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4日星期一

拓展香港優勢 海歸功不可沒

海歸,顧名思義,從海外歸來的人。

青年時期曾留學法國的鄧小平先生,於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親自開啟了中國學生學者留學海外的大門,自那時候起,「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成為中國人才戰略的重要國策。據國務院統計,20多年間,學成歸國的「海歸」,總人數不少於50萬人。這其中,有數萬人在香港生根發芽,安居樂業。

多項人口政策 促兩地交融
據可考證的資料,1991年1月,在經修改的香港「一般就業政策」指引下,第一批中國公民由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申請來港工作,成為第一批居港的海歸。20年來,香港特區政府不斷推出了幾項政策,包括:專才計劃、優才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計劃等,使得居港海歸這個群體的總人數,已逐漸發展到數萬人。

海歸,接受過東西方模式的教育,又天然地紮根於祖國沃土和香港社會,在香港與內地的互動交融中,扮演着積極而重要的角色。在香港高校中,有「海歸」背景的學者、教授、院長、校長,在港交所、金管局、投資銀行、上市公司及眾多的工商企業中,有眾多「海歸」人才居於領導或骨幹崗位。在會計、法律、保險、建築、資訊等專業界,更活躍着一大批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的「海歸」專業人士。更有一批得益於香港先進經驗並深諳國情的佼佼者,回到內地,受聘於國家財政金融機構、一流學府、科學院所和各級政府。海歸,已成為香港和內地高層次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然,廣義來說,在香港的海歸絕不止上一段文字所定義的數萬人。香港本地優秀學生,在中學畢業,甚至中學階段,就出走海外,求學發展,學有所成歸來,為香港社會的發展進步添磚加瓦。特區政府裏面,從特首到一般公務員,為數不少都在海外接受過教育和培訓,香港的商界精英,無不以進入國際性跨國機構為發展的目標,海外學習和培訓自然是必不可缺。

居港海歸 人才數十萬計
香港高校裏面,沒有歐美名校的博士學位,恐怕亦難以謀得教席。

李嘉誠先生早年去歐洲學習製造塑料花的工藝,返港後大展宏圖,也應當算是香港海歸創業興邦的傑出代表之一了。如此算來,香港的海歸人數,應當以數十萬計。

不管是來自哪裏,游過哪裏的海歸,對香港而言,都是人才,是香港參與全球化、國際化競爭的重要推動力。上星期,「居港大陸海外學人聯合會」在會展中心舉辦了內地海歸在港發展20周年的慶祝活動,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裏,海歸們安居樂業,香港繁榮興旺,中國和諧富強!

2 則留言:

Quality Alchemist 說...

新力量網絡及香港教育學院文理學院合辦「全球公民:全球化時代的通識教育」公眾研討會中, 提到培訓全球化人才.
研討會扼要在: http://qualityalchemist.blogspot.com/2011/01/blog-post.html

匿名 說...

有點覺得在看人民日報,邏輯跳得極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