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9日星期一

社會出問題 勿卸責「廢青」

本欄的起點是2007年出現的「四代香港人」,以年輕人角度評論時事。及後歷數件大事,八十後基本取代前者位置,即使仍以年齡作約略區分。抗議日增,社會如何回應?最新出爐的,是有強烈價值標籤的「廢青」,愈看愈覺得大戰將臨。

胡亂指摘 人人變廢青

「廢青」指向很廣泛,最明顯的當然是如衝擊替補機制諮詢論壇的黑衣面具人之類,每個參與政治活動,與意見相左者有肢體衝突的、口角的、只是遊行靜坐的,是廢青;在網上當「鍵盤戰士」(而不行動的),一個打十個的,是廢青;工作表現差,不上心的,是廢青。在天台搞音樂會的,是廢青;爭取居屋公屋的,是廢青;燒巴士的,也是廢青,廢青有太多種類,但都是領綜援,無所事事,伸手要福利的年輕人,認真荒謬。

看了以上的描述,你想做八十後還是廢青?去年我以為八十後已經夠壞了,起碼八十後也可以有主流「才俊」,沒想到還有更誇張的。批評人廢青的,不一定是可預期的建制派保守派,青年也會互相指摘。社會撕裂,一個標籤玩大了,可以殺人。

就像英國近月騷亂,有論者指與八十年代一系列改革有關:這些「瑪姬的孩子」(Maggie's Children,戴卓爾夫人年代出生)自幼就活在經濟自由化、資本橫行、贏者全取的年代,當社會制度落後於全球性的競爭,底層社會無法分享經濟成果,於是造就一群所謂社會失敗者。有一名廢青被警察槍擊,火頭一起,連中產、富有的孩子們也一樣興起搞事,人人都感受到社會不安的幽靈,給英國社會一記當頭棒喝。

打壓搞事者 不如用心對話

現在是否到了劉兆佳警告的臨界點?我不認為香港會有暴力騷亂。但當社會不理解為甚麼這麼多年輕人不能接受「維持現狀,現狀很美好」的價值觀,最終結果是全面的分化,連一些本來對默默努力、寄望改革的人也更同情所謂的廢青。因為你沒有出頭天,早晚也是被貶抑的廢青。胡亂標籤、打壓,以為可以把「搞事的」邊緣化,而不是正視多年來的社會轉變,平心對話,結果堪慮。

一個有未來的社會不應怪罪年輕人,社會始終是年輕人的。年輕人對社會有理想、有迷惘,未必有錢,不能移民,只能努力活下去。滿足不了他們的訴求,請不要把他們打成要求多多的廢物,或許可以想想是否社會真的出了問題,有理說不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