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4日星期一

網絡動員補選 數碼鴻溝待破

五一六補選完成,不僅立下香港民主進程紀念碑,更是互聯網世代的成人禮。
自公投理念拔地而起,傳統勢力已驅動控制機器,不參與不承認不給空間作討論。5名辭職議員被剝奪於議政堂發表聲明的機會,主流媒體亦對公投議題作冷處理,借平衡討論為名,縮減空間插科打諢,大眾難以捉摸發生了甚麼事,當事人無法像以往般暢所欲言。

民間宣傳 網上熱烈網下涼
一直在肅殺中突圍,繼而化被動為主動的,正是年輕人、互聯網社群積極加盟產生效應。最早深入討論公投的絕非報刊、電視機箱裏的學者,而是博客和論壇。有趣的是,願意長篇大論分析者,無論是否民主派,多數都表達不滿公投的策略時機和大局作用,而三言兩語參一腳者,則以熱情支援派執其牛耳。在局面不斷發展,各方反覆摩擦下,才冒出更多支援公投的理論派,博客大腕由冷轉熱,由反感挑剔到鼓吹讀者一同放下心理障礙,乃至登上傳統媒體論壇催動關注,轉變軌迹甚明顯。
新媒體發動的效應尤其大,有關公投的短片,創意和質量前所未有,更重要的是,許多觸動人心的作品都是民間自發製作,不受競選者資源局限,充滿人民自主精神。廣播電視和電台缺席的論壇,由民間網台視頻頂上,更加上網民即時互動討論的元素,參與投入感之深,正是打動抽離者、懷疑論者的一服猛藥。
然而,當支援、鼓勵大眾參與投票的博客、facebook、twitter、youtube短片變成壓倒性多數,網路世代開盡動員力,此次選舉跟08年選舉無疑變成傳統方法和新世代的比較。無論是選前的氣氛、造勢大會的參與量,或是坊間網外的反應,都預見到網路局限、數碼鴻溝難以一下子踰越。選後資料反映,投票率比想像要低,也不見得網路動員改變得了參與投票的年齡結構。

冀盼科網神話 帶動網外參與
面對現實如此,有人說公社兩黨自食其果,有的指罵溫和派自毀長城。但我們的科網創業人,恐怕要作出更深切的反省:難道我們除了娛樂大眾以外,就再沒力影響社會,只能聚集積憤的小眾禦宅?哪我們還談甚麼微付費模式呢?談甚麼藍海市場呢?科網沒造成斷裂改變,就是失敗。
奧巴馬以科網助選成功,我們暫只能當作神話。除非我們也做到了,那時才說得上顛覆產業的世代論:Hi Tech不再「揩野」。整個投票沒人策劃地理信息化的組織運營系統,欠缺廣泛語料分析、圖像化工具引起人們興趣消化行動含義和運作方法、機會成本比較。更重要的是,我們香港人真不善鼓動網外人上網圍觀。選舉當天,在推特上報訊、鼓勵的內地人,竟比香港人多數倍!慚愧之餘,我們仍該慶幸公投和網絡化動員,即使在港慘勝,在鼓動全國民氣而言尚有幸象。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的科網世代,尚要多往社會求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