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星期一

撑梁鬥反梁 徒添撕裂內耗

愛護香港力量發起的「齊心行動」昨日剛結束,另一建制組織愛港之聲即接力而上,明日發起集會力撑政府,與參與「元旦倒梁大遊行」的市民正面交鋒。

特首梁振英上任以來,一直處於「捱打狀態」,民間團體接連發起示威反政府。有趣的是,建制團體在近幾個月,也發起不少活動,嘗試集結支持政府的力量,反對反政府的聲音,為政府保駕護航。

建制撑政府活動 趨頻密

由梁振英上台到今年底,親建制組織合共發動了21次支持政府的活動,差不多每星期便有一次,數量比以往頻密。其實,建制團體自回歸以來甚少發起「撑政府」 的示威,令人留下印象的,就只有支持政改方案的遊行、每年一次對抗7‧1遊行的維園嘉年華。但在這短短半年間,國民教育、興建龍尾泳灘、以及長者生活津貼 等,都見到建制團體在民間組織活動支持政府。

除數量變得頻密外,親建制組織在支持政府的議題上,也明顯有所擴展,從支持政改、對抗7‧1等單純的政治議題,延伸至社會福利及規劃地政等各方面。

這些活動的另一個特徵是「反制」,親建制團體只會在反對政府方案的組織示威後,才會站出來表達對政府的支持;甚少是政策一出台,便有支持行動。

製造輿論 與邵善波暗合

上述這些支持政府的活動,對香港政局有甚麼啟示?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早前表示,政府有必要主動出擊,參與輿論活動,鼓動民意,否則只會「捱打」。而在這半年來,親建制團體針對反對政府聲音的行動,也的確比以前頻繁,試圖影響、製造輿論,和邵善波的言論暗合。

大膽一點去推測,在未來,每當社會出現一些重大的政治爭議和政策爭拗時,都將會有親建制團體出來集會,嘗試在民間發起支持的聲音,為政府保駕護航。可是, 這些集會在現階段尚未成熟,暫時參與的人數並不多,每次只有數十至數百人,未能引起社會大多數人的注視。當然,這種有組織地支持政府的行動,也尚在起步階 段,將來這些活動的參與人數會否增加,值得留意。

正視問題根本 疏導民怨

不過,無論如何,政府也應注意一點,如果市民對一項政策是反對的話,即使社會上有支持的集會,也不代表反對的聲音已被消弭。當局處理民意的方法,應該是正 視問題的本源,處理好引起不滿的議題,疏導民怨。如果政府因為恃着有支持的集會,強推政策,便是落入了壓力團體的思維模式,只懂和反對聲音「鬥晒馬」、 「鬥動員」,令社會的撕裂和內耗更深。

2012年12月24日星期一

緊貼經濟走勢 MPF有利可圖

強積金制度實行多年,一向備受供款人批評,例如基金表現差、收費昂貴等。受其影響,不少人的強積金投資蝕錢。

我同意,上述的問題的確存在。不過,即使如此,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做好資產配置的工作,有望提升投資回報。

過去幾年,很多人的強積金投資蝕錢,很可能是由於他們將大部分資金放在股票基金,例如股市在2011年時的表現很差,大部分的強積金股票基金的回報呈負增 長。以滙豐強積金易選計劃內的環球股票基金為例,其回報在2011年為-14.9%。但如果在當年將資金全放在債券基金,卻很可能獲取正回報。(滙豐強積 金易選計劃內的環球債券基金在2011年的回報為3.9%。)

經濟加速通脹跌 選股票基金

然而,我們應如何掌握增持或減持股票基金的時機呢?

也許我們可參考著名基金經理達利奧(Ray Dalio)提出的一個分析框架。他認為,我們要預期未來經濟情況會出現下列哪兩種情況︰1.經濟增長加速;2.經濟增長放緩;3.通脹上升;4.通脹下跌。

我們可根據不同情況而作相應的部署。在經濟增長加速而通脹下跌的情況下,我們應將資金投在股票基金。受惠於需求增加和成本增長放緩,企業盈利多會持續增 長,股價有望上升。但當經濟轉差,而通脹下跌,則應將資金投在債券基金。因為在通脹下跌的環境,中央銀行為了刺激經濟,有空間推出寬鬆的貨幣政策,很有可 能會減息,因而刺激債券價格上升。

上述理論解釋了,為何在2008年9至12月期間金融海嘯爆發後初期,股市大跌,而債券如10年期美國國庫債券的價格卻不跌反升。到後來,環球經濟增長谷底回升,股市也反彈。

不過,上述這些都是事後孔明的說法。如果要用上述的分析框架去預測未來經濟和物價的趨勢,其實也不容易。以美國經濟為例,利好的因素包括美國中央銀行持續 推出量化寬鬆政策,以及當地房地產市場呈復甦迹象。而利淡因素則主要是「財政懸崖」問題久而未決,就算美國民主共和兩黨最後能在今年底前達成協議,相信美 國政府也要縮減部分開支和增加稅收,以減少財赤。這都會減弱其經濟增長的幅度。

通脹升債價跌 宜買保守基金

假設你預期美國經濟會放緩,理論上應考慮買入持有美國政府債券的強積金基金。然而,利率已處歷史新低,一旦通脹回升,中央銀行就會加息,到時債券價格應會下跌。因此,比較穩健的做法,應是沽出股票基金和債券基金,買入保守基金。但這做法只能保本,不能獲得投資回報。

2012年12月17日星期一

沙紙如入場券 還是讀書好

近年,全球高等教育出現學位量化寬鬆,將來大學生(甚至是研究生)優越性不再,以致學位的溢價大不如前;同時科技公司開始直接在網上進行招聘活動,於是,數月前我在本欄下結論,莘莘學子與其花氣力和學費去換張(未必有用的)學歷,倒不如利用龐大網上資源去宣傳自己。

捨正途求職 成功萬中無一?

文章刊出後,引來不少朋友網友在網上網下的批評,指這些「非正途」找工作的例子,都是萬中無一的,只適用於較有冒險精神的求職者,還要配合天時地利人和, 這只亦限於極重視創新速度挑戰傳統的互聯網科技行業。對於一個普通的學生而言,還是正正經經的努力讀書上大學搵工,方是正途。

我自命不凡,對這說法不以為然,康莊大道實非我輩樂走之路。不過,最近一些切身的選擇,也令我重新思考這個問題。內子隨我赴美,她百無聊賴,總得找些事 幹。美國是個頗為自我的國家,對外間的東西都不太認可,她所擁有的中文大學商學院的畢業證書,在美國找(適合大學生水平的)工作不太管用。當我重新審視自 己當日認為學歷文憑沒用的豪言壯語時,也確切體會到,原來在使用網上資源找工作,並不適用於所有人。

我有兩個選擇︰讓她去盡量找份工作,或者,真金白銀付幾萬美金學費,讓她先讀個碩士課程,然後再找工作。我近乎本能地選擇後者——還是先拿個專業資格比較 安全,縱然我清楚知道,找到工作與否,跟她所唸的碩士課程無必然關係;日後的工資差距,亦未必能填埔學費和當中的機會成本。

尋夢羊腸小徑 留待冒險家

這個選擇跟自己從前的說法大相逕庭。我嘗試找出反對她重返校園的理據,但是,除了肉赤學費外,別無原因。在知識就是力量的世界大潮流下,取得專業資格的感 覺比較踏實;碩士課程本身也構成短期的反饋回路,讓她較容易地融入美國的陌生環境;我也怕多年後她會埋怨我沒給機會而使她困在谷底,讀了個學位日後反而無 得賴。

在這切膚體會下,我理解為何香港人人都跑去讀書拿文憑,追尋安逸穩定的感覺畢竟是一類人的天性,交過學費實實際際得張文憑,也容易向他人交代。那些羊腸小徑,還是留待那小部分夠薑的冒險家做罷。

2012年12月10日星期一

住公屋低人一等 不配有女友?

網上故事不一定是真人真事,與現實相關的故事就多少有點根據。例如你住公屋還是私人樓宇,買的還是租的,這些差異可以化成一個個富有社會意義的故事,反映現實,也令人哭笑不得。
租樓伯母不悅 買樓伯母盛讚

好像一篇應該是虛構的文章。某一天,你上女朋友家中作客,伯母問你家住何處,有數個情況。若你家住租來的樓,伯母就會面露不悅,叫女兒盡早送客;若你家住 買下的公屋或居屋,伯母會跟你有講有笑,問你吃水果麼,更甚者叫你留低坐多一會;若你家住買來的私樓,伯母更會盛讚你父母有眼光,要是你自己買的,那更不 得了。

這是譁眾取寵的黑色笑話,現實上的「伯母」未必都是這樣明顯的勢利,不過有沒有這樣的現象?我想誰都聽過「租屋等於幫人供樓」這類的說話,到若干年紀就要考慮買樓,是不明文社會規則。買樓也要分甚麼種類,私樓好,居屋還可以,公屋勉勉強強。

在香港買樓之難,常有分析經濟負擔不斷上升,我認為年輕人的心理負擔也是不斷上升。當社會還未發展成熟,貧富差距不大,普羅大眾居住環境相差不太大,人們 似乎較能接受不太良好的居所,因為能期盼慢慢能自立、上車、換樓;今天貧富差距拉大,有些行業社會流動能力降低,若居住在惡劣環境,或許會擔心根本無法逃 離這個小世界,死捱爛捱也捱不出一個私人空間。我認為我們對於自己的心理期望,會影響我們提升經濟能力的機會,原因就是自以為「我贏不了這個買樓遊戲,這 個社會不適合我」。

出身低層不可恥 勿自己加壓

另一種哭笑不得的故事是這樣的。男主角家住公屋,空間狹窄,跟兄弟同睡一房。有時候,女朋友上來家中,根本沒有私人空間可言,更別說要有沒人打擾的性生 活。男主角又從事收入增長不太高的工作,想堅持自己理想做喜歡的工作,但這實在改善不了居住環境,結果女友離他而去,更使他沒有自信。

網民很多是回覆「住公屋低人一等,憑甚麼有女朋友?」這是反諷,可能他們也是被環境弄得信心低下,聊以自嘲。

居住條件處於低層,本身並不是甚麼可恥的事,社會有流動,不會看不起底層的人。上述的故事一定有偏頗,但我相信是反映社會對年輕人置業確有一定壓力,甚至是鄙夷。怎樣運用壓力適當地敦促自己,或是決定出走他鄉,就要各自修行了。

2012年12月5日星期三

政府與政黨分權 勝一蹶不振

普遍市民認為被視為「反對派」的泛民總是「逢政府必反」;而建制派這群政府的「忠實粉絲」,定必事事力撑政府。

但筆者以「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的方法,從各大報章搜尋「社會抗爭」的關鍵字,例如︰遊行、請願及聯署等,發現「反特區政府」絕非泛民的專利,其實「親政府」的建制盟友亦是不少社會抗爭的發起者。

政團抗爭事件 建制佔近半

從今年7月到10月以來,各大政團合共發起了132次抗爭事件,當中泛民佔了70次(53%),而建制派發動了其餘的62次(47%),兩者數字相差不遠,並非大眾所想般一面倒。

泛民於議會內的空間被封殺,要以遊行示威表達訴求,此舉不難理解;可是,當建制派亦以同樣方式宣洩不滿,足見建制派於議會內對施政的影響力仍然有限,需要依靠議會外抗爭,轉達訴求。

自梁振英當選特首以來,一直強調要與建制各黨派「大和解」,以圖穩固議會內外的支持。可是,研究數字卻反映了另一個故事︰建制派所發起的62次抗議中,接近6成是針對特區政府施政,當中包括爭取標準工時、增加公屋供應及改善地區設施等。

若然讀者樂觀一點來看,建制派乃擔當「忠誠反對派」的角色,發揮監察政府的效能;但從政治現實的角度,建制派與政府根本就各自為政,協調不足,往往未能於制定政策前達成共識,而要依賴議會外抗爭向政府施壓。

與其孤軍作戰 建聯盟謀合作

當政府「推動立法」時,不單受到泛民的挑戰,同時亦要面對建制派的夾擊。由於無法取得議會內外的支持,政府每每採取「龜縮戰術」,迫於無奈地擱置或押後法 案,試圖避開社會的反對聲音。因此,回歸以來的立法成功率只能徘徊於5成左右,身陷「管治能力不振」的困局(詳見新力量網絡2012年管治評估報告)。

政府與其孤軍作戰,逐次「跪求」各政黨手中一票,倒不如考慮長遠合作模式,成立「聯盟政府」,透過與主要黨派分權合作,提升管治能力,否則現屆政府只能重蹈前兩屆政府的覆轍,管治繼續一蹶不振。

政府依然敵視泛民,假如僅有的建制朋友亦被「迫到死角」,依靠抗爭迫使政府就範,屆時連政府建制也再無互信,香港還可以管治下去嗎?

2012年12月3日星期一

無處不青山 青年毋須困香江

早前參加青年事務委員會舉辦的青年高峰會議2012,聽到一場精采的青年與特首的對話,青年敢問,特首敢答,有掌聲,有笑聲,會場氣氛熱烈。

自幼受寵 缺乏闖蕩動力

在梁振英特首的那麼多句答問之中,有個觀點是我深感認同的。他大意是說,香港永遠是你們的家,但香港很小,而外面的世界很大,香港年輕人應該多走出去,學習、工作、尋找多元的機會和發展。

香港是一個國際都市,但她與其他國際都市,例如︰紐約、倫敦、巴黎、東京,首爾、北京、上海等相比,有個最大的不同,就是城市與國家之間的人口流動。在這 些城市有着許多尋找夢想的年輕人,也許成功也許失敗,如果失敗,他們會選擇回到家鄉,或者自己更容易發揮和生存的城市。而本地的年輕人,也可能會去其他地 方接受教育,尋找自己更喜歡的生活方式,人口的流動性也就由此而產生。

香港的產業結構不完整,隨着經濟轉型和產業轉移,周邊地區的開放崛起同香港亦產生競爭,本地的多元化發展機會減少了許多,金融地產等行業具有壓倒性優勢, 不少其他學科在香港本土缺乏職業發展的空間,大學畢業生擇業的困惑和壓力都不少,創業意願也很低。再加上香港過去數十年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服務體系發達, 一般家庭也都請得起工人湊仔女,年輕人過慣了香港的舒服日子,缺乏出去闖蕩的動力和勇氣。

產業傾斜 磨滅追夢勇氣

內地來港求學就業的年輕人,在香港的日子亦非常不容易,能夠在香港立足紮根的比例不超過20%,十幾年前第一批獲得賽馬會獎學金就讀香港城市大學的18個 內地學生,到今天,亦只有1人還留在香港,做了律師,買樓結婚生子。我亦有個香港朋友,在香港中學畢業後留學英國,後去北京求學,畢業後,他想創業,他說 ︰在北京就一直有種創業的衝動,但一回到香港,所有的人都告訴他最好還是找份工作好好做,不要胡思亂想。雖然他在北京只是待了兩年,但覺得最喜歡的還是北 京的氛圍,讓人有去追求夢想的勇氣。而香港,讓他覺得很多想法也無能為力。

香港年輕人,應該也同內地的年輕人一樣,有着各種各樣的夢想,做banker應該都是長大之後被灌輸的理念。但如果香港無法提供追求夢想的舞台,為甚麼不走出香港尋找機會?香港特區世界免簽的護照,不僅是為了讓香港人旅遊用的,更是敲開世界大門尋找夢想之地的鑰匙。

與香港青年人分享毛澤東少時的一首銘志詩詞︰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