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星期一

年輕人思移民 放膽闖3關

若你和你的朋友有一定能力,年末聚會時有沒有談移民?

在網上,天天都有關於移民的文章和報道。我們這些僅僅工作幾年的,當然沒法移民。然而,去外地工作又如何?我認為有3道關卡:文化、網絡、經驗。

不久前,政府宣布與英國訂立工作假期計劃,討論環繞那少少的每年1,000人名額,以及BNO早就可以申請工作假期。特區護照持有人可能覺得這種待遇有如次等,但起碼是多了個選擇。英國的計劃令人雀躍,大概是香港人認為與英國語言相通,加上工作選擇更佳,相對澳洲、愛爾蘭之類更有吸引力,有些人更認為是「祖國」,終於可以「回去工作」了。

認識中英以外文化 發掘觀點

先不論香港人普遍英語水平如何,若在當地沒關係網絡,只能碰碰運氣。數年前曾有人出書講她怎樣到倫敦不斷拿自己廣告作品去拍門,經幾次調職後,終於到了英國大廣告公司工作。但這故事有個前提,是必須先訓練好一門專長,工作幾年,有自己的履歷,才有機會進入自己想做的行業,否則就有甚麼雜務工作都要做了。如只想試一兩年不同的生活經歷,那不妨去英語地區的工作假期。

若你對香港十分絕望,不再想在這裏生活,那可能就要盡快解決幾道關卡了。

香港是中英雙語國際城市,但對其他國際大語言,理解日韓以外的鄰近文化,沒有甚麼優點。十多年來,香港被中國影響甚深,香港特色不斷消失,彷彿我們在自己地方再沒有立足之地。

擴闊生活圈 累積有用經驗

反過來看,若我們要保護自己的生存空間,不是更應該認識中英以外的文化圈,發掘其他地方的觀點?之前的「路姆西」一事其實很有趣,外地的報道可以讓我們清楚他人的思維,也知道國際間怎樣看香港。能讀懂他人的文化,令香港人有地位,我們才有機會。

其次,多認識外國人。與他人隨便閒談,時常出其不意結交到有趣的關係。例如一些小國在香港的領事館、商會及文化機構,一直想擴張在香港的網絡,但經費所限,不是經常有好效果。主動去尋找這些場合,宣傳我們的特點,或對他日出外有幫助。

最後是經驗——你工作的行業,所得的技術能否與外地接軌?要不是本身需要理解全球環境,香港獨特的環境,如人口密集,資訊、貨物及服務容易流通,對他人未必有意義;這樣你就可能要自行創造將香港經驗放在外國的例子。
年輕人未必有能力移民,但放膽外向,不會有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