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9日星期一

「領袖不代表我」 青年商議式民主

泛民團體和領袖開始相繼就着政改提出具體方案,引起社會熱議。不過,年輕朋友對這些方案似乎反應一般。

究其原因,可能和「商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興起,以及泛民領袖如何看待和中央領導人的態度有關。真普選聯盟早前公布了2017三個特首普選方案,建議重點是擴大提名委員會的民選成分,稍後更準備作民意調查,了解民情。不過,對年輕人來說,這些領袖的意見,可能根本意義不大。

直接發聲 拒代議士代言

在他們看來,泛民團體和領袖並「不代表我」,他們甚至認為後者只代表一種狹隘的、有所偏向的立場。因此,年輕人會問:「為何市民要被他們牽着鼻子走?」沿着這條思路,他們便會產生「與其將民主化的決定權交託在這些領袖身上,不如自己參與,直接發聲」的想法。其實,這也算是年輕人對「代議士民主」的反響,他們對「直接民主」或「商議式民主」更為嚮往。

對他們來說,親身參與社會事務,就着公共議題提出意見,和社會上其他人作理性思辯、深入交流,既是權利也是義務,又何用代議士?因此,他們不會被動的等待各種方案出台,而是會提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方案,甚至可能再進一步,以自己的方案和泛民領導們的方案對憾,例如學民思潮便提出了「以全港選民作為提名委員會」的方案。

理據為先 無懼中央權大

即使方案不為泛民領袖、主流所接受,簡單的一句「這並沒有獲得主流支持」,並不足以令他們心服口服,而是須從理念上(如方案的民主程度)、理據上(如方案是否真的違反了基本法某些具體條文)去說服他們。這也是「商議式民主」的基本精神之一,不以各方案的支持人數多寡去作出決定,關鍵是在於理據的質素。

另一個眾多方案反應一般的原因,可能在於泛民領袖如何看待和中央領導人的態度。以往民主派人士和中央談判時,他們會考慮到最終決定權在中央,因此提出的方案會較溫和,及願意作出退讓。不過,這班年輕朋友對中央的態度,也是一以貫之,和對待泛民領袖一樣,「請用理念、理據來說服我」。要退讓、要妥協,必須先講道理,這不是誰擁有權力的問題。如果只是礙於中央權大,他們縱使是口服,也是心不服。

這也與「商議式民主」的原則暗合,參與商議人士的政治地位、權力——那怕你是中央領導人——都是均等的。一切以理據作出決定,不存在誰人權大的問題。現在有着「商議式民主」理念的80、90後,大有人在,甚至可能已到達關鍵數量(critical mass),要如何處理他們的聲音,一眾泛民領導宜仔細思量。

2013年7月27日星期六

認住「創意共享」 安心二次創作

畢業聚會碰巧橫風橫雨,搞手高佬慨歎:「打波先嚟落雨?」,他在網上分享了當日的合照:「人丁單薄的畢業聚會。」

同學為鼓勵高佬,紛紛利用繪圖軟件進行二次創作,加插自己的樣貌,不知何時有人開始添加老師、清潔嬸嬸及看更的樣貌,合照漸漸變得愈來愈多人,到最後寵物、明星、比卡超、撒亞人同外星人都出現在合照內!衍生搞笑版本無數,並且經不同途徑瘋傳,到現在沒有人知道誰是創作者了。

二次創作爭議 不止政治惡搞

如果套用在現在的版權法,其實同學的未授權二次創作,及經不同途徑的分享,可能已構成「侵權」,這生活化的例子只想說明,不只是政治議題惡搞才與侵權扯上關係。

現在鬧得熱烘烘的《版權修訂條例》諮詢主要是探討版權制度下,如何處理惡搞、二次創作等行為,政府拋出3個方案作公眾諮詢,為期3個月。老實說,我功力淺,還未弄清楚「葫蘆裡賣的是甚麼藥」,有沒有魔鬼細節?有沒有潛伏炸彈?版權法本身就是頗複雜的,似乎需要時間再消化一下。重點是這諮詢不是考選擇題,你的選擇不止局限這3個方案,大家可以嘗試跳出既有思維模式,將每個方案作二次創作或是建議第4、5個新方案。

現時當一份作品產生時,版權便自然地由創作者全權擁有,即「保留全部版權」(all rights reserved),所以同學任何的二次創作,甚至只是分享,都可能定性為「侵權」,要負上法律責任。但事實上可能高佬的原意是與民共享,鼓勵同學創作,並非想陷同學於不義,加上互聯網這新興平台,讓文字、音樂、影像及圖片等,可以在數秒間廣泛流傳至全世界。試問在你手上分享過的有趣圖片或影片,有多少你是完全清楚它的出處?

列明出處用途 授權改動原創

現在便有一個創新的處理手法,創作人可以在與其他人分享之前,在其作品上貼上一張標籤,註明三大原則:1. 請註名出處;2. 只限作非商業用途;3. 我授權他人更改原創作品再作分享。這亦即是一項新型知識產權的國際制度——「共享創意」(creative commons)。創作者可根據自己意願,選擇對其作品「保留部分版權」(some rights reserved)。

香港共享創意的標籤背後是一大堆適用於香港的授權法律條款,彈性授權可方便創作者與其他人合法分享,旨在鼓勵香港的多元化創作,加強知識產業的發展。每個巿民只要看清楚標籤,便可以放心作二次創作或分享。

可惜共享創意的認知度偏低,而且並非所有創作者都願意分享,加上現時版權制度存在不少問題,如孤兒作品等,相信是時候重新檢討整個版權制度了。

2013年7月22日星期一

與全世界競爭 80後首要雙語

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說,香港不應該和大陸競爭,香港的年輕人要和全世界的80後和90後競爭,這樣才有機會。

李光耀:大聲讀報吸新字

馬雲沒有談到關於這建議的理據。我的估計是,如果回內地發展,我們收的工資比內地人為高。假若我們沒有內地人欠缺的才能或經驗,我們不止沒有競爭優勢,還很可能處於劣勢。如果馬雲是對的,那麼學習英語仍然是很重要,因為英語是國際語言。

最近看了一本書,是關於一些學習語文的心得和經驗。書名為《學語致用——李光耀華語學習心得》。雖然李光耀只是談及其學習普通話的經驗,但他的一些心得對我學英語仍很有啟發性,是過去10多年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沒有老師告訴我的。

他談到學新字和詞語是很重要的,詞語分為主動應用詞語(active vocabulary)和被動應用詞語(passive vocabulary)。主動應用詞語是隨時信手拈來都可以自如地派上用場的詞語。被動應用詞語則是,那些你明白但不會用的詞語。學習生字的其中一個關鍵是,如何將自己的被動應用詞語轉化為主動應用詞語。要做到這一點,就是要記住一些被動應用詞語,然後使用它們。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每天花10到15分鐘看報章,以吸收更多的被動應用詞語。李光耀提議,我們不要靜靜地閱讀,而是要大聲朗讀文中句子,這才容易吸收生字。

發覺自己怯於跟人用英語交談,是因為欠缺寒暄時用的英文生字。其實在求學時期,只能學到個別學術科目的英文生字和詞句,但這些字和詞句跟寒暄時用的很不同。學英文生字是要很有針對性,要知道自己是需要學甚麼範疇的生字,然後找到出來學習。

應效星洲谷雙語 增優勢

話說回頭,馬雲未必完全對的。香港年輕人仍需跟內地年輕人作直接的競爭。因此學習普通話也很重要,李光耀在書中提醒新加坡人,新加坡人的普通話永遠不會如中國內地人般流利。新加坡人對於中國內地人的優勢,是新加坡人有好的英語能力,懂得英語世界的事物,可以用流利的英語跟外國人交談。即使愈來愈多中國人通曉英語,他也不擔心新加坡人的英語優勢會消失,因為他認為,只有小部分的中國人的英文程度可達到新加坡人的水平。他的建議同樣適用於香港人。而香港人面對的處境更嚴峻,因為很多人的英語和普通話都不太好。

2013年7月15日星期一

重視學習過程 贏職場長跑賽

我在研究院和科技公司待了幾年,發覺問一條好的問題十分重要。

問題的對象,可以是台上的講者、上司或論文導師、同事朋友、甚至是自己。問問題有兩大目的,第一是求知,想知道對方的見解;第二是想表現,想對方記得自己。問問題的難度,在於怎樣問得正中好心。問得膚淺,旁人會覺得我無料到;問得高深,對方未必有能力應付;更甚的,問題本身複雜交錯,又或者自己對問題了解不深,連怎樣問題也能清楚表達。

成事雖在天 努力有得着

話雖如此,世間上有條問題,既百搭又無敵,怎樣問也錯不到哪裏。可以是問自己的,也可以問老細的。問自己,有助釐清自己定位和方向;問老細,可用作討價還價;無敵之處,更是這問題可在毫無背景資料下照問如儀,而故作高深。

這個問題是:從這過程裏,我(們)可以學到甚麼?

先說問自己。有句老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工作上有太多事情超越自己能力範圍,每個範疇都有機會受外力影響,苦心經營多年的項目,可以突然被全盤推翻。做事時,如果只從成效出發,很容易被短期的成敗左右,從而令決定被情緒影響。假若項目失敗,若只計較結果,失敗便是失敗,那就是把從前的努力全盤否定,很難重新做人。

反而,如果所關心的,是自己從過程中學到的事,那其實是說,今日我所付出的努力,只要我未死,終有一天會有所得着。那麼一時三刻的起跌,均無礙我的抉擇。再者,如果能夠從工作中學懂新事物,這豈不是公司出錢請我上學麼?如果從過程中我有所得着,練得一身世間罕有的技能,日後好事自然來。

工作有要求 老細難忽悠

這個問題對老細同樣可行。假設老細給我一項沉悶無比的任務,自己十萬個不願意做,想跟老細討價還價,可以問老細:「我在想,我將會從這個任務學會甚麼?」這問題的好處,是「學習」這個詞語十分正面,我不是為錢,也不是為升職,我只求學習,老細總不能忽悠說:「你會從這沉悶的工作中學會忍耐。」

跟老細問這問題,未必即時為自己解困,但起碼可以提醒老細,讓他記得如果工作太悶,我是會走的。

到底,這問題其實是叫人要把眼光放長遠,在日常所作每一個決定時,反問正在所走的大方向是否大致正確。這問題叫人目光遠大,叫人重視學習過程,一定沒錯,所以無敵。

2013年7月8日星期一

爭做非主流 新世代致勝之道


我很記得讀書時不斷被罵不合群,是被捉出來罵那種,每年成績表評語大概都是「天資聰穎,操行欠佳」之類,沒優點,惟有說你讀書尚可。

你們身邊應該總有幾個如我這樣有如笑柄的人,終日躲在一角玩沒人明的新電子玩具,或說很多別人完全聽不懂的說話。你絕不想成為這類人,離群的代價太大。然而我想說,今天做離群者的代價愈來愈接近零,甚至是正回報。若你有子女,你應該鼓勵他們成為我這樣的人,說笑的。

第四代敢作敢為 只等契機

6年前這欄開始是想回應呂大樂的《四代香港人》。我是第四或第五代人,評語是「個性是奢侈品……知道自己不喜歡甚麼,卻不能輕易講出內心真正的最喜歡」。幾年過去,但這很大程度仍是對的,很多怪獸家長沉迷控制子女,或許他們有個性,但發揮不出來。

可是更多後生仔不怕了。敢於做有個性的事,契機一旦來到,舞台就是他們的。去年七月我在同欄寫過這類人的特點,例子是學民思潮,大家都知道去年九月他們做了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我不再是學生,但我時不時都聽到學生們覺得參與社運是一件「型」的事,說明你有腦有心有格,不是「戇X仔」。

抗拒教育 讀維基一夜長大

今天香港社會乃是禮樂崩壞。舊有的乖乖讀書做好人搵好工路綫,正在被當權者不斷封殺,晉升道路只留給權貴小圈子,焦心的家長惟有盡早把子女拋進競技場,以為多幾張證書就會保證人生,事實通常不如願。

反過來不受教育,才是這代人的致勝之道。正規課程所有東西都可以網上自學,我們是看維基百科長大的一代,我們一天收到的信息,可能是二十年前的人一年的總和。見識過世界,要跟從進展緩慢的課程,是笑話。愈是認識自己,愈有獨特個性的,愈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不用成為僵化制度的下的屍體,或是踩着屍體上位的人。你們慢慢玩神經的遊戲,我有我的新世界。

學校只剩一個功能:培養誠實、負責、勇敢的品格。離群的人總會覺得自己在做錯事,為甚麼誰都不喜歡我,為甚麼要傻更更走不同的路……但品格正直不傷天害理,你會相信自己是正確的,只是別人醒得比較遲而已。

數年後,你已經長大,學回一點人情世故,懂得顯露鋒芒,又明白適時收斂,能隱沒在主流中。再找到一群跟你志同道合,矢志改變世界的人,你已經是這個世代的優勝者、先鋒隊、預言家了。

2013年7月3日星期三

助本地生走出去 解港青困頓

甚麼樣的教育,培養出甚麼樣的人才,怎樣的人才,創造出怎樣的社會。這句話,可能每個人都不會反對。

倒過來說,今時今日的香港社會,如果你認為美好,那是父輩祖輩香港人的功勞,青年人只是坐享其成。如果你認為糟糕,卻絕不能怪罪到青年人身上,今日之香港,非今日青年之功過。但二十年後的香港會成為甚麼樣子?我們生活的社會和環境到時會如何?卻會由當今本港教育制度所培養出的青年人決定。

港入大學率59.7% 落後先進國

香港本地大學經過過去多年發展,已有長足進步,8間資助大學每年提供1.2萬個大學學額。盡管如此,符合資格升讀大學的中學畢業生中仍有1.4萬人無法入讀資助大學,本港中學升讀大學率為59.7%,這個數字同其他先進國家和地區相比仍然落後。也許正因為如此,近期有些激進本土派組織公開表達反對招收內地優秀學生來港就讀的言論。

平心而論,是否一味增加本地學額,並將所有學額留給本地學生,就是提升教育質素,解決香港未來發展所需人力資源和結構的最佳辦法?

當下,香港大學生的本土意識強烈,在就業選擇上傾向本港就業,且在本地價值觀念驅動下,就業行業意願過於集中,缺乏創新創業意識,以及多元化專業發展的動力和機會。我雖無具體數字,但對一個國際性大都市而言,本港高校大學生就業的流動性和多元化水平都應是不足夠的。如何改變這種局面,為香港未來創造新的生機?

香港政府可以考慮每年拿出10億港幣甚至更多,設立政府留學資助。對於中學畢業生,只要能夠獲得本港以外地區高校的錄取通知書,就可以申請獲得每年5萬至10萬不等的獎學金升學,這就等於變相提供不少於1萬,甚至更多的高等教育學額機會。

培養青年 全球視野地方智慧

這些走出去的年輕人,經過不同地區高等教育的文化熏陶、知識傳授、價值影響,獲得當地市場的就業經驗積累,培養出真正的「全球視野,地方智慧」,留在當地發展固然為港爭光,但即使再回到香港,相信亦能夠創造更多新的行業和市場發展空間,這於香港未來而言,可能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人力資源策略。這樣的教育政策,政府花錢不多,老百姓們想來也不會反對。

近年來,本港教育界的學生運動沸沸揚揚,由於強烈的本土意識,學生過激行動時常湧現。有人批評學生幼稚膚淺,有人支持學生熱血正義,但更重要的是需看到本土教育資源模式,以及就業動力前景不足等問題給年輕人帶來的困頓和迷茫。

其實無論是內地青年,還是香港青年,未來都將面對的是來自世界的競爭。斯諾登逃難都想到香港了,為甚麼我們不能放眼中國,放眼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