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30日星期一

大學生求政府打救 沒落之路

年初,美國通用汽車進入破產程序。《經濟學人》專欄Lexington詳述汽車製造業的藍領工人長達20、30年的沒落過程。

二戰後,歐洲日本忙於重建,沒餘力發展工業,美國製造業一枝獨秀雄據世界。汽車製造需要大量勞工,通用汽車便以優厚福利吸引高中畢業生。50年代,汽車工人收入足以養家置業,享受頂級醫療福利,工作30載便可退休食長糧。

美政府庇護 汽車工人倚賴

於是,許多青年加入汽車業,他們對日後的豐足生活充滿憧憬。至80、90年代,歐日汽車製造業興起,美國受到挑戰。汽車銷量下降,直接影響工人飯碗。然而,龐大的工人代表龐大的選票,歷任美國總統和參眾議員不得不照顧這個龐大的群體,短視地傾斜政策以保護美國汽車業的短期利益。

這樣的保護主義卻使汽車業浸淫在一趟溫水裏,當政府能滿足所求,它就缺乏了改善自身的動力。今天美國車的性能不如歐日,曾經雄霸一時的通用汽車亦被淹沒於金融海嘯裏。

現在,來代入名詞,把汽車廠換作香港,工人換作大學生,故事又是否似曾相識?

曾幾何時香港的大學生十分吃香,周邊地區沒有出產幾多大學生跟香港人爭食,在學時可專心參加學生活動,書可以不唸,課可以不上,反正80、90年代去殖民化時,大學畢業生的工作機會多的是。

周邊地區愈強 港人不進則退

不過,這已成往事。周邊地區興起,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學生們卻仍然憧憬將來跟前人的一樣美好,當與事實相違時,這就變成集體訴求,也就出現一些靠訴求生存的政客。社會上總有種呼聲,要求政府做這做那、創造職位。

早前立法會的施政報告辯論,有議員指展趐、毅進計劃對青少年毫無幫助,政府好應該為青年人提供前景、穩定的上升階梯。去年當政府推出補貼計劃,支持企業以四千蚊月薪聘用大學生當暑期工,竟然有人指這是侮辱性的工資,貶低大學生尊嚴。

周邊地區的愈來愈強的挑戰已成事實,政府根本做不了甚麼。若硬要向大學生多施援手,那跟80年代美國的保護政策無異。希望政府幫助的大學生,請問,又是否想靠政府吊着廿年鹽水,等若干年後,當其他地方的大學生的能力視野都遠勝我們,才驀然發覺自己落入中年危機,如今日的美國汽車工人,只能乞求政府打救,歎往日之不可追?

2009年11月24日星期二

訪華善辯民主 「奧巴毛」展魅力

在上任未夠一年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剛完成中國之行中,於人民幣升值、美國國債與貿易摩擦方面不算有太大的實質成果。然而,與上任答非所問行錯門口當眾出醜的小布殊總統相比還是好太多了。

特別是在上海面對幾百名上海青年,以及數以萬計的中國互聯網使用者進行的問答會中與學生對話的環節,除了那些問題與問問題的「學生」都是受過特訓與把對話過濾報道的一貫CCTV手法外,奧巴馬仍令中國,特別是網民耳目一新。

信息自由 鞭策領導人

老實說,奧巴馬本身的演講沒有達到他平時的水準——即使內容引用了很多中美歷史。但他回答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的「您知道防火牆嗎?」卻是非常坦率。他說信息自由能使美國的民主制度更加強大,能使他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領導人,因為信息自由迫使他聽到一些不願意聽到的意見,也迫使奧巴馬檢視自己所為,每天都要檢視,要看自己是不是真的為美國人民,做了他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這個中國網民一早就知道的簡單道理,竟然從一個全球最強大國家的領導人口中所出,是多麼難能可貴。

上任總統小布殊的爸爸是總統,爺爺是參議員——高幹子弟弄權對中國人民來說也不是新鮮事。但對超過百分之九十也是漢族的中國人來說,以一個百多年前還是奴隸階級的少數族裔能夠登上權力頂峰是不可思議的事。

奧巴馬本身所代表的可能性與「Audacity of Hope」——無畏的希望,更是他風靡美國人民與他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原因之一。或者這也是他能在胡主席面前提起「3T」——台灣、西藏與天安門中的2T仍能面不改容的本錢吧。

「舞台」經驗 港官堪借鑑

其實奧巴馬並不是西方唯一能言善辯的政治家。只要看看任何一場英國議會辯論,便知道西方與中國的政客在公開演說辯論方面確是天壤之別——我們對江主席的歌藝與胡主席可以在人大會議長時間靜止不動的功力讚不絕口,然而奧巴馬在上海所展現的充分從容自信和舞台經驗,以高超的「擦邊球」言論對自由、民主、平等、努力等等普世價值的推崇貫穿演講與問答,中國建國以來真有如此功力的,恐怕也只有毛主席可相提並論。叫他「奧巴毛」(Obamao),倒是一種認同。

那香港呢?想起那位「係」想強化貧富懸殊制度的政務司司長的輕挑嘴臉,不禁搖頭歎息。

港滬之爭 上海將成贏家

但肯定的是,在香港與上海的競爭中,最終贏家終會是上海,因大多是外資銀行的香港,實在無法擔當這關乎國家民族經濟存亡的責任。過去60年,以美國消費經濟與中國唯一窗口所帶來的香港奇迹已一去不返,只望下次金融海嘯不要這麼快來。

延伸閱讀
奥巴马总统与中国青年举行对话交流会
Manufactured failure: press coverage of Obama in Asia
“I’m a big supporter of non-censorship.”
我为何写博客?——奥巴马回答了这个问题!
[个论]胡泳专栏:新时代外交与网络运用
[个论]开放专栏:看奥巴马与上海青年对话
上海和美国总统 / 闾丘露薇



2009年11月16日星期一

寄望政改 不如從下而上改變

政府10個月前突然推遲政改諮詢,理由是經濟仍在低潮之中,不宜多搞政治爭議。香港人讓此事輕鬆過骨了。本文出街時,政府已經差不多推出政改方案諮詢文 件,連日來吹風的,就是所謂的區議會方案。這可說是變相的倒退。但就算方案最終結果如何,會否只是一小部分特別關注政改的人的議題?

港人缺乏誘因 凝聚起來

關鍵在於,政改與我何干。

數年前不懂事,政改是怎樣一回事,上大學後才了解清楚。年初本來期望有甚麼改進,推遲後還是一樣,裹足不前。我不是對前景最絕望,心裏感覺最灰暗的那群 人,暫時未認為要包圍禮賓府來宣洩自己的不滿,仍然相信這社會應該還有走出去的方法,反正靠政府,等到天光都未有行動——「再政改,都係咁㗎啦。改完,民 生都無改變,個個都係廢嘅。」

就算現在立即可以普選特首,一來香港政治人才不多,還需要不少社會運動待我們成長再找機會爬上去;二來就算選到了我們心儀的人,也不代表宏觀政治氣氛會有 極大改變,可以隨心所欲改進香港,非制度性的阻力,還有很多。一拖再拖,只會令我們更相信,政治議題竟然不能透過政治制度作出改變。日後真的來個五區總 辭,就算辭職的全部選回入局,也可能只是代表我們相信泛民仍需手持最基本的否決權。港人缺乏誘因,凝聚起來反抗。

年輕人沒負擔 創造自己規則

本欄以討論所謂第4、5代年輕人的角度作為起點。假如我們真的有不少年輕的讀者,假如你對社會真的很失望,失望是對的,但請不要坐以待斃,或者純粹發洩過 不滿就了事。上面的人,不會為你的憤怒而改變,不會因為幾句「釣錦鯉」就「淆你底」,因為你仍然活在一個「奴隸社會」,逃不出社會規範的魔掌。我們要顯示 的,是確切的態度轉變,不同於往日的社會。

近日與老師一談,說這種社會,你有負擔的話無奈要服從社會生存下去,或者有能力的就逃離這裏。留下來沒有太多負擔的,你應該創造自己的規則,不必跟隨社會 現有可帶來改變,但早已失敗的方法(例如讀多點書,出人頭地)。你有對社會的不滿,民生議題是最能凝聚社會,慢慢從反抗達至民主的途徑,世界各地皆是如 此,香港實在有不少壓迫。不要寄望從上而下的改變,轉個態度,從下而上,從自己出發。

2009年11月9日星期一

我們需要真正的教育

昨天在地鐵觀塘綫上,我看到一對父子,上中學年紀的兒子目不轉睛地盯着手上的PSP,玩得不亦樂乎,頭髮已露白的父親站在一旁,慈愛地看着寶貝兒子。這時地鐵到站,一位坐在座位上的乘客起身下車,父親上前一步一隻手霸住座位,另一隻手伸向兒子背上的背包,兒子依然目不轉睛地盯着PSP,身子一轉、背包下肩,在父親的掩護下坐了下去,父親挎起兒子的背包,臉上露出滿意的神情,兒子表情彷彿更加地愉快,不知是玩的開心,還是坐的舒服。看到這裏,我想起了老祖宗說的一句話:「子不教,父之過。」

那位教書好? 無人敢站出來

前一陣,我們舉辦了一場兩岸四地的青年峰會,開幕當日的主題演講,我們邀請了香港城市大學的郭位校長和恒隆地產董事局主席陳啟宗先生分享他們對教育現狀和青年發展的看法。這場教育大師與實業大家的對話掌聲不斷、精采紛呈,給予會者帶來很多啟發,但其中有一段話給我印象最深,郭位校長說,如果問「哪些大學教授研究做得好」,恐怕能說出很多人,列舉很多學術成果,但如果問「哪些教授教書教得好」,恐怕沒有多少人敢站出來,中國自古到今,敢說這種話的,可能孔子算一個,還有很多嗎?

民主社會 難向教育系統開刀

對於還未走入社會的學生來說,幾乎全部的時間都是在家庭或學校度過的,青年人沒有面對未來社會的經驗,一言一行都是從有過往經驗的父母和老師那裏有模有樣地學來的,是家庭和社會教育體系作用的成果,「有其父必有其子」、「名師出高徒」說的都是這個邏輯。這一代的年輕人,被批評缺乏理想、自私自我、不愛讀書,缺乏競爭力,例如近期香港討論熱烈的香港青年吸毒問題和校園驗毒計劃,矛頭都是指向犯了錯的年輕人,認為他們不用功努力、自律不足,需要社會強制他們接受驗毒及管制。但比較少討論家庭和學校,父母和老師在子女和學生成長教育培養過程中出了甚麼問題,也許是因為香港現在是民主社會了,太難向教育系統開刀,向成人階級施壓,於是可憐的年輕人就成了社會問題無法解決的犧牲品,成為被閹割的一代。

真正的教育是甚麼,老祖宗也曾告訴我們「棍棒出孝子,貧賤出人才」,「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論是西方的快樂教育法還是東方的苦難教育法,都要上這一課,青年人都要學會面對困難和挑戰,面對挫折和壓力,掌握學習方法,去解決未來一個個的問題,懂得想要的得不到是正常,一旦得到是需要感激的……

我很慶幸從小遇到了好的父母,好的老師,接受到了一些真正的教育。

2009年11月2日星期一

高價償地 只有業權忘了家

陋室400餘呎,年初數十萬,今日過百萬。屋苑堪稱出租回報率高,事緣樓價低又近機場,曾是東涌青衣以外又一機艙服務員集中地,然而去年渡輪服務中斷一會,各式機艙服務員制服即不復見。似乎他們都過慣遊牧生活,沒有固定的住處,「家」只是一個停泊點。

原居民祖業被偷天換日

如非走進因高鐵建設被迫遷的石崗菜園村,我也不會相信,新界的土地真的承載村民及香港的記憶,並非只供發展買賣的空間(Space)。

住在新市鎮的人如我,不過是借用新界的空間發展城市;住在郊區低密度住宅的,不過是借用新界的空間,建構美式近郊小區的假想中產生活;甚至構成新界歷史的部分原居民,不過是借用新界的空間,置放貨櫃廢車廢料,等待發展就收取賠償離場,說出「我根本唔係住喺度」。

雖然住在新界,卻非活在新界,新界變成想像中的「新界」:只活在教科書的想像中,慢慢被邊緣化,等待被鐵路貫穿,全面都市化的一天。

原居民坐享各種賠償及特權時,早忘記了權從何來。1900年3月,立法局三讀通過《新界田土法庭法案》,其中第15條「……現謹宣布新界全部土地為皇家財產,按1898年6月9日《拓展香港界址專條》所訂年期內,任何人……未經授權,俱屬霸佔皇家官地……」,將大部分本來屬永久業權的地契,一下子變成承租契。

特權及補償,不過是令原居民不察覺祖業早被偷天換日的手段。

港英政府一如其他殖民地政府,只管地權和稅收,不管背後繁複的鄉事問題,以至回歸後,政府繼續承認當年的不公義條款,各種棘手的土地問題依舊。

1983年政府輸掉官司(註),屋宇地政署(現地政總署)不可強制農地只作耕種用途,加上當年法定圖則未有涵蓋新界,除非搭建有蓋建築物,則原居民可隨意改變農地發展用途。

要發展新界,往往天價賠償,低調落幕,被迫遷的卻是一直耕作畜牧,居於農地的散村居民,而非收到賠償離場的原居民。

樓市天價 咎由自取

當原居民將祖傳土地視作投機工具,開價即可了事,或如「新界王」劉皇發「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接受政府將焚化爐、堆填區、發電廠、重工業放在其龍鼓灘村四周,換取其他利益,樓價炒至天匯價,我們實難辭其咎——「家」的意涵,不包括家人共同度過的歲月,沒有睦鄰關係,不存在與四周環境變化的記憶,沒有任何個人意義,只有何時樓價夠高出售之,賺一把再換大屋去。

我開始明白,為何家人買樓始終要留在這個屋苑——或許他們潛意識中已認定,這空間已是他們的家,不止業權、也是生活,是包含意義的地方(Place)。

(註:Attorney General v Melhado Investment Ltd. [1983] HKLR 327
判決節錄可見Nissim, R. (2008) Land Administration and Practices in Hong Kong. Hong Kong: HKU Press. p.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