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5日星期一

讀大學,只為申請信用卡?

每次與長輩共膳,總是樂此不疲地談及我們這代。生為第四代人的我,時而禮貌地回應,時而倔強地反擊。反擊過數次後,親睹我這代人的表現,又不禁語塞,只能笑而不語。

較早前,另一位作者寫過,年輕人不知道自己想怎麼樣。我想提及的是更糟糕的情況:只知道目前想怎麼樣,而不去想將來。

節錄一些身邊友儕間或我觀察的人和事,你將會發現第四代人的想法,跟以往的人很迥異。初相識大學的宿友時,問她為了什麼而唸大學,她答:「為了能成功申請信用咭。」我再問:「那為什麼唸工商管理系?」她答:「因為這科最熱門和容易入讀,我的目的只是成功申請信用咭。」聽得我瞠目結舌。

我以為這只是個別例子,豈料漸漸發覺身邊不少同輩的想法,都接近難以理解。同事甲為了唸大學兼讀課程而不斷請病假,一年下來累積了二十多天病假,同時因為工作不投入而接連犯錯,導致被解僱。自此,她失業長達一年之久,期間已修畢那課程。

易受朋輩影響 不顧一切

見她東奔西跑,我出了點力,把她薦荐給我當時任職的公司,最後該公司聘用了她。我以為她長大了,豈料過得三數個月,她說要辭職。我問為什麼,她說要跟舊同事結伴到韓國唸韓文。我勸說,這份工作得來不易,不如把唸書的計劃押後吧!她卻說要趁年輕時到外地留學,好償還心願,而且若來年才去唸的話,好朋友都已唸完且離開韓國了,不能跟她們在一起。

我給她氣得死去活來,她亦給我訓斥得聲淚俱下。她臨別時,我問:「假如回港後找不到工作,妳怎麼辦?」她說:「回來才想吧!我才不信找不到工作。」我啞然,因為她這句話我也聽了一年多。
第四代人,沒個性而且深受朋輩影響,是因為我們對家庭的依附不大,而且意志力薄弱。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朋友間的影響,卻蓋過之。以上兩例的當事人,均清楚知道自己想怎麼樣,然而,她們只顧目前,卻不展望將來,本來還有些好高騖遠的例子,都旨在陳述第四代人的短視和狹隘眼光,但篇幅所限,暫且不說了。這類深知刻下想怎麼樣的人,想做就去做,沒想清楚後果,比起完全不知道自己想怎樣,只沒個性地迎合社會的大眾期待而做人,更嗚呼哀哉。

2008年2月18日星期一

「夢中也習慣有壓力 要我得志」

我就讀的大學有上萬名本科生,埋藏著各種各樣的人,有人努力向上、有人嬉戲玩樂、有人投身學運、有人好好戀愛,應有盡有。畢業年多,同學們各自有際遇 作導遊,有人已經走在平坦暢達的康莊大道,憑專業資格在投資銀行顧問公司國際律師行工作,甫畢業月薪已達3萬、4萬;然而,在另一個極端,有些同學時常出現在 新聞報導裏,那都是保育運動抗議示威的新聞,都是那幾張熟悉的臉孔。

才能雖出眾 只熱心保育

每見他們出現於螢光幕上,我都會指著電視機,跟旁人說:「喂,我認識這這跟那那!」事實上跟他們完全談不上稔熟,認識他們,通常因為曾合作過些短日子。可是,跟旁人說認識他們,沾他們的光,就像自己有份參與其事。

他們是我很敬佩的人。

我這一代人,在夢中也習慣有壓力要我得志的環境下成長,週遭的人都認為二十出頭的應該打下人際網絡事業基礎,公餘時間應該擔當一些公職或者持續進修,絕不鼓勵偏離主流。作一個決擇選一條路時都會被問起:「這對你有甚麼幫助?」總要準備一些標準答案,免得別人覺得自己在走歪路荒唐過活虛度青春。

我所認識的他們,若不是文筆富麗學識淵博,就是才思敏捷膽色過人。他們的能力絕對比得上做醫生律師的,完全可以走在康莊闊道上。可是,他們卻選擇了一條崎嶇不平、苔蘚成斑的羊腸小徑,把自己的黃金時間,花在不為旁人理解、不為社會接納的地方裏。

同窗玩通宵 他們談國事

讀大學時也花過一些時光在學生報玩,討論沒有多少人感興趣的議題。同學們食宵夜唱K打通宵機,莊員們竟然在會室裏徹夜無眠地爭論跨國企業的無良行 徑,花5-6小時討論一篇文章,令人泄氣的更是出版後同學們覺得這個議題沉悶文章冗長。那是大學生活裏最使我眼界大開的地方。

可是,這卻換不了錢和認同,在 顧主的眼中,跨國企業見習生的銜頭,遠比大專關注勞工權益小組成員重要,於是我選擇了另一條較平坦的路。

一直留守在那兒的,總有些理想,覺得社會存在著不公平,願意去用青春喚起大眾的關注。他們過著貧困生活之餘,又犧牲了理應累積的專業網 絡,錯過在職業階梯向上爬的黃金時間,更要橫眉冷對千夫所指。就算有時完全不同意他們的觀點,但是,單憑他們有勇氣不依從主流、跟建制對著幹,已足以使他們成 為我敬佩的人。

2008年2月4日星期一

競爭無處不在 內地生成對手

談新香港人不得不提「普通話人」。

小學時,老爸要往返內地工作,我跟他拿本《漢語拼音》,聽著電台節目一起學普通話。升中遇上教改新設普通話科,記得考口試老師讚我讀音純正,還滿心歡喜了一會兒。我們曾經懼怕那湧進香港的一百六十七萬人,可內地人已經無聲無息的走進我們的生活。優才計劃吸引大量內地人、中文科改以普通話教授、自遊行、新移民等,新一代高速的經歷了由猜疑,變為接受和歡迎內地人的過程。而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將來的競爭對手,近在咫尺的大學內地生。

內地尖子不懂粵語 陷困境

我們或多或少都曾經以為內地生就是那些高考得滿分的「尖子」。社會把他們和我這些會考「尖子」相提並論,加以膜拜,覺得大學收得越多內地生就代表越厲害。報章談及內地生,總是說他們拿了多少獎學金、進了甚麼有前途的學系,令我們以為敵人是這樣的棘手。的確有這樣的例子,但其實還有一群被社會忽略了的普通內地生。

他們的處境根本不如我們想像的好。人生路不熟,不懂粵語,英語說得不好,用普通話只能勉強跟我們溝通。內地生不能參加本地生的迎新營,不認識對方,更遑論有多少交流機會。大學給了他們一筆錢便跑來讀書,以為本地生必能接納他們,結果就是零接觸,繼續和內地生「埋堆」搞小圈子。早幾天我跟位內地生作分組演示,介紹一本英文書,那簡直是場噩夢--她不太看懂書的內容,人又內向,表達能力不行,用不靈光的英語對稿照讀,跟同學完全沒眼神接觸。同學聽得一頭霧水,課後教授也要找她相討。

其實她還好,聽明白粵語;隔壁的三個天津人,只能用普通話跟他們談話,宿舍裡住同一層的對他們根本不理不睬。

大學生活沒趣 還會留下?

再退一步,在中大的已經算好了。科大的內地生還要跟本地生搶宿位爭成績,生活苦悶,玩失蹤、甚至自殺。我聽很多內地生都說畢業後想留港工作,但經歷如此沒趣的大學生活,發覺不能融入本地生的圈子,甚至不能融入這所謂的國際都會,他們究竟有沒有信心留下來?留下來的,我們會認同他們是「新香港人」的一份子嗎?

中學時每年都請個外籍老師教英語,讓我們多接觸外國人。現在應該要請內地人教普通話,讓我們多接觸內地人,預早學習適應他們吧;不過此舉可會加速打爛本地教師的飯碗呢。

競爭就是這樣的無處不在。真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