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星期六

拓國際視野 世界不止中台日韓

「國際視野」是甚麼?之前我也不太清楚。

坊間的調查或是報道,一時說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沒有國際視野,不值相當的薪水;一時說相對別的地區而言,香港人英文能力仍然是較好,所以有足夠國際視野迎接鄰近地區挑戰云云。近日我協辦了一個十分國際的活動,不妨借此入手,講講香港新一代的國際視野如何。

Wikimania在港舉行 客來自88國家

8月初,維基媒體基金會在香港舉行年會(Wikimania),討論維基百科及各維基計劃的現況及未來發展。我是香港分會的主辦者之一,幸運地招來了百多名義工,很多都是中學和大專學生。會議期間,他們要應付約1,000名來自88個國家的來客,相信是他們遇過最「國際化」的事件。

成果如何?包括不幸在哈薩克被搶至身無分文的德國博士、幾乎完全不懂英文卻臨場要來參加的俄羅斯人、喜歡集體唱歌跳舞的西班牙語團、不少來自中國和台灣的維基人、喜歡組團夜蒲的西歐和美國人、主辦分會村的12個分會、以至可能有特別需要的伊朗和伊拉克人等等。當然維基人一般都是輕鬆好玩,但對最小僅12歲,平均也不過是18歲左右的香港年輕人而言,不免是挑戰。

學國際化能力 走出學堂

我觀察到香港新一代的英文能力着實不差。有時來自較落後地區的人語言能力還更差,靠的是同理心,嘗試理解對方需要。除了一般會務答問,在義工和與會者幾日相處之間,大概能分出三種不同的程度:一、知道某個國家的小知識,多數是日常生活中得知,從而打開話題;二、直接跟該國人相處過,於是知道他們的文化特點;三、能說對方的語言,直接理解對方的思維模式。

可是,以上三點全都不在學校課程中,可以說你知道怎樣跟外國人相處,是你能融會貫通,或是運氣好能接觸到相關知識。學校課程不重視接觸國際,社會卻要求國際視野,很可笑。或許因香港人口大多數是華人,香港人成長常常只關心華人圈子內部,對香港其他少數族群認識不深,更莫說外地在發生甚麼事;到大學有機會接觸,以至出社會工作,就要急急補課。

愈早發現全世界不是只有中港台日韓,愈早能適應國際社會。香港年輕人需要的是接觸國際的機會,以及與人溝通的信心和膽量,他們明白以後,前途無可限量。

我的標準是,你能否用英文說笑或是自嘲,而不同地方的人都能理解你在開玩笑?可以的話,你的基本功已經不錯,可以向國際進發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