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9日星期一

內地青年在港求職 好事非壞事

多年來,香港政府為了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同時基於本港人力資源市場的需要,逐步開放了內地優秀青年人才來港就業的簽證政策,每年來港的內地專才至少在1萬人以上。

但近一年來,全球經濟形勢低迷,就業市場疲軟,本港青年人求職由於缺乏工作經驗而成為重災區,香港社會開始出現一些反對引進內地專才的聲音,認為內地青年搶了本地青年的工作機會。我身邊有位內地朋友,從海外留學工作後打算來港工作,向入境事務處遞交了優才計劃的申請,大半年過去,至今仍未有任何確定的消息。不知入境事務處是否也想緩解本港就業的壓力,把這些申請拖延到經濟好轉的時候再批核。

中港青年能力 各佔一半優勢

內地青年來港發展,對本港青年就業來說,到底是不是構成衝擊和競爭?帶着這個問題,我們曾花費半年時間,做了一份專題研究報告,調查及訪問了150家各類企業的負責人,深入了解他們如何看待內地青年和本港青年的就業競爭力,得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結果。

受訪負責人普遍認為內地青年比較有上進心,書面表達能力,以及邏輯推理和分析能力強,善於學習新知識,有較強的主觀意識,在意培養自己的領導能力。而他們認為本港青年講誠信,口頭溝通表達能力強,有較好的職業道德和專業倫理,創新包裝能力強,英文水平高,有國際視野。在全部19項就業能力指標中,本港青年和內地青年各佔據一半的優勢。

對這樣的結果,我們可以理解為,兩地青年呈現出一種明顯的互補性能力關係,如果能夠通力合作,各自發揮所長,將形成非常完美的團隊戰鬥力。

兩地人缺溝通 難合作

不過,現實情況是,由於香港年輕人和內地年輕人之間缺乏深入溝通、交流甚至合作的內容、機會和渠道,難以更多地了解彼此的優點,反而看對方的缺點就比較容易和明顯,逐漸產生「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心態,在本港的大學裏、公司裏、社會上,這種情況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香港年輕人寧願死守香港,也不願意到大陸工作。內地青年在香港生活和工作得不愉快,朋友少,參與社會程度低,一旦內地有更好的發展,隨時願意捲鋪蓋回家。

京港合作、滬港合作、粵港合作、泛珠三角合作、深港合作等概念已提出若干年,這些理念的深化發展和實現,需要從現在的年輕人開始培養合作的意識,積累合作的經驗。只有通過實踐性項目的合作磨練,使其發現彼此的優點,相互學習,成為夥伴,成為朋友,攜手創未來。

沒有留言: