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2日星期一

資訊分享大勢所趨 何懼外洩?

2月9日,網絡巨擘Google發表信息服務Buzz。技術圈子對之眾說紛紜,有人認為Google終於對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網絡龍頭,作出正面挑戰,也有人認為Google經歷Wave捲不起普及熱浪,吸收教訓後,不得不遁另一途徑重新演繹電郵服務。服務釋出之後,用戶群才察覺Google想做甚麼不是重點,看緊自己受到甚麼影響,才是首要任務。

Google Buzz 現私隱漏洞

網絡達人湧入去試玩Google Buzz,驚見工作通訊錄暴露人前,要麼有同行競爭者藉以搶生意或者搗亂,後果不堪設想。Buzz的私隱漏洞被揭開後,Google的公關固然要出面解話,但技術圈子、弱勢小民卻不以為然。

大國小民長期被當局監控,生活早已失卻保障。比起強調隱私,方便一呼百應的服務更加吸引。就以內地而言,投入Google Buzz者,許多都只在乎有多一個twitter/YouTube以外的管道,好讓強制拆遷、民族衝突或環境安全問題來臨時,多一個呼喚關注的途徑。

外國網站pleaserobme.com展示,諸如Buzz等分享GPS地點信息的服務,會暴露用戶何時不在家,使人有機會前來搗蛋。這實則只算是笑話。試問今時今日,人們工作時間何其長?尋常受薪者可有多少時間在家?現實生活迫使家庭長期唱空城計,大賊們哪用浪費精神搜尋戶主行蹤。

傳統擔憂無不是建基於傳統利益,要不是民眾已被剝光傳統保障,他們未必如此戮刀接受另一套價值洗禮。被權豪剝削的小民,前途渺茫的青年大眾,生活大部分時間只能掛上網絡娛樂至死,他們哪有機會感到版權、專利、私隱的好處?透過分享資訊公開活動,他們反而獲得更多尊敬認同,感到生活更安全。

學奧巴馬 讓年輕人放手幹

尋常人看到科網業湧起許多暴發戶,但作為IT人,舉目四顧都高學歷低收入的藍領社群。看似寶貴的技術和經歷不是終身受用,若非恃着管理階層適應得慢,一輩子艱辛苦悶都難得到理解。合約更替從不講情,封閉的關係在這圈子經不起考驗。要不是世界高速變化和開放,騎在上位的管理層更不會重視技術意見。甚麼適者得以生存,終要擺脫傳統論述陰霾。

有恒產者豈曾感受到世界需要如此開放?批判網絡新意進退失據,誠可理解。然若想在變幻社會中處變不驚,仍須多作兩手準備。理解開放文化的精神,比隨波冒進更為重要,君不見奧巴馬藉twitter動員年輕人出錢出力助選之餘,他本人直言未曾沾手試之?

明節者只是保持謙卑自覺,並對新世代展開胸懷,讓他們放手地幹而已。世界終究是他們的。

2010年2月8日星期一

「新舊」移民 今時不同往日

談及「新香港人」,不得不回顧舊時好像已被忘記的故事。

夾在所謂的第一代移民與近年的新移民之間,70、8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所提及的新移民,唔使問阿貴,你一定會先想起「阿燦」。愚昧、淺薄、貧窮,這就是當 時的阿燦,對比聰明、勤力、有為的港人。事實上,據學者訪問得來的典型移民資料,反而不少是在文革中被鬥垮的知識分子,非不得已才落難香港,大學畢業為數 不少(包括北大、清華等)。來港學歷不被承認,惟有做苦工維生。

猶記得一名印尼華僑受訪者,在印尼和中國讀書,以至文革期間,至少是值得紀錄的人生,但到了香港,竟然只剩下一句「以前在香港做苦工」。(原文應為「以下」)

昔日「阿燦」多大學生 機遇足

有人會說他們笨,假若留在大陸,今天可能大富大貴了。其實他們並不淺薄,來香港,為的是後代。他們想要的是自由的環境,至少當時的香港還是一片幸運地,經 濟起飛帶來的機遇多不勝數,需要發展大量新行業,大陸移民肯學肯做,不少有專業知識,很快就上手。受訪者的後代未必清楚知道他們的辛酸,但起碼不會忘記, 要不是上一代捱生捱死,子女又怎可以完成大學,甚至碩士博士?

我們會忘記他們的貢獻,大概是因為他們都成了香港人,而不是想像中的「阿燦」。讀者不妨想想,今天生活無憂的長者,有多少還帶着當年的鄉音。

今日新移民 低學歷缺機會

回想今天,新移民這個稱號簡直是噩夢的象徵。其實他們的要求跟30年前一樣,不過是家庭團聚,有自由的空間向上流動,換來的卻是社會的壓迫。今天確是一個 學歷社會,低學歷的新移民沒有多少流動機會;功利點說,社會也難免需要低技術勞工,而社會的責任是盡力消除歧視,給新來者一個希望。但歧視不止繼續存在, 今時今日在香港做苦工,連一個普通不過的午餐都未必負擔得起,還有人說最低工資要循序漸進。就像有人說,土瓜灣塌樓慘案的苦主有政府的中轉屋還不夠,死要 原區安置是貪得無厭。要不是沒錢到別區工作生活,又豈會堅持住在舊區?

也許唐司長說得對。搬上大陸居住,再來港工作,舒適寫意。潛台詞是,無錢就別住香港,過主啦。

補充資料:

梁以文、郭儉、趙寧志、黃思存、金曄路、陳美紅、張為群:《也是香港人:七字頭的新移民誌》,香港: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2009

王蒼柏:《活在別處──香港印尼華人口述歷史》,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06

2010年2月1日星期一

年近而立的80後

80後這個名詞,在內地已經流傳了近一個年代,在內地,如果現在還有人問「你是不是80後?」那種感覺就好像在說「你可真夠老的,都奔30了」!如今的世界,是90後的天下,面對80後,他們會衝口而出:「You are too old!」

多國青年學歷高 工作難找

最近「香港80後」風起雲湧,80後概念愈炒愈熱,甚至在某些社會運動中,竟然還出現了70後冒充80後「裝嫩」,發表主張和主義。很明顯,他們不能代表全體80後的意見,但是,這些現象可以反映出部分香港青年人的狀態和想法,值得政府和社會去關注和思考。

世界銀行曾發表過一份《2007年世界發展報告》,重點討論了世界範圍內的青年問題。在報告中,阿根廷的青年人說:「即使是需要最低技能的工作,都要求中學畢業,有時甚至要求大學學歷,盡管根本不必這樣。」摩洛哥的青年人說:「畢業生的數量要比現有的崗位多一千倍。」美國喬治亞州的青年人說:「喬治亞州的大多數青年人現在已經認識到,找到適當工作的關鍵因素在於他們自己。」塞拉里昂的青年人說:「這個社區在決定事情的時候,我們只有站在一邊光看的份兒。」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經歷,以及由經歷而產生的壓力。我們80後這代人,讀書的時候經歷了高等教育大躍進,大學學位翻了番,不是碩士都不叫讀過書。工作後發現,全球市場和經濟一體化,熱錢世界流,房價到處漲。要結婚了,發現最苦的就是年輕小白領,想成家做房奴,都還需要女朋友給機會。以前還有些想不通,但在看了世界銀行的報告後,我不禁釋然了,原來全世界的80後都有着類似的遭遇,當然,香港的80後也不例外。

港80後幸福 培訓機會處處有

然而,香港的80後又是幸福的,我曾去過朗豪坊高檔寫字樓裏基督教青年會的青年中心,據說設備、場地和資金都是由政府提供,免費提供給青年人。每年寒暑假,香港政府和社會各界會資助大量青少年活動,豐富年輕人的課外生活。如果你想打工,政府提供就業培訓和實習資助,最新推出的大學畢業生內地實習資助計劃,人均資助額可達數萬元。如果你想創業,香港政府通過不同的機構提供創業孵化資助計劃,每個公司資助最高可價值百萬港幣。香港仍然是一個充滿了機會,愛拼就會贏的地方。

現在的80後,人生處在最關鍵的拼搏奮鬥期,需要掌握安身立命的真本領。對於社會的變革和改造,需要長期深入的思考分析和社會實踐,才能有所分辨,進而提出方案。當然,年輕的時候有些情緒,有些反叛,全社會都能理解。但是革命和起義,那應該只是一小部分以此為生的職業人士所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