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星期一

娛圈難上位 不如靠YouTube

坊間有說「台灣日本韓國街邊美女都是說廣東話的」,然則當地的本土美女多加入了娛樂圈,或最少是某程度上的「模特兒」,不會在街邊流連。是真是假無從得知,但台日韓的娛樂事業發展,足以讓香港借鑑。

低級趣味娛眾 無競爭無進步

以前,帶起潮流的是日本,電視節目不斷開創新的模式,吸納不少新血加入娛樂圈;台灣與韓國雙雙學習,模式大致相同,除了大量製作電視劇之外,每晚亦有不少綜藝表演節目,提供大量機會推動新星。複製人家模式而雙雙跑出,不是容易的事,花了不少時間心血,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藝人,不斷給觀眾新鮮感,才慢慢建立口碑。台風韓流吹襲香港,感覺上香港總是給比下去,失落以往的霸氣,甚至連大陸也迎頭趕上。

單從個人觀察,我不相信港男港女比台灣、韓國的差,純粹是某種制度性的原因,致使我們的娛樂事業落後於東亞各國。

一言概之,有競爭才有進步。各國的電訊制度即使不是完全開放,也最少不如香港的封閉,搞娛樂節目的只有兩、三個電視台,而且是一副你看也罷不看也罷的態度。某些曾被形容為「低級趣味」的節目,竟延續十多年仍然存在,毫無進步。當藝人的生殺大權只是掌握在一、兩間大公司的手中,在別家亮相不可,出鏡也不能說廣東話,這真是荒謬。但我們都好像麻木了,反正就是這樣。我們都好像忘了競爭帶來進步,進步帶來更多的收益,互惠互利。

建制外推新人 模成功之道

發展成熟的娛樂圈,某程度上就如社會一樣,是有上升階梯的。你沒有多少才能,先拍照片,成功了,就有機會上電視節目,繼而要提升演技拍劇,甚至去到國際級巨星的地步。這是一個吸納游兵散勇的制度,你有能力有動力,誰都可以爬上去,天無絕人之路。現在,香港興起所謂模潮,也不過是開始為這個制度提供新的突破口,繼而從「建制」外將新人推上去。有人訴諸於道德批評,這是一方面,但無疑這又好像為新人們提供一條可觀的出路,最少可以賺點外快。

隨着新媒體的發展,我相信往後的動向可能是這樣:現在網上電視台的技術已經算是成熟,只要有資金,除了打游擊戰式的寫真集戰術,倒不如自己開網上電視台,自己製作簡單的節目,索性無視大電視台。有上不了大電視台的藝人已在YouTube上不斷拍攝短片自我宣傳,算是成功,只欠下一步的組織。

2010年6月26日星期六

民主黨應談判 原則不能退

政改方案通過與否,贏家都會是泛民。政改不獲通過,會是因泛民堅守原則,以及政府的方案實在太爛,難以支持,否決它能使泛民站在道德高地。而政改獲通過,是因普選聯和民主黨多次和中央談判,勢要為政改方案帶來真正的進步和更大的民主成分。

所以政改無論通過與否,最大的功勞皆來自泛民;最堅持原則和透過議會內外給予政府壓力而去反對方案的,及最能透過談判去逐步爭取成果的,也是泛民。因此最能爭取民主,是泛民兩條腿走路路綫。

話雖如此,今次的政改爭論卻為泛民帶來頗大程度的分裂。

民主黨希望為日後談判路綫帶來更大籌碼,以及在逐步增加直選和變相直選議席下,泛民有朝一日議席會由三分之一增加到三分之二,在政改上由擁有否決權變為擁有決定權,便可建議取消功能組別;也希望部分功能組別議席變相直選後,更能突顯傳統功能組別的不堪。所以批評民主黨和普選聯出賣民主、放棄原則,未免不公道。

但民主黨此舉是否明智,也有待證明,因民主黨今次做法也有漏洞。民主黨方案加大了功能組別的選民人數,隨時令功能組別更易請難送、且可能會令市民誤以為功能組別只要改善選舉方法,也可達到一人兩票的普選,可是方案卻忽略了提名權和被選權的普及性,非真正的變相直選。因此方案對取消功能組別有否實效是未知之數,也解釋了為何仍有不少人反對方案。

平反六四 絕不能放棄

民主黨最大成果是令中央讓步,和揭示出政府與一眾建制派人士為了迎合中央讓步,不惜前言不對後語改口的醜態。但同時,民主黨也要背負多次後退底綫的罪名。

2008年立法會選舉,民主黨是堅持爭取2012雙普選的,但現在為了令政改方案得以通過,不惜放棄選舉諾言;以及在和中聯辦會面初期,曾表明一定要中央承諾取消功能組別和特首不設不民主的提名門檻,否則不會支持政改方案,但現在那麼快把底綫退後,難免令部分支持者非議。民主黨方案雖令泛民成為政改大贏家,卻同時令泛民自五區公投後更分化,甚至存在互相敵視的情況。泛民宜盡早冰釋前嫌,否則日後難以團結最大力量去為民主奮鬥。也寄語走談判路綫的泛民,有些原則絕不能推遲或放棄,如平反六四,否則會步中國八大民主黨派的後塵。

2010年6月22日星期二

80後新移民對香港的表白

香港,是一個容易讓人一見鍾情的地方。

2001年夏天,第一次來到香港,從北京坐直通車,在紅磡下車,到九龍塘香港城市大學報到,1個小時後,我就愛上了這個地方。而這種感覺,我第一次去上海時沒有,第一次去北京時沒有,第一次去San Francisco時沒有,第一次去London的時候也沒有。

這種一見鍾情,也許源於外界美好事物的感官刺激,也許來自內心美好感受的情感催化,人們因此而產生了一種思想愉悅,這種愉悅會讓人積極而進度。

香港,是一個會讓人一生一世以此為家的地方。

一代移民城市 遠東耀眼明珠

以前每年,現在每兩年,我都要去入境事務處更換簽證,每次走在灣仔地鐵站到入境事務大樓的天橋上時,都會心中問自己,這是不是我最後一次申請?我會不會在未來某個時間就離開香港了?然而直到今天,自己不僅沒有離開,還在這裏讀完了書,創辦了事業,成了家。快到而立之年,驀然回首,最寶貴的青春,已獻給了這座城市。
能讓人鍾情一生一世的東西,往往是樸實無華的,是婉約清新的,是低調謙虛的,是親切自然的,雖然平實,但日日相處面對,歷久彌新,永不褪色。

百年來,香港是一個一代代新移民建設起來的城市,無論是攜資產而來的工業家,企業家,銀行家,還是偷渡來港謀生活的農民、手工業者、工人,都是香港的新移民。作為第一代來香港的人,往往對香港都經歷過從一見鍾情,到一生一世的融入歷程。因為有着完整的情感體驗和追求歷程,所以特別懂得珍惜。在港英政府統治時期,即使華人沒有當家做主的權利,但所有香港人為了更好地生活,不斷地想辦法,做事情,共同奮鬥,一起創造,以至於英國女王訪問香港的時候,都驚訝於他們並不在意的這個小小殖民地,已發展建設成為遠東地區一顆耀眼的明珠。

怎令青年履行承諾 政府應思量

從小出生在香港的年輕人,可能對香港缺乏一種一見鍾情的熱誠,但生於斯長於斯,對香港卻有份一生一世的責任和承諾。政府如何引導建立這份責任,青年如何履行這份承諾,都是發展到今天的香港社會需要好好思考並推進的重要課題。而對於一大批來自內地,曾遊學海外的青年專才,如何利用好他們對香港一見鍾情的熱誠,將之轉換為一生一世的責任和承諾,亦是政府值得做好的重要工作。

但我知道,一生一世,並不容易。

2010年6月14日星期一

置業零資助 八十後被逼蝸居

安居樂業一詞,蘊含了中國人智慧,先安居,後才會樂業。國內電視劇《蝸居》除引起港人共鳴,亦令我們正視住屋需求的議題。近年私人屋宇的價格不斷飊升,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香港政府仍堅持「積極不干預」,由巿場主導房屋價格,直接加深住宅分配不均的問題,正是有屋無人住,有人無屋住。每每談起香港的高樓價,或指控政府偏坦地產商利益的政策,就會引起在場人士的糾紛,有人認為沒有錢就不要買私樓好了,何必抱怨社會和政府,那可是個人問題;有人則認為那是社會問題,而問題惡化的源頭正來自政府的過份不干預。筆者的取向是後者,我甚至認為令巿民安居,是一個政府應當的責任,無論那是小或大政府,所以壓根兒不應用上「干預巿場」這些字眼。

政府可再推居屋首置

近年有不少電視節目探討樓價及香港住屋問題,都請來不同年紀的人士作訪問,包括買不起樓的80後,他們的立場不一定全對,然而作為一個觀眾,我們大可以抱著開懷開放的態度,以他們作為夾心階層的角度,看他們剛出來社會所面對的問題。可惜的是,每逢這些節目播出後,網上總有些買得起樓的80後寫文章來冷嘲熱諷一番,甚至激動地以粗話來批評別人的生活習慣或態度。筆者也是買不起樓的80後,我從沒抱怨過社會,只是我亦平和地渴望政府能為我們的將來確切地做點甚麼,例如再推出夾屋、居屋單位及重推首次置業貸款等等。

很多批評的聲音衝著年青一代而來,說我們享樂主義,所以連首期也付不起,或者說我們大想頭,口袋裡的錢只夠買新巿鎮,卻妄想住進豪宅,貪圖會所或新樓盤的裝潢,更甚是好高騖遠,不願繼續住在父母的公屋家裡,或申請居屋。一般說出這樣「六月霜」說話的人,都是在年少時賺到首期,置了業的年青人。我不否認他們比一般年青人能幹、有計劃、會儲蓄,以及堅持專注,但有一件事不容否認的是,或許他們運氣比一般人好。零三年畢業的同學裡,有些人已置了第一個居所,和我對比起來,我確實失敗,工作七年了,月薪跟年資成正比,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不過扣除大學時的借貸還款、佔一半月薪的家用,以及生活必需開支,所餘無幾,尤其剛出來做事時,只賺八千餘元月薪。

畢業還貸款 公屋等10年

因為自身條件不足,所以家人也很體諒我工作了這麼多年也未能上車。當看到網絡上有人說自己25歲時已買了第二個單位就感到自己是徹底的失敗者。在樓巿裡,學懂「成王敗寇」的真正意思。在此列出兩段令我看到為之氣忿的話──

一個成功置業的人說:「我不認為不能置業就要政府資助。(1) 買樓本來是一件難事,無論身處香港抑或外國。 (2) 買樓要看準時機。03年沙士你為什麼不買? 08年尾樓價跌又不買? 樓貴就嫌貴,樓平怕經濟不好,不夠膽買。 (3) 住屋需要不等於一定要買樓,租屋、申請公屋,和家人住都是選擇; (4) 買不到樓的人,其實是嫌舊樓太舊,新的又嫌不夠實用(下刪粗言數十字)我已經不想評論年青人大花筒,不會儲錢之類等問題,但請你們自省,連5%首期都付不了,純因自己平時花慣了。」


節錄博客揚眉女子的《蝸居》,其中一段:「無錢就唔好學人買樓啦!我從來都不覺得置業真的那麼困難,沒本事儲首期的,可以做九成半按揭,大不了多付半成保費;不想買貴樓的,就買新界遠一點的,現在交通都很方便呀;再不就把年期拉長一點,做盡三十年,還年輕嘛!方法已經有很多,別動輒旨意政府,政府不是你父母啊!」(http://roxyer.blogspot.com/2010/06/blog-post_05.html

我為何忿忿不平呢?首先,誰都知道買樓是要看準時機,零三年不買樓,是因為剛畢業,零八年也買不了,是因為剛還清了大學三年的GRANT LOAN,儲下的錢不夠付首期。其實,我早在零三年已對屯門的二手樓盤有所心動,但是,非不為也,實不能也。至於租屋,如果巿區租金動輒在六七千以上,那我寧願繼續住在父母的家(公屋),這樣我還可抱有希望,在有生之年儲夠首期置一個住宅單位。出來工作已七年的我,收入已過了申請公屋及居屋的申請上限,我欲申請,甚至不嫌位置離我工作的地區更遠,也不夠資格。有些合符條件申請公屋的人,只消翻閱資料就會知道輪候公屋的時間起碼十年,認真的計算,大概十三年。只管叫人申請公屋,然後乾等的人,不是冷血,就是無良。

港樓價貴 儲蓄難抵升幅

其次,關於做九成半按揭或付5%首期月供三十年的提議,這樣等於把一生押去一個單位上,假設大學畢業後五年可以上車,即28歲開始供樓,三十年時間,相等於一個人要確定自己有工作能力及收入穩定至58歲,我也知道退休年齡最長可到65歲,可是,中國人有句話「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我就沒膽色把自己一生的收入押下去一層樓(一件死物)上。再者,一個人用三十年時間去置一間物業又是否合理呢?以一個普通中等收入的家庭來說,二百多萬的二手房子與年收入的比較,大約是8.3倍,這在國際水平上已屬於高比率。就算以月入二萬的個人年收入,與一百五十萬的二手樓作比較,大約是6.25倍,比起一般3.5 至5倍的國際水平,亦高出1.25倍。這已經推翻了成功人的話「買樓本應是難事」,尤其在外國,一定沒有在香港這麼困難。

最嚴厲的狠評是八十後買不起樓的人,失敗在於沒有自制能力,不會節儉和儲蓄,我真想問要慳多少個一蚊,才有能力買下呎價過三千的單位?任誰都知道累積財富的首要任務是儲蓄,但是正如《鏗鏘集》節目裡的被訪者所說,今天你省了一元,外面的房價已漲了兩元,根本追逐不到樓價的升幅。現代年青一族,往往把人生大事押後,其實都只為了先解決了居要有其所的難題。特區政府就人口老化問題多番鼓勵年青父母多生育,為未來作出貢獻,但青年人寄居在父母家裡,試問蝸居淺窄,何以養育未來的社會棟樑?

《鏗鏘集》於4月25日的節目《蝸居》—
http://programme.rthk.org.hk/rthk/tv/programme.php?name=tv/hkcc&d=2010-04-25&p=858&e=107561&m=episode

2010年6月7日星期一

買樓難租亦難 青年怨氣炸彈

不少80後抱怨買不起樓,畢竟很多人工作了只短短幾年,難以儲夠買樓首期。當樓價急升,但工資增幅又跟不上,離儲夠首期的目標只有愈來愈遠。也許大家不需要為此而感到無奈,沒有能力買樓不一定是一件壞事。

無力買樓 焉知非福

國際著名企管大師大前研一在其著作《M型社會》和《即戰力》建議中低階層打消買樓的念頭。最主要的原因是,對大部分人而言過去「加薪、升職的年代已經結束了」。買了房子的人很可能要長期地將一半或以上收入用作償還房貸,能用作支付其他生活開支的資金會很緊絀,結果為自己帶來沉重的生活壓力。

大前研一進一步指出,沒有買樓的人其實是擁有一項重要優勢。他們可以隨時「讓自己大轉變和下賭注」,例如把握「因為晉升,必須到海外任職」的機會,投身一個有潛力的新行業,甚至是創業等。

當然,如果你認為樓價不會下挫,又或如果你是一個公務員,未來收入穩定,沒有失業危機,不用到國內或海外任職,不會轉行,大前研一的建議其實是沒有太大參考價值。

掌握靈活度 更勝高壓供樓

相反,對其他人來說,「靈活度是很重要的」。過去十年,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被譽為是有前途或經濟支柱的行業的職位出現供過於求,先是資訊科技界,然後是貿易業、物流業。究竟未來20年的發展會是怎樣?我想誰也說不定吧。最近,國家正加緊發展服務業。這對香港服務業從業員是機會,還是威脅?究竟有多少人可以從中把握機會?又有幾多人會被淘汰?

無論如何,我相信,我們將來是很有機會會選擇到內地工作。因為自己從事的行業在香港可能已是夕陽行業,但在內地卻仍有很大發展空間。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很可能要接受較低工資。但如果要供樓的話,就不容易作出上述的選擇了。

所以租樓不失為一個應對周遭環境急速變化的選擇。當然,我們不能忽略租樓的風險和缺點,例如租金可能會不斷上升,租約期滿可能要搬家,20年後還要租樓住而非擁有一個已供完房貸的單位等。令人頭痛的是,最近租金升幅的確很驚人。根據美聯物業編輯的全港租金走勢圖和全港樓價走勢圖,今年4月全港主要中小型私人屋苑平均呎租比去年4月增長高達25%,比同期約24%的平均呎價升幅還要多一點。

租金不停飈 市民難安居

也許鄭汝樺局長說得對,她最近談到「政府致力為市民安居樂業,有責任令市民居者有其所,但家家有層樓卻不是現行政策」。可是,對於很多不合資格入住公屋的市民來說,多達兩成的租金升幅恐難讓他們安居樂業。

最近房協表示正研究推出更多中產廉租屋,但指出要求政府多撥土地興建此類房屋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我想,如果政府再不正視這個問題,年輕人必有很大怨氣。如果再有重大社會事件發生,所激發的群眾抗爭活動很可能會比反高鐵那一次更有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