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是個旅居美國的港產軟件工程師,在香港時從來覺得科技行業不受重視,移居美國後卻如魚得水。
我常思考,香港的科技行業,怎樣才可以像本地金融業,又或者是矽谷的互聯網行業一樣,源源不絕地吸引人才。
美MBA學生 棄華爾街闖矽谷
太平洋兩岸資訊科技行業從業員的社會地位差天共地:香港的大學工程學院說收不到好學生,有潛質的尖子都給商學院搶走了;美國史丹福大學的電腦科學系今年卻有270幾位學生報讀主修,人數之高,再次打破去年的歷史紀錄。
網上潮文《高登定律表》說「IT無前途」;美國著名商學院MBA的畢業生則捨棄華爾街跑到矽谷的科技公司打工。香港有金融霸權內地資金湧入以致百物騰飛,80後買唔到樓;三藩市最近卻出現一片反科技公司的浪潮,幾間科技公司的員工巴士被人圍堵蓄意破壞,因為大量年輕又高薪的科技行業員湧入三藩市導致租金飛升,很多低收入家庭被迫遷。
有一個恒常的說法,在香港「Hi-tech揩嘢」,做科技行業沒好下場。網上討論區IT版滿是鬱鬱不得志的控訴,工作不受專重,無晉升階梯、薪金長期跑輸通脹等等。本地創業成功的例子又是寥寥可數,耳熟能詳的大概是EditGrid、aNobii和9GAG幾間公司,但是他們創業時所花的風險和機會成本卻是很多人難以忍受的。
求好生活 港投金融美入IT
相對地,從我面書上朋友們的生活來看,畢業幾年後,從事金融業的朋友的生活似乎不錯,也很中產。看見這些實際例子時,很難不會被金融業的優雅生活打動,為自己計劃未來時,很自然地會趨向安穩的一端。
這個說法很現實,很沒有理想,但我確信這是普世的人性。傳說中矽谷軟件工程師的10萬美元平均年薪,遠比美國普通家庭的5萬美元高,還有常常在網上看見遊樂場一樣的辦公室、免費膳食等等員工福利,都是極之吸引芸芸眾生。
如果一個人想求穩定想求不錯的生活,在美國,起碼在短期而言,投身科技行業是個不錯的選擇。所以,史丹福大學電腦科學系的學生人數才會再創新高,大抵學生們都憧憬畢業後的美好生活。這個選擇,內裏的原因很可能是來自求安穩的人性,其實跟香港人偏愛金融業並無二致。
香港主打金融服務業,安穩生活的例子都偏在金融業;矽谷顧名思義偏重科技行業,在這裏軟件工程師的生活都很好。香港的金融業和矽谷的科技行業,都是世界龍頭,待遇好,社會地位高,自然吸引人才。
所以,面對「怎樣提升資訊科技從業員的待遇?」此等問題,我頗為悲觀,除了用腳投票遠走美國外,我沒有更好答案。
2014年1月7日星期二
2013年8月24日星期六
IT中人 愈放肆成就愈大
「求種」是網絡用語,是點對點共享軟件的致命弱點。
例如:我拍攝了一輯生態紀錄片希望公諸同好,可使用共享軟件在網上發布,我是分享者,稱之為「種」(seed)。其他人下載了檔案後,可依樣分享給其他人。這個系統的弱點是,種可以隨時下綫,在最差的情況,所有分享者下綫以後,往後的人就無法獲取檔案,於是只好在各大討論區上跪求好心人「放種」。
網絡「塗鴉」 大學生被罰
有見及此,我在研究院的同學想出一條絕世好蹺:他見網絡上有大量長期被荒廢的網站,發種者可以把種上載至這些荒廢網站,其他人只須從這些荒廢網站下載檔案,就可以解決求種的問題,他稱之為「塗鴉顛覆網絡」。他把這想法寫成論文投稿到學術會議,可惜被否決,因為評審指這並不是實際可行的點對點系統。同學一怒之下,自行開發了相關技術,然後在5,000幾個網站實驗塗鴉,要向世人證明自己的想法。
不消一日,他的實驗就引起軒然大波,網站slashdot頭版報道這新聞,同時消息就從網絡傳回大學高層,有些網絡管理員不滿他的惡意塗鴉,要打要殺,並稱這是違法行為(因為網上塗鴉跟破壞私人財物無異),要脅集體訴訟。
學校為平息民憤,要他在網上公開道歉,把他列入觀察名單,同時要他向新生講授「網絡道德」一課。這位同學照做如儀,在為時半小時的道德課上,他向新生巨細無遺地介紹學校附近的夜店和所見所聞。
向各位讀者問一個問題:究竟這位曾經犯事激起民憤的研究生下場如何?他這樣反社會的顛覆行為,會不會被列入傳說裏大機構永不錄用的黑名單?如果他在學術界求職,又會否有人指摘他行為不檢誤人子弟?
靠搗蛋成名 獲聘頂級大學
實情是,這位同學剛剛博士畢業,已獲世界頂級大學Carnegie Mellon聘為教授。這是無數研究生(包括筆者在內)夢寐以求的聘書,不少科研人員窮一生也未必有這樣的成就。他跟我同年進入研究院,在對上對下幾屆的畢業生中,就只有他獲聘於頂尖大學,顯然,他敢作敢為和顛覆性的性格,在科技界很受歡迎,所幹的這單大案反成為他推銷自己的上佳故事。
曾幾何時我也幹過不少搗蛋行為,後來在長輩循循善誘下,因為怕影響日後前途,我收歛不少。相對這位同學的戰績和成就,實在是蚊髀與牛髀,便加後悔自己膽怯不敢為非作歹,要不然成就一定不止於此。我的總論是:在科技界,人愈放肆,成就愈大。
(讀者可在網站http://blip.tv/dc401/andy-pavlo-graffiti-networks-2815233收看介紹塗鴉網絡的視頻)
例如:我拍攝了一輯生態紀錄片希望公諸同好,可使用共享軟件在網上發布,我是分享者,稱之為「種」(seed)。其他人下載了檔案後,可依樣分享給其他人。這個系統的弱點是,種可以隨時下綫,在最差的情況,所有分享者下綫以後,往後的人就無法獲取檔案,於是只好在各大討論區上跪求好心人「放種」。
網絡「塗鴉」 大學生被罰
有見及此,我在研究院的同學想出一條絕世好蹺:他見網絡上有大量長期被荒廢的網站,發種者可以把種上載至這些荒廢網站,其他人只須從這些荒廢網站下載檔案,就可以解決求種的問題,他稱之為「塗鴉顛覆網絡」。他把這想法寫成論文投稿到學術會議,可惜被否決,因為評審指這並不是實際可行的點對點系統。同學一怒之下,自行開發了相關技術,然後在5,000幾個網站實驗塗鴉,要向世人證明自己的想法。
不消一日,他的實驗就引起軒然大波,網站slashdot頭版報道這新聞,同時消息就從網絡傳回大學高層,有些網絡管理員不滿他的惡意塗鴉,要打要殺,並稱這是違法行為(因為網上塗鴉跟破壞私人財物無異),要脅集體訴訟。
學校為平息民憤,要他在網上公開道歉,把他列入觀察名單,同時要他向新生講授「網絡道德」一課。這位同學照做如儀,在為時半小時的道德課上,他向新生巨細無遺地介紹學校附近的夜店和所見所聞。
向各位讀者問一個問題:究竟這位曾經犯事激起民憤的研究生下場如何?他這樣反社會的顛覆行為,會不會被列入傳說裏大機構永不錄用的黑名單?如果他在學術界求職,又會否有人指摘他行為不檢誤人子弟?
靠搗蛋成名 獲聘頂級大學
實情是,這位同學剛剛博士畢業,已獲世界頂級大學Carnegie Mellon聘為教授。這是無數研究生(包括筆者在內)夢寐以求的聘書,不少科研人員窮一生也未必有這樣的成就。他跟我同年進入研究院,在對上對下幾屆的畢業生中,就只有他獲聘於頂尖大學,顯然,他敢作敢為和顛覆性的性格,在科技界很受歡迎,所幹的這單大案反成為他推銷自己的上佳故事。
曾幾何時我也幹過不少搗蛋行為,後來在長輩循循善誘下,因為怕影響日後前途,我收歛不少。相對這位同學的戰績和成就,實在是蚊髀與牛髀,便加後悔自己膽怯不敢為非作歹,要不然成就一定不止於此。我的總論是:在科技界,人愈放肆,成就愈大。
(讀者可在網站http://blip.tv/dc401/andy-pavlo-graffiti-networks-2815233收看介紹塗鴉網絡的視頻)
2013年6月10日星期一
升職最直接途徑 不去想升遷
我是個很典型的high-achiever,從來為了達到目標而奮鬥。這做法恒之有效,又越過高山又越過谷,我近年的成就是躋進一間很受歡迎的科技公司。可是,從工作經驗中,卻令我對high-achiever這種性格,出現很吊詭的領會。
在職場,成就莫過於有高薪高職博尊敬。在我工作的地方,升遷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跟警匪片裏督察先生的升職過程無異—取決於破了多少單大案,在我的世界裏,那就最取決於我所屬的團隊對公司和世界的貢獻多寡。
衡工量值 外在因素影響大
然而,團隊貢獻易受外在和隨機的因素影響。因為公司改變策略,我的團隊曾被解散,所有隊員分派到其他崗位重新開始;也因為改變策略,我花過不少血汗的產品 要延遲推出。為免被炒,先旨聲明,這不是要唱衰公司,相反,科技公司需要不斷改變,才有機會在競爭激烈的環境裏有生存空間。
可是對員工而言,這未必是好事。作個比喻,我工作的兩年來,因為上述的緣故,連違例泊車告票也沒發過一張,對世界毫無貢獻。這也直接影響我的仕途,我向上 司大吐苦水,指這兩年來因為種種外力,表面上我一事無成,而導致升遷進度不如理想,令人十分氣餒。上司開解我說:「不如你嘗試找些跟升職和花紅無關的東西 去驅動你工作。」
向張無忌學習 練功心無旁騖
事實上,幾位很成功的長輩也對我說過類似的話,總括的意思是:升職加薪最直接的途徑,就是不要去想升職加薪,把面前的工作做好便是。就如《倚天屠龍記》的 張無忌,他跟朱子柳同在崑崙山練《九陽神功》,朱子柳滿腦子是練成神功後號令天下的威風,心中雜念太多,於是進展遠遜於心無旁騖的張無忌。
這是個很吊詭的問題。要不是我想要威風,我今日斷沒可能行到這一步。正正是我想要威,我才會毅然離鄉別井,到美國適應新生活,努力多年,不辭勞苦,犧牲髮 綫,成為別人眼中所謂的high-achiever。亦正因為我個款像個high-achiever,科技公司才會對我有興趣而招我入伍,我才會得到今日 的工作。可是,很吊詭地,到此時此刻,我卻要反其道而行。
為了令自己不要氣餒,我要學習如何不要為威風而工作。
在職場,成就莫過於有高薪高職博尊敬。在我工作的地方,升遷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跟警匪片裏督察先生的升職過程無異—取決於破了多少單大案,在我的世界裏,那就最取決於我所屬的團隊對公司和世界的貢獻多寡。
衡工量值 外在因素影響大
然而,團隊貢獻易受外在和隨機的因素影響。因為公司改變策略,我的團隊曾被解散,所有隊員分派到其他崗位重新開始;也因為改變策略,我花過不少血汗的產品 要延遲推出。為免被炒,先旨聲明,這不是要唱衰公司,相反,科技公司需要不斷改變,才有機會在競爭激烈的環境裏有生存空間。
可是對員工而言,這未必是好事。作個比喻,我工作的兩年來,因為上述的緣故,連違例泊車告票也沒發過一張,對世界毫無貢獻。這也直接影響我的仕途,我向上 司大吐苦水,指這兩年來因為種種外力,表面上我一事無成,而導致升遷進度不如理想,令人十分氣餒。上司開解我說:「不如你嘗試找些跟升職和花紅無關的東西 去驅動你工作。」
向張無忌學習 練功心無旁騖
事實上,幾位很成功的長輩也對我說過類似的話,總括的意思是:升職加薪最直接的途徑,就是不要去想升職加薪,把面前的工作做好便是。就如《倚天屠龍記》的 張無忌,他跟朱子柳同在崑崙山練《九陽神功》,朱子柳滿腦子是練成神功後號令天下的威風,心中雜念太多,於是進展遠遜於心無旁騖的張無忌。
這是個很吊詭的問題。要不是我想要威風,我今日斷沒可能行到這一步。正正是我想要威,我才會毅然離鄉別井,到美國適應新生活,努力多年,不辭勞苦,犧牲髮 綫,成為別人眼中所謂的high-achiever。亦正因為我個款像個high-achiever,科技公司才會對我有興趣而招我入伍,我才會得到今日 的工作。可是,很吊詭地,到此時此刻,我卻要反其道而行。
為了令自己不要氣餒,我要學習如何不要為威風而工作。
2013年5月6日星期一
Iron Man啟示 自家製重建成就感
「現在的學生最缺乏成功感,考試制度必有輸家。我以前讀工業中學,作業都是觸摸到的製成品,很令人自豪,所以同學們都很用心做。」這是15年前,中學老師對我班說的一番話,雖然這番話我深深記在腦裏,但卻不以為然。
研發過程 快樂來源
那時候我確是沒有讀書的動力,所以成績從來維持在中游,比上不足。直至讀研究院時,才開始勤力做事。最近我連看了三集《Iron Man》電影,我觀察自己對電影的反應,印證自身經歴,發現老師的話對極了。
《Iron Man》很令人鼓舞,鐵甲人的整副裝甲都是由主角Tony Stark在家裏的研究工場製造,由研究到裝嵌到測試,Tony皆親身上陣,過程縱少不免有甩漏,撞爛幾架靚車,撞瘀手腳在所難免,這是研發的必經過程。
我覺得Iron Man很有型,因為他的工場設備先進,資源充足,連他的機械人助手也無比幽默;亦因為他身家豐厚、天資聰穎;最重要的,是因為他倉庫裏的裝甲幾近地上最強,均由他一手打造。
所以,看罷《Iron Man》,很想成為Tony Stark。我不由自主地跑回家裏自己工作的角落,拋棄妻子,埋首電腦,亂寫程式,直落好多個鐘。硬件設計搞機械人非我本行,我亦缺乏財力時間去購置該等 設備。不過,這個時代雲端計算極之流行,亦所費無幾,在Amazon打開20部虛構伺服器,跑數據模擬星座運程股市升跌,然後幻想自己是Tony,躲在工 場裏,操控幾十部機器,研究大大小小的玩意,已是樂事。
何不動手 自製作品
《Iron Man 3》的一句對白道出要旨:Why don't you make your own thing?
能夠製造一件自己的成品,就是快樂的來源。更加重要的,是這個過程沒有勝敗之分,因為投資了感情和時間,我們總會以為自己親手所造的產品較別人優勝,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是贏家,人人都會自豪。特別在電腦世界,此話尤其正確。
現在電腦超級便宜,網上資源豐富,要在科技領域實現自己的作品並不困難,只要閣下願意付出時間和心血。因此,如果各位讀者缺乏成就感,不妨入電影院看《Iron Man》,受Tony Stark鼓舞,模仿他,製造一件東西,快樂便從此而來。
研發過程 快樂來源
那時候我確是沒有讀書的動力,所以成績從來維持在中游,比上不足。直至讀研究院時,才開始勤力做事。最近我連看了三集《Iron Man》電影,我觀察自己對電影的反應,印證自身經歴,發現老師的話對極了。
《Iron Man》很令人鼓舞,鐵甲人的整副裝甲都是由主角Tony Stark在家裏的研究工場製造,由研究到裝嵌到測試,Tony皆親身上陣,過程縱少不免有甩漏,撞爛幾架靚車,撞瘀手腳在所難免,這是研發的必經過程。
我覺得Iron Man很有型,因為他的工場設備先進,資源充足,連他的機械人助手也無比幽默;亦因為他身家豐厚、天資聰穎;最重要的,是因為他倉庫裏的裝甲幾近地上最強,均由他一手打造。
所以,看罷《Iron Man》,很想成為Tony Stark。我不由自主地跑回家裏自己工作的角落,拋棄妻子,埋首電腦,亂寫程式,直落好多個鐘。硬件設計搞機械人非我本行,我亦缺乏財力時間去購置該等 設備。不過,這個時代雲端計算極之流行,亦所費無幾,在Amazon打開20部虛構伺服器,跑數據模擬星座運程股市升跌,然後幻想自己是Tony,躲在工 場裏,操控幾十部機器,研究大大小小的玩意,已是樂事。
何不動手 自製作品
《Iron Man 3》的一句對白道出要旨:Why don't you make your own thing?
能夠製造一件自己的成品,就是快樂的來源。更加重要的,是這個過程沒有勝敗之分,因為投資了感情和時間,我們總會以為自己親手所造的產品較別人優勝,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是贏家,人人都會自豪。特別在電腦世界,此話尤其正確。
現在電腦超級便宜,網上資源豐富,要在科技領域實現自己的作品並不困難,只要閣下願意付出時間和心血。因此,如果各位讀者缺乏成就感,不妨入電影院看《Iron Man》,受Tony Stark鼓舞,模仿他,製造一件東西,快樂便從此而來。
2013年4月2日星期二
尖子醉心金融 不如學寫程式
香港的大學,近十幾年有兩個十分廣泛的現象。
第一,會考高考的尖子們,大多喜愛讀金融商業等科目,去年的末代會考的17名狀元間,竟然多達15人選讀商科。第二,很多工程科目淪為「水泡」學系,以我8年前在當計算機科學系本科生時為例,不少同學本身對電腦毫無興趣,卻因為收生要求低而選讀電腦。
金融科受捧 工程淪「水泡」
但是,每當我細想兩者間的關係,卻覺得兩者之間充滿矛盾:今日的金融業,很大程度建基在科技發展之上;不能盡用科技,十分蝕底。
財經記者Scott Patterson去年出版新書《Dark Pools》,細述美國股票市場自80年代的發展,該書的重點,指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它解放了曾幾何時是小圈子活動的金融市場,令到所有人可以相對均衡地參與股票買賣。
其中最重要的例子,是股票交易所的改革。於80年代,股票交易所以人手進行交易,當普羅市民打算買賣股票,必須打電話給股票經紀下交易指令,而經紀是個需要領牌的小圈子。
這個做法頗為費時失事:相對於機構投資者,經紀們沒有很大的動機去處理普羅市民一萬幾千的交易;在1987年的股災時,竟然出現經紀不接電話的現象,令投 資者無法以市價交收;更甚的是,90年代有經濟學家發表報告,指控經紀串謀出價,擴大買賣差額,損害投資者利益。因為此等原因,美國在90年代出現了數個 全自動的電子交易平台,由報價對盤到交收均由電腦系統完成。
在電子平台,無論是落盤速度和交易價格,都是傳統人手操作無可比擬的,很自然地,投資者均轉用電子交易。時至今天,標準大散戶如筆者,也受惠於電子化,享受美股買賣差價低至一仙美金、交易費用只需一元、極速交易的好處。
科技顛覆金融 讀電腦助投資
《Dark Pool》書中還詳述了幾個電腦科技怎樣顛覆傳統股票市場的故事,看着傳統經紀因為不接受新科技而被淘汰。這本書我讀得尤其暢快,心想今次發達:我在科技 行業搵食,每日的工作是寫程式分析海量的數據,深深體會到,未來20年,地球上的數據只會有增無減,問題是怎樣有效地處理和分析,從中獲取有用的訊號而 己。若然缺乏電腦技術,就算懂背一千個位圓周率,也不足以分析昨天標普指數每分鐘的升跌。
所以,我不能理解,若然尖子們醉心金融,何以不讀電腦學寫程式。
第一,會考高考的尖子們,大多喜愛讀金融商業等科目,去年的末代會考的17名狀元間,竟然多達15人選讀商科。第二,很多工程科目淪為「水泡」學系,以我8年前在當計算機科學系本科生時為例,不少同學本身對電腦毫無興趣,卻因為收生要求低而選讀電腦。
金融科受捧 工程淪「水泡」
但是,每當我細想兩者間的關係,卻覺得兩者之間充滿矛盾:今日的金融業,很大程度建基在科技發展之上;不能盡用科技,十分蝕底。
財經記者Scott Patterson去年出版新書《Dark Pools》,細述美國股票市場自80年代的發展,該書的重點,指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它解放了曾幾何時是小圈子活動的金融市場,令到所有人可以相對均衡地參與股票買賣。
其中最重要的例子,是股票交易所的改革。於80年代,股票交易所以人手進行交易,當普羅市民打算買賣股票,必須打電話給股票經紀下交易指令,而經紀是個需要領牌的小圈子。
這個做法頗為費時失事:相對於機構投資者,經紀們沒有很大的動機去處理普羅市民一萬幾千的交易;在1987年的股災時,竟然出現經紀不接電話的現象,令投 資者無法以市價交收;更甚的是,90年代有經濟學家發表報告,指控經紀串謀出價,擴大買賣差額,損害投資者利益。因為此等原因,美國在90年代出現了數個 全自動的電子交易平台,由報價對盤到交收均由電腦系統完成。
在電子平台,無論是落盤速度和交易價格,都是傳統人手操作無可比擬的,很自然地,投資者均轉用電子交易。時至今天,標準大散戶如筆者,也受惠於電子化,享受美股買賣差價低至一仙美金、交易費用只需一元、極速交易的好處。
科技顛覆金融 讀電腦助投資
《Dark Pool》書中還詳述了幾個電腦科技怎樣顛覆傳統股票市場的故事,看着傳統經紀因為不接受新科技而被淘汰。這本書我讀得尤其暢快,心想今次發達:我在科技 行業搵食,每日的工作是寫程式分析海量的數據,深深體會到,未來20年,地球上的數據只會有增無減,問題是怎樣有效地處理和分析,從中獲取有用的訊號而 己。若然缺乏電腦技術,就算懂背一千個位圓周率,也不足以分析昨天標普指數每分鐘的升跌。
所以,我不能理解,若然尖子們醉心金融,何以不讀電腦學寫程式。
2013年1月21日星期一
美軟件工程 用中國「廉價」勞工?
上星期網絡上廣傳一則關於軟件行業的有趣新聞:一名年薪達25萬美元的美國軟件工程師,被公司發現他把自己的工作以五分之一的價錢,外判給一間於瀋陽的承包公司。
跨國公司減成本 外判中印
承包公司遙距登入工程師的戶口努力工作,而工程師每日傍晚寫電郵向上級滙報進度,以製造他辛勤工作的假象。
這則新聞跟近十年有關全球化的討論同出一轍,跨國公司把工作外判往發展中國家,從而減低經營成本。例如電子產品的生產綫都移到中國大陸、跟英文有關的後勤 工作如文件校對都移到印度、軟件公司都在中國和印度開設研發中心等。六、七年前,我在考慮把自己的青春和前途加注在電腦行業,最擔心的正是軟件業把研發中 心轉移到低成本國家的大趨勢,我怕日後會被人搶飯碗。
如此易外判 難怪飯碗不保
身在矽谷工作的我所經驗的,卻跟上述的說法大為迥異。我設身感受的,不單是研發工作不可能轉移到低成本地區,而且軟件公司更希望盡把所有工程師聚在同一個 辦公室裏。就以傳聞中矽谷工程師年薪平均為十萬美元計,同一開支在其他地區至少可聘請四、五個人,但這就無法解釋為何美國的專業工作簽證(H-1B)多為 軟件工程師,也無法解釋為何在金融風暴裏加州矽谷的樓價有升無跌。
原因不外乎一塊白板。無論現在的通訊科技如何發達,尤其在討論抽象和複雜的問題上,高清視像會議如何讓遠在天涯的同事們若比鄰地會面,也及不上在白板上一人一枝水筆龍飛鳳舞地溝通。
1月上旬,我因為私務回港,其間透過電郵和VPN(虛擬私家網絡)繼續美國的工作。我的工作主要為分析數據,每日收工時,把分析的假設、基礎、過程、結論 通通寫在電郵上,然後發給在美國的同事,美國同事亦會寫同樣的電郵。於是,我每日總花上3小時讀電郵,以緊隨同事們的工作進度與思考過程。但事與願違,電 郵縱然愈發愈多,卻不見得能夠把雜亂紛陳的分析過程解釋得條理分明。這個溝通困難,令我確切地體會到,回到美國跟他們三口六面地討論才是正途。在回美後, 我和同事們只花了半小時,就在白板上完成討論。
我發現有些工作,尤其是抽象複雜、沒有明確問題和解決方法的分析工作,極難外判。那則新聞的主角,他的日常工作竟然可以輕易地外判,自不然要擔心飯碗問 題。反過來,我自己這份工,莫說是外判,就連身處異地亦會出現溝通困難。所以,我的結論是,要保護飯碗,自得往這個方向走去:找份需要白板的工作。
跨國公司減成本 外判中印
承包公司遙距登入工程師的戶口努力工作,而工程師每日傍晚寫電郵向上級滙報進度,以製造他辛勤工作的假象。
這則新聞跟近十年有關全球化的討論同出一轍,跨國公司把工作外判往發展中國家,從而減低經營成本。例如電子產品的生產綫都移到中國大陸、跟英文有關的後勤 工作如文件校對都移到印度、軟件公司都在中國和印度開設研發中心等。六、七年前,我在考慮把自己的青春和前途加注在電腦行業,最擔心的正是軟件業把研發中 心轉移到低成本國家的大趨勢,我怕日後會被人搶飯碗。
如此易外判 難怪飯碗不保
身在矽谷工作的我所經驗的,卻跟上述的說法大為迥異。我設身感受的,不單是研發工作不可能轉移到低成本地區,而且軟件公司更希望盡把所有工程師聚在同一個 辦公室裏。就以傳聞中矽谷工程師年薪平均為十萬美元計,同一開支在其他地區至少可聘請四、五個人,但這就無法解釋為何美國的專業工作簽證(H-1B)多為 軟件工程師,也無法解釋為何在金融風暴裏加州矽谷的樓價有升無跌。
原因不外乎一塊白板。無論現在的通訊科技如何發達,尤其在討論抽象和複雜的問題上,高清視像會議如何讓遠在天涯的同事們若比鄰地會面,也及不上在白板上一人一枝水筆龍飛鳳舞地溝通。
1月上旬,我因為私務回港,其間透過電郵和VPN(虛擬私家網絡)繼續美國的工作。我的工作主要為分析數據,每日收工時,把分析的假設、基礎、過程、結論 通通寫在電郵上,然後發給在美國的同事,美國同事亦會寫同樣的電郵。於是,我每日總花上3小時讀電郵,以緊隨同事們的工作進度與思考過程。但事與願違,電 郵縱然愈發愈多,卻不見得能夠把雜亂紛陳的分析過程解釋得條理分明。這個溝通困難,令我確切地體會到,回到美國跟他們三口六面地討論才是正途。在回美後, 我和同事們只花了半小時,就在白板上完成討論。
我發現有些工作,尤其是抽象複雜、沒有明確問題和解決方法的分析工作,極難外判。那則新聞的主角,他的日常工作竟然可以輕易地外判,自不然要擔心飯碗問 題。反過來,我自己這份工,莫說是外判,就連身處異地亦會出現溝通困難。所以,我的結論是,要保護飯碗,自得往這個方向走去:找份需要白板的工作。
2012年12月17日星期一
沙紙如入場券 還是讀書好
近年,全球高等教育出現學位量化寬鬆,將來大學生(甚至是研究生)優越性不再,以致學位的溢價大不如前;同時科技公司開始直接在網上進行招聘活動,於是,數月前我在本欄下結論,莘莘學子與其花氣力和學費去換張(未必有用的)學歷,倒不如利用龐大網上資源去宣傳自己。
捨正途求職 成功萬中無一?
文章刊出後,引來不少朋友網友在網上網下的批評,指這些「非正途」找工作的例子,都是萬中無一的,只適用於較有冒險精神的求職者,還要配合天時地利人和, 這只亦限於極重視創新速度挑戰傳統的互聯網科技行業。對於一個普通的學生而言,還是正正經經的努力讀書上大學搵工,方是正途。
我自命不凡,對這說法不以為然,康莊大道實非我輩樂走之路。不過,最近一些切身的選擇,也令我重新思考這個問題。內子隨我赴美,她百無聊賴,總得找些事 幹。美國是個頗為自我的國家,對外間的東西都不太認可,她所擁有的中文大學商學院的畢業證書,在美國找(適合大學生水平的)工作不太管用。當我重新審視自 己當日認為學歷文憑沒用的豪言壯語時,也確切體會到,原來在使用網上資源找工作,並不適用於所有人。
我有兩個選擇︰讓她去盡量找份工作,或者,真金白銀付幾萬美金學費,讓她先讀個碩士課程,然後再找工作。我近乎本能地選擇後者——還是先拿個專業資格比較 安全,縱然我清楚知道,找到工作與否,跟她所唸的碩士課程無必然關係;日後的工資差距,亦未必能填埔學費和當中的機會成本。
尋夢羊腸小徑 留待冒險家
這個選擇跟自己從前的說法大相逕庭。我嘗試找出反對她重返校園的理據,但是,除了肉赤學費外,別無原因。在知識就是力量的世界大潮流下,取得專業資格的感 覺比較踏實;碩士課程本身也構成短期的反饋回路,讓她較容易地融入美國的陌生環境;我也怕多年後她會埋怨我沒給機會而使她困在谷底,讀了個學位日後反而無 得賴。
在這切膚體會下,我理解為何香港人人都跑去讀書拿文憑,追尋安逸穩定的感覺畢竟是一類人的天性,交過學費實實際際得張文憑,也容易向他人交代。那些羊腸小徑,還是留待那小部分夠薑的冒險家做罷。
捨正途求職 成功萬中無一?
文章刊出後,引來不少朋友網友在網上網下的批評,指這些「非正途」找工作的例子,都是萬中無一的,只適用於較有冒險精神的求職者,還要配合天時地利人和, 這只亦限於極重視創新速度挑戰傳統的互聯網科技行業。對於一個普通的學生而言,還是正正經經的努力讀書上大學搵工,方是正途。
我自命不凡,對這說法不以為然,康莊大道實非我輩樂走之路。不過,最近一些切身的選擇,也令我重新思考這個問題。內子隨我赴美,她百無聊賴,總得找些事 幹。美國是個頗為自我的國家,對外間的東西都不太認可,她所擁有的中文大學商學院的畢業證書,在美國找(適合大學生水平的)工作不太管用。當我重新審視自 己當日認為學歷文憑沒用的豪言壯語時,也確切體會到,原來在使用網上資源找工作,並不適用於所有人。
我有兩個選擇︰讓她去盡量找份工作,或者,真金白銀付幾萬美金學費,讓她先讀個碩士課程,然後再找工作。我近乎本能地選擇後者——還是先拿個專業資格比較 安全,縱然我清楚知道,找到工作與否,跟她所唸的碩士課程無必然關係;日後的工資差距,亦未必能填埔學費和當中的機會成本。
尋夢羊腸小徑 留待冒險家
這個選擇跟自己從前的說法大相逕庭。我嘗試找出反對她重返校園的理據,但是,除了肉赤學費外,別無原因。在知識就是力量的世界大潮流下,取得專業資格的感 覺比較踏實;碩士課程本身也構成短期的反饋回路,讓她較容易地融入美國的陌生環境;我也怕多年後她會埋怨我沒給機會而使她困在谷底,讀了個學位日後反而無 得賴。
在這切膚體會下,我理解為何香港人人都跑去讀書拿文憑,追尋安逸穩定的感覺畢竟是一類人的天性,交過學費實實際際得張文憑,也容易向他人交代。那些羊腸小徑,還是留待那小部分夠薑的冒險家做罷。
2012年11月12日星期一
「我好瞓得」 全球化競爭優勢
近年,全球化一詞異常流行,書局的暢銷書都在討論全球化,商業機構應把支援工作都外判至地球某個角落,工廠都應搬到供應鏈上下游的左近,人們又應怎樣準備自己迎接全球化的挑戰。
通常,都是甚麼甚麼國際視野,兩文三語,終身學習,等等等等。但我覺得,全球化下,有一個與生俱來的能力,人們鮮有提及︰睡覺的能力。
同事遍全球 開會考驗精力
全球化下,不僅全地球都有人在跟自己爭奪自己的工作和高薪厚職,也在說每日24小時,地球上總有個角落裏,有人正在辦公。他們的辦公時間,很可能正正跟自己睡覺時間完全重疊,這正正是考驗每個人睡覺能力之處。
我在跨國公司工作,經常要跟身處世界各地的同事接觸。有人在歐洲,有人在亞洲,有人在美國東岸,而我在美國西岸。每當安排會議時,就得細想其他同事所在地 的時間,心裏自然有幾個時鐘同時運行,就如小時候在酒店的待客大堂,牆上掛着的世界時鐘。比如,如果西岸歐洲的會議,要麼是西岸晚上12時後(那是歐洲早 上9時),要麼早上9時(歐洲傍晚6時)。身在美西的我,要麼遲上床,要麼早起。更甚的,是在會議前後,要額外預留時間準備︰開早會前要更早起讓自己清 醒;開夜會後要時間讓自己冷靜下來。
出差趨頻密 適應時差佔優
另一個難關,是要搭飛機出差到幾個時區外的城市。出差,顧名思義,主要活動是跟當地的同事工作,那就必須依從他們的辦公時間。如前所述,歐洲開工正正是西 岸的睡覺時間,由美國飛歐洲,當地旭日初升時,自己的生理時鐘卻剛移至休息睡眠狀態,惟有不斷以黑咖啡提神,簡直把林夕歌詞裏「乘早機/忍耐着呵欠/完全 為見你一面」演繹得淋漓盡致。每一次出國,往往要花上幾日調整生理時鐘,凌晨2時在睡床夢醒眼光光時,總打從心底裏羨慕那些毫不費力一晚到天光的朋友。
現在的通訊技術如此發達,交通系統如此方便,無時無刻地跟世界各地的同事工作聯繫,這個大潮流是無法阻止的。反而是我們的身體追不上時代的步伐,幾千年來 人類進化都未曾需要適應時差問題,但這卻是當今工作成功的一項重要元素。能輕易改變生理時鐘,或者無時無刻都能安然入睡的,在工作上必擁有巨大優勢。
因此,有超卓睡覺能力的人,不妨在履歷表上寫上︰我好瞓得。
通常,都是甚麼甚麼國際視野,兩文三語,終身學習,等等等等。但我覺得,全球化下,有一個與生俱來的能力,人們鮮有提及︰睡覺的能力。
同事遍全球 開會考驗精力
全球化下,不僅全地球都有人在跟自己爭奪自己的工作和高薪厚職,也在說每日24小時,地球上總有個角落裏,有人正在辦公。他們的辦公時間,很可能正正跟自己睡覺時間完全重疊,這正正是考驗每個人睡覺能力之處。
我在跨國公司工作,經常要跟身處世界各地的同事接觸。有人在歐洲,有人在亞洲,有人在美國東岸,而我在美國西岸。每當安排會議時,就得細想其他同事所在地 的時間,心裏自然有幾個時鐘同時運行,就如小時候在酒店的待客大堂,牆上掛着的世界時鐘。比如,如果西岸歐洲的會議,要麼是西岸晚上12時後(那是歐洲早 上9時),要麼早上9時(歐洲傍晚6時)。身在美西的我,要麼遲上床,要麼早起。更甚的,是在會議前後,要額外預留時間準備︰開早會前要更早起讓自己清 醒;開夜會後要時間讓自己冷靜下來。
出差趨頻密 適應時差佔優
另一個難關,是要搭飛機出差到幾個時區外的城市。出差,顧名思義,主要活動是跟當地的同事工作,那就必須依從他們的辦公時間。如前所述,歐洲開工正正是西 岸的睡覺時間,由美國飛歐洲,當地旭日初升時,自己的生理時鐘卻剛移至休息睡眠狀態,惟有不斷以黑咖啡提神,簡直把林夕歌詞裏「乘早機/忍耐着呵欠/完全 為見你一面」演繹得淋漓盡致。每一次出國,往往要花上幾日調整生理時鐘,凌晨2時在睡床夢醒眼光光時,總打從心底裏羨慕那些毫不費力一晚到天光的朋友。
現在的通訊技術如此發達,交通系統如此方便,無時無刻地跟世界各地的同事工作聯繫,這個大潮流是無法阻止的。反而是我們的身體追不上時代的步伐,幾千年來 人類進化都未曾需要適應時差問題,但這卻是當今工作成功的一項重要元素。能輕易改變生理時鐘,或者無時無刻都能安然入睡的,在工作上必擁有巨大優勢。
因此,有超卓睡覺能力的人,不妨在履歷表上寫上︰我好瞓得。
2012年7月31日星期二
矽谷生態 尖子未必受得住
盤古初開時,家父是個電腦科教師,在中學任教會考課程,教學生以BASIC語言編寫程式。後來,90年代初,會考課程改為Pascal語言。
這一轉變,對家父多少有影響,因為擯除BASIC的封建思想,再從頭學習一種新的程式語言。很記得,那時我娘親對仍是「小學雞」的我說︰「阿仔呀,第日大 個咗做嘢時,千祈唔好做電腦呀。科技變得咁快,好難跟得上。」
倘無法跟上劇變 不應入行
然而,現實總是吊詭的。娘親說那句話的廿年後,我不但在研究院完成電腦科學學位,更在矽谷工作得不亦樂乎,甚至連公餘時間,也在利用電腦科技玩這玩那。每 當想起娘親廿年前的話,總不禁莞爾,因為我想不到有較資訊科技更適合我的行業。
電腦科技轉變得極快是不爭的事實,行內有個黑色笑話︰電腦系統只有兩個狀態,it is deprecating or will be deprecated. Deprecate是個電腦常用語,意解棄用。學習新科技、新語言實是工作的一部分,能流利地操上五六種程式語言的人絕不罕見。如果沒法跟上急劇的轉變, 不應加入電腦行業。
誠然,娘親的叮囑亦不無道理。每個行業總有其難度,而這個難度因人而異,可謂吾之蜜糖彼之砒霜。如果怕血,千萬不要做醫生;如果怕悶,千萬不要做會計師; 如果怕醜,千萬不要做保險經紀。
娘親之言,應該逆向理解。如果閣下喜歡千變萬化的世界,就好應該考慮電腦行業。身處於科技行業,要麼緊貼科技發展的步伐,要麼被deprecate。緊貼 科技毫不容易,但這是每位科技從業員必然遇到的難題。問題的重點,卻是個橫向(cross-sectional)的比較︰我是否較競爭對手們轉得快?我是 否較競爭對手們容易掌握新技術?
科技業變化大 適者生存
我自問很適合在科技行業工作,正正是因為科技轉變得快,正正是因為轉變不容易跟上。我怕悶、怕重複刻板,所以新鮮事物吸引我,所以自覺較其他人容易適應新 技術。
早前閱報,見17名末代高考狀元的大學選科中,沒有一個選讀工程/電腦科目。早前報載facebook以年薪10萬美金聘請新鮮畢業生,我為尖子們高興, 因為他們沒被新聞的高薪打動,而改讀電腦。他們成績好,習慣從不變的課本和歷年考試題目中獲取正確答案,大抵不會受得住矽谷科技行業裏,朝令夕改變化萬千 的生態系統。
這一轉變,對家父多少有影響,因為擯除BASIC的封建思想,再從頭學習一種新的程式語言。很記得,那時我娘親對仍是「小學雞」的我說︰「阿仔呀,第日大 個咗做嘢時,千祈唔好做電腦呀。科技變得咁快,好難跟得上。」
倘無法跟上劇變 不應入行
然而,現實總是吊詭的。娘親說那句話的廿年後,我不但在研究院完成電腦科學學位,更在矽谷工作得不亦樂乎,甚至連公餘時間,也在利用電腦科技玩這玩那。每 當想起娘親廿年前的話,總不禁莞爾,因為我想不到有較資訊科技更適合我的行業。
電腦科技轉變得極快是不爭的事實,行內有個黑色笑話︰電腦系統只有兩個狀態,it is deprecating or will be deprecated. Deprecate是個電腦常用語,意解棄用。學習新科技、新語言實是工作的一部分,能流利地操上五六種程式語言的人絕不罕見。如果沒法跟上急劇的轉變, 不應加入電腦行業。
誠然,娘親的叮囑亦不無道理。每個行業總有其難度,而這個難度因人而異,可謂吾之蜜糖彼之砒霜。如果怕血,千萬不要做醫生;如果怕悶,千萬不要做會計師; 如果怕醜,千萬不要做保險經紀。
娘親之言,應該逆向理解。如果閣下喜歡千變萬化的世界,就好應該考慮電腦行業。身處於科技行業,要麼緊貼科技發展的步伐,要麼被deprecate。緊貼 科技毫不容易,但這是每位科技從業員必然遇到的難題。問題的重點,卻是個橫向(cross-sectional)的比較︰我是否較競爭對手們轉得快?我是 否較競爭對手們容易掌握新技術?
科技業變化大 適者生存
我自問很適合在科技行業工作,正正是因為科技轉變得快,正正是因為轉變不容易跟上。我怕悶、怕重複刻板,所以新鮮事物吸引我,所以自覺較其他人容易適應新 技術。
早前閱報,見17名末代高考狀元的大學選科中,沒有一個選讀工程/電腦科目。早前報載facebook以年薪10萬美金聘請新鮮畢業生,我為尖子們高興, 因為他們沒被新聞的高薪打動,而改讀電腦。他們成績好,習慣從不變的課本和歷年考試題目中獲取正確答案,大抵不會受得住矽谷科技行業裏,朝令夕改變化萬千 的生態系統。
2012年6月25日星期一
年輕人憂升職 大於加薪
自離開研究院,投入職場,在科技公司工作將近一年。跟很多打工仔一樣,我開始關心升職與加薪的問題,兩者息息相關,互為因果,我卻想不通哪個較為重要。
一如大部分公司,晉升與否,視乎閣下的工作效率和際遇。朋友因緣際遇地在產品的始創階段時加入一個三五個人的團隊,後來那產品水鬼升城隍,團隊的人數以幾 何級數暴增,朋友亦順勢飛黃騰達。
提升薪金 對生活質素改變微
不過早一段時間,我的工作上出現了一些轉變。科技公司突然決定終止我原來的項目,於是團隊所有人都要轉到公司其他項目去。這些事情其實沒有甚麼大不了,在 環境轉變速度極高的互聯網行業,類似的事情屢見不鮮,一旦執行速度降低,就無以保持競爭力。
這個小意外,卻令我對自己的薪酬待遇另有體會。在這個項目裏,我投資了大半年的青春,所希望的就是自己跟項目一齊飛上枝頭,把升遷加薪都繫於這項目的成敗 裏。當被知會公司準備取消項目時,我苦惱了一段時間,因為這件事故必然會延遲加薪、花紅和升遷的進度。
我嘗試分析苦惱的原因,究竟主要是因為名譽(升職)或因為利益(加薪、花紅)?
先說利益。近年互聯網工業又再熾熱,連帶軟件工程師的薪金亦水漲船高。跟據統計,矽谷軟件工程師年薪為十萬美金,而且,這只是個平均數而已。我為自己計過 數,就算交過稅儲了錢,餘下的還頗為可觀。換而言之,假設購買力不變,如果可以把現有的待遇持續到退休,於我是可以接受的。反正,提高了的薪金,對於我的 生活質素,不會有多大改變,我實不應為自己用不着的金錢而煩惱。想通這點,心情頓時輕鬆不少。
升職快贏認受 升得慢輸俾人
然後考慮名譽。升遷,某程度上,是反映我這個員工表現的成績表。有機會升職,那理應代表公司認為我有能力去處理更重要和更宏大的事情。如果一個人長期無職 升,可能是他力有不逮,亦可能是人緣態度不佳,這個訊號不多不少總代表着一些事情。反過來說,當一個人有機會連升幾級,那多半代表他有些本事。
早幾年我踩盡油門,要較其他同學快,三年零八個月完成(通常需時五年的)博士課程,亦只希望別人覺得我醒。同理,如果我能夠以較其他人短時間升職,也能夠 我沾沾自喜。再加上,如果我「升得快」,能力被公認,工作機會(及帶來的其他利益)自不然滾滾而來,長遠而言才是重要的事。
項目被取消,短綫裏對薪金與花紅的影響實無傷大雅,但升遷進度難免受阻,感覺像「輸咗俾人」,想來是主要令我苦惱的因由。
一如大部分公司,晉升與否,視乎閣下的工作效率和際遇。朋友因緣際遇地在產品的始創階段時加入一個三五個人的團隊,後來那產品水鬼升城隍,團隊的人數以幾 何級數暴增,朋友亦順勢飛黃騰達。
提升薪金 對生活質素改變微
不過早一段時間,我的工作上出現了一些轉變。科技公司突然決定終止我原來的項目,於是團隊所有人都要轉到公司其他項目去。這些事情其實沒有甚麼大不了,在 環境轉變速度極高的互聯網行業,類似的事情屢見不鮮,一旦執行速度降低,就無以保持競爭力。
這個小意外,卻令我對自己的薪酬待遇另有體會。在這個項目裏,我投資了大半年的青春,所希望的就是自己跟項目一齊飛上枝頭,把升遷加薪都繫於這項目的成敗 裏。當被知會公司準備取消項目時,我苦惱了一段時間,因為這件事故必然會延遲加薪、花紅和升遷的進度。
我嘗試分析苦惱的原因,究竟主要是因為名譽(升職)或因為利益(加薪、花紅)?
先說利益。近年互聯網工業又再熾熱,連帶軟件工程師的薪金亦水漲船高。跟據統計,矽谷軟件工程師年薪為十萬美金,而且,這只是個平均數而已。我為自己計過 數,就算交過稅儲了錢,餘下的還頗為可觀。換而言之,假設購買力不變,如果可以把現有的待遇持續到退休,於我是可以接受的。反正,提高了的薪金,對於我的 生活質素,不會有多大改變,我實不應為自己用不着的金錢而煩惱。想通這點,心情頓時輕鬆不少。
升職快贏認受 升得慢輸俾人
然後考慮名譽。升遷,某程度上,是反映我這個員工表現的成績表。有機會升職,那理應代表公司認為我有能力去處理更重要和更宏大的事情。如果一個人長期無職 升,可能是他力有不逮,亦可能是人緣態度不佳,這個訊號不多不少總代表着一些事情。反過來說,當一個人有機會連升幾級,那多半代表他有些本事。
早幾年我踩盡油門,要較其他同學快,三年零八個月完成(通常需時五年的)博士課程,亦只希望別人覺得我醒。同理,如果我能夠以較其他人短時間升職,也能夠 我沾沾自喜。再加上,如果我「升得快」,能力被公認,工作機會(及帶來的其他利益)自不然滾滾而來,長遠而言才是重要的事。
項目被取消,短綫裏對薪金與花紅的影響實無傷大雅,但升遷進度難免受阻,感覺像「輸咗俾人」,想來是主要令我苦惱的因由。
2012年5月21日星期一
海外工作壓力輕 緣過客心態
在矽谷工作很爽,除薪酬待遇優厚外,更重要的是工作頗為快樂無憂。舉一個簡單例子︰一星期五個工作天裏,起碼有三天我都帶着愉快的心情上班,抱着歷險的態
度去處理工作上的麻煩事。
在港工作 不快人多快樂人少
相對於在香港工作的朋友,工作和不快總恒常地被畫上等號,我發覺快樂上班的人總是佔少數,大部分人常說自己的工作這樣不好那樣不好。甚至如黃子華棟篤笑裏 所述︰如非鬼上身,普通凡夫俗子總說不出「我好鍾意返工呀……」
我在香港正式「上班」的經驗不多,充其量只是好多年前在大學的暑假裏,在外資公司當個朝九晚六的煙腸(intern)而已。除虛榮以外,上班的感覺不佳。 我只記得每朝早迫地鐵上班,午飯後強撑着眼皮、在上司面前扮認真工作,日間所受的苦悶,只為了晚上相約朋友見面時那份虛榮。
令我不解的,是甚麼原因構成這個差異。我在矽谷工作的快樂經驗,究竟是來自科技公司的神奇魔法,抑或是香港的水土特別差?
最近,我因私事回港,在公司位於港島區的辦公室上班,無論任務、職位、上司和同事都跟在美國的一模一樣,不過是我的肉身出現在銅鑼灣。這是個上佳的控制實 驗,讓我感覺在香港工作的滋味。理論上,因為工作內容依舊不變,我不應嫌惡工作。
矽谷工作 人在「旅途」更愉快
可是,實驗結果是︰跟往時一樣,在香港上班的感覺不好,四處有種強烈的壓迫感。我嘗試從兩地實際的差異去解釋這種變更,迫人迫車迫食晏這種香港特色確是惱 人,但在香港成長的我應早已習慣,不應導致我嫌惡工作。
思前想後,我找到的解釋,卻是心理上差異。盡管我在美國快住上5年,我對這個地方還是有一個距離感,暫沒打算長住終老。於是,對當地的一切(包括自己份 工)都可以帶個一笑置之的心態,頂多到時拍拍屁股走佬,追逐水草而居,跑去另一個國家生活去。
然而,在香港,這個我視以為根的地方,在這裏工作,會不由自主地思考自己跟這個地方的將來,會因為這裏社會政治裏的烏煙瘴氣而氣結(事實上,美國政治之糟 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每當想到太遠而不確定的未來時,壓力與不快便隨之而生。
換句話說,在矽谷生活和工作,在我的心底裏,不過是一趟很長的旅行,甚至可以理解為近年很流行的working holiday——有人出錢請我去旅行歷險,生活裏工作上遇到的麻煩事,我都可以視之為暫時性的奇遇,頂多窮途末路時,我買張機票遠走高飛。當念及此,壓 力自然消減。
在港工作 不快人多快樂人少
相對於在香港工作的朋友,工作和不快總恒常地被畫上等號,我發覺快樂上班的人總是佔少數,大部分人常說自己的工作這樣不好那樣不好。甚至如黃子華棟篤笑裏 所述︰如非鬼上身,普通凡夫俗子總說不出「我好鍾意返工呀……」
我在香港正式「上班」的經驗不多,充其量只是好多年前在大學的暑假裏,在外資公司當個朝九晚六的煙腸(intern)而已。除虛榮以外,上班的感覺不佳。 我只記得每朝早迫地鐵上班,午飯後強撑着眼皮、在上司面前扮認真工作,日間所受的苦悶,只為了晚上相約朋友見面時那份虛榮。
令我不解的,是甚麼原因構成這個差異。我在矽谷工作的快樂經驗,究竟是來自科技公司的神奇魔法,抑或是香港的水土特別差?
最近,我因私事回港,在公司位於港島區的辦公室上班,無論任務、職位、上司和同事都跟在美國的一模一樣,不過是我的肉身出現在銅鑼灣。這是個上佳的控制實 驗,讓我感覺在香港工作的滋味。理論上,因為工作內容依舊不變,我不應嫌惡工作。
矽谷工作 人在「旅途」更愉快
可是,實驗結果是︰跟往時一樣,在香港上班的感覺不好,四處有種強烈的壓迫感。我嘗試從兩地實際的差異去解釋這種變更,迫人迫車迫食晏這種香港特色確是惱 人,但在香港成長的我應早已習慣,不應導致我嫌惡工作。
思前想後,我找到的解釋,卻是心理上差異。盡管我在美國快住上5年,我對這個地方還是有一個距離感,暫沒打算長住終老。於是,對當地的一切(包括自己份 工)都可以帶個一笑置之的心態,頂多到時拍拍屁股走佬,追逐水草而居,跑去另一個國家生活去。
然而,在香港,這個我視以為根的地方,在這裏工作,會不由自主地思考自己跟這個地方的將來,會因為這裏社會政治裏的烏煙瘴氣而氣結(事實上,美國政治之糟 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每當想到太遠而不確定的未來時,壓力與不快便隨之而生。
換句話說,在矽谷生活和工作,在我的心底裏,不過是一趟很長的旅行,甚至可以理解為近年很流行的working holiday——有人出錢請我去旅行歷險,生活裏工作上遇到的麻煩事,我都可以視之為暫時性的奇遇,頂多窮途末路時,我買張機票遠走高飛。當念及此,壓 力自然消減。
2012年5月1日星期二
科網尖子有價 惟憂潮退時
在矽谷工作,最令人困惑的是自己的薪金和待遇。從研究生到軟件工程師,薪金跳升幾倍。我不理解自己何德何能,值得那份糧,甚至廣義一點來說,我不理解整個
科技行業今天高昂的價值。
近年科技業再闖顛峰︰蘋果公司在幾個月間巿值上升了一千億美金;估值幾百億美金的facebook即將上巿;18個月大只有13名員工的 Instagram剛被facebook以10億美金收購;網站dice.com去年初發表報告,指矽谷科技從業員的平均年薪達10萬美元;早前 facebook到中國大陸聘請軟件工程師,年薪更可達20萬元,另加綠卡;上周《華爾街日報》引述一項調查報告,認為軟件工程師是2012年的最佳職 業。
優厚待遇 只因雞犬皆升?
以上數字,全憑記憶,不過朋友間開口埋口便是這些話題,我肯定超碼8成準確。事實上,以我觀察在矽谷年薪10萬美元的軟件工程師極之普遍,相對美國家庭平 均年收入5萬美元,於一個初出茅蘆的打工仔來說,年薪10萬美元是個可觀的收入。
但是,令我困惑的是我憑甚麼可以得到這樣的收入?我相信,在其他行業裏,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樣,每天付出無止境的勞力與腦力,我憑甚麼可以賺得比別人多?是 因為歷史的偶然,自己幸運地趕上這趟科技熱潮,在雞犬皆升的同時我的收入亦隨之提升?
科技界重「才」 人人公平競爭
曾幾何時香港的製造業輕工業養活了整代人,以福特和通用汽車為代表的美國汽車製造業40至50年前成就了一整代人的美國夢,我不知道,現時正是美國經濟火 車頭的科技業,又是否另一個歷史重演?今天趨之若鶩的科技行業,十年廿年後又會否衰落?我今日所享受的優厚待遇,能否持續到永遠?
當然,話雖如此,科技行業總算是個level playing field,是個很公平的競技場。我於前文說過,近年科技公司請人都不着重學歷,只要求職者有特殊成就或優秀技能,就有面試機會。一切是有能者居之,身家 學歷背景國籍毫不重要。從這個角度看,科技業是個任何人均可參與的行業,不如醫生律師會計師每年有限額專業資格,沒有任何制度或政策有阻礙其他人搶我的飯 碗,既然公司在幾百萬個求職者中選上我,那就是說我的薪金是個公平市場價值。我既然在幾百萬人裏脫穎而出,人工高自不足為奇。
問題是這趟科技浪潮會何時完結?完結時,我又能否做好準備,回復成一個收入平平的打工仔?
近年科技業再闖顛峰︰蘋果公司在幾個月間巿值上升了一千億美金;估值幾百億美金的facebook即將上巿;18個月大只有13名員工的 Instagram剛被facebook以10億美金收購;網站dice.com去年初發表報告,指矽谷科技從業員的平均年薪達10萬美元;早前 facebook到中國大陸聘請軟件工程師,年薪更可達20萬元,另加綠卡;上周《華爾街日報》引述一項調查報告,認為軟件工程師是2012年的最佳職 業。
優厚待遇 只因雞犬皆升?
以上數字,全憑記憶,不過朋友間開口埋口便是這些話題,我肯定超碼8成準確。事實上,以我觀察在矽谷年薪10萬美元的軟件工程師極之普遍,相對美國家庭平 均年收入5萬美元,於一個初出茅蘆的打工仔來說,年薪10萬美元是個可觀的收入。
但是,令我困惑的是我憑甚麼可以得到這樣的收入?我相信,在其他行業裏,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樣,每天付出無止境的勞力與腦力,我憑甚麼可以賺得比別人多?是 因為歷史的偶然,自己幸運地趕上這趟科技熱潮,在雞犬皆升的同時我的收入亦隨之提升?
科技界重「才」 人人公平競爭
曾幾何時香港的製造業輕工業養活了整代人,以福特和通用汽車為代表的美國汽車製造業40至50年前成就了一整代人的美國夢,我不知道,現時正是美國經濟火 車頭的科技業,又是否另一個歷史重演?今天趨之若鶩的科技行業,十年廿年後又會否衰落?我今日所享受的優厚待遇,能否持續到永遠?
當然,話雖如此,科技行業總算是個level playing field,是個很公平的競技場。我於前文說過,近年科技公司請人都不着重學歷,只要求職者有特殊成就或優秀技能,就有面試機會。一切是有能者居之,身家 學歷背景國籍毫不重要。從這個角度看,科技業是個任何人均可參與的行業,不如醫生律師會計師每年有限額專業資格,沒有任何制度或政策有阻礙其他人搶我的飯 碗,既然公司在幾百萬個求職者中選上我,那就是說我的薪金是個公平市場價值。我既然在幾百萬人裏脫穎而出,人工高自不足為奇。
問題是這趟科技浪潮會何時完結?完結時,我又能否做好準備,回復成一個收入平平的打工仔?
2012年3月12日星期一
網上抓機會 勝花錢買文憑
近年環球經濟不穩,失業率上升,很多人(包括我)湧回校園讀書,希望以文憑增加晉升機會。去年,美國喬治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發表報告,指在美國,擁學士學位的人一生的收入約為230萬美元(以09年物價計),而高中畢業生只有130萬。
姑且假設大學教育是個把學生一生身價提升100萬的「加工」過程,以40年計,年利率3厘折現,結論是大學學位值30萬美金。
賣「面試資格」 學院如生意
這強勁數據支持下,學校只要把自己包裝成優良的職業訓練所,畢業生都找到理想工作,就很容易吸引學生源源不絕獻上(借來的)學費。近年低迷的經濟環境,令學額需求更加殷切,世界各地大學學費都急劇上升,學校變成一盤很賺錢的生意。
我也讀過美國大學的電腦科學碩士課程,但覺得跟自學相差無幾,做功課遇上困難,也總是先問Google,學校的影響相對不大。沒錯,擁有學士/碩士文憑是有助求職的第一步,可是,自從面試那一步起,依據的便是個人實力。
問題是,值不值得花幾十萬去買個面試資格?
今日的互聯網,資訊豐富又免費,沒有學校可比擬;網上公認的成績,甚至比學校考試更能證明一個人的能力。以下兩個我身邊的例子,都是利用網上資源找工作︰
網絡資源充裕 增值辦法多
例子一︰我的上司,他是羅馬尼亞人,大我一歲,成長於當地山區十多萬人口的小鎮,成績從不突出,也沒讀過名牌大學,只是恒常地參加網上編程比賽。本科畢業後,科技公司看上他的比賽經驗,便安排他到加州面試。工作幾年後,已是個小頭目,手下更有三數位具博士銜頭的工程師。
例子二︰近年,麻省理工和史丹福大學均推出免費網上課程,由大學教授任教。學生透過視頻上課,並按時交功課,完成後可獲頒證書。去年秋季的人工智能課程,有超過10萬人報名,網上更出現大量論壇,討論課程內容。課程完結後,最佳的1,000名學生更收到教授電郵,指可以推薦他們到各大著名科技公司面試。
這兩個例子都在說明,我們未必需要很多文憑和學歷才能找到工作。說到底,最終獲得聘用與否,也是看個人的能力而已。問題只在於我們怎樣把外在的資訊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與其花幾十萬去讀書,倒不如利用網上龐大的免費資源,去學習、宣傳和證明自己。
文憑的背後不過是一間學校,又如何及得上網上以億計的地球人的認可?
姑且假設大學教育是個把學生一生身價提升100萬的「加工」過程,以40年計,年利率3厘折現,結論是大學學位值30萬美金。
賣「面試資格」 學院如生意
這強勁數據支持下,學校只要把自己包裝成優良的職業訓練所,畢業生都找到理想工作,就很容易吸引學生源源不絕獻上(借來的)學費。近年低迷的經濟環境,令學額需求更加殷切,世界各地大學學費都急劇上升,學校變成一盤很賺錢的生意。
我也讀過美國大學的電腦科學碩士課程,但覺得跟自學相差無幾,做功課遇上困難,也總是先問Google,學校的影響相對不大。沒錯,擁有學士/碩士文憑是有助求職的第一步,可是,自從面試那一步起,依據的便是個人實力。
問題是,值不值得花幾十萬去買個面試資格?
今日的互聯網,資訊豐富又免費,沒有學校可比擬;網上公認的成績,甚至比學校考試更能證明一個人的能力。以下兩個我身邊的例子,都是利用網上資源找工作︰
網絡資源充裕 增值辦法多
例子一︰我的上司,他是羅馬尼亞人,大我一歲,成長於當地山區十多萬人口的小鎮,成績從不突出,也沒讀過名牌大學,只是恒常地參加網上編程比賽。本科畢業後,科技公司看上他的比賽經驗,便安排他到加州面試。工作幾年後,已是個小頭目,手下更有三數位具博士銜頭的工程師。
例子二︰近年,麻省理工和史丹福大學均推出免費網上課程,由大學教授任教。學生透過視頻上課,並按時交功課,完成後可獲頒證書。去年秋季的人工智能課程,有超過10萬人報名,網上更出現大量論壇,討論課程內容。課程完結後,最佳的1,000名學生更收到教授電郵,指可以推薦他們到各大著名科技公司面試。
這兩個例子都在說明,我們未必需要很多文憑和學歷才能找到工作。說到底,最終獲得聘用與否,也是看個人的能力而已。問題只在於我們怎樣把外在的資訊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與其花幾十萬去讀書,倒不如利用網上龐大的免費資源,去學習、宣傳和證明自己。
文憑的背後不過是一間學校,又如何及得上網上以億計的地球人的認可?
2012年2月6日星期一
那些年考試滿分 如今有何用?
我從來不是個成績優異的學生,清楚記得中三年那年,勤力溫習一整個月,才考個全級五十。
小學、中學、大學的畢業頒獎禮上,我在台下,凝望禮台上接受老師嘉許的同學,他們是學業成績優異領袖模範生,我只感覺跟他們的距離有十萬八千里遠。
我想不通,他們不過是讀書考試的能力高一點,為甚麼所有榮耀都歸他們?我自問不比他們蠢,不過是沒有浪費心力去追逐名次而已,為甚麼不頒獎給我?給他們頒獎,大概認同他們讀書的努力,但是努力讀書又代表甚麼,代表他日會名成利就嗎?
時下流行社交網絡——面書(facebook)是個聯絡失散以久同學的好工具,也好讓我追蹤那些年的老師寵兒,姑且看看他們成就,相對於今日的我,是否如昔日的畢業禮裏,台上台下彼此依舊遙不可及。
尖子忘卻鍛練其他能力
我卻發覺,那些年的讀書滿分、考試爆燈的優異生,日後的成就未必如往日所想的一帆風順。
很多尖子有個根本問題:他們在考試的本領較常人高,在成長過程裏,他們只需不斷加強這本領,就可以在學校裏取得驕人成就。這就構成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迴路,而忘卻鍛練其他方面的能力。在離開學校後,才發現其他能力有所欠缺時,已為時已晚。
例如,大學的成績跟研究院的成就關係不大。好一部分成績絕頂的同學,會選擇攻讀研究院,因為相信在研究院能發揮所長。
習慣找答案 拙於創造
可是,好成績的同學,習慣從課本上得到終極正確答案,在試卷上拿滿分,從而脫穎而出,他們會繼續努力讀書去保持領導地位。可是,在研究院裏,每天面對的是大量沒有答案的問題,大膽地創造答案正是研究院需要的能力。在此,好成績同學遇到大難題:他們讀書效率太高,習慣從書本找答案,卻拙於創造答案。
我絕不是要鼓勵芸芸學子不要努力讀書。但是,要謹記,讀書以外,世界上仍然有很多值得重視的能力。學校鼓勵學生努力讀書,把每班級頭一、二、三名的同學放上神枱給大家欣賞,長遠來說,卻是害苦了他們。這三位同學或會過分的相信成績就是一切,其他一概不理,就忘卻鍛練其他能力。到日後上研究院時,或在社會工作,才發覺原來讀書成績,只是一個人芸芸能力裏,其中一小部分而己。
小學、中學、大學的畢業頒獎禮上,我在台下,凝望禮台上接受老師嘉許的同學,他們是學業成績優異領袖模範生,我只感覺跟他們的距離有十萬八千里遠。
我想不通,他們不過是讀書考試的能力高一點,為甚麼所有榮耀都歸他們?我自問不比他們蠢,不過是沒有浪費心力去追逐名次而已,為甚麼不頒獎給我?給他們頒獎,大概認同他們讀書的努力,但是努力讀書又代表甚麼,代表他日會名成利就嗎?
時下流行社交網絡——面書(facebook)是個聯絡失散以久同學的好工具,也好讓我追蹤那些年的老師寵兒,姑且看看他們成就,相對於今日的我,是否如昔日的畢業禮裏,台上台下彼此依舊遙不可及。
尖子忘卻鍛練其他能力
我卻發覺,那些年的讀書滿分、考試爆燈的優異生,日後的成就未必如往日所想的一帆風順。
很多尖子有個根本問題:他們在考試的本領較常人高,在成長過程裏,他們只需不斷加強這本領,就可以在學校裏取得驕人成就。這就構成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迴路,而忘卻鍛練其他方面的能力。在離開學校後,才發現其他能力有所欠缺時,已為時已晚。
例如,大學的成績跟研究院的成就關係不大。好一部分成績絕頂的同學,會選擇攻讀研究院,因為相信在研究院能發揮所長。
習慣找答案 拙於創造
可是,好成績的同學,習慣從課本上得到終極正確答案,在試卷上拿滿分,從而脫穎而出,他們會繼續努力讀書去保持領導地位。可是,在研究院裏,每天面對的是大量沒有答案的問題,大膽地創造答案正是研究院需要的能力。在此,好成績同學遇到大難題:他們讀書效率太高,習慣從書本找答案,卻拙於創造答案。
我絕不是要鼓勵芸芸學子不要努力讀書。但是,要謹記,讀書以外,世界上仍然有很多值得重視的能力。學校鼓勵學生努力讀書,把每班級頭一、二、三名的同學放上神枱給大家欣賞,長遠來說,卻是害苦了他們。這三位同學或會過分的相信成績就是一切,其他一概不理,就忘卻鍛練其他能力。到日後上研究院時,或在社會工作,才發覺原來讀書成績,只是一個人芸芸能力裏,其中一小部分而己。
2011年11月14日星期一
矽谷創業天堂 但你願冒險嗎
美國矽谷,遍地是成功創業的例子,就算當下環球經濟低迷不穩,大企業收購蚊型創業公司的消息仍是不絕於耳,收購價坐底千萬美金。
一個簡單的說法是:一旦被成功收購,就即可買車買樓,倘非行差踏錯,從此不用work-for-money。更重要的是,矽谷裏,成功故事的主角,往往就在左近,可以是咖啡廳裏T-shirt短褲的路人甲,可以是每兩星期照我一次肺的老細。
撫心自問 可有膽量氣魄?
每想到他們戶口裏有幾百萬蚊,想到當下的安穩生活,想到他們可以隨意冒事業上的風險,心裏總是由衷地羨慕。時常問自己,會否有朝一日,我會達到他們今天的境界。或者,換着是我,回到他們創業那個時候,我又有沒有這個膽量與氣魄?
先做一個思想實驗,自問一個簡單問題,足證自己一世冇發達:如果摩根士丹利或谷歌向我招手給我聘書,但同時有個有趣的創業想法,我會怎樣做?
這問題簡單易答。跟大摩說我有谷歌的聘書,跟谷歌說我有大摩的聘書,然後看兩者的反應,目標是提升待遇。至於創業,就讓我有公餘時候再做吧(如果精神還許可的話?)。
做大公司最重要的好處,是不用向他人解釋為甚麼要做大公司。成長的時候,我作過很多決定,都會遭外界質疑,無論是大學選主修科,抑或是畢業後的發展,總會有許多人不明白我的選擇。有時我會忽悠一下,有時卻要立論說明。為自己開解日久,縱然論據都給理順,但每每總得花時間費氣力,甚至動搖本身立場。
做大公司就不同了,跟人相告近況,別人「哦,幾好吖!」便會收聲,因為再質疑就惹來葡萄友的嫌疑。這樣我站着原地不動,只消一句話,就足以讓三姑六婆收口,自我感覺良好。
心中只求安穩 何以值得上岸?
以前做了幾年研究生,當同年紀的朋友在職場工作賺錢升職時,我卻在象牙塔裏亂竄,心裏羨慕別人的生活。最怕別人問我以後打算怎樣,因為自己都不清楚。在大公司工作,起碼可以理直氣壯跟人說,我可以做上三五年,然後再作決定。
這說明了,自己心底裏其實很希望有點安穩的生活。要冒險創業,繼續被旁人質疑,感覺太不踏實。最矛盾弔詭的就在這裏:我在羨慕成功創業的朋友當下豐足的生活時,卻忘記了別人當年開業時,十個煲兩個蓋的艱難時候。
自己不願冒風險創業,又何以值得上岸過安穩生活?
一個簡單的說法是:一旦被成功收購,就即可買車買樓,倘非行差踏錯,從此不用work-for-money。更重要的是,矽谷裏,成功故事的主角,往往就在左近,可以是咖啡廳裏T-shirt短褲的路人甲,可以是每兩星期照我一次肺的老細。
撫心自問 可有膽量氣魄?
每想到他們戶口裏有幾百萬蚊,想到當下的安穩生活,想到他們可以隨意冒事業上的風險,心裏總是由衷地羨慕。時常問自己,會否有朝一日,我會達到他們今天的境界。或者,換着是我,回到他們創業那個時候,我又有沒有這個膽量與氣魄?
先做一個思想實驗,自問一個簡單問題,足證自己一世冇發達:如果摩根士丹利或谷歌向我招手給我聘書,但同時有個有趣的創業想法,我會怎樣做?
這問題簡單易答。跟大摩說我有谷歌的聘書,跟谷歌說我有大摩的聘書,然後看兩者的反應,目標是提升待遇。至於創業,就讓我有公餘時候再做吧(如果精神還許可的話?)。
做大公司最重要的好處,是不用向他人解釋為甚麼要做大公司。成長的時候,我作過很多決定,都會遭外界質疑,無論是大學選主修科,抑或是畢業後的發展,總會有許多人不明白我的選擇。有時我會忽悠一下,有時卻要立論說明。為自己開解日久,縱然論據都給理順,但每每總得花時間費氣力,甚至動搖本身立場。
做大公司就不同了,跟人相告近況,別人「哦,幾好吖!」便會收聲,因為再質疑就惹來葡萄友的嫌疑。這樣我站着原地不動,只消一句話,就足以讓三姑六婆收口,自我感覺良好。
心中只求安穩 何以值得上岸?
以前做了幾年研究生,當同年紀的朋友在職場工作賺錢升職時,我卻在象牙塔裏亂竄,心裏羨慕別人的生活。最怕別人問我以後打算怎樣,因為自己都不清楚。在大公司工作,起碼可以理直氣壯跟人說,我可以做上三五年,然後再作決定。
這說明了,自己心底裏其實很希望有點安穩的生活。要冒險創業,繼續被旁人質疑,感覺太不踏實。最矛盾弔詭的就在這裏:我在羨慕成功創業的朋友當下豐足的生活時,卻忘記了別人當年開業時,十個煲兩個蓋的艱難時候。
自己不願冒風險創業,又何以值得上岸過安穩生活?
2011年10月3日星期一
自幼學循規 起跑輸人九條街
十年前,我讀中學時,曾經越級挑戰,代表香港到芬蘭參加國際電腦編程比賽。比賽分上下兩場,各歷時五小時。參賽者要在限時內編寫程式解決幾條難題,然後上載至中央主機,主辦單位以幾組不公開的數據測試,程式於極短時間輸出正確答案便得分,高分者勝。比賽的主要難度,在於程式需要作龐大的運算,若非應用較高深的算法,程式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執行。
輸了比賽 卻擊敗賽則
其中一條問題,我毫無頭緒,只懂得以極慢的算法找出答案,若把這方法上載,程式必然超時,必得零分。於是我心生一計,在自己的電腦窮盡所有測試數據,以龜速找答案,然後把所有數據和答案都寫在程式碼裏。主辦單位測試時,程式只消在程式碼裏找答案,一定夠快。
問題只有一個:程式將會過於龐大,遠超當時電腦能承受的負荷。不過我既然別無他法,最差結果頂多是零分,我就把幾百MB的程式碼上載至主機,可惜比賽結束時主機仍沒有反應。當晚大會的賽後報告,指有選手因為上載過大的程式碼,導致主機不勝負荷。於是,大會要更改下半場的賽例:程式碼不能大於10MB。
我當場的反應是:當局因我更改賽則,我好勁,這是壯舉,我贏不了比賽,我卻擊敗賽則!
未幾,我開始擔心,因為從隊友們的眼神語氣,感到他們未必接受這樣勇闖灰色地帶的行為。我們自小學習要循規蹈矩,考試最好滿分,十項最好全能,操行最好優異,卻從不鼓勵think-out-of-the-box。踏鋼索鑽空子,在香港不太歡迎。我怕別人指摘我浪費代表香港的難逢機會;我怕別人責怪我不學無術只懂旁門左道。至幾年後,隊友們向他人介紹我時,仍然會語帶嘲諷地提及這個「壯舉」,我厚着面皮一笑置之,一絲後悔當日的鹵莽。
港扼殺創意 產業注定敗
最近,我開始在矽谷工作,跟同事談起這往事時,他竟然問:「為甚麼你不寫在履歷表上?早知你曾在國際賽搞事,開始時就對你友善一點,給你艱難複雜的任務。」然後,他侃侃而談和其他同事以前在故鄉搞事的事迹,不亦樂乎。我才發現,在科技界裏,原來「搞過事」是履歷表的重要項目,人們並不太欣賞循規蹈矩的乖乖,鑽空子、找漏洞這些旁門左道才是常態。
從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大抵可知哪個地方較容易接受新鮮事。政府曾幾何時要推動創意產業,我認為注定失敗。莫說要贏在起跑綫上,我們自幼稚園時,學習循規蹈矩地做人的那天,已經輸給別人九條街了。
輸了比賽 卻擊敗賽則
其中一條問題,我毫無頭緒,只懂得以極慢的算法找出答案,若把這方法上載,程式必然超時,必得零分。於是我心生一計,在自己的電腦窮盡所有測試數據,以龜速找答案,然後把所有數據和答案都寫在程式碼裏。主辦單位測試時,程式只消在程式碼裏找答案,一定夠快。
問題只有一個:程式將會過於龐大,遠超當時電腦能承受的負荷。不過我既然別無他法,最差結果頂多是零分,我就把幾百MB的程式碼上載至主機,可惜比賽結束時主機仍沒有反應。當晚大會的賽後報告,指有選手因為上載過大的程式碼,導致主機不勝負荷。於是,大會要更改下半場的賽例:程式碼不能大於10MB。
我當場的反應是:當局因我更改賽則,我好勁,這是壯舉,我贏不了比賽,我卻擊敗賽則!
未幾,我開始擔心,因為從隊友們的眼神語氣,感到他們未必接受這樣勇闖灰色地帶的行為。我們自小學習要循規蹈矩,考試最好滿分,十項最好全能,操行最好優異,卻從不鼓勵think-out-of-the-box。踏鋼索鑽空子,在香港不太歡迎。我怕別人指摘我浪費代表香港的難逢機會;我怕別人責怪我不學無術只懂旁門左道。至幾年後,隊友們向他人介紹我時,仍然會語帶嘲諷地提及這個「壯舉」,我厚着面皮一笑置之,一絲後悔當日的鹵莽。
港扼殺創意 產業注定敗
最近,我開始在矽谷工作,跟同事談起這往事時,他竟然問:「為甚麼你不寫在履歷表上?早知你曾在國際賽搞事,開始時就對你友善一點,給你艱難複雜的任務。」然後,他侃侃而談和其他同事以前在故鄉搞事的事迹,不亦樂乎。我才發現,在科技界裏,原來「搞過事」是履歷表的重要項目,人們並不太欣賞循規蹈矩的乖乖,鑽空子、找漏洞這些旁門左道才是常態。
從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大抵可知哪個地方較容易接受新鮮事。政府曾幾何時要推動創意產業,我認為注定失敗。莫說要贏在起跑綫上,我們自幼稚園時,學習循規蹈矩地做人的那天,已經輸給別人九條街了。
2011年8月22日星期一
少壯多曠課 更易贏在起跑線?
筆者跟幾個同校的師兄弟,中學以後各自修行,循着不同的途徑,今日在美國矽谷不同的科技公司嬉戲遊玩。
我們每人各有所長,背景不同,人生目標亦相異。不過,大家的共通點是:在中學時代曠課缺席日數極多,沒有花費太多時間於課堂功課考試上。在其他同學為公開試那三幾個優等成績努力時,我們卻把精力專注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我們犧牲的,或許是公開試成績表上的幾分;我們所得的,卻是贏在起跑綫那半步。
蓋茨未上大學 已熟練程式
這正正是暢銷書《Outliers》作者Malcolm Gladwell提出的「贏在起跑綫」和「一萬小時法則」。前者指在大多選拔制度下,同齡的小朋友中能力佔優者,會獲得額外照顧,從而增加他們與能力稍遜者間的距離;後者指若一個人要在某個領域有傑出表現,先決條件是花上一萬小時練習研究。微軟的Bill Gates還沒上大學已玩上一萬小時寫程式,他唸大學時自不然對電腦科技有充分認識,也察覺到其他人對電腦認識缺乏,才能擁有毅然輟學哈佛的勇氣。
問題是:哪裏來那一萬小時?筆者唸中學時,有幸享受隨意曠課的「權利」,得以把時間投放在對我來說更有意義的活動上。高中預科幾年,時間積累下來也有兩三千小時吧。
路路有新天 勿過分看重公開試
但最近每見報載「新高中恐慌暑假補課朝9晚8」,就不禁為莘莘學子而神傷,寶貴青春就此浪費在課堂裏公開試上。即使假設公開試的好成績對個人前途有正面影響,但是,根據定義,能考第一的只有一個人,而且受邊際遞減效用所限,多花一倍時間讀書並不能把成績翻一番。
如果一個學生清楚自己多花一倍努力讀書,亦沒可能贏在公開試的起跑綫。那麼,強迫他每天上學讀書,是否有點不切實際?如果讓他把精力投放在研究其他東西,是否更合乎效益?我們常強調要「贏在起跑綫」,卻往往忘記了社會上其實有很多很多條起跑綫,公開試不過是其中小小的一條而已。
當下的現實是:很多學生把自己的寶貴一萬小時全花在公開試上,千辛萬苦在終點裏還困在芸芸人海中間。既然如此,何不另覓他徑,把精力投放在其他人煙疏落的跑徑裏,說不定三爬兩撥,就能闖出新天。
我們每人各有所長,背景不同,人生目標亦相異。不過,大家的共通點是:在中學時代曠課缺席日數極多,沒有花費太多時間於課堂功課考試上。在其他同學為公開試那三幾個優等成績努力時,我們卻把精力專注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我們犧牲的,或許是公開試成績表上的幾分;我們所得的,卻是贏在起跑綫那半步。
蓋茨未上大學 已熟練程式
這正正是暢銷書《Outliers》作者Malcolm Gladwell提出的「贏在起跑綫」和「一萬小時法則」。前者指在大多選拔制度下,同齡的小朋友中能力佔優者,會獲得額外照顧,從而增加他們與能力稍遜者間的距離;後者指若一個人要在某個領域有傑出表現,先決條件是花上一萬小時練習研究。微軟的Bill Gates還沒上大學已玩上一萬小時寫程式,他唸大學時自不然對電腦科技有充分認識,也察覺到其他人對電腦認識缺乏,才能擁有毅然輟學哈佛的勇氣。
問題是:哪裏來那一萬小時?筆者唸中學時,有幸享受隨意曠課的「權利」,得以把時間投放在對我來說更有意義的活動上。高中預科幾年,時間積累下來也有兩三千小時吧。
路路有新天 勿過分看重公開試
但最近每見報載「新高中恐慌暑假補課朝9晚8」,就不禁為莘莘學子而神傷,寶貴青春就此浪費在課堂裏公開試上。即使假設公開試的好成績對個人前途有正面影響,但是,根據定義,能考第一的只有一個人,而且受邊際遞減效用所限,多花一倍時間讀書並不能把成績翻一番。
如果一個學生清楚自己多花一倍努力讀書,亦沒可能贏在公開試的起跑綫。那麼,強迫他每天上學讀書,是否有點不切實際?如果讓他把精力投放在研究其他東西,是否更合乎效益?我們常強調要「贏在起跑綫」,卻往往忘記了社會上其實有很多很多條起跑綫,公開試不過是其中小小的一條而已。
當下的現實是:很多學生把自己的寶貴一萬小時全花在公開試上,千辛萬苦在終點裏還困在芸芸人海中間。既然如此,何不另覓他徑,把精力投放在其他人煙疏落的跑徑裏,說不定三爬兩撥,就能闖出新天。
2011年7月11日星期一
研究生輟學覓職 天大惡行?
每隔一陣子,在報章上總會讀到這樣的新聞:大學資助委員會公布近年資助的研究院學位數目,以及畢業生人數及其出路,然後有議員或學者指出研究生的輟學(drop-out)比例偏高,於是建議政府加強對研究生的支持,確保他們可以順利畢業,並加強就業配套,免得浪費學額虛耗社會資源。
認清方向 勝「磨爛蓆」
讀畢總不禁莞爾,似乎政府撥款支持研究,是為了讓研究生畢業,拿取學位然後以搵工為最終目的,而研究生中途輟學卻是天大的惡行。
但令筆者疑惑的是,究竟讓研究生順利畢業能帶給社會的益處有幾多?碩士博士文憑對工作又有甚麼關係?如果研究生自覺不適合念研究院,讓他們早日輟學投身社會,是否一個更合乎效益的方法?為甚麼硬要讓他們「磨爛蓆」地做研究寫論文,以換得一紙文憑?以輟學比例去理解研究院的成就,實是古怪。
數年前筆者在美國進入研究院,第一天新同學全坐在講堂裏,教授叫我們認着坐在左右的新朋友,因為跟據歷史數據,兩年後,這批新臉孔裏,超過一半將會因着種種理由而離開。教授們甚至跟我們計數,指出若為他朝高薪而進研究院,是個千錯萬錯的決定:博士和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點和日後增幅之差距,絕對彌補不了幾年在研究院少賺的錢。建議我們如果只為了人工,不如早早打工去。
倘為高薪 不如早投職場
事實上,在一般的大學,要取得博士學位其實不難。以筆者的觀察,畢業與否,跟智慧高低關係不大,如果肯待上一段長時間,研究生總能畢業。問題是機會成本超高:閣下是否願意犧牲而已。
平均而言,修畢博士學位,要花上五六七年時間,每周工作超過五、六十小時,然而酬勞僅能餬口,重要的,更是研究經驗對求職未必有幫助,心理壓力更來自同年紀在社會工作年年升職加薪的朋友。若非本身對研究充滿熱誠,認為做研究帶來的喜悅,遠超所失的機會成本,念研究院絕不划算。
跟筆者同年進研究院的朋友,很多早已認清方向,投身職場,他們離開時,我們總會為他們高興。教授的開場白要新生們早日認清方向,無謂「磨爛蓆」換一紙文憑,虛耗青春,浪費學系資源。輟學比例高低,跟研究院的成就,實在毫無關係。
認清方向 勝「磨爛蓆」
讀畢總不禁莞爾,似乎政府撥款支持研究,是為了讓研究生畢業,拿取學位然後以搵工為最終目的,而研究生中途輟學卻是天大的惡行。
但令筆者疑惑的是,究竟讓研究生順利畢業能帶給社會的益處有幾多?碩士博士文憑對工作又有甚麼關係?如果研究生自覺不適合念研究院,讓他們早日輟學投身社會,是否一個更合乎效益的方法?為甚麼硬要讓他們「磨爛蓆」地做研究寫論文,以換得一紙文憑?以輟學比例去理解研究院的成就,實是古怪。
數年前筆者在美國進入研究院,第一天新同學全坐在講堂裏,教授叫我們認着坐在左右的新朋友,因為跟據歷史數據,兩年後,這批新臉孔裏,超過一半將會因着種種理由而離開。教授們甚至跟我們計數,指出若為他朝高薪而進研究院,是個千錯萬錯的決定:博士和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點和日後增幅之差距,絕對彌補不了幾年在研究院少賺的錢。建議我們如果只為了人工,不如早早打工去。
倘為高薪 不如早投職場
事實上,在一般的大學,要取得博士學位其實不難。以筆者的觀察,畢業與否,跟智慧高低關係不大,如果肯待上一段長時間,研究生總能畢業。問題是機會成本超高:閣下是否願意犧牲而已。
平均而言,修畢博士學位,要花上五六七年時間,每周工作超過五、六十小時,然而酬勞僅能餬口,重要的,更是研究經驗對求職未必有幫助,心理壓力更來自同年紀在社會工作年年升職加薪的朋友。若非本身對研究充滿熱誠,認為做研究帶來的喜悅,遠超所失的機會成本,念研究院絕不划算。
跟筆者同年進研究院的朋友,很多早已認清方向,投身職場,他們離開時,我們總會為他們高興。教授的開場白要新生們早日認清方向,無謂「磨爛蓆」換一紙文憑,虛耗青春,浪費學系資源。輟學比例高低,跟研究院的成就,實在毫無關係。
2011年5月23日星期一
億元夢醒 職場浮沉應自省
上星期五(20日)六合彩攪珠,預計頭獎一注中可獨得過億獎金。朋友們在網上網下熱烈討論鋸樹計劃。當中最吸引我的,是朋友們討論合資買大包圍。我身處海外,無法參與其中,但不禁想,如果朋友們中頭獎,每人分得1千萬,那就不得了,我肯定會酸溜溜。
如果有1千萬,我理應可以永遠不用為錢而工作(work for money),不用為買樓的三成首期頭痛,不用為前途煩惱,可回到校園裏當個低薪沒前途但很快樂的研究員……簡直是想起他朝都興奮。如果幾位正苦苦努力工作的朋友,身家忽然有一千萬,他們的煩惱想必減輕,只餘下我在苦苦浮沉。
傳奇只屬奇聞 朋輩壓力方重
問題不在六合彩,不在於那天降的橫財,而是那種朋輩間人人上了岸,唯獨自己在怒海中浮沉的感覺。一些中學時玩電腦認識的朋友,大學畢業自行創業,近年高價賣了盤。我得知此消息後,確羨慕了好一陣子。大學畢業時,幾個朋友在一間小型互聯網公司工作,公司老闆向我招手,說他們公司的前景是多麼光明,再補充一句「我們準備5年後上市」。聽罷,心裏不禁一動:如果真的上市,面前幾位朋友豈非有幾百萬身家?自己難免給比較下去。
問題也不在銀碼,或單單是成功與否。平時在報紙雜誌讀到成功人士的訪問,或者是傳說中某人天生異稟23、24歲博士畢業的奇聞,抑或是港產運動員在國際比賽勇奪殊榮,都不會令我感到壓力,因為他們就像電影或小說的角色,不會出現於我的生活裏,跟我的感覺十分疏離。
莫妒朋輩上岸 應恨自己懶散
然而,朋友們的成功(或上岸)故事則不然。於同一條起跑綫出發,升班考公開試上大學到工作。一起走過那不堪入目卻回味無窮的青澀歲月。曾經幼稚地認為自己的能力和膽識跟他們旗鼓相當,落後時更會找藉口說那不過是一時懶惰疏忽,滿以為他朝自己努力必能遠遠超前。直至發現原來他們從沒鬆懈,今日可以上岸,正是多年努力耕耘敢做敢博的碩果。
成功與否,不過是個相對的標準:大家同樣在苦苦努力,默默向上爬,這似乎是理所當然;但倘若他成功了自己沒有,自不然悔疚昔日的懶散,想如果當初有朋友們努力拼搏,或者今日上岸的是自己。
如果有1千萬,我理應可以永遠不用為錢而工作(work for money),不用為買樓的三成首期頭痛,不用為前途煩惱,可回到校園裏當個低薪沒前途但很快樂的研究員……簡直是想起他朝都興奮。如果幾位正苦苦努力工作的朋友,身家忽然有一千萬,他們的煩惱想必減輕,只餘下我在苦苦浮沉。
傳奇只屬奇聞 朋輩壓力方重
問題不在六合彩,不在於那天降的橫財,而是那種朋輩間人人上了岸,唯獨自己在怒海中浮沉的感覺。一些中學時玩電腦認識的朋友,大學畢業自行創業,近年高價賣了盤。我得知此消息後,確羨慕了好一陣子。大學畢業時,幾個朋友在一間小型互聯網公司工作,公司老闆向我招手,說他們公司的前景是多麼光明,再補充一句「我們準備5年後上市」。聽罷,心裏不禁一動:如果真的上市,面前幾位朋友豈非有幾百萬身家?自己難免給比較下去。
問題也不在銀碼,或單單是成功與否。平時在報紙雜誌讀到成功人士的訪問,或者是傳說中某人天生異稟23、24歲博士畢業的奇聞,抑或是港產運動員在國際比賽勇奪殊榮,都不會令我感到壓力,因為他們就像電影或小說的角色,不會出現於我的生活裏,跟我的感覺十分疏離。
莫妒朋輩上岸 應恨自己懶散
然而,朋友們的成功(或上岸)故事則不然。於同一條起跑綫出發,升班考公開試上大學到工作。一起走過那不堪入目卻回味無窮的青澀歲月。曾經幼稚地認為自己的能力和膽識跟他們旗鼓相當,落後時更會找藉口說那不過是一時懶惰疏忽,滿以為他朝自己努力必能遠遠超前。直至發現原來他們從沒鬆懈,今日可以上岸,正是多年努力耕耘敢做敢博的碩果。
成功與否,不過是個相對的標準:大家同樣在苦苦努力,默默向上爬,這似乎是理所當然;但倘若他成功了自己沒有,自不然悔疚昔日的懶散,想如果當初有朋友們努力拼搏,或者今日上岸的是自己。
2011年3月28日星期一
信任員工 自訂工作時間
唸研究院很自由,學系終年冷暖氣長開,並提供沐浴設施及供應無限濃縮咖啡。研究生甚麼時候來,甚麼時候去,甚至不來也不去,都沒有人管。前提是:閣下的研究進度令人滿意。
於是乎當研究生就成了世上最自由的工作,因為做研究這些虛無縹緲的事情,不容易管,也不能管。我常在辦公室裏發呆,遠眺窗外旳美麗風景,有時導師路過不禁揶揄一番。不過,我可以大條道理跟他說:我發呆因為剛才想東西想得累了;又或者:表面上我在發呆,其實我在思考。反正發呆和思考,都是坐着不動。
超高工時 能不犯錯?
畢竟一個人每天用腦的程度總有個限度。最近在埋首寫畢業論文,一改以往率性的生活習慣,變得作息有時,才發覺原來每天真正工作的時間少之又少。我每天睡9小時。我有這麼充足的睡眠,這麼穩定的生活習慣,每天才能集中精神認真工作4小時,其餘的時間,大多是在行屍走肉。並且,就算我工作整整8小時,品質也不能保證會比4小時好。
所以,我不能明白,傳說中超高工時的工作是件怎樣的一回事。聞說做投資銀行對冲基金的,一星期工作80到100小時。就假設年終無休地工作,每日也起碼要幹上12至13個小時才達標。又或者,時常在報紙雜誌讀到一些日理萬機的名人訪問,他們都愛標榜自己清晨4、5時就起床,然後一直工作至傍晚。這是我不能理解不能體會的事。連續十幾小時的工作,他們會覺得累麼?如果累,他們會因而作錯誤決定嗎?如果不累,他們的腦袋是怎樣構造的?
上班何妨稍睡 效率最重要
又或者,退一步,8、9小時是正常的工時。但這也不容易。曾經做過3個月暑期工,午飯過後飯氣必定攻入五臟六腑,腦海裏滿滿是聞一多的名句:也許我要睡一睡。當然,四周同事都在似乎精神奕奕地努力工作,我也只好對着熒光幕敲着鍵盤扮認真,心底不停希望時間過得快些,捱到放工時間就好。我常在想,究竟這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狀態,身在中環心在床的思緒,勉強要留在辦公室究竟有甚麼作用?
有人工作效率高,卻要多睡;有人效率低,但不喜歡睡。把工作目標定下,讓員工自行完成就好。為甚麼在辦公室裏不能睡覺?為甚麼要死死地訂下上下班時間?為甚麼不能相信員工有自理的能力?
於是乎當研究生就成了世上最自由的工作,因為做研究這些虛無縹緲的事情,不容易管,也不能管。我常在辦公室裏發呆,遠眺窗外旳美麗風景,有時導師路過不禁揶揄一番。不過,我可以大條道理跟他說:我發呆因為剛才想東西想得累了;又或者:表面上我在發呆,其實我在思考。反正發呆和思考,都是坐着不動。
超高工時 能不犯錯?
畢竟一個人每天用腦的程度總有個限度。最近在埋首寫畢業論文,一改以往率性的生活習慣,變得作息有時,才發覺原來每天真正工作的時間少之又少。我每天睡9小時。我有這麼充足的睡眠,這麼穩定的生活習慣,每天才能集中精神認真工作4小時,其餘的時間,大多是在行屍走肉。並且,就算我工作整整8小時,品質也不能保證會比4小時好。
所以,我不能明白,傳說中超高工時的工作是件怎樣的一回事。聞說做投資銀行對冲基金的,一星期工作80到100小時。就假設年終無休地工作,每日也起碼要幹上12至13個小時才達標。又或者,時常在報紙雜誌讀到一些日理萬機的名人訪問,他們都愛標榜自己清晨4、5時就起床,然後一直工作至傍晚。這是我不能理解不能體會的事。連續十幾小時的工作,他們會覺得累麼?如果累,他們會因而作錯誤決定嗎?如果不累,他們的腦袋是怎樣構造的?
上班何妨稍睡 效率最重要
又或者,退一步,8、9小時是正常的工時。但這也不容易。曾經做過3個月暑期工,午飯過後飯氣必定攻入五臟六腑,腦海裏滿滿是聞一多的名句:也許我要睡一睡。當然,四周同事都在似乎精神奕奕地努力工作,我也只好對着熒光幕敲着鍵盤扮認真,心底不停希望時間過得快些,捱到放工時間就好。我常在想,究竟這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狀態,身在中環心在床的思緒,勉強要留在辦公室究竟有甚麼作用?
有人工作效率高,卻要多睡;有人效率低,但不喜歡睡。把工作目標定下,讓員工自行完成就好。為甚麼在辦公室裏不能睡覺?為甚麼要死死地訂下上下班時間?為甚麼不能相信員工有自理的能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