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8日星期三

地產霸權易手 非終結

梁振英能夠當選,原因之一是其民望較高。他所以能有此民望,因為大眾對他的印象算是「改革派」,可以處理高樓價、貧富縣殊等地產霸權下出現的問題。不過, 他真的是「霸權終結者」嗎?梁振英任內出現的情況,極其量只會是霸權易手,而不是霸權崩潰。

大格局不變 利益再瓜分

原因很簡單,香港的政治大格局根本無變。選出特首的選舉委員會、立法會內的功能組別,仍然有一大批位置,預留予大商家、地產商。因此,在可見的將來,他們 仍然霸佔政治權力,在政治上有非凡的影響力。這樣的情況下,新特首會做出不利商界的行為嗎?不會!所以梁振英的正式政綱,比其政綱諮詢稿要大幅度「縮 水」,如「港人港地」政策,便縮至要在樓宇市場過熱時才推行。

雖然整體商界的利益碰不得,可是個別商人的利益,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簡單的政治邏輯,政客如果獲得權力,便會為其支持者謀取利益。梁振英的支持者,有不少 是本港二綫或傳統中資商人,前者少不免「投桃報李」,後者的勢力和政治地位,將會來個大躍進,甚至有可能進而瓜分本地一綫大商家、地產商現有的利益。不知 道大家有沒有留意,梁振英的政綱中有這麼的一項:委任更多的中資財團進入本港的諮詢架構,這便是背後的原因了。

的而且確,本地一綫商家的利益遭到打擊,不過,請注意,這不是霸權的崩潰和消失,這只是其內部的權力更替而已!因此,與其說梁振英是「霸權終結者」,不如 說他代表的是另一批商界、新一批權貴。

權力更替 抗爭不止息

霸權仍在,可以怎樣應對?新的霸權,在梁振英這位政治技巧相對熟練,擅於把握民眾心理的人物帶領下,將會更懂得紓緩民眾的不滿。不過,即使社會的怨聲不 大,香港政治、經濟在架構上的不公依然沒變。

無論是以激烈的抗爭手法表達,還是寫文章、辦論壇,將不公指出來,仍要繼續。要對抗霸權,路漫漫長修遠兮,惟有堅毅尋索,百折不撓,此其一。其二,是次特 首選舉,反映出霸權內部並非鐵板一塊,一綫大地產商,和二綫、中資商人、傳統左派三者,也是矛盾衝突處處。在他們的分歧中,我們能否見縫插針,促使霸權的 崩塌?當然,這需要極高的政治技巧,但卻並非不可能。

無論如何,梁振英將會成為特首,這對霸權、對市民都是未有過的變局。新一場博弈已經開始,希望博弈之後,是更公平、更公義的社會!

《不思考的練習》 制止負面情緒

從前有朋友跟我說,忍耐是人生最大的命題。

起初我不太明白,但隨着後來多了點經歷,我就比較認同了。總有些事情,理性上你認為應該要做的,你卻很不想去做。理由很可能是,你需要承受很大的壓力,又 或要面對一些讓你討厭的人,結果使自己很不快樂。

為回報長期遏抑 礙心理健康

然而,我們很可能面對的情況是,只要忍耐着迫自己幹下去,就可望獲取想要的回報。只是,忍耐是在遏抑自己的情緒,很不好受。長期地遏抑情緒,更會對自己的 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

面對如此的處境,很多人會用以下的方式去宣洩不快的情緒,例如喝酒、購物、瘋狂購物、看電影、服食藥物等。雖然先前的困擾沒有解決,但這樣做可以使自己感 到愉快,蓋過了煩惱的感覺。可惜的是,愉快的感覺通常只能維持一段短時間。當你宣洩過後回到工作間,負面的情緒又再浮現。

停胡思亂想 想「下一步怎辦」

最近看過一本叫《不思考的練習》的書,其作者提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觀點和建議。他認為,不愉快的情緒是由一些負面的思想所產生。所以關鍵是我們要制止自己 作負面的想法。他建議,我們應該只思考當下最基本、必要的事情,而不要想其他。例如當我們面對一份令人討厭的工作,只要想下一步怎樣做,而不要想那份工作 有多討厭,因為胡思亂想是不能幫助你解決眼前的問題。

不過,有時候,負面的情緒實在難以讓人去專注思考當下的事情。作者建議,我們應用「直觀」的方法去應付。例如當你覺得生氣時,就反覆唸誦:「我正覺得生 氣」。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如實地去接納自己的情緒。然後,我們嘗試透過第三者的視點將情緒抽離,想着自己當下覺得生氣,其實是我們的腦袋想出來的一種看法。

我想,讀者可能如我一樣,當嘗試採用上述做法面對自己不想作的事情之時,感到情緒仍然是差。但這未必代表這做法有問題,也許是我不夠專注。惟有多放一些時 間練習,才作定論。

80後寫blog創新天地

朋友們多開始全職工作,每天最少9至6,工作佔據了一天大部分的時間,回家都想倒頭就睡。圍繞在青年身邊的,始終是一股無力感,日復日循規蹈矩的生活,實 在不知往哪裏走。有時會想,不如嘗試找點新方法,盡力在這種烏煙瘴氣中走出獨特的路。

刻板工作 新一代無得揀?

試過在工作上被上司說是「你確有能力,但好高騖遠之餘,卻沒有明確的方向」,大概是因為那份工作確實沒有升遷空間,上司也認同只是訓練能力的中轉站吧?想 起來,其實有群人跟我差不多,都是在工作上看不到甚麼前路,又不甘乖乖坐着工作下去,待經濟能力和處事能力都足夠時,就跑去做點不同的事,總好過坐以待 斃。

例如有位「阿Q」工作不久後就跑到新疆,別人坐大巴乘飛機去旅行,他就買隻小驢子,加點配件變成驢車,就從庫爾勒跑到喀什,75日走了1,400公里。坐 驢車旅行固然是壯舉,更重要的是他把旅行沿途故事都上載到網上討論區,引來不少讀者回應,天天都在按破鍵盤的「F5」(更新頁面)等待他的新文章。當他連 載完故事了,又有人期望他出書供讀者留念。這種事情需要用不少心力,不會賺到甚麼錢,換來的大概是一段美好回憶和不少讀者的認同感。

當然,這種「成名十五分鐘」的快感總會有人看扁,跟你說︰「你癲完之後咪又係要返工」。這其實也沒有說錯,要是你擁有一份頗有前景的工作,出外遊歷完後, 回歸工作完全是無可厚非的選擇。不過現時科技發達,如果你有足夠「墨水」,只要你願意花點心機,寫一個圖文並茂、有主題、有方向的blog(甚至140字 以內的微博),即使足以令你放棄一般的工作,起碼也令自己的世界開闊不少,交朋結友。日子有功,總有機會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不用被別人指派的工作控制你 的人生。

東南亞「成功人士」 多不勝數

在這方面,來自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就比我們勇敢得多,成名起來以網上寫作為生的人多不勝數。只要你認為自己有才華,對某一方面事物有獨 特興趣,就不妨去試試寫出來,當地市場成熟,自然有人找你合作,贊助你繼續做下去。

也許香港生活成本太高,願意分享自己故事的人多,全心去將之經營的卻不多。但最低限度,千萬不要讓繁複的工作磨掉你獨立的鬥志。

2012年3月12日星期一

網上抓機會 勝花錢買文憑

近年環球經濟不穩,失業率上升,很多人(包括我)湧回校園讀書,希望以文憑增加晉升機會。去年,美國喬治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發表報告,指在美國,擁學士學位的人一生的收入約為230萬美元(以09年物價計),而高中畢業生只有130萬。

姑且假設大學教育是個把學生一生身價提升100萬的「加工」過程,以40年計,年利率3厘折現,結論是大學學位值30萬美金。

賣「面試資格」 學院如生意

這強勁數據支持下,學校只要把自己包裝成優良的職業訓練所,畢業生都找到理想工作,就很容易吸引學生源源不絕獻上(借來的)學費。近年低迷的經濟環境,令學額需求更加殷切,世界各地大學學費都急劇上升,學校變成一盤很賺錢的生意。

我也讀過美國大學的電腦科學碩士課程,但覺得跟自學相差無幾,做功課遇上困難,也總是先問Google,學校的影響相對不大。沒錯,擁有學士/碩士文憑是有助求職的第一步,可是,自從面試那一步起,依據的便是個人實力。

問題是,值不值得花幾十萬去買個面試資格?

今日的互聯網,資訊豐富又免費,沒有學校可比擬;網上公認的成績,甚至比學校考試更能證明一個人的能力。以下兩個我身邊的例子,都是利用網上資源找工作︰

網絡資源充裕 增值辦法多

例子一︰我的上司,他是羅馬尼亞人,大我一歲,成長於當地山區十多萬人口的小鎮,成績從不突出,也沒讀過名牌大學,只是恒常地參加網上編程比賽。本科畢業後,科技公司看上他的比賽經驗,便安排他到加州面試。工作幾年後,已是個小頭目,手下更有三數位具博士銜頭的工程師。

例子二︰近年,麻省理工和史丹福大學均推出免費網上課程,由大學教授任教。學生透過視頻上課,並按時交功課,完成後可獲頒證書。去年秋季的人工智能課程,有超過10萬人報名,網上更出現大量論壇,討論課程內容。課程完結後,最佳的1,000名學生更收到教授電郵,指可以推薦他們到各大著名科技公司面試。

這兩個例子都在說明,我們未必需要很多文憑和學歷才能找到工作。說到底,最終獲得聘用與否,也是看個人的能力而已。問題只在於我們怎樣把外在的資訊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與其花幾十萬去讀書,倒不如利用網上龐大的免費資源,去學習、宣傳和證明自己。

文憑的背後不過是一間學校,又如何及得上網上以億計的地球人的認可?

還內地人以公道 顯港人質素

很抱歉,我的標題也許讓你覺得不愉快,但希望和你分享。

為兒籌謀 可憐天下父母心

「雙非嬰兒」很無辜。香港的法律制度不反對內地孕婦在港生子並享有港人身份,雙非父母希望孩子出生在香港,將來能在香港這個「他們心目中的好地方」有一席之地,可憐天下父母心,天經地義,同當年偷渡來港的香港人沒有甚麼不同。但如果政府修改規定,不發出世紙,不給雙非嬰兒香港身份,我相信沒有內地人會遊行抗議,不來罷了,畢竟這是一國兩制之下香港人制定的遊戲規則。

「自由行們」很無辜。到香港來旅遊,知道香港是個法治社會,但畢竟沒有在香港生活過,不了解那麼多的規規矩矩,來香港也是想體驗一下發達社會的文明法制成果,並不想蓄意破壞,自己的習慣不好,做的不足的地方請多多包涵。簽證是香港政府簽發的,嫌內地遊客太多,很簡單,每年少發500萬個簽證,控制一下quota嘛!不是沒有別的地方去。

置業雖難 不應推諉內地客

「買樓內地客」很無辜。香港樓價高不是今天才有的現象,香港自己人絕對是推高樓價的主力軍。此外香港樓市作為與香港股市並重的投資市場,起起落落是必然規律,也是香港社會制度優越性之一,所謂自由資本主義就包含願賭服輸的道理,投資者本身亦承擔巨大風險。再說豪宅投資市場和公居屋保障性市場,是兩個不同的範疇,不能把香港年輕人買不起房的原因歸結為內地人在香港買豪宅。香港如果不想讓內地人來買房,向北京學習,下道限房令就可以解決問題。

當然,如果問題可以這樣簡單處理,人人都能做特首了。「雙非嬰兒」涉及基本法,涉及人權,政府需要時間解決。「內地遊客」訪港消費,是香港經濟的晴雨錶,失去大批遊客,經濟將遭受打擊,不利民生。「買樓內地客」引入的個人財富,對香港社會帶來諸多經濟價值,能夠促進解決就業,增加庫房收入,間接解決一個甚至多個公屋資源的供給成本。

訪港消費 助推經濟利民生

我已來港10年,我也要在香港買樓,我也要在香港生兒育女,我也希望買到奶粉,從這些立場上,我能夠理解香港人的難處,但絕對不是怪罪於內地人就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特區政府如何制定涉及人口、土地、房屋、經濟、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政策,必定要有審慎的態度和不斷完善的過程。給政府以信心,給內地人以公道,這是我心目中的香港人具備的素質,也是齊心協力解決問題之道。

順便說一句,我更無辜,我在內地出生,大學畢業22歲來香港,在香港讀書工作10年。所以,我既是「狗」又是「蝗蟲」。不過我相信,中國人有句話︰「不打不成交」,在矛盾衝突中建立理解和包容,「中港一家」,不會離我們遙遠。

小販露宿者 政策傾斜犧牲品

這幾天冷鋒又至,雖然頸巾、大褸都已穿上身,走在街上都不意感覺寒風刺骨。這種天氣下,露宿者的處境應最為社會關注,稍有惻隱之心的人類也會擔心他們在這情況下有否足夠的禦寒衣物和被鋪。

冷鋒前 當局不送暖反清場

而事實上,不少社會服務機構也在寒流下給露宿的朋友送暖,派發毛顫、大褸等。 但是天氣再寒冷也及不上這幾天的新聞令人心寒,食物環境衞生署和警方竟然在冷鋒來臨前夕大舉出動,四日內三次直搗一些露宿人士的居住點,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他們的家「清場」,奪去禦寒衣物、床鋪,甚至是露宿者的私人物品。

露宿者各自有他們露宿的原因,但共同的背景,是大家在這城市下無法負擔高昂的房租;這共同背景,在社區組織協會和社會服務聯會的報告中已早有提及。我大膽斷言,樓宇租金仍持續上升,政府大力取締不合規格的劏房之餘,卻又沒有其他政策配合,香港露宿者勢必增加。

我們常自誇是個文明都市,但文明的我們卻容不下在扭曲的社會制度中受害的露宿者。政府沒有深入了解他們的處境,沒有想過是自己的政策嚴重傾斜(如高地價政策、取消租金管制等)而導致露宿者的出現,沒有研究如何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如取消每月430元的市區單身人士宿舍、單身人士輪候公屋需要計分)等。從報章中不止一次看到的,政府只是冷血地把他們從原本的地方趕走,甚至在冷鋒前夕把他們的禦寒物沒收扔掉!這是甚麼文明?

小販釘牌制 管理主義作祟

從露宿者相關的新聞,我又想到那個「小販釘牌制度」。食環署(對,又是這部門)提出建議,認為應該在對小販的規管上引入「取消牌照」的罰則。政府不肯復發小販牌照,再配合新建議中的取消牌照罰則,便成了懸在檔主頭上的刀,成了陰乾市集和排檔的舉措。

露宿者和小販,他們都是香港街上某種風貌,訴說着一些故事。把他們清場或釘牌、眼不見為淨,背後是「管理主義」作祟,容不下眼前這現象而要強力取締。據說,不少食環署的行動都是由區議員的投訴引發,而區議員的投訴,自然是由當區居民而來。所以,應該如何看待這些已出現的「現象」、如何擺脫冷冰冰的「管理主義」,是政府和香港市民需要一同反思的。

只管強力取締 顯城市冷漠

無視他們的存在,只顯示出這城市的虛偽無知;把他們統統掃走,只顯示出這城市的冷漠無情。惟有正面了解這些現象出現的背景,學習接受他們的存在,好好研究如何改善這現象和附帶的城市景觀,才是文明人、文明都市應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