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0日星期六

在港看病難 引外地醫護解困

30歲以前,因為年輕,不太生病,所以從來沒有關心過醫療制度的問題,看內地新聞,總是說內地看病難。但印象之中,內地看病,雖然人多,也總是能排上隊見到醫生;雖然藥貴,也總是能買得起。

公營服務救急 小病「等到死」

這兩年,人過三十,開始有些小病小災,也去過若干次香港的公立醫院,十分感慨。感冒發燒,等4個小時以上,很辛苦,還算可以接受。但病情嚴重一點,轉介去專科,被告知排期一年半以後才能見醫生,確實被嚇了一跳。當日去私家醫院查詢,當日就能見專科醫生,一路禮儀小姐帶路,容貌微笑,堪比空中小姐,環境優雅,堪比五星級酒店,醫生態度友善,耐心細緻,必要之檢查,馬上就能安排,服務完畢買單,診費藥費檢查費沒有數千是出不了門的,屬於高檔消費場所。

多次體會比較,我終於明白箇中意味。香港公營醫療服務之目的,並非治愈病人所有的疾病,而是在必須必要急迫之情況下救急救難。如果你有慢性病,或者非急迫致命之病症,那就不屬於公營醫療服務保障之範圍,有錢找私家,沒錢可能就是要等,等到死為止。

收費標準階梯化 兩全其美

公立醫院排不上隊,私家醫院費用太高,難道在免費的公營醫療同昂貴的私家醫療之間,就沒有一個更人性化的選擇嗎?家庭的收入和資產水平是有標準的,不同種類病症的發病概率和治療成本也是可以計算評估的,醫生護士的人力成本也是可以市場化的。能否根據病人負擔能力、疾病狀況、治療費用等,制定階梯化的收費標準,醫生願意給病人看病,病人能及時得到救治,亦有能力負擔,豈不兩全其美?

也許我太天真,好吧,那我們換個角度來解決問題。香港雖然是個開放的國際性都市,但醫療服務行業似乎是個封閉排外的小圈子。

醫療資源不足,卻不肯開放這個市場,不僅不開放,甚至夢想發展醫療服務產業,在私家醫療服務領域賺取更多外地人的錢,而不顧本港病人的需要,也難怪香港市民抗議反對。
無論是海外還是內地,都有着經驗豐富水平卓越的各類醫護人才,香港的人才引進政策中,應加快步伐引進更多的非本地醫護人才,增聘至公營醫療服務,讓病人早日見到醫生,得到救治。無論白貓黑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香港的公營醫療制度,同產業發展、房屋政策等一樣,有待改革。作為一個病人,只希望能夠有早日見到醫生的那一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