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8日星期一

信任員工 自訂工作時間

唸研究院很自由,學系終年冷暖氣長開,並提供沐浴設施及供應無限濃縮咖啡。研究生甚麼時候來,甚麼時候去,甚至不來也不去,都沒有人管。前提是:閣下的研究進度令人滿意。

於是乎當研究生就成了世上最自由的工作,因為做研究這些虛無縹緲的事情,不容易管,也不能管。我常在辦公室裏發呆,遠眺窗外旳美麗風景,有時導師路過不禁揶揄一番。不過,我可以大條道理跟他說:我發呆因為剛才想東西想得累了;又或者:表面上我在發呆,其實我在思考。反正發呆和思考,都是坐着不動。

超高工時 能不犯錯?

畢竟一個人每天用腦的程度總有個限度。最近在埋首寫畢業論文,一改以往率性的生活習慣,變得作息有時,才發覺原來每天真正工作的時間少之又少。我每天睡9小時。我有這麼充足的睡眠,這麼穩定的生活習慣,每天才能集中精神認真工作4小時,其餘的時間,大多是在行屍走肉。並且,就算我工作整整8小時,品質也不能保證會比4小時好。

所以,我不能明白,傳說中超高工時的工作是件怎樣的一回事。聞說做投資銀行對冲基金的,一星期工作80到100小時。就假設年終無休地工作,每日也起碼要幹上12至13個小時才達標。又或者,時常在報紙雜誌讀到一些日理萬機的名人訪問,他們都愛標榜自己清晨4、5時就起床,然後一直工作至傍晚。這是我不能理解不能體會的事。連續十幾小時的工作,他們會覺得累麼?如果累,他們會因而作錯誤決定嗎?如果不累,他們的腦袋是怎樣構造的?

上班何妨稍睡 效率最重要
又或者,退一步,8、9小時是正常的工時。但這也不容易。曾經做過3個月暑期工,午飯過後飯氣必定攻入五臟六腑,腦海裏滿滿是聞一多的名句:也許我要睡一睡。當然,四周同事都在似乎精神奕奕地努力工作,我也只好對着熒光幕敲着鍵盤扮認真,心底不停希望時間過得快些,捱到放工時間就好。我常在想,究竟這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狀態,身在中環心在床的思緒,勉強要留在辦公室究竟有甚麼作用?

有人工作效率高,卻要多睡;有人效率低,但不喜歡睡。把工作目標定下,讓員工自行完成就好。為甚麼在辦公室裏不能睡覺?為甚麼要死死地訂下上下班時間?為甚麼不能相信員工有自理的能力?

2011年3月21日星期一

全城派6千 惡化貧富懸殊

財爺派錢6,000元,只計劃讓成年永久居民受惠。社會除了熱烈討論這個措施背後的理念和動機外,另一個爭議就是公平:新移民投訴沒錢派是歧視,亦有人質疑已移民海外但有永久居民身份的港人,不應享有福利。

政策不公 撤遺產稅傾斜富人

人人有錢派表面上十分公平,卻沒有考慮社會的需要。派錢給新移民與否將會是政治考量,帶出了港人與新移民的衝突,卻使人忽略了更為重要的貧富之比。窮人只能用6,000元「止止咳」,用於日常消費上,但富人能用來再投資,使貧富之間差距比之前更大。

表面上公平的政策,實際上是不公義的表現。實情是,社會已過度向富人傾斜。除了大財團壟斷之外,這裏談談遺產稅:香港於06年取消徵收該稅項,沒有引起大爭議,因為符合香港人的心態。自己辛苦賺來的,為甚麼不能全數交給子女?可是這也是社會不公平的一種表現。

根據英國作家、前觀察家報總編輯Will Hutton去年的著作Them and Us︰Politics, Greed and Inequality,社會公平的其中兩個重點是保護運氣不好的人,並限制好運氣帶來的不公義。前者的道理十分明顯:假如香港人口中有1萬人,天生會患上頑疾,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是其中一名患者。相信大部分人都樂意所有人共同投入資源,確保那1萬人得到良好治療。這樣保障了不幸的患者,亦是香港擁有良好醫療系統的原因。

減運氣成分 免輸在起跑線上

反過來說,能夠成為李氏家族的新成員,完完全全是好的運氣。這種好運帶來的是社會分配不公,財富在富人手中積累;反觀生長在草根家庭,現時向上流動的機會愈收愈窄。遺產稅正可以減少這種不公平,讓運氣在社會的影響力降低,不至於主宰人的一生。

看似公平的政策可能帶來不公平的結果,如令貧富懸殊惡化。社會是時候重新思考各項政策,例如統一派錢和運氣所帶來的不公義。另一方面,政府必須增加在教育投放的資源,確保每個人都得到公平機會在社會競爭,而不是輸在起跑綫上。

2011年3月14日星期一

開放溝通環境 港勿唯北是問

近月以來,小弟在本欄不時都提及新移民與香港社會的未來,勢想不到,政府一招臨時臨急大派錢,竟然又激起對新移民的仇恨,不管有心或無意,這政府實在惡毒。歸根究柢,是我們心中的「邊界想像」累事。

未脫殖民思維 易走極端

比如說,有人問你「香港人」究竟是甚麼東西,你根本難以回答。你可能會回答一些我們較為驕傲的制度及文化,如法治、英語、「理性」等等,但這些都不免是空 泛的答案,不是不重要,但完全不足以包含整個社會,皆是片面的印象,總有例外。我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自抵壘政策取消以來,一條極為穩定的邊 界。

深圳河是一條護城河,是我們心安理得的象徵。基於一系列的歷史巧合,使大家有一個安全的心理範圍,逐漸培養起上述的所謂港人意識。然而,97回歸至今,港 人根本從沒有脫離殖民思維,建立自己的歷史,面對他人時毫無自信,僅僅依靠地理上的分隔,就自然產生兩種極端:一是邊緣化論,要完全依靠北方;二是夕陽無 限好論,港英時代勝於今天,要排拒北方霸權。對新移民的歧視,不難想像是後者作祟,大家都沒有反思香港往日成功依靠的是甚麼,今日又往哪走,於是走錯方 向。

有人以為,從深圳河以北來的都是可怕的、要抗拒的,不管有沒有新移民為家庭團聚而來,還是來騙福利的害群之馬。就算來港7年後,新移民仍有可能被人排斥。

香港人要是對自己的制度、文化、社會等等有厚實的論述,有相當的信心,根本不用害怕新來的人們。自回歸以來,我們更應該充分跟內地交流,最起碼是跟廣東在 文化上的融合。盡管行政上的邊界可能永遠都不會取消,但我們可以吸收內地文化,融合香港已有的,同化新來的人群之餘,並要將香港意識反攻大陸。

排外非出路 放下心中護城河

由此,新移民問題的根本其實是沒有人知道怎樣才是香港人,和該用甚麼角色跟內地溝通。人們沒有信心沒有準則去同化他人,更遑論面對北方的龐大壓力,如廿三條、普通話教學、前現代思維等等。人們軟弱得只剩下一條深圳河保護自己,總之排外就可以解決問題。

然而,從香港開埠以來,我們一直都要依靠國際生存。香港要強化的,是開放的溝通環境,不可以自絕於世,也不可以唯北是問。依我之見,香港人應該一方面參與別人的遊戲,另一方面嘗試建立自己的遊戲規則,並盡力傳播之。

2011年3月7日星期一

聚焦派6千 香港付更大代價

前後兩次公布預算案,本來作為納稅人的我可以得到6,000港元,卻因為還未申請成為永久居民而失去了6,000港元。到底給每個人6,000港元現金,會不會引起通脹,我沒有興趣討論,因為給財政司提建議的智囊專家們都沒有搞明白,大家就更沒必要在媒體上說來說去,為爭奪話語權而誤導觀眾了。

我只是有感而發,給政府花錢提些建議,也許更有意義。

額外支援貧童 資助公僕進修

青少年是未來的希望,教育問題絕對值得政府關注和投入。據我長期觀察,不少香港父母由於工作繁忙,把子女陪伴的責任就交給了菲傭,這對下一代成長極為不利。香港政府應投放資源為家長們開培訓班,提高家庭教育的觀念和意識。同時,對於弱勢及貧窮家庭,提供額外的兒童成長和教育的支援,為他們創造改變命運的機會。

任何社會的安定和諧,都不可或缺一支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如今中國內地的高級官員都要進修碩士、博士課程,部分從事經濟工作的官員甚至就讀EMBA課程,海歸學歷背景也是屢見不鮮。

我不知道香港政府公務員的平均教育程度如何,但如果預算案中,能撥款為公務員提供更多的進修和培訓計劃,幫助各級公務員提升為市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相信多數人都不會反對。

多建醫院培訓醫護 縮短輪候

在香港的公立醫院看過幾次病,輪候實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每次看到周遭那麼多等候的病人,我就在想,多培訓一些醫生、護士,多建幾所醫院,對香港來說,就是那麼難做到的事情嗎?如果說政府沒錢,那倒算了。但有錢的時候,不把錢投入到醫療系統的建設發展上,更待何時呢?

香港和內地的往來日益密切,10年前,過年過節才會出現的羅湖口岸過關人龍,現在每天都在上演。往來羅湖和紅磡的火車一趟要40分鐘,如果沒有座位站着,遇上人多擁擠就是一件比較痛苦的事情。上海的朋友告訴我,現在從上海搭城際高鐵,到蘇州只要20分鐘,到南京也只需要1個小時,座位舒適,環境整潔。

改善口岸環境 擴充通關客量

可惜,香港籌建中的高鐵,在本港沒有中途站,如果香港政府投入資源改善口岸環境,擴充通關容量,提升東鐵運行速度和服務質素,相信無論對香港市民,還是來港訪客都是大有裨益的好事。

這些隨便說說的主意,政府在制定預算案的時候可能也都已有所考慮,不過,在面對公眾宣傳諮詢的時候,大家就只顧談「6,000港元」,比較實際,也比較容易扯皮,吸引注意力,卻忽略了那些在預算案中,更有深遠影響和意義的其他議題。同時,我們也都明白,這些花錢的主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最重要的還是大家要相信政府,給予政府官員為老百姓做實事的膽識和信心。

在我看來,香港政府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是世界一流的,真要把這樣的政府給革了命,恐怕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