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4日星期四

「價廉物美」 香港是個好地方

香港現在很便宜,這是我12年前第一次來到香港的時候,完全想不到的事情。

當年,從香港給內地的家人打電話很貴,我都是每次去深圳購物的時候順便把長途電話打了。現在,我都會過了關,到了香港再打電話。

深滬樓價貴 管理遜港

當年,每個月我至少去一次深圳,大包小包地買很多東西回香港,包括日用品,還有方便麵,做窮學生的,能省則省。現在,去深圳我都不知道買甚麼,方便麵的價錢都差不多了,還是香港的安全衞生一些。

當年,很多人去深圳回內地的時候,都要好好吃一頓,點菜都不看價錢的。現在,吃火鍋我都回香港,內地人均100元都吃不到甚麼,香港快餐連鎖店58元港幣,半磅肥牛,配菜連湯底,吃的還不錯。

現在連星巴克,我都回香港喝,內地定價一樣,但收的是人民幣啊。

你也許說,生活日用品香港便宜,那房子總該貴了吧。如果你真的在北京、上海、深圳看過房子,你就知道香港的房子一點都不貴。

在深圳,稍微好一些的地段,比較好一些的樓盤,每平米大約都要3萬人民幣以上,折合港幣也要4萬,再加點錢,可以在新界不錯的位置買到不錯的房子。比較房 子質量,比較物業管理,比較產權價值,香港的要好很多。再算算經濟帳,以200萬人民幣的房子為例,計算每年的租金回報和銀行按揭利息,深圳要比香港差 10萬人民幣的回報。如此算來,香港的房子也是很便宜的。

香港人窮嗎?每到吃飯的時間,大大小小的食肆門口都排滿了隊,吃飯開銷絕不手軟。

香港人用的手機,不是iPhone就是三星,香港絕對是全世界高端智能手機密度最高的城市。

我每次看到香港的萬家燈火,都會想,這每間屋裏面住的都是一個百萬千萬富翁吧。

「港漂」努力 助安居樂業

有數萬被稱作「港漂」的內地青年,生活在香港的各個角落,他們不安於在內地過「老百姓」一樣的生活,想像着香港的「榮華富貴」而來,但現實是,來到香港之 後做了一個「老百姓」。其實,在香港,老百姓的日子也是不錯的,香港的生活成本並不貴,香港的收入也還不錯,如果將來通過奮鬥和努力,兩個年輕人,組成家 庭,擁有屬於自己的一間屋,成為社會的中產,「安居樂業」,絕對不是一件難事。

讓我在10年前的香港和現在的香港之間做個選擇,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現在。

現在的香港,其實真的是個好地方。

2013年2月4日星期一

預算案惹火 設穩定基金解癥結

財政預算案將在半個月後發表,近年來,針對預算案的社會抗爭事件日漸增多,這份預算案,能夠「打破宿命」,令民怨降溫,挽救政府每況愈下的民望嗎?

泛民建制上街 6:4之比

新力量網絡早前發表《2013年度香港公共財政報告》,研究發現在1999至2012年間,民間發動超過384次針對預算案的社會抗爭運動,近年次數更持續飈升,可見市民對政府「如何使錢」愈見不滿。

事實上,即使政府多加「派糖」,也未能疏導民怨。在2011/12年度的預算案中,政府動用608億發放「一次性派糖措施」,包括派6,000元、電費補貼等,但抗爭次數不跌反升,全年有關預算案抗爭高達78次,為歷年來最多。當局要過這關,也許不易。

令情況更糟的是,連建制派也對預算案多有不滿。在所有抗爭事件中,由各大政黨政團所發起的超過230次,泛民佔當中的6成,建制派則佔另外4成,兩派其實相差無幾。是甚麼原因令預算案如此「惹火」,令建制派也上街?或許,我們可以在他們的訴求中找到答案。

收入波動 犧牲教育福利

在眾多的訴求中,較多是要求政府投放更多資源,改善公共服務,如加強對基層市民的支援,落實15年免費教育,增建公屋及居屋等。翻看政府的財政數據,自 2007/08年度起,港府的財政儲備都超過4,500億,有關數字在2011/12年度,更衝破6,000億大關。在一眾政黨看來,當局其實有足夠的資 源在房屋、教育、福利等政策範疇上,作出更多的承擔,所以如預算案在這些方面「交白卷」,他們也便自然而然地出來向政府施壓,希望能夠早日「成功爭取」, 好向選民交代。

不過,港府卻少有增加有關方面的開支,因為賣地收入、印花稅及投資收入,是現時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但這三項收入會隨着地產及投資市場大起大落,導致政府 的收入也極之波動不定。房屋、教育、福利等的開支,則是屬於長期的、持續的經常性開支,一旦大幅增加,在本港經濟轉壞之時,港府便會更為容易連年出現巨額 財赤。這種理性考慮,令港府難以回應政黨、市民的訴求,也導致兩者衝突。

穩定基金 好天留落雨柴

要解決上述的困局,新力量網絡提議成立「財政穩定基金」,以「好天收埋落雨柴」的方式運作,在經濟蓬勃時,將多賺的賣地收入、印花稅及投資收入撥入基金儲起;在經濟不景,上述三項收入因而減少時,港府便可在基金提取儲備,令有關收入變得相對穩定。

這樣,政府便可在財政資源上,有更大的空間可以推行長遠的民生政策,令當局可更有效地回應各方訴求,而政黨、民間針對預算案而發動的抗爭事件,理應也可因而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