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電視十日維新,以「電訊魔童」王維基辭職告終。王維基甫上任即表示,亞視要走中產路線,事實是先意承志,上任何定鈞一早已立下目標而毫無寸進。我不禁要問,為何一定選擇中產,中產觀眾群真的對電視台有幫助乎?
讀者可以自行做一次簡化的閱聽人研究(Audience Research):自行記錄或留意一下家人的看電視習慣一星期。我家平日早上看無線及美國廣播公司晚間新聞,下午母親會看亞視台語劇,晚上先是香港電台資訊節目,然後轉到鳳凰衛視資訊台,再轉回亞視資訊節目,最後是無線雙線劇集,而周末幾乎只看亞視的資訊節目。
電視劇標榜奢華 脫離民眾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亦指出,時事及資訊節目確為亞視的賣點,而2008年第三季的調查更反映出,「娛樂」節目總平均欣賞指數正急劇下挫中。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劇集及娛樂節目的中產意識過剩。加拿大學者Marshall McLuhan有句名言「媒介即是訊息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媒介可以影響人類如何觀察世界,而決定社會的轉變。放諸電視管理層的思維,就是無意識間塑造中產意識,令嚮往中產的群眾藉消費充斥中產生活的節目,發個中產夢,或是自行實現中產的過程。
甚麼是中產意識?譬如無線的雙線劇、處境劇、甚至資訊、娛樂節目,提倡都是品味、高格調(實際是高消費的代名詞)、高質素生活。留意劇中人的衣、食、住、行:衣著入時、滿身名牌;在香港核心家庭(父母及一至二名子女)普遍之時,劇集中依舊是大家庭,一家人圍在桌邊吃飯時勾心鬥角,或是兩個人在高級餐廳解決早午晚三餐;住在高尚住宅區,家有四房或以上,裝修以實木為主調,聘有工人;很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大多是以私家車代步;更甭提下班泡酒吧等典型中產生活的想像。
有線或NOW 已成中產選擇
如果這些想像代表香港整體電視觀眾構成,香港的堅尼系數應該不會是0.53,代表嚴重貧富懸殊的數字。八十年代的日常生活,經過媒體的中介、解讀、轉述、挪用、再建構,變成無線的「香港八十」系列。透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針砭時弊,是往日香港電視劇獲大眾支持的原因之一。今日電視劇跟普羅大眾的生活愈離愈遠,基層民眾生活似乎在時事及資訊性資節目才可見到,文本跟現實完全分開。
希望張永霖你行行好,回歸大眾,中產的早就看有線或now,用不著看亞視無線。
延伸閱讀:
彭嘉麗 (2008) 2008電視節目欣賞指數第三階段調查結果概述
McLuhan, M. (1964)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New York: McGraw Hill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