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0日星期一

赤化疑慮日濃 施政事倍功半

前廉政專員湯顯明到立法會就酬酢風波解畫,酬酢風波令人擔心內地官場文化入侵本港。事實上,社會近日一直籠罩着「被赤化」的陰霾,佔領中環義工陳玉峰被 捕;港府推行新政策,又要先評估內地的感受。幾件事的結合,令人擔心本港是否已急速地「中國化」?這對本港政治狀況又有甚麼影響?

湯顯明陳玉峰 施政獨立遭疑

「廉政門」事件上,湯顯明將內地公款飲宴的文化帶到香港,已令人譁然。當事件被揭發後,梁振英再三強調要從嚴處理,但由他指派的4人委員會卻只是檢討制 度,不會仔細調查事件的詳情及不同部門的責任等,這種「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手法,令人質疑港府放棄廉潔的核心價值,有意放生中聯辦,以免中央尷尬。

同時,警方最近有所謂「低調通緝」的行動,佔中義工陳玉峰在可以自由出境、進出立法會的情況下,事發22個月後突然被起訴,令人質疑是政治檢控;更有指本港警方已「公安化」、維穩至上,以內地的高壓手法阻嚇示威者。

在政策方面令人質疑香港被赤化的是,港府被爆出有內部機密文件,要求各政策局在提交政策予行政會議討論前,需要評估內地官民的感受,市民擔心港府從此失去施政的獨立性。

感覺即現實 港府難脫標籤

上述的幾件事,均令港人對本港是否急速地赤化更添疑慮。去年特首選舉期間,曾是中共在港的地下黨員梁慕嫺,分析指梁振英應該也是共產黨的地下黨員,當時, 港人已有質疑梁振英是否有「赤化香港」的政治任務。如今,赤化恐怕更已成為梁振英的「標記」(Benchmark),難以洗脫。

在政治上有所謂「感覺便是現實」(Perception is reality)的說法。很有可能,此後每當一有政策被推出,即使真的沒有任何赤化香港之意,但也會遭公眾質疑是有赤化的「隱藏議程」(Hidden agenda),即使官員之後如何扭盡六壬地說明「並無此意」,也都會不得要領。

這種趨勢的苗頭,已經開始出現。本港大學研究院的近年收生以內地生為主,據估計接近7成。有網民便質疑有關方面意圖在大學層面「染紅」香港;更有人發起籌款行動,準備登報,「反對本港大學大陸化」,要求檢討碩士政策。

赤化的觀感一旦形成,便已很難改變;如今印象一再被深化,公眾的疑慮只會更甚。只怕未來幾年,不少的政策方案,也都會先被貼上赤化的標籤,需要面對一連串的質疑,港府的施政只會事倍功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