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星期一

論視野論質素 港傳媒輸內地

空閒時候,你選擇看甚麼?書本、雜誌、電視還是網頁?不論如何,香港人在這幾方面的選擇雖然不少,但是種類(Genre)卻總是太少。除了英文的資訊來源,內地的也開始發展成熟。眼看香港的水平不進則退,實在令人痛心。

比如雜誌,有內地討論區這麼評價:「香港的雜誌主要就是財經企業的,娛樂八卦的,消費指南的。還有,差點忘記了,色情雜誌」。前三種的香港確實辦得相當好,在多種媒體做出自己的特色,派股票號碼、狗仔隊、潮流消費,都是成功例子。然而,要在香港找社會時政文化藝術評論,卻不太容易。

內地傳媒 敢引入新思想

香港滿足不了自己,那就看大陸的吧!我平時開着鳳凰衛視,看南方週刊、三聯生活周刊,網上遊一五一十部落、果殼網,不僅帶來我關心的中國資訊,最重要的是這些傳媒有着國際視野。他們服務的目標是全中國,要為眾多人口帶來國際資訊,並且作精準的分析。即使大家清楚有思想禁區,但他們打擦邊球、引入新思想的能力實在令人讚歎。

就像一五一十網轉載來源眾多的社會評論文章,各門各派華山論劍;果殼網是一個有非常多的學術專才投稿的科技網站,每天繙譯數十篇的外國新研究成果,有如中國版的New Scientist。毛澤東一句話仍然擲地有聲:沒有研究就沒有發言權。

盡管內地人是先要強迫接受馬列教育(雖然與典藉相差甚遠),但這種方針使他們思想更着重框架、歷史源流,與不提倡思想的香港教育差之千里。一旦內地人擁有能力去掙脫思想的控制,他們吸引、融會、發揚新思想的速度比任何人都快。他們物質條件可能不好,但意志驚人。

只求物質資訊 徒令思想僵化

反之,本港的單調物質化資訊就相形見拙了。我們關心的,很多時是如何賺快錢、如何填滿自己無聊的生活、如何消費表達自己的存在。我們自稱是國際城市,但對內地人何以湧港、菲傭家鄉的社會如何、以至連香港人應該包括甚麼人,皆是一無所知,更不要說巴勒斯坦應否加入聯合國、普京應否再做俄羅斯總統之類的世界大事了。我們的教育水平高,卻被僵硬的體制限制了思維,只有一種生活方式。拋開港式傳媒,擁抱世界不同的思想,親吻迥異的文化,才可以在這種變動的時代,對抗一次又一次的風險。

最後還可以補一句:大陸連軟性色情(Soft-porn)雜誌節目都比香港的更開放更幽默,能不叫人嘔血嗎?

2011年10月24日星期一

資本主義追迫 安居樂業路遙

曾經在內地成長、學習、生活22年,也在香港學習、工作、生活了近10年,在我的頭腦裏不斷地比較思考不同社會環境和體制下的差異;在香港這個不同文化融合的環境中,這種體會尤其深刻。

這兩年,隨着西方經濟體系大滑坡,對於西方質疑的聲音也愈來愈多,我不妨「落井下石」一把,在年輕人的立場,說說對迫切關心的結婚、買樓、教育、投資等問題的看法。

工業革命 家庭矛盾根源

在東方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內,以不同的責任進行約束,保持家庭穩定,進而構成社會的和諧;即使是歐洲大陸,也曾經是這樣的家庭關係。但隨着工業革命興起,需要大量的產業工人,於是資本家打出了男女平等的口號,號召女性走出家庭,走進職場,走向社會,實則是為了補充勞動力市場的不足。家庭中的平衡關係被打破,誰對家庭承擔責任,成為很多家庭矛盾的根源。

然而,隨着更多女性進入勞動力市場,雙職工家庭獲得更多收入,理應提升家庭生活質量,有更好的生活環境。但實際情況是,資本氾濫下的炒賣,讓房產市場膨脹的速度遠超過家庭收入的增長。家庭收入不斷增加,房子卻愈住愈小。100年前,人人都有house住,現在很多家庭卻要擠在「鴿子籠」裏,年輕人工作多年,連安居的想法都未必能擁有。

「鴿子籠」裏 難言生育大計

接着,即使一對相親相愛的年輕男女排除萬難,喜結連理,要不要生孩子,如何教育子女的問題又擺在面前。東方文化中,子女是屬於家庭的,棍棒出孝子是至理名言。但為甚麼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父母不能打罵子女呢?很簡單,因為子女不屬於家庭和父母,而是社會、政府、資本家的資產,政府承擔教育,在進入勞動力市場後,創造財富,繳納稅收,成為市場的資本。

這麼看來,也就可以理解為甚麼西方社會沒有東方的贍養觀念和家庭關係。當然,也就可以理解為甚麼愈來愈多人不想生孩子;承擔投資,卻沒有享受回報,大家都是算過這筆帳的。

零利率「焗賭」 財富轉移莊家

最後,家家戶戶存了血汗錢,準備存到銀行,銀行卻告訴你,現在是零利率,我們也不想收你的錢,然後去放貸,那樣掙錢太辛苦,風險大、責任高。不如,我介紹一些投資產品給你,你自己判斷,承擔風險和責任,我抽佣金。當然,這就是一場賭博,零和遊戲,莊家永遠不會輸,過幾年搞一次金融風暴,割一次羊毛,財富不是被蒸發,而是被收割到莊家。

革命先烈們說,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個理想不知何時能實現;但資本主義的問題,卻到了非要解決不可的時候。如何讓資本家承擔起社會責任,讓他們明白「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道理,如何縮小貧富差距,走向共同富裕,已經不僅是中國改革開放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全球性問題。

香港,應該可以做好這件事情;畢竟,庫房有糧,心裏不慌嘛。

2011年10月17日星期一

議會鬧劇 欠政治智慧

如果以「政治家」應有的胸襟作為標準來打分,特首曾蔭權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中,應對黃毓民議員的指罵、梁國雄議員的擲雞蛋,實在不能算合格。

語言暴力 一巴掌拍不響

曾蔭權被指罵,心中當然有氣,可是作為政治家,也不能以「爛仔」、「黑社會」來明嘲暗諷自己的對手。政治家面對質問——哪怕是怒罵,盡管心中是如何的不喜歡,也不能這樣和對手對罵(更何況,黃毓民的提問並非全無道理)。畢竟,「爛仔」、「黑社會」已近乎人身攻擊,只會使人覺得曾蔭權的態度也有問題。當初,大眾還可能覺得黃毓民在使用「語言暴力」,但現在則會覺得「一巴掌怎會拍得響」,雙方也有責任。

如果曾蔭權真的忍無可忍,想給對方來個尖銳點的反擊,不妨參考前港督彭定康的一句︰「我認為這只是一個政治姿態,一個空洞的政治姿態而已。」這樣的回應,也比現時的互相對罵,要來得好。

在面對梁國雄的擲雞蛋時,曾蔭權的回應亦非政治水平。如果遭對手無理侮辱,政治家更應顯示自己的胸襟和風度。這樣,大眾便會覺得你只是「暴力政治」下的犧牲品,輿論只會慢慢轉向,偏向於你,為你加分。

可是,曾蔭權的回應卻只是一句︰「我好驚」,繼而指摘梁國雄的行為不適當,完全沒有任何風度可言。前美國總統克林頓,和前加州州長阿諾舒華辛力加無疑要高明得多。面對雞蛋,前者笑着說了一句︰「擲雞蛋的人手力不夠」,後者更幽擲雞蛋者一默指︰「他還欠我一塊煙肉!」曾蔭權和上述兩者的差距,何止以千里計?

忽發奇想,如果曾蔭權說出以下的一句︰「如果向我擲雞蛋能平息你心中的怒火,那你便擲吧,但我希望之後你可以理性和我討論施政報告」,梁國雄便會完全被比下去。

彭督克林頓 有板你看

要當政治家,便要有政治家的包容和胸襟,甚至要忍人之所不能忍。彭定康、克林頓和阿諾舒華辛力加,已為我們作出了相應的示範。為甚麼曾蔭權就不能多點留意外國世界級政治家的一言一行,好讓自己也能做一個像點模樣的政客?當初參選特首時,自詡為「政治家」、懂得引用邱吉爾名句「Give us the tools and we will finish the job」的曾蔭權,到哪裏去了??

2011年10月12日星期三

迎環球經濟挑戰 80後要搏盡

有人說,年齡是一個重要的變量,影響着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應重點作甚麼事。例如幼兒階段應是學習語文的最佳時機。因為那時候記憶力好,能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詞彙,而且模仿力強,容易培養用那種語言思考的習慣,又不用上班,有大量時間進行鍛練。

假設上述理論是正確,也許年輕讀者感興趣的問題會是︰對於一個畢業後工作了幾年的年輕人來說,最應該做甚麼事呢?根據傳統智慧,努力發展自己的事業是最重要的事情。

32至35歲 上游黃金期

對於這個概念,國際著名企管大師大前研一提出了具體的觀點。在其著作《後五十歲的選擇》,他指出,大學畢業後的首十年,是上班族的關鍵期。因此他建議,在畢業後十年期間,上班族應該能做到甚麼程度就做。

他認為,一個人工作了十年,約32歲到35歲,無論所待的是甚麼樣的公司,在公司內該學習的事物都應該可以完全學會。其後,任何事情也難以學到了。到了這個時候,大概可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很大機會擢升成為管理層,還是做一個普通職員。所以尚未嶄露頭角的話,今後就難有機會了。

由於與我的所見相脗合,我相信大前研一的想法有一定合理性。想再補充的是,身邊事業發展得不錯的朋友,其實早在畢業後三年內就獲得提升為初級管理人員,過三至四年後又會再獲提升。我認為,這意味着如果一個人工作了6至7年而一直沒有獲得提升,其實是一個警號,要加倍努力才行。

我自己距這35歲大限還有幾年的時間。全力發展事業仍是未來幾年的重點工作。展望未來幾年,環球經濟可能會進入衰退。如果是這樣的話,勞動市場會轉差,就業人士保工作的壓力會愈來愈大,工作量很可能會增加;而待業人士面對搵工難的問題。不過,幸好在未來幾年,我的各方面如生理、精神、能力等都會處於巔峰狀態,有很好的條件迎接這些挑戰。

另一方面,從正面的角度看,我們亦可視這些挑戰為迫自己提高能力的動力,對我們的長遠發展其實也有好處。

無樓未必壞 轉工更靈活

最近身邊不少同齡朋友正忙於結婚、生兒育女等事情,也因此而買了房子。比起他們,我擁有一項重要優勢,就是可投放更多時間和精力在工作上。而由於沒有買樓,我沒有供樓的壓力,可以因應時勢和環境的變化而作出進取的選擇,例如到海外任職,投身一個有潛力的新行業,甚至是創業等。

根據歷史經驗,為了應對危機,人們會願意作出改變,因而帶來新機會。這意味着危機對我們這類人來說,未必完全是一件壞事。所以,不論經濟情況是好是壞,未來幾年都是我們努力發展事業的好時機。大家要努力呀!

2011年10月3日星期一

自幼學循規 起跑輸人九條街

十年前,我讀中學時,曾經越級挑戰,代表香港到芬蘭參加國際電腦編程比賽。比賽分上下兩場,各歷時五小時。參賽者要在限時內編寫程式解決幾條難題,然後上載至中央主機,主辦單位以幾組不公開的數據測試,程式於極短時間輸出正確答案便得分,高分者勝。比賽的主要難度,在於程式需要作龐大的運算,若非應用較高深的算法,程式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執行。

輸了比賽 卻擊敗賽則

其中一條問題,我毫無頭緒,只懂得以極慢的算法找出答案,若把這方法上載,程式必然超時,必得零分。於是我心生一計,在自己的電腦窮盡所有測試數據,以龜速找答案,然後把所有數據和答案都寫在程式碼裏。主辦單位測試時,程式只消在程式碼裏找答案,一定夠快。

問題只有一個:程式將會過於龐大,遠超當時電腦能承受的負荷。不過我既然別無他法,最差結果頂多是零分,我就把幾百MB的程式碼上載至主機,可惜比賽結束時主機仍沒有反應。當晚大會的賽後報告,指有選手因為上載過大的程式碼,導致主機不勝負荷。於是,大會要更改下半場的賽例:程式碼不能大於10MB。

我當場的反應是:當局因我更改賽則,我好勁,這是壯舉,我贏不了比賽,我卻擊敗賽則!

未幾,我開始擔心,因為從隊友們的眼神語氣,感到他們未必接受這樣勇闖灰色地帶的行為。我們自小學習要循規蹈矩,考試最好滿分,十項最好全能,操行最好優異,卻從不鼓勵think-out-of-the-box。踏鋼索鑽空子,在香港不太歡迎。我怕別人指摘我浪費代表香港的難逢機會;我怕別人責怪我不學無術只懂旁門左道。至幾年後,隊友們向他人介紹我時,仍然會語帶嘲諷地提及這個「壯舉」,我厚着面皮一笑置之,一絲後悔當日的鹵莽。

港扼殺創意 產業注定敗

最近,我開始在矽谷工作,跟同事談起這往事時,他竟然問:「為甚麼你不寫在履歷表上?早知你曾在國際賽搞事,開始時就對你友善一點,給你艱難複雜的任務。」然後,他侃侃而談和其他同事以前在故鄉搞事的事迹,不亦樂乎。我才發現,在科技界裏,原來「搞過事」是履歷表的重要項目,人們並不太欣賞循規蹈矩的乖乖,鑽空子、找漏洞這些旁門左道才是常態。

從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大抵可知哪個地方較容易接受新鮮事。政府曾幾何時要推動創意產業,我認為注定失敗。莫說要贏在起跑綫上,我們自幼稚園時,學習循規蹈矩地做人的那天,已經輸給別人九條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