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9日星期一

便捷香港 何苦勞人役己

人說「隔籬飯香」,生活在香港,一些人想遠走他鄉,覺得在外國過得更悠閒舒暢;外國人來到香港,卻給此地五光十色迷倒,一去不返。每種都市都有其背後的運作機制,你喜不喜歡,視乎你是哪種人。


問起為甚麼會喜歡住在香港,很多人都答「方便」。交通距離近、購物方便、辦事方便,一切效率都高。香港唯一的好處,就是幾時都總有人服務,所謂24小時不眠不休。這很好,好到讓人拍手叫絕,沉醉當中,卻容易忘了服務背後是如何支撑住的。


為填補空虛 又製造空虛
當然首先你要是有資格讓人服務的才成。這種資格來自消費力,有錢便是爺。生活基本需要,服務大門隨時為你打開,甚至有多個選擇給你。深入民心的「梗有一間係左近」,道出的不只是便利店,而是一眾連鎖式的店舖不斷滿足我們的生活需要,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得到。基本需要夠了,進而人需要娛樂,香港也是太方便,即使選擇未必多。老外喜歡香港的地方,也不得不提夜生活一環吧!對比起外國,住那兒的總會抱怨地方太大、無啖好食,西餐悶藝、購物又不方便,更不要提夜生活。


以前聽在外國居住的人的心聲,總覺得香港真好,單是方便,已經勝過你多多聲。現在想來,那簡直是荒謬。整個香港運作的方法,就是一隻字,做。為了自己而做,為了別人而做,總之整個香港就不能停,效率行先,做到你我都方便為止,不知辛苦了多少人。有了低層的勞動,又需要不斷找其他事情去填補我們生活的空虛,賺了錢那當然要用,於是又會花在娛樂。有時也會問,其實香港人的娛樂算不算娛樂?吃喝玩樂,飲飽食醉,轉個角度看也跟奴役沒有多少分別,都是為了這個,所以那個,其實有沒有意義?那就好像高潮過後,又是一陣空虛,而我們的生活,就建基在填補空虛,又製造空虛,維持都市的運作。


真誠親友 比一切更值錢
近來講「八十後」、「反抗中環價值」,無非都是想似番個人。人不是機器,不應像部件一樣運作。有人說一些人窮得只淨下錢,新一代想的,就好像換成是如何在沒錢的情況下,生活過得有意義。至少有個實在的寄託,比如真誠的朋友、家庭,那比一切都更值錢。香港的確好,那是建基在其他人的勞苦上;香港可以更好。

2010年3月23日星期二

港漂一族 人生無處不青山

今年的兩會上,80後北漂「蟻族」成為熱門話題之一,數十萬青年大學畢業生為了多掙點錢,為了謀求更好的發展,為了追尋心中的夢想,選擇在北京的遠郊安營扎寨,住在農民房,擠2個小時公交車上班,嚴格控制吃穿用的支出,就是希望努力存錢,將來能在北京立足。

這個月初,有周刊找了幾個在港工作和讀書的內地青年做採訪,發表了《80後港漂》的專題報道。報道中的內地青年人對香港都有着各種各樣的看法和理解,也有着自己內心中不同的目標和理想。香港昂貴的房價,使多數在港內地青年和香港很多本地家庭一樣,以蝸居的方式生存在香港這個曾經夢想中的城市。這樣的「港漂」,也已有數萬人。

漂泊磨練人生 奠偉人基礎
北漂,港漂,海漂等等,人們在說這些字眼的時候,往往帶着一種可憐,甚至憐憫的姿態,但其實,「漂」是青年人特別需要的一種狀態和精神。
曾經看過毛主席在十幾歲離開家鄉韶山的時候寫的一首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首詩意氣風發,豪氣十足,大有男子漢四海為家,漂泊天下的情懷。和毛主席同時代的周恩來、鄧小平等一批年輕人,也是在十幾歲的時候登上遠赴重洋的海輪,為了中華之崛起,為了民族之振興,他們漂在國外,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在艱苦的環境和歲月中,漂泊的是他們的肉體,磨礪的卻是他們的精神與靈魂。他們年輕時的這段漂泊和磨練,也是他們能夠經歷時代的起起落落,個人的浮浮沉沉,成為一代偉人最重要的人生基礎吧。

再看看其他國家,日本人的祖先從中國大陸漂洋過海去了一個海島,兩千年來,「漂」所帶來的潛意識使日本大和民族始終保持一種憂患感,也培養了一代代自律、勤勉的日本人。390年前,一批英國人乘坐五月花號漁船從英國出發,歷經65天與風暴、飢餓、疾病、絕望的搏鬥到達北美新大陸。這102人,包括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破產者、流浪者等因各種原因在舊世界的遊戲規則中找不到自己定位或無法實現自己夢想的人。正是因為這一代代傳遞的漂泊,以及由漂泊而建立的奮鬥精神,使美國幾百年來發展崛起,成為世界強國。

上一代港人 一無所有創機遇
半個世紀前的香港人,其實也是漂的一代,而香港的成功,也是漂一代香港人通過艱苦奮鬥,辛勤努力換來的。某種角度說,漂是香港核心精神的一部分。我們這些內地青年選擇來到香港學習和工作,就是要選擇學習老一代香港人如何漂在香港這塊土地上,學習香港核心精神和文化,從一無所有開始,創造屬於我們的新的機遇和舞台,這是一個痛並快樂着的過程,但等待我們的必定是收穫。

港漂們,加油!

2010年3月16日星期二

「愛回家」?先改失敗教育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愛看港台製作的電視節目,我自己就十分喜歡。最近一集《愛回家》主要探討新來港大陸婦女及少數族裔人士來港後的掙扎和生活。新移民來港後視香港為家,放棄一己之專長學歷,寄望下一代憑藉自己的努力、香港所給予的機會而出人頭地,有個更美好的將來。


內地人湧來港 港人北上尋金


節目完結後,不禁想為何內地同胞仍覺得香港比內地有更多機會?諷刺的是,政府官員或港人普遍認為北上才能殺出一條新血路的同時,刻下仍有不少內地小資小富找移民顧問協助來港生活。
我開始懷疑,香港人早已不視香港為家,叫我們失望的是失敗的教育制度,近年大學生一畢業就成了失業大軍的情況,不是令人不惋惜的。也有兩夫婦都是專業人士卻因樓價太高昂連家也組織不成,此等慘況,令我對「香港遍地黃金」(意指機遇、機會)這句說話生疑。近期的高鐵事件,又反映香港欠缺讓巿民多了解,並提出意見的渠道。


細心想一想,還愛不愛回這個問題多多,花樣百出的家?
想起大學同學的一句話——移民是終極目標,才醒覺此人的先見之明。在1997後,要走的、有能力遠走的,早已離開這塊福地。我常認為,留下來的,大概都是沒有選擇的人。
現在香港有太多能操流利廣東話的人,都是手持加拿大、澳洲、英國及美國護照的「新香港人」,他們在外國出生、成長,回來發展,先以香港這最接近中國的地方做踏腳石,再盤旋打入中國。他們比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更具優勢,不論語言能力,抑或國際視野,回港後一般獲大公司垂青,得到薪優的見習生職位,從而結集他在外國與香港工作的經驗,形成一份幾近完美的簡歷。
相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操蹩腳英語、國語,欠缺海外生活的體驗,仍能只靠獅子山下那股堅毅不屈的精神生存嗎?實在太難。


高等教育不重質 難挽留人才


那麼香港本地生還有甚麼出路?條件較好的,或許能另覓良地發展,至於比較遜色的青年人要自救,總不能只報讀沒甚麼實質幫助的副學士課程。政府若要把人才都留在本土,就不應只把資源投放在重量不重質的高等教育上。香港的高等教育忽略了一批專長不在學術上的年輕人,我們沒有一所學校針對職業技術培訓。我們的職業培訓並沒有廣泛被一眾僱主或大機構所接納,當一般人的眼光仍標籤着讀職業培訓的青年人,是考試制度下的失敗者,而不視他們的技能為一門專業,他們在這狹小的地方下,只能永遠當最低層的失敗者。

2010年3月8日星期一

人才北上自保 香港響警鐘

反高鐵事件觸發社會輿論和政府關注「80後」年輕人問題。不過,我認為反高鐵只是其中一個「80後」關心的議題而已,因為「80後」正面對一個更切身的問題。老實說,我身邊的朋友最近仍為前途而憂慮。大家不是怕「上唔到位」,而是擔心現時幹的工種在幾年後會在香港消失。這個情況已在貿易行業的後勤職位出現了,相信很多行業和後勤工種最終都會這樣。

工種北移 投機炒樓更勝勤奮

最近香港就業市場好轉,失業率回落到去年初以來的低位。可是,大家都知道,基於香港人和內地人的工資差距、工作能力的拉近,工種北移、產業轉移、亞太區總部遷移等趨勢應該不會改變。因此,受影響行業的失業問題是結構性,而非周期性。

工種北移不止影響「80後」,而是每一個世代。面對這情況,大家都很無奈,也有一點迷失。大家開始發現,如果工種最後還是會消失,努力工作也是徒然,也許能讓自己遲些才被淘汰。但到最後還是要轉行,又要由零開始。有時甚至會想,大家應否放棄辛勤工作,多花時間鑽研炒賣?

也許,我們的政府已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去年提出要推動六項具競爭優勢產業的發展。成功的話,大家將來可以有新出路。可是,過去政府也曾說過要推動香港成為數碼港、中藥港、硅港、鮮花港、國際設計及時裝中心等。但到現在,還未見到上述相關產業能發展到一定的規模。

新產業難創新職 憂薪金縮水

如果「六項優勢產業」如上述例子般「雷聲大,雨點小」,未能提供大量相對高薪酬的職位來吸納因工種北移而要轉行的人,很多人的薪金將可能要縮水而成為低收入的一族,為香港社會埋下不穩定的種子。特別是,當中有不少人是大學畢業生,他們有作生活水平下降的心理準備嗎?

面對樓價向上、工資不升反降的情況,相信他們到時一定會有很大怨氣。如果再有重大社會事件發生,所激發的群眾抗爭活動很可能會比反高鐵那一次更有震撼力。

話說回頭,與其靠政府,不如靠自己吧。身邊很多朋友很努力作自我增值,考取專業資格、修讀碩士課程、學習外語等。更有趣的是,不少有實力的人已選擇離港北上發展。畢竟,很多行業在香港已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對個人來說,這是一個很合理的選擇。但對香港來說,人才外流卻未必是一件好事。

2010年3月1日星期一

畢業留洋工作 尋高薪為「攞彩」

我今年二十有六,這生至此大部分時間在學校裏,一直以來,收入扣除生活開支後所餘無幾。一直不以為然,覺得入息足夠交租開飯買書買咖啡便好。反正身份是學生,身上沒餘錢是理所當然,沒有人會奢求一個學生養車供樓。快將離開學院投身職場,要背上一些所謂成年人的責任,一個大問題立即浮現:我應該期望有多少薪金?

首先,大概應該跟同學們比較。跟我同年會考的中學大學同學,已經工作了4、5年,大多轉過工也升過職,有人成功置業,有人以良驅代步,有人儲蓄戶口正邁向7位數。而我,手空空無一物,一切才剛剛起步。那麼,薪金好應該比他們高。

自信十足 薪酬逾10萬等閒

或者,應該跟同輩高材生比較。四年前,互聯網巨頭谷歌於香港高調聘請科技專才,報紙頭版報道年薪加花紅達70多萬港幣。那位港大畢業的高材生謝先生,我跟他相識十餘載,份屬同輩。雖然我的電腦能力未如他的好,但綜合來說,自覺起碼應跟他看齊。

再者,可以跟履歷相近的比較。美國電腦科學系博士畢業生的平均起薪點約9萬美金,我一向自視甚高,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價值超過泛泛平均之眾。加上參考自己學校近年同學的薪酬,超過10萬亦屬等閒。

不過事實上,我對上述金額的沒有實質的概念。在美國,我身邊同學朋友的生活都很簡樸,每月屋租水電飯錢大概花上千多美金,畢業後亦大概繼續如此。如果我不打算回港買樓,我根本花不了這麼多錢,人工多寡似乎沒有大關係。

外國生活簡樸 人工多寡關係微

當然,錢愈多愈好。然而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根據各畢業同學對自己工作的評價,最討厭自己工作的薪金最高,對工作充滿熱誠的薪金卻是平平。那似乎體驗了薪金在英文的意義——compensation。那是賠償,賠償我們為公司所犧牲可一不可再的青春和時間。今日我沒有甚麼負擔,好應該選自己喜歡的工作。哪為甚麼我仍為薪金煩惱?

Steve Jobs曾因蘋果認股權而惹官非,記者問他為何他這麼富有,還在意那些認股權。他說那是為了同事間的認同。那些年終花紅和認股權,過了某個額度,就如打遊戲機的分數,只為博取其他人的尊敬,沒有實質意義。

大概,我這樣在意薪金之高低,也是源於此:是因為多年前被謝先生笑我寫程式水皮,被同學笑我高考成績不錯卻一頭栽進電腦系裏,被朋友笑我畢業後放棄筍工越洋跑去念研究院,今日有機會吐氣揚眉,掃走幾年來的烏氣,自不然想攞晒彩威到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