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1日星期六

拓國際視野 世界不止中台日韓

「國際視野」是甚麼?之前我也不太清楚。

坊間的調查或是報道,一時說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沒有國際視野,不值相當的薪水;一時說相對別的地區而言,香港人英文能力仍然是較好,所以有足夠國際視野迎接鄰近地區挑戰云云。近日我協辦了一個十分國際的活動,不妨借此入手,講講香港新一代的國際視野如何。

Wikimania在港舉行 客來自88國家

8月初,維基媒體基金會在香港舉行年會(Wikimania),討論維基百科及各維基計劃的現況及未來發展。我是香港分會的主辦者之一,幸運地招來了百多名義工,很多都是中學和大專學生。會議期間,他們要應付約1,000名來自88個國家的來客,相信是他們遇過最「國際化」的事件。

成果如何?包括不幸在哈薩克被搶至身無分文的德國博士、幾乎完全不懂英文卻臨場要來參加的俄羅斯人、喜歡集體唱歌跳舞的西班牙語團、不少來自中國和台灣的維基人、喜歡組團夜蒲的西歐和美國人、主辦分會村的12個分會、以至可能有特別需要的伊朗和伊拉克人等等。當然維基人一般都是輕鬆好玩,但對最小僅12歲,平均也不過是18歲左右的香港年輕人而言,不免是挑戰。

學國際化能力 走出學堂

我觀察到香港新一代的英文能力着實不差。有時來自較落後地區的人語言能力還更差,靠的是同理心,嘗試理解對方需要。除了一般會務答問,在義工和與會者幾日相處之間,大概能分出三種不同的程度:一、知道某個國家的小知識,多數是日常生活中得知,從而打開話題;二、直接跟該國人相處過,於是知道他們的文化特點;三、能說對方的語言,直接理解對方的思維模式。

可是,以上三點全都不在學校課程中,可以說你知道怎樣跟外國人相處,是你能融會貫通,或是運氣好能接觸到相關知識。學校課程不重視接觸國際,社會卻要求國際視野,很可笑。或許因香港人口大多數是華人,香港人成長常常只關心華人圈子內部,對香港其他少數族群認識不深,更莫說外地在發生甚麼事;到大學有機會接觸,以至出社會工作,就要急急補課。

愈早發現全世界不是只有中港台日韓,愈早能適應國際社會。香港年輕人需要的是接觸國際的機會,以及與人溝通的信心和膽量,他們明白以後,前途無可限量。

我的標準是,你能否用英文說笑或是自嘲,而不同地方的人都能理解你在開玩笑?可以的話,你的基本功已經不錯,可以向國際進發了。

2013年8月24日星期六

IT中人 愈放肆成就愈大

「求種」是網絡用語,是點對點共享軟件的致命弱點。

例如:我拍攝了一輯生態紀錄片希望公諸同好,可使用共享軟件在網上發布,我是分享者,稱之為「種」(seed)。其他人下載了檔案後,可依樣分享給其他人。這個系統的弱點是,種可以隨時下綫,在最差的情況,所有分享者下綫以後,往後的人就無法獲取檔案,於是只好在各大討論區上跪求好心人「放種」。

網絡「塗鴉」 大學生被罰

有見及此,我在研究院的同學想出一條絕世好蹺:他見網絡上有大量長期被荒廢的網站,發種者可以把種上載至這些荒廢網站,其他人只須從這些荒廢網站下載檔案,就可以解決求種的問題,他稱之為「塗鴉顛覆網絡」。他把這想法寫成論文投稿到學術會議,可惜被否決,因為評審指這並不是實際可行的點對點系統。同學一怒之下,自行開發了相關技術,然後在5,000幾個網站實驗塗鴉,要向世人證明自己的想法。

不消一日,他的實驗就引起軒然大波,網站slashdot頭版報道這新聞,同時消息就從網絡傳回大學高層,有些網絡管理員不滿他的惡意塗鴉,要打要殺,並稱這是違法行為(因為網上塗鴉跟破壞私人財物無異),要脅集體訴訟。

學校為平息民憤,要他在網上公開道歉,把他列入觀察名單,同時要他向新生講授「網絡道德」一課。這位同學照做如儀,在為時半小時的道德課上,他向新生巨細無遺地介紹學校附近的夜店和所見所聞。

向各位讀者問一個問題:究竟這位曾經犯事激起民憤的研究生下場如何?他這樣反社會的顛覆行為,會不會被列入傳說裏大機構永不錄用的黑名單?如果他在學術界求職,又會否有人指摘他行為不檢誤人子弟?

靠搗蛋成名 獲聘頂級大學

實情是,這位同學剛剛博士畢業,已獲世界頂級大學Carnegie Mellon聘為教授。這是無數研究生(包括筆者在內)夢寐以求的聘書,不少科研人員窮一生也未必有這樣的成就。他跟我同年進入研究院,在對上對下幾屆的畢業生中,就只有他獲聘於頂尖大學,顯然,他敢作敢為和顛覆性的性格,在科技界很受歡迎,所幹的這單大案反成為他推銷自己的上佳故事。

曾幾何時我也幹過不少搗蛋行為,後來在長輩循循善誘下,因為怕影響日後前途,我收歛不少。相對這位同學的戰績和成就,實在是蚊髀與牛髀,便加後悔自己膽怯不敢為非作歹,要不然成就一定不止於此。我的總論是:在科技界,人愈放肆,成就愈大。

(讀者可在網站http://blip.tv/dc401/andy-pavlo-graffiti-networks-2815233收看介紹塗鴉網絡的視頻)

2013年8月12日星期一

助草根上流 直資學費設上限

最近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申請轉為直資中學,引起家長和舊生的反對。其中一個主要反對理由是,學費將會大幅提升,將趕絕清貧學生。

據報道,轉了直資學校以後,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每年學費將高達3.5萬元,即是每月學費接近3,000元,這還未包括其他雜費。我認為,這類傳統名校轉為直資學校,不止清貧家庭難以支持子女入讀直資學校,收入一般的家庭也會感到吃力。畢竟,根據政府公布,今年首季的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也只為2.2萬元而已。

轉直資誘因多 學費助增資源

這件事凸顯了一個問題,由於可以透過收取高學費以增加學校資源,傳統名校很有誘因轉為直資學校。其實,很多傳統名校已由津貼學校轉為直資學校,著名的例子包括聖保羅男女中學、聖士提反書院、拔萃女書院、拔萃男書院等。

有人會說,名校也培育出讀書成績差的學生。而另一方面,不少地區官立或津貼學校的學生也能在公開試中考得好成績。因此,入讀甚麼學校不是關鍵,最重要是學生的態度。如果他肯勤力讀書,就算就讀地區津貼學校,亦可取得佳績,考入本地著名大學。

社會流動停滯 怨氣損社會穩定

也許是受個人經驗的影響,我很不認同上述的見解。自己曾先後讀過兩間中學,當我讀第二間中學時,便深刻地感受到學校的好壞是非常關鍵。不過,重要的不是師資,而是同學的質素。記得當年班上有幾個同學的讀書成績很好,每當我學習時遇上不明白的地方,便向他們發問。由於立刻便得到答案,因此學習的進度比前快多了。另一方面,由於見到班上同學在放學後都會到自修室溫習,自己也不敢懶惰。現在回想起來,如果當年不是跟那班同學一起讀書,相信自己的公開試成績會差得多。

想說的是,愈來愈多名校轉為直資學校,對草根家庭很不利,因為很可能會影響家庭收入增加的機會。教育一向被視為很能促進階級流動。如果大量來自草根家庭的學生不認為自己有向上流動的機會,而又要面對難以負擔的樓價和其他生活支出,只會產生不滿的情緒,相信香港社會的穩定性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所以,我建議政府要認真地檢討直資學校的制度,例如提出學費上限。另一方面,我亦期望,代表低下階層的政黨要關注這問題。因為對於草根家庭來說,這問題實在太重要了。

2013年8月10日星期六

在港看病難 引外地醫護解困

30歲以前,因為年輕,不太生病,所以從來沒有關心過醫療制度的問題,看內地新聞,總是說內地看病難。但印象之中,內地看病,雖然人多,也總是能排上隊見到醫生;雖然藥貴,也總是能買得起。

公營服務救急 小病「等到死」

這兩年,人過三十,開始有些小病小災,也去過若干次香港的公立醫院,十分感慨。感冒發燒,等4個小時以上,很辛苦,還算可以接受。但病情嚴重一點,轉介去專科,被告知排期一年半以後才能見醫生,確實被嚇了一跳。當日去私家醫院查詢,當日就能見專科醫生,一路禮儀小姐帶路,容貌微笑,堪比空中小姐,環境優雅,堪比五星級酒店,醫生態度友善,耐心細緻,必要之檢查,馬上就能安排,服務完畢買單,診費藥費檢查費沒有數千是出不了門的,屬於高檔消費場所。

多次體會比較,我終於明白箇中意味。香港公營醫療服務之目的,並非治愈病人所有的疾病,而是在必須必要急迫之情況下救急救難。如果你有慢性病,或者非急迫致命之病症,那就不屬於公營醫療服務保障之範圍,有錢找私家,沒錢可能就是要等,等到死為止。

收費標準階梯化 兩全其美

公立醫院排不上隊,私家醫院費用太高,難道在免費的公營醫療同昂貴的私家醫療之間,就沒有一個更人性化的選擇嗎?家庭的收入和資產水平是有標準的,不同種類病症的發病概率和治療成本也是可以計算評估的,醫生護士的人力成本也是可以市場化的。能否根據病人負擔能力、疾病狀況、治療費用等,制定階梯化的收費標準,醫生願意給病人看病,病人能及時得到救治,亦有能力負擔,豈不兩全其美?

也許我太天真,好吧,那我們換個角度來解決問題。香港雖然是個開放的國際性都市,但醫療服務行業似乎是個封閉排外的小圈子。

醫療資源不足,卻不肯開放這個市場,不僅不開放,甚至夢想發展醫療服務產業,在私家醫療服務領域賺取更多外地人的錢,而不顧本港病人的需要,也難怪香港市民抗議反對。
無論是海外還是內地,都有着經驗豐富水平卓越的各類醫護人才,香港的人才引進政策中,應加快步伐引進更多的非本地醫護人才,增聘至公營醫療服務,讓病人早日見到醫生,得到救治。無論白貓黑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香港的公營醫療制度,同產業發展、房屋政策等一樣,有待改革。作為一個病人,只希望能夠有早日見到醫生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