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日星期三

助本地生走出去 解港青困頓

甚麼樣的教育,培養出甚麼樣的人才,怎樣的人才,創造出怎樣的社會。這句話,可能每個人都不會反對。

倒過來說,今時今日的香港社會,如果你認為美好,那是父輩祖輩香港人的功勞,青年人只是坐享其成。如果你認為糟糕,卻絕不能怪罪到青年人身上,今日之香港,非今日青年之功過。但二十年後的香港會成為甚麼樣子?我們生活的社會和環境到時會如何?卻會由當今本港教育制度所培養出的青年人決定。

港入大學率59.7% 落後先進國

香港本地大學經過過去多年發展,已有長足進步,8間資助大學每年提供1.2萬個大學學額。盡管如此,符合資格升讀大學的中學畢業生中仍有1.4萬人無法入讀資助大學,本港中學升讀大學率為59.7%,這個數字同其他先進國家和地區相比仍然落後。也許正因為如此,近期有些激進本土派組織公開表達反對招收內地優秀學生來港就讀的言論。

平心而論,是否一味增加本地學額,並將所有學額留給本地學生,就是提升教育質素,解決香港未來發展所需人力資源和結構的最佳辦法?

當下,香港大學生的本土意識強烈,在就業選擇上傾向本港就業,且在本地價值觀念驅動下,就業行業意願過於集中,缺乏創新創業意識,以及多元化專業發展的動力和機會。我雖無具體數字,但對一個國際性大都市而言,本港高校大學生就業的流動性和多元化水平都應是不足夠的。如何改變這種局面,為香港未來創造新的生機?

香港政府可以考慮每年拿出10億港幣甚至更多,設立政府留學資助。對於中學畢業生,只要能夠獲得本港以外地區高校的錄取通知書,就可以申請獲得每年5萬至10萬不等的獎學金升學,這就等於變相提供不少於1萬,甚至更多的高等教育學額機會。

培養青年 全球視野地方智慧

這些走出去的年輕人,經過不同地區高等教育的文化熏陶、知識傳授、價值影響,獲得當地市場的就業經驗積累,培養出真正的「全球視野,地方智慧」,留在當地發展固然為港爭光,但即使再回到香港,相信亦能夠創造更多新的行業和市場發展空間,這於香港未來而言,可能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人力資源策略。這樣的教育政策,政府花錢不多,老百姓們想來也不會反對。

近年來,本港教育界的學生運動沸沸揚揚,由於強烈的本土意識,學生過激行動時常湧現。有人批評學生幼稚膚淺,有人支持學生熱血正義,但更重要的是需看到本土教育資源模式,以及就業動力前景不足等問題給年輕人帶來的困頓和迷茫。

其實無論是內地青年,還是香港青年,未來都將面對的是來自世界的競爭。斯諾登逃難都想到香港了,為甚麼我們不能放眼中國,放眼世界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