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5日星期一

奧運百年夢 海外也光榮

中國百年的奧運之夢﹐終於在昨天完滿完結束。1907年﹐這個甲午戰爭的戰敗國﹐聽到「南開之父」張伯苓發出中國組隊參加奧運會的倡議。為徹底消除"東亞病夫"這個稱號﹐為實現這個夢﹐我們用了整整一百年。

今屆奧運比賽,基本上完美無瑕。唯一的新聞就是西方媒體為"唱歌門"上大做文章。我倒認為這是一個良好的跡象,因為這意味著他們有沒有別的東西搞作。但經過西藏時件的偏差報導﹐其殺傷力已因公信力喪失而大為減少。

國際威望 非金錢可買

這對香港人又有甚麼關係呢?對我這個滯留海外的香港人來說﹐效果雖小卻意義重大。在週末舞場熱舞女郎們的媚眼﹐在與其他亞洲國家的友人談起奧運(尤其是日本和韓國)的時候﹐那光榮感是非常實在的。以加拿大為例﹐他們三百多人的奧運團隊裡第一面金牌是由一位父母在中國出生的越南移民運動員帶來的。那軟實力的提升顯而易見。

對中國來說﹐成功舉辦奧林匹克意味深長。其中包括國際威望、統治合法性、民族自豪感等等不是金錢能買到的東西。這也證明一個強大的中國終為世界尊重 。作為香港人,我也不禁為中國歡呼打氣。我們可能不同意政治上的制度,但無可否認中華民族自100多年前最黑暗最悲慘的時代走過了很長的路。

進軍創造力 莫再等百年

如果中國人民能夠克服像這樣嚴重的地震災害,如果政府和人民可以互相努力工作,把共同的夢想變為現實,這樣他們便不再需要證明給任何西方國家。他們已經證明了自己是做得到的。香港人也曾經有過這經歷。還記得1996年的百年奧運嗎? 李麗珊在當年外國人看不起、在香港對運動員沒有尊重、沒有資助、沒有培訓、沒有獎金的惡劣條件下,仍可堅持夢想而成功為最後一次代表英國殖民地的香港贏得了一面金牌。「香港運動員不是垃圾!」 ﹐那是多麼艱難困苦之下的勝利。

請不要再講大國堀起與否了。我們更應向創造力進發﹐重新成為文化與創意的強國 -- 看看當代中華民族的創造力缺乏症吧 -- 直至現在中國籍公民所得到的諾貝爾獎紀錄仍然是零。香港作為最早接受西化的中國城市﹐有條件也有責任去負起這個承擔。只可惜﹐我們的創意早就被現今社會的短視文化摧殘。希望不是要再來個一百年吧。

延伸閱讀:
The Girl With The Uneven/Crooked/Buck Teeth and the Fat/Chubby Face
SL Foundation Xu Guoqi interview
Birth of an Olympic superpower
東亞病夫
百年。中國。奧運
回眸中國奧運之路
土生土長的香港運動員
洪松蔭的人生路
見 工 王 尋 夢 實 錄 - 洪 松 蔭
思想解放,只為煥發創造力

2008年8月18日星期一

讀書求高薪 專才勝通才

中三選文理科時要做些取向測驗,看看適合哪一邊,結果通常都令我哭笑不得。語言數學歷史科學等等我全都有興趣,但學校沒文理兼修這回事,就選了看似出路更多的理科。會考課程還算是顯淺空泛,並不要求專門,輕鬆過關──以後的道路,就越趨向專精化,問題就逐漸浮現。

別人做不來 才顯得矜貴

學問越是向上發展,就越要求專門知識,一個學科隨時有數百個分支,一個人只能處理一兩個分支。即便如此,萬丈高樓從地起,豐富的基礎知識是必須的。小時起就喜歡涉獵大量三教九流、亂七八糟的垃圾知識,什麼也懂一點,中學時還真有用,幾乎任何時候都能派上用場,很有滿足感。更遇上了一群來歷複雜的朋友,有時談電腦程式,有時講北歐神話,甚至國際政治。

可是到了大學,要選一門學科,就根本不知道從何選起,有興趣的太多了。經常聽到他人說,出來社會要專業才能賺錢,因為你能做的別人做不來,你才顯得「矜貴」。數學有點好,就給老點去唸精算一門的東西,卻發現開始高深的數學,如高等微積分數據迴歸等,讀得令我想喊。這才發覺,以前一切學過些入門的知識,要是學得更深入,一樣會讀不來。換句話說就是「多學少成」,學得太多奇怪知識,卻無一能進殿堂。

中學不夠深入 垃圾學問

自問水平不高,不算「通才」,但也足夠對新高中的通識教育嗤之以鼻了。那不是通識,應該是「通通唔識」,涉獵面不夠廣不夠自由,幾年時間又足夠令學生懂得自己去把知識挖掘得更深入嗎?還是最後又會變成應付考試就算了?我花了整段中學時期,才換來一堆不夠深入的垃圾學問,新高中的學生又會如何呢。推廣通識,社會卻仍然是以專才為主導,通才的位置從來都不知道在哪。懂得多是沒有用的,從來都不需要一些懂得各門知識的人,去協調各門專業工作(難不成這叫AO吧,但AO距離通才又好像很遠)。還不如安身立命選門專科,起碼有餐安樂茶飯。

不擅長向專門發展,究竟有何出路?

2008年8月11日星期一

動漫食老本 創意被扼殺

香港動漫節繼續被某遊戲公司推廣策略騎劫:一班穿著同一遊戲人物服裝的青年於開展前三天已在排隊。傳媒以為又是炒賣限量版公仔,實際是參與遊戲公司的實境擬真遊戲(Alternate reality game):首10位玩家要穿著同一款服裝,達成條件換取招式閃卡。

遊戲的前身曾經風靡全港中小學大專院校,這個中大學生的課餘製作最終吸引公司收購發展,但多年來遊戲的可玩性毫無寸進,公司只集中資源銷售招式閃卡、周邊產品及宣傳。

題材受干預 國產漫畫欠驚喜

香港動畫、漫畫及遊戲業界食老本不思進取非一日之寒。當年嘉禾投資《忍者龜》取得大成功,亦令彩星靠賣《忍者龜》玩具撈一大票,上年意馬動畫重畫立體版票房卻差得要命;改篇自漫畫《風雲》的《風雲決》自稱「不可能的動畫 不可能的震撼」,一看大失所望;還有網上遊戲仍舊以武俠小說及「古惑仔」為背景。

中國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本土動畫流於幼年化,又遭到廣電總局、文化部、教育部的干預及過度保護。廣電總局從5月1日起,要求全國各級電視臺讓國產動畫獨佔黃金時間,放出來的卻是過份著重教育意義及說教(如《藍貓》)、充滿意識形態宣傳(如《閃閃的紅星》)、死抱經典不放(如《紅孩兒決戰火焰山》)的作品。

日本題材多 夠膽改編經典

放眼日本,動漫畫題材眾多,也夠膽改篇經典。譬如《三國演義》衍生出《三國無雙》,甚至將武將變成嬌俏女生的《一騎當千》及《戀姬無雙》等。還有人所共知源自《西遊記》的《龍珠》,中國的豬八戒孫悟空卻始終是蒲風耳大肚腩猴崽子;作品的背景資料充足,當中出現的中世紀魔術、聖經章節、科學技術等足以寫成專門書籍。不少人就認為手塚治蟲的《小飛俠阿童木》推動學生鑽研機械人技術,使日本成為擁有尖端機械人技術國家。

中國的動漫跟中國傳媒一樣,只可服務官方利益,活生生被扼死。早前紅火的網絡小說《鬼吹燈》由於涉及鬼神,官方說不能提倡迷信,中國版《盜墓迷城》就永不可能成事。在這環境下,無錫火鳥動畫、深圳風動畫等縱然參與外國動畫的下遊加工部分,卻沒有合適土壤發展動畫產業,流於「世界動畫加工廠」,加上來自韓國甚至越南的競爭,中國動漫遲早變成打不出世界的自我「感覺良好」產業。

2008年8月4日星期一

市區統一「整容」 香港失特色

心血來潮,上雅虎搜尋「集體回憶」一詞的起源,在維基百科中找到我想知的背景,此詞由零六年舊天星碼頭被拆卸後,旋即被廣泛引用。往後,無論電視節目抑或坊間出售的書藉,甚至報章雜誌部落格都有人寫屬於某一個年代的集體回憶。

這事於我來說,本來是很有趣的,尤其當我知道七、八十年代跟九十年代長大的年輕人的流行文化有甚麼分別。然而,最近卻又覺得有那麼一點不妥當。

我沒有保衛過舊天星碼頭,老實說,我在那兒的回憶是有過但並不深刻,雖喜歡那兒,卻也決非感情。此話應了思罔的分析,那所謂的集體回憶,其本質並不集體。因為每個地方、每件事物都只能勾起某些人的個人回憶,要尋找一致性的集體回憶,對於九十年代以後出生、成長的人來說,似乎是更為艱難。那就像秋盈所說一樣,我們的流行文化,已經逐漸變得多元化,由以往的集體遊戲、看電視和煲電話粥等,轉變得複雜而多樣化。我無法以玩icq或msn來界定那一些人是哪一個年代的人,我們亦無法說開始接觸facebook的人是第五代的人,畢竟第五代人亦有可能愛看電視不沉迷網絡。

商場不及昔日有個性

因此,往後的集體回憶,將由單一的政治或時事所取代。至於富流行文化色彩的地方,相信以香港政府去本土化的管治理念下,並不能保存多少。

有時真的痛恨巿區重建局把有特色的街道改頭換面,令香港特色模糊化,我們該慶幸旺角的波鞋街尚在,但有雀仔街之稱的康樂街,已因配合商業發展而被迫搬遷。這就好像一個女孩去做整容手術,把自己最有特色的單眼皮,換成雙眼皮一樣。這樣的巿區整容,令哪一個年代的人,都失去了他們的集體回憶,或許,以後的回憶是要靠報章上的照片來重現。

小時候,我總覺得不同地區的大型商場很有趣,現在的商場幾乎一式一樣,我真懷念以往的小店舖,賣雜貨的以及賣零食的士多,起碼它們有個性得多。

相關閱讀:
思罔──天星碼頭──集體回億的虛幻到真實

秋盈──集體回憶不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