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5日星期一

清華百年誕 中港大學可互補

母校清華大學創辦於1911年,明年將是百年華誕,香港清華同學會23日在港麗酒店舉辦400餘人的慶祝大會,北京清華和新竹清華的校長都率代表團出席盛會。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突然聽說「鮎魚」逼近,籌辦活動的校友們都不知如何辦才好,請示領導。會長說:「只要酒店照常經營,不管颳風下雨,都如期舉行,請通知各位校友,辛苦大家出席。」

鮎魚虛驚 校慶熱情不減
北京方面也通知我們,校長已重新安排了機票,提前一天到達,保證出席。於是,我們給校友們發出了一封通知:風雨不改,不見不散。這是一件小事,但作為籌辦活動的校友,我們還是被領導們的決心小小感動了一把,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所蘊含的精神,往往就是體現在了這樣一件件的小事情上。

每一個清華的學生,都會非常熟悉以下幾句口號: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行勝於言,又紅又專,健康為祖國工作五十年。4年的學習和磨練,我對這幾句話的理解就是,不論遇到任何的困難,都要勇敢面對,努力克服,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培養一顆包容的心。以實際的行動證明所思所言,在培養技能,做好專業的基礎上,胸懷遠大,做一個對社會和國家有用的人。最後,要努力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來迎接人生路上數十年的壓力和挑戰。

當然,這些要求是一種價值觀,一種理想,不能代表專業和知識。但學生們能夠在這種精神力量的驅動下,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去追求,成為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有所成就的人。與很多老學長交流,我們會感受到他們在清華精神驅動下努力追求理想的執着和滿足。清華園對於我們,不僅是學習的殿堂,更加是精神的家園。

香港重專業 內地重價值
在香港,大學生比較多接受的是專業教育,學校裏面基本不會有太多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灌輸,教授們以授業、解惑為主,較少傳道。這裏有世界一流的教授和設施,學生可以獲得最好的教育資源,國際化的環境和開放的言論,為學生提供的自由發展的平台。商業社會和大學校園並沒有高牆壁壘,在對於學生的評估體系中,實習和社會實踐是很重要的環節,掌握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技能是職業發展的必備條件。在職業選擇方面,基本上以金融業為優,薪酬待遇是考慮的主要依據之一,人人為過上好的生活而努力拼搏。香港大學生在專業技能和職業態度上,有着較高的水準。

兩種教育體制各有優劣,我絕對沒有要評價的意思。香港大學和清華大學一樣,亦創辦於1911年,在百年之後的今日,在後香港回歸的新時代,也許,大學校長們可以建立新的人才合作培養模式,為新百年的香港,新世紀的中國,埋下希望的種子。

祝母校,生日快樂!

2010年10月18日星期一

80後喜「置安心」 惟供應太少

施施政報告推出後,最惹人議論的莫過於「置安心資助房屋計劃」,而我最關注的亦是房屋政策的部分。我曾於《新香港人》這平台為80後抱打不平(見本欄6月14日文章"置業零資助 八十後被逼蝸居"),認為樓價不合理地過高,結果在討論區引起回響;今次再次觸及樓巿、置業的題材,我會加倍小心。

先表明立場,作為公屋住戶、80後的我,是歡迎這個「置安心資助房屋計劃」的。惟我表示歡迎,不代表我認為它一定成功打壓高企的樓價,或它比居屋計劃好,更不代表我認為它是一個完美的計劃。我想純以政府給予我們多一個選擇的角度,去看這一個新計劃的優與劣。

公屋富戶優先 助交出單位

非正式地與數位80後的年輕人談及這個「置安心」計劃,正反兩方的聲音都有,有些反對的原因,我猜想連制定方案的政府要員都沒有想過:第一,潛在買家會擔心2019年的樓價升得更瘋狂,政府如何保證租戶那五成租金回贈及他們的積蓄夠付首期呢?第二,一千個單位的供應量顯然是不足夠的,我們明白這溫和的供應量有考慮到八萬五的教訓,但我希望那只是政府欲試水溫的措施,倘若反應良好,政府應當加碼推出更多「先租後買」單位,讓更多人受惠;第三,房協如何選出合資格人士呢?如果公屋住戶沒有優先權,那麼目前交雙倍租金或倍半租金的單位仍然沒法交還出來;其實這些公屋富戶可讓其中一個家庭成員獨立出來參加「置安心」計劃。

毋須與居屋比較 有勝於無

如果上述的問題得以解決,我對這個計劃是感到滿意的。朋友反對的原因包括,計劃實行得太遲,四年時間之內可能已經結了婚(這是香港人獨有的「先置業才結婚」想法),又可能已經儲夠首期(那麼,他不是最該受資助的人),又可能等到樓宇落成後發現質量並非想像中好,更甚的是,她不想結婚以後「仍與公屋住戶為鄰」(這是我聽過最可笑最無理的原因)。

總而言之,我對社會上逢政必反的聲音感到膩了,何必要把新計劃與居屋硬作比較?執政者的方針定位會隨時代而變,1978年的居屋計劃,的確用心良苦,讓巿民受惠無窮,但於此時此刻,有個新計劃,也算是有好過無。

2010年10月11日星期一

80後「工作很難」 道盡社會矛盾

「也許工作很難,就難在勞動資方各有各寄望,怎麼辦?幹不幹都難,又背負超重責任兼要對老闆面露歡顏。想去浪漫,又怕冇工返,想去飯局,老細卻要加班,然後做得多薪水少點會有發達,仲擔心有人覺得我懶。」這是最近在網上流行的一首改編歌歌詞。不少網友留言說,歌詞道盡了他們的心聲。難怪這首《工作很難》在短短兩周內,就有多達20萬個點擊率。

97出道遇「風暴」 失業率大升

在香港工作真的不容易。為了應付堆積如山的工作,很多時候我們也要加班至晚上八、九時,有時甚至在假日還要繼續工作。然而,即使工作如何繁忙,上進的朋友還是會在公餘進修,以維持自己在職場上的競爭力。結果休息時間不足,弄得身體也差了。

有時我也反省,我們這些80後常慨歎搵食艱難,是否我們不如前輩般「捱得」?我沒有答案,畢竟這是難以驗證的。不過數據說明,80後面對的就業市場較上一、兩代人出道時為差。

80後出道的時間剛好是1997年下半年第一批。而不幸地,當年的七月就爆發了亞洲金融危機,隨後就業市場便急速變差。如果那些80後有機會繼續升學,他們大學畢業的年份大概是2002至2003年。那兩年的失業率分別高達7.3%和7.9%,為近28年來最高的水平。

香港統計處由1982年至2009年的年度失業率數據顯示,1997年後大多數年份的失業率較1997年或以前為高。而1998年至2009年期間的平均失業率為5.5%,而1982年至1997年期間則為2.5%,相差值竟然高達3%。

成家立室之時 樓價再創高峰

當80後開始要成家立室的時候,卻要面對處於歷史高位的樓價。今年是2010年,第一批80後踏入30歲,亦即是到了適婚年齡。我有不少朋友就在近期結婚。當中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在婚後搬出來住,這就使他們面對高昂的居住成本。根據一間地產經紀公司提供的數據,現時的樓價和租金雖仍較97年最高峰時期分別低21%和10%,但原來已重返97年年初水平。

而另一方面,很多朋友的父母也踏入退休年齡。對於不少出身自中低階層的80後來說,供養父母的負擔也委實不輕。上世紀70年代中期,香港家計會開始推行「兩個夠晒數」家庭計劃運動,身邊朋友通常只有一個兄弟姐妹。相比之下,上一、兩代人的家庭成員數目較多,一對父母可能會生四、五個孩子。意味着不少80後在供養父母的支出,很可能較上幾代人高出一倍以上。

兩個夠晒數 供養父母成重擔

我不敢說,上述這些普遍80後面對的困難,是造成一些80後在近年的遊行集會上,表現得比較激進的原因。但我相信,80後在職場上的經驗和對買樓的需要,均會助長他們比較支持維護勞工權益和遏抑樓價的政策。可以預期,隨着更多80後步入三十而立之年,而父母逐步退休之時,他們面對的矛盾將會愈來愈尖銳。

有人會說,隨着嬰兒潮世代逐漸退休,80後就會有更多晉升的機會,事業應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不要忘記,現時香港有不少行業正出現工種北移、產業轉移、亞太區總部遷移等趨勢,就業情況也不是很樂觀。我認為,如果政府不正視這些問題,可能會為香港社會埋下不穩定的種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6rpAN-7v7s

2010年10月4日星期一

招聘廣告悶 願者難上釣

將於研究院畢業,再遇5年前本科畢業時的問題,究竟找甚麼工作好?
先描述自己背景:本科於香港唸電腦,研究院於美國亦唸電腦,兩文三語水平一般,工作經驗近乎零,社交能力一般。

在美國,每年有幾百個有同樣履歷的人投身職場。跟一眾「第四代香港人」一樣,我知道自己不喜歡甚麼,但不肯定自己想做甚麼。現想找份薪金不錯、有挑戰性、有前景、不沉悶、但工時不太長的工作。不過,實際上,因為缺乏經驗,我對於自己具體的工作期望,確實茫無頭緒。

Amazon過百空缺 要求大同小異
打開各大機構的招聘網頁,是琳琅滿目的職位空缺。以網上百貨公司Amazon為例,單是美國境內跟電腦有關的空缺便上百個。驟眼看來,覺得總有三兩個適合自己的。但仔細留意每個空缺對求職者的要求時,卻發現它們都大同小異,它們都要求應徵者起碼有4、5年相關工作經驗,最好擁百般武藝能以一敵十,有上佳的溝通能力,曾在團隊裏擔任過領導又做過隊員,要熟知3種編程語言、4套系統。

不禁問究竟這上百個不同的崗位實際上有何分別?如果一個應徵者能勝任其中一個空缺,他就能勝任其餘大部分的。而這問題並不局限於某一公司裏,如果將Google、Microsoft、Oracle、IBM等科技巨頭的招聘網頁並列在一起時,他們的要求其實極為相近。

又或者不要那麼好高騖遠,隨便打開報紙上的招聘廣告,很多時候廣告裏,除公司名稱外其餘資料一律相近。究竟撰寫這些廣告的人,知道自己想要甚麼嗎?還是,只是在「人有我有」的情況下把所有要求都寫出來。

「為甚麼貴公司對我有興趣?」
來一個常見的見工問題:為甚麼你對我們公司有興趣?我心裏的回應卻是:不如你解釋一下為何你對我有興趣?

在芸芸一式一樣的招聘廣告裏,我抱着「人有我有」的心態,把簡歷投進貴公司的人事部的信箱裏;然後貴公司在芸芸簡歷中,選中我和一干人等進行面試。在這個角度下,似乎勞資雙方都不太肯定自己想要的是甚麼,公司們誤打誤撞地選擇一批誤打誤撞的人面試,然後希望最後會大團圓結局。
但為何,人們只會批評年輕求職者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卻鮮見批評招聘廣告太過公式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