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5日星期五

訂財儲準則 免成民意箭靶

財政預算案自發表以來,一直未見好評。社會普遍期望預算案能帶來新意,解決社會矛盾,結果「希望愈大,失望愈大」。

新力量網絡早前的研究指出,近15年內,針對預算案的抗爭事件多達384次,當中近270次關於增加各項政策開支:66%的訴求希望增加「經常開支」,持續改善公共服務;而要求加推「一次性派糖措施」,如:直接派錢、公屋免租及「綜援出雙糧」等,佔了餘下的34%。

庫房大水浸 應使不使捱轟

事實上,面對高通脹、高樓價、低收入等問題,市民一直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還富於民」的呼聲不絕。由1999至2012年間,本港新聞有關「還富於民」的報道,多達4,490次,平均一天便有一份相關報道。

市民對預算案的訴求這麼多,原因在於政府的財政儲備豐足。在量入為出及審慎理財的原則下,財政儲備由97/98年度的約4,500億,增至11/12年度 的約6,700億。在市民看來,政府絕對有條件可以增加公共開支,以長期政策解決房屋、醫療等問題,以短期措施紓解民困。

根據新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今年政府的財政儲備,更是達到7,300多億,以絕對金額(absolute amount)計算,是香港有紀錄的最高水平。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長期政策、短期措施稍有不足,市民自然便會指摘「官富民窮」,政府是「守財奴」等。

當然,財政儲備有其重要功能,如應付政府日常財政運作的需要、穩定金融體系等。不過,現時政府卻沒有為這些功能定下所需的實際金額。在缺乏科學化、具透明度及公信力的準則下,政府坐擁巨額的財政儲備,市民不禁會問:「這麼多錢,儲來做甚麼?」

謀長遠規劃 扭轉官富民窮

就此,我們建議為財政儲備的適當水平,訂出明確準則(財政儲備準則),有秩序將剩餘的財政儲備,轉移至其他的政策用途。

舉例來說,當財政儲備比準則為多時,政府便可將有多的儲備,用來應對人口老化帶來的問題,如增加政府資助安老院舍的宿位、增建醫院等,甚至成立「未來基 金」,應付將會大增的醫療、福利開支。換句話說,訂立財政儲備準則可以提供空間,容許政府能從長遠方面作出規劃,未雨綢繆。

如果有關資金仍有剩餘,政府則再可考慮退稅等一次性的短期措施,紓解民困,回應市民訴求。儲備過多,一直為市民所詬病,設定財政儲備準則將有助政府「應使則使」,而非「應使不使」,扭轉官富民窮的論述,令預算案成為箭靶的機會減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