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9日星期一

職場如戰場 新丁務必武裝

又完成了一次在港內地生集體求職面試培訓,又是20幾個即將奔向職場的畢業班學生。

每一次這樣的活動結束,我都有一種很複雜的心情,一方面體會到他們對求職的渴望,看到他們勇敢地邁出求職路上第一步。但另一方面,又很可惜的是,對於找工作,這樣一場走向社會的重要戰役,很多人準備得非常不充分,手無寸鐵者有之,丟盔棄甲者有之,赤身裸體者亦有之。

職場鬥爭激烈 強調團隊精神

從小到大,我們受到了父輩們極大的影響,他們要我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做個他們價值觀念上的好學生。然而,父輩們所處的年代和社會與今天差別太大,他們的職場更多的是象角鬥場,封閉、資源有限、要相互爭奪、缺乏技術手段、少數人才能生存。作為一個角鬥士,意識形態較封閉,技術手段單一落後,缺乏團隊合作,要爭個你死我活的結局。

30年過去了,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基本上改變了大環境上的特性,隨著全球化的影響,我們的職業環境已經不可能封閉,香港的職場更是早已融入全球市場,專業性技能要求越來越高,強調團隊合作,強調集團推進,價值追求的方式也更加多元,現在的職場已轉變為戰場,每支部隊的目標都是推進陣地,拓展領土。同時,要不斷發展引進最先進的武器,因為你不知道對手使用的木棍還是槍炮,而你要保證勝利,必須不斷升級。戰爭方式是集團作戰,每名戰士必須明白,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集體利益才能最大化,從而最終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

競爭全球化 須用先進武器

2009年全中國將畢業700萬大學生,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無法順利首次就業。在香港,青年就業亦是政府關注和重視的重要課題。走上社會的年輕人也大都是把職業發展當成人生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希望政府、大學、企業和社會各界投入資源,幫助大學生、年輕人去思考,去判斷,去實踐,發展職業意識,提高專業化技能,積累職業經驗,給年輕人打開一扇通向未來的大門。

未來的職場很殘酷,國際化的競爭,全球化的陣地,高科技的武器,我們年輕人需要全副武裝起來,走向年輕而殘酷的戰場,打贏每一場戰役。

2008年12月28日星期日

原來我們都是Stephy

鄧麗欣(Stephy Tang,1983年10月15號—),香港女歌星,係香港歌唱組合Cookies成員,亦都係Cookies入面推出個人唱片最多嘅成員,總共推出3張個人唱片。早前經理人黃柏高指明要將鄧麗欣捧上「金牌一姐」嘅位置。鄧麗欣喺屯門佛教劉天生學校,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同埋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時裝設計系畢業。佢係2000年度《YES!》校花,後嚟加入樂隊組合Cookies成為隊長。之後o既事你同我都知道la,不再詳述......

如果你係依家o既Stephy,你會點繼續發展你的事業?

選擇1. 進軍大陸市場,與張靚穎、劉亦菲競爭。
選擇2. 進軍台灣與可愛教主競爭。
選擇3. 進軍國際與章子怡抉一高下。
選擇4. 留在香港,與Janice Man、江若琳鬥。

我想大家都心內有數吧。

很難想像Stephy可以成為明日的張曼玉、王菲。

大家唔好笑呀。

其實,這不是Stephy一個人的問題,而是我們大家都要面對的困難。我想陳冠中、呂大樂、梁款也有興趣研究這個問題呀。

其實,做到Stephy也不錯,可以出o下碟、開演唱會。佢d 戲在香港通常都有一千萬票房,雖然沒有海外市場,但由於成本低,老細應該唔使蝕。

當然,又未必無希望呀。只要做好自己,繼續努力,也許可以做到"劉華",打入大中華市場。不過,對手比以前強。要加把勁才行。終極目標是"李小龍",以香港為base,搶佔海外市場。

在此之前,依家都係要以Stephy為目標先。hahaha!

2008年12月22日星期一

亞視應走大眾路線 勿爭中產

亞洲電視十日維新,以「電訊魔童」王維基辭職告終。王維基甫上任即表示,亞視要走中產路線,事實是先意承志,上任何定鈞一早已立下目標而毫無寸進。我不禁要問,為何一定選擇中產,中產觀眾群真的對電視台有幫助乎?

讀者可以自行做一次簡化的閱聽人研究(Audience Research):自行記錄或留意一下家人的看電視習慣一星期。我家平日早上看無線及美國廣播公司晚間新聞,下午母親會看亞視台語劇,晚上先是香港電台資訊節目,然後轉到鳳凰衛視資訊台,再轉回亞視資訊節目,最後是無線雙線劇集,而周末幾乎只看亞視的資訊節目。

電視劇標榜奢華 脫離民眾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亦指出,時事及資訊節目確為亞視的賣點,而2008年第三季的調查更反映出,「娛樂」節目總平均欣賞指數正急劇下挫中。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劇集及娛樂節目的中產意識過剩。加拿大學者Marshall McLuhan有句名言「媒介即是訊息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媒介可以影響人類如何觀察世界,而決定社會的轉變。放諸電視管理層的思維,就是無意識間塑造中產意識,令嚮往中產的群眾藉消費充斥中產生活的節目,發個中產夢,或是自行實現中產的過程。

甚麼是中產意識?譬如無線的雙線劇、處境劇、甚至資訊、娛樂節目,提倡都是品味、高格調(實際是高消費的代名詞)、高質素生活。留意劇中人的衣、食、住、行:衣著入時、滿身名牌;在香港核心家庭(父母及一至二名子女)普遍之時,劇集中依舊是大家庭,一家人圍在桌邊吃飯時勾心鬥角,或是兩個人在高級餐廳解決早午晚三餐;住在高尚住宅區,家有四房或以上,裝修以實木為主調,聘有工人;很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大多是以私家車代步;更甭提下班泡酒吧等典型中產生活的想像。

有線或NOW 已成中產選擇

如果這些想像代表香港整體電視觀眾構成,香港的堅尼系數應該不會是0.53,代表嚴重貧富懸殊的數字。八十年代連結的日常生活,經過媒體的中介、解讀、轉述、挪用、再建構,變成無線的「香港八十」系列。透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針砭時弊,是往日香港電視劇獲大眾支持的原因之一。今日電視劇跟普羅大眾的生活愈離愈遠,基層民眾生活似乎在時事及資訊性資節目才可見到,文本跟現實完全分開。

希望張永霖你行行好,回歸大眾,中產的早就看有線或now,用不著看亞視無線。

延伸閱讀:
彭嘉麗 (2008) 2008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三階段調查結果概述

McLuhan, M. (1964)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New York: McGraw Hill

2008年12月15日星期一

競爭全球化 新一代壓力驚人

讀呂大樂教授的文章,他說自己年少時沒有功課壓力,下課後便是通山跑,不亦樂乎。稍為年長一點,才要花點點氣力準備升中試。相對於今天,充滿對「多元智能」概念的社會,一個小朋友最好琴棋書畫樣樣皆精,今日的莘莘學子,自進幼稚園就開始受的壓力,相對於上一代人,可謂大巫見小巫。

無獨有偶,這情況並不只出現於香港,亦存在於美國。筆者的博士論文導師是位來自比利時的教授,跟他談起,他也說不明白為何現在社會的壓力如此大,他的兒子在報考大學,每日唸書至夜深,還要兼顧運動比賽和社區服務,這些都是美國一流大學收生的考慮條件。教授說跟他的童年相比,他兒時放學就把所有時間花在足球場上,準備星期日的比賽。直至大學畢業試前的個幾月,才開始認真讀書。

幸早生二十年 琴棋書畫免精通

上述兩位教授都聲言自己的童年都在足球上渡過,然後似是輕鬆地登上教授的位置。我不清楚這是不是兩者的誇張描述,一方面誇大兒時玩樂的程度,另一面省略做博士研究的辛酸,藉以隱晦地顯示自己聰穎過人。不過,憑我自身經驗,也覺得自己幸運地早了廿年出生,高中以後才需要發力,否則在人有我有的朋輩壓力下,自幼稚園起便會不斷地被安排參加琴棋書畫班,好讓自己的CV上有多幾行。

問題是為甚麼現在人們的壓力都大了這麼多?是不是單單因為教授們的一代人,幸運地遇上戰後全球經濟重新起步的順風車,順利地到達今日的位置?現在我們流行的是所謂「全球化的挑戰」,意即新興國家數以億計的大學生在跟我們爭工作爭飯碗。暢銷書《世界是平的》指今日很多勞工密集的工作都被移到低工資的發展中國家去,已發展地區的人民要保持一貫的生活質素,就必需面對來自全球的競爭。

人人退一步 免陷囚徒困境

競爭得太過劇烈,因為怕被人佔領自己的位置,就唯有努力工作。如是者,生活就給工作佔據。本來,工作是用來換取實踐自我的空間,但當工作太過繁重,把人的靈魂擠得乾涸,連自我都忘記了,工作反而失去意義。有時想,可不可以大家都退後一步?反正大家一起懶惰一點,其實如果都是一樣。同時,大家多了點空閒,豈不快哉?當然,這是個prisoner's dilemma,是一個有上億個參加者的遊戲,為了保住自己的生活水平,只好努力地工作下去,壓力亦由此而起。

2008年12月9日星期二

海嘯改變人生 三代不同獨白

新香港人寫了差不多一年了。當時創造這空間的原意﹐是給第四代香港人一個在主流媒體發聲的空間。一年了,我想以博客形式的遊戲文章來作個紀念﹐即使他們都是我認識的人。

廠佬的黃昏
我是戰後出生的。在香港輕工業興起的時候緊跟大隊賺第一桶金﹐也曾與未成超級暴發戶的大劉同檯品酒﹐搭上內地官員時又撈了個甚麼人大代表玩玩。當然﹐二奶也包了不少。曾經﹐這是一種很寫意的生活。

只是﹐沒有遠見的香港政府與我﹐並沒有把山寨廠的長遠發展當成一回事。十年﹐二十年過去了﹐仍然是那幾種玩具與服裝。然後﹐金融風暴沙士毒玩具毒奶金融海嘯等等把我弄得雞無鴨血。和上面合作的生意也被人用計騙了去。在外地讀書的不肖子醉酒駕車撞死人。到六十歲生日那天﹐醫生告訴我有前列腺癌。我瞞著家人﹐自己上深圳做手術。

沒人可傾訴﹐唯有寫博客。這是我第一篇文章。

金童之末路
我今年四十六歲﹐是其中一間四大會計師樓的合夥人。我是憑雷曼兄弟這客戶上位的。對了﹐就是那間天殺的投資銀行。我是負責那客戶的主要合夥人。今天解僱我的決定被三分二的合夥人投票贊成通過。十多年的血汗就這樣一筆勾銷。

我還記得自己高考成績不理想﹐進不到大學。費了好大的勁才好不容易擠進四大會計師樓由低做起。我沒有結婚﹐會計師樓的人都說我是大長今。但我無法抽離。97年做了負資產﹐直至八年後才翻身。現在一個海嘯﹐甚麼都沒有了。

沒人可傾訴﹐唯有寫博客。這是我在超高級超高層豪宅的天台上最後一篇文章。

創作與地獄
作為最後一代在殖民地時代長大的香港人﹐我選擇了一門不賺錢的行業 -- 做作家。為了那虛無縹緲的所謂理想﹐我浮浮沉沉九年了。沒有買股票﹐更沒有買樓花﹐永遠在綜援線上下徘徊。結果﹐九年感情的女朋友終於受不了分手。

在香港真的是沒錢沒尊嚴嗎?沒有市場價值的才能就不是才能嗎?為甚麼就是養不起寫作的人?朋友可憐我﹐給我在花園街做小販賣炸豆腐的工作機會。這就是追求理想的下場嗎?香港不是文化沙漠。香港是文化地獄。

沒人可傾訴﹐唯有寫博客。這是我以作家為職業的最後一篇文章。

2008年12月1日星期一

港人做順民 回歸前後都一樣

某談政治科的課要作專題簡報。討論過民間電台、功能組別、國籍和公民權,簡報完都很清楚社會上究竟發生什麼事。了解事情之外,導師經常要同學答一個問題: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來來回回辯論一番,最後的結論,全部都指向港英政府留下了大量未能解除的「炸彈」,而回歸後的中央政府為了方便管治,亦不會拆彈。換言之,香港無論回歸前後,都一樣只是殖民地而已。

無容置疑,香港以往是殖民地。所以港英政府如何壓榨、拑制民間社會,不讓你開電台發聲,不讓你進議會為民請命,只可嘆無可奈何,殖民地就要有殖民地的樣子,不給你是應該,給你的是施捨。只要人人都認為自己被英國人從頭上壓下來,做個順民,那就可說是「長治久安」。

給你BNO 沒有居留權

某年的施政報告演講,彭定康一出來不是談他的施政,而是講香港如何從漁村變成金融大都會的故事。你看,英國人把香港經濟弄得多麼好,作為香港永久居民是多麼美妙的事。你不需要爭取你的公民權利,現在不是挺好的嗎?不需要做中國人、英國人,香港人就最好。結果真的人人都認為這就夠了,除了九七回歸人人急於逃亡,才會關心自己的英國護照原來沒有居留權這問題。

回歸不是回到祖國爺爺的懷抱,只是給裝慈祥的惡人擄走而已。97以後去旅遊,國籍一欄要填上「中國」,真是令人苦惱的問題。BN(O)只能作旅遊證件,給中國政府硬變成中國公民都算了,明明我有特區護照,為什麼上大陸要多加一張回鄉證?

你必須愛國 但勿管內地事

又想起《心繫家國》,一味叫你愛國,宣揚祖國很好很強大,從沒說過作為中國公民應有什麼權利。這跟港英又有何異呢?以「愛國」之名,只要服從中央的領導,香港就能風光多五十年,教育出一班乖乖的順民。當人人都覺得自己作為中國公民很基本的自由出入境權不重要時,更加沒有人會去質疑大陸統治的正當性,就算有都給港人嗤之以鼻,這人怎麼得閒過頭搞屎棍。

回想「新香港人」,特首叫我們應該從國家整體發展的層次看問題,我們也天真的以為回歸了當家作主了,有權參與國家事務。只怕國家根本不放你在眼內,跟港英時代的殖民者一樣,你只是他們眼中被統治的一群順民,當香港人就好,不要多管內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