一個行業會是會計界嗎?其實,過往「大學畢業後成為專業人士,然後過中產生活」那種想當然式的美夢是否已成空?為了提升競爭力,我有不少朋友開始向獲取內地的專業資格之路進發,例如參與中國註冊會計師的考試、修讀內地大學的法律課程等。

可是,為了獲取相對富裕休閒的生活,為何我們好像需要比上幾代人付出更大的代價?這是否值得呢?

既然代價大了,我反而在想,我們應否像過去幾代香港人那樣,將追求物質生活的改善放在第一位?相反,我們應否更忠於自己,正如股神巴菲特經常鼓勵年輕人「做你喜歡做的事,不要為錢工作?」就算達不到上述的理想,也許我們可以退而求其次,多放些時間與家人相處。

2009年10月13日星期二

被誤認為日本人 毋須動氣

在葡萄牙參加學術會議,在會場上的咖啡店內,侍應嬸嬸看見我黃皮膚、黑頭髮,想必是客從遠方來,友善地問我從哪裏來,我答曰:「香港。」嬸嬸繼續以葡萄牙人充滿地中海的好客之道,熱情地說:「原來是日本,我最喜歡日本。」

葡嬸誤會 香港屬於日本

我有教養地臉上保持微笑,心裏暗忖:「嘿,又一個自大兼無知的歐洲人!」我當時沒有打斷她,更正她的錯誤,也沒有打算這樣做。一來想聽她的偉論,以知道歐洲人對日本(或香港)的看法,二來我不認為自己有義務去糾正他人之愚昧。

嬸嬸以有限的英語去讚揚,我這位東方之遠客的國家。「你們有世界上最好的工程師,最好的科學技術,日本是第一,然後才到德國。」我繼續微笑,另一位葡萄牙姐姐終於按捺不住,以葡語跟她說了幾句,看來是糾正嬸嬸的政治意識(或地理常識)——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了解遠東 僅知搶飯碗

嬸嬸靦覥地望着我,大概她怕傷害了中葡兩國人民的感情。我自己倒沒有所謂,我的感情又豈會被街上一個無知的二打六傷害呢?咖啡沖好了,我拿起微燙的瓦杯,當是回禮地讚揚葡萄牙的濃咖啡,離開咖啡店,化解了一場外交危機。

說自己來自香港,卻給誤會是日本人,確是有陣陣喜悅。喜悅不是來自這個虛構的「日本人身份」,而是因為對話反映對方的愚昧無知。

我曾經以為在世界是平的今天,人們(尤其是發達國家)好應該對世界多些了解,才發覺原來不單美國人目中無人;連文化根基較深的歐洲,對遠東一大片土地的認識,可能僅限於知道亞洲人搶掉他們不少飯碗而已。

借機窺歐洲人 亞洲看法

心平氣和地聆聽嬸嬸的偉論,從那短短幾句,倒可窺看外國人對亞洲的見解:大概他們很認同日本,很欣賞日本的科技發展;大概他們覺得香港能提供世界水準的服務,才會認為香港屬於日本;大概嬸嬸怕傷害了我弱小的自尊,事後才會靦覥而頓口無言。

教育局所推的愛國教材,指若被誤會是「日本人」,我應該「感到不是味兒」,才是「對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身份抱有正面的態度」。

外國人之誤會,難道不可以是來自他們的愚昧?如果我因嬸嬸的言論而動了氣,我又怎能窺看一個普通的歐洲人對亞洲的睇法?動輒就要感到不是味兒,憑着這脆弱的自尊心,又何能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昂首闊步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