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4日星期一

預算案惹火 設穩定基金解癥結

財政預算案將在半個月後發表,近年來,針對預算案的社會抗爭事件日漸增多,這份預算案,能夠「打破宿命」,令民怨降溫,挽救政府每況愈下的民望嗎?

泛民建制上街 6:4之比

新力量網絡早前發表《2013年度香港公共財政報告》,研究發現在1999至2012年間,民間發動超過384次針對預算案的社會抗爭運動,近年次數更持續飈升,可見市民對政府「如何使錢」愈見不滿。

事實上,即使政府多加「派糖」,也未能疏導民怨。在2011/12年度的預算案中,政府動用608億發放「一次性派糖措施」,包括派6,000元、電費補貼等,但抗爭次數不跌反升,全年有關預算案抗爭高達78次,為歷年來最多。當局要過這關,也許不易。

令情況更糟的是,連建制派也對預算案多有不滿。在所有抗爭事件中,由各大政黨政團所發起的超過230次,泛民佔當中的6成,建制派則佔另外4成,兩派其實相差無幾。是甚麼原因令預算案如此「惹火」,令建制派也上街?或許,我們可以在他們的訴求中找到答案。

收入波動 犧牲教育福利

在眾多的訴求中,較多是要求政府投放更多資源,改善公共服務,如加強對基層市民的支援,落實15年免費教育,增建公屋及居屋等。翻看政府的財政數據,自 2007/08年度起,港府的財政儲備都超過4,500億,有關數字在2011/12年度,更衝破6,000億大關。在一眾政黨看來,當局其實有足夠的資 源在房屋、教育、福利等政策範疇上,作出更多的承擔,所以如預算案在這些方面「交白卷」,他們也便自然而然地出來向政府施壓,希望能夠早日「成功爭取」, 好向選民交代。

不過,港府卻少有增加有關方面的開支,因為賣地收入、印花稅及投資收入,是現時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但這三項收入會隨着地產及投資市場大起大落,導致政府 的收入也極之波動不定。房屋、教育、福利等的開支,則是屬於長期的、持續的經常性開支,一旦大幅增加,在本港經濟轉壞之時,港府便會更為容易連年出現巨額 財赤。這種理性考慮,令港府難以回應政黨、市民的訴求,也導致兩者衝突。

穩定基金 好天留落雨柴

要解決上述的困局,新力量網絡提議成立「財政穩定基金」,以「好天收埋落雨柴」的方式運作,在經濟蓬勃時,將多賺的賣地收入、印花稅及投資收入撥入基金儲起;在經濟不景,上述三項收入因而減少時,港府便可在基金提取儲備,令有關收入變得相對穩定。

這樣,政府便可在財政資源上,有更大的空間可以推行長遠的民生政策,令當局可更有效地回應各方訴求,而政黨、民間針對預算案而發動的抗爭事件,理應也可因而減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