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0日星期一

大學生月薪4千 踐踏尊嚴?

最近在九龍塘的街邊看到一條由社會民主連線打出的宣傳橫幅,寫着反對大學畢業生4,000元實習計劃,並認為政府逃避解決失業問題,踐踏大專學生尊嚴。

這個看法是否符合社會民主原則我不清楚,但在香港這樣一個高度市場化商業化的城市,大專學生的尊嚴值幾多,並非是讓政府做了替罪羊就能解決的問題,顯然、必然而且只能由市場和僱主來給答案。

全球化分工 蠶食港市場

眾所周知,自內地改革開放以來,香港憑藉特殊的區位優勢和時空機會,以及老一代香港人頑強拼搏的精神,創造了香港奇迹,成就了今日的香港。但也是在這幾十年,全球化熱潮席捲世界,任何產品都可以是歐美品牌、日韓設計、印度服務、中國製造。當世界以一個扁平的形態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香港過往的區位及時空優勢不復存在,全球化分工將重新建立新秩序,香港青年人的價值走到了需要重新評估的十字路口。

依據基本商業常識,我們可以知道人力資本的價值正比於以下關係式:(人力資本提供的利潤×市場規模-運營成本)/人力資本規模。

隨着內地經濟快速增長和改革開放力度加大,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香港和內地無論是產品還是服務的價格差異快速減少,香港人力資本提供單位產品或服務的利潤不斷下降。內地及周邊地區的局勢發展,如上海發展金融業,澳門發展博彩及會展業,新馬泰發展旅遊度假購物,再加上台灣直航,都在蠶食着香港的市場。

薪酬勢趨降 青年當自強


香港目前正依賴不斷推動的內地居民香港自由行,來試圖抵銷各種競爭因素帶來的客戶及市場萎縮。香港的日常生活消費成本是內地大城市的2至3倍,房地產價格卻是內地大城市的4倍以上,運營成本居高不下,沒有下降可能。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市場的結果,亦帶來了人力資本規模的不斷增加。從關係式中每一個參數的走向來看,香港人力資本貶值的趨勢不可避免。換句話說,香港大學生的收入水平,將來只會更少,不會更多,這是由基本的市場價值規律決定的。

政府為緩解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就業壓力,撥款扶持,確實治標不治本。但青年人就業絕對不止是政府的責任,需要教育機構、父母家庭及公司企業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在教育過程中,對香港青年人的價值觀、責任感、態度和專業技能等各項素質進行有效提升,才能讓香港青年人在全球化競爭中保持核心競爭力,獲得理想而滿意的回報。

2009年3月23日星期一

阿嬸鬧機場 顧客永遠是對的?

「顧客永遠是對的?」這一道問題,在我入職前的面試裡,曾被面試官問過,而我目前仍認同當時的答案──顧客當然不可能永遠是對的,但在他們做錯及無理取鬧時,我們只能平心靜氣地提供最好的服務及選擇。

跟第四代人不知有沒有關係,只知道香港有些畸型價值觀,不知從何演變至此。老實說,筆者極不願寫工作範圍的事,但機場阿嬸一事卻令我有撰文的衝動。此事予人印象是,一個遲到登機閘口的婦人只消在閘口前大吵大鬧,滾一下地沙,就能倒是為非(航空公司其後以影片被放上網,作出道歉,並以免費商務機票作為賠償)。天啊,以後教我們怎生面對故意遲到的客人?

過份縱容顧客 香港獨有

始於劉天王一句:「今時今日,這樣的服務是不夠的。」而種下禍根,造成眾公司紛紛提供扭曲了的客戶服務。曾說過香港是一個過份發展的地方,香港人從出生起已適應這種過份發展的社區型態。你能想像航空公司要求服務員做到乘客辦理登機手續的等候時間是零嗎?你能想像就算手持外國護照,但居港超過一年,已被同化的洋人,在等候時間超過兩分鐘,會肆意大聲無理地投訴,說他等得太久,並向我們爭取免費升等嗎?

公司的指引,當然是盡量息事寧人,免費升等必定不能,否則利潤從何來?但每日面對這種情況,甚為無奈,很想了解是否我的兩分鐘等於別人的半句鐘。加上自己不斷在旅行時觀察其他地方的機場,竟發現原來要求高且喜歡放聲謾罵看不起服務人員的人,只會在香港出現,那些人,也不一定是香港人,可以是國內同胞、居港的洋人、日本人、馬來西亞人甚至乎留學海外的中國人。

為保服務質素 前線叫苦

曾和同事研究過此等怪異現象,實屬香港獨有,得出的結論有二,一是香港發展得太快,香港的核心價值是超級有效率,稍慢就會被淘汰;二是香港的服務業才會理會那些不合理的投訴,以中國人或港人為主的管理層,一致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甚或荼毒,不斷向前線人員施壓,要求他們表現出忍讓以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美德。

國泰,一間本地航空公司處理機場阿嬸一事,就告訴大家原來要無理取鬧,才會獲得注意,乘客們都被寵壞到跟三歲小孩一樣,引証了香港提供的服務已去到畸形的程度。

相關blog文:
憤怒—余賜恩

肥媽鬧機場—陶傑

人在中環:阿嬸之二

2009年3月16日星期一

知識天璽價 負債天比高

這是一個甚麼也可售賣的年代。人力可在市場售賣,卻值不了幾斤;知識可在市場善價而沽,售價可比天高。

我由高級文憑到碩士,不知是禍是福,不用負擔學生貸款。同學畢業後薪金比我高,多出的部分都被在學時期的學費貸款蠶食好一截;修讀副學位課程的被迫選擇免入息審查貸款,利息高另加風險調整系數,畢業後還款額等同置業首期,是為預支知識的代價。

剛公佈的大學生實習計劃希望讓大學生「擴闊視野,增加歷練,為工商界培育人才」,最低薪金四千,隨時比倡議中的最低工資更低;副學士苦讀兩年,付出的學費借的貸款一樣多,財政司一言道破學位迷思:找不到工作,大可報讀毅進青少年見習就業計劃 - 副學士一下子跟中三學生競爭,預支知識後毫無條件償還。

大學生以至副學士的價值被貶成跟中三同等,畢業生看似無力抵抗這超穩定政經結構。畢業-就業-失業迴圈令知識看來不再有價值。香港開始跟日本一樣,陷入格差社會的困境,社會階層失去流動性,皆因經濟結構的轉變,引發一系列既有社會結構失效。

紐約城市大學人類學教授David Harvey認為,中東石油危機引發全球經濟衰退,企業產能過剩令資本主義系統技術上崩潰。重生的體系針對各種特定需求,加強各範疇的創新速率,令技藝快速的被毀滅和重建,勞動巿場二分成為中心與邊陲兩部分,長期或穩定的僱用方式與相對不穩定的外判、承包、散工,衍生出高程度的結構性失業。這一切是之創造的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源自資訊控制權的失衡,。

社會再轉型 豁出去!


資訊成為被受重視的高價商品,所謂知識型經濟,實是強調個人及企業對資訊的控制。一直行之有效的教育系統,無法應對高速改變的社會,學生被施於同質化的教育,在超激烈及多元的競爭下無以為繼,猶如在學校中廢校,被學生否定教育的意義;企業仍然壟斷市場,管理架構幾乎不變,青少年似乎只有就業或是失業,勝組或是負組,資訊的控制權仍是無法來到自己手中。

既然社會如此,將自己關在安全的辦公室中,不如豁出去被資訊洪流衝擊,擁抱風險。當一切穩定只是建基於火箭專家估算市場不會大舉失效的機率,企業又選擇以外判及散工應對,當一個Freeter(自由Freedom及兼職Arbeit)嘗試擔當各種任務,薪金可能比實習更高,獲取的資訊可能比同輩更多。為個人興趣找尋出路,將之變成改革社會的創意,除非選擇沿續過去的一套,將自己困於業已陷於困境的時代。

也許,學生們應如寺山修司的電影,拋掉書包上街去,重演1968年巴黎那場沒有推倒資本主義的革命。高呼胡志明,逃出去。

延伸閱讀:
一蚊健 (2009年3月1日) 我這一代實習生. 獨立媒體

David Harvey (1990) From Fordism to flexible accumulation in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Cultural Change.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9年3月9日星期一

藝人吸大麻 應如何反思

兩名藝人在日本被發現藏有大麻,輿論一片嘩然,認為年青偶像吸毒,會對青少年造成嚴重影嚮。

我搞不清究竟是不容許藝人犯法(日本法律禁止藏有大麻)?還是不容許藝人(在大麻的作用下)於公眾地方行為不檢?抑或是不容許藝人言行相悖(藝人曾經宣傳禁毒)?

如果故事不是發生在日本而是法律容許大麻的荷蘭,二人被發現於咖啡室內吸大麻,他們沒有犯法,輿論又會否嘩然?反過來,如果故事發生在蘭桂芳,二人沒有大麻,不過喝醉了,神智不清、腳步不穩地在街上亂吵亂罵,同樣地沒有犯法,又會否被大肆評擊?如果二人沒藏大麻,只犯了偷竊罪,他們所受的指控又會有別?

煙酒亦害人 待遇天壤之別

為甚麼大麻是毒品?顯然是由於興奮作用,使人產生幻覺,影嚮大腦正常運作,妨礙判斷,亦會上癮。但是,酒精和煙草不都有類似的問題嗎?它們同樣會使人上癮。酒精所引致的社會問題,同樣地多,為何酒精與大麻的待遇有天涯之別?

美國有趨勢把大麻列為非刑事化。奧巴馬於零四年曾表示美國應該重新考慮對大麻的禁制,原因是打擊大麻虛耗納稅人大量資源,但其產生的社會問題並不足以抵銷其開支。去年跟總統大選同時進行的公投裏,麻省居民以百份之六十五對三十五通過大麻非刑事化。

委實,在美國的大學校園裏,學生吸大麻的情況頗為普遍。在週末晚上,走過本科生宿舍,時常會聞到燃燒大麻的氣味。多位研究院裏來自美歐的同學都曾吸大麻,他們亦不以為然,也沒有上癮。他們都是在大學時,人吸我吸的情況下嘗過。早前,在奧運會連奪多個金牌的飛魚菲比斯,亦被發現在一個大學派對裏吸大麻。可見吸大麻於西方社會裏,亦不是件嚴重的事情。

被指言行相悖 政客也雷同

再且,為甚麼藝人講一套做一套有問題?藝人曾出席宣傳禁毒活動,今日被發現身上有大麻,輿論指責他們言行相悖。我們不如從八十年代末的立法會選舉開始,統計有幾多尊貴議員們的競選承諾,在當選後又得兌現?如果前言不對後語,足以要藝人消聲匿跡退隱江湖,香港的政壇就不會這麼熱鬧。

如果大麻不是毒品,兩位藝人又會否遭受嚴厲指控?我們又能否接受藝人們吸大麻?他們攜帶大麻出遊,顯然他們認同大麻的作用。兩位藝人又會否有膽量,如當年的奧巴馬,在香港倡議大麻非刑事化?

2009年3月2日星期一

紐倫港的生與死

在金融風暴當前﹐全世界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作為Ground Zero的美國紐約﹐單單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已經損失了17,000個職位。曾經雄霸華爾街的五大投行從此不復存在。有人說﹐紐約玩完了﹐浦東站起來。其實﹐紐約對人才的開放與其金融和銀行業外的再生力,將確保它全球性的金融中心的地位。那再生力﹐就是創意。

城市發展3T (Technology, Talent, Tolerance)

簡·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裡說過﹐城市真正增長的引擎是以其不同的經濟和社會結構來衡量的。當紐約那些投行從業者破產之時﹐卻是市場把被瘋狂推高的樓價解咒的時候。對時裝設計師、音樂家、導演、藝術家、心理醫生等來說﹐那正是搬進來的好時機。許多不同專業和不同類型的人擠在密集的環境 -- 正是創造新事物的重要催化劑。創新力,從長遠來看,便是保持城市活力和相關性的元素。

要吸引這些不同行業的創作人來生活工作﹐城市需要有其可取之處。美國城市學者李查德·弗羅里達在《創意階層的崛起》一書中指出﹐經研究資料顯示﹐城市的健康發展﹐與人才,寬容度,科技發展力有莫大關係。一個有寬容度與自由﹐而不是一大堆購物商場的城市才會吸引人才﹔一個尊重科研的環境﹐而不是只把電話當作潮流玩意的城市才會鼓勵創新。

那香港有嗎? 論寬容度﹐我們遇到那些極右翼宗教團體抓著社會道德標準話語權﹐儼如淫審處的幕後操縱者﹐甚至有認為保障同居同志的條文,會造成「愛滋病增加」的言論﹔ 論尊重科研﹐數碼港的偷天換日還歷歷在目﹐就更不要問中藥港了﹔論人才﹐可從最近香港動畫師奪得國際大獎,日本主辦機構願出錢出力,建議港府協助舉行頒獎禮,卻被一句"沒有餘錢搞典禮﹐也無任何利益"所拒絕一事看出來。

西九·明天的幻象

雖然香港今年的財政預算案裡有提出要拓展經濟新領域 -- 創意經濟﹐然而這些人工比奧巴馬還高的政務官團隊已被一河之隔的深圳官員超越。去年年底﹐深圳成功爭取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設計之都」稱號﹐成為創意城市網路十六個城市中唯一的中國城市。2007年深圳文化產業增加值更達465.5億元,佔GDP6.9%。而香港在政府以金融業為首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下,創意產業只佔GDP的2%。預算案裡那區區三年三億元的「其他創意產業支援」﹐實在來得太遲太少。老實說﹐2010的上海世博除了展示「八達通」我們還有甚麼? 可能只有《西九·明天的幻象》罷﹗

延伸閱讀:
How the Crash Will Reshape America (The Atlantic, March 2009)
三城記 Nylonkong - A Tale Of Three Cities
深圳設計:特區政策優勢淡化後的新增長點?
香港可否成為創意之都? 科大商學院組織管理學系教授及系主任 李家濤
創意經濟以人為本
2.15「維護公民社會價值,反對宗教右翼霸權」大遊行
寫在道德戰火中的無人地帶
明光社
香港科技未來的「新方向」在哪裏?

絕望的香港創作人 John Chan
奠‧香港創意工業的死亡之日
為甚麼香港人的創意總是搞不起來?

動畫鏗鏘集-隱蔽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