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0日星期一

多一個「西九」 就會有文化?

回想一下,過去數年可能是最有空閒享受「文化生活」的日子。課餘時間可以輕輕鬆鬆看戲、參與文藝討論,或直接搞一次大場表演,每次都獲益良多。出社會工作後,恐怕機會少得多,自顧不暇,遑論其他。也許讀者們對「文化」有不同定義,但始終「文化」需要時間建構。

恐西九變另一個迪士尼
最近有機會觀看西九文化區三個新設計模型,我非建築專業,難以評價詳細特點,但多年來看似都無法解決一點疑惑:其實所為何事?多一個「文化區」,我們的文化生活就會豐富嗎?
小弟參與戲劇數年,深知配套場地確是不足,租場難搞,人人都在爭少量的公用場地,增加設施,加強服務,無任歡迎。但做落又不難發覺,觀眾不外幾類人,來來去去分別不大。「文化」只掌握在小數人手上,西九會否像海洋公園、迪士尼,甚至是濕地公園一樣,只是一個收費的休閒勝地,而不能增長我們的文化生活?

文化與閒暇有直接關連。香港一直都有藝術館、劇院、戲院、畫廊、供吟詩作對的公共場地,有多少人用是另一回事。我們生活裏早就有活生生的文化生活例子,比如說菲律賓女傭,日常工作雖是沉悶的勞動,一到周日你卻不得不佩服她們完全進入一種「假日mood」,快樂聚會唱歌跳舞。此外,公園常客不是年輕人,常見的卻是長者在放雀吹水看報小睡,與外國實在大相逕庭。

工時長得可怕 怎享受文化
每次路過見到如此景象都不免哀歎,數年後自己也是這種光景。香港貴為先進地區,工時卻是長得可怕,放工就想睡,連閱讀都沒有時間,哪有文化風氣可成?難道要等退休,才配得上「文化」?我不敢想像。
我經常羨慕YouTube上的人們,為甚麼他們總有時間拍下一些閒時的快樂生活片段,而非形形役役呢?一旦屈服於生活逼人來,我們其實跟中世紀農民沒甚麼分別,勞動,然後交稅。而文化正正是一種反抗的方式,我們要活得精采。
活出文化,不用多高深。只要人們得閒,每天總有些餘暇發揮創意,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表達出來,就如講爛gag也算是文化。為甚麼要活得有文化,不論高等低等,不外乎讓自己活得更快樂寫意,將鬱悶排解,將幸福放大。人有感情,沒有文化生活,就變成冷血機器。

2010年9月13日星期一

樓貴難安居 望新海嘯打救?

最近喜歡上一個新加坡的電視節目,兩名主持人分別有5,000新加坡元的預算,為兩個家庭裝修布置。在專業評審評選下,優勝的家庭可以免費獲得全套裝修及家具。其中有一集是為一對新婚夫婦布置客廳,他們有錢買屋,卻沒有錢裝修,從電視上看,客廳很大,估計屬於香港定義的豪宅標準。出於好奇,我順手研究了一下新加坡的房地產行情。

星房屋補貼獎學金 吸引人才

不看不知道,原來新加坡的年輕人沒有置業的壓力,政府提供的組屋,按實用面積計算,每套都過千呎,四到五房間隔,價格卻不過30多萬坡元(約不到200萬港元)此外,年輕人首次置業,還有數萬坡元的優惠補貼,真正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理想。

去年結婚的時候,有朋友送了幾本書作為賀禮,其中有本《李光耀回憶錄》,厚厚的一本,我揀選了感興趣的章節拜讀,有一章論及當年李光耀對新加坡產業發展戰略定位的闡述,令我印象深刻。

李光耀認為新加坡不可以和香港一樣,依靠中國市場,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新加坡從一開始就要引進擁有世界級先進技術的企業,發展高附加值產業,同時,他注重培養新加坡人的知識水平,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引進政策,讓新加坡人具備全球化市場中的競爭力。

記得90年代末,我在考大學的時候,新加坡政府就對中國內地的高中畢業生提供豐厚的獎學金,讓他們去新加坡留學,畢業後為新加坡服務,為期10年,那時,我們還開玩笑的說這是簽賣身契。當年去新加坡的同學,已經入了新加坡籍,落地生根,說起那裏的生活,他們還是很喜歡和適應的。

樓價逾萬元一呎 打擊信心

我們這些內地出來的年輕人,開始會覺得新加坡那裏小地方沒有甚麼意思,還是香港比較精采。但是到年紀大一點,想紮根下來的時候,就會憧憬安居樂業過日子的生活,希望有個溫暖舒適、不需要太大的家,有份踏實滿足、收入穩定、還不錯的工作。然而面對香港稍微好一點就要上萬一呎的樓價,面對香港唯金融業為尊的產業結構,很多年輕人會覺得無語,暴躁一些的就會憤怒了。

很多人認為時下的80後90後年輕人不行,沒有理想,可是當只有少數最頂尖的年輕人能夠安居樂業,而多數年輕人對「安居」和「樂業」這兩樣事情缺乏信心和希望的時候,社會不和諧,恐怕就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周圍的一些年輕朋友們說,希望再來一波金融海嘯,並且愈猛烈愈好。為甚麼?因為到那個時候,房價暴跌,即使不能樂業,最起碼也能安居了吧。

2010年9月6日星期一

揭菲人質婚外情 比悲劇更可悲

在這次港人在菲律賓被挾持事件中,我對菲律賓政府及當地特警的處理手法感到相當不滿及憤怒。不滿及憤怒的原因,不少報章及網上媒體亦已分析過,在此不贅。除此之外,我亦對某些報章的報道感到不滿,在香港討論區上,看到一篇標題為「同遊菲國出事,元配趕往揭發,重傷港漢有二奶」一文,竟有100頁的討論。相比包致金姪女案雖然全城憤怒,亦只引起41頁的討論。

普通人遭揭私隱 傷口撒鹽

就言論自由及公眾利益為大前提下,我着實看不到記者有何必要把別人的家事、私事也刊登在報紙上。這些報道實在「抽水」,把大事件中人物來個大特寫,可是他們既不是明星,又不是名人,犯不着連私隱都公開讓坊間評頭品足吧?

在討論區裏有不少人寫道:「若果一早知道他們的關係是這樣,我才不會覺得他們可憐。」偏激一點的,甚至認為他們「抵死」。

可能這只是一則花邊新聞,可能這只是一件小事,又可能這只是三姑六婆茶餘飯後的話題。但是,我卻覺得這件事凸顯了社會上的問題,我們所信賴的傳媒,有一天,可能會損害了我們的私隱。

網民任道德判官 干卿底事?

因為這一篇報道,「網上判官」又再伸張正義,站在道德高地上,判誰該死誰不該死。理智的人想糾正他們的思想,提出整個事件中沒有一個人是該死的,可是那一群失了控的人,不斷以文字在別人的傷口上撒鹽,甚至口口聲聲要收回同情與憐憫,這算是那碼子的愛心、關懷?

姑勿論傷者二人的關係如何,他們都是兩條人命,是生命,值得我們救援,而非踐踏。在這個時候,不去報道事件的搜查狀況,而去「抽水」揭秘,引起廣泛回響,香港有這種傳媒,實在可恥可悲。

有人把這篇揭秘,跟早年因海嘯意外獲救而揭發的綜援金詐騙事件相提並論,我卻覺得兩事不能混為一談,詐騙綜援金乃鐵一般犯法的事,亦與廣大的納稅人有關,把事情公開實以公眾利益為依歸。至於私人感情,與路人甲乙無關,你我也不必多言。無他,人家的私事,干卿底事?

相關連結:香港討論區——http://news.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12953729&extra=&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