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星期一

年輕人思移民 放膽闖3關

若你和你的朋友有一定能力,年末聚會時有沒有談移民?

在網上,天天都有關於移民的文章和報道。我們這些僅僅工作幾年的,當然沒法移民。然而,去外地工作又如何?我認為有3道關卡:文化、網絡、經驗。

不久前,政府宣布與英國訂立工作假期計劃,討論環繞那少少的每年1,000人名額,以及BNO早就可以申請工作假期。特區護照持有人可能覺得這種待遇有如次等,但起碼是多了個選擇。英國的計劃令人雀躍,大概是香港人認為與英國語言相通,加上工作選擇更佳,相對澳洲、愛爾蘭之類更有吸引力,有些人更認為是「祖國」,終於可以「回去工作」了。

認識中英以外文化 發掘觀點

先不論香港人普遍英語水平如何,若在當地沒關係網絡,只能碰碰運氣。數年前曾有人出書講她怎樣到倫敦不斷拿自己廣告作品去拍門,經幾次調職後,終於到了英國大廣告公司工作。但這故事有個前提,是必須先訓練好一門專長,工作幾年,有自己的履歷,才有機會進入自己想做的行業,否則就有甚麼雜務工作都要做了。如只想試一兩年不同的生活經歷,那不妨去英語地區的工作假期。

若你對香港十分絕望,不再想在這裏生活,那可能就要盡快解決幾道關卡了。

香港是中英雙語國際城市,但對其他國際大語言,理解日韓以外的鄰近文化,沒有甚麼優點。十多年來,香港被中國影響甚深,香港特色不斷消失,彷彿我們在自己地方再沒有立足之地。

擴闊生活圈 累積有用經驗

反過來看,若我們要保護自己的生存空間,不是更應該認識中英以外的文化圈,發掘其他地方的觀點?之前的「路姆西」一事其實很有趣,外地的報道可以讓我們清楚他人的思維,也知道國際間怎樣看香港。能讀懂他人的文化,令香港人有地位,我們才有機會。

其次,多認識外國人。與他人隨便閒談,時常出其不意結交到有趣的關係。例如一些小國在香港的領事館、商會及文化機構,一直想擴張在香港的網絡,但經費所限,不是經常有好效果。主動去尋找這些場合,宣傳我們的特點,或對他日出外有幫助。

最後是經驗——你工作的行業,所得的技術能否與外地接軌?要不是本身需要理解全球環境,香港獨特的環境,如人口密集,資訊、貨物及服務容易流通,對他人未必有意義;這樣你就可能要自行創造將香港經驗放在外國的例子。
年輕人未必有能力移民,但放膽外向,不會有錯。

2013年12月21日星期六

優才留港 「to be or not to be」?

在城大就讀研究型碩士的兩年,是忙碌而愉快的,這兩年的經歷和感受,讓我最終真正選擇了香港,人生的命運也是因此而改寫。

剛來香港沒多久,就遇到了SARS(沙士)。坦率的說,那個時候只覺得SARS是一種新型流感病毒,並不覺得恐怖,家人從內地寄來了很多板藍根沖劑,我也沒怎麼喝,大多送給了朋友。因為SARS製造的恐慌,大家都不怎麼開會,也不怎麼做事情,好像整個社會的節奏都慢了下來,給了我很多思考和嘗試的機會。我組織了一個跨校、有幾十名內地學生的比賽團隊,一有創業比賽或科技競賽就報名,着實贏了幾個大獎。因為自己的理想,也因為得到了寶貴的機會,畢業後我就走上創業之路,一晃來港已11個年頭。

專才消費交稅 反少享福利

10餘年來,像我一樣的內地學生數以萬計。現在政府正在就人口政策進行諮詢,不可否認的是,引進內地學生和專才,是一種多快好省的做法。內地學生來港深造,每年創造的教育產業價值和消費,保守估計超過30億港元,而且畢業後留港就業,就能創造價值,培養成本幾乎都是父母和內地政府買的單。內地專才優才,更是一來港就消費,就交稅,補充了香港人才結構性需求的同時,甚少享受社會福利。

據統計,內地學生畢業後當年留港的比例不超過50%,最終能夠呆滿7年成為香港永久居民不足20%。1999年第一批來港的百餘名賽馬會獎學金內地學生,如今還留在香港的大概一雙手就可以數完。

我無意評價香港好,還是北京或上海好,更無意評價美國好不好。任何一個人選擇一個地方,都有一定理由的,有感性因素,也一定有理性的考量。我無比喜愛香港這個地方,並不代表我接受香港的一切,也不代表我排斥其他任何城市。這樣一種複雜的比較和選擇,會在每一個新來港青年身上發生。有人會因為找不到喜歡的工作而離開,有人因為找不到愛情而回內地,有人因為希望子女接受更好的中文教育而去了上海,還有人因為不喜歡香港的物質主義喜歡北京的文藝氣質去做了北漂。

抓住港漂心 沒意義沒必要
想要抓住每一個港漂的心,其實是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的。香港特區政府制定人口政策,恐怕還是應該以香港的規劃發展需要為依歸,缺少勞動力就要引入外勞,需要發展創新創意產業,就應針對專業人才制定吸引政策,香港女性結婚率偏低,也可以適當考慮給內地優秀未婚男青年提供來港發展的機會,前提是必須找個香港太太,相信也是一件雙贏的好事。

下個月,我們和香港集思會一起搞一個《資深港漂座談會》,如果您有興趣第一批港漂中僅存的若干碩果交流,歡迎向集思會報名。

2013年12月18日星期三

與狼共桌示好 何不實事求是

路姆西被改名成路福西,熱潮仍未冷卻。是次原為全球的慈善活動,每售出一隻毛公仔,便捐出10元作助學籌款之用。誤打誤撞之下,路姆西現已成為新社運英雄,發洩對「狼英」的不滿。

大打溫情牌 反被改圖圍攻

上星期,社民連向特首梁振英怒丟路姆西後,狼公仔隨即聲名大噪。網民更為這顆「社運新星」開設Facebook專頁,舉辦創意攝影大賽,短短的一星期內,已有近5萬人次「讚好」。

無疑,網民將路姆西,看成反梁的象徵,看成新社運神獸,發洩對政府的憤怒;相反,建制派當然大唱反調,直斥網民的行為是反智的,是做政治騷,是「小學雞」所為,反而對社會的怒氣隻字不提。

面對群情洶湧的情況,梁振英反其道而行,以「與狼共桌」為題,一邊大讚港人創意無限,一邊大打溫情牌,試圖洗脫「小器」的形象。結果亦逃不過網民的圍攻,迅速瘋狂改圖,痛斥路姆西被「抽水」的命運。

路姆西迅速被「捧紅」,為新社運英雄,原因顯而易見。剛公布的民調顯示,梁振英的支持淨值再創新低,跌至負46個百分比。上任1年半內,最令市民難忘的,是低民望,是誠信危機,是施政失當。

委任政壇變色龍 與民為敵

遠的不談,上月發生的電視發牌風波,到今時今日,仍然欠社會一個合理的交代。官員被蛋擊中,立即嚴正厲詞,依法追究,錯失政治人物展露胸襟的機會。甚至委任有「政壇變色龍」之稱,泛民與建制派兩邊不討好的人,出任新聞統籌專員,被指公然與民為敵。

面對做事不講道理、錯判形勢、用人失當的政府,市民除了將憤怒轉移到可憐的路姆西,怒丟同屬「狼種」的毛公仔,亦別無他法。

更令人沮喪的是,原以為政改方案能帶來希望,日後可以一人一票選特首。諮詢時偏偏強調「有商有量,實現普選」,但字裏行間,左一句「必須按基本法進行」,右一句「提委會的組成是八九不離十」,篩選的味道愈來愈濃。

再加上,親北京人士不斷放風,表示提委會須具廣泛代表性,考慮均衡參與等原則,不能以一人一票選出,意味公民提名的願望是不可能實現。面對一個又一個的期望落差,市民的怒火怎不愈燒愈熱呢?

路姆西包含的是,對現屆政府的不滿,對政制的失望,但亦帶有改變現況的希望。這點政府當然明白,亦清楚知道市民的期望,但除了「與狼共桌」外,政府何不做點實事回應訴求呢?

2013年12月16日星期一

為未來「美好生活」 今過苦日子?

舊聞一則,月前某名牌小學舉行入學講座,吸引多達2,500名家長和學生出席。這現象似乎反映了很多家長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綫」。

相信他們抱的理論不外乎是:如果進不了好的小學,就進不了好的中學和大學,然後就沒有好的前途,到時生活質素就會大受影響。

港童忙學習 有備戰好過無

既要應付學業,又要忙於參加各種興趣班,不難想像很多港孩過着充滿壓力的生活。我認為,這有點本末倒置。為了將來開心愉快的生活,現在就過着充滿壓力的生活,真的難以確定這是否值得。

武斷點說,那些港孩的問題很可能是成年人所造成。畢竟不少成年人也用同樣的方式去面對問題。面對不確定的環境,很多人以進修來保護自己。雖然不太確定有沒有用,但總好過沒有做,從而減輕壓力。

最近重讀了社會學學者呂大樂的著作《四代香港人》,啟發了我思考出現這行為模式的成因,就是我們不知不覺地服膺了呂大樂口中的香港第二代人(1946至1965年間出生)的價值觀。

他認為,對第二代人來說,考試是一場遊戲,不是個人學問的測試。盡管遊戲內容與規則有百般不是,但最重要是成功通過測試,領取獎品。而他們最幸運的地方,是有領取獎品的機會。當然,其中的關鍵是,當時社會和經濟處於上升軌道,學歷尚未貶值,所以在教育渠道所作投資,保證有一定回報。

下一代玩遊戲 難領「獎品」

可是,我們,甚至是我們的下一代人,面對的處境跟第二代人很不同。所以,我們真的要反思目前這種做法是否仍有道理。畢竟這做法隱含了一假設,就是進修會帶來一定的回報。然而,時移勢易,今天職場競爭激烈,不少人都具有專業資格或學位,似乎不應期望進修會帶來太多實質的回報。

當上述的假設改變了,也許活出另一種生活和工作態度和模式才是更理性的選擇。我認為,對於未來,我們不應有任何想法,特別是壞的想法。否則,我們現在就很容易要為這想法受苦。

當然,要改變思考模式並不容易。我們從小被教育要為未來而規劃和做事。例如為了未來有更好的前途,我們要犧牲現在的休息或玩樂,將時間投入在學習。也許這正是現在我們常常為未來的生活而擔憂的原因——我們不習慣面對不確定性。

然而,我認為,由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太大,只有不予理會才行。而且要有新的思維,只有活在當下,見步行步,盡力享受生活和工作中的種種樂趣,才是出路。

2013年12月13日星期五

Google棄建數據中心 港輸甚麼?

正當IBM、SoftLayer等各大國際企業紛紛計劃來港興建數據中心,為何Google卻取道和香港差不多「貴」的新加坡,而捨香港而去?

大家又為何一面倒的指摘香港政府,而不怪責Google失信?無論如何,這次香港不但輸了機會,輸了面子,還輸了國際聲譽。

香港擁有全球最完善先進的電訊基建設施,可靠穩定的電力供應,沒有天災威脅,鄰近中國內地,又與國際緊密接軌。香港資訊自由,法制健全,資料私隱獲得穩妥保障。

香港亦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之一,自由貿易、自由市場、資金自由流動、簡單明確的稅制和低稅率,這一切都是興建數據中心的絕對優勢。

香港寸金尺土 土地配合蝕章

政府過往積極協助數據中心業尋覓土地,奈何始終先天不足,寸金尺土,惟有大力鼓勵改裝現有工廈。但數據中心對於建築的要求極高,除了樓底高、承受力強、供電穩定外,設計上需極具彈性,須從頭開始規劃以符合高端數據中心的規格,如網絡鋪設、通風系統等,最重要是長遠擴充性及持續性。

因此,興建數據中心在自置土地上必然是首選,改裝工廈不但成本高,結構上亦不能完全配合數據中心的規格,硬將高端數據中心搬入工廈,只是政府一廂情願。

再說,在香港縱然獲得土地,自行興建數據中心,但將來的發展空間始終有限。正如Google在香港獲得2.7公頃的土地,以香港標準,不少了,但在台灣一開始便是15公頃了,將來還有大量土地作發展及擴充。政府應着眼如何供應更多土地配合,不應硬推現有舊樓。

此外,能源是營運數據中心的主要成本之一,電費一般佔數據中心總營運成本約三至四成左右。現今全球互聯網巨擘如蘋果及Facebook等都提倡可再生能源,承諾興建「環保數據中心」,Google亦不例外,風力、水力及太陽能均是新建數據中心的主要供電來源,但香港環保政策落後,供電來源亦十分傳統,依賴燒煤比例超過一半,再生能源政策未有出路。

更重要的是,Google在2010年,將所有設在內地的伺服器搬到香港,只因相信香港的「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對抗中國政府的內容審查。可惜Google聲稱在香港的伺服器偶爾仍受內地干預,影響無審查內容的傳送。加上近年大事件如網絡廿三條、國教、港台、電視發牌等,令人質疑內地政府對香港開始逐漸「接管」,憂慮香港的司法獨立及自治權,內地審查內容的機器將來在香港以不同形式出現。興建數據中心是企業的長遠投資及重要資產,香港不獲選,很難相信完全與政治因素無關。

爭取建科技局 勿被政治拖累

話說回來,香港政府對資訊科技的重視亦一直為人詬病,如特首一上台便應該接受議員的邀請到矽谷走一趟,與矽谷建立緊密聯繫。至於爭取多年的科技局,更不應因其他政治因素拖累,早應「分拆上市」,今天結果即使完全一樣,大家也或會為香港政府不值,而不是一面倒的指摘。

蘭桂坊之父盛智文曾說:「香港不可以再依賴金融及地產,資訊科技才可拯救香港經濟!」其實我們不是輸在起跑綫上,更大可能是輸在「龜兔賽跑」的心態。

Google高調的來,高調的走了,香港輸了,香港人真的受傷了!

2013年12月11日星期三

追求夢想 選大學非名牌就好

於2002年,我們一批9名清華學生交換來香港讀研究生,女生1人,男生8人,其中8人入讀香港科技大學,只有我入讀香港城市大學。多年過去,還是經常有朋友問我當年為甚麼選擇城大?好像我應該有更好的選擇。

但我很明白,追求心中的夢想,香港城市大學卻是我最好的選擇。

實業救國 來港升學創業

作為80後,在內地接受的近代史教育,就是舊中國的百年屈辱和新中國的百廢待興。很小的時候就有一個信念:實業救國,只有發展科技實業,實現高效優質的生產力,人人都過上好的生活,中國人才能活得更有尊嚴。

進入清華學習理工科,做對社會和市場有價值的產品,這是我心中的創業夢。香港作為華人社會的典範,深深地吸引了我,不在北京,不去美國,來香港創業。

香港的所有大學之中,地理位置最好的就是香港城市大學,位於交通樞紐,城大、又一城和周邊住宅群,構成了一個完美的高尚生活圈。最初來港,每日往返於深水埗劏房和九龍塘,每天都是勵志之旅。讀書時組織團隊參加各種創業比賽,需要港大和科大的隊友們一起開會,因交通便利都是定在城大。此外,我還鍾意在又一城裏遊蕩,觀察香港本地商業社會的行為方式和方法。這些都為我後來留港創業建立了必要的認知積累。

找保護傘 缺企業家精神

香港社會重文商輕理工,最好的學生都去讀商科,理工科專業在香港沒有甚麼市場。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一查城大工程學院的排名,城大有多少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以及城大學術論文的數量和質量。讀研究型碩士或者博士,選擇導師遠遠重要過選擇學校,雖然我志不在學術,但既然讀了,就要擇良木而棲,選擇城大也就變得理所當然。

還有一個也許不是理由的理由,我暈車暈船。所以,中環到港大的巴士,中文大學的校巴,以及從彩虹到科大的小巴,我統統都不能坐。上山不行,下海也沒有興趣,無敵海景對我沒有甚麼吸引力,反而像九龍塘那樣歐美城鎮般幽靜的地方,讓我覺得很舒服。更加機緣巧合的是,後來我入選香港科技園科技創業孵化項目,給我的辦公室就在達之路上的創新中心,以至於我在九龍塘待了差不多有7年時間,非常愉快。

前途命運 莫怪父母政府

很多人選擇大學的心態,就好像尋找一把保護傘,好像一所名牌大學頂在頭上,就可以解決一輩子的問題。又或者就業時選擇一所知名企業,除了薪水高以外,更重要的是感覺上更踏實,心裏更安定。愈是成熟的華人社會,這種心態就愈重,企業家精神就愈加缺乏。

我熱愛我所讀過的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專業,他們給我的不是一個飯碗,而是一個學習思考和成長的過程。至於前途和命運,恐怕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裏為好,畢竟,命苦不能怪父母,恐怕也是不能怪政府的。

2013年12月6日星期五

評核資訊科技專業 不如考爬樹

早前一段新聞,關於香港政府研究統一資訊科技專業評核,為資訊科技從業員提供專業認可,期望提升形象及待遇。這段新聞在我的面書上引起嚴重恐慌,很多朋友擔心不能通過評核、以致無法獲得專業資格。

我的這些朋友,通常有大學學位,但憎恨讀書考試,未曾亦不打算考取任何專業資格,所以當發現政府希望推行統一考核時,心底立時一寒。吊詭的,是他們都在蘋果、微軟、谷歌等科技公司工作。

業界不喜常規 考核本無稽

網上有幅諷刺教育系統漫畫:幾種動物包括猴子、大象、企鵝、金魚、海獅同列在考官面前,考官說要來個公平測試,所以大家一齊比試爬樹。因為科技從業員遠遠不如醫生、律師、工程師般受大眾認同,所以要設立一個專業考核,跟上述漫畫同樣無稽,實在是本末倒置。

在科技行業工作的人,很多正正是因為討厭考試,不喜歡常規,希望不斷嘗試新事物,喜歡打破規範,才會樂意在變幻原是永恒的科技行業工作。政府喜歡說「成熟一項推一項」,在科技世界等成熟等於永遠慢競爭對手三拍。

例如,當年蘋果推出iPhone時,連App Store的計劃也沒有;谷歌瀏覽器Chrome初幾版的功能也極之有限,大家都很習慣科技產品會不斷被改良。亦因為如此,為了短時間內完成項目,電腦系統裏可能滿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short-term fix。科技行業員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正是他們有習慣在不成熟和充滿變數的世界裏工作,有能力在滿是瑕疵的電腦系統裏完成任務。

科技問題無終極答案 考甚麼?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軟件工程師只能在一個完全成熟並且well-documented的環境工作,他一定好打有限。如果喜歡考試,喜歡在一個相對平穩的環境工作,習慣問題有終極正確答案的人,未必會喜歡科技行業千變萬化的工作。

關於專業評核,它的缺點是在於評核的本身,甚麼模式的考試才能反映不喜歡考試的科技從業員的能力?再者,從業員能力之高下,在於他們在充滿瑕疵世界完成任務的能力,很難想像以統一客觀為基礎的專業評核能有效反映這些能力。

再把眼光於遠一點,在美國矽谷,做醫生、律師、會計師全部要考牌,惟軟件工程師不需專業認證,然而前後兩者待遇和專業形象相若,足可見專業認證在科技行業實為多餘之舉。朋友們心底一寒,當然不是怕考試肥佬而失飯碗,而是驚訝政府竟然會提出這個本末倒置的建議,顯示政府實不理解科技行業的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