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1日星期一

美軟件工程 用中國「廉價」勞工?

上星期網絡上廣傳一則關於軟件行業的有趣新聞:一名年薪達25萬美元的美國軟件工程師,被公司發現他把自己的工作以五分之一的價錢,外判給一間於瀋陽的承包公司。

跨國公司減成本 外判中印

承包公司遙距登入工程師的戶口努力工作,而工程師每日傍晚寫電郵向上級滙報進度,以製造他辛勤工作的假象。

這則新聞跟近十年有關全球化的討論同出一轍,跨國公司把工作外判往發展中國家,從而減低經營成本。例如電子產品的生產綫都移到中國大陸、跟英文有關的後勤 工作如文件校對都移到印度、軟件公司都在中國和印度開設研發中心等。六、七年前,我在考慮把自己的青春和前途加注在電腦行業,最擔心的正是軟件業把研發中 心轉移到低成本國家的大趨勢,我怕日後會被人搶飯碗。

如此易外判 難怪飯碗不保

身在矽谷工作的我所經驗的,卻跟上述的說法大為迥異。我設身感受的,不單是研發工作不可能轉移到低成本地區,而且軟件公司更希望盡把所有工程師聚在同一個 辦公室裏。就以傳聞中矽谷工程師年薪平均為十萬美元計,同一開支在其他地區至少可聘請四、五個人,但這就無法解釋為何美國的專業工作簽證(H-1B)多為 軟件工程師,也無法解釋為何在金融風暴裏加州矽谷的樓價有升無跌。

原因不外乎一塊白板。無論現在的通訊科技如何發達,尤其在討論抽象和複雜的問題上,高清視像會議如何讓遠在天涯的同事們若比鄰地會面,也及不上在白板上一人一枝水筆龍飛鳳舞地溝通。

1月上旬,我因為私務回港,其間透過電郵和VPN(虛擬私家網絡)繼續美國的工作。我的工作主要為分析數據,每日收工時,把分析的假設、基礎、過程、結論 通通寫在電郵上,然後發給在美國的同事,美國同事亦會寫同樣的電郵。於是,我每日總花上3小時讀電郵,以緊隨同事們的工作進度與思考過程。但事與願違,電 郵縱然愈發愈多,卻不見得能夠把雜亂紛陳的分析過程解釋得條理分明。這個溝通困難,令我確切地體會到,回到美國跟他們三口六面地討論才是正途。在回美後, 我和同事們只花了半小時,就在白板上完成討論。

我發現有些工作,尤其是抽象複雜、沒有明確問題和解決方法的分析工作,極難外判。那則新聞的主角,他的日常工作竟然可以輕易地外判,自不然要擔心飯碗問 題。反過來,我自己這份工,莫說是外判,就連身處異地亦會出現溝通困難。所以,我的結論是,要保護飯碗,自得往這個方向走去:找份需要白板的工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