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6日星期一

評卷框架多 違通識本義

考評局發放通識模擬試題,當中有一題關於某官員(其實是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對八十後抗爭的批評,要求考生作出評論。

根據考評局的評卷參考,考生先要指出某官員的觀點,如權利的另一面是責任、社會是多元,不應壟斷思想、要懂得妥協等,然後逐一表達同意與否,否則可被視為離題,分數歸零。評卷參考這樣設置,其實很「死」,有違通識教育的原意。

知時事指缺漏 僅零分?

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在於培養學生的時事觸角和多角度思考能力,但評卷參考卻沒有將這些準則包括在內。舉例來說,如果考生這麼寫︰「資料中引用的是時任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的評論,當中『剛愎自用,車毀人亡』一句並沒有引錄」,根據評卷參考,這一段將不會有分。

真的頗為荒謬,考生能指出資料缺少的部分,代表他有留意新聞,知道事態的發展,有着時事觸角,但是很可惜,得到的卻是零分。這樣的話,是不是代表了在通識一科,留意時事並不重要?

再舉例,如果考生寫下這一段︰「香港政府可以不聽民意施政,在這樣的脈絡下談市民責任、多元社會、妥協並無意義。首先,特首的權力來自北京,港人理論上不能影響其去留,特首可以不聽民意;此外,盡管泛民和建制派議員在社會上的支持比例約為6︰4,但由於功能組別的存在,立法會內兩者的比例現約為4︰6。在扭曲的制度下,建制派有足夠的力量,為政府不得民心的政策保駕護航,如通過高鐵撥款等。政府獨斷獨行,官員卻侃侃而談市民責任、多元社會、妥協,是荒謬和諷刺的」,同樣也有可能因為離題而零分。

倡理性思維 有理應給分

可是,這樣的答案是就着題目作出合理引伸,跳出資料的框框,退後一步,以更廣闊的視野縱觀全局作出評論。而且,以上所說的,並非遊談無根,而是從香港的政治實況出發,指出八十後抗爭的深層次原因,當中,也有部分觀點是在唐英年講話後,知識分子、傳媒與之商榷時有提及過的。不過,評卷員可能只會和考生說︰「請就某官員的觀點直接作出評論」,還是零分。

通識教育的特點其實在於其開放性,答案是「對」是「錯」,甚至是「範圍內」還是「範圍外」,根本無關宏旨。只要考生言之成理、言之有物,在答案中有邏輯分析、理性思考,便可以酌量給分。現在的通識教育,要100%跟從資料提供的方向作答,怎樣訓練學生的多角度思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