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日星期一

畢業留洋工作 尋高薪為「攞彩」

我今年二十有六,這生至此大部分時間在學校裏,一直以來,收入扣除生活開支後所餘無幾。一直不以為然,覺得入息足夠交租開飯買書買咖啡便好。反正身份是學生,身上沒餘錢是理所當然,沒有人會奢求一個學生養車供樓。快將離開學院投身職場,要背上一些所謂成年人的責任,一個大問題立即浮現:我應該期望有多少薪金?

首先,大概應該跟同學們比較。跟我同年會考的中學大學同學,已經工作了4、5年,大多轉過工也升過職,有人成功置業,有人以良驅代步,有人儲蓄戶口正邁向7位數。而我,手空空無一物,一切才剛剛起步。那麼,薪金好應該比他們高。

自信十足 薪酬逾10萬等閒

或者,應該跟同輩高材生比較。四年前,互聯網巨頭谷歌於香港高調聘請科技專才,報紙頭版報道年薪加花紅達70多萬港幣。那位港大畢業的高材生謝先生,我跟他相識十餘載,份屬同輩。雖然我的電腦能力未如他的好,但綜合來說,自覺起碼應跟他看齊。

再者,可以跟履歷相近的比較。美國電腦科學系博士畢業生的平均起薪點約9萬美金,我一向自視甚高,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價值超過泛泛平均之眾。加上參考自己學校近年同學的薪酬,超過10萬亦屬等閒。

不過事實上,我對上述金額的沒有實質的概念。在美國,我身邊同學朋友的生活都很簡樸,每月屋租水電飯錢大概花上千多美金,畢業後亦大概繼續如此。如果我不打算回港買樓,我根本花不了這麼多錢,人工多寡似乎沒有大關係。

外國生活簡樸 人工多寡關係微

當然,錢愈多愈好。然而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根據各畢業同學對自己工作的評價,最討厭自己工作的薪金最高,對工作充滿熱誠的薪金卻是平平。那似乎體驗了薪金在英文的意義——compensation。那是賠償,賠償我們為公司所犧牲可一不可再的青春和時間。今日我沒有甚麼負擔,好應該選自己喜歡的工作。哪為甚麼我仍為薪金煩惱?

Steve Jobs曾因蘋果認股權而惹官非,記者問他為何他這麼富有,還在意那些認股權。他說那是為了同事間的認同。那些年終花紅和認股權,過了某個額度,就如打遊戲機的分數,只為博取其他人的尊敬,沒有實質意義。

大概,我這樣在意薪金之高低,也是源於此:是因為多年前被謝先生笑我寫程式水皮,被同學笑我高考成績不錯卻一頭栽進電腦系裏,被朋友笑我畢業後放棄筍工越洋跑去念研究院,今日有機會吐氣揚眉,掃走幾年來的烏氣,自不然想攞晒彩威到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