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8日星期一

電影不寫實 港產片今不如昔

想了解一個城巿的風貌,可從她的電影著手。

可惜的是,近年本地電影的題材極狹窄,對香港這小島的刻劃並不多,較為上佳的作品就只有描寫回歸後十年的《每當變幻時》,內裡描寫了經營賣魚為生的基層生活,代表了升斗巿民面對生活的掙扎,遭受到大型超巿(大財團)的壓迫,以及政府的無情,電影以阿妙這個不肯委身下嫁「街巿佬」,活化了港女形象的人物去貫串整個故事。這是2007年的電影,而期間幾乎再找不出任何一齣較有代表性的香港電影。

80年代作品 隱喻現實社會

我不是說動作、愛情、劇情以及驚慄片不能代表香港,只是90年代以後的電影,像少了香港本地色彩,而題材的自由度亦不多。我無法肯定那是因為電影巿道低迷所致的現象,還是創作人已不屑再用心拍非主流電影。我連日來翻看過往80年代的電影,許多都能諷刺時弊,兼具娛樂性,比起現在的電影,確實好看得多。

經典的電影可能題材普遍,在細處中卻更見香港特色,這是我喜歡的原因。受法國新浪潮的影響,80年代的作品,電影多以劇中人物的故事來隱喻現實社會,並反映出當時社會的主流文化及價值。也有以敏感題材為主的電影,到現時為止,仍廣被人津津樂道,可從中窺探本地歷史文化。

友人常笑我停留在過去,我反駁,舊日電影中能找到的戲味與樂趣,於今日的電影裡,我一點都找不到。我被許鞍華導演所拍攝的《投奔怒海》深深感動,它描寫的越共政府,不是跟我們眼中的中共政府有很多相像的地方嗎?越南船民,不是所有成長於90年代的人都知道的事件嗎?這些點滴,都令人印象深刻。

票房決定內容 港片之哀

除了越南船民,描述國內偷渡潮的《男與女》、《省港旗兵》等,都以開放的角度看待偷渡浪潮,拍攝手法更為激烈好看,值得一提的是,《男與女》強調了購買彩色電視是有本事的人;以及《省港旗兵》拍攝出香港一街金舖和中國城大富豪等夜夜笙歌的盛世時代,正標誌著80年代香港的紙醉金迷,對比最後一幕的槍戰,在貧民窋般的城寨中互相鬥智鬥力的場面,實在令人感到唏噓。

現今的導演會以香港民生作故事藍圖嗎?我想,香港應該不會拍不賣座的電影了。

相關閱讀:
《每當變幻時》有多少愛可以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