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0日星期一

工作要拼搏 更要學懂off

身邊有很多朋友在努力為事業而打拼。即使在星期六、日和公眾假期,他們也不會休息,有些人會回辦公室工作,有些人則忙於準備考專業試,有些人會到學校上課。其實大部分人也不喜歡過這樣的生活,只是認為為了有更好的前途,付出一些代價也是值得的。

大前研一︰休閒有助競爭力

有趣的是,國際著名企管大師大前研一不認同上述的觀點。他在其著作《OFF學》中指出,「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對於「on」(工作)與「off」(休閒)就應該同樣注意,並且應設法創造出時間、金錢和悠閒的心情,盡情地享受人生。」他認為,即使你是那種以工作為生活重心的上班族,也應該享受充實的休閒生活,因為這樣做可以獲得工作活力,對提升上班的競爭力有幫助。

大前研一認為,過充實的休閒生活的其中一個關鍵在於制定休閒計劃。第一步是制定年度計劃,即是要計劃當年會在哪段時間和哪個地方放長假。然後,以月為單位,決定周末的休閒活動。

例如這星期六打網球,下星期日跟朋友到郊野公園行山。更要每兩、三周安排一天,讓自己作完全放鬆的活動,例如到河邊散步、騎自行車、聽音樂、接受按摩等。當天完全不想工作的事情,也不要幹令自己身心疲累的活動,例如去旅行、做運動等。

老實說,我不完全同意大前研一的觀點。其中一個重要理由是,這樣做會使自己面對執行計劃的壓力,影響放假的心情。而且計劃得太仔細會大大增加執行的難度,因為可能要經常改變計劃,容易令人氣餒。例如在下雨天時,我們要被迫取消原來計劃在露天進行的活動。當我們要趕工作「死綫」時,在星期六日也得工作,無法作休閒活動。當我們疲累時,我們會取消體力型的休閒活動。再者,由朋友搞的活動很多時也是臨時發起的。

周末活動 應避免見同事

然而,我也同意大前研一以下的觀點,「沒有計劃會容易令我們漫無目的地度過周末。」這我倒有很豐富的經驗。由於事前沒有想清楚,到有空作休閒活動之時,卻沒有太多活動的選擇。為了避免這個問題發生,我認為可以列出一張休閒活動的清單,以便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類型的活動供自己選擇。我們更可以發掘一些從前沒有嘗試過的休閒活動,然後蒐集相關的相關資料,和向朋友請教相關的經驗。

在書中的其他部分,大前研一繼續提出很多有趣的建議,包括:

1. 在星期六應享受體力型的休閒活動,在星期日則作放鬆型的活動,在星期日晚餐後,應為星期一的工作做準備。

2. 應盡量避免在假日跟同事或客戶一起作休閒活動,這是由於彼此有利害關係,過程中難以讓自己身心完全放鬆。

3. 在假日避免去人多或封閉的地方。

縱使不完全同意大前研一有關如何過充實的休閒生活的觀點,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卻刺激了我對於這些問題的思考,也是很有意思。

2011年5月27日星期五

唐司長首富論 「何不食肉糜」

唐英年左一句「為何我做不到下一位李嘉誠」,右一句「香港無地產霸權」,立時引起傳媒和市民關注,激起不大不小的風浪。他的言論很值得我們去留意,畢竟司長作為下屆特首的熱門候選人,我們必須看清他的為人和思想,究竟能否領導香港。

沒有鼓勵青年 輕蔑求變心態

據司長所言,一眾地產商家出身寒微,得到的財富是付出努力的回報,因此沒有甚麼所謂地產霸權,很有「存在即合理」的味道。在他眼中香港似乎只有兩類人:成功的李嘉誠和做不到下一個李嘉誠的失敗者。

成功的人飛黃騰達,居住半山、暢飲紅酒,是為人上人;失敗的就只能深陷苦海,每天工作14小時、靠最低工資打救,則為人下人。甚麼社會正義、良知、合理制度全都是廢話,競爭上位、成為人上人是唯一的硬道理。因此,放出如「為何你當不了李嘉誠」的話,根本不是為了鼓勵青年,而是對渴望改變的聲音一個輕蔑的嘲弄和挑釁。

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創業賺錢,開米蘭站開到去清邁站,更遑論成為他們的目標。也許普通人會羨慕李嘉誠的富有,但絕大部分的人都不以創造億萬財富為目標,而只是希望安身立命,為自己和家人帶來幸福。「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一個理想、公正的社會,能讓人人過有尊嚴的生活,而不是令他們爭相成為殘酷競爭下的生還者(survivor)。

思想封建 難以服眾

但現實是人們沒有意慾當李嘉誠,現有制度和地產集團卻不讓人們當安穩平凡的老百姓。樓價高的誇張,政府派的六千元甚至連一呎樓都買不到,致使小市民辛苦大半生的積蓄,全都落在地產商的手上。這無疑是現代社會版本的奴隸關係,合法而可恥的暴力。然而司長卻慫恿我們努力去成為這體制的上層,而不是努力令人成為一個普通、獨立、有尊嚴、懂幸福的公民,光鮮西裝裏透着濃厚封建的思想。

唐司長之言令人想起的晉惠帝,特區若由此人領導,其繁榮富強可想而知。莎士比亞曾說:「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我們選擇下任特首時也面對同一個難題:香港的存活或滅亡,是時候作出一個決定。

2011年5月23日星期一

億元夢醒 職場浮沉應自省

上星期五(20日)六合彩攪珠,預計頭獎一注中可獨得過億獎金。朋友們在網上網下熱烈討論鋸樹計劃。當中最吸引我的,是朋友們討論合資買大包圍。我身處海外,無法參與其中,但不禁想,如果朋友們中頭獎,每人分得1千萬,那就不得了,我肯定會酸溜溜。

如果有1千萬,我理應可以永遠不用為錢而工作(work for money),不用為買樓的三成首期頭痛,不用為前途煩惱,可回到校園裏當個低薪沒前途但很快樂的研究員……簡直是想起他朝都興奮。如果幾位正苦苦努力工作的朋友,身家忽然有一千萬,他們的煩惱想必減輕,只餘下我在苦苦浮沉。

傳奇只屬奇聞 朋輩壓力方重
問題不在六合彩,不在於那天降的橫財,而是那種朋輩間人人上了岸,唯獨自己在怒海中浮沉的感覺。一些中學時玩電腦認識的朋友,大學畢業自行創業,近年高價賣了盤。我得知此消息後,確羨慕了好一陣子。大學畢業時,幾個朋友在一間小型互聯網公司工作,公司老闆向我招手,說他們公司的前景是多麼光明,再補充一句「我們準備5年後上市」。聽罷,心裏不禁一動:如果真的上市,面前幾位朋友豈非有幾百萬身家?自己難免給比較下去。

問題也不在銀碼,或單單是成功與否。平時在報紙雜誌讀到成功人士的訪問,或者是傳說中某人天生異稟23、24歲博士畢業的奇聞,抑或是港產運動員在國際比賽勇奪殊榮,都不會令我感到壓力,因為他們就像電影或小說的角色,不會出現於我的生活裏,跟我的感覺十分疏離。

莫妒朋輩上岸 應恨自己懶散
然而,朋友們的成功(或上岸)故事則不然。於同一條起跑綫出發,升班考公開試上大學到工作。一起走過那不堪入目卻回味無窮的青澀歲月。曾經幼稚地認為自己的能力和膽識跟他們旗鼓相當,落後時更會找藉口說那不過是一時懶惰疏忽,滿以為他朝自己努力必能遠遠超前。直至發現原來他們從沒鬆懈,今日可以上岸,正是多年努力耕耘敢做敢博的碩果。

成功與否,不過是個相對的標準:大家同樣在苦苦努力,默默向上爬,這似乎是理所當然;但倘若他成功了自己沒有,自不然悔疚昔日的懶散,想如果當初有朋友們努力拼搏,或者今日上岸的是自己。

2011年5月20日星期五

消費新機遇 在「一個人的經濟」

甚麼水平的人,看出甚麼水平的事。大都會單身人士愈來愈多,廿餘歲女生看到的是將會孤獨終老,忙不迭參加變身作戰計劃,目的是要盡快嫁出去;「趨勢大師」大前研一看到的卻是「一個人的經濟」下,龐大的商機。

自九十年代樓市泡沫後,日本經濟低迷了超過20年。日本人並不缺錢,但他們不消費。人們遏抑消費慾,經濟因此喪失活力,更加走不出低谷。大前指政府與企業無法催谷人們消費,因為他們錯判現狀:日本已徹底進入「成熟國家」,若以經濟成長為前提的「開發中國家模式」來制定策略,產品當然賣不出去。

消費兩極化 產品需獨特
在日本,人們在大多數情況下極之節儉,平日吃穿都是廉價品,但在特別的日子,卻會大破慳囊,犒賞自己。大前形容,這是「平日吃50元的便當、假日住五星飯店」。

我發現香港的情況也類似。許多上班一族平日不過吃大家樂、穿G2000,但周末約在甚麼地方聚會?最時尚的,莫過於在樓高100層、飽覽維港美景的Ritz-Carlton吃下午茶;連續幾天復活節假期,又往哪兒去?最好是到東南亞吃喝玩樂,晚晚住5星級酒店也在所不惜。

消費兩極化,還表現在另一方面:貴的要獨特,平的要超值。過去日本人崇尚奢侈品牌,但漸發現名牌的價值與其價格未必劃上等號,大眾化品牌一樣能提供優質產品,而且名牌早已不能滿足成熟社會消費者的虛榮心(全世界仍對名牌趨之若鶩的,恐怕只剩中國),故日本人開始追求消費品的獨特性。

蘋果成霸主 豈止在功能
只要商品擁有故事、獨特性、好玩等元素,消費者即使一擲千金也很樂意;否則,再割價也不會得到青睞。典型例子?蘋果產品。大前指出,一件產品要賣得貴,絕不能僅提供功能,必須創造「知覺價值」。最平與最貴的手錶,價錢豈止相差百倍?分別就在這裏。

以上是一些成熟國家的消費模式,配合單身人士愈來愈多的趨勢,就發展出截然不同的市場。如果想把握「一個人的經濟」,企業必須重新定位。

香港也正受「一個人的經濟」衝擊,如現在新落成的樓盤,不少都走精緻小巧路綫,瞄準的就是薄有積蓄的單身男女;又如超市開始提供小包產品,方便一個人煮食。但香港同時受另一股更大的消費浪潮牽引,那就是內地遊客搶貴香港,從高檔產品到日常用品都不能倖免,令香港市場全國化。兩股浪潮交織下,香港的消費市場會變得怎樣?港人如何安身立命?希望有香港的大前研一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2011年5月9日星期一

敞開胸襟 迎多元社會衝擊

上星期,有人在網上發起一個小小活動,據聞是響應一篇諷刺中大宿舍性別政策的文章,到某宿舍外開討論會及瞓街,要求改革政策。這種以性別解放為主旨的活動,很容易讓人誤解,引來性開放、濫交、不道德等等指控。實際上,他們爭取的可能只是讓大多數人舒適的同時,也要照顧少數人的不同性別 / 傾向,例如開放異性探訪時間等等。可以預見,這類型的爭論將會在香港社會不斷發生,而大家好像還沒有準備好迎接新思維的衝擊。

發達社會 小眾應可自得其樂
性別議題在香港無疑是相對超前的事物,數年前中大情色版事件早就說明了。但與其他運動如傷健、環保、文化、經濟、種族一樣,都是考慮到一個相對先進發達的社會,除了保障大部分人權利不受傷害以外,少數人也可以自得其樂。討論當中,總有人拋出「國有國法」之類論調,認為有些事物像道德像國族是不能轉變不能討論的,更差的就會用亞里士多德《詭辯篇》一大堆技巧,嘗試轉移視綫,甚至人身攻擊。

不論如何,你選擇保守也好、前進先好、犬儒也好、參與也好,大家都無法否認香港這個國際城市,人流混雜,思維多多,絕不可用一套理念強加於人身上。你過你的,我過我的,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生活方式,只要不違法(但謹記法律會隨時更改)。

勿讓公眾討論 流於情緒歪曲
香港經濟很現代化,但是政治、社會、文化等等,實在令人歎氣。樂觀的看,香港還有很多進步空間,是給大家發揮智慧的大時代。世事萬物,皆有討論之可能,難有絕對對錯,只有適時與否。沒有良好的公眾討論風氣,後果一是社會盲毛化,不利知識交流;二是無法制約權力,於是政府或道德團體容易騎劫社會。

我們永遠都可以胡亂猜測別人意思再滑坡,例子有討論男女共宿是為了可以亂搞性關係、推行最低工資是為了爭取選票、甚至「坦克碌豬」是為了和諧穩定發展。我想再提醒大家的是,香港未來要面對各式各樣的社會轉變,自然會有不同爭論,但唯一應高舉的,就是要心胸開放,用邏輯用事實用論述去說服他人,流於情緒、流於歪曲,只顯得你無知而已。

最後記得有權力者開口永遠特別大聲。作為「新香港人」,為自己好,為社會好,一定要懂得拆穿歪理,有批判思維,反正香港法律容許你說。不過,下一代香港人會不會跟我說「不要拿法律當擋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