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9日星期一

「領袖不代表我」 青年商議式民主

泛民團體和領袖開始相繼就着政改提出具體方案,引起社會熱議。不過,年輕朋友對這些方案似乎反應一般。

究其原因,可能和「商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興起,以及泛民領袖如何看待和中央領導人的態度有關。真普選聯盟早前公布了2017三個特首普選方案,建議重點是擴大提名委員會的民選成分,稍後更準備作民意調查,了解民情。不過,對年輕人來說,這些領袖的意見,可能根本意義不大。

直接發聲 拒代議士代言

在他們看來,泛民團體和領袖並「不代表我」,他們甚至認為後者只代表一種狹隘的、有所偏向的立場。因此,年輕人會問:「為何市民要被他們牽着鼻子走?」沿着這條思路,他們便會產生「與其將民主化的決定權交託在這些領袖身上,不如自己參與,直接發聲」的想法。其實,這也算是年輕人對「代議士民主」的反響,他們對「直接民主」或「商議式民主」更為嚮往。

對他們來說,親身參與社會事務,就着公共議題提出意見,和社會上其他人作理性思辯、深入交流,既是權利也是義務,又何用代議士?因此,他們不會被動的等待各種方案出台,而是會提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方案,甚至可能再進一步,以自己的方案和泛民領導們的方案對憾,例如學民思潮便提出了「以全港選民作為提名委員會」的方案。

理據為先 無懼中央權大

即使方案不為泛民領袖、主流所接受,簡單的一句「這並沒有獲得主流支持」,並不足以令他們心服口服,而是須從理念上(如方案的民主程度)、理據上(如方案是否真的違反了基本法某些具體條文)去說服他們。這也是「商議式民主」的基本精神之一,不以各方案的支持人數多寡去作出決定,關鍵是在於理據的質素。

另一個眾多方案反應一般的原因,可能在於泛民領袖如何看待和中央領導人的態度。以往民主派人士和中央談判時,他們會考慮到最終決定權在中央,因此提出的方案會較溫和,及願意作出退讓。不過,這班年輕朋友對中央的態度,也是一以貫之,和對待泛民領袖一樣,「請用理念、理據來說服我」。要退讓、要妥協,必須先講道理,這不是誰擁有權力的問題。如果只是礙於中央權大,他們縱使是口服,也是心不服。

這也與「商議式民主」的原則暗合,參與商議人士的政治地位、權力——那怕你是中央領導人——都是均等的。一切以理據作出決定,不存在誰人權大的問題。現在有着「商議式民主」理念的80、90後,大有人在,甚至可能已到達關鍵數量(critical mass),要如何處理他們的聲音,一眾泛民領導宜仔細思量。

1 則留言:

匿名 說...

“Angry Hong Kong” is a newly established blog which documents citizenship activism in Hong Kong. Check it out! http://hkactivism.blogspo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