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0日星期一

內地威脅大 青年要懂走位

最近香港就業市場繼續好轉,失業率回落到去年初以來的低位。但我不認為大家可因目前的好景而掉以輕心。我們面對的威脅-內地服務業的競爭,並沒有消失。大家應趁現在的景氣而盡快決定認對的策略。畢竟,旺市就是最好的轉行時機。

由於香港人和內地人的工資仍有很大差距,而工作能力卻逐漸拉近,工種北移、產業轉移、亞太區總部遷移等趨勢仍然會繼續。預期有行業將會出現結構性的失業問題,就如30年前的製造業一樣。當然,身處不同行業、工種、職級的打工仔所受的影響都不同。為了判斷受影響的程度,也許大家可以思考以下的問題:

一、自己從事的行業會受多大的影響?會否如當年製造業般全面北移?

二、自己從事的工序會否留在香港進行?因為可能會出現的情況是,低端工序被搬走,而高端工序則不受影響。

80後基層難升職 隨時被炒

不能忽略的是,內地消費市場的起飛也會為香港打工仔帶來機遇,因為香港企業可以依靠輸出資本和技術,而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被派往內地工作的中高層管理人員也會因而受惠。

然而,不少80後仍在企業的基層打滾,短期內難望獲得提升。一般來說,企業不會派基層員工開發內地市場。另一方面,工序北移卻會使他們的飯碗受威脅。如果最後被裁員而又未能在港找到工作,就只好北上,但卻要接受比較低的工資。

所以,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屬於受威脅的一群人,也許是時候評估一下自己能否在短期內獲得提升為中層管理人員。否則,大家可以考慮轉為從事更高端的工序,或作轉行的決定。

轉行與否 應考慮市場前景

要預知哪一個行業可以在香港繼續興旺談何容易。不過,如果產業或工種符合以下的條件,其前景應會很不錯。

一、能受惠於急速增長的內地經濟或需求。

二、同等類型或質素的產品或服務是內地所不能提供。

三、生產工序一定要在香港進行。

例如證券業就符合以上的條件,卻面臨不確定性。中長期內,中國內地終會開放資本帳,到時就要面對上海的正面競爭。另外,教育和醫療服務也符合上述的條件,不過這兩行業的大部分機構仍未能賺錢,要接受政府資助,發展受限制。也有可能是一些現時還沒有出現的新興產業,惟有留待大家去發掘。

要作轉行的抉擇確有難度。另一個方向是留在本行,自行創業。我曾在此欄提議大家返內地創業,藉着當地廉價勞動力和互聯網,承接國外企業的外判生意。詳情可看「網上接外判港商可拓新天」一文。

2010年8月23日星期一

年輕人語︰「到時睇吓點」 何錯之有

十分害怕別人問自己將來的計劃,因為這個問題,極之難答。
我沒有預測未來的水晶球,亦不如李嘉誠、巴菲特般有看透未來的洞察力,我的最佳紀錄充其量是貼中02年高考純數的幾條題目而已。歌仔都有得唱︰「知否世事常變,變幻原是永恒」,世界的發展是幾十億人互相影響下的結果,即使今日最尖端的科技,也預測不了股票市場的走勢,可況是更宏觀的未來?


為面試 胡謅偉大藍圖
自己遇過很多情況,一直相安無事,卻在最後一刻180度逆轉了形勢,才深深體會到一己之力之渺小,世界變化之不可測。
「唔知,即管到時睇下點。」是我百分百相信的答案。這個答案最嚴重的問題是給予別人的印象不好、語氣太差,不是覺得我太「hea」,就是覺得我高傲自大,不願意多談半句。對於熟悉我的人,只要參考我的往績,就自然會知道我會努力我會搏盡。但對於不熟悉我的,我又難以詳述自己過去10年不斷嘗試、不斷跌倒起身的心路歷程。
當遇上半生不熟的父執輩,又或者在正經場合如申請獎學金見工面試,總不能夠「hea」答。最動聽又最容易搪塞對方的,是胡謅一個可媲美第12個5年計劃的壯闊藍圖,再把自己套入藍圖裏如Inception一樣虛構的情景之中,簡述我會如何瞭如指掌地爬升社會階梯,結局是我將會豐足、我將會成功、我將會出人頭地。然而,這答案會令自己毛管戙。


環境劇變 答案面目全非
更可怕的情況是,我在答案裏盡量預測未來,可是幾天過後環境急劇轉變,過去的預測所依據的假設都不再適用,「未來」被改得體無原膚,原先的答案面目全非。那天我打算成為大學教授投身科研工作,過幾天我或想到絕世好蹺於是自己創業。世界每天在變,我的想法亦同樣在變。想法改變後,自己當天的答案像故意欺騙別人的,雖然事實又不然。
所以這個問題,無論我怎樣回答,也無法答得好,無法答得心安。艱難之處在於未來之不可測。
相信每個人總會或多或少地有這個體會。那麼,問這個問題的為甚麼要問?他們又期望怎樣的答案?

2010年8月16日星期一

上街表訴求 不礙司法獨立

最近包致金法官的姪女Amina Mariam Bukhary醉駕摑警案的判決引起了社會廣泛討論,更有團體發起遊行抗議判決不公。本文嘗試分析此案影響,和有關政治行為影響司法獨立的疑慮。

這次事件的主角有被告、警隊、律政司和法庭。必須留意的是,這次案件的起訴方是律政司,不是警隊,動用甚麼條例、選擇以甚麼控罪起訴被告,是律政司刑事檢控科的權限。至於說警隊要求律政司取消在警局內襲擊女警的控罪,但是最終決定是否就此提出檢控,也在律政司的權限內。所以,在整個案件,律政司的角色最為關鍵。

包致金姪女輕判 開壞案例

而到底律政司是一個行政機關,還是司法機關?從政府的組織圖看,律政司司長是政治委任的,律政司與司法機構也是兩個系統。政府網站中「關於司法機構」欄目中,只有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和其領導的法院和司法機構政務處兩支系統。而律政司下,則有律政司司長辦公室、刑事檢控科、民事法律科、法律政策科、法律草擬科、國際法律科和政務及發展科,其處理的都是「司法系統相關的政策事務」而不是「司法事務」本身。由此可見,律政司本身並非司法機構是非常清晰的。

抽絲剝繭地看,這次案件的可議之處,主要在於律政司的刑事檢控科選擇起訴的方式和在提交證據、檢控的程序中有否盡責,和有否令被告因程序而取得比較輕的刑罰;另一方面,就是法官在判詞中用了「擁有良好的背景及美滿的家庭,最重要是有關心她的父母」,並作為量刑的考量,這雖然符合司法標準,但卻不符合公眾期望。

在上述兩個方面,前者屬於律政司行政範疇,市民有所不滿,表達意見,甚至遊行抗議,不牽涉司法獨立問題。後者則牽涉到司法獨立運作:法庭判案不應因公眾觀感而輕言改變,公眾如真的不滿,惟有待律政司通過司法途徑,在法院系統裏繼續上訴直至終審法院,憑終審判決來改變現判決。

被告已經屢次犯事,她是否得到懲罰,當然關乎社會公義是否得到彰顯。但是,更令人擔心的,是此判例的惡劣效果,會如何影響到往後牽涉到富家、權貴人士和其子女犯事的案件的判決。如果他們都可以利用這判例作為參考,因此而脫罪或獲得輕判,其影響則非常惡劣。

上訴恰當 獨立無損

如今,律政司在申請覆核刑期但獲維持原判後,已提出上訴,案件正在排期。而是否上訴屬於律政司政策的範疇,市民如果認為應該上訴,以求改變判決,因而向律政司投訴,甚至遊行抗議,並不影響司法獨立。

我的個人意見是,為了避免影響惡劣的判例定案,律政司繼續上訴做法恰當,而市民要求律政司如此做,亦不影響司法獨立。

2010年8月9日星期一

踢走標準答案 新學制有救

最後一屆中學會考終於完成,換上中學文憑試,兩年過後,以往個個考生心中都有的問題將永遠消失:為何偏偏玩謝我?為何考完CE又要考AL?有人害怕以後一試定生死,但總好過捱過一次「狗頭鍘」,又要再捱「虎頭鍘」,千辛萬苦才上大學。

引入通識科 結束鬥背書

觀乎課程,除通識外,相信分別不大,可選的科目跟以往大同小異。聽新課程的學生說,新課程因為比以往少一年,教授的內容也自然減少,以往高級程度會考那種「讀到死都讀不完」的情況相信不會再現。考少一次絕對是好事,大家對新課程的疑慮,重點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通識吧。

香港很奇怪,時至今日,整個社會都知道大學是職業訓練所,讀完跟沒讀分別不大,但是人人都想進大學。補習行業的出現,就是掌握學生想有確切把握能取得好成績,如今跑出一個通識,觀乎市面各大補習社都有不少準備,但戰績如何,相信要兩年後考了第一次才知道。爾後再過幾年,當通識都變成可以隨意掌握標準答案的科目,那就好了,可以一鼓作氣殺進大學。

以上是未來的一種可能性。作為一名「邪惡」的前會考狀元,我倒期望這種鬥背書的遊戲快點終結。通識的課程設計雖然有不足,每個課題只略略帶過而不是像大學的較深入研讀,但考核方式絕對有可操控的地方,容許考生暢所欲言,展示「獨立思考」。

以前就有電視台請名人試答通識考卷,鎩羽而歸,不知考評局會否特意將評分標準再放寬一點?

只要言之成理 騎呢答案無妨

通識是一個新的突破口,舊科目難以作大規模改動,如果考評局成功在第一屆新課程考慮示範甚麼叫沒有絕對的評分標準,全香港家長考生補習天皇們也不得不從,考試制度就有望了。

考評局甚至可以匿名地展示部分考生天方夜譚的答案,言之成理則得分。當然這不是一屆就能完成的偉業,要改變眾多考生的思維模式,考評局相信要「玩謝」考生多幾年,才會令人明白,世界上真的沒有標準答案。

若果新課程與會考玩法一樣,那麼改成334的意義只在考少一次試;可是一個通識科辦得成功,將有機會改變「填鴨」的臭名。

我很期待他日新聞上見到的不再是甚麼狀元,而是考生們的騎呢答案。愈有趣的學生,愈能進大學,這不是一件好事嗎?

2010年8月2日星期一

深困城市漩渦 怎創美好生活?

我出生在安徽小城,頭18年的生命中,只離開過3次家鄉。小學畢業那年暑假去了上海,初中的時候與全班同學一起去過揚州和南京,高中的時候去省會合肥參加數學競賽。其他的時光就都是在方圓幾公里的小地方度過,吃飯、睡覺、上學和玩耍,日子快樂而單純。

18歲那年高考,內心突然對大城市產生了強烈的渴望,要考清華,要去北京,冥冥之中覺得北京這座城市會給自己帶來些什麽。18歲生日那天,我如願以償地坐上了開往北京的火車,住進嚮往已久的清華園。大學快畢業的時候,我再次面臨抉擇,留清華,去美國,還是來香港?一種對城市感覺的嚮往再次主導了我的判斷,香港,這個聽起來就讓人興奮的地方,成了我最終的選擇,至今不悔。

沉醉角色定位 反變隨波逐流

城市隨着工業革命而出現。我們會以政治、文化、金融、工業中心等概念來賦予一個城市定位。這裏,我用一種與每個人更切身相關、更實際的概念,來解讀城市定位。城市已成為房產中心,愈是大都市的房子愈貴,愈是都市中心地段的房子愈貴,房價愈高的城市,就愈有吸引力。

城市已成為消費中心,買東西一定要到城裏去,只有在市中心的高級購物商廈,才能買到名牌貴價的貨品。

城市已成為交際中心,CBD的高級酒店、餐廳、俱樂部鱗次櫛比,下了班和同事喝兩杯,或者出席各種社交晚宴,已是職場人士必不可少的「課外活動」。

城市已成為財富中心,有錢人紛紛把財富投入金融街的懷抱,投資股票,購買基金,進行各類投資乃至投機,看看銀行家們忙碌的樣子,你就知道生意有多好。

城市已成為交通中心,各大城市堵車已成為社會問題,不堵車,不修高鐵,不建國際機場的地方,都不叫大都市,上下班的時候,擁擠不堪的公共交通工具,是都市獨特的風景。

城市已成為話題中心,隨着信息時代的到來,城市電訊機房進出着驚人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的數據流量,各類熱點話題,可以一夜之間通過各類傳播渠道,流傳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深思都市發展 行動建設家園

如今人們都漸漸被房產、消費、交際、財富、汽車、話題等城市漩渦捲入其中,被動地隨波逐流。現代城市發展是不是真的如上海世博的口號所說「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新一代青年人值得花時間去思考,並用我們的行動去改變所在的城市,將之建設成為美好生活的家園。

內地的年輕人現在終於忍受不了高昂的房價,要逃離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香港的房子更是天價,香港年輕人又能逃往何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