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30日星期二

迷戀手機熒幕 忘掉關心擁抱

跟別人說話難不難?我覺得很難,因為每次對話都先要想想應該談甚麼,還有別人不喜歡聽甚麼,說話時一定要直視對方,不要做其他事情等等。這些規矩時常歸於 家教,真是因人而異。我們已經習慣了與智能手機生活,懂得跟機器背後的人溝通,但對面前的人,有時卻沒有一套寒暄的規矩。

 近來在歐洲逗留了將近1個月,工作開會、住在別人的家中、在餐廳酒吧玩樂,都有很多時候要跟人交談。每到一個國家,必先要學懂幾句當地的問候語,人家可能並不在意你是否真心,但你不問候別人就打不開話題。

只顧遠在天邊 不理眼前親友

在餐桌上,你若是長期對住熒光幕,別人會投以奇怪的目光,你應該在跟朋友聊天啊,怎麼只顧遠在天邊的人、只看與眼前無關的東西?有時候我和同行朋友不自覺把香港的習慣帶到外地,陌生人不會當面指摘,然而那種文化差異,可說是相當尷尬。

誠然,我們不應該說某種文化比較高尚,於是全盤接受別人的做法。香港無綫上網方便得全世界都無出其右,人們喜歡時時用電話與人溝通是人之常情。但在歐洲, 人們比較接受身體接觸,不僅是握手、還有親臉、擁抱,那種活生生的感覺,起碼會令你暫時忘掉身邊不重要的事情,全心與面前朋友好好談天。久而久之,若有一 天沒有跟朋友握手、親臉、擁抱,感覺很奇怪,好像沒活過一樣,沒有跟這社會接觸。熒光幕背後的,每天留幾分鐘給最親近的人寒暄兩句就好。

拋下一點冷漠 多聊天說笑

看過一本數名來港多年外地人的文章結集,有一句形容港人的話相當準確,說香港人從英國人學了表面上的冷漠,習慣給人一種距離感,只有很熟悉的人才會多點關心。那麼,我們又是否應該學一點表面上的熱情,少點各有各活,多點關心說話,給別人一點溫暖?

最好的方法,或許是先做好準備,從其他地方的人身上參考一些家常對話,不至於無話可說,只懂望着熒光幕可有可無的信息。而且人們應更加主動,不要怕陌生,多聊天說笑,可以的話給人一個擁抱。

我們同是住在香港的人,說一樣的語言,應該拋下一點冷漠,關心大家。

2013年4月29日星期一

救災先捐政府 重建還靠NGO

近期社會各界就香港特區政府撥款1億港元救災四川的話題議論得沸沸揚揚,有人建議撥款NGO機構,有人甚至不支持撥款。

 其實四川政府救災所需資源巨大,調動各路人員和物資,展開各項救災救難的工程,遠非NGO組織的工作內容所能比擬。我們在統計災區傷亡的同時,有沒有計算 武警官兵和專業救援人員的傷亡,我們在討論NGO援建學校的時候,有沒有想到道路和基礎設施的修建更是耗資巨大。香港政府對內地政府的救災援助,從根本性 質上,不同於NGO組織的救援項目。

如何善用撥款 內地人更關注

從救急救難的角度,強烈支持政府通過撥款,畢竟大難無情人應有情。在救災撥款之後,內地如何善用資金,那是另外一個深層次課題,不僅香港人民想知道,內地十幾億老百姓也都在積極關注。內地紅十字會重啟郭美美事件的調查,就是社會輿論的偉大勝利。

在1億撥款之後,香港政府可以考慮為長期救援項目設立基金,支持香港的NGO組織申請,大難過後,在醫療救治、心理輔導、教育重建、經濟發展等方面,百廢待興。這個時候,反而政府的作用就不如NGO組織援助項目來的實際和有效。

內地多年來的經濟發展飛速,但適應社會建設卻有些落後,硬件的建設解決不了軟件的匱乏,社會組織的完善,項目管理的規範,專業水準和素質的參差,都使得災 後的地區,長期難以恢復人的元氣。2008年四川大地震之後,我們也有些NGO朋友在災後做一些項目,多年以來的堅持和累積,所起到的價值作用,比政府的 基建要有意義得多。香港的NGO具有世界級的水準和規範,且由於社會服務職業化水準高,操守強,執行的項目,能夠贏得各界的欣賞與支持,有利於項目的長期 發展。

香港NGO 內地好榜樣

同時,多一些香港的NGO組織到內地做項目,能夠逐步得到中國內地政府的認可和信任,甚至能夠獲得內地政府撥款做項目,這對於內地本土的NGO發展建設, 也會起到榜樣式的示範帶動作用。近年來,內地的NGO知名度亦愈來愈高,壹基金在短短時間籌得過千萬社會捐款,多少倍於內地紅十字會的捐款,就是極佳的例 子。

香港在內地人的眼中有很多種不同的形象,其中「關愛社會、服務社會、貢獻社會」也是令人嚮往的核心價值之一。內地未來的發展和改變,某種程度也是以香港繼 續作為大中華地區華人社會的榜樣,而學習和進步。以內地的局部不足而否定整個社會的進步,不應是香港應有的態度。四川加油,香港也要加油!

2013年4月15日星期一

政改諮詢 早做勝遲做

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提出的選舉特首方案,令政改再度成為社會焦點。其實,泛民主派和建制派早已提出不少選舉的方案,只是雙方猶如「隔空對罵」。

的確,在政改諮詢尚未開始時,雙方欠缺契機和平台進行溝通,可以理解;既然政改諮詢早晚還是要做,何不盡早開始,讓大家凝聚共識?

各黨拋方案 流於口水戰

李柱銘早前提出,將來提名特首候選人的提名委員會,可保留現時1,200人選委會的組成辦法,而取得最高提名票的首5或6人,即可成為候選人,重點是讓泛 民代表能夠參選。不過,方案提出一日後,已被極速收回。公民黨黨魁梁家傑則建議,來屆參選人只要得到10萬人提名便可「入閘」,方案強調所有港人可享有平 等的提名、參選及投票權。

另一邊廂,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亦曾南下解釋,提名委員會將採用集體提名制,目標是令泛民「知難而退」,放棄競選,達致「愛國者治港」的原則,建制派亦隨即附和。

各黨各派都已拋出方案,部分更甚至是自揭底牌,中央與泛民的立場也愈來愈明確,但暫時雙方只是流於「口水戰」,隔空對罵。在爭論過後,又怎樣能收窄分歧,達致共識呢?

無疑,政治從來是達致共識的藝術。欠缺一個溝通的平台,討論自然難以對焦,無助解決問題;啟動政改諮詢,便是搭建這個平台的第一步。

港人也期望當局拿出決心,開展諮詢,解開政改死結,根據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在4月初進行的調查,近7成市民支持立即展開政改諮詢。不過,官員現時卻不斷採取「迴避戰術」,與民意背道而馳,這又何必呢?事實上,提早作出諮詢,對當局也有好處。

及早諮詢 免聲音邊緣化

首先,可以避免當局在政改上陷於被動。李柱銘的方案,壽命雖然只有一日,但已引起廣泛討論。可以預期,民間對於特首選舉方法的討論,將會陸續有來。如果當局堅持不作諮詢,一旦民間醞釀出一個「終極方案」,當局可能只能被動的選擇「接受」和「不接受」。反之,愈早展開諮詢,當局便可愈早主動地參與有關的討 論,避免自己的聲音被邊緣化。

而且,現時「佔領中環行動」,進行得如火如荼,一旦沒有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這場公民抗命,便很有可能上演。愈早展開政改諮詢,便等於有愈多的時間,正式醞釀方案。對當局來說,這也代表着拆彈的時間愈充足。既然如此,何不給自己一個機會,盡早化解危機?

要達成共識,也先要視乎有沒有凝聚共識的平台。這個平台愈早搭建,對當局也便愈有利。港府、中央會在何時開展政改諮詢,我們尚且拭目以待。

2013年4月8日星期一

強積金應推 通脹掛鈎基金

過去幾年,強積金債券基金的表現不錯,是不想承擔高風險的人的好選擇。可是,今年以來,不少強積金債券基金卻出現負回報。這很可能是由於市場開始預期美國聯儲局在短期內會退市,導致不少債券的價格下跌。

保本基金回報低 抗通脹也難

如果這趨勢持續,強積金債券基金可能會持續地出現負回報。對於只想保本而不追求高回報的人來說,就只好買保守基金或保本基金。然而,這類基金的回報甚低,似乎難以幫助他們對抗通脹。

因此,我建議,積金局應讓強積金供應商發行回報與通脹掛鈎的基金,容許基金投資通脹掛鈎債券。一般來說,這類債券所派發的利息是與通脹掛鈎。相反,目前我 們可以購買的強積金債券基金的回報卻受利率波動影響。當中央銀行提高利率時,債券價格或會下跌,因而導致基金價格下跌。而根據以往經驗,觸發中央銀行加息 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通脹上升。所以,在通脹上升周期,我們應避免購買債券基金。

強積金制度實行多年,一向備受供款人批評,例如基金表現差、收費昂貴等。社會上開始有聲音要求廢除強積金制度。我估計,假如滯脹的環境出現,大部分人的投 資回報很可能會「見紅」,因為當經濟不好時,股票基金也很可能出現負回報。那麼,要求廢除強積金制度的呼聲便只會有增無減。到時候才改革強積金制度,就可 能太遲了。

過去,基金界曾爭取放寬強積金投資限制,使強積金供應商可發行如以高風險、高回報作賣點的新興市場基金。對此建議,積金局的回應是,須在確保成員有多元化的基金選擇、與保障他們不會承受過度的投資風險,兩者間作合理的平衡。

對冲通脹風險 可購iBond

不過,容許強積金供應商發行通脹掛鈎的債券基金,應不會出現積金局擔心的風險過高問題,因為這類基金的投資風險不會比投資股票的基金的為高。

無論如何,在強積金供應商未能發行通脹掛鈎的債券基金前,如果要對冲通脹上升的風險,大家可考慮購買香港政府發行的iBond,又或從本地金融機構購買通 脹掛鈎債券基金。進取的朋友甚至可以考慮買入一些實物資產,如物業、黃金等。但必須留意的是,這些資產的價格也受其他因素影響,不一定跟通脹成正比的關 係。

2013年4月2日星期二

尖子醉心金融 不如學寫程式

香港的大學,近十幾年有兩個十分廣泛的現象。

 第一,會考高考的尖子們,大多喜愛讀金融商業等科目,去年的末代會考的17名狀元間,竟然多達15人選讀商科。第二,很多工程科目淪為「水泡」學系,以我8年前在當計算機科學系本科生時為例,不少同學本身對電腦毫無興趣,卻因為收生要求低而選讀電腦。

金融科受捧 工程淪「水泡」

但是,每當我細想兩者間的關係,卻覺得兩者之間充滿矛盾:今日的金融業,很大程度建基在科技發展之上;不能盡用科技,十分蝕底。

財經記者Scott Patterson去年出版新書《Dark Pools》,細述美國股票市場自80年代的發展,該書的重點,指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它解放了曾幾何時是小圈子活動的金融市場,令到所有人可以相對均衡地參與股票買賣。

其中最重要的例子,是股票交易所的改革。於80年代,股票交易所以人手進行交易,當普羅市民打算買賣股票,必須打電話給股票經紀下交易指令,而經紀是個需要領牌的小圈子。

這個做法頗為費時失事:相對於機構投資者,經紀們沒有很大的動機去處理普羅市民一萬幾千的交易;在1987年的股災時,竟然出現經紀不接電話的現象,令投 資者無法以市價交收;更甚的是,90年代有經濟學家發表報告,指控經紀串謀出價,擴大買賣差額,損害投資者利益。因為此等原因,美國在90年代出現了數個 全自動的電子交易平台,由報價對盤到交收均由電腦系統完成。

在電子平台,無論是落盤速度和交易價格,都是傳統人手操作無可比擬的,很自然地,投資者均轉用電子交易。時至今天,標準大散戶如筆者,也受惠於電子化,享受美股買賣差價低至一仙美金、交易費用只需一元、極速交易的好處。

科技顛覆金融 讀電腦助投資

《Dark Pool》書中還詳述了幾個電腦科技怎樣顛覆傳統股票市場的故事,看着傳統經紀因為不接受新科技而被淘汰。這本書我讀得尤其暢快,心想今次發達:我在科技 行業搵食,每日的工作是寫程式分析海量的數據,深深體會到,未來20年,地球上的數據只會有增無減,問題是怎樣有效地處理和分析,從中獲取有用的訊號而 己。若然缺乏電腦技術,就算懂背一千個位圓周率,也不足以分析昨天標普指數每分鐘的升跌。

所以,我不能理解,若然尖子們醉心金融,何以不讀電腦學寫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