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1日星期一

美國低效 何以權霸天下?

在美國生活近3年,我時常在想美國何以權霸天下,她無論在經濟、軍事、科技上,都是世界上一等一的強國,其他國家難以望其項背。直觀而言,一個這樣強盛的國家,理應有很高效率的制度與和善能幹的公民,但於我的近距離觀察又未必如此。

換車牌等3小時 浪費生產力

剛剛要到運輸處換駕駛執照,這是美國其中一個最惡名昭彰的政府部門,花一個下午輪候3小時是閒事。還好的是身為學生的我,時間不太值錢,手上有本小說已夠打發時間。不過,同一時間,有幾百人同樣地在偌大的大堂裏靜靜地無奈地等待,他們大多手空空無一物,一直在呆等,頂多跟旁邊的陌生人有一句沒一句的閒話家常,那、兩、三小時大概是白過的。以極簡化的角度去考慮,假設人們在非排隊時是做正經事,羅德島最低工資為7.14元,那麼,屈指一算運輸處大樓每日浪費了幾萬美元的生產力。

事實上,在美國,不論是私人或公共機構都很沒效率。每念及此,我總會懷念超高效率的香港,拿車牌連排隊只消十分鐘、換身份證完全不需等候。大概因為香港人甚麼事都講速度,所以才會出現高效率的服務。那麼,美國人是不是對效率沒甚麼要求,覺得時間多得可以揮霍,所以甘願把光陰虛擲於政府大樓裏?

國民短視 追求眼前快樂

同樣的觀察也適用於博士研究生上。我的同學泰半是美國人,感覺上,美國學生不如國際學生般搏殺,工作時間也相對地短,假期又相對地長。美國同學對未來沒有壯闊的想像,不會急着畢業,也不會安排得太過遙遠,當下感覺快樂就好。相反,國際學生們,不論是來自東亞或是歐洲的,似乎上進心比本土的美國學生強,亦會向4周開拓自己的路。老是覺得,美國同學所擁有的時間遠比我多,在我忙得晨昏顛倒地寫論文做實驗時,他們可以在學期中消失兩星期在科羅拉多州滑雪去。

或者,同學們悠悠的生活態度解悉了為何他們可以容忍零效率的機關、為何可以請半天假在政府機關裏花兩、三小時排隊只為申請一份簡單文件,很可能只是我這個外邦人不習慣而已。

問題是,如果我從這個微觀的角度去理解美國,所見的是這麼龐大而冗贅的官僚系統、這麼多懶洋洋的國民、這麼沒效率的國度,實在難以理解為何一個這樣的國家可以權霸天下。

2010年5月24日星期一

網絡動員補選 數碼鴻溝待破

五一六補選完成,不僅立下香港民主進程紀念碑,更是互聯網世代的成人禮。
自公投理念拔地而起,傳統勢力已驅動控制機器,不參與不承認不給空間作討論。5名辭職議員被剝奪於議政堂發表聲明的機會,主流媒體亦對公投議題作冷處理,借平衡討論為名,縮減空間插科打諢,大眾難以捉摸發生了甚麼事,當事人無法像以往般暢所欲言。

民間宣傳 網上熱烈網下涼
一直在肅殺中突圍,繼而化被動為主動的,正是年輕人、互聯網社群積極加盟產生效應。最早深入討論公投的絕非報刊、電視機箱裏的學者,而是博客和論壇。有趣的是,願意長篇大論分析者,無論是否民主派,多數都表達不滿公投的策略時機和大局作用,而三言兩語參一腳者,則以熱情支援派執其牛耳。在局面不斷發展,各方反覆摩擦下,才冒出更多支援公投的理論派,博客大腕由冷轉熱,由反感挑剔到鼓吹讀者一同放下心理障礙,乃至登上傳統媒體論壇催動關注,轉變軌迹甚明顯。
新媒體發動的效應尤其大,有關公投的短片,創意和質量前所未有,更重要的是,許多觸動人心的作品都是民間自發製作,不受競選者資源局限,充滿人民自主精神。廣播電視和電台缺席的論壇,由民間網台視頻頂上,更加上網民即時互動討論的元素,參與投入感之深,正是打動抽離者、懷疑論者的一服猛藥。
然而,當支援、鼓勵大眾參與投票的博客、facebook、twitter、youtube短片變成壓倒性多數,網路世代開盡動員力,此次選舉跟08年選舉無疑變成傳統方法和新世代的比較。無論是選前的氣氛、造勢大會的參與量,或是坊間網外的反應,都預見到網路局限、數碼鴻溝難以一下子踰越。選後資料反映,投票率比想像要低,也不見得網路動員改變得了參與投票的年齡結構。

冀盼科網神話 帶動網外參與
面對現實如此,有人說公社兩黨自食其果,有的指罵溫和派自毀長城。但我們的科網創業人,恐怕要作出更深切的反省:難道我們除了娛樂大眾以外,就再沒力影響社會,只能聚集積憤的小眾禦宅?哪我們還談甚麼微付費模式呢?談甚麼藍海市場呢?科網沒造成斷裂改變,就是失敗。
奧巴馬以科網助選成功,我們暫只能當作神話。除非我們也做到了,那時才說得上顛覆產業的世代論:Hi Tech不再「揩野」。整個投票沒人策劃地理信息化的組織運營系統,欠缺廣泛語料分析、圖像化工具引起人們興趣消化行動含義和運作方法、機會成本比較。更重要的是,我們香港人真不善鼓動網外人上網圍觀。選舉當天,在推特上報訊、鼓勵的內地人,竟比香港人多數倍!慚愧之餘,我們仍該慶幸公投和網絡化動員,即使在港慘勝,在鼓動全國民氣而言尚有幸象。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的科網世代,尚要多往社會求索。

2010年5月17日星期一

大學生拒倒模 殺出血路

究竟是大學學位不足引致高知識的大學生不足,還是「普及化」的大學教育令市面充斥太多質素參差的大學生,這是陳腔濫調,但作為局中人,眼見不少同學快將畢 業,難免想打破這種迷思。

現實是只有14,000餘人,即18%學生能升上資助的大學學位,副學士能升上大學的亦只有約2,000人。可能這對於以往只有2%人能升讀大學已是皇恩 浩蕩,致使社會上一直有講法指現在大學生太多了,而且質素又差,實在不可能有這麼多工作等着他們做。事實是否如此?

學生雖增 職位未加兼錯配

先拋開質素不論,如果香港的經濟結構竟然連每年萬多人的新勞動力都承受不了,即使再加上外國回流的,這實在未必是人數的問題。讀大學3年,讀科技、工程的 總是年年在愁找工作,結果通常都做回普通文職;連擁有相當技術的都尚且如此,更遑論文學社科仝人。看似風光的商學院其實也不見得好景,要不是某些據稱專業 的課程,實則又跟一般學生無甚分別。社會一直在講「知識型經濟」,但知識只限某幾種行業。人所皆知,香港有哪一次真的成功發展需要高技術、高知識的產業? 每一次經濟泡沫爆破,香港這座空中花園,只有一兩條根基,其餘都是豆腐渣,沒有多樣的行業,沒有實則的研究,只會走回舊路,不能真正轉危為機。結果大學生 多了,需要大學生的職位卻沒有增加,完全是錯配。

只講包裝 專科通才皆不行

講回質素問題,又不免欷歔。我眼見的,反而是大學人數愈多,愈多高手,認真在高手間打滾,獲益良多。但「認真」卻不太被鼓勵。人家要的,是懂得包裝、走精 面、無中生有的大學生,認真研讀,少之又少。最重要的是用最少的努力換取最大的成果。此外,不少大學課程迫得密麻麻,名為自由學分制,實則空間不多。想課 外搞搞甚麼,也少有甚麼真的能磨練人的。當大學生連自己的本科都應接不暇,又實在難以兼讀其他知識,不少人都覺得這實在是與自己的成績作對。何況,大學已 經再沒有互相鼓勵、互相學習的風氣,只有少數同學做到。專科不行,通才也一樣培訓不了,自然給人又多又廢的感覺。

制度局限 誓當有思維自由人

制度塑造我們。若不加深思,很容易就變成倒模的一分子。我們要做的,是有獨立思維的自由人。盡管社會如此,希望大家懂得自求出路,祝畢業生前程似錦。

2010年5月10日星期一

單純做好本份 香港最可愛

曾經,我們這些內地來的年輕人覺得香港總有些事情難以理解,比如「排隊」,每到周末,在一些熱門食肆的門口,就會大排長龍,等待時間隨時可能需要30分鐘以上。這種情形總會讓我們覺得再好吃的店舖都不值得這樣等下去。這幾天,從電視上看到上海世博會瘋狂搶票入場的畫面,看到外國遊客一臉無奈的表情,看到香港記者的攝像機被世博志願者打破,我又想起了香港食肆門口自動自覺排起的長隊。


各界履行責任 市民無私賑災
上個月某個周末,我和家人去澳門玩,兩天下來,令我最不舒服就是澳門酒店、賭場、商場等處服務態度很差的門衞和保安人員,對於顧客的查詢,不是橫眉冷對,就是無言以對,鼻孔朝天。這與我在香港住的社區,樓下的保安每次見到住客進出都會主動開門,笑容滿面地問候,形成鮮明的對比。


漸漸地,我明白了為甚麼我會愛上香港這個地方。記得曾有香港記者被批評too simple,too naive,但這一點可能也是香港最有價值的地方。記得小時候的童話故事裏,幸福的地方都是生活着一群簡單而單純的人們,大家恪守着商業交換原則,用自己的勞動來換取報酬,在實現生活富足的基礎上,樂於分享,關心他人。沒有欺詐,沒有鬥爭,沒有詆毀,有的只是在他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幫一把,在他人遇到挫折的時候撑一下,當困難過去的時候,再一同地笑對未來和人生,快樂地生活。


在香港,無論是商家還是顧客,無論是政府還是市民,大家都在以一種簡單而單純的方式履行着角色的責任。這裏面,沒有大道理,有的只是作為角色該去努力去做好的事情。雖然香港並不是童話故事裏的完美世界,但在香港,你卻可以不時體會到兒時童話故事裏的感動。


樓價若回軟 生活更美好


就在甘肅玉樹地震發生後的某一天,我在香港中銀又一城分行的櫃枱辦理事務,短短的幾分鐘,我左邊和右邊窗口,都是拿着幾百元不等的港幣遞進櫃枱,請業務員轉入玉樹地震賑災帳戶的香港百姓。那一瞬間,我受到很大的震動,我想這就是簡單而單純的香港人表達的最簡單而單純的美好願望。
在香港已呆了7年,有人說7年是個坎(即關口)。有人拿了香港身份,但不喜歡這裏,離開了。而我,在讀書和工作的過程中喜歡上了「簡單而單純」的香港人,喜歡上了這裏的文化和氛圍。我想,如果香港樓價能夠便宜一些,我就會買房、安家,每天早上,伴着樓下保安的問候,開始一天美好的生活。

2010年5月3日星期一

工作假期 為追夢還是為逃避?

我公司數個前綫服務人員請辭,原因是參加了工作假期計劃。


一些參加過一年工作假期經驗的求職者,總會在招聘時把這段經驗說到眉飛色舞。旅遊雜誌的編輯記者們,也落力勸說時下年輕人放棄現有工作,向世界進發。留港工資低,何不出外放手拼搏,賺取遊費及經驗,換來滿滿的自信心,不是很好嗎?認真參閱政府或聯辦各國的官網,的確是有這個意思,不過,以我所見的參加者,其出發點都不是那麼正面。


回港再摸索路向 起步已遲
我反而認為,他們工作表現平平,眼見事事不順心,就藉機逃避。有人在網上用了一個很好的字眼去形容那些在外地終日吃喝玩樂,以做廉價勞工為樂的年輕人,他稱這些人流浪的一年為「白活夢」,我絕對認同。那一年,港青會到外地做農場、超級市場或賣麵包的工作,更甚的是去做「義工」。我無意在這裏掀起一場太深奧的討論,包括甚麼樣的工作才是像樣的工作,又或者怎麼樣的義工才有真正的意義。我只是想好心地提醒港青,當你們投身或投心或投資金去參與這一年的工作假期,可否想一想,到底為了甚麼,如果你們明確地知道為了甚麼,仍然非去不可的話,請即管去追夢。


侍應超市經驗 勝讀3年大學?
老實說,我一直都認為工作假期是搵笨的事情,假如你真的在外地做足玩足或hea足一年,然後夢醒了,回港再重新開始過,我可以說大學生們一定比你們的同學遲了起步,當別人用了一年在港打滾過,知道自己想發展甚麼職業時,你這時才如夢初醒般慢慢摸索。我不是說那一年的流浪、自力更生的艱苦歲月是毫無用處的,但我不信一年內一個人的自信會得到如此高度的提升。港青在澳洲可以靠體力勞動去賺取生活費,回港後不是不可以,但侍應生、果園園丁以及超巿的經驗、真的可以勝過你那3年大學的課程所提供給你的訓練?要是真的這樣,香港的教育制度似乎真的失敗了。


工作假期簽證並不是一無是處的,假如你是熱愛旅遊的背包黨,或者你是撰寫旅遊書本的旅行家,不妨邊工作賺取旅費。然而,我卻不認為年輕人真的那麼熱愛旅遊或名副其實的體驗生活,如果,你們真的想體驗生活,決不會在網上的討論區貼文章公開找尋同行者/同伴吧?以我公司的女孩子來說,她們比較像以柴娃娃的心態去遊玩多一點。
有人說,若你們在外地願意有所犧牲而做的工作,放諸香港時,你仍願意去做的,便繼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