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資訊科技一向不是吃香的行業,只有在投資銀行的極少數,其收入和社會地位才相對地令人滿意。
比方說資訊科技從業員的每週工時是醫生的七成,然而收入卻遠不及他們的七成。其中一個原因,醫生們的頭上都有一個專業人士的神聖光環,在捱過專業試實習期後,他們就跨進了一個常人難以逾越的門檻,在供應穩定地少而需求持續的情況下,他們的收入就得到保障。
技術日新月異 難考證人才
資訊科技的領域不如上述行業般擁有這麼普遍性的專業資格,主要原因是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二十年前有IBM十年前有Microsoft現在有Google,每個月都有新的技術推出市面,不同的技術和制式也往往因為不同的製造商而有異,並且,資訊科技行業所講求的創意和實戰經驗遠比專業資格重要。
科網股旺盛時坊間曾經流行過一系列如MCSE, A+, CCNA等等由不同軟件生產商設定的認證課程,同期的求職廣告上均事無大小地要求應徵者要擁有至少幾張認證才獲考慮聘用。未幾,行內人發現這些考試都可以靠背Brain Dump(這些認證考試通常形式為多項選擇題,只要熟背幾百條題目便可應考,網上很容易可以找到相關的題目庫)而輕易過關。一個人擁有文憑與否,跟他的實戰能力沒有多大關係,於是這些的認證就漸漸式微,亦無法造成門檻,限制資訊科技從業員的供應。
反觀美國,那裏的科技公司很重視資訊科技人材,從事資訊科技行業的人不會覺得自己社會地位低沒有晉升渠道,科技公司更花大量資源去吸引境內的學生應徵,務求吸納最好的人。它們如此厚待應徵者,大概亦因為美國亦有一個神聖光環。
美國科技發達 求才若渴
美國每年發出的工作簽証配額很少,留學生如果未能在幾年內取得永久簽証便要離開,就算服務於財雄勢大的科技公司亦毫不例外。就如微軟最近在距離總部西雅圖兩小時車程的溫哥華,設立了開發中心,好讓未能取得美國工作簽証的專材們先到加拿大工作。簽証配額限制人材供應的數量,於是造成供應少需求大的現象,美國的工作簽証本身就成為了一個難以跨越的門檻,擁有簽証的人因此吃香。
本文只是從一個較少人討論過的導向,去理解香港和美國的資訊科技從業員待遇天淵之別的其中一個原因。 當然,我們絕不能本末倒置地認為,香港資訊科技從業員的工時長待遇差的解決方法,是收緊海外專材的入境限制。美國的科技發展發達才會出現對人材的渴求,簽証政策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己。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2 則留言:
totally agree with you on what happen in IT!!
thx!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