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8日星期一

重拾Can Do精神 港人主場發聲

「香港故事」現在愈來愈難說。以前可以說獅子山下,依照一定標準,你就是香港人了。 回歸多年後,這個故事明顯已經不切合現實。社會多方面已經轉變,我們卻無法從一系列的表象,看透背後的原因。於是出現論述真空,各派都嘗試提出自己的看法,變成網上罵戰,更會顯於現實的衝突上。若搞不清楚此刻的「香港故事」,不但社會無方向,個人也看不到出路。

網上罵戰多 清晰方向少

經濟表象是大量自由行來港,商店街全變成金舖藥房;政治表象是中聯辦治港,政治授權實質來自北京而非本土市民,根本不能期望政府改善社會;社會表象是或會長住的新移民、雙非、大陸學生愈來愈多,市民不知如何應對這個群體。

有些人提倡要包容部分在港的弱勢人士,認為香港一直是開放的城市,被譏為「左膠」;有些人提倡要保護香港,趕走意欲侵佔香港的「蝗蟲」,被「左膠」評為推動種族矛盾。我對此類爭論不以為然,因為兩者皆有理,但同時兩者也不是全面的論述。

評論人陳雲早前在報上寫了篇「殖民遺恨——感懷呂大樂《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說的是港英政府自七十年代起在香港的一些遺留影響,到今天有何意義。陳 雲是網上當紅人物,是上述所謂種族矛盾的大推手,時常無理封禁「左膠」,在報上他卻回復正常。該文最有意義的,是指出香港人根本沒有足夠的戰略思維應付 「中共帝國」。香港人最自豪的是can do精神,這是英國人教化香港百多年的結果,出現了一群成熟的中產人士,怎樣都能把事情做好。

無論左至右 缺香港藍圖

可是為甚麼要做那件事,做好事情對你的公司以至人生有甚麼整體大影響,這不是學校和職場會培訓的。不論是左是右,都沒有「我想香港未來是怎樣」的大藍圖。當英國人離開了,香港只剩空虛的背靠祖國。

現在香港的發展是為了甚麼?得益的是誰?我相信不少人會答是地產商或是中共。此刻不少人提出他們的戰略分析,例如融合論、城邦論、獨立論,都是為了解答這問題。

去年特首論壇一句「呢個係我嘅主場」成了金句。一年過去,這種思潮不斷在發展。既然這是我家,我就有權提出自己對管治香港的想法,而不是任由殖民者擺布。 誰是香港人?你希望實現的「香港故事」是怎樣的?是時候想這些問題了,不要逃避,不要退出主流討論,不要站在邊緣譏笑任何提出方向的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