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8日星期六

抗裁員潮 轉當自由工作者謀出路

去年蝕近6億港元的國泰航空,繼在5月進行第一波裁員,在6月進行第二波裁員。這一波裁員涉及人數高達400,據聞當中不少人是基層員工。

新經濟衝擊 大企業打工仔難捱

很多時候,企業基於蝕錢而裁員。而蝕錢有很多原因,例如是管理層的決策錯誤、行業生態出現轉變等。國泰近年蝕錢的主要原因是在燃油對冲出現損失。可是,不少沒能力影響決定的基層員工卻要承受惡果。有員工會在這一波裁員存活下來,但由於企業經營情況未見好轉,下一波裁員可能很快會再來臨。

可以想像,國泰員工這陣子會有很重的無力感。當然,不只是國泰員工才會面對這種情況。我估計,在這中產階級正快速消失和新經濟模式衝擊傳統行業的時代,轉變較慢的大企業會受到較大的衝擊,所以在大企業工作的打工仔的生活會比以前難過。即使可以存活下來,享受着高薪,但未來潛在風險卻不小,畢竟一個人被裁與否與其工作表現未必很有關係。若人到中年,身居中層職位,要在受衝擊行業的另一大企業找到工作未必容易,因為中層職位空缺有限。

自由工作者 命運掌握自己手上

若想避開這種風險,也許當自由工作者是條出路。畢竟這樣做的好處是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面對正在變化得很快的經營環境,我們可以改變對自己所提供的服務或產品作出調整。當調整過後,生意仍然沒有起色,我們可以再作出改變。再者,當自由工作者可以令自己有更多機會從事新工作。當我們學會新技能後,我們可以嘗試在自由工作者中介網站上承接相關工作。

相反,若在大企業打工,很多時候只能做着原來的工作,否則容易踰越到同事的職責範圍,引發不滿。

互聯網的發展使自由工作者更容易接觸有不同需要的客戶。國際上著名自由工作者中介網站包括Upwork、Guru、Freelancer等。香港在這方面的發展比較慢,暫時比較著名的網站則有Hellotoby。不過,我相信,只要有網站肯作出投資和加強推廣,將有助鼓勵更多人願以自由工作者身份提供服務。

另一方面,由於企業可透過外判工序給自由工作者以節省成本,因此相信本地的自由工作者中介網站上的工作會慢慢增加。

(筆者文章結集成電子書《80後打工仔求生的35個方法》,有興趣可電郵到likhangw@gmail.com索取)

(刊於2017年7月8日《香港經濟日報》)

2017年5月29日星期一

AI搶飯碗? 打工仔主動出擊

最近幾個月,媒體出現愈來愈多關於企業用人工智能系統取代人手的討論。例如一間日本保險公司在1月起用人工智能系統去處理理賠事務,因而節省相關部門近三成的人手;基金公司貝萊德在3月底時宣布辭退40個員工,原因是要為一些基金改變投資策略—由主動投資策略,改為着重用數據和人工智能的量化投資策略。



學習編程 藉人工智能賺錢



因此,我逐漸感受到人工智能系統對打工仔的挑戰。相信,也許在不遠的未來,很多工作不需要人來做,由人工智能系統來做就可以了。面對這個挑戰,我嘗試提出以下兩個長期應對策略供大家思考。



1)學習掌握人工智能技術去賺錢:



運用人工智能系統趨勢很可能會愈來愈盛行。我們何不順勢而行,學習人工智能技術,然後靠此維生。不過,應用這策略的一大障礙是學習編程。由於很多人如我自己一樣,沒有相關背景,相信會學得很吃力。



當然,我們不應因執行這策略的難度而卻步。我認為,當中的關鍵是能否在短時間內獲得收益。盡管學習過程可能是困難和漫長,但若我們能在過程中學到一些技術,能對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生活有即時的幫助,那我們便有動力繼續學習相關的技術。對於這個問題,我現時沒有答案,惟有日後繼續探索。



2)逃離容易被人工智能系統取代的工種:



若你現在是從事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種,那你就要有心理準備有一天會失業了。有研究指出,容易被人工智能系統取代的工種包括客戶服務、文書工序處理等相對簡單的工作。



長遠策略 避開易取代工種



但上文也曾談及,有企業現在開始用人工智能系統處理投資和保險理賠事務等比較複雜的工作。這意味着,人工智能技術的潛能很大。畢竟,在企業和大學大舉投放資源去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背景下,相關技術應會隨着時間而進步的。若一般人投入時間去改進其在工作上的技術,其進步可能不及人工智能電腦的改進速度。逃離容易被人工智能系統取代的工種才是長遠的策略。



話雖如此,現在就去轉行未必是聰明的選擇。轉行要立時付出代價,例如減薪及適應不良等。短期內,我認為我們可以靠提升技術,令自己有能力作現時人工智能未能夠從事的工作。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學習一些電腦小技術,將自己工作的某些工序自動化。例如在辦公室工作的打工仔可以學習在試算表中錄製巨集,以省掉自己用在重複性工作的時間。



不過,可能出現的情況是,自己工作太忙,根本沒有時間做上述的事情。那就惟有努力做現在的工作了。我們要有儲蓄的習慣,若將來不幸被人工智能系統取代而失去工作,我們仍有足夠的金錢去維持生活,同時趁空閒時間學習新技能,以幫助自己轉行。



(筆者文章結集成書《80後打工仔求生的35個方法》,可電郵到likhangw@gmail.com索取)

(刊於2017年5月29日《香港經濟日報》)

2017年4月26日星期三

省時投資增值 善用美股ETF

盡管去年11月政府推出調控樓市措施,香港樓價在最近幾個月持續上升。作為無殼蝸牛的我,面對兩難:買樓涉及資金太多,若他日樓價大跌,自己便會損失慘重;將閒置資金存放在銀行,近乎沒有回報。

然而,物價不斷上漲,財富的實質購買力在下降。若能靠投資來賺錢,才可保住財富不縮水。可是,靠投資賺錢是談何容易的事?自己曾有一段日子在公餘時間投資股票,卻爭取不到有意義的回報,感到浪費了不少時間。因此,我近年放棄了投資股票。

最近讀過由前投行高層黃元山先生寫的書《FQ思維(2):穩健投資很簡單》,引發我重新投入投資市場的興趣。原因是書中主題介紹了一個既穩健又不需要太花時間管理資產的投資方法。

書中談到,一般散戶會着重靠揀股或入市時機來爭取投資回報,但這些都不是好方法。靠揀股賺錢的困難在於,投資者需要有金融方面的專業知識,及有時間追蹤市場資訊。而鑑於只持有一隻股票的投資組合的風險很高,人們通常持有多隻股票以減低風險。可是,持有多隻股票的效果,可能跟買指數基金的差不多。至於靠入市時機賺錢的問題是,短期市場上落可預測性很低。

投資組合 宜不時再平衡

作者在書中指出,決定投資回報有三大因素,包括上一段提及的揀股和入市時機,還有資產配置。資產配置是指將資金配置在不同類別的資產的投資方法,這些資產可以是股票、債券、黃金等。作資產配置的好處是可分散風險。據書中引用學術研究,在這三個因素中,資產配置才是決定投資回報的關鍵。

書中談到,配置甚麼資產在投資組合,及各類資產在投資組合所佔的比例,要視乎投資者承受風險的能力和個人喜好,因此難以有最優模式。當確定了資產配置組合後,作者建議讀者可用美股市場ETF去實踐這投資方法。這因美股市場不但有追蹤各大股票指數的ETF,還有資源ETF,更有不同類型債券的ETF。

購入了相關資產後,作者建議讀者在適當的時候要作投資組合再平衡的操作。由於各類資產的價格隨着時間而有所變化,因而影響其佔投資組合的相關比例。這操作是要把投資組合回復至原來各項資產的分配比例。

學習了上述的穩健投資方法,筆者打算作出實踐。鑑於股市現處於近年高位,以及自己不想承受太高風險,我會參考書中提供的其中一個股票佔比較低的資產配置比例操作。一開始時只會以小量資金作嘗試。若成績理想,就可能每月將資金投入到這組合。

(筆者文章結集成電子書《80後打工仔求生的35個方法》,有興趣可電郵到likhangw@gmail.com索取)

(刊於2017年4月26日《香港經濟日報》)

2017年4月1日星期六

打工仔抗裁員 新興行業有出路

九倉在3月初公布將不會再為有線寬頻提供融資。由於有線寬頻仍在蝕錢,這消息意味着該公司旗下的有線電視業務很有機會在短期內結束。據傳媒報道,對於這消息的公布,不少有線電視新聞部員工感到突然。

學技能 宜選知識少變需求大

盡管有線寬頻自2008年起已持續蝕錢,員工仍然對公布感到突然的原因可能是,九倉的其他業務在賺大錢,應有財力支持有線電視這業務。這件事對我的啟發是,如果身處的企業賺不到錢,或部門未能為公司帶來實質的利益,我們要有心理準備公司有機會突然作出停辦的決定。

假如我現在是有線員工,我會抱着怎麼樣都好的態度。若有線最後可繼續經營下去,自己可繼續做現在的工作,是一件好事。不過,我會提高危機意識,從現在開始要做點事,使自己在企業一旦停辦後也可很快地找到其他工資相若的工作。

想到的是學習新技能,而自己可在短期內將之運用出來。換句話說,學成新技能後,自己可不斷實踐,以作出改進。否則,學過的新技能容易隨着時間而流失。

接下來的問題是學甚麼技能。我會選擇學習知識變化較少和有較固定需求的技能。這是因為現在的行業周期變得較短,若我們花很長的時間學某種技能,學完後擁相關技能的人可能已供過於求,對於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沒多大的幫助。再者,學習知識變化較少的技能,可減低學得慢而帶來的問題。

兼多職彈性就業 摸索前路

假如出現第二個可能性,就是有線真的如預期般停辦,而自己被裁員,也可將之視為好事,這是因為自己可以趁機轉而在新興行業找工作。新興行業會隨時間而不斷擴張,企業會不斷增聘人手,從業員應有較多的晉升機會。不過,轉行可能會使自己的薪金降低。因此,作這轉變很可能要立時付出金錢上的代價,更可能面對適應不良的問題;但走這條路的好處是可保障自己的生存。相反,留在原有行業,就可能要常常面對因公司收縮而出現的裁員或減薪的問題。

很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自己不能在短時間內找到心儀的工作。那麼,同時從事不同的職業是一條可考慮的出路。成為身兼多職的彈性就業者的好處,是讓自己可同時參與幾個新興行業的工作,以慢慢摸索前路。

我可以一方面以兼職形式從事新工作,另一方面則以兼職形式去接從前幹開的工作來做。一旦新嘗試失敗了,我仍可保有一定程度的收入和自己老本行的工作經驗,使自己有資本不斷作新嘗試。

(筆者過去7年文章結集成電子書《80後打工仔求生的35個方法》,有興趣可電郵到likhangw@gmail.com索取)

(刊於2017年4月1日《香港經濟日報》)

2017年2月13日星期一

特朗普衝擊全球化 Slash求存?

特朗普自1月20日起就任美國總統以來,已作出不少行動,例如簽了行政指令以限制7個伊斯蘭國家的公民入境。

雖然此禁令受到阻撓,但特朗普奮力還擊,例如炒掉署理司法部長耶茨,認為她拒絕落實禁令。從這例子可見,似乎特朗普很有決心為美國帶來改變。因此,大家要認真思考特朗普的主要政策將如何影響世界。

貿然轉行 需面對風險

不少人認為,特朗普的當選將對全球化造成重大的挑戰。香港的全球化程度非常高。據國際著名會計師事務所安永在2013年2月發布的全球化指數,香港在全球60個最大經濟體中排名第一。而香港經濟被認為是大大受惠於過去幾十年的全球化浪潮。若全球化的年代結束,應將打擊香港的長遠經濟前景。在這背景下,香港打工仔有可能需要作出大轉變,例如要轉行。

也許你有轉行打算,卻難有決心落實。畢竟貿然轉行很可能要面對減薪及未能適應新工作的風險。但繼續留在原來的企業工作,只會原地踏步。也許,放棄正職而同時從事不同的職業是一條可考慮的出路。最近有一流行名詞斜槓「Slash」去形容身兼多職的年輕人。他們以Slash符號去劃分自己的不同職業,例如「職業/職業/職業」。據青協青年創研庫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據作估算,15至39歲的彈性就業者在香港就有多達13萬人。

身兼多職 要衡量代價

成為身兼多職的彈性就業者的好處,是讓自己有空間藉着從事新工作培養相關的謀生技能。相信大家不會否認,獲取謀生技能的最有效方法是透過工作中學習,而這是學院訓練所不能代替的。以兼職形式作新嘗試的好處是能減低一旦失敗而帶來的代價。因為你一方面以兼職形式從事新工作,而另一方面可以以兼職形式去接從前幹開的工作來做。一旦新嘗試失敗了,你仍可保有一定程度的收入和自己老本行的工作經驗。

當然,我們不能忽略成為彈性就業者所需要付出的潛在代價,如收入會比以前少,工作經驗有機會不被某些僱主認可。因此作這決定前,我們應衡量放棄正職工作的代價,及預計日後以兼職形式從事多種工作的潛在好處。

(筆者過去7年文章結集成電子書《80後打工仔求生的35個方法》,有興趣可電郵到likhangw@gmail.com索取。)

(刊於2017年2月13日《香港經濟日報》)

2017年1月19日星期四

辣招令樓價更升 無殼蝸牛怎抗逆?

 正如新鮮出爐的施政報告指出:過去4年,現屆政府多次採取措施,成功遏抑外來、投資和炒賣需求,但「上車難」的問題仍然未解決。
 
自政府在去年11月初推出新的調控樓市措施以來,香港樓價仍持續上升。反映二手私人住宅樓價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在過去一周雖稍為見頂回落,但仍高企於144.28,接近2015年的歷史高位。
 
樓價上升的可能原因是,最近推出的調控樓市措施使供應和需求同時減少,但供應的收縮快於需求的減少。畢竟措施加大了住宅交易成本,現時擁有多於一個住宅物業的人更難下賣樓的決定。若賣了物業後想在日後買另一單位,便要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看來,除非很多業主想減持手上物業,或房產商加大推新盤的力度,否則樓價很可能在短期內會維持在高位。
 
只租不買 退休時成下流老人?
 
由於失去了容易上車的機會,相信很多無殼蝸牛會後悔沒有在之前樓價較低時置業。但基於樓價高,現在上車要背負沉重的負債,一旦樓價大跌而經濟轉差令自己失去工作,就可能無力供款,因而被銀行收樓。有了這想法後,就愈來愈抗拒上車。若日後樓價再升,就更難上車,有可能永遠都要以租樓來解決居住需要。現在租樓成本很高。不好彩的話,一輩子辛苦工作得來的收入,一大部分要用來交租。到了退休時,卻剩下不多的儲蓄,難以應付退休生活開支,成為下流老人。
 
樓價有起跌 惟技能不會被奪
 
然而,作為無殼蝸牛,面對着高昂的租房成本,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處境也許會迫我們比有房者更努力工作,及作持續進修以提升在職場上的競爭力。若我們現在懶惰,將來退休時的生活可能會很艱難。但如果我們堅持持續進修,或因此而獲得有用的謀生技能。
 
重要的是,技能在任何時候都不會被奪去。反之,資產價值就會隨着市場的興衰而起跌。例如當樓價下跌時,有房者的財富隨之而減少。由於不用承擔每月沉重的供樓支出,無殼蝸牛可保持就業上的靈活性,可在事業上作冒險,例如到海外工作,投身一個有潛力的新行業,甚至是創業等。
 
下流風險增 更須提升競爭力
 
不過,就算經過了一番努力,也許無殼蝸牛最後在退休時只能剩下有限的金錢,不足夠在香港生活。然而,這不代表沒有出路。到時候可以考慮移居到物價低的地方生活。最好是現在鎖定一些目標地點,蒐集資訊以了解當地情況,更要趁當地樓價還在低位時置業,以避免重蹈覆轍。目標是當自己退休時,能擁有兩個單位,一個單位用來自住,另一個單位用來收租,用收到的租金來支付生活開支。另外,最好能培養一些終身的興趣,以使自己在退休時過的生活能較充實。
 
總的來說,面對高企的樓價,無殼蝸牛面對置業難的問題,有成為下流老人的風險。然而,受着這威脅,無殼蝸牛或因而更有動力工作和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也因為沒有樓,他們更有條件在事業上作出冒險。即使最後未能取得成功,也可以在退休時移居到物價低的地方,過輕鬆愉快的生活。
 
(筆者過去7年文章結集成電子書《80後打工仔求生的35個方法》,有興趣可電郵到likhangw@gmail.com索取。
 
(刊於2017119日《香港經濟日報》)

2016年11月30日星期三

新辣招加息升溫 買樓不宜急

香港樓價自今年3月起續升。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編製的私人住宅單位售價指數在3月至9月間大幅升達8.9%,反映樓市的熾熱情況。

然而,我預期樓價在短期內會轉升為跌,這是由於政府最近提高了住宅物業交易的印花稅,以及預期美國加息的步伐會加快。而樓價的跌幅將視乎地產商推出新盤的速度。

為遏抑投資需求以冷卻樓市升勢,政府在11月初推出新的調控措施,住宅物業交易的印花稅上升至交易額的15%,而首次置業以及於買入第2個住宅後半年內賣出首間物業的本港永久居民則不受新政影響。

餘貨單位開始減價

由於此前細價樓的印花稅稅率相對大價樓的為低,因此新政會使細價樓的印花稅稅款增幅相對較大。除了交易額的15%印花稅外,內地買家也要給買家印花稅(交易額的15%)。這意味着內地買家需要繳付交易額的30%的稅款。

由於大幅提高交易成本,新措施將令二手盤供應、投資客和內地買家大減。供求會由將推出新盤的地產發展商和上車客決定。據報,新措施推出後,住宅成交量大減,但整體樓價變動不大。有地產商開始將餘貨單位減價或提供稅項回贈給買家。

有報道指僅在荃灣西有3個共涉2,900多個單位的新盤在短期內會推出市場。相信這次推售樓盤的反應將成重要的後市指標,會對地產商未來的推新盤速度有所影響。另一決定地產商的推新盤速度相信會是未來利率走勢。自11月初特朗普當選後,美國國債息率大幅上升,反映加息預期升溫。背後的原因是,市場預期特朗普上任後推行的政策如減稅、大增基建投資等,將令通脹上升及政府的借貸增加。

上車宜多觀望一季

如果美聯儲如市場預期般加快加息步伐,基於香港實行聯繫滙率制度,香港也要跟隨加息,香港的按揭利率因而要上升,這會減弱購買住宅的需求,以及提高地產商的借貸成本。相信手上有較多將推出市面的樓盤的地產商有較大的動機加快推售新盤,到時候將會考驗市場的承接力。綜合上述各種因素,我認為打算上車的人應觀望多一季才作決定。

(筆者過去7年文章結集成電子書《80後打工仔求生的35個方法》,有興趣可電郵到likhangw@gmail.com索取。)

(刊於2016年11月30日《香港經濟日報》)

2016年10月22日星期六

打工仔提升競爭力 進修有其法

美國總統大選將於11月初舉行。如果特朗普最後當選,全球政經形勢恐怕會有很大的變化。

這是因為他提出不少被認為是激進的政策主張,例如大幅提高中國產品的進口關稅。如果最後能成事,中國的出口將受到重大的打擊,相信中國和香港經濟因而受累。作為打工仔的我,到時恐怕也會深受其害,自己因而要面對形勢急劇轉變的大挑戰。

跑對方向比速度重要

幸好,根據最近的民調結果,特朗普當選的可能性較低,所以目前不用太擔心。不過,即使如此,基於身處的企業正受到新經濟企業的衝擊,自己在努力學習不同類型的知識和技術,以迎接工作上的潛在轉變。現在面對的問題是,想學的東西太多,時間卻有限,學習的進度緩慢,影響了功課和考試的成績,自己因而感到有壓力。

然而,想深一層,學習的原始目的是提高在職場上的競爭力,以賺取金錢,用來支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但現在卻是為了學習,自己的生活質素卻大幅下降,好像不太值得。

最近看到一本書名叫「跑對方向,比跑的速度更重要」。作者在書中談到:「對的方向,用走的也會到達;錯的方向,用跑的也不會到。」我很認同作者的想法。所以學得慢不要緊,重要的是開始了學,最終也會學完。總之,不要因學得慢而為自己帶來壓力。

可學習變化較少科目

話雖如此,學得慢的問題仍存在。例如有機會因學得慢而把握不到新工作機會。面對環境轉變,公司很可能要開展新業務,自然需要人手去運作,但未必有資源去增聘員工,故很可能會調動現有人手去做。學得不夠同事快,自然會錯失這些機會。

再者,現在的周期變得很短,若我們花長時間學某種技術,學完後擁相關技術的人才可能已供過於求,對於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沒多大的幫助。

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可考慮避重就輕的選擇知識變化較少和有較固定需求的科目來學習。我自己目前的選擇是英文。語言不像科學和工程這些常有新知識出現的學科,其相關知識相對穩定不變。所以,只要肯花時間,應可學完某一種語言主要的知識。

當然,我們不應忽略人工智能急速發展帶來的影響。有報道說,最近內地有傳媒用人工智能報體育賽事。因此,我們學習的終點應是人工智能未觸及的領域,例如是撰寫分析性的文章。

總的來說,面對環境變化,我們可以不斷學習以回應,但又不要給自己壓力。學得慢也不要緊,只要選擇知識變化更少的科目來學習,最終也會學完。

(刊於2016年10月22日《香港經濟日報》)

2016年9月19日星期一

效票王藍海戰略 打工仔要走位

今屆立法會選舉隨着9月4日投票完結而結束。過去幾個月,立法會候選人進行密集的選舉活動,包括在街上派傳單、寄入屋郵遞、參與選舉論壇等。其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在選舉論壇中候選人與候選人之間對答環節中,出現很多同是反建制陣營但不同政黨背景的候選人互相攻擊,而攻擊用詞也很猛烈。

相同陣營候選人 也互相攻擊

為甚麼會有這樣情況出現?相同陣營的人不應該是要維持友好關係嘛?否則的話,日後大家在議會裏可如何合作去投票、拉布等活動?對於這現象出現,我想到的解釋是,這屆立法會選舉競爭太激烈。今屆地區各選區都有很多候選人參加,導致不少人支持率較低,難以肯定自己能穩奪立法會議席。

面對競爭激烈市場,付出和回報容易不成正比。避開競爭激烈的市場是其中一個可考慮策略,也就是說,做一些沒太多人做的事情。曾看過一本名為《藍海策略》的書,這書提出與其跟對手作割喉競爭,企業更應打造「藍海」--嶄新而未被開發的市場空間。而當中關鍵在於提供創新的產品或服務,而市場上是沒有其他供應商。例如有一馬戲團竟廢掉動物表演,而引進舞台劇場表演,成功創造「藍海」。

免割喉式競爭 做人所不做者

若要將「藍海策略」引用到立法會選舉上,其中一個方向是靠強調處理一些沒有其他人理會的議題去吸納支持者。今次選舉中,朱凱廸能成為地區直選票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很可能是他敢於挑戰「官商鄉黑」這不太多人敢碰的議題。也許,有志於參與下一屆立法會選舉的朋友可開始思考探討甚麼議題,以創造「藍海」。

現在職場競爭激烈,找一份好工作也不容易。若要將「藍海策略」引用到職場上,其中一個方向是從事新工種;這樣做的好處是面對較少的競爭者。不過,從事新工種的薪金很有機會較自己目前的為低。因此,作這轉變很可能要立時付出金錢上的代價,更可能面對適應不良問題;但走這條路的好處是可避開割喉式競爭。在某些情況下,你和競爭對手是處於「你死我亡」競爭局面。若輸掉了,任何一方就會失去一切。相反,執行「藍海策略」可避免大敗的情況出現,從而保障自己的生存。

(筆者將過去7年文章結集成電子書,若有興趣可發電郵到likhangw@gmail.com索取。)

2016年8月15日星期一

讓工作開心 捉精靈有啟示

手機遊戲Pokémon GO在7月底時登陸香港。自此以後,我們可見到不少人在街上或公園裏拿着手機捉小精靈。看來他們可從玩這遊戲的過程中得到快樂。
即使是早前香港掛起八號風球,人們對捕捉精靈的熱情也沒有太大的減退。據媒體報道,在8月1日掛起八號風球的那天晚上約8時,仍有約二、三百人聚集在摩士公園捕捉小精靈,可能是因為該公園常出現稀有的小精靈。
工作只為賺錢 難有動力上班
相對之下,大家對上班的態度就冷淡得多了。記得在掛起八號風球的那天,筆者很多朋友流露着希望第二天仍掛着八號風球的情緒。這樣的話,他們就不用上班。其實,這反映了很多人都不太喜歡上班。
同樣是要付出努力,為何那麼多人都想捉精靈,卻不想上班?也許是因為玩家很喜歡獲得因捉到精靈的成功感。相反,大家上班時不僅難以獲得成功感,還很可能要面對不少挫折,例如因達不到上司的要求而受到批評。
無論如何,這次捉精靈的熱潮反映了很多人不是討厭做事情,而只是不喜歡上班做事。為了生活,大多人都需要上班。因此,我們要令自己不那麼討厭上班。例如我們可努力嘗試找尋上班的意義。
視工作如捉精靈 賦予意義
你可能會說,自己工作的唯一意義是賺錢。然而,我認為,抱這種想法不會令自己有動力上班,因為你仍是不喜歡上班,而只是想獲得因上班而得到的回報。所以,我是指大家要找到賺錢以外上班的意義。當我們意識到工作的意義,我們才會有動力上班。因為我們上班所做的事情,不再只為老闆而做,也是為自己而做。
根據玩Pokémon GO的經驗,我們很喜歡捉到精靈的感覺。其中,有些精靈是很容易捕捉的,容易取得成果也許是我們喜歡這遊戲的另一原因。應用這經驗在我們上班的工作上,就是要定義工作上容易捕捉的「小精靈」,然後從捕捉它們而得到快樂。
至於甚麼是工作上的「小精靈」,就要考驗我們的想像力和智慧。這可能是一些與工作相關的小考驗。例如是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一項小工作。
工作量大重複 或須真正放假
話說回來,不喜歡上班的另一大原因很可能是工作量大和重複性強。有不喜歡上班的感受可能是一個叫我們要休息的訊號。這時候,我們需要的是真正的放假,讓自己作完全放鬆的活動,使自己可以有一段時間忘卻工作,以嘗試找回悠閒的心情。
(筆者已將過去7年的文章結集成一本電子書,如果你有興趣獲得一本,可以發電郵到這地址:likhangw@gmail.com提出。)

2014年1月20日星期一

反對施政「向左走」?

行政長官梁振英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推出了大量補助基層的措施,如「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把關愛基金項目恒常化等,政府的經常性開支預計會因此增加200億元。

解「轉左」衝擊 要做好諮詢

梁振英「大手筆」扶貧,不難理解。他在傳統「左右政治」上的定位,從來都是處於較左的位置,即主張政府出手干預社會及經濟活動、實行財富再分配。

不過,香港處於政治光譜較右的一邊,崇尚自由經濟、相信競爭、人人均應自食其力。市民對施政報告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反響,背後反映的便是這種「左」和「右」的碰撞:這份施政報告實際上就是想把「右」的香港向「左」拉。

這種「左」和「右」的對立,要調和其實很困難(事實上,過去一個世紀各國的政治,就是由這種對立塑造出來)。因此,梁振英如想減少由施政報告引起的矛盾,便需要「打定底」,先進行一系列的政治工程:開誠布公地提出藍圖做好諮詢,問問市民是否同意加大力度扶貧,即使同意,新措施的扶貧形式、力度又是如何?可惜在官民未建立共識前,梁振英便貿然「轉左」,群情自然洶湧。

左右困獸鬥 內部有微言

更糟的是,香港的管治聯盟內部,似乎也對「轉左」有微言。港府的建制派盟友自由黨和經民聯先後表示,施政報告着重扶貧,忽略金融、中產及中小企,對此表示失望。

在外國,類似自由黨和經民聯的右派政黨,根本就不會與梁振英一類的左派人士結盟。不過,本港的政治主軸是「泛民 Vs 親中」,兩者才有可能「陰差陽錯」地成為政治盟友。其實,基於「左」和「右」觀念的南轅北轍,筆者真的很懷疑,當施政報告內的建議真的遞上立法會申請撥款時,上述兩黨是否真的會投下贊成票?

再看執政班子內部。一般相信,在問責官員中,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均較崇尚「小政府、大市場」和自由經濟,和梁振英的施政理念有別。

根據新力量網絡《2014年度香港特區政府管治評估報告》,特首在組班之時,缺乏像西方民主國家政黨般的政治人才庫,而只能夠依賴特首的個人網絡、名聲和往績,從前屆政府官員、公務員隊伍、工商界、專業界等不同界別中拉雜成軍,問責官員之間因此必然缺乏共同理念及工作默契。官員間唯一的共同點,可能便是為中央所接受,至於在意識形態上是左、中、右派,根本無關重要。

香港矛盾 豈止親中泛民

當然,曾俊華並不會公開和梁振英打對台,但誰人能確保他不會從財政預算案的技術細節着手,暗地嘗試壓制福利開支的增長?

這次施政報告被衝得人仰馬翻,究其原因,乃是港府低估了階級政治的重要性。本港的政治,早已不是簡單的「泛民 Vs 親中」,「左」和「右」的矛盾在社會早已遍地開花,甚至在管治聯盟的內部、執政班子成員之間。

樂觀一點來看,施政報告將「左」和「右」重新帶到本港政治的幕前,也許,這是一個契機,全港市民可以藉此來一場大辯論,決定香港是轉軚「向左走」還是繼續「向右走」。

2014年1月11日星期六

職場競爭烈 禪修學「放下」

上月初,一位45歲的大學傳訊部主管在工作了20年的學校跳樓自殺身亡。他在遺書寫道:「各位同事,希望我的離去,可以喚醒僱主重視員工的work-life balance(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再見!」

相信不少人對這次事件感到惋惜。其後,理工大學為其舉行了追悼會,有多達200名理大教職員及學生出席。

喝酒旅行瘋狂購物 壓力未解決

有消息指,理大高層對其工作有意見,他因而感到很大壓力,而最後作出這樣的選擇。作為旁觀者,我們不了解當中內情,實難以作出定論。但不能否認的是,要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是不容易。例如我有不少朋友在平日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工作上,到了周末和假日,已累到不想幹其他事情了。

如何面對沉重的工作壓力確是打工仔的一大難題。很多人會用以下的方式去減壓,例如去旅行、喝酒、瘋狂購物、看電影等。可惜的是,愉快的感覺通常只能維持一段短時間。當你回到工作間,壓力又再浮現。

因此,終極的解決方向應該是,要學習放下壓力帶來的煩惱。不過,要做到這點,又談可容易呢?看過一本叫《禪修的基本方法》的書,作者談到禪修是達至放下的途徑。他建議,我們在禪修時,可以以放下過去及將來的包袱作為開始。

放下過去 卸掉恐懼忘記悲喜

放下過去的意思,是連自己的工作、家庭、承擔、責任、歷史、童年時的悲喜時光等等都不去想。放下這些東西,就是要對它們毫無興趣,要把自己當作一個沒有歷史的人。即使是一秒鐘前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也要忘記。同時,關於未來的預期、恐懼、計劃、期望等,也全都要放下。

然後,我們進入下一階段,就是要確保自己不在腦海中作自言自語。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很困難。書中談到,我們可以密切觀察當下每一刻,以至不會分心在腦海中作自言自語。這樣做的目的是,要放下內心的負擔,讓自己重拾輕鬆的感覺。做到這點以後,我們才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之上,然後這樣持續深呼吸幾十分鐘便是了。

現在職場競爭激烈,我認為,與其希望工作環境可讓自己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不如學會禪修。畢竟能否達到這目標不受外界因素影響,主要取決於我們的決心。

2014年1月7日星期二

香港只旺金融 IT人遠走矽谷

筆者是個旅居美國的港產軟件工程師,在香港時從來覺得科技行業不受重視,移居美國後卻如魚得水。

我常思考,香港的科技行業,怎樣才可以像本地金融業,又或者是矽谷的互聯網行業一樣,源源不絕地吸引人才。

美MBA學生 棄華爾街闖矽谷

太平洋兩岸資訊科技行業從業員的社會地位差天共地:香港的大學工程學院說收不到好學生,有潛質的尖子都給商學院搶走了;美國史丹福大學的電腦科學系今年卻有270幾位學生報讀主修,人數之高,再次打破去年的歷史紀錄。

網上潮文《高登定律表》說「IT無前途」;美國著名商學院MBA的畢業生則捨棄華爾街跑到矽谷的科技公司打工。香港有金融霸權內地資金湧入以致百物騰飛,80後買唔到樓;三藩市最近卻出現一片反科技公司的浪潮,幾間科技公司的員工巴士被人圍堵蓄意破壞,因為大量年輕又高薪的科技行業員湧入三藩市導致租金飛升,很多低收入家庭被迫遷。

有一個恒常的說法,在香港「Hi-tech揩嘢」,做科技行業沒好下場。網上討論區IT版滿是鬱鬱不得志的控訴,工作不受專重,無晉升階梯、薪金長期跑輸通脹等等。本地創業成功的例子又是寥寥可數,耳熟能詳的大概是EditGrid、aNobii和9GAG幾間公司,但是他們創業時所花的風險和機會成本卻是很多人難以忍受的。

求好生活 港投金融美入IT

相對地,從我面書上朋友們的生活來看,畢業幾年後,從事金融業的朋友的生活似乎不錯,也很中產。看見這些實際例子時,很難不會被金融業的優雅生活打動,為自己計劃未來時,很自然地會趨向安穩的一端。

這個說法很現實,很沒有理想,但我確信這是普世的人性。傳說中矽谷軟件工程師的10萬美元平均年薪,遠比美國普通家庭的5萬美元高,還有常常在網上看見遊樂場一樣的辦公室、免費膳食等等員工福利,都是極之吸引芸芸眾生。

如果一個人想求穩定想求不錯的生活,在美國,起碼在短期而言,投身科技行業是個不錯的選擇。所以,史丹福大學電腦科學系的學生人數才會再創新高,大抵學生們都憧憬畢業後的美好生活。這個選擇,內裏的原因很可能是來自求安穩的人性,其實跟香港人偏愛金融業並無二致。

香港主打金融服務業,安穩生活的例子都偏在金融業;矽谷顧名思義偏重科技行業,在這裏軟件工程師的生活都很好。香港的金融業和矽谷的科技行業,都是世界龍頭,待遇好,社會地位高,自然吸引人才。

所以,面對「怎樣提升資訊科技從業員的待遇?」此等問題,我頗為悲觀,除了用腳投票遠走美國外,我沒有更好答案。

2013年12月30日星期一

年輕人思移民 放膽闖3關

若你和你的朋友有一定能力,年末聚會時有沒有談移民?

在網上,天天都有關於移民的文章和報道。我們這些僅僅工作幾年的,當然沒法移民。然而,去外地工作又如何?我認為有3道關卡:文化、網絡、經驗。

不久前,政府宣布與英國訂立工作假期計劃,討論環繞那少少的每年1,000人名額,以及BNO早就可以申請工作假期。特區護照持有人可能覺得這種待遇有如次等,但起碼是多了個選擇。英國的計劃令人雀躍,大概是香港人認為與英國語言相通,加上工作選擇更佳,相對澳洲、愛爾蘭之類更有吸引力,有些人更認為是「祖國」,終於可以「回去工作」了。

認識中英以外文化 發掘觀點

先不論香港人普遍英語水平如何,若在當地沒關係網絡,只能碰碰運氣。數年前曾有人出書講她怎樣到倫敦不斷拿自己廣告作品去拍門,經幾次調職後,終於到了英國大廣告公司工作。但這故事有個前提,是必須先訓練好一門專長,工作幾年,有自己的履歷,才有機會進入自己想做的行業,否則就有甚麼雜務工作都要做了。如只想試一兩年不同的生活經歷,那不妨去英語地區的工作假期。

若你對香港十分絕望,不再想在這裏生活,那可能就要盡快解決幾道關卡了。

香港是中英雙語國際城市,但對其他國際大語言,理解日韓以外的鄰近文化,沒有甚麼優點。十多年來,香港被中國影響甚深,香港特色不斷消失,彷彿我們在自己地方再沒有立足之地。

擴闊生活圈 累積有用經驗

反過來看,若我們要保護自己的生存空間,不是更應該認識中英以外的文化圈,發掘其他地方的觀點?之前的「路姆西」一事其實很有趣,外地的報道可以讓我們清楚他人的思維,也知道國際間怎樣看香港。能讀懂他人的文化,令香港人有地位,我們才有機會。

其次,多認識外國人。與他人隨便閒談,時常出其不意結交到有趣的關係。例如一些小國在香港的領事館、商會及文化機構,一直想擴張在香港的網絡,但經費所限,不是經常有好效果。主動去尋找這些場合,宣傳我們的特點,或對他日出外有幫助。

最後是經驗——你工作的行業,所得的技術能否與外地接軌?要不是本身需要理解全球環境,香港獨特的環境,如人口密集,資訊、貨物及服務容易流通,對他人未必有意義;這樣你就可能要自行創造將香港經驗放在外國的例子。
年輕人未必有能力移民,但放膽外向,不會有錯。

2013年12月21日星期六

優才留港 「to be or not to be」?

在城大就讀研究型碩士的兩年,是忙碌而愉快的,這兩年的經歷和感受,讓我最終真正選擇了香港,人生的命運也是因此而改寫。

剛來香港沒多久,就遇到了SARS(沙士)。坦率的說,那個時候只覺得SARS是一種新型流感病毒,並不覺得恐怖,家人從內地寄來了很多板藍根沖劑,我也沒怎麼喝,大多送給了朋友。因為SARS製造的恐慌,大家都不怎麼開會,也不怎麼做事情,好像整個社會的節奏都慢了下來,給了我很多思考和嘗試的機會。我組織了一個跨校、有幾十名內地學生的比賽團隊,一有創業比賽或科技競賽就報名,着實贏了幾個大獎。因為自己的理想,也因為得到了寶貴的機會,畢業後我就走上創業之路,一晃來港已11個年頭。

專才消費交稅 反少享福利

10餘年來,像我一樣的內地學生數以萬計。現在政府正在就人口政策進行諮詢,不可否認的是,引進內地學生和專才,是一種多快好省的做法。內地學生來港深造,每年創造的教育產業價值和消費,保守估計超過30億港元,而且畢業後留港就業,就能創造價值,培養成本幾乎都是父母和內地政府買的單。內地專才優才,更是一來港就消費,就交稅,補充了香港人才結構性需求的同時,甚少享受社會福利。

據統計,內地學生畢業後當年留港的比例不超過50%,最終能夠呆滿7年成為香港永久居民不足20%。1999年第一批來港的百餘名賽馬會獎學金內地學生,如今還留在香港的大概一雙手就可以數完。

我無意評價香港好,還是北京或上海好,更無意評價美國好不好。任何一個人選擇一個地方,都有一定理由的,有感性因素,也一定有理性的考量。我無比喜愛香港這個地方,並不代表我接受香港的一切,也不代表我排斥其他任何城市。這樣一種複雜的比較和選擇,會在每一個新來港青年身上發生。有人會因為找不到喜歡的工作而離開,有人因為找不到愛情而回內地,有人因為希望子女接受更好的中文教育而去了上海,還有人因為不喜歡香港的物質主義喜歡北京的文藝氣質去做了北漂。

抓住港漂心 沒意義沒必要
想要抓住每一個港漂的心,其實是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的。香港特區政府制定人口政策,恐怕還是應該以香港的規劃發展需要為依歸,缺少勞動力就要引入外勞,需要發展創新創意產業,就應針對專業人才制定吸引政策,香港女性結婚率偏低,也可以適當考慮給內地優秀未婚男青年提供來港發展的機會,前提是必須找個香港太太,相信也是一件雙贏的好事。

下個月,我們和香港集思會一起搞一個《資深港漂座談會》,如果您有興趣第一批港漂中僅存的若干碩果交流,歡迎向集思會報名。

2013年12月18日星期三

與狼共桌示好 何不實事求是

路姆西被改名成路福西,熱潮仍未冷卻。是次原為全球的慈善活動,每售出一隻毛公仔,便捐出10元作助學籌款之用。誤打誤撞之下,路姆西現已成為新社運英雄,發洩對「狼英」的不滿。

大打溫情牌 反被改圖圍攻

上星期,社民連向特首梁振英怒丟路姆西後,狼公仔隨即聲名大噪。網民更為這顆「社運新星」開設Facebook專頁,舉辦創意攝影大賽,短短的一星期內,已有近5萬人次「讚好」。

無疑,網民將路姆西,看成反梁的象徵,看成新社運神獸,發洩對政府的憤怒;相反,建制派當然大唱反調,直斥網民的行為是反智的,是做政治騷,是「小學雞」所為,反而對社會的怒氣隻字不提。

面對群情洶湧的情況,梁振英反其道而行,以「與狼共桌」為題,一邊大讚港人創意無限,一邊大打溫情牌,試圖洗脫「小器」的形象。結果亦逃不過網民的圍攻,迅速瘋狂改圖,痛斥路姆西被「抽水」的命運。

路姆西迅速被「捧紅」,為新社運英雄,原因顯而易見。剛公布的民調顯示,梁振英的支持淨值再創新低,跌至負46個百分比。上任1年半內,最令市民難忘的,是低民望,是誠信危機,是施政失當。

委任政壇變色龍 與民為敵

遠的不談,上月發生的電視發牌風波,到今時今日,仍然欠社會一個合理的交代。官員被蛋擊中,立即嚴正厲詞,依法追究,錯失政治人物展露胸襟的機會。甚至委任有「政壇變色龍」之稱,泛民與建制派兩邊不討好的人,出任新聞統籌專員,被指公然與民為敵。

面對做事不講道理、錯判形勢、用人失當的政府,市民除了將憤怒轉移到可憐的路姆西,怒丟同屬「狼種」的毛公仔,亦別無他法。

更令人沮喪的是,原以為政改方案能帶來希望,日後可以一人一票選特首。諮詢時偏偏強調「有商有量,實現普選」,但字裏行間,左一句「必須按基本法進行」,右一句「提委會的組成是八九不離十」,篩選的味道愈來愈濃。

再加上,親北京人士不斷放風,表示提委會須具廣泛代表性,考慮均衡參與等原則,不能以一人一票選出,意味公民提名的願望是不可能實現。面對一個又一個的期望落差,市民的怒火怎不愈燒愈熱呢?

路姆西包含的是,對現屆政府的不滿,對政制的失望,但亦帶有改變現況的希望。這點政府當然明白,亦清楚知道市民的期望,但除了「與狼共桌」外,政府何不做點實事回應訴求呢?

2013年12月16日星期一

為未來「美好生活」 今過苦日子?

舊聞一則,月前某名牌小學舉行入學講座,吸引多達2,500名家長和學生出席。這現象似乎反映了很多家長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綫」。

相信他們抱的理論不外乎是:如果進不了好的小學,就進不了好的中學和大學,然後就沒有好的前途,到時生活質素就會大受影響。

港童忙學習 有備戰好過無

既要應付學業,又要忙於參加各種興趣班,不難想像很多港孩過着充滿壓力的生活。我認為,這有點本末倒置。為了將來開心愉快的生活,現在就過着充滿壓力的生活,真的難以確定這是否值得。

武斷點說,那些港孩的問題很可能是成年人所造成。畢竟不少成年人也用同樣的方式去面對問題。面對不確定的環境,很多人以進修來保護自己。雖然不太確定有沒有用,但總好過沒有做,從而減輕壓力。

最近重讀了社會學學者呂大樂的著作《四代香港人》,啟發了我思考出現這行為模式的成因,就是我們不知不覺地服膺了呂大樂口中的香港第二代人(1946至1965年間出生)的價值觀。

他認為,對第二代人來說,考試是一場遊戲,不是個人學問的測試。盡管遊戲內容與規則有百般不是,但最重要是成功通過測試,領取獎品。而他們最幸運的地方,是有領取獎品的機會。當然,其中的關鍵是,當時社會和經濟處於上升軌道,學歷尚未貶值,所以在教育渠道所作投資,保證有一定回報。

下一代玩遊戲 難領「獎品」

可是,我們,甚至是我們的下一代人,面對的處境跟第二代人很不同。所以,我們真的要反思目前這種做法是否仍有道理。畢竟這做法隱含了一假設,就是進修會帶來一定的回報。然而,時移勢易,今天職場競爭激烈,不少人都具有專業資格或學位,似乎不應期望進修會帶來太多實質的回報。

當上述的假設改變了,也許活出另一種生活和工作態度和模式才是更理性的選擇。我認為,對於未來,我們不應有任何想法,特別是壞的想法。否則,我們現在就很容易要為這想法受苦。

當然,要改變思考模式並不容易。我們從小被教育要為未來而規劃和做事。例如為了未來有更好的前途,我們要犧牲現在的休息或玩樂,將時間投入在學習。也許這正是現在我們常常為未來的生活而擔憂的原因——我們不習慣面對不確定性。

然而,我認為,由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太大,只有不予理會才行。而且要有新的思維,只有活在當下,見步行步,盡力享受生活和工作中的種種樂趣,才是出路。

2013年12月13日星期五

Google棄建數據中心 港輸甚麼?

正當IBM、SoftLayer等各大國際企業紛紛計劃來港興建數據中心,為何Google卻取道和香港差不多「貴」的新加坡,而捨香港而去?

大家又為何一面倒的指摘香港政府,而不怪責Google失信?無論如何,這次香港不但輸了機會,輸了面子,還輸了國際聲譽。

香港擁有全球最完善先進的電訊基建設施,可靠穩定的電力供應,沒有天災威脅,鄰近中國內地,又與國際緊密接軌。香港資訊自由,法制健全,資料私隱獲得穩妥保障。

香港亦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之一,自由貿易、自由市場、資金自由流動、簡單明確的稅制和低稅率,這一切都是興建數據中心的絕對優勢。

香港寸金尺土 土地配合蝕章

政府過往積極協助數據中心業尋覓土地,奈何始終先天不足,寸金尺土,惟有大力鼓勵改裝現有工廈。但數據中心對於建築的要求極高,除了樓底高、承受力強、供電穩定外,設計上需極具彈性,須從頭開始規劃以符合高端數據中心的規格,如網絡鋪設、通風系統等,最重要是長遠擴充性及持續性。

因此,興建數據中心在自置土地上必然是首選,改裝工廈不但成本高,結構上亦不能完全配合數據中心的規格,硬將高端數據中心搬入工廈,只是政府一廂情願。

再說,在香港縱然獲得土地,自行興建數據中心,但將來的發展空間始終有限。正如Google在香港獲得2.7公頃的土地,以香港標準,不少了,但在台灣一開始便是15公頃了,將來還有大量土地作發展及擴充。政府應着眼如何供應更多土地配合,不應硬推現有舊樓。

此外,能源是營運數據中心的主要成本之一,電費一般佔數據中心總營運成本約三至四成左右。現今全球互聯網巨擘如蘋果及Facebook等都提倡可再生能源,承諾興建「環保數據中心」,Google亦不例外,風力、水力及太陽能均是新建數據中心的主要供電來源,但香港環保政策落後,供電來源亦十分傳統,依賴燒煤比例超過一半,再生能源政策未有出路。

更重要的是,Google在2010年,將所有設在內地的伺服器搬到香港,只因相信香港的「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對抗中國政府的內容審查。可惜Google聲稱在香港的伺服器偶爾仍受內地干預,影響無審查內容的傳送。加上近年大事件如網絡廿三條、國教、港台、電視發牌等,令人質疑內地政府對香港開始逐漸「接管」,憂慮香港的司法獨立及自治權,內地審查內容的機器將來在香港以不同形式出現。興建數據中心是企業的長遠投資及重要資產,香港不獲選,很難相信完全與政治因素無關。

爭取建科技局 勿被政治拖累

話說回來,香港政府對資訊科技的重視亦一直為人詬病,如特首一上台便應該接受議員的邀請到矽谷走一趟,與矽谷建立緊密聯繫。至於爭取多年的科技局,更不應因其他政治因素拖累,早應「分拆上市」,今天結果即使完全一樣,大家也或會為香港政府不值,而不是一面倒的指摘。

蘭桂坊之父盛智文曾說:「香港不可以再依賴金融及地產,資訊科技才可拯救香港經濟!」其實我們不是輸在起跑綫上,更大可能是輸在「龜兔賽跑」的心態。

Google高調的來,高調的走了,香港輸了,香港人真的受傷了!

2013年12月11日星期三

追求夢想 選大學非名牌就好

於2002年,我們一批9名清華學生交換來香港讀研究生,女生1人,男生8人,其中8人入讀香港科技大學,只有我入讀香港城市大學。多年過去,還是經常有朋友問我當年為甚麼選擇城大?好像我應該有更好的選擇。

但我很明白,追求心中的夢想,香港城市大學卻是我最好的選擇。

實業救國 來港升學創業

作為80後,在內地接受的近代史教育,就是舊中國的百年屈辱和新中國的百廢待興。很小的時候就有一個信念:實業救國,只有發展科技實業,實現高效優質的生產力,人人都過上好的生活,中國人才能活得更有尊嚴。

進入清華學習理工科,做對社會和市場有價值的產品,這是我心中的創業夢。香港作為華人社會的典範,深深地吸引了我,不在北京,不去美國,來香港創業。

香港的所有大學之中,地理位置最好的就是香港城市大學,位於交通樞紐,城大、又一城和周邊住宅群,構成了一個完美的高尚生活圈。最初來港,每日往返於深水埗劏房和九龍塘,每天都是勵志之旅。讀書時組織團隊參加各種創業比賽,需要港大和科大的隊友們一起開會,因交通便利都是定在城大。此外,我還鍾意在又一城裏遊蕩,觀察香港本地商業社會的行為方式和方法。這些都為我後來留港創業建立了必要的認知積累。

找保護傘 缺企業家精神

香港社會重文商輕理工,最好的學生都去讀商科,理工科專業在香港沒有甚麼市場。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一查城大工程學院的排名,城大有多少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以及城大學術論文的數量和質量。讀研究型碩士或者博士,選擇導師遠遠重要過選擇學校,雖然我志不在學術,但既然讀了,就要擇良木而棲,選擇城大也就變得理所當然。

還有一個也許不是理由的理由,我暈車暈船。所以,中環到港大的巴士,中文大學的校巴,以及從彩虹到科大的小巴,我統統都不能坐。上山不行,下海也沒有興趣,無敵海景對我沒有甚麼吸引力,反而像九龍塘那樣歐美城鎮般幽靜的地方,讓我覺得很舒服。更加機緣巧合的是,後來我入選香港科技園科技創業孵化項目,給我的辦公室就在達之路上的創新中心,以至於我在九龍塘待了差不多有7年時間,非常愉快。

前途命運 莫怪父母政府

很多人選擇大學的心態,就好像尋找一把保護傘,好像一所名牌大學頂在頭上,就可以解決一輩子的問題。又或者就業時選擇一所知名企業,除了薪水高以外,更重要的是感覺上更踏實,心裏更安定。愈是成熟的華人社會,這種心態就愈重,企業家精神就愈加缺乏。

我熱愛我所讀過的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專業,他們給我的不是一個飯碗,而是一個學習思考和成長的過程。至於前途和命運,恐怕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裏為好,畢竟,命苦不能怪父母,恐怕也是不能怪政府的。

2013年12月6日星期五

評核資訊科技專業 不如考爬樹

早前一段新聞,關於香港政府研究統一資訊科技專業評核,為資訊科技從業員提供專業認可,期望提升形象及待遇。這段新聞在我的面書上引起嚴重恐慌,很多朋友擔心不能通過評核、以致無法獲得專業資格。

我的這些朋友,通常有大學學位,但憎恨讀書考試,未曾亦不打算考取任何專業資格,所以當發現政府希望推行統一考核時,心底立時一寒。吊詭的,是他們都在蘋果、微軟、谷歌等科技公司工作。

業界不喜常規 考核本無稽

網上有幅諷刺教育系統漫畫:幾種動物包括猴子、大象、企鵝、金魚、海獅同列在考官面前,考官說要來個公平測試,所以大家一齊比試爬樹。因為科技從業員遠遠不如醫生、律師、工程師般受大眾認同,所以要設立一個專業考核,跟上述漫畫同樣無稽,實在是本末倒置。

在科技行業工作的人,很多正正是因為討厭考試,不喜歡常規,希望不斷嘗試新事物,喜歡打破規範,才會樂意在變幻原是永恒的科技行業工作。政府喜歡說「成熟一項推一項」,在科技世界等成熟等於永遠慢競爭對手三拍。

例如,當年蘋果推出iPhone時,連App Store的計劃也沒有;谷歌瀏覽器Chrome初幾版的功能也極之有限,大家都很習慣科技產品會不斷被改良。亦因為如此,為了短時間內完成項目,電腦系統裏可能滿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short-term fix。科技行業員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正是他們有習慣在不成熟和充滿變數的世界裏工作,有能力在滿是瑕疵的電腦系統裏完成任務。

科技問題無終極答案 考甚麼?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軟件工程師只能在一個完全成熟並且well-documented的環境工作,他一定好打有限。如果喜歡考試,喜歡在一個相對平穩的環境工作,習慣問題有終極正確答案的人,未必會喜歡科技行業千變萬化的工作。

關於專業評核,它的缺點是在於評核的本身,甚麼模式的考試才能反映不喜歡考試的科技從業員的能力?再者,從業員能力之高下,在於他們在充滿瑕疵世界完成任務的能力,很難想像以統一客觀為基礎的專業評核能有效反映這些能力。

再把眼光於遠一點,在美國矽谷,做醫生、律師、會計師全部要考牌,惟軟件工程師不需專業認證,然而前後兩者待遇和專業形象相若,足可見專業認證在科技行業實為多餘之舉。朋友們心底一寒,當然不是怕考試肥佬而失飯碗,而是驚訝政府竟然會提出這個本末倒置的建議,顯示政府實不理解科技行業的要旨。

2013年11月25日星期一

熄電視 與我何干?

無綫台慶「熄電視」過後,網上討論揚言下月7日及16日再熄電視。

家中電視主要觀眾是父母,開電視是習慣,固定時段有他們想看的節目,要熄電視,應該要像朋友一樣出街請食飯。我這一代人卻不同,看電視是異常,熄電視純粹是示威,怎樣會令我看電視好像才是問題。

我看的最多的是兩個免費英文台的外購資訊節目,歐美時事節目製作水平高,讓人接觸世界資訊,更重要的是知道不同地方的人怎樣看事情。兩個英文台挑選節目的眼光實在不錯,或者是因為面向少數觀眾,口味容易估計。

青年看電視 只為共同話題

當然,若觀眾只要求質素高的外地節目,電視爭議根本不會出現。有說法取笑中年觀眾,認為他們開電視,只是為了客廳有聲音,不至於靜得發悶。不論對錯,這肯定不是年輕一代看電視的模式。

我相信很多人依然追看本地劇集,其實是為了上網跟人有話說——一邊看電視,一邊上facebook上論壇,才是正確做法。

人總希望跟別人有話題,電視劇還有人看,是因為一些情節還令人有少許共鳴,可以討論一下。例如「This city is dying」,我沒有認真追看該劇集,但我知道那一幕好像很有趣,最少會去看一看。

即使是粗製濫造的劇集,劇情何其荒謬也好,只要當時網上有人提及,總會想知道究竟在發生甚麼事。我不清楚劇情前文後理,但我知道「我最期待的畫面出現了」或是「X,講呢啲」這些取自對白的圖片應該怎樣用。

劇集世界 已與生活無關

若然要追看優質劇集,只要懂得門路,網上有大量資源,播出後數小時已經有連字幕版本下載。可是外地製作,始終有一層隔膜,就算語言可以繙譯,背後的文化背景都跟我們身處的社會不一樣,未必容易理解。只有本地製作的劇集,才能切實地反映我們的生活。

現時劇集不達觀眾期望,是因為劇中的世界好像和我們的毫不相干,總是醫生、律師、爭產、BBQ,只能當成笑話看。偶爾有一些劇集令人有共鳴,我們就把它當成神劇了。

熄電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提升節目質素,或是節目爛到不得不恥笑,年輕一代才會重開電視。若沒有談論價值,又何需理會?

2013年11月13日星期三

無民主無電視睇 一語成讖

免費電視牌照風波,小圈子選舉產生的特首彷彿聽不到民意;立法會內,在功能組別的保駕護航下,則再次上演「功能組別推翻主流民意」的劇目。很有可能,這會令港府在即將進行的政改諮詢中,受到更多的責難。

市民手中無票 無奈接受表決

事情發展至今,民意相當清晰。市民反對政府以行會保密制作擋箭牌,不滿「一籃子」及「六頁紙」的不合理解釋。整件事上,市民看到的是「公義」、「合理交代」、「施政透明」等問題。建制派雖然無不狠批政府,但卻繼續保駕護航,將是次要求運用特權法,看成「奪權」、「挑戰保密協議」、「打擊行政主導」,當然自動歸邊,反對議案。

市民明白,地區直選已經「夠票」通過特權法,所以轉向功能組別議員埋手,由「公民拘捕」到包圍立法會,甚至當遇上建制派的功能組別議員,定必高呼「票債票償」、「無恥」等,施加壓力。

可惜的是,在「功能組別不代表我」的情況下,手中無票的普通市民不能以選票作出懲罰,除了喊至聲嘶力竭,亦無任何方法挑戰現有制度,只能「無奈」接受立法會的表決結果。
更令人覺得沮喪的是,特區政府的處理這件事的態度,令人有一種「權在我手,天下我有,毋須向市民詳細交代、負責」的感覺。數以萬計的市民示威、遊行、集會,港府也無動於衷。真的想不出來,除了令特首、立法會的產生辦法變得更為民主外,還有甚麼方法可以令港府回應民意呢?

還記得,2010年世界杯的獨家轉播權由有線電視投得,部分人擔心不能免費收看賽事,故而說出「無民主,無波睇」等的說話。當時,筆者也覺得這種說法頗為可笑,對其嗤之以鼻:為甚麼這樣的芝麻小事也可算在「沒有民主」的頭上?不見得每項政策也和民主有直接關係吧!不過,經過是次免費電視發牌風波,筆者也得承認「無民主,無電視睇」似乎真的是現實。

功能組別護駕 為爭民主添能量

面對着功能組別、小圈子產生而不聽民意的特首,市民對政治體制的不滿已在不斷累積。港府每逢遇上具爭議性的議題,如高鐵撥款等,總是動用功能組別保駕護航,每一次的「公式」也一模一樣,結果,大眾便會將所有的問題統統「萬佛朝宗」地歸結到香港政治體制的不民主之上,為民主運動提供更大的政治能量。

港府指將會在下個月開始政改諮詢,可以預期,「無民主,無電視睇」或類似的口號將會在諮詢期內持續出現。一眾港府的官員又會怎樣回應這些攻勢呢?我們尚且拭目以待。

2013年11月12日星期二

豁免二次創作 界綫怎畫?

同學畢業聚會合照,由「人丁單薄」改圖成「群星拱照」,師生、看更、明星同比卡超都成了合照一員,惡搞合照在同學間瘋傳。聚會搞手高佬譴責破壞原作,要捉拿改圖幕後黑手:「誰是元兇?」

上載轉發違例 有機被索償

我膽小,自動投案並充當污點證人:「我只是轉發!小肥、矮仔、二少同富婆,他們都有在合照上做手腳,還有孖仔、九叔、飛機祥和……」我還未說完供詞,高佬已冒汗。

誰是原創人或者「版權持有人」?在互聯網世界,要追溯,真是大海撈針。其實你可知道在現行法例下,二次創作例如上載改詞的惡搞歌曲或惡搞電影海報,都有機會被視作分發侵權複製品,不止上載者可能「中招」,連轉發人都有可能被版權持有人循民事索償。

政府「在版權制度下處理戲仿作品的公眾諮詢」提出3個方案,就是想為惡搞、二次創作等行為加入豁免,原意是好的,但難度是高的。今次高難度動作是如何取得各方平衡,一方面要保護知識產權,保障創作者獲得應得成果及合法權益,簡單說「創作人都要食飯,不可讓侵權行為,打爛飯碗」,另一方面是表達、言論和創作自由,大家也不想「網絡23條」重臨。

對版權人損害微 可獲豁免?

最有火花的兩撮人就是版權人及網民,但無可否認雙方也十分支持創作、鼓勵創意,只是意見有「一點點」距離。爭論的主要據點:

1)如何豁免二次創作?刑事及民事責任「全免」?「條綫點畫」?
2)何謂對版權人「超乎輕微的經濟損害」,才可獲豁免?
3)網民組織提出的第4方案——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方案,建議只要二次創作不作商業用途,非真正盜版侵權及不會取代原作市場,就可豁免刑事及民事責任,可行嗎?
4)任何版權豁免必須符合香港必須履行的國際責任,合乎嗎?

言論自由重要 勿成打壓工具

在法例制定時,立法原意往往是好的,如非法集結罪,原是針對不法分子作出擾亂秩序的行為或作出帶有威嚇性、侮辱性或挑撥性的行為,但到今天卻用來打壓請願示威遊行。再加上現在政府的誠信「奇高」,很難令人相信背後沒有「另類目的」,或將來利用來製造「白色恐怖」,人人自我審查,變相壓制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從來沒有妥協的空間!但今次負責的公務員是我見過任何諮詢做得最好的,他們真的聆聽意見,提出第3方案就是證明。諮詢期即將在11月15日結束,即今個星期五,有心人可到知識產權署及立法會網站,查閱詳情及各方意見書。

2013年10月30日星期三

打工不只為回報 人生更快樂

我是個思想傳統而簡單的香港打工仔。工作對我來說很重要,既可賺錢養活自己,又可證明自己的價值。

做人壓力多來自工作。具體的說,壓力主要是來自上司。當自己的工作表現不符合上司的要求,就會感到失落和自責,抱怨自己為何做得不夠好。

工作損生活質素 本末倒置

最近發現,與很多人相比,我相對在乎自己的工作表現,有機會因此而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煩惱。想深一層,其實自己是很在乎得到上司的認同。

從另一角度看,自己可能是有點本末倒置。工作的原始目的是賺取金錢,以支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但現在卻是為了工作,自己的生活質素卻大幅下降。

工作反成了自己的生活重心。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工作,而喜怒哀樂大多跟工作有關。而問題是,跟很多朋友面對的情況一樣,打工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現在想來,過於在乎自己的工作,是否在拿自己的人生開玩笑?從宏觀的角度看,當一個地方的經濟進入低增長階段時,當地企業的盈利增長來自搶去競爭對手的市場佔有率,因此企業間的競爭激烈。面對這情況,企業既要提高其服務或產品的質素,也要積極地減省成本。

再者,由於企業擴張市場佔有率並不容易,企業難以增加職位,因此員工晉升的的機會極其有限,同事之間的競爭也異常激烈。作為打工仔,面對的壓力固然不小。我認為,激烈的競爭是引致工作壓力大的根本理由,而我們是沒有能力去改變這個宏觀情況。我們可以改變的是想法。也許,如果要減低工作壓力,我們就不要那麼在乎要在工作上取得成績。

勿介意評價 為喜好而工作

在這社會,事業上取得成就的人會受人尊重,甚至是獲得讚美。然而,如果達到這目標需要承受很大的代價,又是否值得呢?不是在建議,大家不要努力工作。而是如果大家不再那麼在乎其他人如上司、同事、家人、朋友等的評價,可能會對自己有更大的好處。

也許,我們可考慮選擇幹一些自己喜歡幹的工作。而喜歡幹的理由不是因為成就感和回報,而只是因為喜歡幹。雖說這樣做可能會降低物質回報,但自己卻可能會過得快樂一點。抱這想法的問題是,我已假定自己一定能找到一份喜愛的工作。而現實卻可能是,根本沒有這樣的工作,畢竟每份工作都有其可惡的地方。抱這樣的期待,容易讓自己失望。不過,可幸的是,我是個容易滿足的人。

2013年10月22日星期二

「新香港人」只求機會 漠視港價值?

我一直以為「新香港人」指的是新一代香港人,從多角度展現年輕人怎樣看香港,回應當年曾蔭權提出新(一代)香港人應該有新思維。

誰知《人民日報》一篇署名文章分析,原來這只是美好的幻想,新香港人不是你和我,指的是來自內地的新(一批)香港人才對,由這些移民精英帶領香港。這一炮打來,網民都紛紛熱論,這是不是代表要沖淡香港本地人口?

人民日報問 港人擔心甚麼?

這些新香港人或許各有目的來港,說他們全都是受內地官方指揮來侵佔香港,這不合理。若有機會,任何人都希望留在更好的環境工作。《人民日報》問「香港人究竟在擔心甚麼?」我會擔心的,正正就是他們只求工作環境,不去理會為甚麼香港是這樣不同於內地,為甚麼新一代香港人擁有不同的思維。

香港如何由移民社會,變成今天本土意識高漲的社會,相信不用再多說。兩三代人在香港出生、成長、工作,才使香港從一個地理名詞,變成人們擁護的價值。我們擔心的是,從天朝大國而來的新香港人,沒有共同的歷史,只當香港是中國一個較易找機會的城市,他們會理解香港在過去百多年特定的國際環境,巧合地營造出來,不同於中國的價值嗎?中國影響力龐大,我們還有沒有兩三代時間和空間改變這些人的想法?

例如內地論壇網民見到「新香港人」,不禁想起「新上海人」。新上海人指的是改革開放後湧入上海工作的外省人,時常在網上被上海人攻擊,藉以表達他們的困境。他們指「新上海人」會這樣說:「國家把大量資源放在上海……上海人如此受益,還天天叫嚷嚷,實在不應該」或是「我在上海,我說普通話,我是新上海人!」

移民香港 莫持支配者心態

把上海換成香港,就是我們需要擔心的處境。當外來人口認為自己擁有更「先進」的文化,不願對本地人示好,只肯擺出支配者的心態,誰會喜歡這些人在身邊呢?為甚麼要看人家的嘴臉,而不是培養自家的香港人,讓新一代能各有所長?

香港人應該從歷史學會一點:十七世紀以來,世界上許多外貿港口衰落,因為地理各有局限、經濟不斷浮動、支配者更是變幻無常。若有一天中國不再需要香港,外來的新香港人只會用完即棄。

2013年10月17日星期四

沒有透明度 如何能服眾

收到令人失望及憤怒的消息後,在Facebook發現了那個Page,我Like的時候只是1萬個Like左右,到凌晨2時多短短8個小時,已有26萬個Like了。

心中「嘩!」了好幾次,第一次親身見證互聯網的震撼威力!

連黃之鋒在facebook也說:「學民思潮絕食佔領12萬人先有16萬Like,政府一唔發牌,5個鐘內16萬Like……點都好,請大家盡Like,這就是民意。」

反國教後 政府再創「佳績」

對,這就是民意。上年學民思潮能在短時間內善用社交媒體,傳播反國教信息,凝聚群眾,Facebook Fans Page收集了16萬個Like,引發12萬人圍政總,大家相信這已是個紀錄。但發牌當天,政府再創「佳績」,破新紀錄,以時速計,每小時3萬多個Like增長,即代表每小時有3萬多人同政府講:「萬人齊撑!快發牌比香港電視!」絕對可以說:「口水都可以浸死你,盲都可以睇見,聾都會聽到。」

一個人走出來表示不滿,其實已經代表背後有多於一個「沉默」的人不滿,現在即是代表不滿發牌的人是26萬的倍數,我正為政府如何拆這超級「巨彈」而擔心。

以我不專業的分析,好簡單,香港人大多數是沉默的一群,基本上「敵不動,我不動」,我不理你做甚麼,就算有甚麼不滿,最多飲茶同「吹水」時高談闊論一下,但上次反國教事件,身為家長的市民,心態基本上認為:「你搞我都算,你搞我個仔同女就唔得,我一定同你死過!」

不解釋發牌原則 引質疑

至於今次,身為一個普通香港市民,我們的期望很簡單,就是有更多選擇及有質素的免費電視節目,政府選擇性地只向兩個免費電視發牌,拖延發牌多時後,市民認為準備最充足、最期待的香港電視卻莫名其妙地不獲發牌,政府不解釋原因,不披露發牌原則只說是「一籃子原因」,有講等於無講。更奇怪是,以「避免過度競爭」為藉口,拒絕同時向三間電視台發牌,市民必問:「不是為了引入競爭而發牌?以市場主導,汰弱留強,令市民受惠於更高質素的電視節目嗎?」再者,這次發牌不是真正的免費頻譜,同無綫亞視的不一樣,不是大家安坐家中就可以睇到,必須要安裝機頂盒。唉……無言了。

政府剝奪市民的知情權,透明度等於零,怎能讓市民相信政府沒有黑箱作業,沒有「關照」現有兩台?我眼見上次反國教「政治中立」的一群,今次統統都走出來表態了,這不但代表民意,更代表市民對政府高呼:「請不要試探我們的底綫,不要得‧寸‧進‧尺!」

今天我們要珍惜網上發聲的自由,堅守公義,「今天不站起來,明天站不起來!」

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

內地人紮根香港 平常心看差異

此前在香港電台做節目,分享對內地同香港文化差異之看法,本希望促進理解共融,以和為貴。卻沒想到被別具創意的有心人拿來斷章取義。

從此以後,各種分享只作為本人敝帚自珍之愛好,絕不代表任何有內地背景之人民意見,懇請別有用心之人對我口誅筆伐即可,切勿傷害無辜。上期說到要多些分享,所以我決定從頭說起。

深港購物 10年逆轉

話說2001年第一次來香港,從紅磡走下火車的那一刻,美好的感覺就撲面而來。香港海關工作人員,作為紀律部隊之成員,嚴肅之餘態度卻非常友善和藹,氣質不凡,盡顯香港電影中阿Sir和Madam之風範。即使我不幸被抽中,要求打開箱子進行檢查,卻絲毫沒有被冒犯之感。

走出海關,坐上KCR開往九龍塘城市大學的火車,車廂之乾淨整潔令人驚訝,當時認為,再高尚文明之社會亦不過如此。當然,今時今日,內地和諧號和高鐵之乾淨整潔,亦不可同日而語。

新奇,是我第一日到港的另外一種感受。香港水果竟按個賣,買一個蘋果,在內地可以買一斤。在canteen吃飯,最便宜的竟然是滿滿一碗肉的燒味飯,菜比肉貴的道理怎麼也想不通。以至於此後我吃了整整一個月的燒味飯,真是價格便宜量又足。

後來我每月去深圳購物一次,因為覺得便宜,買到拎不動為止,今時今日,恐怕內地來港購物的朋友們也有這種感覺。現在在內地請朋友吃飯,高檔餐廳菜單拿出來能嚇人一跳。10年之間,這種感覺調轉,真是怎麼都想不明白。

最刺激的還是第一天的晚上,當晚跟着幫我租房的朋友從九龍塘一路走向深水埗,愈走愈心驚膽戰,四周的景觀愈來愈破舊,尤其是走到自己租住的唐樓附近,有行色詭異的男男女女走來走去,還有人試圖搭訕,令人極度不安。

深水埗 Vs 又一居 天堂地獄很近

走上沒有電梯的破舊唐樓,租住的劏房裏有個上下鋪的鐵架床,我爬上屬於我的上鋪,窗外霓虹閃爍,我就告訴自己,這個鬼地方住完這兩個月就走,以後再也不來香港了。第二天早上,從深水埗一路走向城市大學,當路過又一居時,我突然覺得,香港的天堂和地獄離得很近。

十幾年來,每次想起當年來香港第一天的經歷,都覺得記憶猶新。美好、新鮮、刺激之初體驗,特此分享以銘記。其實,無論內地、無論香港,無論哪裏,社會之包羅萬象都再正常不過,平常人平常心,一切的存在,也許都合理。

2013年10月10日星期四

本土意識高漲 限奶令難回頭

港府在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期間進行奶粉壓力測試,被指是為撤銷限奶令鋪路,惹來公眾關注。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多番強調,在確保本地嬰兒有足夠的奶粉供應時才會撤令。不過,反對撤令的人是否只是着眼於「充足供應」這四個字上?港府的回應是否忽視了本土意識日益高漲的一群港人?

35%市民挺港獨 成關鍵少數

年輕人圈子中,不少人對撤令有保留,他們尚未成家立室,本港嬰兒是否有足夠的奶粉,對他們來說,根本就不是切身利益。不過,他們的本土意識較強,就是覺得「香港嬰兒可以優先得到本地奶粉」沒有任何不妥,甚至所有「港人優先」的政策也是天經地義,為甚麼要叫停?

這就是撤銷限奶令引起爭議的深層原因,除了供應是否充足外,更重要的是港人本土意識早已萌芽,要撤銷「港人優先」政策,自然便會有人出來反對。

這批人的數量有多少?《本土論述》和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在2012年進行調查,有大約三成半的港人認為,如果中央容許,香港應該獨立。撇開調查是否政治正確,無可否認的是,這反映出有三成半港人的本土意識非常強,可以預期,他們當中大部分是反對撤銷限奶令的。

更關鍵的是,這三成半的人並非港府「講道理」所能說服的。本土意識、港人身份等,根本就是一種感覺。限奶令本身更是象徵着「港人」、「非港人」身份有所區分,對本土意識強的人來說,就是不能觸碰的「神聖政策」,哪怕當局拋出多少原因、大道理,也難以打動他們,一味強調「充足供應」更可謂捉錯用神。

也許,三成半的反對比率在社會上仍是少數,但也是「關鍵少數」(significant minority),港府處理稍有不慎,政治後果可想而知。而且,當局一旦堅決撤銷限奶令,這批人只會反對得「比激進更激進」。

撤令反效果 恐比激進更激

梁振英政府上任初期,為爭取支持,便推出了如限奶令、港人港地等的「本土措施」。這類措施客觀上起着強化「港人身份」、「本土意識」等的效果,措施推出後,在觀念上,本土派的人更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港人利益應優先得到保障,如有剩下才用來應付「非港人」的需要。

因此,這類措施在本質上是易放難收,撤銷只會惹來更大的反響。就好像綜援一樣,綜援金額只要稍為減少,港府也定必受到抨擊;取消?更是想也不用想,限奶令也是如此。

而且,這批人會更大力地抨擊特首梁振英「不是香港人」、「出賣香港」等。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早前曾要求港府施政須顧及內地群眾感受,當局隨即考慮撤回推行短短一年的「本土措施」,在本土派看來,港府就是向內地「跪低」,深深刺痛他們的神經,他們對撤銷限奶令的反彈也就更大。

港人本土意識日益高漲,撤銷限奶令必然引爆中港矛盾。如何處理這些牽涉「本土」的議題(正如現在已有家長要求「港童港學位」),考驗着港府的政治智慧。

2013年9月25日星期三

專才移民海外 僅因順理成章

「移民」是個很奇異的詞語:它可以是做三等公民的悲慘生活,可以是在異鄉拼搏的生活,也可以是一個順理成章的身份。

電影《富貴逼人》反映90年代初香港移民潮寫照:董驃在一個宴會上,對着幾十個親戚朋友,說自己不打算移民,因為身為香港人,應投向祖國懷抱,為中國現代化努力,移民是不負責任的行為,與其到外國做三等公民,倒不如留港見證時代變更。董驃完成其偉論後,全場賓客面面相覷,低頭食翅。

20年光景已過,我們也見證了這大時代的轉變,近年人們又重提移民這回事。在我生活圈子的移民有兩類,第一種,移民到香港,如本欄的另一位作者耿春亞,他多年前從內地來港定居,捱過漂泊歲月的煎熬,香港早已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也回不了山東老家,所以會「努力做好一個香港人」。

遷美不問政事 只管工作開飯

第二種,是筆者這一類,拿着專業技術簽證在美國的科技行業工作,然後順道由公司贊助申請移民。對這類人來說,最艱難的是第一步放棄香港的家人朋友事業,毅然踏上往矽谷飛機的一剎那。說實的,其實這一步也不是太難,到底,有公司出錢出機票請自己到美國玩一轉,何樂而不為?頂多半年後水土不服,收拾行李再買張單程機票回港就成。至於移民與否卻是小事,反正申請移民時,人已身在美國:某天郵箱裏會出現美國政府寄來的綠卡,心想「好極,下次入境美國時不再需要排那條遊客專用的長龍了」,然後太陽照常升起,稅局繼續抽稅,生活依舊。

相對於董驃時代的移民潮,害怕到外國要做三等公民,洗大餅捱生活的情況,大概不會發生在我身上。說實的,我在加州生活兩年多,說到公民權利,實情是我連加州州長是誰也要不知,我們只覺得這邊的生活很簡單平靜,工作以外,便是開飯。再者,相對於耿春亞對香港的感情和投入,我卻絲毫沒有「努力做好一個美國人」的頓悟。

官方4000移民數字 有可能低估

早前報紙轉述官方數字,指2013年頭6個月有近4,000名香港居民移居海外,較去年同期升8%,朋友們都笑述,這個數字很可能低於實際,因為像我這類「先工作簽證、後順便申請移民」的,不需要向政府申報。

20年前的移民潮有《富貴逼人》,耿春亞有《甜蜜蜜》,卻沒有電影描述我的故事,因為毫無戲劇性。「移民」於我這類人來說,是個很奇異的詞語,奇異之處在於,明明它代表着一個人生的重大決定,卻只是生活裏順理成章的一個註腳。

2013年9月14日星期六

我們住過劏房 我們在港漂泊

最近再去香港電台做節目,討論有香港群眾在台灣刊登廣告文章,反對內地新移民及自由行旅客來港太多的事情。討論的內容,其實都是近年來反反覆覆的一些觀點和看法,不說想必大家也都知道。

香港令人嚮往 也令人想逃

主持人在節目中推薦了一本我參與寫的書,並在節目中唸了我寫的幾段話,與聽眾分享我們這些來港求學工作的年輕人對香港的看法。是的,這是個好主意,也許我們多一些分享,少一些爭拗,就會多一些理解,社會也多一份理想。你看那麼多菲傭每個周末佔領中環,都沒有引起社會的不安,不就是因為大家都努力生活在一起,相互信任,創造出的和諧嗎?

我決定以後少評論,多寫一些我和香港的故事,分享之後的要求不高,給予我們同菲傭一樣的信任就可以了,以下為序。

十餘年來,一批批內地青年學生到香港讀書,有些人讀完走了,有些人讀完留了下來,工作、生活、戀愛、結婚、生子,成為新香港人。我們同電影《甜蜜蜜》中黎明和張曼玉所處的時空雖然不同,但我們到香港後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卻沒有本質的區別。我們去麥當勞買漢堡不會說廣東話,我們住過唐樓劏房,我們的女朋友不在香港,我們為找工作而苦惱。親情、友情、愛情,在香港漂泊的歲月中時時面臨煎熬和抉擇。

獅子山下港人拼搏 難過三代?

香港令人嚮往,因為她的自由和繁華。香港令人抓狂,因為節奏快壓力大。香港令人想逃,因為重複單調的日子,但走了沒幾天又想回來,因為實在找不到比香港更方便的地方。獅子山下的香港人靠拼搏成就了今日的富足,但富不過三代是否會成為香港明日的寫照?

香港90後開始演繹屬於新一代人的精采,而80後的我們剛進入而立之年,就已開始緬懷。青春在香港燃燒得特別絢爛精采,但也特別的快。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展現在我們面前,香港人身份已成為融入血脈的烙印,不論你承認不承認,其實都已無法洗脫,無法回頭。如梁振英經常說的,香港是我家,山東老家?回不去了。

人生最美好的味道,不是蜜糖,而如甘草,放進嘴裏苦澀,回味時卻甘甜。我有很多的理想,其中之一,就是將《甜蜜蜜2》搬上大銀幕,用「那些年我們在香港」的故事來記念我們漂泊奮鬥的生命和最美好的記憶。

紀念完畢呢?當然是努力做好一個「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