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選文理科時要做些取向測驗,看看適合哪一邊,結果通常都令我哭笑不得。語言數學歷史科學等等我全都有興趣,但學校沒文理兼修這回事,就選了看似出路更多的理科。會考課程還算是顯淺空泛,並不要求專門,輕鬆過關──以後的道路,就越趨向專精化,問題就逐漸浮現。
別人做不來 才顯得矜貴
學問越是向上發展,就越要求專門知識,一個學科隨時有數百個分支,一個人只能處理一兩個分支。即便如此,萬丈高樓從地起,豐富的基礎知識是必須的。小時起就喜歡涉獵大量三教九流、亂七八糟的垃圾知識,什麼也懂一點,中學時還真有用,幾乎任何時候都能派上用場,很有滿足感。更遇上了一群來歷複雜的朋友,有時談電腦程式,有時講北歐神話,甚至國際政治。
可是到了大學,要選一門學科,就根本不知道從何選起,有興趣的太多了。經常聽到他人說,出來社會要專業才能賺錢,因為你能做的別人做不來,你才顯得「矜貴」。數學有點好,就給老點去唸精算一門的東西,卻發現開始高深的數學,如高等微積分數據迴歸等,讀得令我想喊。這才發覺,以前一切學過些入門的知識,要是學得更深入,一樣會讀不來。換句話說就是「多學少成」,學得太多奇怪知識,卻無一能進殿堂。
中學不夠深入 垃圾學問
自問水平不高,不算「通才」,但也足夠對新高中的通識教育嗤之以鼻了。那不是通識,應該是「通通唔識」,涉獵面不夠廣不夠自由,幾年時間又足夠令學生懂得自己去把知識挖掘得更深入嗎?還是最後又會變成應付考試就算了?我花了整段中學時期,才換來一堆不夠深入的垃圾學問,新高中的學生又會如何呢。推廣通識,社會卻仍然是以專才為主導,通才的位置從來都不知道在哪。懂得多是沒有用的,從來都不需要一些懂得各門知識的人,去協調各門專業工作(難不成這叫AO吧,但AO距離通才又好像很遠)。還不如安身立命選門專科,起碼有餐安樂茶飯。
不擅長向專門發展,究竟有何出路?
2008年8月18日星期一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7 則留言:
於作者所發表之言論,本人甚表不同.一般而言,學問是以專門化而發展.
越是專門,人工越高,但社會上最上層之職位,過份專門,往往令人行人止步.
如香港之政務官,公司創辦人,往往通識更為重要.
很多時人們往往忽略很多事物,因而偏執.筆者小時侯,家人教導美術不重要,
長大後,方知只是把產品包裝得美,也可賣得好價錢,比單在功能上比併來得
化算.
除了智商,尚有情商,還有財商,靈商SQ,作者懂嗎?情商是用在交朋結友,
團隊合作,成大事的.財商是用在處理財務上的,有很多人在專業上一流,理財
上九流,在97損失很多錢.如何說通識不重要?
只是原文作者未領略到其中奥妙吧!
單單是中學上的一科歴史,已足夠受用一生,以史為鏡,絕不是垃圾.只是你不
是真懂吧.讀多一點唐太宗吧.
我覺得,現時的教育和社會需求根本是背道而馳。如果說高薪厚職者就是社會上的成功人仕,那麼做專才的「成功率」一定比讀甚麼BBA乜Q物Q藍海長尾等高得多。
亦所以為甚麼老一輩人總希望子女成為「發三師」:醫師、律師、精算師。可是,教育當局卻說要「平衡」這種狀況,也就是怕你們個個都去成為專門人,沒有人被剝削,所以就在職前教育高舉通才旗幟,點一兩個所謂成功例子,又說通識如何重要,結果如果你聽他們「老點」,最後就只能當個搵朝唔得晚的死經紀佬,還要不停怪自己能力不足而不是市場已經飽和。
再者,新高中的通識根本就不是那回事。作者的雜學是由興趣出發,自己定自己的課程。通識科卻是有個六大範疇的框架,即使你對公共衛生沒有興趣,也得死讀爛讀,還要猜當局會出甚麼題目。
現時的通識科,根本就是要學生學習「有錢人的話題」。甚麼全球化、能源危機、中國改革開放的機遇,全都是讓你當經紀時可以與老闆吹兩嘴,與甚麼國際視野無關。如果你學的是北歐神話、紫微斗數,那些知識肯定在通識科派不用場,但如果你學的是九型人格、NLP,或者在個人成長那部份可以用得著。
承認哪些是知識?哪些不是?是權力的問題,與知識本身無關。
知識本身並無是有錢人的話題,或窮人的話題的問題.也不存在權力訂知識的問題.
很多人往把揾到錢的就是知識,揾唔到的就不是,此為大錯.地球暖化也有很多商機,
只是你唔識吧.致少廣泛的知識也可保護投資.
當然學北歐神話,要應用就比較困難.中國改革開放的機遇,當然有用得多.
"還不如安身立命選門專科,起碼有餐安樂茶飯。"學一門專科如不識通漲,也見不得
可安身立命.尊重知識本身致為重要.其實很多知識是亙相應用的.何大一研究愛滋時,
人們說它會有一段潛伏期,但據說他用數學找出另一答案.李超人利用物理上摃干原
理,專門找財務上的支點進行收購.只是我們不識吧.
匿名:
我並沒有說通識不重要。戲稱為「垃圾知識」,只是因為那些算是「偏門」的知識,三教九流,於學業上與工作應用上,暫時都不見得發揮太大功效(勉強拉上關係的,大概只有一科通識選了日本流行文化,成績很好),但我無後悔過花了很多時間去學「非正統」的東西,有時還覺得懂得些trivia很有趣。近期文中的朋友們無端端在研究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也聽了一點。
我質疑的是,香港開始提倡的通識,究竟是否真的能推動學生,自發性的去學習不同的知識。行文前看過新高中通識課程,就如樓下熊貓王所言,限死幾個範圍,不喜也要學,最後還不是變成為考試學習?我理想中的通識課,教的是methodology,教學生找尋自己有興趣的知識的方法,當然沒有考試(一來想不出考方法有何意義,二來我討厭考試)。
我沒法否認學問必須向專門發展,通識也的確重要。但學通識是成為專門的輔助,還是為了真正的豐富我們的知識,不管那些知識有沒有用?我向專門發展停滯不前,滿腦子卻是其他沒直接關係的知識(間接的關係暫時也不見得太多),有點迷茫,就成了本文的基礎問題。
另外,個人不太喜歡以商數quotient作為知識的一種評核方法。小時沒check IQ,但做過不少智力測驗,大多是邏輯推理,選出八格拼圖缺少的一塊。雖然近來增加了其他種類的測驗應付不同需要,語言音樂等等,不過我想總不可能滿足所有類型的人,忽略了人某方面的潛能,IQ隨時被低估(也有可能會高估)。什麼情商財商靈商我真的沒聽過,我相信這些商數的評核方法大概比智商更為曖昧。用永沒標準的方法來評價一個人,未免有點無謂。
熊貓王:
經紀佬嘛,我放棄了。仍不知道真正想鑽進去專門的是哪一樣,唉。
一旦定下範圍還要有考試,那些我覺得叫內容就算了,不能算知識。知識不斷在改變,擴大範圍,儘管在通識科的範圍之內好像有一定自由度,但無關考試的,終究不會提及。我想學生一定知道,世界上並不止那丁點範圍的知識,自然生活上就會碰到其他知識,官方的說法根本沒人理會,一切都是為了考試而已。教育局的權力的,是定下考試範圍,不是承認哪些才算知識吧?
想起一個例子。某年暑假在玩n0tpron(實際上很pron lol),一個網上解謎過關遊戲。正level百幾關,負level又百幾關,玩完個多月仍未全爆。勁好玩,學了超多技術,不只是電腦的,還要尋找大量資訊去解謎。這類遊戲真的很有趣,以後發現同類的都盡量玩到破關。
http://www.deathball.net/notpron/
我諗可以幫 Kris 仔講句說話:時代演化,所謂「通才」也者,逐漸遙不可及,原因就係知識同時變深變廣,更新速度又比以前快,單係三兩門嘢要成「才」,用嘅心力比以前多好多,絕非易事。
此所以皓首而通一經,尚且可以藉此糊口 (多三兩種當當然仲穩陣啲),但如果要求「通才」,以常人計恐怕難免搞到「周身刀冇張利」,夠吹水唔夠郁手。
甚或咁講吖,如果學匿名兄講讀史有得,深明世道治術,又何嘗唔係「專才」一種?唔係話 non-craftsmanship、冇 explicit skill-set 嘅就唔係「專才」嘅...
FYI:
跨界能力的重要!
最近開始看香港的BLOG,一連之下,看到很多「新四代香港人」的討論,又剛好看到你這篇文,心血來潮,寫地回應。
你最後一句,也是我找了好幾年才找到答案的。剛進大學時,不知要讀甚麼專業,只想接觸多些知識。結果,讀完,仍不知自己要做些甚麼,唯一有興趣的就是逃離香港,於是工作了年幾,去了法國學法文。
在法國時,問過自己,會在法國讀些甚麼專業,但發現沒有甚麼想去精,寧願只是做自己想做的,結果很諷刺,又回到香港,在自己想發展的領域找著工作。很慶幸自己不是異數,這種off-track的選擇,似乎是在這樣的時代自己唯一能找到出路的方法。
做為師姐,我的建議是:去學些自己有興趣的知識,而又對生活、人生有幫助的(如工作、人際關係、社會),任何學問離開了人生就沒有價值、活力。你還有大把時間去摸索甚麼是對你的人生最重要的。
希望我和你,還有第四代香港人都可以在香港找到自己的舞台。這畢竟是我們自己的地方,怎樣也逃不了,逃走了最終還是要回來。
共勉之。
(sorry..長氣左地....)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