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任未夠一年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剛完成中國之行中,於人民幣升值、美國國債與貿易摩擦方面不算有太大的實質成果。然而,與上任答非所問行錯門口當眾出醜的小布殊總統相比還是好太多了。
特別是在上海面對幾百名上海青年,以及數以萬計的中國互聯網使用者進行的問答會中與學生對話的環節,除了那些問題與問問題的「學生」都是受過特訓與把對話過濾報道的一貫CCTV手法外,奧巴馬仍令中國,特別是網民耳目一新。
信息自由 鞭策領導人
老實說,奧巴馬本身的演講沒有達到他平時的水準——即使內容引用了很多中美歷史。但他回答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的「您知道防火牆嗎?」卻是非常坦率。他說信息自由能使美國的民主制度更加強大,能使他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領導人,因為信息自由迫使他聽到一些不願意聽到的意見,也迫使奧巴馬檢視自己所為,每天都要檢視,要看自己是不是真的為美國人民,做了他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這個中國網民一早就知道的簡單道理,竟然從一個全球最強大國家的領導人口中所出,是多麼難能可貴。
上任總統小布殊的爸爸是總統,爺爺是參議員——高幹子弟弄權對中國人民來說也不是新鮮事。但對超過百分之九十也是漢族的中國人來說,以一個百多年前還是奴隸階級的少數族裔能夠登上權力頂峰是不可思議的事。
奧巴馬本身所代表的可能性與「Audacity of Hope」——無畏的希望,更是他風靡美國人民與他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原因之一。或者這也是他能在胡主席面前提起「3T」——台灣、西藏與天安門中的2T仍能面不改容的本錢吧。
「舞台」經驗 港官堪借鑑
其實奧巴馬並不是西方唯一能言善辯的政治家。只要看看任何一場英國議會辯論,便知道西方與中國的政客在公開演說辯論方面確是天壤之別——我們對江主席的歌藝與胡主席可以在人大會議長時間靜止不動的功力讚不絕口,然而奧巴馬在上海所展現的充分從容自信和舞台經驗,以高超的「擦邊球」言論對自由、民主、平等、努力等等普世價值的推崇貫穿演講與問答,中國建國以來真有如此功力的,恐怕也只有毛主席可相提並論。叫他「奧巴毛」(Obamao),倒是一種認同。
那香港呢?想起那位「係」想強化貧富懸殊制度的政務司司長的輕挑嘴臉,不禁搖頭歎息。
港滬之爭 上海將成贏家
但肯定的是,在香港與上海的競爭中,最終贏家終會是上海,因大多是外資銀行的香港,實在無法擔當這關乎國家民族經濟存亡的責任。過去60年,以美國消費經濟與中國唯一窗口所帶來的香港奇迹已一去不返,只望下次金融海嘯不要這麼快來。
延伸閱讀
奥巴马总统与中国青年举行对话交流会
Manufactured failure: press coverage of Obama in Asia
“I’m a big supporter of non-censorship.”
我为何写博客?——奥巴马回答了这个问题!
[个论]胡泳专栏:新时代外交与网络运用
[个论]开放专栏:看奥巴马与上海青年对话
上海和美国总统 / 闾丘露薇
2009年11月24日星期二
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
香港應向2號港姐學習
還記得當年的香港小姐嗎?那和白雪公主的故事差不多﹐當選後成名嫁得好人家亦是眾多少女的夢想。現在卻是「每況愈下」,特別是今年的那一句「不再平凡、擁抱無限」,與「很傻很天真」實在不遑多讓。然而被形容為「港姐史上平均質素最差的候選港姐」的選美,其實也是和香港的發展史一樣。
熱捧港姐時 香港黃金歲月
香港小姐競選(Miss Hong Kong Pageant,簡稱港姐)是香港大型的選美活動,於二戰後已開始出現,直至1973年由現在被人稱為「CCTVB」的電視台獨家舉辦。在那個沒有互聯網、大眾生活剛到達看電視的水平、缺乏其他各電視台與媒體競爭對手的大環境之下,每年的競選都是盛事。香港亦是在一條上升的方向發展。作為中國唯一的出口,資訊成本還比較高昂的情況下,以製造業與轉口港的中間人身份的香港經濟發展蒸蒸日上。
然而在二十一世紀,一切已經轉變。看着港姐選舉因為有太多其他成名途徑(例如模)與市場開放(尤其是內地)後被其他質素更高的選美比下去而沒落,不免令人欷歔。香港也不正是一樣嗎?除了金融業還健在,其他的行業不是夕陽行業就是要與全世界競爭發展,但在這個只會把資源放在一些極快有錢途的焦點行業的城市裏,發展談何容易? IT?中醫?電力氣車?那與海市蜃樓沒分別。
港姐博客展文采 「巴打」支持
幸好,就在香港小姐的焦點仍在「好靚,好瘦,好白,好可愛」這死胡同裏的時候,二號的以斯帖‧林(編按︰林潔瑜)卻帶給我們驚喜。她其實只是一個平凡不過的香港女孩,即使在平均質素不高的候選港姐中她也絕不是最美的那幾個。然而,她以自己的內涵、面對嘲笑懂自嘲、善用新媒體博客大展文采(她那個比起其他佳麗甚至才女好太多了——會作詩的港姐!),使人看出她的優點,更令具有強大動員力量的高登「巴打」(網民)們由諧謔變成真心支持——並冠以女神稱號。
香港也不是一樣嗎?與其在埋怨這是個無向上流動機會、再無安全地帶的地方,倒不如就博一博,北上發展、自己創新行業、去改變遊戲規則,擺脫這畸形社會結構的壓迫。林小姐的態度與回應實在值得我們學習。高登「巴打」說的對︰「一向港姐都比人話係X扒。與其如此,倒不如選一個滿有內在美,真誠為香港服務成為親善大使,推廣香江的女性。這比起任何外在美都重要。」林小姐,無論你是否成為今屆香港小姐競選冠軍,都許願妳不再平凡、擁抱無限!
熱捧港姐時 香港黃金歲月
香港小姐競選(Miss Hong Kong Pageant,簡稱港姐)是香港大型的選美活動,於二戰後已開始出現,直至1973年由現在被人稱為「CCTVB」的電視台獨家舉辦。在那個沒有互聯網、大眾生活剛到達看電視的水平、缺乏其他各電視台與媒體競爭對手的大環境之下,每年的競選都是盛事。香港亦是在一條上升的方向發展。作為中國唯一的出口,資訊成本還比較高昂的情況下,以製造業與轉口港的中間人身份的香港經濟發展蒸蒸日上。
然而在二十一世紀,一切已經轉變。看着港姐選舉因為有太多其他成名途徑(例如模)與市場開放(尤其是內地)後被其他質素更高的選美比下去而沒落,不免令人欷歔。香港也不正是一樣嗎?除了金融業還健在,其他的行業不是夕陽行業就是要與全世界競爭發展,但在這個只會把資源放在一些極快有錢途的焦點行業的城市裏,發展談何容易? IT?中醫?電力氣車?那與海市蜃樓沒分別。
港姐博客展文采 「巴打」支持
幸好,就在香港小姐的焦點仍在「好靚,好瘦,好白,好可愛」這死胡同裏的時候,二號的以斯帖‧林(編按︰林潔瑜)卻帶給我們驚喜。她其實只是一個平凡不過的香港女孩,即使在平均質素不高的候選港姐中她也絕不是最美的那幾個。然而,她以自己的內涵、面對嘲笑懂自嘲、善用新媒體博客大展文采(她那個比起其他佳麗甚至才女好太多了——會作詩的港姐!),使人看出她的優點,更令具有強大動員力量的高登「巴打」(網民)們由諧謔變成真心支持——並冠以女神稱號。
香港也不是一樣嗎?與其在埋怨這是個無向上流動機會、再無安全地帶的地方,倒不如就博一博,北上發展、自己創新行業、去改變遊戲規則,擺脫這畸形社會結構的壓迫。林小姐的態度與回應實在值得我們學習。高登「巴打」說的對︰「一向港姐都比人話係X扒。與其如此,倒不如選一個滿有內在美,真誠為香港服務成為親善大使,推廣香江的女性。這比起任何外在美都重要。」林小姐,無論你是否成為今屆香港小姐競選冠軍,都許願妳不再平凡、擁抱無限!
2009年7月14日星期二
香港再出發 由拯救毒海學子開始
曾特首近日宣布親率由各司長及局長組成的跨部門「抗毒小組」處理青少年抗毒工作,並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用「急速惡化」、「殺到埋身」及「當前急務」等字眼形容青少年吸毒問題的嚴峻情況。
與此同時,胡主席要縮短意大利G8行程,速速返回北京坐鎮指揮新疆事件。一個關乎整個國家民族和諧、一個關乎社會下一代的前途,他們的夏天實在不好過。
欠身份認同 青少年迷惘
作為新香港人,我的歷史知識和曾特首一樣也是半斤八両,在此不談新疆。但對青少年吸毒問題倒有一些見解。
我認為這是一個典型發達西方社會的現象。社會的富裕發展及貧窮懸殊令青少年被過分物質衝擊以致迷惘-不論是太富裕還是貧窮,他們都要面對同樣的問題。
青少年學生成長的最大痛苦並不在貧窮,而是在身份認同。在於覺得自己甚麼都不是的無助感-那種欠缺自我身份與自信的迷惑。於是有人入黑社會、童黨、為了「埋堆」而被迫做朋輩都在做的事。
鼓勵籌辦活動 發掘創意
所以,先要令他們人生有目標地行動。我們可以定下青少年義工/社會服務的最低時間要求(例如一年40小時)。做義工,既可以回饋社會,也可以擴大他們的生活圈子,並提高他們的社會視野與培養領袖才能。西方社會也有這些項目,效果不錯。
第二,針對貧苦學生,以獎學金的形式贊助他們參加政府投資的課外活動-包括音樂、體育與創意活動。
香港以前的音樂事務統籌處是非常成功的例子。但我們需要更多的資源去籌辦音樂夏令營、校際運動會、小說創作比賽等等。這些項目都可以推動並裝備學生的創意,而創意並不是兩、三年就可以達到的。南美國家委內瑞拉的一個音樂家在貧苦地區推動音樂,也要數十年才取得重大成就。
社工壓力大 增人手紓困
第三,增加處理社區發展問題的社工。社工壓力巨大,而正如香港政府華員會社會工作主任職系分會主席梁建雄所說,香港的社工質素未必全球最好,但他們的工作量卻是全世界發達地區中最高的,所以在這方面政府絕對需要增加人手。
香港以前也有過全民運動,由反貪污到反垃圾蟲,都要經十幾年的努力才看見成果。人生能有幾個十年?下一代的前途也是香港的前途。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對下一代社會棟樑的拯救、為整體文化轉型,並建設一個向上流動性高的社會結構。香港怎樣再出發?就由這一仗開始。
與此同時,胡主席要縮短意大利G8行程,速速返回北京坐鎮指揮新疆事件。一個關乎整個國家民族和諧、一個關乎社會下一代的前途,他們的夏天實在不好過。
欠身份認同 青少年迷惘
作為新香港人,我的歷史知識和曾特首一樣也是半斤八両,在此不談新疆。但對青少年吸毒問題倒有一些見解。
我認為這是一個典型發達西方社會的現象。社會的富裕發展及貧窮懸殊令青少年被過分物質衝擊以致迷惘-不論是太富裕還是貧窮,他們都要面對同樣的問題。
青少年學生成長的最大痛苦並不在貧窮,而是在身份認同。在於覺得自己甚麼都不是的無助感-那種欠缺自我身份與自信的迷惑。於是有人入黑社會、童黨、為了「埋堆」而被迫做朋輩都在做的事。
鼓勵籌辦活動 發掘創意
所以,先要令他們人生有目標地行動。我們可以定下青少年義工/社會服務的最低時間要求(例如一年40小時)。做義工,既可以回饋社會,也可以擴大他們的生活圈子,並提高他們的社會視野與培養領袖才能。西方社會也有這些項目,效果不錯。
第二,針對貧苦學生,以獎學金的形式贊助他們參加政府投資的課外活動-包括音樂、體育與創意活動。
香港以前的音樂事務統籌處是非常成功的例子。但我們需要更多的資源去籌辦音樂夏令營、校際運動會、小說創作比賽等等。這些項目都可以推動並裝備學生的創意,而創意並不是兩、三年就可以達到的。南美國家委內瑞拉的一個音樂家在貧苦地區推動音樂,也要數十年才取得重大成就。
社工壓力大 增人手紓困
第三,增加處理社區發展問題的社工。社工壓力巨大,而正如香港政府華員會社會工作主任職系分會主席梁建雄所說,香港的社工質素未必全球最好,但他們的工作量卻是全世界發達地區中最高的,所以在這方面政府絕對需要增加人手。
香港以前也有過全民運動,由反貪污到反垃圾蟲,都要經十幾年的努力才看見成果。人生能有幾個十年?下一代的前途也是香港的前途。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對下一代社會棟樑的拯救、為整體文化轉型,並建設一個向上流動性高的社會結構。香港怎樣再出發?就由這一仗開始。
2009年6月1日星期一
棄求六四真相 新生代之悲哀
20年前的6月,我還在讀小學。那6月初晚上,我看見父母流淚。我知道北京學生在天安門靜坐訴求運動以武力鎮壓終結。原來遙遠的祖國,在那幾個月緊貼着我。之後出國為讀書前途掙扎,對此事感覺迷糊;這也是這一代新香港人寫照。
但近來城中言論,由陳一諤的「學生犯錯論」、曾蔭權「經濟發展論」到呂智偉「學生持械殺人論」等,卻再次刺激着早已漸淡忘的記憶。原來六四已經變成一件「仍未有共識仍未成熟」的事件。
六四事件 百年民主運動之一
雖然我那時還小,但有一些事實還是無可否認的。政府動用軍隊鎮壓平民,以機關槍對準無武裝的請願學生。只要在網上作不多於一個小時的搜尋,就能找到當年的資訊。全世界的報紙、照片、與新聞片段也沒可能一起作假吧?
要求反貪反腐並不只是北京學生的專利,更是中國民主運動已經有百多年歷史其中一個重要元素之一。由百日維新、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到六四事件,都顯示出中華民族對理想制度的追求。
香港的例子證明了一個由外國統治的現代化華人廉潔社會是可行的;台灣則達成了中國5,000年歷史上,首次政權和平交替的例子。雖然還不是完美,但我們確實知道,民主、公民權益是應該爭取的——在不破壞社會、鼓吹對抗、狂瘋的階級思想鬥爭前提下。這正是社會科學的範疇,是通識教育的重點之一。
不聞不問 是制度的錯嗎?
問題是,大部分新香港人對種種近代中國大事好像仍不聞不問。年輕的皇仁生說他們有修讀中史,但「因為考試冇考,老師冇乜點教(六四)」。連孫中山先生的母校學生也如此,其他青少年的知識就可想而知。如果是中國的學生,那還情有可原。但在資訊自由的香港,這境況只能令人搖頭歎息。究竟這是香港教育制度的錯,還是新香港人本身根本缺乏國際視野?
在香港,我們可以就社會政治事件作出評論探討。這正是香港在大中華地區的優勝之處。當內地評議六四甚至是制度研究的活動仍然是噤若寒蟬之時,香港的未來主人翁卻放棄追求真相的機會,實在可悲。想下一代人去為此事作合理討論,只怕再多的「通識教學」也不能做到。我們這一代人恐怕永遠也不會有像華叔一樣的人,倒是千千萬萬個頂得住解放軍的青年發展網絡特工吧!
但近來城中言論,由陳一諤的「學生犯錯論」、曾蔭權「經濟發展論」到呂智偉「學生持械殺人論」等,卻再次刺激着早已漸淡忘的記憶。原來六四已經變成一件「仍未有共識仍未成熟」的事件。
六四事件 百年民主運動之一
雖然我那時還小,但有一些事實還是無可否認的。政府動用軍隊鎮壓平民,以機關槍對準無武裝的請願學生。只要在網上作不多於一個小時的搜尋,就能找到當年的資訊。全世界的報紙、照片、與新聞片段也沒可能一起作假吧?
要求反貪反腐並不只是北京學生的專利,更是中國民主運動已經有百多年歷史其中一個重要元素之一。由百日維新、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到六四事件,都顯示出中華民族對理想制度的追求。
香港的例子證明了一個由外國統治的現代化華人廉潔社會是可行的;台灣則達成了中國5,000年歷史上,首次政權和平交替的例子。雖然還不是完美,但我們確實知道,民主、公民權益是應該爭取的——在不破壞社會、鼓吹對抗、狂瘋的階級思想鬥爭前提下。這正是社會科學的範疇,是通識教育的重點之一。
不聞不問 是制度的錯嗎?
問題是,大部分新香港人對種種近代中國大事好像仍不聞不問。年輕的皇仁生說他們有修讀中史,但「因為考試冇考,老師冇乜點教(六四)」。連孫中山先生的母校學生也如此,其他青少年的知識就可想而知。如果是中國的學生,那還情有可原。但在資訊自由的香港,這境況只能令人搖頭歎息。究竟這是香港教育制度的錯,還是新香港人本身根本缺乏國際視野?
在香港,我們可以就社會政治事件作出評論探討。這正是香港在大中華地區的優勝之處。當內地評議六四甚至是制度研究的活動仍然是噤若寒蟬之時,香港的未來主人翁卻放棄追求真相的機會,實在可悲。想下一代人去為此事作合理討論,只怕再多的「通識教學」也不能做到。我們這一代人恐怕永遠也不會有像華叔一樣的人,倒是千千萬萬個頂得住解放軍的青年發展網絡特工吧!
2009年4月20日星期一
港人曾經歧視苦 何必嘲弄菲傭
近來陶傑這香江才子一篇遊戲文章,把另一個國家的人民大大傷害了。老實說,如果把那文章直譯到中文,我們都只會一笑置之——他那指桑罵槐的風格,無論是神州、董建華、還是憤青都無一倖免。他的風格以英文表達是否傳神在此不論,倒是媒體與民間的回應直令人不安。
菲傭示威 媒體報道低調
媒體對印尼及菲律賓族裔的周末大遊行低調報道。那不是幾十人的示威,而是數千人連續數個周末的遊行。大部分報紙卻只對社民連在立法會裏說「不該」是否不該大量報道;至於網上論壇對菲律賓抗議的惡毒回應,由賓賓到死賓奴等等,那坦蕩蕩的歧視,已不是陶傑那篇失敗英文刻薄文章的層次。
雖說香港是國際城市,其實差不多95%的居民是華人。由百多年起,英國殖民地時代對被統治的市民階級化,我們已經被灌輸了「高級華人」,「阿差」等的錯誤概念——即使當時已被大英帝國統治的印度與尼泊爾裔人士為英國人在戰場上打生打死已獲得擔任公職的權利,比香港居民高級。至於對內地同胞的稱呼,更不用多講了。
現今香港好像已習慣了歧視與被歧視。由年齡、性別、膚色、口音、學歷、收入、甚至性取向等等,只要不符合社會上成功的樣式便互相歧視,以不堪入耳的稱呼去羞辱對方。為甚麼我們不可以包容一下,理解分別,去學習對方的優點呢?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嗎?
加國少數族裔 公平對待
作為在加拿大長住的香港人,我是少數族裔,但也受公平對待。即使歧視是人類排斥異己的本性,只要你努力向上,總能被社會接納認同的。
或者你要做到120分但亦並非難比登天。所以加籍華人能當上總督與市長,華裔在美國甚至能做能源部與商務部部長。那香港開埠以來,除了夏佳理與喬寶寶外,真正被香港人接納的東亞裔人士又有幾個?作為出國接受教育比率最多的新香港人,你們真的可以把香港人對其他族裔說的形容詞告訴外國朋友而不感到難為情嗎?
「玫瑰,不管換個甚麼名字,還是一樣的芬芳;人類,不論有甚麼顏色,應有一樣的尊重。」香港融樂會倡議總監王惠芬在她的卡片上如此說。只可惜,在一個思想守舊、只重功利、文化一元的社會裏,再多的種族歧視條例也只是空談。溫總說不進則退,對這個死氣沉沉缺乏創意仍然停留在「叻,我至叻」的城市也是一針見血。
菲傭示威 媒體報道低調
媒體對印尼及菲律賓族裔的周末大遊行低調報道。那不是幾十人的示威,而是數千人連續數個周末的遊行。大部分報紙卻只對社民連在立法會裏說「不該」是否不該大量報道;至於網上論壇對菲律賓抗議的惡毒回應,由賓賓到死賓奴等等,那坦蕩蕩的歧視,已不是陶傑那篇失敗英文刻薄文章的層次。
雖說香港是國際城市,其實差不多95%的居民是華人。由百多年起,英國殖民地時代對被統治的市民階級化,我們已經被灌輸了「高級華人」,「阿差」等的錯誤概念——即使當時已被大英帝國統治的印度與尼泊爾裔人士為英國人在戰場上打生打死已獲得擔任公職的權利,比香港居民高級。至於對內地同胞的稱呼,更不用多講了。
現今香港好像已習慣了歧視與被歧視。由年齡、性別、膚色、口音、學歷、收入、甚至性取向等等,只要不符合社會上成功的樣式便互相歧視,以不堪入耳的稱呼去羞辱對方。為甚麼我們不可以包容一下,理解分別,去學習對方的優點呢?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嗎?
加國少數族裔 公平對待
作為在加拿大長住的香港人,我是少數族裔,但也受公平對待。即使歧視是人類排斥異己的本性,只要你努力向上,總能被社會接納認同的。
或者你要做到120分但亦並非難比登天。所以加籍華人能當上總督與市長,華裔在美國甚至能做能源部與商務部部長。那香港開埠以來,除了夏佳理與喬寶寶外,真正被香港人接納的東亞裔人士又有幾個?作為出國接受教育比率最多的新香港人,你們真的可以把香港人對其他族裔說的形容詞告訴外國朋友而不感到難為情嗎?
「玫瑰,不管換個甚麼名字,還是一樣的芬芳;人類,不論有甚麼顏色,應有一樣的尊重。」香港融樂會倡議總監王惠芬在她的卡片上如此說。只可惜,在一個思想守舊、只重功利、文化一元的社會裏,再多的種族歧視條例也只是空談。溫總說不進則退,對這個死氣沉沉缺乏創意仍然停留在「叻,我至叻」的城市也是一針見血。
2009年3月2日星期一
紐倫港的生與死
在金融風暴當前﹐全世界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作為Ground Zero的美國紐約﹐單單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已經損失了17,000個職位。曾經雄霸華爾街的五大投行從此不復存在。有人說﹐紐約玩完了﹐浦東站起來。其實﹐紐約對人才的開放與其金融和銀行業外的再生力,將確保它全球性的金融中心的地位。那再生力﹐就是創意。
城市發展3T (Technology, Talent, Tolerance)
簡·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裡說過﹐城市真正增長的引擎是以其不同的經濟和社會結構來衡量的。當紐約那些投行從業者破產之時﹐卻是市場把被瘋狂推高的樓價解咒的時候。對時裝設計師、音樂家、導演、藝術家、心理醫生等來說﹐那正是搬進來的好時機。許多不同專業和不同類型的人擠在密集的環境 -- 正是創造新事物的重要催化劑。創新力,從長遠來看,便是保持城市活力和相關性的元素。
要吸引這些不同行業的創作人來生活工作﹐城市需要有其可取之處。美國城市學者李查德·弗羅里達在《創意階層的崛起》一書中指出﹐經研究資料顯示﹐城市的健康發展﹐與人才,寬容度,科技發展力有莫大關係。一個有寬容度與自由﹐而不是一大堆購物商場的城市才會吸引人才﹔一個尊重科研的環境﹐而不是只把電話當作潮流玩意的城市才會鼓勵創新。
那香港有嗎? 論寬容度﹐我們遇到那些極右翼宗教團體抓著社會道德標準話語權﹐儼如淫審處的幕後操縱者﹐甚至有認為保障同居同志的條文,會造成「愛滋病增加」的言論﹔ 論尊重科研﹐數碼港的偷天換日還歷歷在目﹐就更不要問中藥港了﹔論人才﹐可從最近香港動畫師奪得國際大獎,日本主辦機構願出錢出力,建議港府協助舉行頒獎禮,卻被一句"沒有餘錢搞典禮﹐也無任何利益"所拒絕一事看出來。
西九·明天的幻象
雖然香港今年的財政預算案裡有提出要拓展經濟新領域 -- 創意經濟﹐然而這些人工比奧巴馬還高的政務官團隊已被一河之隔的深圳官員超越。去年年底﹐深圳成功爭取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設計之都」稱號﹐成為創意城市網路十六個城市中唯一的中國城市。2007年深圳文化產業增加值更達465.5億元,佔GDP6.9%。而香港在政府以金融業為首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下,創意產業只佔GDP的2%。預算案裡那區區三年三億元的「其他創意產業支援」﹐實在來得太遲太少。老實說﹐2010的上海世博除了展示「八達通」我們還有甚麼? 可能只有《西九·明天的幻象》罷﹗
延伸閱讀:
How the Crash Will Reshape America (The Atlantic, March 2009)
三城記 Nylonkong - A Tale Of Three Cities
深圳設計:特區政策優勢淡化後的新增長點?
香港可否成為創意之都? 科大商學院組織管理學系教授及系主任 李家濤
創意經濟以人為本
2.15「維護公民社會價值,反對宗教右翼霸權」大遊行
寫在道德戰火中的無人地帶
明光社
香港科技未來的「新方向」在哪裏?
絕望的香港創作人 John Chan
奠‧香港創意工業的死亡之日
為甚麼香港人的創意總是搞不起來?
動畫鏗鏘集-隱蔽老人
城市發展3T (Technology, Talent, Tolerance)
簡·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裡說過﹐城市真正增長的引擎是以其不同的經濟和社會結構來衡量的。當紐約那些投行從業者破產之時﹐卻是市場把被瘋狂推高的樓價解咒的時候。對時裝設計師、音樂家、導演、藝術家、心理醫生等來說﹐那正是搬進來的好時機。許多不同專業和不同類型的人擠在密集的環境 -- 正是創造新事物的重要催化劑。創新力,從長遠來看,便是保持城市活力和相關性的元素。
要吸引這些不同行業的創作人來生活工作﹐城市需要有其可取之處。美國城市學者李查德·弗羅里達在《創意階層的崛起》一書中指出﹐經研究資料顯示﹐城市的健康發展﹐與人才,寬容度,科技發展力有莫大關係。一個有寬容度與自由﹐而不是一大堆購物商場的城市才會吸引人才﹔一個尊重科研的環境﹐而不是只把電話當作潮流玩意的城市才會鼓勵創新。
那香港有嗎? 論寬容度﹐我們遇到那些極右翼宗教團體抓著社會道德標準話語權﹐儼如淫審處的幕後操縱者﹐甚至有認為保障同居同志的條文,會造成「愛滋病增加」的言論﹔ 論尊重科研﹐數碼港的偷天換日還歷歷在目﹐就更不要問中藥港了﹔論人才﹐可從最近香港動畫師奪得國際大獎,日本主辦機構願出錢出力,建議港府協助舉行頒獎禮,卻被一句"沒有餘錢搞典禮﹐也無任何利益"所拒絕一事看出來。
西九·明天的幻象
雖然香港今年的財政預算案裡有提出要拓展經濟新領域 -- 創意經濟﹐然而這些人工比奧巴馬還高的政務官團隊已被一河之隔的深圳官員超越。去年年底﹐深圳成功爭取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設計之都」稱號﹐成為創意城市網路十六個城市中唯一的中國城市。2007年深圳文化產業增加值更達465.5億元,佔GDP6.9%。而香港在政府以金融業為首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下,創意產業只佔GDP的2%。預算案裡那區區三年三億元的「其他創意產業支援」﹐實在來得太遲太少。老實說﹐2010的上海世博除了展示「八達通」我們還有甚麼? 可能只有《西九·明天的幻象》罷﹗
延伸閱讀:
How the Crash Will Reshape America (The Atlantic, March 2009)
三城記 Nylonkong - A Tale Of Three Cities
深圳設計:特區政策優勢淡化後的新增長點?
香港可否成為創意之都? 科大商學院組織管理學系教授及系主任 李家濤
創意經濟以人為本
2.15「維護公民社會價值,反對宗教右翼霸權」大遊行
寫在道德戰火中的無人地帶
明光社
香港科技未來的「新方向」在哪裏?
絕望的香港創作人 John Chan
奠‧香港創意工業的死亡之日
為甚麼香港人的創意總是搞不起來?
動畫鏗鏘集-隱蔽老人
2009年1月12日星期一
女星洩春光 與辱國何干?
剛送走了多事的2008﹐想不到09年不夠一星期便來了個Deja vu -- 又一個艷照門。不過今次的主角"更壞更腐敗"﹐因為那是中國著名女星章子怡與外國未婚夫的比堅尼沙灘照。看著二人在沙灘上的親密纏綿﹐中國網民(特別是男性)不禁罵聲四起。
露乳、撫吻玉臀確是大膽動作。然而﹐這是在一個遙遠加勒比海的小島沙灘上和自己未婚夫的恩愛行為﹐不能說是荒淫無恥吧。章小姐是以演藝為事業的中國女性﹐並不是國寶。 說她崇洋媚外喪權辱國﹐只不過是近代中國人自卑情意結作祟吧了。
曾積弱百年 致集體自卑
為何自卑呢?當然與中國百年積弱有關。自十九世紀西方列強鴉片戰爭的蹂躪開始﹐中國人就被稱為東亞病夫﹐尊嚴盡喪。雖然1949年建國後的抗美援朝打得美軍不敢再輕視解放軍﹐李小龍的中國功夫也大聲地宣告了「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但中國人運動不行的「病夫」形象仍揮之不去。於是國家培育了大批優秀運動員。1984年奧運會零的突破到2008年北京奧運金榜之首後﹐中國人終於也在體育上成為第一。
在中國變成政治大國、軍事強國、經濟巨人、體育健將林立之後﹐竟然還為中國女星在海外與她老外未婚夫的偷拍照而群起攻之。如果是中國男星與外國女星的親熱照﹐結果恐怕會是天淵之別。因為她是「鬼妹」﹐是高人一等的 -- 中國文化中的「深層階級觀」與近代的「集體自卑情意結」原來未曾離開我們。
排斥方大同 大香港情意結
在最近的叱吒頒獎禮上﹐新進男歌手方大同奪得男歌手金獎。用國語演譯作曲的他﹐竟引來香港年輕網民說因為他不唱廣東歌﹐而不夠「Local」的評價。即使方大同的母親是香港人﹐自己也在香港住了十年以上﹐就因為他不是唱那些大路K歌(廣東話)和沒有美男子的條件,就被定為非香港歌手。無論那是對國語歌的恐懼﹐或是歧視內地長大的方大同之「深層階級觀」﹐方大同的確因為與香港樂壇普遍歌手不同而受批評。
香港是一個華洋雜處的地方。網民對章子怡的艷照門較多包容﹐顯然較內地網民少了點「集體自卑情意結」。可惜對方大同不夠「Local」的批評﹐卻無意間顯示出「大香港情意結」。新香港人如何自處﹐還須好好學習。
露乳、撫吻玉臀確是大膽動作。然而﹐這是在一個遙遠加勒比海的小島沙灘上和自己未婚夫的恩愛行為﹐不能說是荒淫無恥吧。章小姐是以演藝為事業的中國女性﹐並不是國寶。 說她崇洋媚外喪權辱國﹐只不過是近代中國人自卑情意結作祟吧了。
曾積弱百年 致集體自卑
為何自卑呢?當然與中國百年積弱有關。自十九世紀西方列強鴉片戰爭的蹂躪開始﹐中國人就被稱為東亞病夫﹐尊嚴盡喪。雖然1949年建國後的抗美援朝打得美軍不敢再輕視解放軍﹐李小龍的中國功夫也大聲地宣告了「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但中國人運動不行的「病夫」形象仍揮之不去。於是國家培育了大批優秀運動員。1984年奧運會零的突破到2008年北京奧運金榜之首後﹐中國人終於也在體育上成為第一。
在中國變成政治大國、軍事強國、經濟巨人、體育健將林立之後﹐竟然還為中國女星在海外與她老外未婚夫的偷拍照而群起攻之。如果是中國男星與外國女星的親熱照﹐結果恐怕會是天淵之別。因為她是「鬼妹」﹐是高人一等的 -- 中國文化中的「深層階級觀」與近代的「集體自卑情意結」原來未曾離開我們。
排斥方大同 大香港情意結
在最近的叱吒頒獎禮上﹐新進男歌手方大同奪得男歌手金獎。用國語演譯作曲的他﹐竟引來香港年輕網民說因為他不唱廣東歌﹐而不夠「Local」的評價。即使方大同的母親是香港人﹐自己也在香港住了十年以上﹐就因為他不是唱那些大路K歌(廣東話)和沒有美男子的條件,就被定為非香港歌手。無論那是對國語歌的恐懼﹐或是歧視內地長大的方大同之「深層階級觀」﹐方大同的確因為與香港樂壇普遍歌手不同而受批評。
香港是一個華洋雜處的地方。網民對章子怡的艷照門較多包容﹐顯然較內地網民少了點「集體自卑情意結」。可惜對方大同不夠「Local」的批評﹐卻無意間顯示出「大香港情意結」。新香港人如何自處﹐還須好好學習。
2008年12月9日星期二
海嘯改變人生 三代不同獨白
新香港人寫了差不多一年了。當時創造這空間的原意﹐是給第四代香港人一個在主流媒體發聲的空間。一年了,我想以博客形式的遊戲文章來作個紀念﹐即使他們都是我認識的人。
廠佬的黃昏
我是戰後出生的。在香港輕工業興起的時候緊跟大隊賺第一桶金﹐也曾與未成超級暴發戶的大劉同檯品酒﹐搭上內地官員時又撈了個甚麼人大代表玩玩。當然﹐二奶也包了不少。曾經﹐這是一種很寫意的生活。
只是﹐沒有遠見的香港政府與我﹐並沒有把山寨廠的長遠發展當成一回事。十年﹐二十年過去了﹐仍然是那幾種玩具與服裝。然後﹐金融風暴沙士毒玩具毒奶金融海嘯等等把我弄得雞無鴨血。和上面合作的生意也被人用計騙了去。在外地讀書的不肖子醉酒駕車撞死人。到六十歲生日那天﹐醫生告訴我有前列腺癌。我瞞著家人﹐自己上深圳做手術。
沒人可傾訴﹐唯有寫博客。這是我第一篇文章。
金童之末路
我今年四十六歲﹐是其中一間四大會計師樓的合夥人。我是憑雷曼兄弟這客戶上位的。對了﹐就是那間天殺的投資銀行。我是負責那客戶的主要合夥人。今天解僱我的決定被三分二的合夥人投票贊成通過。十多年的血汗就這樣一筆勾銷。
我還記得自己高考成績不理想﹐進不到大學。費了好大的勁才好不容易擠進四大會計師樓由低做起。我沒有結婚﹐會計師樓的人都說我是大長今。但我無法抽離。97年做了負資產﹐直至八年後才翻身。現在一個海嘯﹐甚麼都沒有了。
沒人可傾訴﹐唯有寫博客。這是我在超高級超高層豪宅的天台上最後一篇文章。
創作與地獄
作為最後一代在殖民地時代長大的香港人﹐我選擇了一門不賺錢的行業 -- 做作家。為了那虛無縹緲的所謂理想﹐我浮浮沉沉九年了。沒有買股票﹐更沒有買樓花﹐永遠在綜援線上下徘徊。結果﹐九年感情的女朋友終於受不了分手。
在香港真的是沒錢沒尊嚴嗎?沒有市場價值的才能就不是才能嗎?為甚麼就是養不起寫作的人?朋友可憐我﹐給我在花園街做小販賣炸豆腐的工作機會。這就是追求理想的下場嗎?香港不是文化沙漠。香港是文化地獄。
沒人可傾訴﹐唯有寫博客。這是我以作家為職業的最後一篇文章。
廠佬的黃昏
我是戰後出生的。在香港輕工業興起的時候緊跟大隊賺第一桶金﹐也曾與未成超級暴發戶的大劉同檯品酒﹐搭上內地官員時又撈了個甚麼人大代表玩玩。當然﹐二奶也包了不少。曾經﹐這是一種很寫意的生活。
只是﹐沒有遠見的香港政府與我﹐並沒有把山寨廠的長遠發展當成一回事。十年﹐二十年過去了﹐仍然是那幾種玩具與服裝。然後﹐金融風暴沙士毒玩具毒奶金融海嘯等等把我弄得雞無鴨血。和上面合作的生意也被人用計騙了去。在外地讀書的不肖子醉酒駕車撞死人。到六十歲生日那天﹐醫生告訴我有前列腺癌。我瞞著家人﹐自己上深圳做手術。
沒人可傾訴﹐唯有寫博客。這是我第一篇文章。
金童之末路
我今年四十六歲﹐是其中一間四大會計師樓的合夥人。我是憑雷曼兄弟這客戶上位的。對了﹐就是那間天殺的投資銀行。我是負責那客戶的主要合夥人。今天解僱我的決定被三分二的合夥人投票贊成通過。十多年的血汗就這樣一筆勾銷。
我還記得自己高考成績不理想﹐進不到大學。費了好大的勁才好不容易擠進四大會計師樓由低做起。我沒有結婚﹐會計師樓的人都說我是大長今。但我無法抽離。97年做了負資產﹐直至八年後才翻身。現在一個海嘯﹐甚麼都沒有了。
沒人可傾訴﹐唯有寫博客。這是我在超高級超高層豪宅的天台上最後一篇文章。
創作與地獄
作為最後一代在殖民地時代長大的香港人﹐我選擇了一門不賺錢的行業 -- 做作家。為了那虛無縹緲的所謂理想﹐我浮浮沉沉九年了。沒有買股票﹐更沒有買樓花﹐永遠在綜援線上下徘徊。結果﹐九年感情的女朋友終於受不了分手。
在香港真的是沒錢沒尊嚴嗎?沒有市場價值的才能就不是才能嗎?為甚麼就是養不起寫作的人?朋友可憐我﹐給我在花園街做小販賣炸豆腐的工作機會。這就是追求理想的下場嗎?香港不是文化沙漠。香港是文化地獄。
沒人可傾訴﹐唯有寫博客。這是我以作家為職業的最後一篇文章。
2008年11月3日星期一
奧巴馬崛起 網絡戰顯威力
明天﹐美國人將會選出他們的第44任總統。奧巴馬與麥凱恩﹐黑人與老人之戰﹐無論誰當選都會打破以往的記錄,對美國甚至世界意義重大。
一如克林頓所說﹐奧巴馬在互聯網上的凝聚力與動員力是前所未見的。奧巴馬的崛起告訴我們﹐「長尾理論」已開始在政治層面中產生巨大影響。「長尾理論」﹐是網絡2.0世代的新理論﹐形容透過網絡工具幫助下才可能發生的現象:只要渠道足夠大,非主流的、 需求量小的商品銷量也能夠和主流的、需求量大的商品銷量相匹敵。這是對傳統「20/80定律」概念之徹底叛逆。
Y世代「長尾」參與 勝傳統模式
奧巴馬競選策略的特別之處﹐在於他成功以「長尾理論」整合互聯網科技與政治組織運動。以強調志願者的參與和大規模反饋,奧巴馬樹立了一個巨大複雜的選舉機器。它成功地擊敗了以希拉莉為首的小數巨額捐獻者操控的候選模式(「20/80定律」)﹐也以其動員力把麥凱恩的團隊比下去。Facebook創辦人也是奧巴馬競選團的成員之一。至2008年六月奧巴馬競選團已經擁有750,000個志願者﹐8,000 個團體﹐與 30,000個集會。這些大都是政治「長尾」人﹔不是傳統熱衷參與政治的美國人﹐倒是在9/11事件後長大的X/Y世代青年人。
回看我們這代未曾真正參與八九十年代民主運動的香港人﹐本來對政治也很冷淡。不過回歸後那七年的混亂及不堪回首的經歷﹐衝擊了還在大學讀書與剛出來社會做事深受其害的青年人。於是﹐我們有三十會、有零三七一大遊行、有高登論壇把主流媒體忽視的政客言行惡搞。這代人的行為與「民主元老」等也許分別不大﹐但互聯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給我們發聲﹐積少成多影響社會。一則新聞可能只是「一日鮮」﹐但博客卻可以不斷更新傳播﹐揮之不去。
社民連勝出 互聯網功不可沒
以網絡為組織工具﹐強調志願者的參與﹐非集中化的團隊 -- 這就是長尾政治。由網絡2.0到企業2.0到白宮2.0雖然只不過數年時間﹐但這絕不是曇花一現的現象。當個人思想與能力可被直接聽見與發掘的時候﹐傳統競選模式將會被淘汰。極左陣線香港社民連「長毛共和」之所以能夠勝出﹐ 其跨層面的網絡宣傳與年青化的網上動員力(例如 「我投民建聯」)是不容忽視的原因。美國人已經醒覺了。那盡奶所能差點中蕉的香港議員呢﹖恐怕要在九年後的香港普選才知道吧。
延伸閱讀:
掟蕉政治學
掟蕉政治學
社民連現象
社會民主連線
香港政治的Web 2.0年代
社民連的「力量」在哪裡?
Hong Kong: Banana Politics
Youtube - 黃毓民終於要出蕉了
Youtube - 梁國雄請曾蔭權食蕉
YouTube - 毓民大舊向曾蔭權掟蕉抗議@立法會行政長官施政報告(2008-10-15)
Obama:
尋「港版奧巴馬」 改變香港
It's time
The Long Tail
Long Tail Politics
Who is this guy Obama
The Amazing Money Machine
Obama as we knew him... man and boy
Barack Obama and The Long Tail of Politics
P.S:
By the end of the campaign, myBarackObama.com chalked up some 1.5 million accounts. And Obama raised a record-breaking $600 million in contributions from more than three million people, many of whom donated through the web. -Propelled by Internet, Barack Obama Wins Presidency
一如克林頓所說﹐奧巴馬在互聯網上的凝聚力與動員力是前所未見的。奧巴馬的崛起告訴我們﹐「長尾理論」已開始在政治層面中產生巨大影響。「長尾理論」﹐是網絡2.0世代的新理論﹐形容透過網絡工具幫助下才可能發生的現象:只要渠道足夠大,非主流的、 需求量小的商品銷量也能夠和主流的、需求量大的商品銷量相匹敵。這是對傳統「20/80定律」概念之徹底叛逆。
Y世代「長尾」參與 勝傳統模式
奧巴馬競選策略的特別之處﹐在於他成功以「長尾理論」整合互聯網科技與政治組織運動。以強調志願者的參與和大規模反饋,奧巴馬樹立了一個巨大複雜的選舉機器。它成功地擊敗了以希拉莉為首的小數巨額捐獻者操控的候選模式(「20/80定律」)﹐也以其動員力把麥凱恩的團隊比下去。Facebook創辦人也是奧巴馬競選團的成員之一。至2008年六月奧巴馬競選團已經擁有750,000個志願者﹐8,000 個團體﹐與 30,000個集會。這些大都是政治「長尾」人﹔不是傳統熱衷參與政治的美國人﹐倒是在9/11事件後長大的X/Y世代青年人。
回看我們這代未曾真正參與八九十年代民主運動的香港人﹐本來對政治也很冷淡。不過回歸後那七年的混亂及不堪回首的經歷﹐衝擊了還在大學讀書與剛出來社會做事深受其害的青年人。於是﹐我們有三十會、有零三七一大遊行、有高登論壇把主流媒體忽視的政客言行惡搞。這代人的行為與「民主元老」等也許分別不大﹐但互聯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給我們發聲﹐積少成多影響社會。一則新聞可能只是「一日鮮」﹐但博客卻可以不斷更新傳播﹐揮之不去。
社民連勝出 互聯網功不可沒
以網絡為組織工具﹐強調志願者的參與﹐非集中化的團隊 -- 這就是長尾政治。由網絡2.0到企業2.0到白宮2.0雖然只不過數年時間﹐但這絕不是曇花一現的現象。當個人思想與能力可被直接聽見與發掘的時候﹐傳統競選模式將會被淘汰。極左陣線香港社民連「長毛共和」之所以能夠勝出﹐ 其跨層面的網絡宣傳與年青化的網上動員力(例如 「我投民建聯」)是不容忽視的原因。美國人已經醒覺了。那盡奶所能差點中蕉的香港議員呢﹖恐怕要在九年後的香港普選才知道吧。
延伸閱讀:
掟蕉政治學
掟蕉政治學
社民連現象
社會民主連線
香港政治的Web 2.0年代
社民連的「力量」在哪裡?
Hong Kong: Banana Politics
Youtube - 黃毓民終於要出蕉了
Youtube - 梁國雄請曾蔭權食蕉
YouTube - 毓民大舊向曾蔭權掟蕉抗議@立法會行政長官施政報告(2008-10-15)
Obama:
尋「港版奧巴馬」 改變香港
It's time
The Long Tail
Long Tail Politics
Who is this guy Obama
The Amazing Money Machine
Obama as we knew him... man and boy
Barack Obama and The Long Tail of Politics
P.S:
By the end of the campaign, myBarackObama.com chalked up some 1.5 million accounts. And Obama raised a record-breaking $600 million in contributions from more than three million people, many of whom donated through the web. -Propelled by Internet, Barack Obama Wins Presidency
2008年9月29日星期一
中央反貪 可效香港廉署
這是最奶的時代。當美國納稅人要為一眾華爾街投行精英的貪婪付出數以兆計的代價時﹐香港與內地同胞卻要為別人的貪婪付上小孩的生命。中國製造這品牌再一次受到巨大的打擊。然而﹐這卻不是新鮮事。
歷史上這現象已出現過。一百五十多年前的美國就是一個例子。在那個西部大開發的時期﹐美國人都忙著把歐洲名牌複製後翻賣回歐洲。就算是自用的牛奶也是如此 -- 不是三聚氰胺﹐而是水﹐粉筆末與羊腦。如果說中國人是這次牛奶門中最大受害者﹐那當時的美國人也好不到哪裡去。
美國百五年前 也曾遭此苦
美國是怎樣過渡全民皆翻 -- 食品﹐醫藥﹐紙幣﹐知識產品--都是假的時期呢﹖其實也和現在的情況差不多。先是歐洲杯葛﹐然後不斷有記者奮勇揭發不道德行為﹐最後連偽造者本身也開始生產出值得被其他偽造者偽造的產品時﹐那種為求賺錢無所不翻的行為才受到控制。
當然﹐在監控嚴格的環境下還要冒著被大企業控告的中國記者們﹐要他們捨生取義還是要求太高。幸好中國有其特別的網絡文化﹐網民自動擔當了監察的責任。今次揭發毒奶的記者也是由網民互相轉貼後才引起注意的。近年的華南虎、黑磚窯案、廈門PX等等事件﹐也都是靠網民從網上突破傳媒封鎖。
香港作為大中華地區最先進的自由市場體系﹐也經歷過這動蕩時期。香港廉政公署三十多年的反貪經驗﹐與經過驗證的阻嚇、預防與教育策略﹐使香港這個華人社區擁有"反貪典範之都"的清廉城市美譽。
ICAC經驗 速建守法社會
中央其實也可學習這種模式。雖然一個六七百萬人口的城市可行不代表十三億的國家層面也行得通﹐但當連澳門的市民也說"澳門﹐勝在有ICAC(香港廉政公署的簡稱) "時﹐便再次肯定一個能夠直達中央並以反貪污與監察為己任的部門是必要的。
一個守信、公平與守法的社會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來。很多人也會說這是不能改變的"中國特色"。然而香港的存在正正推翻了這說法。歸根究底﹐經濟高速發展,制度卻不完善 -- 個人道德操守沒有法律規定,沒有問責制度才是這"特色"的性質。為長遠著想﹐是時候動手了。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我們的奶﹐我們更應緊記鄧小平先生的說話﹐"盡奶所能"(“try our breast”)去把那隻能捉老鼠的貓找出來。
延伸閱讀:
我來剝三鹿的皮——介入三鹿毒奶粉調查的新聞編輯手記
經濟學人:災難的乳汁眛良心的拖延政治
世纪巨贪欧文龙案曝光震动澳门(图)
無良公關凸顯媒体病變
Formula for disaster
A nation of outlaws - China and USA 1887
China's Poisoned-Milk Scandal: Is Sorry Enough?
China’s power, China’s people: towards accountability
China Smack: Kidney Stone Gate: Latest Updates & Funny Sanlu Photoshops
歷史上這現象已出現過。一百五十多年前的美國就是一個例子。在那個西部大開發的時期﹐美國人都忙著把歐洲名牌複製後翻賣回歐洲。就算是自用的牛奶也是如此 -- 不是三聚氰胺﹐而是水﹐粉筆末與羊腦。如果說中國人是這次牛奶門中最大受害者﹐那當時的美國人也好不到哪裡去。
美國百五年前 也曾遭此苦
美國是怎樣過渡全民皆翻 -- 食品﹐醫藥﹐紙幣﹐知識產品--都是假的時期呢﹖其實也和現在的情況差不多。先是歐洲杯葛﹐然後不斷有記者奮勇揭發不道德行為﹐最後連偽造者本身也開始生產出值得被其他偽造者偽造的產品時﹐那種為求賺錢無所不翻的行為才受到控制。
當然﹐在監控嚴格的環境下還要冒著被大企業控告的中國記者們﹐要他們捨生取義還是要求太高。幸好中國有其特別的網絡文化﹐網民自動擔當了監察的責任。今次揭發毒奶的記者也是由網民互相轉貼後才引起注意的。近年的華南虎、黑磚窯案、廈門PX等等事件﹐也都是靠網民從網上突破傳媒封鎖。
香港作為大中華地區最先進的自由市場體系﹐也經歷過這動蕩時期。香港廉政公署三十多年的反貪經驗﹐與經過驗證的阻嚇、預防與教育策略﹐使香港這個華人社區擁有"反貪典範之都"的清廉城市美譽。
ICAC經驗 速建守法社會
中央其實也可學習這種模式。雖然一個六七百萬人口的城市可行不代表十三億的國家層面也行得通﹐但當連澳門的市民也說"澳門﹐勝在有ICAC(香港廉政公署的簡稱) "時﹐便再次肯定一個能夠直達中央並以反貪污與監察為己任的部門是必要的。
一個守信、公平與守法的社會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來。很多人也會說這是不能改變的"中國特色"。然而香港的存在正正推翻了這說法。歸根究底﹐經濟高速發展,制度卻不完善 -- 個人道德操守沒有法律規定,沒有問責制度才是這"特色"的性質。為長遠著想﹐是時候動手了。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我們的奶﹐我們更應緊記鄧小平先生的說話﹐"盡奶所能"(“try our breast”)去把那隻能捉老鼠的貓找出來。
延伸閱讀:
我來剝三鹿的皮——介入三鹿毒奶粉調查的新聞編輯手記
經濟學人:災難的乳汁眛良心的拖延政治
世纪巨贪欧文龙案曝光震动澳门(图)
無良公關凸顯媒体病變
Formula for disaster
A nation of outlaws - China and USA 1887
China's Poisoned-Milk Scandal: Is Sorry Enough?
China’s power, China’s people: towards accountability
China Smack: Kidney Stone Gate: Latest Updates & Funny Sanlu Photoshops
2008年8月25日星期一
奧運百年夢 海外也光榮
中國百年的奧運之夢﹐終於在昨天完滿完結束。1907年﹐這個甲午戰爭的戰敗國﹐聽到「南開之父」張伯苓發出中國組隊參加奧運會的倡議。為徹底消除"東亞病夫"這個稱號﹐為實現這個夢﹐我們用了整整一百年。
今屆奧運比賽,基本上完美無瑕。唯一的新聞就是西方媒體為"唱歌門"上大做文章。我倒認為這是一個良好的跡象,因為這意味著他們有沒有別的東西搞作。但經過西藏時件的偏差報導﹐其殺傷力已因公信力喪失而大為減少。
國際威望 非金錢可買
這對香港人又有甚麼關係呢?對我這個滯留海外的香港人來說﹐效果雖小卻意義重大。在週末舞場熱舞女郎們的媚眼﹐在與其他亞洲國家的友人談起奧運(尤其是日本和韓國)的時候﹐那光榮感是非常實在的。以加拿大為例﹐他們三百多人的奧運團隊裡第一面金牌是由一位父母在中國出生的越南移民運動員帶來的。那軟實力的提升顯而易見。
對中國來說﹐成功舉辦奧林匹克意味深長。其中包括國際威望、統治合法性、民族自豪感等等不是金錢能買到的東西。這也證明一個強大的中國終為世界尊重 。作為香港人,我也不禁為中國歡呼打氣。我們可能不同意政治上的制度,但無可否認中華民族自100多年前最黑暗最悲慘的時代走過了很長的路。
進軍創造力 莫再等百年
如果中國人民能夠克服像這樣嚴重的地震災害,如果政府和人民可以互相努力工作,把共同的夢想變為現實,這樣他們便不再需要證明給任何西方國家。他們已經證明了自己是做得到的。香港人也曾經有過這經歷。還記得1996年的百年奧運嗎? 李麗珊在當年外國人看不起、在香港對運動員沒有尊重、沒有資助、沒有培訓、沒有獎金的惡劣條件下,仍可堅持夢想而成功為最後一次代表英國殖民地的香港贏得了一面金牌。「香港運動員不是垃圾!」 ﹐那是多麼艱難困苦之下的勝利。
請不要再講大國堀起與否了。我們更應向創造力進發﹐重新成為文化與創意的強國 -- 看看當代中華民族的創造力缺乏症吧 -- 直至現在中國籍公民所得到的諾貝爾獎紀錄仍然是零。香港作為最早接受西化的中國城市﹐有條件也有責任去負起這個承擔。只可惜﹐我們的創意早就被現今社會的短視文化摧殘。希望不是要再來個一百年吧。
延伸閱讀:
The Girl With The Uneven/Crooked/Buck Teeth and the Fat/Chubby Face
SL Foundation Xu Guoqi interview
Birth of an Olympic superpower
東亞病夫
百年。中國。奧運
回眸中國奧運之路
土生土長的香港運動員
洪松蔭的人生路
見 工 王 尋 夢 實 錄 - 洪 松 蔭
思想解放,只為煥發創造力
今屆奧運比賽,基本上完美無瑕。唯一的新聞就是西方媒體為"唱歌門"上大做文章。我倒認為這是一個良好的跡象,因為這意味著他們有沒有別的東西搞作。但經過西藏時件的偏差報導﹐其殺傷力已因公信力喪失而大為減少。
國際威望 非金錢可買
這對香港人又有甚麼關係呢?對我這個滯留海外的香港人來說﹐效果雖小卻意義重大。在週末舞場熱舞女郎們的媚眼﹐在與其他亞洲國家的友人談起奧運(尤其是日本和韓國)的時候﹐那光榮感是非常實在的。以加拿大為例﹐他們三百多人的奧運團隊裡第一面金牌是由一位父母在中國出生的越南移民運動員帶來的。那軟實力的提升顯而易見。
對中國來說﹐成功舉辦奧林匹克意味深長。其中包括國際威望、統治合法性、民族自豪感等等不是金錢能買到的東西。這也證明一個強大的中國終為世界尊重 。作為香港人,我也不禁為中國歡呼打氣。我們可能不同意政治上的制度,但無可否認中華民族自100多年前最黑暗最悲慘的時代走過了很長的路。
進軍創造力 莫再等百年
如果中國人民能夠克服像這樣嚴重的地震災害,如果政府和人民可以互相努力工作,把共同的夢想變為現實,這樣他們便不再需要證明給任何西方國家。他們已經證明了自己是做得到的。香港人也曾經有過這經歷。還記得1996年的百年奧運嗎? 李麗珊在當年外國人看不起、在香港對運動員沒有尊重、沒有資助、沒有培訓、沒有獎金的惡劣條件下,仍可堅持夢想而成功為最後一次代表英國殖民地的香港贏得了一面金牌。「香港運動員不是垃圾!」 ﹐那是多麼艱難困苦之下的勝利。
請不要再講大國堀起與否了。我們更應向創造力進發﹐重新成為文化與創意的強國 -- 看看當代中華民族的創造力缺乏症吧 -- 直至現在中國籍公民所得到的諾貝爾獎紀錄仍然是零。香港作為最早接受西化的中國城市﹐有條件也有責任去負起這個承擔。只可惜﹐我們的創意早就被現今社會的短視文化摧殘。希望不是要再來個一百年吧。
延伸閱讀:
The Girl With The Uneven/Crooked/Buck Teeth and the Fat/Chubby Face
SL Foundation Xu Guoqi interview
Birth of an Olympic superpower
東亞病夫
百年。中國。奧運
回眸中國奧運之路
土生土長的香港運動員
洪松蔭的人生路
見 工 王 尋 夢 實 錄 - 洪 松 蔭
思想解放,只為煥發創造力
2008年7月31日星期四
青年沉迷打機 現代鴉片
中央電視台近來播映了一個叫《戰網魔》的系列節目,接受訪問的父母都說這個由美國遊戲開發商創造的遊戲──《魔獸世界》──是孩子的鴉片。
《魔獸世界》究竟是甚麼遊戲呢? 它就是MMORPG﹐「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遊戲」。這種遊戲以程式讓大量玩家在同一個網路虛擬世界中遊玩﹐自2004年開始瘋魔全球。
沈迷《魔獸世界》 猶如吸毒
看看數字就知道那遊戲為何能使中央電視台也要深入探討。《魔獸世界》在全球已有超過一千萬的用戶﹐其中約有半數用戶在中國。2007年﹐其預計營收為11億美元﹐利潤5.2億美元。根據美國一些大學教授的研究﹐其遊戲裡面的虛擬經濟若轉為現實世界的金錢﹐本地生產總值可以與中等發展中國家匹敵。
只是從大量金錢中﹐我們卻同時看到毒癮的傳播。雖然因迷上這遊戲而需要接受輔導的美國青年也不少﹐但發生在中國的事卻更為不可思議。為玩遊戲廢寢忘食而暴斃﹐為遊戲裡的爭執而在現實社會殺人與自殺等等的事層出不窮。奇怪的是,《魔獸世界》對以沉迷電子遊戲而著名的香港青年卻沒有太大影響。與美國和中國的玩家比較﹐香港的玩家可能對需要花費很長時間組織和參與的戰役感到沒興趣。他們需要更多的即時快慰。因此,他們會走在街上玩PSP,但卻不會為殺死一隻怪物與其他幾十多個玩家小組等待四五個小時。
內地把握商機 港青年只玩樂
但最使人驚訝的卻是中國網民的商業頭腦。因為遊戲需要大量時間﹐很多北美玩家都願意以真金白銀去換取遊戲世界內的金幣。於是﹐第二三線內地城市陸續地出現了大批網絡農夫-- 在昏暗網吧內玩十多小時的遊戲後把所得的錢幣換成真實世界的貨幣 ﹐賣給海外沒有時間但想有遊戲錢幣的玩家(特別是美國人)。又一個全球經濟模式在遊戲中重演著。在遊戲世界中這些青年不斷以彆腳英語與外國玩家交流﹐然後把遊戲時間換取現實金錢。
相比之下,我看見香港青年的懶惰散漫。與以前找任何機會"搵食"的香港人不同﹐這一代香港年青人打機的層次沒有與時代並進 -- 他們仍然只是高級電子消費品的奴隸。那邊廂的中國同胞向香港人學習積極"搵食"登上國際舞台的同時﹐我們這世代的青年人卻只懂伸手求助。看看身邊的男生吧﹐黏著PSP對打就像上癮一樣。那不正是新世代鴉片麼?
延伸閱讀:
CCTV播《战网魔》被网游爱好者痛批(视频)
China Starts War with World of Warcraft Addicts
Death of net game addicts alert others
Fantasy Economics
"Virtual Worlds: A First-Hand Account of Market and Society on the Cyberian Frontier," by California State Fullerton economics professor Edward Castronova
The Life of the Chinese Gold Farmer
Are A Lot of People Really Addicted To World of Warcraft?
World of Warcraft Addiction Stories
第一线 战网魔:“黄河”保卫战(20080706)
BBC: WOW - Buying Gold
WoW addiction from Western perspective
Pure Pwnage Episode 6 - a WoW addict story...
《魔獸世界》究竟是甚麼遊戲呢? 它就是MMORPG﹐「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遊戲」。這種遊戲以程式讓大量玩家在同一個網路虛擬世界中遊玩﹐自2004年開始瘋魔全球。
沈迷《魔獸世界》 猶如吸毒
看看數字就知道那遊戲為何能使中央電視台也要深入探討。《魔獸世界》在全球已有超過一千萬的用戶﹐其中約有半數用戶在中國。2007年﹐其預計營收為11億美元﹐利潤5.2億美元。根據美國一些大學教授的研究﹐其遊戲裡面的虛擬經濟若轉為現實世界的金錢﹐本地生產總值可以與中等發展中國家匹敵。
只是從大量金錢中﹐我們卻同時看到毒癮的傳播。雖然因迷上這遊戲而需要接受輔導的美國青年也不少﹐但發生在中國的事卻更為不可思議。為玩遊戲廢寢忘食而暴斃﹐為遊戲裡的爭執而在現實社會殺人與自殺等等的事層出不窮。奇怪的是,《魔獸世界》對以沉迷電子遊戲而著名的香港青年卻沒有太大影響。與美國和中國的玩家比較﹐香港的玩家可能對需要花費很長時間組織和參與的戰役感到沒興趣。他們需要更多的即時快慰。因此,他們會走在街上玩PSP,但卻不會為殺死一隻怪物與其他幾十多個玩家小組等待四五個小時。
內地把握商機 港青年只玩樂
但最使人驚訝的卻是中國網民的商業頭腦。因為遊戲需要大量時間﹐很多北美玩家都願意以真金白銀去換取遊戲世界內的金幣。於是﹐第二三線內地城市陸續地出現了大批網絡農夫-- 在昏暗網吧內玩十多小時的遊戲後把所得的錢幣換成真實世界的貨幣 ﹐賣給海外沒有時間但想有遊戲錢幣的玩家(特別是美國人)。又一個全球經濟模式在遊戲中重演著。在遊戲世界中這些青年不斷以彆腳英語與外國玩家交流﹐然後把遊戲時間換取現實金錢。
相比之下,我看見香港青年的懶惰散漫。與以前找任何機會"搵食"的香港人不同﹐這一代香港年青人打機的層次沒有與時代並進 -- 他們仍然只是高級電子消費品的奴隸。那邊廂的中國同胞向香港人學習積極"搵食"登上國際舞台的同時﹐我們這世代的青年人卻只懂伸手求助。看看身邊的男生吧﹐黏著PSP對打就像上癮一樣。那不正是新世代鴉片麼?
延伸閱讀:
CCTV播《战网魔》被网游爱好者痛批(视频)
China Starts War with World of Warcraft Addicts
Death of net game addicts alert others
Fantasy Economics
"Virtual Worlds: A First-Hand Account of Market and Society on the Cyberian Frontier," by California State Fullerton economics professor Edward Castronova
The Life of the Chinese Gold Farmer
Are A Lot of People Really Addicted To World of Warcraft?
World of Warcraft Addiction Stories
第一线 战网魔:“黄河”保卫战(20080706)
BBC: WOW - Buying Gold
WoW addiction from Western perspective
Pure Pwnage Episode 6 - a WoW addict story...
2008年6月13日星期五
破電視咒語 投身網絡救災
朋友近來問我看甚麼電視劇﹐我告訴她我家裡沒有電視。她很驚訝﹐問我如何打發時間﹐好像沒有電視就不能正常生活一樣。但對我來說﹐電視已經是上世紀的陳年舊物了。
美民看電視 年耗二千億小時
今年四月三藩市的網絡2.0會議裡﹐紐約大學著名網絡文化研究教授Clay Shirky 作出了一個很有趣的演講。題目是"氈酒,電視,和社會盈餘" -- 關於謀殺時間的故事。原來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開始時﹐搬到城市的人們發現自己突然因機械的幫助下多出很多時間 -- 即所謂的"認知盈餘"。他們不懂得怎麼面對這多出來的時間﹐只好狂飲氈酒﹐把自己沉溺在迷醉之中。直至數十年後人們才真正利用那些"盈餘"去建立很多西方工業國家的制度﹐例如公共圖書館﹐議會﹐全民教育等等。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社會經歷了另一個衝擊。因飛躍的國民生產總值與朝九晚五上班時間等轉變﹐使人們對又多出來的時間無所適從。他們唯有黏著電視﹐看電視劇打發時間。於是﹐電視取代了氈酒作為社會穩定的潤滑劑。那究竟是多少時間呢?根據籠統的計算﹐單是美國﹐每年看電視的時間就有二千億小時那麼多。製作整個維基百科(所有的條目﹐程式與用家修改歷史條目)所用的也只不過是一億小時。那只是美國人一個週末花在看電視廣告的時間!
打破電視咒語的﹐是科網泡沫爆破後持續發展的互聯網。網絡給我們最大的好處是﹐一個人如果想發表意見或組織﹐那代價近乎免費。前提是人們需要醒覺﹐不再揮霍時間,這樣認知盈餘與互聯網才能發揮功效。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社會經歷了另一個衝擊。因飛躍的國民生產總值與朝九晚五上班時間等轉變﹐使人們對又多出來的時間無所適從。他們唯有黏著電視﹐看電視劇打發時間。於是﹐電視取代了氈酒作為社會穩定的潤滑劑。那究竟是多少時間呢?根據籠統的計算﹐單是美國﹐每年看電視的時間就有二千億小時那麼多。製作整個維基百科(所有的條目﹐程式與用家修改歷史條目)所用的也只不過是一億小時。那只是美國人一個週末花在看電視廣告的時間!
打破電視咒語的﹐是科網泡沫爆破後持續發展的互聯網。網絡給我們最大的好處是﹐一個人如果想發表意見或組織﹐那代價近乎免費。前提是人們需要醒覺﹐不再揮霍時間,這樣認知盈餘與互聯網才能發揮功效。
利用網絡動員 改變世界
當科技本身變成沉悶話題之時﹐就是人們開始發掘其社會潛能的時候。由最初的互相談話分享﹐到互相協助﹐到更活躍的有組織無領袖群體運動﹐認知盈餘與變成習慣的互聯網對無論是自由社會還是封閉國家的人都產生了巨大影響。近來勝出美國民主黨總統提名的奧巴馬﹐其破紀錄的網絡動員力與組織力是勝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中國大陸成功的公民運動﹐也差不多全是以某種網絡方式來進行的。
雖然香港好像沒有甚麼"朝九晚五"﹐但在政府開始支持比較合理的上班時間時﹐請大家不要再浪費這"盈餘"。當你可以和世界互動的時候﹐別浪費時間在單方向的電視了。想幫助四川孤兒嗎?想他們重建的學校能夠逃過豆腐樓的厄運嗎?一個網上群體建立的捐款監督機制是個好開始。開始行動吧。我開始了。
延伸閱讀:
Gin, Television, and Social Surplus
Clay Shirky
Authors@Google: Clay Shirky
Clay Shirky discussed his new book, Here Comes Everybody: 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
Sun Bin: Project Hope 2.0
回卡夫卡
雖然香港好像沒有甚麼"朝九晚五"﹐但在政府開始支持比較合理的上班時間時﹐請大家不要再浪費這"盈餘"。當你可以和世界互動的時候﹐別浪費時間在單方向的電視了。想幫助四川孤兒嗎?想他們重建的學校能夠逃過豆腐樓的厄運嗎?一個網上群體建立的捐款監督機制是個好開始。開始行動吧。我開始了。
延伸閱讀:
Gin, Television, and Social Surplus
Clay Shirky
Authors@Google: Clay Shirky
Clay Shirky discussed his new book, Here Comes Everybody: 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
Sun Bin: Project Hope 2.0
回卡夫卡
2008年4月25日星期五
推國民教育 同一世界同一妄想
原本同一世界同一夢想的奧運﹐在短短幾個星期內因西藏問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方傳媒的報道、中國網民的反擊、各地華人的示威都是前所未見的。作為新香港人﹐我們會否明白為何全球華人的反應會如此激烈?或者說﹐我們為甚麼好像沒有那種需要示威的感覺呢? 我們對「愛國」冷感嗎?
我不禁想起幾個近代南方人:袁崇煥,明朝末年政治、軍事人物。廣東東莞桑園客家人﹐被陷害凌遲處死﹔鄧世昌,中國近代著名海軍將領,北洋水師「致遠」巡洋艦管帶。祖籍廣東番禺,於中日黃海海戰中隨艦一同壯烈殉國﹔孫中山,現代中國之父。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人﹐因憂國憂民的革命事業積勞成疾得了肝癌而死。廣東佬絕對是熱血愛國的。
港人歷史文盲 利益為本
只是﹐香港作為少數曾被西方長時間管治的中國領土﹐早已被以個人利益為本、個人主義價值觀與理性理解邏輯至上的思想深深印在腦海。那些不公平的殖民地管治手法也因回歸前的「自由民主」改革而一筆勾銷。我們只記得殖民地管治的好﹐忘記了種種赤裸的暴行。我們還以自己對歷史不太了解﹐以「韋小寶」的身份為榮。
難怪港人認為各地華人的反應是民族主義當道﹐覺得中國移民、留學生會因遊行示威而變得更加「神憎鬼厭」。可惜﹐即使你不說不做不參加﹐人家還是會因你的膚色與身份歧視你。中國人離鄉別井是無可奈何的事﹐但那並不代表人家在異地抹黑羞辱你的民族時應一聲不吭。當連台灣海外華僑也會在舊金山拉起五星紅旗護聖火的那一刻﹐香港人的「理性邏輯」已顯得膚淺可笑。
西方那種近乎無差別地對中國妖魔化的黃禍恐懼症裡面也包括香港人在內。但我們無法明白──我們根本就沒有那概念。重商輕文、不讀歷史、不懂國情,就是香港人的寫照。即使我們是最自由的華人社會﹐我們也沒時間沒精神去學習這些沒錢賺的知識。政府想推動國民教育,也只是同一世界同一妄想罷。因為對歷史沒興趣﹐只對眼前著數計較的順民是比較容易管治的。以前是、現在是、以後也是如此。
我不禁想起幾個近代南方人:袁崇煥,明朝末年政治、軍事人物。廣東東莞桑園客家人﹐被陷害凌遲處死﹔鄧世昌,中國近代著名海軍將領,北洋水師「致遠」巡洋艦管帶。祖籍廣東番禺,於中日黃海海戰中隨艦一同壯烈殉國﹔孫中山,現代中國之父。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人﹐因憂國憂民的革命事業積勞成疾得了肝癌而死。廣東佬絕對是熱血愛國的。
港人歷史文盲 利益為本
只是﹐香港作為少數曾被西方長時間管治的中國領土﹐早已被以個人利益為本、個人主義價值觀與理性理解邏輯至上的思想深深印在腦海。那些不公平的殖民地管治手法也因回歸前的「自由民主」改革而一筆勾銷。我們只記得殖民地管治的好﹐忘記了種種赤裸的暴行。我們還以自己對歷史不太了解﹐以「韋小寶」的身份為榮。
難怪港人認為各地華人的反應是民族主義當道﹐覺得中國移民、留學生會因遊行示威而變得更加「神憎鬼厭」。可惜﹐即使你不說不做不參加﹐人家還是會因你的膚色與身份歧視你。中國人離鄉別井是無可奈何的事﹐但那並不代表人家在異地抹黑羞辱你的民族時應一聲不吭。當連台灣海外華僑也會在舊金山拉起五星紅旗護聖火的那一刻﹐香港人的「理性邏輯」已顯得膚淺可笑。
西方那種近乎無差別地對中國妖魔化的黃禍恐懼症裡面也包括香港人在內。但我們無法明白──我們根本就沒有那概念。重商輕文、不讀歷史、不懂國情,就是香港人的寫照。即使我們是最自由的華人社會﹐我們也沒時間沒精神去學習這些沒錢賺的知識。政府想推動國民教育,也只是同一世界同一妄想罷。因為對歷史沒興趣﹐只對眼前著數計較的順民是比較容易管治的。以前是、現在是、以後也是如此。
2008年3月14日星期五
尋「港版奧巴馬」 改變香港
今年有很多早已預定的世界大事──台灣總統大選、中國的北京奧運和美國的總統選舉。作為香港人﹐我們對台灣與中國的新聞也許知道不少﹐對北美的那場世紀之戰卻不太了解。
這場總統選舉的特別之處﹐是因為女人與黑人候選人的出現。在後冷戰的世界﹐誰被當選為世界上最強大國家領袖也會對全球產生重大影響。不信的話看看現在的美國總統便知道。
「中港混血」 天水圍苦學成材
然而文化差異也使很多人不明白一個黑人總統(奧巴馬是黑白混血兒)的可能性具有多麼翻天覆地的意義。如果把他作為一個放在香港的假設﹐大家可能會比較容易明白。
香港版的奧巴馬﹐應該是一個香港人父親與內地母親的孩子。他在六四後出生﹐幼年在內地生活﹐然後搬到天水圍長大。父母不久後離異﹐也從小便受歧視。但卻在祖母的關懷下奮勇向上﹐並在"紅色"中學讀書卻信了基督教。然後在會考當了狀元﹐成了尖子入讀港大法律系。後來作了交換生後到北京政法大學讀碩士並成為首名香港人的學生幹部。畢業後到了美國取得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回港當議員助理後參選入立法局。其間不斷參與社會運動﹐熱心公益。
很美麗的圖畫吧? 這其實就是奧巴馬多元文化、多種族與多宗教背景的香港版﹐也是奧巴馬如此令美國人著迷的原因。奧巴馬的身份還有多一重意義。他是屬於"後越戰"的一代﹐也是最有可能把美國人從嬰兒潮世代裡因"越戰"而產生的文化分裂與紛爭和解的人。希拉里與麥凱恩卻正是代表那一代(和另一極)的人物。
即使有人才 投身金融勝從政
而香港版的"越戰"與嬰兒潮世代之間的爭執﹐最明顯的也就莫過於八九民運了。作為新香港人﹐我們最"年長"的也頂多作為小學生在那暴風雨的夏天和父母上街﹐然而從九十年代到回歸後﹐我們的政治依然圍繞著那不能忘記未敢遺忘的事件。二零零三年的七一大遊行好像產生了不同的境象﹐但之後普選與否的政治爭拗與兩太之戰的對立卻仍是十多年前的那模式。我們或許需要一個"港版"奧巴馬去改變那政治氣候﹐使我們可放下八九的包袱﹐真正的團結起香港人﹐為我們的未來奮鬥。
可惜以我們現今的政治文化與社會風氣﹐仍不會容許類似的人在政治上出人頭地。即使孫中山先生也曾在香港渡過他的求學時光﹐並在此處孕育革命思想。這樣的人才﹐他最安全的路還是到投資銀行而不是做第三四線梯隊。
幸好﹐這倒是我們可以去慢慢改變的。我仍然很傻很天真的相信﹐如果我們這一代可以多點關心社會與政治﹐勇于表達意見與參與行動﹐一個能產生港版奧巴馬的環境也未必是不可能的事。只希望不要等到新香港人也當公公婆婆的時候才能成真吧。
延伸閱讀:
Barack Obama
Goodbye to All That: Why Obama Matters
Obama Race Speech: Read The Full Text
這場總統選舉的特別之處﹐是因為女人與黑人候選人的出現。在後冷戰的世界﹐誰被當選為世界上最強大國家領袖也會對全球產生重大影響。不信的話看看現在的美國總統便知道。
「中港混血」 天水圍苦學成材
然而文化差異也使很多人不明白一個黑人總統(奧巴馬是黑白混血兒)的可能性具有多麼翻天覆地的意義。如果把他作為一個放在香港的假設﹐大家可能會比較容易明白。
香港版的奧巴馬﹐應該是一個香港人父親與內地母親的孩子。他在六四後出生﹐幼年在內地生活﹐然後搬到天水圍長大。父母不久後離異﹐也從小便受歧視。但卻在祖母的關懷下奮勇向上﹐並在"紅色"中學讀書卻信了基督教。然後在會考當了狀元﹐成了尖子入讀港大法律系。後來作了交換生後到北京政法大學讀碩士並成為首名香港人的學生幹部。畢業後到了美國取得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回港當議員助理後參選入立法局。其間不斷參與社會運動﹐熱心公益。
很美麗的圖畫吧? 這其實就是奧巴馬多元文化、多種族與多宗教背景的香港版﹐也是奧巴馬如此令美國人著迷的原因。奧巴馬的身份還有多一重意義。他是屬於"後越戰"的一代﹐也是最有可能把美國人從嬰兒潮世代裡因"越戰"而產生的文化分裂與紛爭和解的人。希拉里與麥凱恩卻正是代表那一代(和另一極)的人物。
即使有人才 投身金融勝從政
而香港版的"越戰"與嬰兒潮世代之間的爭執﹐最明顯的也就莫過於八九民運了。作為新香港人﹐我們最"年長"的也頂多作為小學生在那暴風雨的夏天和父母上街﹐然而從九十年代到回歸後﹐我們的政治依然圍繞著那不能忘記未敢遺忘的事件。二零零三年的七一大遊行好像產生了不同的境象﹐但之後普選與否的政治爭拗與兩太之戰的對立卻仍是十多年前的那模式。我們或許需要一個"港版"奧巴馬去改變那政治氣候﹐使我們可放下八九的包袱﹐真正的團結起香港人﹐為我們的未來奮鬥。
可惜以我們現今的政治文化與社會風氣﹐仍不會容許類似的人在政治上出人頭地。即使孫中山先生也曾在香港渡過他的求學時光﹐並在此處孕育革命思想。這樣的人才﹐他最安全的路還是到投資銀行而不是做第三四線梯隊。
幸好﹐這倒是我們可以去慢慢改變的。我仍然很傻很天真的相信﹐如果我們這一代可以多點關心社會與政治﹐勇于表達意見與參與行動﹐一個能產生港版奧巴馬的環境也未必是不可能的事。只希望不要等到新香港人也當公公婆婆的時候才能成真吧。
延伸閱讀:
Barack Obama
Goodbye to All That: Why Obama Matters
Obama Race Speech: Read The Full Text
2008年1月7日星期一
移民別離愁 新香港人烙印
其實離散很沉重。雖然從沒被逼害。但我們不敢想象。
父母的父母在四九年看見那些漂浮的同胞。在六七反英抗暴暴動時﹐他們很懼怕。那時抗暴與暴動的青年人﹐就是現在的父母。在八九百萬遊行時﹐父母有上街的﹐也有沒有上街的。他們很懼怕。
六七走不了 八九終移民
於是回歸前的十幾年中,超過六十萬的父母與子女移民海外。那六十萬﹐大多是以知識改變命運的中產。因為富有的﹐本來已經有多重國籍。貧窮的﹐未來也沒有甚麼可共產。剩下的﹐惶惶不可終日。
行得快﹐好世界。六七年很多人想走﹐但走不了。八九後父母為了下一代著想﹐放棄了高薪厚職﹐在新唐人街做二等公民。子女們擁有新生活的興奮。父母們擁有的只是失落。每一天去飲茶打牌跳舞的退休生活﹐在壯年時理想達到卻無法忍受。兜兜轉轉後歸來。又或者分離。又或者二奶。
那些辛辛苦苦送出國的子女﹐得到了無人看管的高度自治與自由。父母掙錢仔享福﹐一國兩制也不過如此。所以有些讀書不成﹐有些撞車墮胎﹐有些發奮圖強﹐有些安居樂業。然而他們卻大都不願回來。因為﹐人總會被擁有空氣空間空閑的外地感染﹐漸漸喪失在香港求生的本能。可以有車有樓﹐生仔養狗﹐朝九晚五﹐六日早抖的話﹐回來作啥?
父母喜見子女完成優哉游哉外國生活的希望﹐自己卻在回歸十年間的動蕩中飽歷風霜﹐逐漸衰老。身體開始出毛病。一家團聚的記憶開始迷糊。要為退休後的生活著想﹐但不知道怎樣和遠在外地的子女溝通。那邊太悶﹐又不方便。沒有朋友﹐還很寂寞。
自由的代價 你必須強壯
最後﹐香港的兩口子唯有在早已離巢的家﹐靜靜的渡過退休生活。這是何苦來由呢。為優質中產生活嗎?為那年夏天的恐懼嗎?為我們從來沒時間善用的自由嗎?
1967年和1989年的父母﹐其實都沒有甚麼分別。他們都懼怕。失去自由的夢魘揮之不去。我只知道﹐自由的代價是你必須強壯。並背負起一切擁有自由的責任。例如失落。例如分離。例如寂寞。
新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移民肯定是其中一個。而我﹐在這個同一世界同一夢想大國崛起的時刻﹐茫然想起仍然呼吸著迷霧廢氣的父母。無言的失落。 繼續的離散。
父母的父母在四九年看見那些漂浮的同胞。在六七反英抗暴暴動時﹐他們很懼怕。那時抗暴與暴動的青年人﹐就是現在的父母。在八九百萬遊行時﹐父母有上街的﹐也有沒有上街的。他們很懼怕。
六七走不了 八九終移民
於是回歸前的十幾年中,超過六十萬的父母與子女移民海外。那六十萬﹐大多是以知識改變命運的中產。因為富有的﹐本來已經有多重國籍。貧窮的﹐未來也沒有甚麼可共產。剩下的﹐惶惶不可終日。
行得快﹐好世界。六七年很多人想走﹐但走不了。八九後父母為了下一代著想﹐放棄了高薪厚職﹐在新唐人街做二等公民。子女們擁有新生活的興奮。父母們擁有的只是失落。每一天去飲茶打牌跳舞的退休生活﹐在壯年時理想達到卻無法忍受。兜兜轉轉後歸來。又或者分離。又或者二奶。
那些辛辛苦苦送出國的子女﹐得到了無人看管的高度自治與自由。父母掙錢仔享福﹐一國兩制也不過如此。所以有些讀書不成﹐有些撞車墮胎﹐有些發奮圖強﹐有些安居樂業。然而他們卻大都不願回來。因為﹐人總會被擁有空氣空間空閑的外地感染﹐漸漸喪失在香港求生的本能。可以有車有樓﹐生仔養狗﹐朝九晚五﹐六日早抖的話﹐回來作啥?
父母喜見子女完成優哉游哉外國生活的希望﹐自己卻在回歸十年間的動蕩中飽歷風霜﹐逐漸衰老。身體開始出毛病。一家團聚的記憶開始迷糊。要為退休後的生活著想﹐但不知道怎樣和遠在外地的子女溝通。那邊太悶﹐又不方便。沒有朋友﹐還很寂寞。
自由的代價 你必須強壯
最後﹐香港的兩口子唯有在早已離巢的家﹐靜靜的渡過退休生活。這是何苦來由呢。為優質中產生活嗎?為那年夏天的恐懼嗎?為我們從來沒時間善用的自由嗎?
1967年和1989年的父母﹐其實都沒有甚麼分別。他們都懼怕。失去自由的夢魘揮之不去。我只知道﹐自由的代價是你必須強壯。並背負起一切擁有自由的責任。例如失落。例如分離。例如寂寞。
新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移民肯定是其中一個。而我﹐在這個同一世界同一夢想大國崛起的時刻﹐茫然想起仍然呼吸著迷霧廢氣的父母。無言的失落。 繼續的離散。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